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范文精选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范文第1篇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英文是Craftsman'sspirit,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手工艺人”。荀子有云:“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由此可以看出,工匠的本义即长期使用刀斧等工具制作物件的人。我国古代有“百工”之说,如木匠、铁匠、瓦匠、箍桶匠等等,这些匠人几乎都是从小学徒,终身专心致志从事此项劳动,他们中的很多人因其具备的超出常人的素养而成为行业的翘楚,比如《庄子•养生主》中写到的刀功出神入化的庖丁,以及被木工业奉为祖师的鲁班等。他们的这种素养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若是简而概之,便是精湛的专业技术与执着的敬业精神,而这二者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足够敬业,才有足够的动力深入学习更高端的技术;足够专业,才能使得敬业的劳作获得更喜人的收成。扩而言之,工匠精神应该包括精益求精的钻研能力、一丝不苟的执行态度、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

2工匠精神之于编辑工作的意义

在入行之初,就曾听一些老编辑们自称为“编辑匠”,这其实并不完全是调侃,因为编辑工作实际上也确实是一门“手艺活”。早年没有电脑排版的时候,编辑甚至还需要自己拼版、划版,自行粘贴装饰图,即便是现在,无论是校订文字、布置版面,还是选定纸张工艺,都属于技术范畴。既为“匠”,就必得具备匠人的精神。北宋大儒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被后来的读书人奉为圭臬,因其展现出的是知识分子的担当和使命感。图书报刊是文化商品,编辑从事的是文化工作,天然就负有传承文化、倡导价值的使命。应当认识到,编辑是一种需要情怀和信仰的职业,因为他向市场提供的商品不只是有形的一本书、一卷杂志、一张报纸,更是无形的价值,是历朝历代往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古今中外所有作者的毕生心血,是他们苦心孤诣传达给世人的关于真、善、美的咏叹,对社会人生的理性思索。如果没有后面这些无形的价值,那么所谓出版物也无非是一堆纸而已。前些年有一篇资深出版人介子平撰写的文章《我是编辑我可耻,我为国家浪费纸》在圈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其中关于当前图书现状和编辑素养的观点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日本有一部很著名的电影《编舟记》,可以说是图书出版业行业类影片的一个代表作。电影讲述了一部辞典《大渡海》的问世,十五年间,一群辞书编辑殚精竭虑,多方求索,精益求精,不仅要考据订正已有词汇,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入新的词汇和意象,一次次地更新,一遍遍地完善。中间不得不离开的人对此始终念念不忘,新加入的成员不断被团队的信仰感召,终于“舟”行圆满,“渡海”有成。之所以名为“编舟记”,电影要表达的是语言之海浩瀚无垠,若不能掌握就无法表达心中的想法和感情,而词典就是能载人跨越这语言之海的一叶扁舟。事实上,每一个编辑都是编舟的人、渡人的人,经手的每一部书稿、每一篇作品都是载人的舟,有的彼岸是科学,有的彼岸是美学,有的是人性之光,有的是道德之巅。身为编辑,有如此之使命,务应尽心尽力、谨小慎微、精雕细琢地对待手上的每一部书稿。邹韬奋先生说编辑出版人的任务是“必须同时顾到全国大多数人的文化食粮的需要”,“是要使最大多数的同胞在文化水准方面能够逐渐提高与普及,这对于整个国力的提高是有着很大的效力。出版是与文化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行业,出版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出版的最终目标在于赓续文化。作为编辑,我们生产出来的图书等出版物,就应当背负起社会和文化的良心。哪怕从实现个人价值的层面来说,也唯有矢志不渝地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才能成为领域内不可或缺的人才。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大国工匠》为我们展现了多个领域里普通却又非凡的劳动者,他们是国宝级的技术工人,也是整个民族的骄傲,而成就他们的不是天赋异禀,而是每一天都勤奋踏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怎样具备编辑的工匠精神

