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钢铁工业论文

钢铁工业论文

钢铁工业论文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铁矿石;产业集中度;应对策略

1国际铁矿石贸易结构现状

1.1世界主要供应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情况

世界铁矿石供应主要来自拉丁美洲的巴西和智利、澳大利亚、印度和南非,2004年,世界铁矿石海上贸易量达到5.83亿吨。比2003年增加12.12%,2005年全球海运铁矿石贸易量达到6.45亿吨,比上年增加6200万吨,增长10.6%,2006年增长为11.9%,达到7.22亿吨。其中,澳大利亚自2002年起,超过巴西居第一位,2005年出口量增加2900万吨,达2.4亿吨,2006年增至2.74亿吨,占国际铁矿石出口总量1/3以上。巴西居第二位,2005年铁矿石出口量增长8%,增加1900万吨,达2.19亿吨,2006年增长8.7%,达2.43亿吨,占国际铁矿石出口总量近1/3。再次是印度,年出口铁矿石4800万吨,占印度铁矿石产量的54%。南非主要有库博(Kumba)和阿斯芒(Assmang)两家铁矿生产企业.Kumba(2003年12月AngloAmerican控股66.7%)所属锡兴铁矿年产2700吨,计划开发锡兴南矿区年产1000万吨,Assmang年产500万吨.通过大规模兼并与收购以及资本运作,铁矿石生产日益向少数企业集中,铁矿石逐渐被少数人控制。全球铁矿石生产已形成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力拓矿业公司(RioTinto)和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PBILLITON)的“三分天下”之势。这三大矿业集团铁矿石年产量占全球的2/3,居于垄断地位。以2005年为例,澳大利亚和巴西两国铁矿石总出口量合计为4.6亿吨,约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70%以上。

1.2世界主要需求国家和地区的进口现状

国际铁矿石进口贸易中,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量占全球贸易的80%左右。其中,中国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需求国,2005年中国进口铁矿石2.7亿吨,占铁矿石国际海运贸易量的43%,同比增加6100万吨以上,增长幅度为30%左右。日本是铁矿石净进口国,总进口量为1.35亿吨。德国进口量为4500万吨,法国进口量为1670—2000万吨.英国进口量为1580—1760万吨,意大利进口量为1580万一1760万吨,均为铁矿石净进口国,但是近年来这些国家的进口量增幅相对稳定。此外,比利时、卢森堡钢铁联合体、韩国等,每年的铁矿石需求较大,构成了需求量巨大的买方市场。在世界钢铁产量持续增长过程中,我国钢铁行业是增长主导力量。同时,我国还是钢铁消费量最大和增长最快的国家,1993年我国粗钢产量为9578.3万吨.占全球产量的13.21%;2002年以来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在以平均46.74%的高速度增长,2006年中国的进口量为3.26亿吨.占铁矿石全球海运贸易量的46%,我国铁矿石进口市场成为国际海运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铁矿石上涨的原因

(1)供需结构是铁矿石上涨的决定性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的较快增长,特别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新一轮钢铁产能急剧释放,带动铁矿石需求迅速膨胀,拉动铁矿石价格连续上涨。近年来,我国对国际铁矿石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2003年,中国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铁矿石进口国。2005年,进口量为2.75亿吨,占国内铁矿石供应量的57%,占全球铁矿石国际海运贸易量43%,国际矿业巨头们纷纷扩产,并把新增加的产量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

(2)国际铁矿石市场处于卖方垄断市场。2000年以来国际铁矿业进行一系列重大兼并重组,形成了了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三分天下的格局,三大巨头掌握着国际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70%-75%,具有较强的垄断能力,通过控制产量达到提高铁矿石价格的目的。

(3)中国钢铁产业组织现状减少了价格谈判的筹码。自从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突破1亿大关,中国已经连续十多年粗钢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国仅仅是钢铁大国,而不是钢铁强国,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作为提供重要基础原材料的钢铁工业必然有一个较快增长。但近年我国对国际铁矿石需求的过快增长,从而导致铁矿石价格的连续大幅上涨,根本原因是我国钢铁产业投资过度、产能严重过剩、产业集中度过低。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钢铁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00亿元,是2000年之前中国钢铁工业48年(1953—2000年)总投资的1.3倍。近几年国家钢铁产业政策提出控制严重过剩的长材、发展相对短缺的板材,在此政策下,不少地方一窝蜂上马板材项目,结果造成从低端产品的过剩到高端产品也过剩的怪圈。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钢铁工业前4厂商集中度(CR4)从32%下降到了16.8%;前八家厂商集中度(CR8)从44%降至25.3%。与国际比较,我国钢铁工业产业集中度远远低于世界其他主要产钢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的CR4,日本为74.9%,美国为52.2%,俄罗斯为78.1%,而我国只有16.8%;在世界钢铁企业产量的前10名中,我国仅有宝钢和唐钢入围,这与我国占世界1/3的钢铁产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国际钢铁市场几乎都是寡占市场,有的甚至达到极高寡头垄断.同国际钢铁规模相比,中国钢铁集中度相当低。中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低使得寡占力量微弱,行业规模分散,不仅使行业内的企业之间竞争激烈,更是导致了行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受到上下游企业的威胁;市场集中度低,钢铁市场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削弱了钢铁行业作为买方在购买原材料、能源等资源时的谈判能力,在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加剧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局势;市场集中度太低,企业无法有效地实现规模经济,导致我国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低。在国际市场出现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卖什么,什么就跌的尴尬局面。

