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范文精选

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钢铁工业绿色化环境

1引言

中国的钢铁工业历经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有了巨大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钢产量增加速度加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是,钢铁工业也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产业,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目前,钢铁行业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以上,钢铁行业水耗占全国工业水耗的9%左右;而且,我国钢铁工业的能耗、水耗指标大大高于国外的先进水平。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将会带来一系列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中国钢铁绿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状况

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此后我国钢产量一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实现钢产量1.8亿吨,到2003年钢产量突破2亿吨,达到22234万吨,2004年全国共产钢27279万吨,比上年增长22.7%,生铁、钢材的产量分别达到创纪录的25185万吨与29723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下。在钢材品种和质量方面,已经逐步形成能冶炼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轧制和加工包括板、带、管、型、线、丝等各种形状的4万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从1991~2003年钢产量增加近2.13倍,总能源消耗量只增加1.84倍;吨钢耗新水量下降了75.2l%;吨钢废水排放量下降了82.56%。尤其是吨钢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去年我国重点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764.06kg/t,比1991年下降50.53%;吨钢可比能耗为741.48kg/t;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达到90.59%;废气处理率达到98.31%,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钢铁工业确实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发展着,但是,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

3我国钢铁工业环境危机的原因

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发展历程看,基本上是"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仍然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有的企业甚至是只顾发展不管环境的治理,尚未完全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与世界其它国家的钢铁企业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存在着很大环保差距。

3.1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装备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现有技术装备平均单机能力小、技术水平低、部分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不配套,使得生产消耗高、效率低、质量差。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国内总生产装备中仅10%~20%可以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已实施高效连铸的铸机只占总数的10%,相当一部分的普通钢材生产能力面临淘汰或改造,而国民经济急需的关键品种仅能满足约2/3的需求。我国钢铁企业有几千座高炉,大多规模较小,大型钢铁企业高炉平均容积为1600m3,这与国外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例如日本高炉平均容积3000m3以上。

3.2节能、环境保护的层次水平低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比2003年增长15.2%。其中,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增长18.5%;水电3280亿千瓦小时,增长15.6%。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3.1亿吨,增长15.1%;氧化铝1284万吨,增长9.7%;水泥9.6亿吨,增长12.4%。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上升5.3%。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吨钢能耗仍高出15%左右。

如下表所示,除宝钢的吨钢综合能耗已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外,其他大中型企业尽管有较大的进步,但仍然有相当差距。比较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综合能耗,在能耗大于100万吨标煤的45家企业中,综合能耗大于宝钢的有39家大型企业;全国73家大中型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介于宝钢与39家大型企业之间。

3.3能源循环利用率低下

目前我国废旧金属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00万~300万吨废钢铁、10万~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尚未被合理回收。据资料显示,高炉矿渣的利用率约50%,而钢渣的利用率还不到10%,这些废渣中实际上有做水泥的原料、可以轧钢的原料等;钢铁企业把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出去,实际上把二次能源水资源浪费掉了,如果把这些污水循环利用,可以大大节约水资源;同时,粉尘经过处理也把它倒掉了;高炉的煤气向空中排放,如果把这些废气如二氧化碳、氮气等进行回收,也可以作为资源。

3.4环保理念和环保意识差,法制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一些钢铁企业尚未认识到实施绿色化生产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缺乏参与行动和采取有效的绿色生产措施,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钢铁企业少。

4钢铁工业绿色化的必要性

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不断开发"绿色产品",实现"绿色制造"。绿色化是指企业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的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企业活动的全过程的各个方面,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实行清洁生产,使企业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绿色冶金"即符合环保要求,做到低能源消耗、低资源消耗、低排放再循环使用。绿色化钢铁制造的目标是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从世界范围看,绿色化是不可逆转的浪潮。现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全球的资源环境危机正日益加深,而企业的粗放生产方式,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规定只有满足这些标准的产品才准予进入本国市场。京都协议日标在气体散发物远远超过周围环境并且达到全球的维持的温室以上才被采用。欧盟钢铁工业已经有助于UNFCCC的目标了,因为它过去20年中已经降低几乎温室气体散发物的数量40%。绿色化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形势的要求。我国钢铁工业增长方式粗放,长期以来采用高投入来维持高增长速度的数量扩张型方式,实际上,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多年重复建设造成大量生产能力过剩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到来,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市场与环境的双重严峻挑战。同时也说明了实施绿色化生产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4.1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钢铁工业绿色化对策的重要依托是绿色化技术,只有采用绿色化技术,才能保证绿色化对策的实施,最终实现绿色化的战略目标。建议普及、推广一批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如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及新能源开发、新型焦炉技术和处理废旧轮胎、垃圾焚烧炉等与社会友好的废弃物处理技术,通过短流程研究,广泛应用高效单体熔炼精炼、连铸连轧、控温控轧等技术,实现低能耗、少物耗。深入研究冶金反应和凝固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新现象,不断催生新的生产工艺。投资开发一批有效的绿色化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成为钢铁生产企业的绿色化制造流程。

