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范文第1篇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工匠精神培养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正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因而在人才培养中需融入工匠精神,这是学校、企业与学生实现三赢的需要,有利于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满足经济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也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职业生涯发展,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一)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立德树人”是时代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必须把“立德”摆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把思想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和职业价值观塑造,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正确的职业观和健全的人格。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和时代内涵,与“立德树人”的价值意蕴高度契合,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需在人才培养阶段加强培育工匠精神,将职业精神养成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在“课程思政”中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高尚的职业理想信念和职业品质,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工匠精神培育与“课程思政”建设,两者在育人理念上是一致的,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真正实现了重塑人的精神使命[2]。高职院校要促进“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的积极融合,致力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在育人理念上是一致的,都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课程思政理念为顺利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需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的全面渗透,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把工匠精神培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将知识、技能和价值引领融合起来,促进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逐步形成,使其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二)满足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现实需求。目前我国处于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步消退。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以及视质量如生命、视品质如尊严的职业价值取向,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通过弘扬工匠精神促进高素质人才的技术技能水平及工作积极性提高。引导高职学生塑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致力于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经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三)有利于培养职业操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每年为社会输出大量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需适应时展要求,把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高职毕业生就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就业难"与"用工荒"的主要矛盾,因而对学生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工匠精神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专业课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中,课程思政使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质养成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应。通过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较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科学严谨、精益求精、实事求是、注重创新的工匠精神,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职业理念、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的惯性认知,促进其顺利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工匠精神承载了我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文化基因,努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教育更应把办好职业技术教育和塑造工匠精神紧密结合[3],运用多种策略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建设中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专业课程作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载体,需以工匠精神引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工匠精神浸润式教育,义不容辞地挑起培育工匠精神和培养“大国工匠”的担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一)高职教师自身践行工匠精神。“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职教教师当怀一颗工匠之心,努力提高自身工匠素质。要加强教风、作风建设,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十年磨一剑、敬业爱岗、责任心等工匠精神中的优良品质作为高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培养高职教师勇于担当,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默默奉献的高尚品格,提升锐意创新开拓进取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表率作用,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敬业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直接决定了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高职教师要把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践行工匠精神,做精益求精、卓越进取的“工匠型”教师。给学生树立良好表率,强化引领作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学生树立学习践行工匠精神的榜样。在教学实践中弘扬工匠文化,传递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把培养工匠精神贯穿于专业教学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和行业发展情况,通过传授知识与技能,感受企业文化,体会技能的价值和工匠的地位,从而产生对从事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技艺、现代技术的热爱,引导他们有效提升职业态度,鼓励他们自觉立志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努力成为符合新时展需要的工匠。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渗透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实质,鼓励学生真正深入到企业或者工厂进行实训,在真实的环境下去亲身实践,从而不断升华自身的工匠精神[4]。积极从企业聘请一线能工巧匠、名师等到校任教,他们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能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思想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企业技术人员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强化了职业教育的特色,能更有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目前部分高职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双师能力不足,高职院校应全方位培育工匠之师,在工匠精神指引下建设教书育人的工匠之师,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求精创新的技术追求,打造具备实操经验和能力的双师型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企业顶岗实践的形式,定期选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实际生产过程,将企业的文化、新工艺、新技术等带进课堂,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最前沿领域知识,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工匠精神创造有利条件。营造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工作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工匠精神,传播工匠文化,诠释高尚无私之师德,让高职教师领悟并践行工匠精神。(二)校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影响及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培育学生精神气质的重要环境,能有效推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隐性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逐渐养成工匠精神[5]。借助校园文化建设为工匠精神提供生根的土壤,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营造良好氛围,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助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发展,通过工匠精神的引领与塑造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使命感,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营造推动工匠精神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学习氛围和文化环境,有利于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渗透与融合[6]。高职院校要打造围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渗透,将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打造契合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通过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加,引导学生在匠心化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学校要增强文化自信,发挥中国传统工匠文化资源优势,将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深度融合,强化宣传教育引导,积极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校园氛围,形成重视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文化,利用广播、校报、校内宣传展板、横幅、公众号、微信平台、微博、抖音等新旧媒体,向学生传播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如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等,潜移默化培养工匠精神,将工匠文化内化于心。学校应开展蕴含工匠精神元素的校园活动,举办主题活动、讲座、演讲、专题比赛等活动,挖掘学校自身存在的工匠精神资源,这些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往往能起到入心入脑的教育效果。(三)校企合作共育学生工匠精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由职业教育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也是其自身的实践特性和应用导向的必然结果。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传承工匠文化的优秀企业合作,统筹校企资源协同育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职业生涯的磨炼与提升,离不开在现场工作岗位的砥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需创造一个让学生零距离感受行业企业职业精神的真实工作环境,因此高职院校要秉承工匠之心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发展生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在产教融合中确立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地位,实现双方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协同和双赢。加强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工匠精神培养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并将其作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为学生构建适应市场需求、促进自身成长的育人环境,学生通过企业参观学习、实习,可以提高专业技术技能,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近距离了解企业文化,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在实践中感受企业员工身上的工匠精神,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在知行合一中践行工匠精神,争做专业精业勤业的当代工匠。在顶岗实习中,选拔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生的“企业师傅”,对学生手把手传授技能,将精湛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传递给学生,既保证了岗位能力得以衔接与传承,又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锐意创新的品质。(四)通过技能竞赛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培育落实于专业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工匠精神培育达到预期的效果。职业教育更应注重以赛促学,组织开展各类校级技能竞赛,以企业标准为基础、以职业院校教育和行业评价为主体,积极参与梯次衔接的各级技能竞赛,让学生在学校就以工匠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职业教育技能活动周、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充分展示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锤炼学生精益求精、开拓进取的精神,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技能宝贵的新时代风尚。

