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品资源共享课

精品资源共享课

精品资源共享课

精品资源共享课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共享课程;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47-02

精品课程是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为国家和地方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随着近几年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来看,精品课的建设良莠不齐,内容和形式单一,服务对象受到限制,高校的“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严重,后期的维护和更新滞后,严重占用网络资源。为了整理和完善精品课程的建设,使其能更好的服务学习对象。2011年10月12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建设进行了部署。明确提出了“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首次提出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精品课程。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促进着资源共享课程的进程,如何提高共享资源的质量、让教学资源被高效地利用,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中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入开展课程建设、改革与创新,通过网络传播,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推动高等教育开放,更好地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建设的提出,为我校转型升级《大学物理》省精品课程,加速《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机。转型不仅仅是形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因此在此次“转型升级”中,我们立足于我们课程的实际情况,不仅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升级,突出资源的优越性和共享性,还应研究教学内容升级,其中,升级的关键是加强资源的可利用性。因此以创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为目标,做好我校《大学物理》课程的转型升级,弥补目前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对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实施“一提三优”工程和“质量工程”,创建高水平研究性大学,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更希望通过我们的课程建设和资源共享,能让更多的国内外的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从中受益,获得学习的乐趣,收获有用的知识。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升级

目前多数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是站在“教”的角度来考虑的,而对学习者如何利用精品课资源去“学”却考虑的较少,且教学内容枯燥、呆板,缺乏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局限在本校小范围的使用,不能更好的适应各层次的学习者使用。如果要将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内容上一定要从各层次的学习者角度来设计,既要适应在校的专本科学生,也要考虑社会上需要学习此门课程的其他人员。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所有内容,既要详细、系统,又要通俗易懂,在立足方便“学”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注重应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也是提升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的核心。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内容中的定理、定义以及烦琐的计算与实际应用和计算机计算相结合,合理融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既能让学生学习严谨的理论推理,又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应用计算机对实际问题进行建模、计算,从而给出结论。为了营造出生机勃发、充满魅力的视频共享课程,需要对整个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从而可以保证教学视频的充实性、系统性,还原给学习者一个真实的课堂。

二、教学资源的整合升级

从我们对现有精品课的研究来看,教学资源匮乏,大都还是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很少,影像资料也很少,和学习者的互动几乎没有。要想升级为共享课程,首先定位要准确,面对的是需要学习本课程的多层次人群,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基础和素质,只有考虑周全了,才能转型成功,体现“共享”的意义。教学资源除了主要包含理论知识的基本资源以外,还要重点加入辅助教学过程的拓展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多角度、多方位地阐述课程内容。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概念、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物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物理实验有效结合起来,而演示实验最能反映这种结合,因此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课堂教学中实验案例和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从枯燥的理论公式中解脱出来,了解大学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于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目前,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多媒体教学已被大家所普遍采用。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动画演示等辅助素材,要想使他们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我们必须要进行整合、升级。而最有效的实施手段就是通过近几年出现的网络资源共享课,公开课、微课等来实现。微课教学是以视频为核心,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它是传统教学方式的良好辅助。“微课”教学是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果,也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教学手段。选择面向问题解决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来开发《大学物理》课程的“微课”教学资源,可以引导学生课下进行自我探究式的学习,极大地方便了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三、视频课程和网络维护的更新升级