首先自然是要加强学习,培养过硬的专业技术。编辑最基本的专业要求,一是牢牢把握政治导向,二是严格把握文字质量。要做到这两点,既要细心不毛躁、专注踏实,又要有绝对的敏感度,无论是对政治还是对文字,养成多请教勤查资料的习惯。近些年来,国家对出版物的质量检查更为严格,在各方面都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编辑来说,一方面是压力,另一方面也是编辑督促自己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提升出版物质量的动力。对于自己经手的稿件,要细心检视每一处文字和标点以及图片,有疑问的地方万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如今各种工具书已经十分完备,很少需要像过去的老编辑那样跑几个图书馆爬积灰的书架子去翻阅典籍,很多资料已经数字化,图书馆也有了先进的查询系统,过去老编辑能做到的,我们今天更应该做到。尤其如周振甫、钟叔河这些出版界的前辈,不仅是一位资深出版家,更是由编辑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学者,他们凭借的正是孜孜不倦的钻研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不可否认,当前市场化的需要使得编辑担负着繁重的经济指标,但是若是一味把粗制滥造的图书推向市场,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这种短期的不计后果的收益很可能会遭到反噬,进而扰乱整个图书市场。政治导向和文字质量是对编辑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编辑更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创新的精神。编辑首先应该是“杂家”,知识不可不博,因为随时会面对不同的作者不同的稿件。作者的知识结构是复杂多样的,他们的作品里可能随时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艺,等等,如果不能兼学并蓄,一是很难看出其中是否有差错,再者也难以对作品价值做出正确评估,对后期推广销售也难以把握。这就需要工作之余花费更多精力增加阅读量,扩展知识面。编辑是图书的生产者,要比其他人离读书更近一些。创新是所有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选题开发、装帧设计、营销推广,这些都需要编辑的创造力融入其中。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市场的动向,满足甚至引领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把这样的一部内容和文字质量都足够优秀的书稿配以精致的装帧、精良的印刷质量,介绍给读者,留传给后世,这就是一个编辑的职责所在。记得入行之初,一位老编辑曾经对我说,编辑是最容易获得幸福感和荣耀感的职业。不同于流水线上作业的生产者,编辑是自图书创意酝酿之始直到付梓,整个过程都参与其中,全部心血融入其中。最终书从印厂送到自己手上的那一刻,那种感觉仿佛看到怀胎十月的婴儿呱呱坠地的欣喜,并且这个“孩子”是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实现的。培养编辑的工匠精神,是对编辑个人能力的提升,是对个人幸福感的满足,更是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文化事业的负责。时展需要大国工匠,大国工匠里应该有编辑的一席之地,我们应该为此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2021-1-18(15).

工匠精神范文第2篇

关键词:岗位导向;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汽车专业

处于新时期社会发展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应立足于岗位视域下,秉承着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来展开实践教学活动,除去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之外,还应着重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人文精神,为突飞猛进的汽车行业输送优质的建设性人才。为此,汽车专业教师应着重向学生灌输“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向其讲述其内在涵义和践行路径。其中自古以来便有工匠精神的存在,比如春秋鲁国的鲁班、战国魏国的庖丁都在自己的领域中有着杰出的建树,属于国宝级工匠,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内手工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而现阶段,国家也提出有“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其中明确提出应着重培育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特别是技工院校而言,汽车专业教师应采取新颖有效的措施来融入工匠精神。本文以笔者教学经历为切入点,立足于岗位导向视野下,着重阐述技工院校汽车专业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培育策略,旨在为汽车专业人才培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1岗位导向下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分析

1.1与人才培育要求相契合

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汽车领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汽车行业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方向转型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为满足汽车市场发展需求,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学生除去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应具有一定的工匠精神。为此,教师应给予岗位导向下,重新规划汽车人才培育方向和目标,在开展课堂活动的同时,还应着重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精神素养,将培育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纳入到人才培育方案中,借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除此之外,教师在明确人才培育目标时,应将教学内容与“工匠精神”进行有效融合,从而给教师推动专业建设、创新课程设置提供新思路和指导,进而为汽车行业发展输送高素质、高品质、高水平的汽车技能人才。汽车专业课程具有内容繁杂、专业性强以及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教师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品质内涵,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核心竞争力。