三、结语

在制造强国战略的深入开展背景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更新观念,充分挖掘和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把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教学活动中既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也要不断探索传承工匠精神的具体策略,把工匠精神植根于心、付之于行,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力支撑。

引用出处

[1]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版),2016,38(3):53-56.

[2]梁暹.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42-43.

[3]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4]宋守斌,罗佳敏.浅谈如何培养高职院校中制造类学生的工匠精神[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1):102-103.

[5]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4-75.

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精神;职业教育

2016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上,让人耳目一新,又振聋发聩。目前,国家正在努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希望建设制造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这也是全面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些国家战略的实现需要大批高素质实用型技能技术人才。作为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技术人才的主要承担者,职业教育要切实承担起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需要认真研究工匠精神的内涵、时代意义,以及培育的方式和路径。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近几年,工匠精神受到制造业和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对其研究和认识在不断深入。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工匠精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工匠精神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广义是泛指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这种职业精神。有人在对比分析我国和西方文化视域中的工匠精神的内涵的基础上,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等内容 。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出现无数的“能工巧匠”,他们的发明创造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生产和社会的发展,也凝聚了“工匠精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现代社会,传统的手工小作坊基本上被机械化的工业批量制造所取代,“工匠”也渐被“工人”“技术人员”所取代,但是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优秀的职业精神依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工匠精神依然是各行各业倡导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制造业的灵魂,也是高科技、互联网企业不可或缺的。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产品享誉全球,得到认可和信赖,除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外,还与质量可靠、做工精细考究密切相关,其中也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苹果手机就是其中的典型。工匠精神也不仅仅局限于“工匠”、手工业者,是所有从业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是一种“隐性”素质、能力,在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三、工匠精神的缺失及其原因

当今世界,互联网、科学技术盛行,技术、机器成为经济、产业的主导,主宰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职业与生活,创新、创业精神深受重视,而作为手工业职业精神象征的“工匠精神”被部分人认为已经过时。生产、服务一线出现从业人员好高骛远、不愿从事生产一线工作、频频跳槽、得过且过、心不在焉、责任心缺乏、差不多就行、技术粗糙、不愿精益求精等问题。“与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不缺技术,而是缺少一种‘工匠精神’,如果不唤起‘工匠精神’,中国就谈不上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四、“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重要性,明确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实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具有特别的意义。要把它作为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作为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的重要内容,明确纳入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制造业相关专业。其中,关键是要将“工匠精神”与各专业的专业精神有效结合起来。

