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鉴赏;整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音乐鉴赏教学也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来进行整合和摸索。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音乐鉴赏教学整合性理论开发的可行性,并提出了音乐鉴赏教学整合性理论开发策略。

一、渗透整合――多学科渗透整合

音乐鉴赏教学要采用多学科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得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相互结合,完成音乐教学与多种知识体系的完美渗透。首先,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渗透文学教学内容,音乐作品通过观感和情感来塑造音乐形象,因此,音乐表现的内涵往往涉及文科的许多内容,可将其分为文学形象型、历史画卷型、思想教育型等几个类型。如,湘教版的《音乐鉴赏》教材中“音乐的美――悲剧美”“喜剧美”等都是依靠音乐剧的形式来感受的,实现了音乐与文学的互相渗透,教师要考虑到用文学化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增添音乐悲剧美(或喜剧美)的感受。其次,音乐教学可与多学科教学方法进行融合。如,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段落分析的模式,音乐教学也可采用这种方式,如,湘教版《音乐鉴赏》“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听赏《少女的祈祷》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首乐曲大体可以分为几个段落?”播放完该音乐后师生共同并分段讲解《少女的祈祷》的“主题及各个变奏”。总之,音乐教学的多方面融合是可行的,这种共通性为学科融合带来了机会,而这正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把音乐教学融入社会,从而反映社会、表现生活,显示其学科的独特魅力。

二、延伸整合――扩展音乐外延整合

高中音乐教学要重视对音乐外延的拓展,使音乐教学从课堂出发无限地延伸开来,给音乐赋予新的思想内容和知识内容,当然,音乐外延的拓展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可以外延到生活、历史和文化中,提升非音乐知识的比例。教师外延拓展过程中要注意:

1.通过延伸教学让学生学会鉴赏音乐

在教学湘教版的《音乐鉴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蒙古歌曲《辽阔的草原》。

师:我们一起听一曲蒙古民族歌曲吧。

师:听完后,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首歌的背景吧。《辽阔的草原》是一首来自于呼伦贝尔盟的歌曲。歌曲节奏自由,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是一首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歌曲。

师:我们一起联想一下辽阔草原上会出现什么故事呢?

生:(想象故事,小组汇报)

师:请大家说一说对这首歌的感受吧。

欣赏后,师提出问题:你们说一说欣赏民族音乐可以通过什么途径?

生:听音乐―了解背景―谈感受。

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欣赏歌曲《呼伦贝尔》。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发现,音乐教学的外延拓展就是要从一首歌的欣赏到另一首歌的欣赏,从教师提供的学习理论延伸到另外的学习活动中。

2.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音乐风格中进行外延拓展,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开展教学

在教学《爵士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告诉学生:“爵士乐是美国黑人创造的,有独特的旋律节奏特点,是从通俗音乐发展起来的独特类型。”基本理论知识传递后,教师播放了一段周杰伦的歌曲,此举立即燃起学生的兴奋点,这为分析二者之间的共同点作了铺垫。总之,音乐外延的拓展要让学生能获得广泛的音乐信息和音乐知识,使其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获取音乐学习的广阔空间。

三、补充整合――专项活动整合

高中音乐教学要与教学活动整合起来,发挥音乐教学的娱乐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首先,课余开展音乐专题讲座,充实学生的音乐知识结构,使他们增加对音乐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如,教学湘教版《音乐鉴赏》“一唱雄鸡天下白”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音乐发展讲座,结合本课乐曲与歌曲所处的时代背景,漫谈自己的听赏感受。其次,教学还可以结合学校艺术周、艺术节、节假日开展音乐活动课程。如,教学湘教版《音乐鉴赏》“华夏音乐之光古琴风韵”可结合学校的艺术节,在欣赏完古琴音乐《酒狂》《流水》《阳关三叠》后,可以组织创编相关的歌舞进行表演,以此作为音乐节的表演节目,同时也完成了欣赏教学的任务。