3中国钢铁企业应对铁矿石上涨的政策建议

(1)加快产业政策调整,调高产业集中度。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并购等方式,解决分散的产业组织结构、过度而无序的市场竞争局面,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竞争力。取消阻挡钢铁企业兼并中的各种壁垒,破除各种阻碍市场要素流动的因素。协调并购后企业的整合、利益分配问题。进一步提高准入壁垒。钢铁行业属于基础工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只有准入的门槛提高,才能保证行业内的高水平竞争。由于钢铁行业利润较高,当需求旺盛时,就会有资金流入,政府应对最小进入规模进行限制,提高进入壁垒,尽量减少中小企业的数量,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都会有好处。

(2)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开拓海外上游市场。铁矿石不足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长期性问题。而且缺口越来越大,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此,作为世界铁矿石最大需求方,我国钢铁有着向上游产业扩张的市场优势。我国目前进口的铁矿石中,海外采矿占21%,现货占50%以上,长期合同不到30%。按目前国际上的普遍看法,对资源性产品的海外投资应占到进口量的40%,长期合同占40%,现货交易只需占20%。因此,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矿山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购买等方式,加大到境外投资开发矿山的力度,建立长期稳固的国外铁矿石生产供应基地。

参考文献

[1]发改委外资司.世界油气及主要矿产品统计资料[R].内部资料,2007,3.

[2]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3]焦玉书,周伟.世界铁矿资源开发利用和我国进口铁矿石的发展态势[J].中国冶金,2004.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第2篇

1.1水淬工艺

水淬工艺是我国高炉渣在利用之前加工处理的主要方法。目前我国有90%的高炉渣采用水淬工艺处理成粒状水渣,主要用于水泥等建材行业。水淬工艺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池式水淬法和炉前水淬法。池式水淬法是利用渣罐将接取的熔融渣送至水淬池进行急剧冷却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有渣罐、渣车和铁路运输线等设施,投资多,而且熔渣遇水急冷时,随同蒸汽产生大量硫化氢和渣棉散入环境,污染大气。炉前水淬法是在炉台前设置4%坡度的冲渣沟,以10倍的水在炉渣出炉后址行冲淬,然后积入沉渣池。这种工艺简单,节省设备,我国目前钢铁企业都采用此法,其缺点是在高炉前产生大量蒸汽污染环境,冲渣沟占地面积较大,冲渣水末实行闭路循环。造成水耗和电耗高。近年来,日本与英国研究采用了脱水塔水淬法。此法是在炉钱设置冲渣罐,用砂泵将渣水混合物打入脱水塔,脱水后的水渣立即装车外运,脱出的水可回收再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水渣含水率低,但是砂浆易磨损。德国等国采用滴滤池法,将渣冲入底部带有筛孔的沉渣池,立即脱水。这种方法较脱水塔构造稍简单,但池底需经常反冲维护,投入的建筑材料多。

1.2矿渣碎石工艺

矿渣碎石是高炉熔渣在指定的渣坑或渣场自然冷却或淋水冷却形成较为致密的矿渣后,再经过挖掘、破碎、磁选和筛分所得到的一种碎石材料。此法工艺简单,生产方便。可以采用炉前热泼,节省了抛渣费用。也可把炉渣装渣运到渣场热泼。

1.3膨胀矿渣和膨胀矿渣珠生产工艺

膨胀矿渣是适量冷却水急冷高炉熔渣而形成的一种多孔轻质矿渣。膨胀渣珠的形成过程是热熔矿渣进入流槽后经喷水急冷,又经告诉旋转的滚筒击碎、抛甩继续冷却,在这一过程中熔渣进行膨胀,并冷却成珠。高炉熔融渣制成膨胀矿渣的方法,有坑式法、池式法、流槽法、堑坑法、滚炉法、翻转盘法和离心机法等多种生产方法。生产过程是利用直径为1m,长3m左右的叶片滚筒,将熔融的矿渣打散抛向空中,在适量水和渣本身的气体和表面张力作用下,凝固成内含微孔、表阳光滑、人小不等的膨珠。自然形成级配的膨珠是良好的轻混凝土骨科,也可替代水渣作水泥混合构料。该种方法较生产热泼矿渣周转快,也无需进行破碎,工艺简单;较生产水渣节省水、投资省、排出的硫化氢和废水极少、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较多。膨珠还是空心砌块的优质原材料、也是良好的筑路材料。