1.2与岗位技能需求相契合

随着汽车领域的不断升级和创新,其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使得汽车专业人才有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提升学生的社会核心竞争力,需要结合岗位工作内容和技能需求来完善人才培育方案。针对汽车专业而言,教师应教授学生基础的诊断技能、维修技巧、组装技术,此外,还应着重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向他们灌输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提高消费者对服务的满意度。针对一些较难的汽车专业技能而言,学生应形成不断探索和学习的钻研精神,从而以坚韧的品质和负责的态度对专业技术进行深入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来讲,教师在人才培育过程汇总融入工匠精神,与岗位技能需求有契合,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

1.3与专业就业方向相契合

处于日益激烈的汽车市场竞争背景下,教师应结合岗位需求来设置符合就业反向和行业需求的课程内容和培育方案,并自然地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借此来缓解学生在毕业之际的择业压力,能够获得期望工作岗位的认可。特别是对汽车企业而言,具有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更容易获得企业的认可,为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工匠精神培育氛围,使得学生在此环境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从而在后续择业中获得竞争优势,并尽快地适应岗位工作,为后续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岗位导向下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2.1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汽车专业教师在创设文化氛围之前,应先了解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比如汽车专业人员应在岗位上践行认真负责、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师在落实人才培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明确工匠精神在专业建设和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精神引导下推进教学改革进程,从而为学生积极创设具有文化内涵深度的教育环境。汽车专业教师在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所建设和培育的文化氛围能够引导学生获得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并依托文化载体来培育他们的职业道德与精神。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认知和理解德产汽车的过程中,可以借此氛围来向学生讲述德国人从螺丝钉到汽车架构的制造都是精益求精和认真负责的;或者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述汽车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细腻手工工艺,其背后蕴含有多年历史传承的一丝不苟和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综合来讲,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营造汽车文化氛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其在熏陶中形成工匠精神。

2.2构建培育工匠精神的课程体系

技工院校汽车专业教师应在岗位导向下积极参与到工匠精神培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中,其一,应围绕工匠精神开展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培育课程,并将其纳入到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中。通过以上课程来引导学生感知、领悟以及学习工匠精神,并通过有效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和驱动力。其二,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岗位需求来完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其中可以将“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模式引进到实践课堂上,结合岗位工作内容和技能需求来设计教学环节,从而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各个教学环境中,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能够逐渐形成岗位态度和职业道德,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影响和塑造。其三,此外,需要着重关注汽车专业的实训教学开展情况。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在培育工匠精神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应以岗位需求为引导,为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力和职业综合素养,技工院校需要对实训教学课程次数和时间进行适当调整,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独立学习和研究;院校还应结合一线岗位技术与设备要求来构建模拟工作基地,使得学生沉浸其中,了解汽车维修、汽车装配以及汽车营销等各种岗位的实际运行流程和注意事项,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锻炼中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完善自身的工匠精神,为后续步入岗位奠定基础。

2.3打造培育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教学经验等都对教学效果、学生素养以及院校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为积极推行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精神。为此,院校应积极落实工匠教师的培训工作,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基础保障,努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使得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得到全方位提升。第一,要强化师资专业培训力度,其中要针对职业素养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第二,院校应选拔优质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从而学习一线工作精神,在实际岗位工作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第三,院校还应聘请企业一线工匠进校开展讲座和培训活动,实现工匠精神在实训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2.4开发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资源

为使得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系统性,院校应积极开发与之相关的教学资源,首先,应不断积累体验性素材,借此来丰富教学资源库,针对不同教学方向的资源可以分为解释性、描述性以及延伸性等教学素材,在整理和归纳的过程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从而实现工匠精神培育载体的多元化。然后,需要结合学生切实需求来融入企业文化。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现状来构建汽车转我也教学资源平台,并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模块设计中,使得学生感知企业文化、领悟工匠精神,实现工匠精神培育与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最后,教师应参与到科研教学中,为学生树立工匠形象,并以身示范来引导学生将领悟到的职业精神进行内化与践行。

3结语

总而言之,为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发展趋势,技工院校应在岗位导向下积极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研究工作,并将其放在重要教学位置上,积极探索培育汽车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培育途径,其中可以通过营造文化氛围、重构课程体系、打造师资队伍以及开发教学资源来为汽车行业创新发展输送优质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号.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探析——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J].内燃机与配件,2020,000(008):P.283-285.