综上所述,音乐鉴赏教学理论要重视整合原则,将多学科、多内容和多种活动形式整合,最终实现音乐鉴赏教学的实效性拓展。

参考文献:

[1]朱竞.提高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0).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高校;文艺鉴赏;人本中心;课程建设

一、“文艺鉴赏”与中国高校素质教育国家标准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高校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入手推进大学素质教育。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教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至此,素质教育在中国高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高等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十多年来效果并不乐观。一方面,大家对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不持异议;但另一方面鉴于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具体职业能力需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在很多高校被日益膨胀的工具理性挤到边缘也是不争的事实。再加上1999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因而各地高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与做法相去甚远。政府管理、市场调节与高校自主办学如何协调是当下很多有识之士所思考的问题。

古今中外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表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不仅要尽快形成明确共识,更重要的还应出台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国家标准,以此引导各高校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专业教学和素质教育国家标准,教育部新一届(2013—2017)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正在拟定之中。我以为,素质教育国家标准有以下两点需要统一:一是高校素质教育必然具有素质教育的共同内涵,内容范围应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两大方面,再往下则又可分为体能健全、文化基础扎实、道德品质优良、思维情志纯正四个领域。二是四个领域的内容要求还须通过相应课程来实施,而且每个领域的课程设置应当是既有选修课程也有必修的核心课程。

以上四个领域的课程具体如何设置?这是一个庞大工程,我这里仅就道德品质优良领域的核心课程谈点看法。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或提“健全人格教育课”)现行课程设置是在“05方案”和“08方案”基础上完善的,与原“98方案”比,本科生必修课由原来文科7门、理科6门减为一律4门。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必选课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实际上,从思政课的有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看,课程门数还可以减少,比如哈佛大学相关核心课程就是两门(“道德思考”和“社会分析”)。

第二,增设“文艺鉴赏”作为道德品质优良领域的核心课程,公共必修课程。“文艺鉴赏”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部分,它不同于德育、智育和体育教学,因为它所施教的材料是美的对象,完全是一种形象化和情感化的交流。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说过,人的一切欲求不外三个方面:一是生命的欲求,二是自然观察的欲求,三是自我发展的欲求。“这第三种表现,即表现人的内心的一面,表现人本身,便是艺术。”[1]这就是说,人的教育不能没有“文艺鉴赏”课程。我国先秦一直强调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科目,另孔子又有“不学诗,无以言”[2]的教诲。哈佛大学早在1994年即规定,哈佛大学大学部学生都得修习8至10个科目的核心课程(通识教育),其中文学与艺术就包括A、B、C三个科目,分量比较重。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大学推动通识教育的开创者之一,哥伦比亚大学要求学生都得必修两门课:一是当代文明,二就是文学。

第三,文艺鉴赏(读者美学)与文艺创作(作者美学)、文艺作品(作品美学)属于文艺美学的三个子系统,它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是从作品问世到作品被接受的整个文艺交际过程。从教育部所公布的“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校本科部级规划教材看,以上三个子系统均有规划教材,高校可以根据专业不同和国家质量标准自行研究分类分层开设相关课程。

二、“人本中心”课程与文艺鉴赏

社会任何发展的终极目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本身。坚持以人为本,这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教育以人为本,当下已成为中国学界集中深入研讨的热门话题。问题也正在这里,所谓“比土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广阔的是胸怀”,人作为教育的对象,其自我主体性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我们试图按照美的规律塑造极其不易。