2炼钢渣的处理工艺

钢渣是炼钢过程中的副产物。钢渣按冶炼方法可以分为平炉钢渣(初期渣、出钢渣,精炼渣,浇钢余渣)、转炉钢渣和电炉钢渣(氧化渣、还原渣)。钢冶炼过程中,每生产1t钢,要排出0.15~0.25t钢渣,钢渣的产生量约为钢量的20%左右。我国目前每年排钢渣约900万t,美国1700万t以上,全世界约1~1.5亿t。钢渣的构成中转炉渣所占比例较大,占87.5%,电炉渣仅占12.5%。转炉钢渣的预处理主要有水淬法、热闷法、热泼法及自然风化法等,经以上方法预处理后,再经过磁选回收废钢后,可用生产建材制品、钢铁冶炼的溶剂或原料等,广泛地应用在各相关领域。由于炼钢设备、工艺布置、造渣方式、钢渣物化性能的多样性及其多种利用途径,决定了钢渣处理工艺上的多样化。

2.1热泼碎石工艺

热泼碎石是将熔融钢渣用渣罐送到泼渣场,按每层厚度为大约30cm的厚度倾倒。为了不让渣结成大块,当倒完一层钢渣后,喷以适量水,待其冷凝后再倒第二层。为了控制钢渣的强度和结晶情况,每层泼倒的时间间隔约7h。这样,下面的冷渣受成15cm粒径的碎块,易于进一步破碎加工。另外,底层冷渣受上层热渣影响,发生“退火”作用,性质变脆,所以易于破碎加工。之后,经过破碎、筛分、磁选等工序,选出废钢后,不同成分和规格的钢渣,可供各种用途利用。

2.2转炉钢渣盘式水淬法

转炉钢渣由于碱度低、黏度大和夹钢多等原因,在水淬过程中,如果渣与水的比例不当,有可能发生爆炸,威胁生产安全。所以,一般处理高炉、电炉渣的水淬方法,往往不能适应转炉渣。转炉钢渣可采用盘式水淬法(又称浅盘水淬法)。其工艺过程是:先用渣罐接取熔融钢渣运到距转炉约200m的水淬间,水淬间配置有水淬盘;用吊车将渣倒在水淬盘上,使渣层厚度保持在100mm左右;随即在渣层上淋水,使钢渣凝固并破碎;待其颜色由红变为灰黑(温度约为500℃)时,再用吊车倾翻渣盘,将渣倒在运渣车上,同时淋水使渣继续冷却;待渣温降到200℃后,运到车间外的水池继续泡渣,使渣碎化。每炉钢渣的处理周期为40min左右。处理后渣的大部分为30mm以下的碎块和碎粒,有利于废钢的回收及利用。此法具有设备简单,周转快,操作环境好,节省劳动力等有点。

2.3转炉钢渣滚筒水淬法

此法是在水池边安装直径为1~1.5m,转速为200r~300r/min的滚筒。将熔渣以每分钟1~2t的流量倒置滚筒上。在滚筒的离心力和喷淋水的双重作用下,熔融渣被分散、冷却成细小颗粒,落入水池。渣粒度在5mm以下,易回收废钢和加以利用。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流动性较好的大型转炉的钢渣。

2.4炼钢渣的综合利用

由于钢渣成分复杂,且各种成分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大,过去钢渣的利用率一直不高。目前,我国钢渣利用率约80%。美国的利用率最高,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排用平衡。

2.4.1钢渣矿渣水泥。主要原料是钢渣、高炉水渣、石膏和水泥熟料。目前生产的矿渣水泥有两种。一种是用石膏作激发剂,其配比为钢渣40%~50%,高炉水渣40%~50%,石膏8%~12%,生产标号达300~400号的水泥。另一种以熟料和石膏作复合激发剂,其配比为钢渣35%~40%,高炉渣35%~45%,石膏3%~5%,水泥熟料10%~15%,生产水泥标号达400号以上。

2.4.2白钢渣水泥。以电炉还原渣为主要原料,掺入适量经700~800℃煅烧的石膏,经混合磨细制成的一种新型胶原材料。

2.4.3氧化渣由于其稳定性较转炉钢渣好,现已应用在路基材料中或返回烧结利用。

2.4.4碱性炼铁炉的钢渣经水淬后渣中钢形成小粒,可经磁选回收。选余渣再制磷肥和水泥。钢渣磷肥含磷及多种微量元素,适用于酸性土壤,能改良土壤,又可作饮料添加剂,其有效五氧化二磷为14%~18%。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冶金工业,高速钢轧辊,研究现状

 

一、冶金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钢铁生产工艺流程逐步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钢铁工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以扩大规模、增加产量为主转向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和保护环境。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主流是缩短生产流程,减少工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率。技术进步中有两大主要趋向:一是寻找可以替代传统工艺的新工艺流程的研究开发;二是现有工艺和技术装备的完善化。两大技术进步趋向互相竞争、相互渗透,促使钢铁工业不断提高钢材质量、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进一步走向集约化。