现有精品课的建设团队大都只有在校教师,单纯的还是主要从教学方面设计精品课。要想实现资源“共享”和“升级”,建设的团队要增加除专业教师之外的教育技术骨干。目前许多高校都在加速视频资源的建设,教学视频的画面基本上都是只有主讲教师的镜头,整个授课过程从头到尾都是教师的近景,主讲教师是整个“节目中的唯一情景人物、主线人物”,教学视频没有视点、镜头、景别的变化。同时由于主讲教师经常面对的是镜头,缺乏视频录制的经验,经常会出现镜头前紧张、局促,授课语言不流畅的现象,使得那些平时授课激情饱满、挥洒自如的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感觉,难以发挥正常水平,取而代之的只是埋头念讲稿,照本宣科,表情严肃的呆板授课,这种授课形式缺少运动、激情和美感。无论主讲教师是多么优秀的教师,在这种录制形式下都会变成枯燥乏味的单调授课。当学生长时间面对不变的画面进行学习时,很容易失去对主讲教师的信心,失去视听兴趣,产生厌倦逆反心理,最终使视频课程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做好画面剪辑与特效处理,剪辑过程中对主讲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自然的动作、表情,将其用学生听讲的画面做替换处理,但是需要保留教师画面的同期声,以保证讲课的真实性和同一性。在声音轨道剪辑时,对教师的一些如“那么、然后、是不是”等口头语需要通过调整时间线单位精确到帧,并将其删除。对同一时刻的内容,如学生课堂讨论,动手操作等,可通过镜头组接的方法去除一些不必要的过程,使画面在视觉上得到很流畅的效果。因此,后期制作加工是视频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现有精品课大都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网络的维护和更新,往往一门精品课做完后就直接挂在网上,里面的内容和出现的问题都不会进行更新和更正,这样直接造成了对学习者的学习障碍,也造成了网络资源的浪费。既然国家提出了资源共享课程,那么首先网络必须优化,可以让更多的人毫无障碍的打开网站进行学习,里面的知识也要根据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进行更新和添加,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和前沿性。显然这也是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物力,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和高校在这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也要有专门的人员对资源共享课程进行系统的管理,定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和解决。只有各方面的人员足够重视和付出,才能保障资源共享课程顺利为学习者提供帮助。

精品课程已走过了十余年的建设历程,在这十余年里有很多的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而近年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已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与其说它是教育改革,还不如说它是精品课程的一次转型升级。加快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目的就是让有限的教学资源最大化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学习者。这也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制下对教育模式的一个很好的创新发展,也是今后中国高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推动着教育教学的改革,精品资源共享也是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实现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同时降低了教育教学成本,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共享,师生的互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习变得更加自由和有效。

参考文献:

[1]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

精品资源共享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6-0080-06

一、引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的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与精品视频公开课共同构成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是“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在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处理好它与原精品课程建设之间的继承关系,做好它们之间的衔接,充分利用原精品的建设成果,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根据时展的需要在原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与创新,避免课程重复建设,解决已有精品课程在建设中存在的实效性不够、参与度不高、示范性不强、影响力不大、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能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之目标。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目标。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文件对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要求:

第一。团队要求。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有一支结构合理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的教学团队,带头人应该具有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团队建设。

第二,内容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内容,要求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第三,资源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要求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与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包含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

第四,技术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技术上,要求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精品课程共享系统。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课程结构及数据的标准性,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

按精品资源共享课四个方面的建设要求,经过“十二五”期间的系统建设。必将形成一批示范性强、影响力大、参与性广。能够满足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需求,并能养成全民学习意识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践行新的教育理念,认识学习型社会和信息时代背景,采用“衔接一转型一升级一创新”的建设策略,才能满足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并达到相应的目标。

(一)衔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

“衔接”即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互相连接之意。“十一五”期间建设的精品课程。秉承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五个一流的建设标准,无论是在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方面,还是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精品课程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原有精品课程相衔接。既能继承已有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又能避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实际上,《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2012年和2013年将重点开展将原有的3000余门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工作,从2013年起,适应新需求,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再建设一批新的课程。这一决定,从政策上保障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原有精品课程的有效衔接。它至少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

第一,原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是在“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求下组建的,课程负责人也同样较高要求,通过原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这支队伍有着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仍然是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力军。

第二,原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一流的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的,课程内容反映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也要求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原精品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这些内容及其要求,也是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内容建设的要求。

第三,原精品课程要求课程教学采用“一流的教学方法”,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研究性学习来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经过多年的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已经开始从“接受型”向“探究型”转变,特别是“启发式”、“讨论式”、“案例研究”、“问题解决”、“游戏竞赛”和“现场参观”六种教学方法改进得最快。伴随方法改革的同时,以“第二课堂”、“小组学习”、“社会实践”和“参与科研”的四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展最快。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同样也在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中得到强调。

第四,原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基本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拓展资源,还包括部分课堂教学实录。按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要求完成的高质量教学资源,通过规范化、格式化后可以整合到精品资源共享课之中,满足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的部分要求。