人本教育之所以受到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即在于此前的教育是偏离人本的。多年来,我们在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关系上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即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属概念,或者说教育方针决定教育目的。陈祖福说:“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是由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确定的,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个说法很具代表性,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错位,又正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社会本位”思想、有时还可能是“官本位”思想的反映。从根本上讲,应是目的决定方针,因为“方针”是实现一定目的而制定的比较具体的行为准则与路线。比较而言,教育目的相对恒定,教育方针则常常具有阶段性和政党性。教育目的的相对恒定性,即在于人的发展是古今中外永远的共同要求,我们没有理由以其他目的取而代之。而且,既然方针又是依据于目的、服从于目的的,那么,如果教育方针背离了人本思想,不是为了人的发展,我们就同样完全有理由对它提出异议。当然,如果教育目的本身出了问题,就更是不可想象的教育灾难。

《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的卦辞)这里的“人文”就是以人为本,功用不可小视。马克思有个观点常常被人忽视。他说:“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4]这是告诉我们,人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直接自然物,同时人又具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又是在创造性活动中自觉自由地提升自我的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文艺鉴赏正好满足了人的这种不断提升自我的内心需求,这一点古今中外没有异议。比如荀子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5]席勒看到了文艺对人的“人性复归”功能。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6]等等。

全美教育协会(NEA)20世纪发表调查报告《70年代的课程》指出,人本中心课程和学问中心课程不同,它的重点不是关注学生智力发展,而是服务于人的情智健康及全面发展。相反,世界各国过去很长时间都是以学问中心来设置学校课程,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名言无人不晓,对学校教育影响深远。但时至今日,知识本位教育的目的应该调整了。我们主张在高校所有专业开设“文艺鉴赏”,所强调的也就是课程设置要从学问中心课程向人本中心课程转变。如前所述,不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方针,其旨归均在于人,这也是千百年来世界各国的教育理想。但现在问题还不在于有没有正确的理想,是否具体落实这种理想、是否有明确的措施予以贯彻才是问题的关键。例如,心理素质方面“健全人格教育课”究竟如何设置?如何科学地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文艺鉴赏”及其他相关课程?这都有待大家深入讨论。我们深信,人的品质决定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品质。

三、“文艺鉴赏”教改重点:价值观与方法论

“文艺鉴赏”作为大学生道德品质优良领域的核心课程,它虽然也有认知的功能,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自觉地形成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不仅是求真,而且还要求美、求善。试问道德仅仅是一种知识吗?如果道德是知识,那么道德就是可教的。目前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课效果不佳,问题也许就在这里。因为道德并不能靠机械的、传统说教的方式所习得,它应是人们通过多种途径和亲身体验以及长期实践所获得的一种识见,一种价值判断力。显然,文艺鉴赏就有这种优势。

当然,学校教育是一种具有规范性和导向性的活动,所有课程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但不同的学科课程,其价值取向形态不同,大致可分为认知类和体验类两种。一般而言,自然科学课程属于认知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兼有认知和体验的特点,而独有文艺鉴赏则主要靠体验。从学校教育的内容看,既包括知识的习得,也包括精神的、道德的、美育的、人生观教育等具有价值意义的教育。这种教育如通过文艺鉴赏这种体验教学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理应成为人的价值观教育重点。

“文艺鉴赏”价值观体验教学得力于鉴赏客体的审美属性,这是文艺鉴赏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区别。文艺鉴赏客体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会发现它有不同的属性,但审美属性总是基本的和基础的。具体而言,审美属性又包括以下三个层面。首先,鉴赏客体是美的对象,因而文艺鉴赏能给人以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的审美感受。其次,鉴赏客体还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具有认知属性。孔子说得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7]最后,鉴赏客体又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文化形态,是人类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鉴赏客体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其教学活动又是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这也就决定了文艺鉴赏在大学生健全人格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比如文艺鉴赏的审美认知就不同于其他课程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来揭示规律,而是鉴赏主体通过文艺鉴赏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具有“以情动人”、“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的特点。这种审美享受主要是通过“共鸣”、“净化”、“领悟”等鉴赏心理来实现。例如,我们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们会为老人所经历的种种磨难而唏嘘不已,这是共鸣。为老人的不屈人格和可歌可泣的硬汉子精神而感动,实现情感和人格上的升华,这是净化。当我们通过老人的经历与命运进一步思索人生的真谛并确有所得,从而占有一种鸟瞰世界彻悟人生的高度,这便是“领悟”。“领悟”是鉴赏者所获得的一种审美峰巅体验,鉴赏者的生命智慧可以由此而提升到一个光华四射的极境。显然,这种道德教化效果非常难得、弥足珍贵。马克思在评价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萨克雷等人的作品时说,他们“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8]列宁对列夫·托尔斯泰、对曹雪芹的作品都有过类似的评价。