工匠精神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药分析;课程探索

《中药分析》是在化学、生物学和中药学基础上开设的一门重要中药学专业课,是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整个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其中,中药分析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质量全面控制的观念,使学生掌握中药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能够胜任药品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备创新研究和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思维和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中药分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融入工匠精神,能够更好的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基础,提升他们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进而培养出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中药学专业人才[1]。本文在重点阐述“工匠精神”融入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以中药分析课程为切入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体系和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了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1工匠精神融入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中药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

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其体现在对自身所从事的行业的敬畏和热爱,对产品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和对技术的力求突破和革新的精神[2]。从中药学人才素质培养来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行业有贡献的中药学专业人才,这与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是相符合的[3]。从职业培养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既重技能,也重职业精神和道德品质,与中药学学生应具备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以及与中药学相关的药学、中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及高素质的职业道德修养是相一致的。从创新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医药思维弱化、中药评价西化、中医药技术落后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中药的健康发展。这也要求了中药学人才在中药科研过程中,要具备创新精神。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变化,中医药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今后提供优秀的中药人才起着至关重要性。这恰恰与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所强调的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内涵不谋而合,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推陈出新,走在时代的前沿。

1.2符合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

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振兴中医药事业”和“健康中国”等战略的实施,中药产业发展迅速,同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中医药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及中医药在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关注,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度逐渐提高,而中药产业作为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部分,也逐渐产业化和规模化上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根据统计调查表明,我国现有的药店47万家,需执业药师200万,然而现有的执业药师数量远远不够满足药店的需求,对中药学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很大[4]。所以,工匠精神融入中药学教育,培养具备“匠心”和“匠技”的高素质中药专业人才,对国家医疗体系的升级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类的健康都至关重要。

2工匠精神融入中药分析课程的探索

2.1重组课程内容,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体系

基于工匠精神的内涵,结合教学实际需求,研究如何调整课程内容。《中药分析》课程是一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讲解如何利用现代分析手段,研究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的学科[5]。首先,围绕学科知识,在理论教学和试验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逐渐地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其次,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以岗位为导向,结合行业的发展,联系与中药分析内容相关的时事,使学生增加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自主学习的热情之外,知道课程所需要学的是什么,以后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需要具备哪些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对以后的职业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融入工匠精神的内涵,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职业目标,学好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引导他们成为一个高素质创新型中药学人才,实现“工匠精神”育人的目的。

2.2改革教学方式,以培养工匠精神为目标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中,以培养工匠精神为目标,需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例如借助线上对分易教学平台,可在线上提前上传课程资源、趣味小视频、微课及中药质量控制问题方面的时事新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同学们自学相关的课程内容,同时鼓励他们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相互启发,对于无法理解的难点知识和存在的疑问在平台上给老师留言,老师再整理同学们的难点疑问,进行课堂教学,解答相关难题,并让同学们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如第七章中药各类化学成分分析的有机酸类成分分析,第八章各类中药制剂分析的胶囊剂分析,由于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基本掌握了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各类中药制剂的质量要求和分析特点,所以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同学们自学并进行课堂讨论。既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思考和讨论,又能培养学生们的自制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二是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注重培养同学们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内实验教学中,不是简单按照课程实验讲义,然后让同学们机械般重复操作,再将实验讲义全部完整抄一遍来当作实验报告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去动手作实验,使同学们在能够熟练的掌握基础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同学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并且独立的完成整个实验的一系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能够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过渡,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专注、精益求精和创新的工匠精神。同时注重校企合作的实践项目,让同学们能够在企业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具备适应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2.3构建考核体系,体现工匠精神的内涵