(二)转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尽管精品课程将多方面建设成果可以整合到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之中,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并不是对原精品课程的重复。因而,在进行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除注重与原精品课程衔接外。更要关注转型与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转型主要是在观念上的转变。从精品课程走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涉及课程建设效用、资源建设思路和服务面向等多方面的转型。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服务面向的转型。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课程服务对象从服务教师向服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方向转型。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服务对象从以教师为主,转向服务学生和教师,这种服务面向的转型,是新教育教学理念的体现,也是高校对自己办学中心反思的结果。目前,高校教师权威、学术至上的观点普遍存在,服务面向的改变,实质上是要求改变目前教学中师生地位关系。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和教师权威理念的革新。同时,这种转变,也是落实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标、扩大课程共享范围、增加课程的受益面的体现,是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性的关键。新一轮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不再只是方便教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更为重要的是,服务面向的转变是真正落实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大学精神。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真正目的。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还要求服务面向扩展至社会学习者。这个转型,是高校服务地方功能的体现,也是高校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理念已深得人心。关于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知识新观念也逐步被社会所接受。人们已逐渐意识到大学学习不是人生终结性的学习,只不过是人生学习中的一个阶段性环节,为满足工作需求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求才是终身学习的根本性任务。随着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概念不断浮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实践逐步展开,对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服务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开放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学习者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满足学习型社区对学习资源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应尽的义务。开放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以课程为载体,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关键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服务面向的转型,特别是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开放,要求课程建设者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考虑在校生、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这些群体的学习特征等因素。为此,必须对原精品课程中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资源、课程传播与开发技术等进行升级改造,才能达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

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的目标制定。须满足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在课程目标设计上,需要从注重学科逻辑,培养在校生的学科理论素养和系统性知识的基础上,升级到既注重培养在校生的系统学科理论知识,又注重培养社会学习者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且通过在校生与社会学习者的双向互动,使在校生与社会学习者实现知识与能力并举的一体化培养目标。同时,在未来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背景下,还必须将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方法、技能及协作精神等列入课程学习目标之中。

其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容建设,不仅要求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课程内容涵盖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时要求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还要求具有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涵盖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求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特别是要增加原精品课程中薄弱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践内容体系,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再次,必须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升级。自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在“一流教学方法”的要求下,我国高校课堂中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精品资源共享课中服务面向的转型,为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强化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意识、习惯、方法、技能、协作精神等成为课程建设的新的要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由教师构建学生知识体系、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思路,倡导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如理论学习、模拟实践、集体辩论、小组讨论、个人演讲与答辩、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同伴教学、作业点评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课堂教学应崇尚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教师指导教与学结合的模式: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习过程,采用综合评价:降低标准与规范要求,注重教学效果;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性和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在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要特别强化学生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方法与观念,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真正产生高效互动、有魅力的课堂与学习环境。

最后,必须以教学资源的升级作为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升级的核心。本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包括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两部分(见表1),其中。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是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意味着所建设的教学精品课程资源能反映课程的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同时,无论是基础资源。还是拓展资源。其内容之间还包含着一定的逻辑关联,而非单独地堆砌。例如。在拓展资源中增加了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这就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按知识点进行整理,在线自测、试题库系统与考试系统中的内容。应与知识点间建立对应关系。训练系统不只是整体训练一门课程的所有知识。而能分别对每个知识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能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样才能确保学习者的学习成效。

为了保证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有效开发和普及共享,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对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和资源提交都做出了明确的技术和模范化要求。

第一,对于基础资源,要求做到结构化,按照课程概要、教学单元、教学资源,或按照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和教学资源来组织,如图1所示。其中,课程模块由模块概要、教学单元集合、模块作业等构成,可理解为课程的章节;教学单元包含一系列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可以是学习指导、演示文稿、教学录像、作业,试卷、实验/实训/实习资源等,教学资源可相对独立,可以被单独使用。

第二,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对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演示文稿、教学录像、教学案例、例题、作业/试卷、实验/实训/实习资源、文献资源、常见问题、教学课件(网页型课件、nash课件)、媒体素材(文本素材、图形,图像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等基本资源的格式、内涵和技术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提出了必须达到的要求(必选项)和建议达到的要求(可选项)。表2是对“网页型课件资源的要求与建设”样例。

第三,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对基本资源的元数据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如表3所示。元数据是指描述数据及其环境的数据。元数据能提供基于用户的信息。能支持系统对数据的管理和维护。