传统的钢铁生产工艺流程是一种“冷态”下间歇式生产的工艺流程。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建设的10多个大型钢铁厂都是采用这种工艺流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钢铁业已逐步将上述传统的钢铁生产工艺流程改造成为现代化“热态”连续生产工艺流程。这种工艺流程具有高效、连续、紧凑、智能等特点。20世纪80年代末期,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美国等钢铁工业发达国家开发成功接近最终钢材产品形状的连铸、连轧技术,如带钢、型钢的连铸连轧等。由于该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紧凑、生产周期短、物料消耗少、生产效率高等一系列优点,在近十多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自从1989年世界第一条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在美国纽柯公司克劳福兹维尔厂投产以来, 经过10多年发展,到2002年底,世界上已有38个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厂共56条生产线,总生产能力已超过5 500万吨。我国现已有5个钢铁企业建成8条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到目前为止又有5个钢铁企业正在建设厚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不久的将来总生产能力将达2000万吨,预计届时将占全世界同类生产线能力的1/4以上。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2001年我国连铸比达到89.71%,已经超过了2000年的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达到了96.96%,目前,全国重点大中型企业中,连铸比达到99%以上的企业已达41家。

带钢连铸连轧技术是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家正在积极开发应用的一项重大钢铁生产前沿技术,它将是21世纪钢铁生产技术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二)钢铁产量不断增长

冶金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内与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共同影响。国内方面,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钢铁行业投资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遏制,有效打击了“地条钢”等劣质产品冲击钢材市场的行为,进一步净化了市场,钢铁生产企业对市场更加理性化。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镇化速度加快为钢铁行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也为钢铁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国际方面,世界经济仍保持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全球钢铁需求持续增长。

二、冶金工业对轧辊的需求

钢铁工业的持续发展,为轧辊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一方面,随着钢产量的不断增加,轧辊需求量大幅增长。仅就国内而言,据统计,每年消耗的轧辊材料有50万吨以上,价值数十亿元。另一方面,随着轧钢技术和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轧辊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内轧辊生产厂家的制造水平还较落后。仅以宝钢为例,2000年,宝钢用于轧辊的采购资金超过2亿元,其中国内的只占30%,国外的占70%。因此,不断研究新型轧辊材质及制造工艺,为轧机配备高性能的轧辊已成为国内轧辊生产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轧辊材料的研究现状

为提高热轧辊的表面耐磨性,热轧辊材料不断地得到改进,其基本的发展过程是从冷硬铸铁到高铬铸铁到半高速钢和高速钢。高速钢材料用于轧辊制造,使轧辊性能显著提高,轧材质量明显改善。

(一)高速钢轧辊的特点

高速钢轧辊是用具有高硬度,尤其是具有很好的红硬性、耐磨性和淬透性的高速钢作为轧辊的工作层,用韧性满足要求的高强度灰铁、球铁、铸钢及锻钢作为轧辊的芯部材料,把工作层和芯部以冶金结合的方式结合起来的高性能轧辊。

1、高速钢轧辊的化学成分特点

(1)含有较多的C和V。C和V可以形成高硬度的MC型碳化物,提高轧辊耐磨性;

(2)有较高的Cr含量。Cr含量高,可在轧辊组织中形成一定数量的M7C3型碳化物,有利于降低轧制力并改善轧辊辊面的抗粗糙性;

(3)含有一定量的Co(≤10%)。Co可提高高速钢轧辊的红硬性,从而提高轧辊耐磨性;

(4)离心铸造高速钢轧辊中含有≤5%的Nb。Nb可降低轧辊组织中因合金元素密度差大而引起的偏析。

2、高速钢轧辊的组织特点

高速钢轧辊的性能取决于其微观组织结构特征:(1)碳化物的种类、形状、体积分数及分布;(2)马氏体基体的性能特点;(3)晶粒尺寸大小。轧辊用高速钢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与合金成分及工艺条件有关。因材料成分和工艺条件的不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研究结果。同以往的高铬铸铁轧辊相比,高速钢轧辊中的碳化物类型较多,除含有MC型碳化物外,还含有M2C、M6C和M7C3型碳化物。

(二)高速钢轧辊的生产工艺及其特点

围绕着轧辊外层与芯部的结合问题,高速钢轧辊的制造技术不断发展。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目前国外主要采用离心铸造法(CF)、连续浇铸复合法(CPC)和电渣熔铸法(ESR)制造,而热等静压法(HIP)和喷射成形法(Osprey)仍在完善和发展中。CPC法制造轧辊装备复杂,我国仍无法生产;ESR法制造轧辊能耗高,仅适合于制造冷轧辊;用离心铸造法生产轧辊装备简单,工艺稳定,效率高,是制造高速钢轧辊的重要方法。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离心铸造法生产高速钢轧辊尽管存在着合金元素容易产生偏析的问题,但由于其突出的优点,使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处于高速钢轧辊生产的主导地位。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