4.2高效利用资源,使能源消耗最小

利用铁矿石及其他天然矿物资源,多用再生资源如废钢、钢厂粉尘等;少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油、天然气等,开发采用新的能源如氢、太阳能等,少用淡水资源,发展节水技术,强化水循环,减少废水排放。钢铁行业节水潜力巨大。宝钢等企业每吨钢耗水只有6m3,一般企业为20~30m3,个别企业为50m3甚至更高。通过技术改造,到2005年和2010年,钢铁行业吨钢耗水指标下降到16m3至12~14m3是完全可能的。其中,大型钢铁企业可以下降到6~8m3。钢铁行业可以做到增产不增取水量。

4.3与相关工业链

钢厂不仅要质优、价廉、清洁地生产钢铁产品,而且还要发挥其能源转换功能。因为钢铁工业可向社会提供余热副产品,如煤气、高炉渣、钢渣等,还可消纳社会的废弃物,如废塑料、垃圾、废轮胎、废钢及各种合金返回料等,所以钢铁工业可与相关工业形成工业生态链。传统模式的钢厂没有充分利用能源,钢厂发挥能源转换功能是有希望的。比如钢、电、水泥集成,可以形成一个环境负荷低的生态工业过程。

4.4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应用

在钢铁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通过建设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综合企业的人、财、物各种资源状况和产、供、销各个环节的信息,对生产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使生产经营活动协调有序进行,并对企业的战略计划进行了决策。其中,能源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能源计划的编制,能源的生产,供应供需平衡以及能耗考核等功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环保治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才能在对投资较大的环保治理方案选择上从可行性及经济性上提出有力的依据,只有科研与管理并举,在环保治理上才会如虎添翼。

4.5增强环保意识,实现绿色化生产

企业应增强钢铁工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加强有关专业培训和普及环保知识,将IS01400l认证环境评价、年度环境报告纳入钢铁企业的评价体系。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产业技术政策等,以约束和指导钢铁工业不断改善环境状况并逐步向绿色化迈进。

5结语

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钢铁工业就没有现代工业文明。但是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生产的不文明表现日益突出,工业排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制约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如何才能既满足当代人对钢铁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生存环境的问题,亦即钢铁工业的绿色化问题,是钢铁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2l世纪初,如何把"绿色钢铁"这一概念变为现实,如何化解环境危机,如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承载着责无旁贷的责任,更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l徐先养.走向未来之路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干守兰,武少华.清洁生产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钢铁工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钢铁;工业;低碳;策略

0引言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消费水平提高,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峻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面对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的首选路径。从1990年联合国大会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共同决定启动国际气候公约谈判,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和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均体现出国际社会对减少碳排放的关注和共同承担责任。2015年,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契机,随着《巴黎协定》的签署,世界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全面行动安排。