拓展资源时,应在技术上遵循以下要求:(1)拓展资源中涉及的媒体素材、教学课件和演示文稿等遵循基本资源建设技术要求:(2)数据存储须采用关系数据库,数据访问须进行严格的授权保护;(3)提供统一的应用程序接口、数据导入导出接口及其说明文档;(4)技术架构须采用分层设计理念;(5)界面设计要尽可能的便于用户操作;(6)按照协议约定提供相应的开发及技术文档。

第四,在资源提交方面,要求基本资源必须符合标准并填写元数据,拓展资源中的网络课程打包应符合“CELTS-9.1”内容包装信息模型或“SCORM 1.3”标准侧。其中,“CELTS-9.1”内容包装信息模型是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中学习资源的标准,该标准模型为学习资源定义了一种标准的数据结构,并且绑定足够的描述信息,以便于学习资源的快速检索、有效的共享和交换。SCORM(Sharable Content Obi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是在已有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IMS、AICC、IEEELTSC等)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可访问性、协作性、持久性和可重用性的特定模型。SCORM标准具有学习内容的可重用性、详细的学习记录跟踪、丰富的学习路径设计、多重目标的设定、多种学习交互方式、课件跨平台使用和多种媒体资源的整合等特点。对于数字内容教材的制作、内容开发提供一套共通的规范。遵照这些标准的教学资源,能实现教学资源的易用性、可重用性、共享性等。

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进行如此细致的技术规范要求,一方面解决上一轮精品课程建设中部分课程因资源开放程度不高、共享性不够、使用不便、规范性不强、兼容性差等问题,致使课程实效性不强,影响力不大,使用率低;另一方面,详细的技术规范,能方便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共同建构资源。提高师生与社会学习者课程共建共享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升级后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能实现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充分开放的要求。达到了为学习者构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目标,并且保证了最终的云共享技术的要求。

(四)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动力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新;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的创新主要是指更新和改变之意。精品课程建设已持续多年,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如何超越和突破原有课程建设模式,形成持续建设的动力,除进行服务面向的转型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课程开发技术等升级外,还必须寻求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技术,不断创新,使精品资源共享课达到新的高度,形成特色。本文认为从课程文化和技术的视角来进行课程建设思路的创新是可行的路径。

1.从课程文化视角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高等院校具有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职能主要是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实现的旧。精品资源共享课。把课程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从面对面教学方式,扩展到远程教育方式,使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承载文化与传播文化的功能十分巨大。影响面广,对推进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精品资源共享课既有传统教育课程的文化特征,同时兼具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特征。理解课程文化是系统地探究和改革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观念及教室里实际呈现出来的课程的一种途径,是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根本。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式。课程文化是从价值观的角度审视课程,是对课程深层结构的理性思考。课程文化隐性或显性地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课程文化不仅支配着人们的课程行为。并且还在心理层面以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方式。促成或阻碍着外在的课程意识的形成、变革、传播和吸收。课程文化决定着关于学习者、教师、内容、情境、规划与评价的假设,如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远程教育课程文化,受个别式、自主式、开放式和技术式的教育模式特征的影响,使其具有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文化;认知性、实践性、情感性与经验性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文化;纸质、音像、网络多种载体相结合,共建共享的课程资源文化;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教师导学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文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文化等。探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传统教育课程文化和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特征,一定能够给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带来新启示,产生新的途径,形成新特色。

2.从技术运用视角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精品资源共享课赖以建设的基础,是实现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充分开放的前提条件。为增加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易用性、有效性、共享性、普适性,为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构建一个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创新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十分重要。在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技术的保障方面要求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集中展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并与国内教育网站以及国内主流门户网站合作。通过接入和镜像等方式,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云计算既是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更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云计算尽管有多种定义,但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的云计算定义更符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所遵循满足学习者需要的理念。该定义认为,云计算是一个模型,这个模式使得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根据需求。方便地通过网络访问可配置的共享的计算资源库(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而这些资源以最小化的管理和交互成本来快速供应和释放。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与运用,带来了网络架构从客户端一服务器服务模式向云服务模式的转变。云计算提供的三个层次的服务理念: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以及云存储技术,将在未来会彻底改变互联网运营和服务模式。“教育云”将会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包括教育信息化所必需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经虚拟化之后,会向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云服务。借助基础云服务平台、教育资源云和教育管理云,精品资源共享课将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之目标,全面实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之梦想。