为了构建注重理论知识考核和实验技能考核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打破以往仅重视理论知识考核,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中药分析教学评判标准,忽略知识原理应用和实验操作能力的情况,将考核分为理论课程考核(50%)和实验课程考核(50%)[6]。理论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考试成绩(60%)组成,而将线上预习完成度(20%)、在线章节测试(25%)、课堂考勤(20%)、课堂提问(15%)和课后作业(20%)纳入理论课程考核的平时成绩中。实验课程由平时实验操作规范性(25%)、实验报告(25%)和综合实验设计(50%)构成,其中,综合实验设计将由同学们自由组合,2人一组,根据实验课程内容,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老师审核修改后,领取实验所需的仪器和材料,开始进行实验操作,并将实验过程的关键步骤制成微视频,计算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最后以PPT的形式对整个实验结果进行汇报,再由老师以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技能和实验原理的应用以及成果汇报表现作为评判标准进行点评和打分。理论课程的考核注重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他们能够形成脚踏实地、专注、求真务实的品质习惯,享受学习中药分析课程的乐趣,避免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突击复习,为了考而学,导致无法形成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弊端。在实验课程的考核中,对实验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的高标准要求,加强了学生对中药分析的基本工作程序和实验技能,常用中药的定性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的掌握,锻炼了他们自主完成实验的能力和实验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促进了他们养成注重细节、主动思考、钻研、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4优化教学资源,突出工匠精神的培育

在中药分析课程传授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之中融入工匠精神,以致能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中药学人才,教师资源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课程内容教学的执行者,教师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实施相关的政策,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和道德品质,引导教师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的理解,并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融入中药分析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其次,注重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项目,创建实训教学基地,同时加强校内的教学载体的推行,例如各类的知识技能竞赛、优秀的专家名人讲座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3结语

工匠精神融入中药分析的教学课程之中,旨在提高中药分析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培养专注、精益求精的匠技和崇高品质的匠心。基于工匠精神的内涵,以中药分析课程为切入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体系和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的探索,以期为中药分析教学的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聂群华.浅析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J].国际公关,2020(10):118-119.

[2]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27-31.

[3]李华京,陈超群.工匠精神培育目标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20,51(19):140-141.

[4]钱桂敏.产教融合视角下构建中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J].安徽医药,2020,24(6):1265-1267.

[5]梁洁,林婧,曹玉嫔.基于“金课”建设的中药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州化工,2020,48(1):158-159,180.

工匠精神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民俗文化;美术创作;传承创新;繁荣发展

如何在智能时代、自信息时代,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创新事业,对民俗艺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要使工匠精神长成参天大树,还需工匠们踏实脚下之路,方可行稳致远,把民俗工艺传承好,才能在促进民俗文化繁荣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激发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营造精益求精的浓厚文化氛围,优化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础,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尤其重要。国家对匠心人才高度重视,众多高精尖技能型民俗艺人获得了自己所在领域的中、高级职称,这是社会对民俗艺人的充分肯定与认可。各地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展示都十分重视,东北地区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其中不乏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政府应加快推进吉林特色民俗博物馆建设、激活文化记忆、服务地方发展需要。对于民俗工艺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如果不能突出主题、独具特色,往往得不到文化认同和青睐,需要在传承的过程中有所革新。