(二)发挥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职业指导课程是我国开展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职业院校应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将工匠精神的内容纳入思政教育中,采用合适的方法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

(三)发挥专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专业课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应该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要研究和分析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将其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中,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宣扬、塑造“爱岗敬业、做事专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等精神,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

(四)发挥实践教学的实效作用。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培育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教学中,模拟企业真实情境,布置企业真实工作任务,按照企业的工作标准和管理要求训练学生;重视校企合作,走出校园到企业参观、考察,引进行业专家、能工巧匠讲座示范,特别是利用顶岗实习,以员工的真实要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能够真正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五)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应该加强自身职业精神,热爱教师职业,关爱学生,认真钻研教学艺术,潜心科学研究,精益求精提高教学技艺和实践技能,提升自己的双师素质,处处展示工匠精神,特别是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要成为工匠精神的“代言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六)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文化具有强大的熏陶作用,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要认真设计、布置宣扬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实训室墙上张贴体现工匠精神的口号、事迹,定期举办有关工匠精神的专题宣传、辩论赛、演讲等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引入企业文化,将追求自由、自主、个性的大学文化与爱岗敬业、负责专注、守时守纪、精益求精等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隐性教育资源,传播、弘扬工匠精神。中国制造离不开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责无旁贷。职业教育要充分重视工匠精神培育,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技术人才,为我国的制造业强国建设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

[2]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

[3]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

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研究现状

1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概述

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职业文化之一,比对现代对职业工作的认识,工匠精神中包含了古人对职业发展的理解与看法。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一共有两点,一是敬业精神,二是职业素养,这两点是学术界所公认的。敬业精神是指的热爱岗位工作,并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从而进入到忘我境界后形成的奉献精神。具有敬业精神的人,会发自内心忠于自己的职业,并专注于事业,就像老一辈的医生和教师一样,他们干一样爱一行,注重于在岗位上寻求个人价值。职业素养,是指的所要人在所要从事的职业上形成的观念与内涵,对于工匠而言,其职业素养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他们没有较高地文化水平,但是掌握了所从事工作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对于工作上的事能见微知著,运用所学知识与一切办法去解决工作上的难题。

2影响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因素探析

由于职业教育体系与办学水平等影响,职业教育难以有效在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且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精神的培养也没有很好地渗透到专业教学中,这都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1)社会因素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影响,是从企业发展和市场人才招聘渠道形成的。经哼多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很难在现有升学机制下进行深一层的学习,且多数群众都认为职业教育低于高校教育,以致于教育制度以及资源显著落后于高校教育。企业本身缺乏完善的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对岗位就业制定完善的要求,缺乏健全的职业精神评价、激励以及惩罚机制,以致于员工在招聘是多数采用量化考核指标。职业教育也难以针对企业的岗位要求,在校内教育和实习中营造优良的工匠精神氛围,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2)职业教育自身的影响。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在于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足,及时学生技能水平与企业需求差异逐步缩短,但是学生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由于能力本位论的影响,多数都是以企业当下发展为教育背景,缺乏企业及行业未来发展的认识,那学生有怎么能适应岗位工作发展呢?可持续职业精神的培育,要求职业教育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职业精神培育难以渗透到专业教育中,以致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影响有限。(3)学生发展影响。从企业岗位需求以及职业教育发展角度来看,实现工匠精神在学生发展中的融入,对于学生而言有利无害。但是多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是因为成绩和文化因素等难以进入普通教育系统中深造,所以其学习目标定位在“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上,这样的观念导致学生尤为注重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文化与精神的培育。即使有些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也没有深入明白其内涵的价值,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优良的学习习惯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品质,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塑造。因此,想要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就必须意识到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全面渗透工匠精神。