基于Web2.0技术与核心理念的各种软件。如博客、Wik-i、SNS等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支持微内容的创建、存储、传递、维护与管理。使得增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互动交流性成为可能。同时,随着手机、Pad和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的逐渐普及,移动学习所具有的学习形式的移动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学习技术的融合性等,都将成为支持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学习模式的新途径。因而,在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一方面,充分考虑这些新技术的学习功能,利用其交互性、共享性、社会性等特征,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创造新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结合这些新媒体特性,开发相应的适合移动媒体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其广泛性、灵活性、个性化等特性,实现泛在学习的目标。

四、结语

作为“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对“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型时期,本科教学质量成为今天热点话题。关注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精品资源共享课范文第3篇

转变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与普通本科精品课程共用一套评审指标体系;第二个阶段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特点制定和实施高职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的独立评审指标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实施分类指导的亮点。但2011年至今,教育部没有再组织大规模的部级精品课程评审,而是实施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

准确定位课程服务对象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服务对象从以教师为主,转向服务学生和教师。这种服务对象的转型,是新教育教学理念的体现,也是高校对自己办学反思的结果。新一轮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不再只是方便教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还要求服务对象扩展至社会学习者。这个转型是高校服务地方功能的体现,也是高校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具体来讲,服务对象的转型要求在课程设计时以实践中的项目为驱动,合理设置每个教学单元。一个教学单元就是项目中一个任务的完成,每个任务既互相联系,也互相独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能锻炼学生的进出口业务操作的能力,但基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可以以出口为例,以某公司某笔出口业务作为项目,把涉及出口的每个任务做出一个教学单元,教学单元的完成也就意味着相应能力的获得。涉及出口的任务主要有四个:交易准备――找客户;交易磋商――询盘、发盘、还盘与接受;签订合同;履行合同,业务善后。根据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目的,建议以地方的重点出口产品为例来设计项目以及教学单元。

课程建设突出校企合作 高职类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征,在课程建设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共同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合作开发课程。课程的能力目标点不应该是老师说了算,应该是市场说了算、企业说了算。要引进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根据此标准再进行课程设计。同时校企合作还体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现场教学、学生短期实习、企业专家作讲座等来锻炼学生实操能力。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来自老师的评价与期末试卷的分数,还应该有来自企业的评价,形成综合考评机制。此外,作为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必须与企业有密切的联系,但目前该课程的难点就在于学生在外贸企业找不到相应的岗位实习。主要原因是外贸公司往往规模较小,需要的外贸业务人员、跟单人员、单证人员等较少;而且在编人员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企业接收实习生的动力不足,从而造成校企合作的“单相思”――学校有意、企业无心。面对这种状况,如何才能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可行的方法是学校为企业提供办公场地,要求企业分批分时地接纳实习生实习,企业所得利润按学生贡献大小反馈给学校与学生。这样既可以激励学生的实习热情,又给学校带来额外利润。

建立持续更新与共享机制

提高网站的吸引力,增加网络的浏览量 要提高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网站吸引力,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首先,要把界面做得简洁、漂亮、整齐。要尽量使用最新的Web技术来设计页面。尽管内容是站点的关键,但没有悦目的视觉享受,会使得访客感到枯燥无味。其次,要经常更新网站的内容,方便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可在网站上建立一个“全文搜索”的功能,让学习者的查询效率大大提高。再次,要增加更多的个性化信息。网站能经常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将更能吸引访客。最后,网站速度要快,并且要有交互平台。因为课程网站的访问限制或“无法访问”监控记录也是列入高职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分标准。另外,越来越多的访客希望有互动的内容,他们不想只是看,还想动动手,因此在网站加一些自测题,或者增加一个BBS和微信群,都会提高站点的流量。

持续更新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要按照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持续推进建设,上网课程内容每年更新率达到10%以上,这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审指标的要求。精品课程不能搞成只注重评审,不注重维护和更新。要实现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到:一是时效性,要注重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把本学科的最前沿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实现资源的动态发展;二是互动性,要构建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打破因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而造成的教学互动障碍,并通过在线测试了解和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实现课程教学的跨时空性,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共享性,利用区域优势,广东省各高职院校可以就每门精品课程成立一个“鉴定小组”,每年向各院校征集相关专题的意见,把鉴定评审通过后的优质资源,丰富到精品课程网站上,这样的精品课程才是大家的、与时俱进的。