(三)高速钢轧辊的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在热带钢连轧机上开始试用高速钢轧辊并取得良好效果。目前高速钢轧辊的比例不断提高,在某些机架上,甚至全部采用了高速钢轧辊。使用高速钢轧辊后,辊耗明显下降,换辊次数显著减少,轧辊研磨量减少,轧机能力提高,燃料和动力消耗降低,有助于降低轧制成本和提高带钢质量。

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铸造高速钢轧辊的研究,北京冶金设备研究院采用普通离心铸造方法生产了高速钢辊环,其成分(质量分数,%)为:2.0~2.4C,8~15W,2~3Mo,4~7V,3~5Co;金相组织为:马氏体+共晶碳化物+二次碳化物+残余奥氏体;力学性能为:硬度60~65HRC,冲击韧性(5~10)J/cm,抗拉强度(400~600)MPa。

四、结语

随着轧机向自动化、连续化、重型化方向发展,对轧辊的几何尺寸、表面精度和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轧辊生产厂、研究机构和钢铁生产企业必须加强冶金轧辊材料的基础性研究、轧辊生产技术的研究、轧辊工艺装备的研究和轧辊使用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我国轧辊制造业和钢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符寒光.高速钢轧辊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钢铁,2000,(05).

[2]翁宇庆.我国冶金工业在新世纪最初几年的科技进步[J]钢铁,2004,(01).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宝钢产业集中度,产业优化

1 引言

钢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先导产业。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化国家,几乎都优先发展了包括钢铁工业在内的基础产业。欧美等国家曾经采用政府支持甚至补贴的办法,使本国的钢铁工业迅速成长,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地位。同时钢铁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样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规模经济在钢铁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钢产量虽然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但是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产业结构矛盾问题,比如产业集中度低和产能布局不合理等。前者使得企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而后者则导致了各地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不符合产业效率的原则。中国钢铁产业的新增产量在最近几年得到迅速放大,并已经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限制,市场也呈现出较为严重的结构问题。一方面,低档次的普通建筑用材因占总量的70%以上而显出过剩倾向;另一方面,高档次、高技术含量的板管类工业用材却因产量、质量、价格等原因约1/ 3需进口。如2002年,我国钢铁产品的板管带比仅为40%,而发达国家却达60%以上,而该年我国净进口钢材1904万吨。

2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般来说,在产业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条件下,竞争和规模经济会促使产业渐进式重组,部分企业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此时,若没有产业政策的限制,产业集中度就会提高。但是,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我国的钢铁产业并没有呈现出集中化的态势。从1992-2004年中国钢铁产业四大厂商生产集中度(CR4)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国行业分析报告-钢铁工业,2005),钢铁产业的生产集中度总体不高,CR4这两个指标值在1992-2000年期间基本保持稳定,大致在30%和50%上下徘徊。虽然在20世纪末,宝钢公司并购了几家大型国有企业,使产量集中度出现过一次较显著的提高,但从2001年开始又呈现急剧下滑的趋势,到2004年,CR4值已经跌至18%,比1992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按照贝恩分类法,显然,中国钢铁产业远远小于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寡占型”市场结构(即前4名最大公司产量占全行业产量的比率CR4〈30%,则该行业为竞争型;CR4〉30%,则该行业为寡头垄断;65%〈CR4〈75%为高度集中型;CR4〉75%为极高寡头垄断型)。对于钢铁、汽车、造船这样的规模经济优先的产业而言,“寡头型”的市场结构具有更高的效率。从国际上钢铁业市场结构的演变趋势看,受技术进步因素和市场竞争限制减弱的影响作用,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是其基本方向。2004年,世界主要国家的钢铁工业集中度CR4分别为:巴西99%、韩国88%、日本73%、印度67%、美国61%、俄罗斯69%、国际钢铁市场几乎都是寡头市场,有的甚至达到极高寡头垄断。论文参考网。中国钢铁业较低的集中度不仅限制了该产业的效率,而且削弱了钢铁企业作为买力方在购买所需原材料、能源等资源时的谈判能力,加剧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局势,从而增大钢铁产品的价格波动幅度,不利于我国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从2006年中国钢铁企业跟国际铁矿石企业谈判铁矿石价格时的被动局面就可以看得出来。论文参考网。以上所述是从整体上分析我国的钢铁产业,即使我们从单个企业来看,中国钢铁企业也远远落后。根据英国《金属时报》统计的2004年世界钢铁企业粗钢产业排序,中国众多钢铁企业只有宝钢入围前十名,位列第六。在我国第一产钢大省河北,产能分散的弊端更具有代表性。河北省钢产量突破了5000万吨大关的同时,全省钢铁企业却多达202家,厂均产量只有25万吨。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变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钢铁工业对本地的产业结构变化有重要影响,税业贡献大,地力政府从本地区利益出发,往往有积极性上新的钢铁项目或扩大钢铁生产能力,这在无形中对小规模企业也起到了保护作用。“九五”和“十五”期间,大部分省份都在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共有19个省、区、市把钢铁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其结果是中国的钢铁产业高居世界第一,但产量的集中度却在世界上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二是市场准入壁垒低,企业进入过量。由于国内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钢铁业的投入产出见效快,在没有产业进入限制的情况下,短期内就出现大业产业新进入者的状况。