同时,我们鉴赏文艺作品,还必须懂得文学艺术的基本规律,还应运用恰当的方法去进行感受和欣赏。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9]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鉴赏课程的讲授必须得突出方法论,或者说文艺鉴赏应是一门提高学生文艺鉴赏能力的课程。概而言之,所谓本课程的方法论要处理好这样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揭示鉴赏方法与作品选讲的关系。前者是主,是目的;后者是次,是手段。二是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文艺鉴赏水平,不是通过几堂课能解决好的,还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等,以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三是处理好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文学艺术的审美精神,在很多地方都可以体现出来,并非是与其他课毫不相干的。我们要把文艺鉴赏中的审美精神渗透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德]福禄培尔. 人的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2.

[2]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M]. 第十三章.

[3] 陈祖福. 迎接时代挑战 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J]. 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1.

[5] 荀子. 乐论[M].

[6] 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说[J]. 新青年,1917(6).

[7]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C]. 北京:中华书局,1980:14.

[8] 马克思. 英国资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0)[M]. 人民出版社,1962:686.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培养 学生 文学作品 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38-0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是一种技巧性的训练,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的,近些年来由于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能够健全性格和塑造灵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审美情趣。此外,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还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有良好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就可以通过阅读作品来了解作品当中情感的变化,了解作者对生活的态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鉴赏,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是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该文探讨了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1 训练学生的语感

教师要训练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每篇作品都是由字、词、句组成的,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要求就是读懂字、词、句。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很多文言文和白话文,让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困难的词句,要把需要讲解的词句分析透彻,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读懂文章之后,朗读训练也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朗读的同时可以把文学作品变得立体,感受作品中描述的意境,加深对作品的体会,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朗读作品的时候需要注意,语音要准确,语句要清晰,读出作品的情感,揣摩作者的意思,深层次理解作品,一步步训练学生的语感。

2 加强课堂中的文学鉴赏活动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触及人类的灵魂,文学鉴赏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是读者对作品感受和品评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审美感知、语言风格以及作品意境来陶冶情操。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学资源,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作者的感情。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知觉能力,文学作品中的知觉能力是能够迅速反应作品的结构、情感基调,是一种完整的心理组织过程,在文学作品鉴赏活动中,知觉中产生的情感特征取决于作品所传达的感情性质和读者的心境。例如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鉴赏活动中,要把作品中的情与景和读者的心境结合起来,相互作用,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感受到景物烘托离别的情绪,离情别绪也感染了景物,从而起到良好的鉴赏效果。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能力是指在知觉材料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也就是学生对语言的正确理解能力,丰富联想能力。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对相近事物之间的联想,从而正确理解作品的寓意。

3 积累文学知识

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就不可能深入的进行文学鉴赏活动,我们所说的理论知识,是一些基本常识,初中语文教材当中也增加了理论知识的部分。学生要掌握小说、传记、散文、戏剧以及影视文学等文体的主要特征,这样在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方法去解读,可以让学生阅读袁行霈的《中国文学鉴赏》、杨义的《现当代小说鉴赏》、佘树森的《散文的艺术魅力》等等知识短文。要充分了解某一类作家及其作品的内涵,包括情结和主题等,还要了解文学发展的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活动,把教材上的知识融入到生活当中去,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制定一些训练计划,通过训练让学生深层次理解文学知识,并且运用到鉴赏作品的过程中。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反应,是作者表达对显示生活意见的产物,所以,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风貌,不同作者的作品也有不同的思想,同一个作者也会因为时代的变迁写出不同感情的文学作品,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作品知识以及历史知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史知识,为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依据。