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方便课程资源的传播与共享 为增加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易用性、有效性、共享性和普适性,给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构建一个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创新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十分重要。其中,“教育云”将会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包括教育信息化所必需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经虚拟化之后,会向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云服务。借助基础云服务平台、教育资源云和教育管理云,精品资源共享课将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之目标,全面实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之梦想。随着手机、平板电脑和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开始普及,其所具有的学习形式的移动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学习技术的融合性等,都将成为支持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学习模式的新途径。因而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这些新技术的学习功能,利用其交互性、共享性、社会性等特征,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创造新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要结合这些新媒体特性,开发相应的适合移动媒体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其广泛性、灵活性、个性化等特性,实现再学习的目标。

优化教学团队

选取有行业影响力的课程负责人 课程的负责人往往决定一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走向。因此在选取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时,要选取在外贸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同时该课程负责人还要能承担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对进出口商品交易的前沿动态、实战问题都有相当的把控;而且能为外贸公司提供一定的咨询与社会服务,从而深化校企合作。

纳入更多可双语教学并有行业企业经验的教学人员 国际贸易实务属于外向型课程,授课内容中外贸英语所占的比例很高,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虽然有的学生过了四级,但是专业词汇相当贫乏,也不了解课程的最新发展,在实际应用时会遇到诸多困难。双语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将外语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从而真正培养出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兼具的复合型人才。师资是双语教学质量的保证,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地掌握所教课程的专业知识,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要能够用英语表达、解析本专业知识,要具有相当高的英语表达能力,发音准确,符合语法及外语的表达习惯。就整体而言,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很难胜任双语教学的要求。因此,纳入更多可双语教学且有行业企业经验的教学人员成为当务之急。

拓展教学资源

更新基本资源,支撑专业教学 基本资源应做到系统完整,反映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应充分反映课程改革成果,同步支撑专业教学,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最核心的教学活动是用基本资源实录教学过程。其基本资源列表如下:

丰富拓展资源,加大社会服务覆盖面 拓展资源要能充分反映课程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和特色。拓展资源具有通用性、易用性、交互性、科学性和可扩展性,它能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是较为成熟的交互性辅助资源。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以教师与学生为服务对象并兼顾社会学习者的需要,设计了自主学习类、实训类、作业考试类、在线答疑与交流类等四大模块。其中,自主学习类模块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实训类模块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到技能转换;作业考试类模块可以帮助学生检验学习效果;在线答疑与交流类模块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发现学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其主要项目和内容要求见下表:

完善建设环境

逐步完善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环境,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提高原创性资源比例。这是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的路径之一,教师个人实践经验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原创性课程资源在高职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要作为重点来对待,这样就可以提高原创性的比例。二要实现课程建设的常态化管理。学校应当建立利于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财、物管理制度,进入国家“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实现课程建设的常态化管理。三要建立起学校间通力合作、师生与社会共建的长效建设机制。高职院校的突出特征就是校企合作,因此课程建设不能“闭门造车”,要引进企业的参与,从而保证课程的高效使用和可持续建设与更新。

参考文献

[1]蓝洁,方绪军.对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2)

精品资源共享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景别;后期编辑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8-6745-03

2012年2月15日,教育部正式教高函[2012]2号文件,批准组织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多个项目同时启动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正式在全国启动建设。现在高等院校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申报工作都非常重视,竞争可想而知。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时要求在网上传课程全程的现场教学录像,每部教学录像的时间长度不少于45分钟。教学录像要反映教师的风范、实际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摄制课堂教学录像不仅是一个较为专业的技术过程,需要专门的人员和专业的设备、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还需要任课教师的积极投入和配合。

本文根据九江学院不同学科申报校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堂教学录像的摄制实践,主要介绍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录像的拍摄原则、前期准备工作、教学录像制作流程及发展方向。