3 我国钢铁企业布局不合理

中国钢铁企业属于资源内陆型和城市型布局。在全国现有74家重点钢铁企业中,有18家建在省会城市。论文参考网。有34家建在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这给城市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也制约了城市自身的发展。年产800万吨的首钢公司。因北京的环境、运输、水资源等压力,不得不搬迁到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地区。而国外的钢铁公司在区域分布上却很集中,比如德国的鲁尔区、美国的中北部地区、日本的京滨、大阪和九州三大工业区等地区都是该国的钢铁产业聚集区。

从上面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钢铁产业并没有像国外那样演化出区域性的集聚态势,相反,我国的钢铁产业在空间上更加离散了,呈现出地区间的逐渐均匀状态。其背后的真实情况是:基本上每个省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钢铁生产基地,生产要素受行政约束难以进行自由的流动和配置,空间距离的疏远增加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钢铁产业的集聚经济和资源合理配置难以实现。地区间产能的均匀化,从表面上看,减少了产品的远距离运输,但由于产品差异性和竞争的存在,在总体上实际增加了产品的运输成本。

4 产业优化的措施

从国际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钢铁企业的联合、兼并和资产重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是发挥专业化生产,实现钢铁产业现代化的需要,也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与此同时,在一定的经济地理条件约束下,钢铁业的发展也有一个产能布局不断合理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4.1 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

2005年7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公布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这是中国钢铁工业的第一个产业政策。为了提高产业集中度,新颁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规定:要通过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出“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较大幅度减少,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还规定:“到2010年,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若十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为了具体执行这些目标,《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一方面“支持具备有条件的联合重组的大型钢铁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度,井在主辅分离、人员分流、社会保障等力一面给予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又规定:“钢铁企业跨地区投资建设钢铁联合企业项日,普钢企业上年钢产量必须达到500万吨及以上,特钢企业产量达到50万吨及以上。非钢铁企业投资钢铁联合企业项目的,必须具有资金实力和较高的公信度,必须对企业注册资本进行验资,提供银行、会计事务所出具的验资和企业的业绩证明”。这种规定实际上是杜绝了现在规模较小的企业对市场现有的大企业展开竞争,大企业自然是产业政策的最大利益既得者。

4.2企业要开展产业内贸易

根据格鲁贝尔(H. G. Gruel)和洛依德(P. J.LLoyd)于1975年出版的《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产业内贸易理论存在“三大支柱”:一是规模经济效应;二是产品异质性;三是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基于上述条件,只有那些资本-劳动比例、技术水平等方面区别比较大的企业才会发生产业内贸易。产品差异是增加产品出口附加值的重要手段,也是产业内贸易得以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它能够促成垄断竞争这种市场经济中的有效竞争格局的出现。根据产业内贸易原理,钢铁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在所有的钢铁品种上保持生产和出口优势。这就意味着一个公司如果着眼于动态比较利益进行产业内分工和集中化生产,就可能营造出自己在某些钢材品种上的比较优势。并且产业内贸易能促进组织结构的优化。产业内贸易以规模经济为基础,规模收益递增效应能诱使企业进行组织扩张,驱使产业的存量资产有效流动以及增量资产的投向更趋科学,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在生产要素方而的特定区位优势进行区域分工和专业化规模经营。我国钢铁产业将有望在市场的导向下,通过各种资产重组方式形成一批达到最佳经济规模的钢铁集团。

5 以宝山钢铁公司为例

宝钢公司的目标是:到2010年,形成3000万吨级产量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它也是我国政府重点扶持企业。所以在一系列的政策优惠的鼓励下,它开始以合资控股、参股等实质性的资本运作方式,向其下游的汽车产业寻求产业增值机会。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启动了一个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宝钢已与上汽和东风等国内主要汽车商结成了战略联盟,优先确保战略用户的汽车板供应。在宝钢的战略规划中,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是其提升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据宝钢人士说,宝钢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将以车轮、车体、动力传动系统和汽车底盘系统的生产和供应为核心,计划至2010年,汽车零部件的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届时,宝钢将成为一个居国内同行业前列、拥有研发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及规模化制造体系、国际化营销网络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和供应商。产业链的扩展,一方面可以加大其与上下游之间的产业紧密程度,确保其主业产销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在与主业保持合理相关度的情况下找到高回报的投资空间。宝钢将其产业链延伸至汽车产业,不仅可以确保其在中国汽车业内的强势供应商地位,而且可以充分利用中国汽车和零部件产业高速发展的难得机会,承接整车企业不断推出的外包业务,在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巨大整合空间中获利。