一、凝聚“工匠精神”,营造和谐文化生态

如今人们对民俗文化越来越重视,中华儿女用经典民俗描绘着乡村崭新的时代画卷,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将传统民俗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民俗文化即将搭乘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快速列车,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是未来民俗工匠能够起到更好的文化引领作用的关键。运用工匠精神才能培养出理念正确和能力精湛的手工艺人。为助力疫后双辽文化事业的发展,打造双辽民俗文化的风向标,双辽市针对艺术爱好者举办了文化站长及文艺骨干培训班,开展了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书画、根雕、手工艺品展与,来自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及各民族传统手艺人一起,为双辽带来一场民俗文化的饕餮盛宴,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而且对传统民族工艺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许。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展现不同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民俗传统,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其中以民俗文化+美术创作为例,美术家们用美的眼光勾画出美好的事物、缤纷的色彩。以一颗豁达的心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渲染出心中美好的画卷。美术作品独有的亲和力,展现出艺术的趣味性、时尚性,不仅装点美化了我们的生活,而且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怀着美好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为艺术创作带来全新的元素与话题,也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将民俗文化与农民画、Q版漫画、葫芦画、创意美术、版画等艺术融合在一起,从艺术角度梳理一代代美术家的心路历程,展现出艺术家的使命担当,以及他们为促进民俗文化繁荣发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将工匠精神嵌入民俗传统之中,通过传统与现代的隔空对话,不仅了解了民俗文化的绚丽与绵延不断的传承,也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又展现出古朴的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描绘出悠远的历史和异样的文化底蕴,开启民俗文化多元文化发展的新篇章。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原来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新工具、新技艺、新知识、新经验、新生产模式,这些都是对传统民俗工艺的巨大冲击,但我们要勇于突破,大胆革新,以匠人之心推动文化创新发展,让具备良好工匠精神的民俗文化传承人,把传统的工艺以专业的角度传给下一代。民俗文化要还原民俗文化经典,树立对工匠精神的信仰,传承匠人文化。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也要本着工匠精神,不断学习,不断钻研,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以这样的方式来完善自己的业务细节,让我们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为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弘扬中国民俗文化,适应全国兴起的美丽乡村发展建设而诞生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匠人景观雕塑,它们矗立在城市与乡村的各个文化小广场,具有极高的美术价值!

二、弘扬民俗文化,做好文化表达与传播

民俗文化的表达与传播,需要深刻理解文化内涵,准确、科学地提炼民俗经典。如何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文化艺术品,如何赋予民俗文化精确的表达,离不开挖掘优秀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关注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连接。运用创意和技术推动中华优秀民俗文化迈向未来,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实践中互相交流融合,同其他文化不断交流互鉴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要构建艺术与生活的关联。以最鲜活的艺术表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向世界讲好中华民俗文化故事,而民俗文化的魅力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最终又要反哺生活,不仅有生活细节的提炼,更有对生活细节的理解与提升,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提供思考的方向与前进的动力。民俗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国数千年来的生活实践,蕴含着一脉相承的发展理念、价值观念。因此,在传播民俗文化的过程中诠释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和民族性格,可以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民俗文化的魅力,不仅建立在美和感性之上,更建立在对于世界、社会与人的关系处理的智慧上。这种具备特殊东方基因的文化表达,在传播中如果能够有效传递,无疑将更有助于中国形象的提升。民俗文化需要构建兼具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传播体系,着力提高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传统元素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其中,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说服力和引导力的挖掘,离不开对优秀民俗文化和现实意境的结合,离不开借助新的传播技术手段,不断探索对民俗文化的展示与传承。当前,匠心与创新的助力,让越来越多展现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尝试不断涌现,对中华民俗文化的挖掘也充满无限可能。

三、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民俗文化繁荣

工匠精神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时期;校企合作;工匠精神;教育方法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希望企业内的人才都具有工匠精神,能够以劳动为荣,重视技能的提升,敢于创新,具备敬业守信的职业素养。为了建立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队伍,很多企业都选择与学校开展合作,采取校企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深度解读工匠精神,配合学校打造具备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和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并为学生介绍具备工匠涵养素质的工匠人物,力求更加高效地培养出知识性和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优秀的工匠追求完美,对细节有着极高的要求,享受通过自己的双手让工艺品逐渐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所代表的是时代的气质,是毫无保留地投入工作的一种生命状态[1]。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讲究执着专注,具有死磕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讲究精益求精,在工作中保持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敬畏自己的工作,通过精雕细琢,将产品做到最好;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讲究创新进取,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敢于创新,力求突破自己,提升技艺水平,实现完善自我的目标;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讲究匠心筑梦,具有家国情怀,能够将“我的梦”与“中国梦”融合,具备用技能报国的精神。工匠精神不是口号,而是要从当下做起,不断磨炼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保证产品质量。

二、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精英教育”“金钱崇拜”等思想逐渐让人遗失了工匠精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必须注意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工匠精神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逐渐降低,想要保持我国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培养出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人才,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实现发展为制造业强国的目标[2];其次,工匠精神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工匠精神是企业长寿的必备元素。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很多都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因此,想要保持持续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就必须具备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队伍;再次,工匠精神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专业能力,还要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企业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而学校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最后,工匠精神是学生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学生具备工匠精神时,也就具备了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可以更加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并在职业生涯中,快速脱颖而出。所以,和专业知识技能一样,工匠精神也是学生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