1我国低碳发展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能源消耗持续攀升,能源效率仍然较低,工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保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作为全球第一碳排放大国,面临空前的减排压力。目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减碳政策。2006年,科技部、气象局、发改委、环保局等六部委联合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优化能源结构,减少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等一系列要求。2007年,我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措施。同年,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我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4项建议。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考核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2014年,中美双方共同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2015年,中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许诺,将在2030年左右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2019年,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中国表示将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义务,如期实现提交的自主贡献目标。此外,发改委、工信部、国务院还相继了《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2—2020年)》《“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等一系列文件,对我国促进能源消费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低碳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2钢铁工业低碳发展的成效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钢铁工业是能源消费大户,同时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工业企业低碳发展,钢铁工业低碳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效。(1)钢铁产量稳步提升,吨钢能耗逐渐下降。2019年我国生铁产量80937万t,同比增长5.3%,粗钢产量99634万t,同比增长8.3%,钢材产量120477万t,同比增长9.8%。其中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的53.3%,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钢铁行业制造中心、消费中心、研发中心和投资中心,是世界第一产钢大国[1]。2018年中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555.24kg标煤,比2017年下降12.11kg标煤,此外我国在吨钢烧结、高炉、转炉、电炉、热轧等工序最低能耗分别为38、372、-23.5、52、49.5kg标煤(数据来源于《上海能效指南(2018版)》),已达到世界钢铁工业最低能耗水平。但由于我国粗钢产量巨大,造成了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份额较高。(2)钢铁工业转型升级,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多省市钢铁工业转型升级政策性指导文件,推进重点项目实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目前,我国钢铁企业主体装备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拥有一批3000m3以上高炉、5m级宽厚板轧机、2m级热连轧机和冷连轧机等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化冶金装备[2];干熄焦技术和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在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普及,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技术、高温超高压煤气发电技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等得到进一步研发和工业化应用;高效低成本冶炼技术、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一贯制生产管理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被广泛应用,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在新建成企业中得到应用。钢铁工业转型升级,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为钢铁工业实现节能减碳奠定坚实的基础。(3)多举措齐头并进,节能减排成果显著。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钢铁企业节能减碳,如推进绿色制造、开展工业节能诊断、节能监察,推动环保督察常态化、日常化以及通过钢铁企业限产、停产等调控方式,促进钢铁工业碳减排。截止到2019年9月,工信部公布的5批绿色工厂名单中钢铁企业共计73家。2019年,全国重大工业专项节能监察企业共4655家,其中铜冶炼、镁冶炼、铅锌冶炼、多晶硅、铁合金、磷化工、陶瓷、电子窑炉等重点高耗能行业能耗专项监察2284家,钢铁企业阶梯电价执行专项监察184家。通过多举措齐头并进,有效推动了钢铁企业节能减排。(4)能源管控技术升级,能源运行效率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能源管控技术升级力度加大,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首批百家钢铁企业建设了企业能源管理中心(EMS),钢铁工业能源运行效率不断提高,在系统节能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宝钢是我国第一个建立能源中心的钢铁企业,运用能源介质“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经济运行”的先进理念,对宝钢能源系统的生产和调配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马钢以“三流一态”能源精益管理理念为指导,分别建成两个能源中心,强化管理节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推进物质流、能量流、系统运行状态协同优化、高效耦合,有效支撑了能源系统运行效率的不断提升,吨钢综合能耗持续下降,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74kg标煤每吨。山钢日照公司通过集约化生产、扁平化管理、集中管控、管控一体、多业务协调、智能化调度、能源平衡优化及全信息视频监控,实现了能源系统平衡优化运行。

3钢铁工业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

(1)产能过剩矛盾依然存在。2016年以来,钢铁工业以化解过剩产能为突破口,促进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2019年以来,部分地区钢铁产量快速增长,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部分企业的钢铁产能利用率达到100%,甚至超过150%。同时,我国钢铁工业流程结构上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占主导,导致吨钢污染物排放处于较高水平。总体而言,我国钢铁工业正处于由数量发展时期向高质量发展时期转变的关键阶段,未来5年,钢铁行业仍需进一步巩固去产能成果,严控新增产能。(2)资源环境约束加大。钢铁工业的发展与资源、能源、环境密切相关。我国铁矿石品位较低、产量低,因此大量依赖进口。根据预测,2020年我国铁矿石需求量达12.25亿t。原材料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高,影响着钢铁行业的稳定发展。同时,钢铁生产过程能源消耗种类繁多,主要有煤炭类、电力、天然气和燃料油等,其中煤炭占比高达60%以上,是造成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的主要原因。受资源环境约束,未来5年,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任务依然形势严峻,必须加大政策支撑,促进钢铁工业“脱碳化”发展。(3)碳约束日益严格。中国是全球碳排总量和增量最大的国家,其中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的15%左右。随着全球碳排放交易体系持续扩展,我国碳排放市场日趋完善,钢铁行业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方案正在积极研究制定。钢铁行业作为碳减排的重点行业,将在“十四五”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届时将承受越来越大的碳约束和履约压力。在未来一个阶段,钢铁工业碳排放配额将逐渐趋紧,加快企业低碳转型势在必行。