由于贸易附加值与钢材档次呈正相关,所以,发展产业内贸易不仅可驱使国内钢铁企业在专业化生产少数种类产品时集中力量提高原普通钢材的质量档次,而且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大钢铁企业在据国际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时,必将致力于研发和投产一些附加值更大的高端产品。随着一批特大型钢铁企业“贸易精品工程”的确立,我国钢铁产业将以板管比的提高为标志,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目前宝钢已着手与意大利、目本、加拿大、美国的厂商开展技术和商务交流,并开始筹划在芜湖、重庆等地建立钢制车轮生产基地。与江淮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华晨金杯等汽车制造企业的车体合作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与外商合资建立的底盘系统生产基地──广州万宝井项目已投入试运营,与加拿大方家公司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生产上的合作项目正在进行商务和技术谈判。这些高科技项目的一一投产,会大大提高宝钢的钢铁附加值,增强公司的利润。

参考文献

[1]保罗克兽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2.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第5篇

1.1选题背景

20世纪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加剧。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步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摆在全世界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处理好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必然要限制三离产业发展,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淘汰过剰产能提升 竞争力。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不但资金和技术密集度商,而且是三高产业的首要代表。2009-2013期间年均能源消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6.9%,SO2占全国总SO2排放里的3.5%,每年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占全国固废排放总量的12.6%。我国钢铁工业"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对加强集约经营,节能减排及改进效率提出了较高的指标要求。目前,能源、环保、绿色制造和绿色发展问题己经成为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的最紧迫、最严唆的问题,钢铁工业的绿色转型迫在眉睫。而提窝资源环境约束下钢铁企业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是其绿色转型的根本。虽然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2008年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提出了"绿色钢铁"理念,要求钢铁企业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理念颗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通过转变生产方式,推进全面清洁生产,促进企业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以宝钢、鞍钢、武钢和首钢为代表的钢铁企业,也都在践行"绿色钢铁"理念。但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难以计算,影响各钢铁企业的"绿色"可比性,无法合理评价"绿色钢铁"发展的好坏。因此,运用合理的经济模型和投入产出数据科学准确地估算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成为衡里钢铁产业经济发展状况的途径。传统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一方面将钢铁企业视为"黑箱",不考虑钢铁生产流程中各阶段之间的朕结关系,另一方面没有同时将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分析框架。在强调绿色钢铁可持续发展的当今,资源和环境不仅是钢铁产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同时也是产业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刚性约束,如果忽略这种约束,则会扭曲对社会福利变化,不能准确反映钢铁产业的真实经济绩效,从而误导政府建议。同时,从钢铁产业链的视角看,生铁和粗钢产量的均衡生产有利于钢铁企业的正常运营。

........................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通过对网络DEA理论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以往的研究大多运用径向DEA方法测算网络决策单元的整体效率和阶段效率,或者进一步深层次的挖掘各阶段效率与整体效率之间的关系。Tone和Tsutsu(2009)为解决网络系统现实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投入和产出非同比例变化的问唐,改进了单阶段SBM-DEA模型,首次将非径向沈M-DEA方法拓展到网络DEA理论中,建立了网络SBM-DEA模型。虽然该模型具有解决网络系统中所有投入、产出要素非同比例变化问话,及各子过程投入变量兀余和产出变量不足问题的优点,该模块中没有考虑诸如废气、废渣、废水等非期望产出因素。因此,为更准确合理的进行效率评价,有必要以此模型为基础进行改进或者与其他模型相结合。同时,目前对具有多阶段生产过程的决策单元进行生产率测算的研究均采用以径向网络DEA方法为基础的Malmquist指数模型,也没有考虑到非期望产出因素对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基于径向网络DEA模型的各种缺点弊端,评估得到的生产率变化也是不准确的。因此,本文构建了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网络SBM-DEA模型和网络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分别用于评价多阶段生产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生产率变化、技术效率变化及技术进步变化,并从子过程视角探求导致系统整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以上模型改进在网络DEA方法拓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网络DEA方法视角下的环境绩效评价理论是对传统绩效评价理论的有益补充,对政府制定钢铁产业相关政策,实现钢铁产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可靠的方法理论依据,更为我国钢铁企业达到节能减排目标,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本研巧运用网络SBM-DEA方法及其拓展模型,把钢铁企业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作为约束条件,对其技术效率及生产率进行更加准确合理的测算。在现有企业规模、所有制形式、研发、教育培训等影响因素基础上,重点研究分析了环境规制强度对资源和环境约束下钢铁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影响,以探讨生产率提升路径。最后对我国钢铁企业效率及生产率提升给出合理规划建议。

........................