3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的反思与策略

3.1反思我国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现状

我国经济逐步转型发展时期,这个阶段中需要大量的工匠人才,为我国经济以及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立足根本,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人才教育中实现工匠精神的渗透。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创造大国,高端制造业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人才,以缩短与强国之间的差异,缩短中国产品与德、日、美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基于各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现状,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既要为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又要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工匠精神技工队伍,以促进我国经济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新时代企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持,缺乏工匠精神企业就会陷入发展困境。经济转型发展下企业发展也要实现创新与升级,才能使用大的经济发展环境。依据现阶段的企业发展调查发现,全球中超出200年发展历史的长寿企业中,由日本与德国囊括前两名,这是因为这两国企业注重于传承工匠精神经,尤为注重企业产品质量的改进,将精益求精当做是职业价值追求。但我国很多企业缺乏对长久利益的关注,更为关注眼前的利益,企业工匠精神理念的缺失,难以实现企业长久、健康发展。所以从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现状来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因为人才培养途径中,思想引导和实践认识规划滞后,导致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融合不足。

3.2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职业教育要从学生的实习以及就业观入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用思想教育引领学生正常的认识就业,树立优良的择业观与发展观。实际教学中应引入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引领校园与社会实践活动,多进行典型示范以及榜样激励,从而展开职业精神的培育,加强学生的责任感。第一,职业教育应借助企业与社会资源,坚持提升教师的素质,依据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在校内营造优良的风气。职业教育应狠抓师德建设,建立校外进修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到社会实践与校外挂职中,借助这些资源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做好职业理想以及职业道德等宣讲教育,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第二,合理应用各种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渗透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应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工匠精神的全方位渗透。鉴于此,职业教育应大力引进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职业性、实践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导入工匠精神,实现人才的职业性教育目标。现阶段有研究发现,职业教育应实现课程体系以及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与实训环节,进而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创建优良氛围,保证工匠精神内涵能渗透到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因此,职业教育应该建立相应的教育制度,为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环节中提供相应的制度性保障。制度的建立还能克服机制体制上的障碍,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理念下,实现工匠精神的全面的渗透。第三,借鉴国外教育经验,促进职业教育精神培育。职业教育应实现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潜力的培育与挖掘,但我国职教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经验不足,需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国内外的工匠精神理念比较相似,将国外培育经验融入到我国职业教育中,能优化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具体的可借鉴日本“职人文化”和德国“工作伦理观”,注重企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展现,借助合同与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合作,保证专业教学、实训课程等与企业文化、岗位工作融合,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常态;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价值;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4-0024-06

一、引言

在2016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鼓励企业,尤其是制造性企业开展定制化、性化、柔性化生产,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这是我国首次将打造具有时展需求的工匠精神上升到国家层面,并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回应和热议。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表现出一系列的新常态特征,在经济增速上集中体现在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在经济发展动力导向上,由过去的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强国之本、兴国之源,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上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2]。然而,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和挑战:一是适龄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以劳动力为首的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升;二是资源、环境对于制造业发展的约束力逐渐增强,以往靠要素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续;三是国际市场疲软,制造业出口增速明显减缓。为此,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提升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优势,核心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关键出路也在制造业,推动制造业的发展革新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由之路[3]。“工匠精神”作为制造业立足和发展的根基,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腾飞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4]。

从我国历史而言,素有“士农工商”四民之称,而在这之中的“工”即为工匠,代表的是技艺专长者,而工匠精神则是其精神层面所达到的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价值。新常态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的工艺、技术、产品等方面创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型,必须强化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重视。通过对劳动者“工匠精神”的培育,进一步改善劳动力的供给质量,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培育“工匠精神”也是响应制造业强国战略,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必然选择。

职业教育作为技术工人培养的主阵地,也是工匠人才的主要来源,就此而言,职业教育在对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育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要根据我国制造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培养受教者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其“工匠精神”的培育,努力破解“工匠精神”的制度障碍,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营造良好工匠文化氛围,积极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多样化路径。