三、校企深度融合与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当下,企业都希望可以得到长远的发展,渴望吸收更多具有职业态度与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经验和能力可以在实训中得到提升,但工匠精神必须在学校学习过程中领悟与养成。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与学校开展合作,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加深对企业的认同感,并通过校外实训,在专业技术人员的辅助下,有效地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3]。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毕业后直接到熟悉的企业工作。校企合作模式的要点为,(1)培养职业素质。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通过了解企业文化,加深对本专业的工作内容的了解,实现职业素质的提升;(2)学用一体。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深入企业进行学习与实践,实现学用一体的目标,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3)开展技术交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开设讲座课程,并邀请校内全职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开发。通过强化优秀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训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工匠精神。

四、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1.打造具备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

在校企深度融合过程中,企业与学校需要根据产业转型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打造具备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并在具备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人文素养以及职业素养,进而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加强交流,共同打造文化环境:(1)辅助学校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需要与学校共同营造校园环境,在校园人文景观、公共建筑等方面的设计过程中,引入企业文化,建立企业工作站、校企实训基地等。(2)加强企业精神的宣传。企业可以协助学校组织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并请企业内专业人员参与活动。例如,企业可以定期邀请学校新生到工作车间参观,帮助大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并邀请具备良好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为提升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企业还可以为学生发放薪资或生活补助。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又可以使学生受到企业人员工匠精神的熏陶。

2.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弘扬工匠精神

通过典型示范,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企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的方式,让更多学生了解到工匠精神的内涵,提升自身综合素养[4]。在邀请学生参加实训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优秀员工的工作经验、工作态度,通过深入学习典型事例,可以在遇到困难时,借鉴优秀员工处理问题的思路,并受到优秀员工的影响,养成坚持不懈、求实创新的工匠精神。此外,企业还可以定期派遣优秀员工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解专业技能知识,并在授课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树立榜样,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先进事迹,并向优秀人才学习,强化工匠精神。

3.校企深度融合运行机制的科学构建

科学的校企深度融合运行机制,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让学生利用学校与企业的资源,提升职业素养,形成工匠精神[5]。在校企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构建过程中,企业必须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1)配合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势,配合学校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要请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积极与专业教师开展深入交流,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2)配合学校实施工学结合计划。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需要到企业进行深入学习。而工学结合计划,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企业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利益,让学生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并乐于在毕业后继续与企业合作,企业可以实现引进更多专业人才的目标,学生也可以快速走进工作岗位;(3)配合学校完成校本教材。很多专业技能知识的运用,都需要学生深入学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在企业的帮助下,校本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可以得到丰富,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最新的工程项目,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进行结合,让专业课程更具职业性与先进性,有助于企业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

4.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

培养“大国工匠”,关键在“工匠之师”队伍的建设,企业必须辅助学校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教师是学生职业生涯中的引路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操作技巧以及职业素养,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6]。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职业态度,才会让学生感受到所学专业的魅力,对工匠精神产生深刻的认识,所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必须协助学校打造匠师队伍。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作为兼职教师开展授课活动,让学生体会一线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同时,还可以邀请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充分地利用企业内的各项资源,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并在锻炼过程中实现工匠精神的养成。这样,通过配合学校打造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可以让学生受到一定的影响,逐渐养成工匠精神。

五、结语

企业必须通过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而培养更多与岗位要求符合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对校企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构建,营造传承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打造匠师队伍,并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训的过程中,养成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万长松,孙启鸣.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及其哲学基础[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5):456-461.

[2]高中华,赵晨,付悦.工匠精神的概念,边界及研究展望[J].经济管理,2020,42(6):194-210.

[3]马廷奇.命运共同体: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新视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177(5):123-131.

[4]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695(7):94-98.

[5]徐国光,史军,李积珍,等.课程思政下高校育人工作融入专业课路径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9):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