2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资源和环境约束下的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増长是衡量钢铁产业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己经成为影响钢铁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了对我国钢铁产业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测算,有必要从新的视角对测里工具网络DEA理论、技术效率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我国钢铁产业方面的应用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1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1.1技术效率及测算方法

技术有效性的研究及技术效率测度理论的提出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Koopmans(1951)给出了技术有效的定义:如果在不减少其他产出(或增加其他投入)的情况下,技术上不可能增加任何产出(或减少任何投入),则该投入产出向量是技术有效的,技术有效的所有投入产出向量的集合构成生产前沿面。英国剑巧大学的经济学家Farrell(1957)首次从投入角度提出技术效率概念,即在产出规模和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所能达到的最小生产成本占实际生产成本的百分比。Leibenstein(1966)从产出角度定义了技术效率,即在市场价格水平、投入规模及投入要素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实际产出水平与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的百分比。由以上定义可知,技术效率用来衡虽在没有技术进步或创新的过程中,生产者获得最大产出或投入最小成本的能力。即在特定技术水平下,实际生产活动接近

前沿生产水平的程度,衡量生产者利用现有技术的水平高低,也反映了生产的有效性程度。 生产率是当代经济学理论中除效率之外又一重要的槪念,指的是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程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经济系统的要素配置效率、技术创新水平及生产管理水平等。随着经济増长理论的发展,生产率理论大致经历了单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发展过程。从价值论出发,劳动、资本等单个要素与产出的比例,如劳动生产率或资本生产率就是单要素生产率理 论的基本维形。Solow(1957)将经济増长中扣除资本和劳动投入剰下的"增长余值"称为广义技术进步,又叫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生产率的一种测算方式,考虑了生产过程中产出与劳动、资本、资源等全部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诸多投入要素解释不了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投入要素的增长,另一部分归因于技术的进步和效率的提高。第二部分増长即为能反映经济增长质呈的全要素生产率。随着经济增长的发展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度量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

........................

2.2网络DEA理论

2.2.1网络DEA理论模型

Fare和Grosskop在他们的专着和文章中首次提出了FG网络DEA模型的概念,对具有网络结构的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评价问烟作了开创性研究。不同于传统的DEA模型,网络DEA没有一个标准的形式。它依赖现实问题的网络结构,复杂网络生产系统包含众多子系统,按照子系统的外在联结方式可以分为串联、并联、混合和循环等等(杨峰,2006),其中最基本的是串联结构和并联结构。

  相对于串联系统而言,目前对于并联系巧DEA效率评价的研究较少。Fare,Grabowski,Grosskopf和Kraft(1997)构建可以最大化产出系统距离函数的模型,是关于并联系统的早期研究文献之一。Yan&Ma和Koike(2000)提出了一种YMK模型,将并联系统的整体效率定义为YMK效率,并先后证明了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可变的条件假设下,独立网络DEA模型下的系统效率是各子系统效率中的最大者。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髙估系统效率。Kao(2009)构建了一个相关模型来测算并列系统的系统效率和过程效率,发现了系统效率是过程效率的加权平均值的特点。杨锋,梁撰,凌六一和査勇(2009)在分析并联生产系统前沿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并联生产系统的乘数模型和包络模型,与传统CCR模型相比较,该模型得到的前沿生产能力更高,表明该方法有利于更大程度的挖掘系统整体性能改善的潜力。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钢铁产业技术效率方面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Zhang和Zhang基于SFA方法测算了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1995年的技术效率。研究将中国的钢铁企业按照企业所有制、规模、主要设备及所在地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非国有企业技术效率显着高于国有企业;无论国有还是非国有企业,相对而言大规模企业效率嵩于小规模企业,生产设备的先进性对技术效率有显着正影响;技术效率地区差见并不明显,但对于中等规模的企业来说,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企业效率高。

.........................

3资源约束下中国钢铁企业两阶段技术效率评价...............35

3.1中国钢铁产业面临的资源约束...............35

3.2网络SBM-DEA模型..............36

4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中国钢铁企业两阶段技术效率评价...............50

4.1中国钢铁产业面临的环境约束..................50

4.2非期望网络SBM-DEA(UNSBM)模型构建.................52

5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中国钢铁企业两阶段全要素生产率测算................69

5.1网络生产率指数模型构建...............69

6环境规制对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6.1我国钢铁产业环境规制现状

我国环境管制的具体政策手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管制阶段以命令和控制政策为主要手反、在市场化阶段以经济激励政策为主要手段、在创新阶段以企业信息披露和社会公众参与为主要特征。其中,命令控制型环境管制政策指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制定不同掠准或者在特定时间或区域内限制某些活动来影响企业污染和排放的行为。经济激励环境管制政策主要是通过市场信号激励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时,降低社会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排污收费和污染权交易两项制度。随着中国钢铁产业面对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规制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目前,我国对钢铁企业主要采取命令控制和收取坏保费用的环境管制。政府对三废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对于不达掠钢铁企业,实行强行关闲或者处置。如表6-1所示,从2002年《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开始,围家陆续颁布的一些环境保护法对钢铁工业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和治理的柄准不断升商,以促使钢铁产业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适应。

.......................

7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7.1研究结论

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是三高产业的首要代表。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步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钢铁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能源、资源歴乏和环境污染的多重制约。因此,要实现钢铁产业的绿色转型,必须提高钢铁企业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和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运用更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价能源环境约束下钢铁企处的技术效率及生产率以期探求其提巧的途狂。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下主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