二、“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我国有着优良的工匠精神传统,自古以来崇尚工匠精神,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祖师”鲁班、水利工程巨匠李冰、隋朝造桥匠师李春、宋代纺织家黄道婆等都是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杰出代表,皆因具有独到的工匠技艺和精神而被世人所称道和敬仰。同时,我国《论语・学而》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益求其精也”。清代魏源所提倡的“技进乎艺,艺近乎道”,从传统思想文化中能够看出“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范畴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国家和企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对其内涵进行准确界定尤为重要。在界定“工匠精神”的内涵之前,首先要对“工匠”一词有科学的认识。按照现代观点来看,工匠与工业文明紧密相连,是指适应和满足工业文明发展所培养的掌握专门技艺、技能和技术的人才。而“工匠精神”是指与工匠人才所匹配的精神状态。从广义来看,是指社会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价值纲领,是其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集合体。狭义来讲,“工匠精神”是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首的工匠劳动者对于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工作执着、崇尚精品、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

具体而言,“工匠精神”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术业有专攻,具有较强的专业度和专业追求。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造诣,能潜心于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并能够坚持不懈地融入到专业化的生产中来。二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操守和专业奉献精神。忠诚于职业,不为外界诱惑所动,能够时刻坚守于自己的专业岗位。三是具有严谨与细致的工作精神。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专注于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细节,高标准、严要求地把控产品生产的每一道环节和工序,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四是对职业精益求精的价值和态度。对产品追求卓越,通过不断改善技艺、精心雕琢,以达到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总之,针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要遵循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要从专业精神、职业精神、人文精神三个层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明确认识“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但同时又是职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工匠精神”理应成为当代职业教育的灵魂,使其成为每一个职业教育受众所努力向往的一种职业精神境界。

三、新常态下“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在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待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来推动我国产业技术革新,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强国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5]。培养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不仅能够促进劳动者的自我价值实现,而且能够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好的服务[6]。当前,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应来看,高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尤其缺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于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并且迫于生活压力,现有的技术工人往往是出于“营生”目的从事一些技术工种,而并非“心向往之”。我国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制造业的繁荣复兴,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就显得极为重要。

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出路在于制造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规模上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然而,我国制造业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致命的问题,表现为大部分制造业实体企业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生产,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质量层次低下,原创性不足,缺乏关键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大而不强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为了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变革,促进更多“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产品的出现,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国家全面实施了制造业强国战略,并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而以制造业的发展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不仅需要不断强化科研扶持和科技创新力度,还需要一个更为重要的精神价值支撑,即“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内生动力,必须抓紧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使广大劳动者以专业、专注、注重细节、追求品质、精益求精的精神从事制造业生产活动,打造出更多的民族精品、民族品牌。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出境游人数高达5903f人次,境外消费约72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境外旅游消费国和旅游出境国。从我国境外旅游的消费特征来看,主要集中于皮具、服饰等奢侈品和生活日用品。从国内来看,由于产品质量层次不一,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而国人在境外消费火热,这从深层次上体现出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在重视经济发展规模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无序化、效益泡沫化、利润最大化、生产快餐化等问题严重[7]。伴随着社会消费水平大升级的趋势,社会大众对于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依靠低价取胜,而技术含量低下、质量低端的产品在市场上难以为继。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上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市场上的低端消费品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社会产品的需求却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产品的供给结构和质量,以供给侧改革来带动产业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全面优化社会生产结构、提升产品质量[8],然而生产结构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高端科技研发人员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社会劳动者的支撑。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只有使社会劳动者具备了“专业、专注、执着、敬业、乐业、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工匠精神”,才能全面提升和优化我国产品与服务质量,进一步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优势。