1 教学录像的拍摄原则

我校教学录像的现场录像根据教学实际需求,目前有两种录像方式,即传统录制方式及多媒体教室录制方式,笔者认为录制教学录像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教学录像要以不干扰课堂正常教学过程为前提。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授课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教师上课的过程中,设备、工作人员及拍摄过程都不应该干扰到课堂教学。摄像机机位的摆放,要照顾到光线、取景及教学场所的格局,根据需要可以在现场加几盏演播室三基色专用的灯进行给环境、教师、学生补光。所以在教学录像之前,工作人员应了解教学环境和熟悉教学内容,布置合理的摄像机位,与任课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以便了解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 摄像师懂得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摄像师最好是教育技术的专业人员或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背景的摄像师。在工作中,不仅能够熟练操作摄录编设备,精通摄像和编辑理论,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否则难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课堂教学录像。在摄录方面,摄像人员注意不要从影视艺术的角度去进行场面调度,过多地运用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去拍摄,从而忽视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了教育教学的效果,不清楚什么时候的师生互动是有价值的,不清楚主辅机位拍摄的最佳时机;摄影师要有编辑意识,当老师强调重点的时候应给教学内容特写的镜头,当老师在多媒体教室演示PPT课件时,知道什么时候给PPT的画面,不跟随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从影视艺术的角度拍摄课堂教学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教学的效果。

3)选多机位进行摄录。在多机位系统中,最少有三个摄像机,2个固定机位主要拍摄主讲教师的全景、中景及特写等;1个固定辅机位置作为主机补充,如师生互动时捕捉细节表现、学生听课画面等。

2 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录像的前期准备

1) 提前与任课老师交流。拍摄前与任课老师的沟通很重要,可以让教师办理好相关的手续,确定拍摄的时间与地点,也让摄像人员了解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便安排好机位和录制时对镜头画面的把握。在开始摄录前要与任课老师进行协商,用手势进行配合开始与结束讲课;在教师的着装方面给予指导性的建议,比如教师穿的衣服要与拍摄背景不能太相似、最好不要穿条纹的,以免反光等,教室的灯光一般以白炽灯为主,衣服颜色避免跟周围环境颜色混淆在一起。了解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切换好现场的画面和声音。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强调不偏废传统教学手段, 强调教师的手势语言、形体语言,教师制作的课件文字与背景有对比,字体大小要合适等力求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言简意赅,选用合适的多媒体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沟通是告知他们在摄录这节课当中,将手机调成静音或关掉,以免中间出现铃声破坏录制效果;其次就是不要擅自起身离开教室,以免破坏画面;再次就是上课要有精神状态,不能有低头、打瞌睡等现象,对教师的提问要积极回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 录制设备的准备与调试。认真检查摄像机、录音设备的状况。我校教学录像采用的摄像机是Panasonic AVCCAM AG-HMC83MC高清摄像机。此数字高清摄录一体机采用3CMOS感光元件,并配合AVCHD格式支持高达24Mbps的码流,完成对全高清1920x1080i、1920x1720p及标清信号的记录;奥威亚便携式录播系统可以在主机上输入三路高清摄像机信号及VGA获取计算机视频信号,进行现场选择编辑点,使镜头切换自然、顺畅并实时录制;在声音的采集上,用SOUNDTOP 调音台EPM8与无线领夹麦的配合,既能保证音频效果,也使画面的效果更加清爽。在正式开始录制之前,所有摄像机、奥威亚全高清录播系统、多媒体电脑及无线麦等调试好,准备好电源等,保证录制过程的流畅性。

3) 拍摄准备。拍摄准备主要包括机位的选择,光线效果、景别及运动镜头的应用等。由于学校录制教学资源共享课的专业多、校区多、授课地点也多,比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室外等,我校在主校区专门建了多媒体教室用来拍摄教学资源共享课。以图1中多媒体教室机位布置方式为例来确定摄像机的位置,固定在教室中后方的2台机位为主机位,1台全景连续不间断地记录整节课的教学过程;1台拍摄教师的中、近景;活动机位在左前方,拍摄教师的侧面、师生互动及学生听课镜头。

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录像不是艺术片,也不是广告片,不应该频繁地运用运动镜头,但在引导学生观察板书、教师的动作表情、学生回答问题以及实验现象等情况下可用推镜头突出人物形象或教学环节;在表现学生专心做实验时,可以从学生专注的眼神,然后慢慢拉开至学生的近景,它表现了空间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在实际拍摄中,我们还是以大量运用固定镜头为宜,最后还需注意镜头的平、稳、准、匀等基本要求,该文不再赘述。