4钢铁工业低碳发展策略

(1)推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我国钢铁产业存在大量中小企业,产业集中度持续偏低,到2018年钢铁产业集中度仅为35.3%。为实现钢铁工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自2005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并取得了一定成果。2016年12月,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在上海总部揭牌成立,实现了中国钢铁产业破局性的重组。根据《关于推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中国钢铁产业60%~70%的产量将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团内,其中包括8000万t级的钢铁集团3~4家、4000万t级的钢铁集团6~8家和一些专业化的钢铁集团。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推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是我国钢铁工业实现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2)优化生产工艺结构,践行低碳发展理念。根据研究,转炉生产吨钢二氧化碳排放为2.2t左右,而电弧炉生产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0.8t左右,电炉吨钢碳排放量远低于转炉吨钢碳排放量,发展电炉炼钢有利于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在钢铁工业长流程工艺环保督察、限产常态化、长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启动的大背景下,国家已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长流程企业转向电弧炉。在等量置换的条件下,优化炼钢生产工艺,引导电弧炉短流程炼钢发展,提高电炉炼钢比例,是当前钢铁工业最有效、最快捷的低碳化发展途径,对践行低碳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3)推广关键核心技术,引领行业节能低碳发展。围绕新一代生产工艺,在钢铁工业推广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炼铁是主要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工序,铁前工序是减碳降污的关键环节,应加强源头控制,重点推广和开发利用低温烧结、烟气脱硫脱硝、分级燃烧、烟气循环燃烧等先进的清洁生产和过程控制技术;炼钢工序中,重点推广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技术、烟气急冷+高效袋式除尘技术等。此外,要大力发展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技术、冶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冶金废液循环利用工艺技术,提高副产资源返生产率及产业化利用率,拓展消纳社会大宗废弃物功能,从全流程角度提高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水平。(4)搭建智能数据平台,建立节能低碳长效机制。在钢铁企业建立智能能源管理中心,搭建智慧环保管控平台,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通过数据建模和智能分析,实现数据价值利用的最大化,对于降低钢铁生产成本,减少能源消耗,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大多数重点钢铁企业已建立能源管控中心和环保管控平台,但距离动态管控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同时,部分企业尚未建立健全节能低碳长效机制,导致节能减排存在一定阻力。“十四五”期间,结合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搭建智能数据平台,建立节能低碳长效机制,实现钢铁企业全流程、全过程管理,是钢铁工业实现转型升级、低碳发展的重要环节。

5结语

低碳发展是未来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也是钢铁工业实现转型升级战略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要将低碳的理念贯彻到钢铁生产的全过程,多措并举,打造独具特色、高效一流的钢铁企业典型,实现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盛国,宋马林.浅析中国钢铁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J].鸡西大学学报,2016(7):68-72.

钢铁工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钢铁;工业;低碳;策略

0引言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消费水平提高,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峻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面对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的首选路径。从1990年联合国大会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共同决定启动国际气候公约谈判,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和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均体现出国际社会对减少碳排放的关注和共同承担责任。2015年,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契机,随着《巴黎协定》的签署,世界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全面行动安排。

1我国低碳发展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能源消耗持续攀升,能源效率仍然较低,工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保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作为全球第一碳排放大国,面临空前的减排压力。目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减碳政策。2006年,科技部、气象局、发改委、环保局等六部委联合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优化能源结构,减少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等一系列要求。2007年,我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措施。同年,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我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4项建议。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考核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2014年,中美双方共同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2015年,中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许诺,将在2030年左右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2019年,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中国表示将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义务,如期实现提交的自主贡献目标。此外,发改委、工信部、国务院还相继了《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2—2020年)》《“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等一系列文件,对我国促进能源消费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低碳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2钢铁工业低碳发展的成效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钢铁工业是能源消费大户,同时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工业企业低碳发展,钢铁工业低碳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效。(1)钢铁产量稳步提升,吨钢能耗逐渐下降。2019年我国生铁产量80937万t,同比增长5.3%,粗钢产量99634万t,同比增长8.3%,钢材产量120477万t,同比增长9.8%。其中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的53.3%,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钢铁行业制造中心、消费中心、研发中心和投资中心,是世界第一产钢大国[1]。2018年中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555.24kg标煤,比2017年下降12.11kg标煤,此外我国在吨钢烧结、高炉、转炉、电炉、热轧等工序最低能耗分别为38、372、-23.5、52、49.5kg标煤(数据来源于《上海能效指南(2018版)》),已达到世界钢铁工业最低能耗水平。但由于我国粗钢产量巨大,造成了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份额较高。