(三)培育“工匠精神”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职业导向型的教育类型之一,促进受教育者有效就业是其根本责任。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有效就业并不等同于顺利就业,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有效就业不仅包含成功就业的成分,而且涵盖促进受教育者职业发展的范畴。而能否实现受教育者的有效就业,提升其未来职业发展竞争力,促进其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核心在于是否使受教育具备“工匠精神”[9]。从人才招聘市场来看,广大用人单位往往对求职者的职业精神、工作态度、职业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也表明招聘单位不单对于员工职业技能较为重视,同时也更加看重求职者的职业综合素养。对此,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使其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这恰恰能够适应市场对于劳动力人才的现实需要,进一步提升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力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培育工匠精神也是劳动者自我实现的现实呼唤。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除生理、安全、社交、尊重需要以外,还有一个更加顶层的需要,即“自我实现需要”,每一个社会从业者要实现更大的职业发展,在具有一定归属感和成就感的基础上,还需要一种自我实现价值感的促进和激励。而这种自我实现价值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个体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二是劳动者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升华。工匠精神是促进劳动者由“成才”向“成人”转变中的内在动力,职业教育过程中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促使其从“有业”向“敬业”、由“敬业”向“乐业”转变,对于个体、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

(四)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的时代呼唤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变革需要“工匠精神”的鼎力支持。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任务,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的迫切要求,并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高度。而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变革,不仅是激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活力的必要手段,更是适应社会转型发展之变的时代要求。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变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对于人才的需求结构和层次也将发生较大变化。因此,以就业为本的职业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潮流,更加重视内涵发展,面向外部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人才质量标准是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尺,而工匠精神则是决定人才品质的重要基石。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养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对受教育者职业精神和职业品格的塑造,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育工匠精神[10]。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职业观,使其能够以一种“匠人”和“匠心”思维对待工作,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社会认可度和职业竞争力,并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一)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根基,打通“工匠精神”的培育通道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手段之一。培育“工匠精神”仅依靠职业院校自身的力量难以达到,需要调动多方的支持与协作,尤其是以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界各方主体的支持[11]。尽管大部分职业院校建立了仿真实验中心或模拟生产中心,但这种虚拟化的操作环境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存在着一定差别,要想真正的让受教育者体味到工匠精神,并受到工匠精神的熏染,需要进一步参与到企业实际生产和产业运营当中。对此,为了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应加快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切实将工匠精神与技能教育、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其充分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来。从发达国家的工匠精神培育来看,德国双元制在劳动者的工匠精神培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规定受教育者要想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必须接受为期3年及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后,还需要进入工厂做3-5年的学徒,在学徒期间表现合格并通过技师资格考试后,才能获得相应的技师资格证书,这也是正式上岗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德国在对技能型人才考核时,除了基本的职业技能以外,还十分重视受教育者在职业素养、职业品德、团队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形中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受教育的自身素养。

(二)以专业实训为手段,强化对受教育者“工匠精神”的启蒙作用

专业实训在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主流形式[12]。众所周知,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并且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人素质,需要经过不断实训和实践锤炼,在此过程中只有让其感悟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才能掀起对工匠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对此,职业院校需要从专业实训入手,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实训教育紧密结合,切实发挥专业实训教学对受教育者工匠精神的启蒙作用。一般来看,职业院校所开展的专业实训通常是以单门课程为载体进行的,这种实训方式不仅实践性较为突出,而且也较为容易实现,教师一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开展,但这种实训教学形式也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点,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多学科知识间的交叉融合。随着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现出复合化趋势,职业院校应相应地将多门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与交叉设计,以课程群的形式开展专业实训,培养“工匠精神”。

(三)以专业课程为主阵地,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

目前,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在校期间主要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对此,培育“工匠精神”应切实发挥专业课程的主阵地作用。职业院校应根据外部市场需求,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品格与职业综合素养。专业教师要深入研究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以及考核中来,使受教育者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养成爱岗敬业、尚品修德、至精至诚、勇于奉献等职业精神。并且面向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培育和塑造广大受教育者“专业专注、严谨细致、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以“双师型”师资建设为支撑,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基础保障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保障,也是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构建一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养意义重大。相对于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生产经验,在其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受教育者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双重提升[13]。同时,“双师型”教师本身具有扎实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坚守职业本位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能够将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传递。对此,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关键在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在“双师型”教师的来源上,应坚持专职和兼职相匹配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学校专任“双师型”师资的引进和培养,提升“双师型”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占比;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还应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外聘工作,尤其是要积极吸纳产业界的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以此作为“双师型”师资的重要补充,进一步密切职业院校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为培养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提供条件。