4 加强课外阅读

要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前提是学生有足够的阅读经验和知识积累,新课程标准规定了一些必读书目,并且在考试中有所体现,这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保障,当然学生还要读阅读规定以外的文学作品。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多看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课外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审美感。言情和武侠小说等娱乐作品难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要经常阅读经典名著才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在鉴赏文学作品之前,老师必须对文学作品的知识进行讲解并让学生对那些文学知识掌握到位;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多积累一点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与积累文学知识;还要多鼓励学生朗读文章,帮助学生增强语感与对文章的感受力。鉴赏文学作品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很好的文学鉴赏力。在对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就能有通顺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这些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多种体裁,只有对各种体裁都了解了才能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当一切都需要积累的知识都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就需要将文章的体裁与作者的相关信息、文章的背景等其他方面相结合对文章进行鉴赏。培养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这一方面的能力提高后在语文的学习时也能更加轻松,还能提高学生的感受力与领悟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锡林.发掘创新点,引领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学鉴赏――关于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一些思考[J].考试(教研版), 2007(1).

[2] 杨柳.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与学生人文性的培养――以《哈姆雷特》和《老人与海》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2).

[3] 张婷.大力推行审美研究 推动学校素质教育――浅谈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鉴赏人体作品课堂氛围

1.前言

人体作品赏析是当前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苏教版中,人体作品赏析占有较大比例。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人体作品赏析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苏教版《美术鉴赏》课程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1]。本文从笔者教学实践出发,就如何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提出了自己看法。

2.课堂氛围要神圣

人体作品赏析是近年来随着新课改进入教学内容的。由于作品多为,这导致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在上课中容易起哄、害羞等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情况出现。针对这一情况,在人体作品赏析中,有必要树立起神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认识到这一门课程、这一堂课不是性教育课程。同时,老师要注意自己的穿着、表情和神色等。在课堂中,要改变单纯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思维,坚持即严肃又活泼,从而让学生收起嬉戏之心,尽量的注意力从人体作品以外的遐想转移到人体作品本身的赏析中来。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就作品进行必要的讲解,增加学生们对作品的认识,让学生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3.营造文化氛围

人体作品是人类艺术的重要瑰宝。由于传统文化的差异,人体艺术作品主要以欧美居多[2]。在苏教版《美术鉴赏》课中,人体作品也大多来源于欧美,而这些作品又大多是或半裸,与我国传统文化有明显的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积极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对于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罗马美术课程中,针对那些大量运动着的作品,就从当时的社会、文化、民俗等角度引导学生们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学生们认识到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人们异常重视体育锻炼,以强健体魄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同时,当时的人们认为对人展示强健的肌肉是一种荣誉。此外,对神的敬仰,也让人们更愿意接受“坦诚相待”。通过深挖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学生们不仅对作品形成了崭新的认识,而且还丰富了自己的人文底蕴,起到了较好效果。

4.注重学生道德修养

我国在性教育方面一直“半掩琵琶”。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特殊时期,加之近年来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带来的信息便捷,高中生有了初步的性认识。在面对作品时,很有可能产生不良的想法[3]。针对这一情况,在人体作品赏析中,注重对学生性教育的同时,还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比如在《大卫》中,除了引导学生欣赏创作者细腻的创作思维与热情外,还通过介绍创作有关故事,树立学生们欣赏美、追求美的道德认知。从教学实践来看,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们可以将注意力从作品外进入到作品内,并将思维放到作品本身。