3 教学录像制作流程

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录像的需要,结合我校教学录像制作的实际,流程图总结如下(如图2) ,将其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 前期准备阶段。包括前期与任课老师的沟通、录制设备的准备与调试、拍摄准备。充分研究教案,掌握课堂教学的进程,把握课堂全局,为摄制好每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2) 现场录制阶段。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选择传统录制方式与多媒体教室录制方式。

多媒体教室录制方式相对来说要更轻松一些, 线路、机位、奥威亚便携式录播系统录播系统等都已安装调试好的,只要提前与老师沟通好教学环节,老师讲完课,录像即可制作完成,但是传统录制方式由于是要到实验室、普通教室等的场所去,环境相对来说要差一些,而且都是几个机位的拍摄都是需要后期来剪辑,所以在这里笔者有一个经验就是除了固定机位全程录制外,活动机位也是全程录制,在后期编辑的阶段利用软件中的多机位来剪辑,这样将活动机位中不需要的镜头用固定机位的镜头来代替,会使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在完成现场录制之后,对于教学录像中一些有瑕疵的镜头,后期用Eduis、Premiere等非线性编辑软件进行后期编辑,每节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录像是某一节甚至某一章教学内容的教学全过程记录,它必须是真实客观的,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用于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比才有意义,因此我们本着这样的理念来进行后期剪辑。

①尽管前期准备工作都做到位,但由于是长达40-45分钟的课堂录像,在拍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一般教师在面对摄像机镜头时,会出现心理紧张,缺乏临场感和缺少镜前训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讲课过程将那些繁琐、拖沓、重复的内容加以精简,这些画面在不违背科学性和教学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技术与艺术的手段对这部分素材进行适当的剪辑加工。

②教学过程编辑完成后,应该加上片头及字幕,片头一般在5秒的动态背景上叠加字幕即可,力求简单朴素,字幕信息包括申报学校、授课内容、主讲教师及职称等基本信息,片尾一般有5秒的淡出就可以。

4) 生成流媒体

我校在满足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的基础上,根据申报要求视频压缩采用H.264(MPEG-4 Part10:profile=main, level=3.0)编码方式,码流率256 Kbps以上,帧率不低于25 fps,分辨率不低于720×576(4:3) 或1024×576(16:9) ,采用MP4格式。音频的采样频率不低于44.1 kHz、量化位数大于8位,码率128 Kbps, MP3格式。

5) 或刻盘

做好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录像的网上维护,及时上传,保证链接的正确性,可以保障精品资源共享课在资源网上的共享以及信息的更新。教学录像制作完成后同时对每位任课老师刻录教学录像的数据光盘。

4 展望

国家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及翻转课堂等都需要进行教学录像的制作,这对教学录像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作为拍摄人员应在课前熟悉该堂课的内容、教学过程、重难点等,有条件的话应当提前进行观摩,这样在实际录制教学录像课堂的各个环节上作出预判,以便进行最佳机位、焦距的调整。课堂教学录像的后期剪辑工作将那些繁琐、拖沓、重复的内容加以精简,对一些同一动作的内容(如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等)通过镜头的转换来删除中间不必要的过程,使整片达到规定的长度。

参考文献:

[1] 王智勇,鲜力东.浅淡非线性编辑系统在我院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的应用[J].职业圈,2007(18).

[2] 谭祥志.精品课程制作的几点想法[J].天津职业学院联合学报,2009(11).

[3] 邓守城,蒋华权.简论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制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3).

精品资源共享课范文第5篇

>> 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之比较 精品课程研究主题衍变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 对高职精品课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认识 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内涵建设与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 基于资源共享的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对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东北大学采矿学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实践 对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思考 《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及其资源共享升级的策略研究 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信号处理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动物遗传学精品课程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及其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 以精品课程为依托打造资源共享型课程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中的版权保护研究 打造基地精品课程 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浅谈网络在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中的作用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网站自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精品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6.05.

② 侯永雄.广州大学城就业指导资源共享探索.职业圈,2007(14):152-153.

③ 侯艳丽.浅谈技工学校电类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J].职业圈,2007(14):147.

④ 吴俊.互动教学法及其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3):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