总之,“双师型”教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保障,职业院校必须更加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自身条件,加强与当地产业界的沟通和协作,积极开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渠道,实现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协同创新,共用培育“工匠精神”。

(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发挥“工匠精神”的熏染作用

文化对于人的品格塑造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受教育者在求学过程中,自然会受校园文化的熏染和影响。校园文化是发扬和传播“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14]。职业院校要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应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利用这一隐性资源,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营造一种敬业乐业、严谨专注、乐于奉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加强“软”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关于职业精神的演讲和征文比赛、先进工匠人物事迹展览、工匠人物交流会或讲座等,营造一种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在长期的校园文化熏染下,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另一方面,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样本的校园器物文化,如在校园内树立工匠名人雕塑、工匠劳动壁画、工匠精神相关标语等,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和价值,进一步提高自身对“工匠精神”的坚持和追求。

(六)以现代学徒制为纽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是培养工匠人才的重要方式,其在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塑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学徒制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以专业课程为纽带,以培养学徒(工匠型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双方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15]。与课堂教学为主导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加快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变革:一是受教育者的身份更加多元化,由传统单一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身份;二是学习地点更加灵活,不再拘泥于校内接受知识学习,还更加强调深入到生产一线、“田间地头”接受实习实践;三是学习方式发生改变,由过去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向“工学交替”转变;四是在对受教育者的考核方式上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单一依靠教师考核向两师(师傅、教师)考评相结合转变。综上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为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育发挥了纽带作用,并且现代学徒制自身蕴含着丰厚的“工匠精神”,即从企业中挑选的具有工匠技艺和工匠精神的师傅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指导,使其从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中都能感受到工匠精神,并不断内化为自身的职业修养。

总之,工匠精神不仅是对工匠提出的素质要求和殷切希望,也是整个社会对职业有分工不同、无高低贵贱的深刻认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常态背景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尤为重要。因此,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现实要义,多途径、多方式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黄晓云. 工匠精神该怎样炼成――访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N]. 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3-26(003).

[2]董奇.“互联网+”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J]. 当代职业教育,2016(1):1.

[3][12]王丽媛. 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 职教论坛,2014(22):66-69.

[4]李小鲁.“工匠精神”,业教育的灵魂[N]. 中国教育报,2016-05-13(005).

[5]肖群忠,刘永春.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6]于洪波,马立权. 高职院校培育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8):110-112.

[7]陈玉华. 论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 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6(5):13-14.

[8]薛栋. 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6(25):8-12.

[9]任宇. 培育“工匠精神”加快质量强国建设[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5):51-53.

[10]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11]程宇,樊超. 培育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J]. 职业技术教育,2016(30):20-23.

[13]查国硕. 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 职教论坛,2016(7):72-75.

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时代;工匠精神;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

机电类专业作为中职院校中的重点专业,为我国社会输送了大批机电专业相关的技术性人才,对我国机电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工匠精神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工匠精神同时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许多优秀的“大国工匠”将“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极致,工匠精神不仅强调从业者需要有高水平的技术能力,还需要有对待职业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以及职业操守。通过加强工匠精神教育,能够全面提高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的科学性,是培养现代人才的有效方式。

1“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Craftsman’sspirit)是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强调从业者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水平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岗、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有着很高的契合程度。“工匠精神”来源于传统工匠对于自身的产品要经过不断的精雕细琢,改善的产品制造工艺,享受产品在匠人手中升华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工艺品中能体系出匠人们对细节要求之高、对品质追求之完美。工匠精神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我国工业发展和前进的精神源泉,更是现代社会每一位从业者都必须具有精神。工匠精神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有着密切的渊源,我国传统古代工匠例如铁匠、木匠等不乏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者,其打造的工艺品流传至今,经久不衰,说明工匠精神不论是在哪个历史时期,都是需要人们具有的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内涵。