5.鼓励讨论与争执

艺术作品唯有在不断争议中,才能永葆价值。换一句话说: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争议、分歧,不在于统一。由于人们的审美观点、当时的心情、学问、经历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人看同一作品,所形成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美术鉴赏》的人体作品赏析中,需要鼓励学生们相互探讨甚至争论,以培养学生们的质疑精神、创造精神。同时,经过讨论,学生对人体作品赏析课程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提升,也有助于学生对美术鉴赏这门课程的认识,从而为以后的教学奠定更好的基础。在整个讨论中,老师要根据课堂具体情况,适时参与、引导,让整个讨论处在预期的轨道中。讨论的形式则可以采取分组讨论、个人发表意见等多种方式。在讨论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语的文明化,避免出现粗俗语句,造成同学之间的尴尬。

6.老师要具有深厚的人文修养

课堂氛围的营造,与老师自身的素质有极大关系。老师个人文化素质深厚,在教学中无疑更具有优势,可以如鱼得水。就人体作品赏析而言,需要老师在上课前,做好功课,即要了解作品本身的价值、评价,还要尽量获得创作者当年在创作作品以及作品流传于世的各种逸闻趣事。这些是课堂教学中珍贵的素材,而且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考虑到现代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发散度高,还有必要收集类似作品的信息,以免在授课中,被学生“难倒”,从而影响了授课效果。

7.总结

人体作品赏析作为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的一门课程,虽然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但是有理由相信,一线老师在强化个人专业修养和人文修养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引导,积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这门课程在促进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欣赏方面将会起到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枚辰.巧设三重氛围,鉴赏人体作品——浅谈高中美术鉴赏人体作品的氛围营造[J].江苏教育研究,2012,(1):47-49.

外国文学鉴赏论文范文第5篇

中学的古诗文教育,除了让学生接触、喜爱古诗文以外,教会学生分析鉴赏古诗文的方法也很重要。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突破“主题思想、内容结构、抒情特色、语言艺术”等传统分析模式,以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启发学生领略作品的个性和艺术的独特性,学会鉴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诗文作品,并学会古诗文批评鉴赏之法,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至为关键,也至为迫切。

傅庚生教授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及唐诗研究的前辈学者,有多种论著。我喜欢他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一书,因其有助于古诗文的赏析和教学。该书将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相结合,将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借用古代的诗文理论来讲解古诗文赏析之法,体现了鲜明的学术个性,与高头讲章式的文学批评论著有很大区别。

傅著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兹择举其要目以窥一斑:精研与达诂;深情与至诚;情景与主从;联想与比拟;脉注与绮交;纵收与曲折;穿插与烘托;警策与夸饰;辞意与隐秀;势度与韵味;真色与丹青;雅郑与淳漓;练字与度句;重言与音韵;对偶与用事;摹拟与熔成。

可见,举凡古诗文的阅读方法、诗文的情感表达、比兴之法、结构布局、风格变化、格调庸隽、语言声韵等各方面的鉴赏问题均有涉猎。我以为,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中国传统的诗文理论与诗文鉴赏于一体,借助古代的诗话、词话、文话来分析鉴赏古诗文,它对我们今天的借鉴作用也体现于此。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盛行“细读”之法,傅著也有此特点。他论述诗文之抒情达意、布局结构、层次变化、用字用韵,均极细极详,对鉴别诗文之美丑,指摘瑕瑜,十分有用。他结合具体的诗文例句,借用古代诗文评话语,屡论古诗文“纵收之法”“明暗两法”“隐胜与疏快”“练字与度句”“用韵之清浊”等等,对古诗文之“细读”,尤有胜处。

书中还有许多独得之见,如“以感人之浅深,衡量文学作品之优劣,十九得之”,“情不深而诚不至之文章,亦有借形式上之技巧或时代之崇尚而传世或风行一时者矣,然均不足与于第一流作品也”等。世人多对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有好评,傅先生则指出此词在“情景间未能匀称”。这些见解,对于我们如何准确地鉴赏诗文作品,也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