(2)钢铁工业转型升级,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多省市钢铁工业转型升级政策性指导文件,推进重点项目实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目前,我国钢铁企业主体装备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拥有一批3000m3以上高炉、5m级宽厚板轧机、2m级热连轧机和冷连轧机等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化冶金装备[2];干熄焦技术和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在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普及,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技术、高温超高压煤气发电技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等得到进一步研发和工业化应用;高效低成本冶炼技术、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一贯制生产管理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被广泛应用,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在新建成企业中得到应用。钢铁工业转型升级,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为钢铁工业实现节能减碳奠定坚实的基础。

(3)多举措齐头并进,节能减排成果显著。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钢铁企业节能减碳,如推进绿色制造、开展工业节能诊断、节能监察,推动环保督察常态化、日常化以及通过钢铁企业限产、停产等调控方式,促进钢铁工业碳减排。截止到2019年9月,工信部公布的5批绿色工厂名单中钢铁企业共计73家。2019年,全国重大工业专项节能监察企业共4655家,其中铜冶炼、镁冶炼、铅锌冶炼、多晶硅、铁合金、磷化工、陶瓷、电子窑炉等重点高耗能行业能耗专项监察2284家,钢铁企业阶梯电价执行专项监察184家。通过多举措齐头并进,有效推动了钢铁企业节能减排。

(4)能源管控技术升级,能源运行效率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能源管控技术升级力度加大,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首批百家钢铁企业建设了企业能源管理中心(EMS),钢铁工业能源运行效率不断提高,在系统节能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宝钢是我国第一个建立能源中心的钢铁企业,运用能源介质“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经济运行”的先进理念,对宝钢能源系统的生产和调配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马钢以“三流一态”能源精益管理理念为指导,分别建成两个能源中心,强化管理节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推进物质流、能量流、系统运行状态协同优化、高效耦合,有效支撑了能源系统运行效率的不断提升,吨钢综合能耗持续下降,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74kg标煤每吨。山钢日照公司通过集约化生产、扁平化管理、集中管控、管控一体、多业务协调、智能化调度、能源平衡优化及全信息视频监控,实现了能源系统平衡优化运行。

3钢铁工业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

(1)产能过剩矛盾依然存在。2016年以来,钢铁工业以化解过剩产能为突破口,促进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2019年以来,部分地区钢铁产量快速增长,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部分企业的钢铁产能利用率达到100%,甚至超过150%。同时,我国钢铁工业流程结构上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占主导,导致吨钢污染物排放处于较高水平。总体而言,我国钢铁工业正处于由数量发展时期向高质量发展时期转变的关键阶段,未来5年,钢铁行业仍需进一步巩固去产能成果,严控新增产能。

(2)资源环境约束加大。钢铁工业的发展与资源、能源、环境密切相关。我国铁矿石品位较低、产量低,因此大量依赖进口。根据预测,2020年我国铁矿石需求量达12.25亿t。原材料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高,影响着钢铁行业的稳定发展。同时,钢铁生产过程能源消耗种类繁多,主要有煤炭类、电力、天然气和燃料油等,其中煤炭占比高达60%以上,是造成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的主要原因。受资源环境约束,未来5年,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任务依然形势严峻,必须加大政策支撑,促进钢铁工业“脱碳化”发展。

(3)碳约束日益严格。中国是全球碳排总量和增量最大的国家,其中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的15%左右。随着全球碳排放交易体系持续扩展,我国碳排放市场日趋完善,钢铁行业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方案正在积极研究制定。钢铁行业作为碳减排的重点行业,将在“十四五”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届时将承受越来越大的碳约束和履约压力。在未来一个阶段,钢铁工业碳排放配额将逐渐趋紧,加快企业低碳转型势在必行。