2当前中职机电类教学的基本现状

2.1工匠精神教育不够全面

在当前我国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教学中,对于工匠精神的教育还不够全面,关于工匠精神相关的教学资源挖掘深度不够,缺少专门的工匠精神培育。机电类专业中许多学生将来都会走向制造岗位,制造岗位对于从业者的职业精神要求较高,而工匠精神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水平,但是当前中职院校关于工匠精神的教学还不够全面,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导致工匠精神教学缺乏针对性,学生缺少接受专业工匠精神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从而造成机电类专业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是制约当前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2教学理念方法待更新

在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中,虽然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大的调整与改革,但是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依然大量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灌输式教育法”,教师大量地将机电类专业的知识讲述给学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在长期采用单一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使得学生的思维过于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需要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

2.3学生学习能力薄弱

中职院校的学生富有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同样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问题,中职院校的学习能力较弱,对于难度较高的专业知识学习效果不够理想,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下降。中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薄弱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另一方面是因为在长期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且有效的锻炼,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形成了恶性循环。学习能力是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性保障措施,因此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4教师水平良莠不齐

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当前中职院校大部分教学都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许多教师没有真正的在机电类专业相关工作岗位中历练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从而导致部分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通过亲身经验来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需要中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提高教师团队的业务能力,以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确保学生能够得到专业的实践教育,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机电类专业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3新时代下工匠精神如何引领中职机电类教学模式的策略

针对当前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以工匠精神作为引领,对整体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挖掘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当前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1制定完善的教学制度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内涵,具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具有指导作用。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中职院校首先需要完善教学制度,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质等内容加入教学制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能够有效完善当前中职院校的教学制度,弥补其中存在的不足,使教学制度更加现代化、科学化,满足现代教育理念的需求。工匠精神强调从业者必须做到精益求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以工匠精神作为指导,对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更多关注在机电实践教学课程中的自身技术的细节,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以高水平、高标准完成课程训练,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实践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制度作为约束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准则,将工匠精神进行融合,能够使教学制度中包含的内容更加全面,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提高机电类专业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性方式,所以中职院校必须重视工匠精神对教学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将工匠精神的实际价值和作用发挥出来。

3.2创新教学理念方法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样是教学进步的根本性举措,针对当前中职院校机电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落后的问题,需要以工匠精神作为指导,创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机电类专业教学目标。例如,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建立校内实践基地,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基地内得到良好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能够接受专业锻炼的机会。机电类教学对于基础设施要求较高,而通过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能够很好地满足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要求,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专业的机电设备,在以专业设备、仪器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能够体现出工匠精神对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工匠精神能够推动中职院校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调整,所以需要中职院校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工匠精神来指导教学理念方法创新工作调整,对于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会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3.3开展标准机电实训

实训是机电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主要方式。因此,机电类专业需要开展标准机电实训,并加入更多的工匠精神元素,在标准实训中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水平,从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高度的职业道德精神,提高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例如,采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标准机电实训模式,中职院校需要与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确定相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既能够得到专业的标准实训机会,又能够为企业做出一定的贡献,从而形成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中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层次合作,是中职院校开展标准机电实训的有效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未来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训发展的主要方向,相比于传统的标准实训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社会企业中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得到充分的检验,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能够提高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的核心竞争力,是培养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工匠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是影响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许多教师自身不具有高水平的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散漫且形式化,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不足,从而很难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中职院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师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培育教师团队的工匠精神,不仅能够提高机电类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知识,还能够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精神,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是教师队伍中每一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特质。这种特质的培养,只能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是现代的大工业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无法承载的。“工匠精神”的传承,依靠言传身教地自然传承,无法以文字记录,以程序指引,它体现了旧时代师徒制度与家族传承的历史价值。虽然现代教学制度与传统师徒制度在模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教师或师傅不断的教育来影响学生或徒弟,将工匠精神更好的传递下去,所以教师自身必须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工匠精神教学,发挥出工匠精神对机电类教学模式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开展高效率、高质量工匠精神教学的有效方式,希望能够对我国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使教学模式更加完善,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为我国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机电人才,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崔玉林.新时代中职机电专业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科技资讯,20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