4钢铁工业低碳发展策略

(1)推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我国钢铁产业存在大量中小企业,产业集中度持续偏低,到2018年钢铁产业集中度仅为35.3%。为实现钢铁工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自2005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并取得了一定成果。2016年12月,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在上海总部揭牌成立,实现了中国钢铁产业破局性的重组。根据《关于推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中国钢铁产业60%~70%的产量将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团内,其中包括8000万t级的钢铁集团3~4家、4000万t级的钢铁集团6~8家和一些专业化的钢铁集团。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推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是我国钢铁工业实现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

(2)优化生产工艺结构,践行低碳发展理念。根据研究,转炉生产吨钢二氧化碳排放为2.2t左右,而电弧炉生产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0.8t左右,电炉吨钢碳排放量远低于转炉吨钢碳排放量,发展电炉炼钢有利于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在钢铁工业长流程工艺环保督察、限产常态化、长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启动的大背景下,国家已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长流程企业转向电弧炉。在等量置换的条件下,优化炼钢生产工艺,引导电弧炉短流程炼钢发展,提高电炉炼钢比例,是当前钢铁工业最有效、最快捷的低碳化发展途径,对践行低碳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3)推广关键核心技术,引领行业节能低碳发展。围绕新一代生产工艺,在钢铁工业推广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炼铁是主要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工序,铁前工序是减碳降污的关键环节,应加强源头控制,重点推广和开发利用低温烧结、烟气脱硫脱硝、分级燃烧、烟气循环燃烧等先进的清洁生产和过程控制技术;炼钢工序中,重点推广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技术、烟气急冷+高效袋式除尘技术等。此外,要大力发展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技术、冶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冶金废液循环利用工艺技术,提高副产资源返生产率及产业化利用率,拓展消纳社会大宗废弃物功能,从全流程角度提高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水平。(4)搭建智能数据平台,建立节能低碳长效机制。在钢铁企业建立智能能源管理中心,搭建智慧环保管控平台,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通过数据建模和智能分析,实现数据价值利用的最大化,对于降低钢铁生产成本,减少能源消耗,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大多数重点钢铁企业已建立能源管控中心和环保管控平台,但距离动态管控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同时,部分企业尚未建立健全节能低碳长效机制,导致节能减排存在一定阻力。“十四五”期间,结合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搭建智能数据平台,建立节能低碳长效机制,实现钢铁企业全流程、全过程管理,是钢铁工业实现转型升级、低碳发展的重要环节。

5结语

低碳发展是未来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也是钢铁工业实现转型升级战略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要将低碳的理念贯彻到钢铁生产的全过程,多措并举,打造独具特色、高效一流的钢铁企业典型,实现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盛国,宋马林.浅析中国钢铁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J].鸡西大学学报,2016(7):68-72.

钢铁工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山东自贸区;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1前言

自由贸易区简称自贸区,分为广义自贸区和狭义自贸区。广义自贸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促进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相互发展,如东盟、中日韩自贸区等。狭义自贸区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内运往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1]。中国于2013年设立的上海自贸区以及后续设立的迄今共18+1个自贸区都属于狭义自贸区,设立时间为:2014年设立广东、天津和福建自贸区,2017年设立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自贸区,2018年设立海南自贸区,2019年1月设立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2019年8月设立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贸区。至此,中国已形成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东南西北中的自贸区布局。自贸区阵营的扩大,表明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决心和举措。设立山东自贸区,是中国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对建设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具有推动作用。山东钢铁工业是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领域,应当充分把握设立山东自贸区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转型发展。

2山东自贸区的基本情况

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济南片区、青岛片区、烟台片区,总面积119.98km2。

2.1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

山东自贸区战略定位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加快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发展海洋经济,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发展目标是,经过3~5a改革探索,建成贸易投资便利、金融服务完善、监管安全高效、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2]。1)济南片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金融、医疗康养、文化产业、信息技术等产业,开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经过3~5a的努力,把济南建设成为“改革开放桥头堡、动能转换强引擎、科技创新国际谷、金融发展引领区”。2)青岛片区。重点发展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产业,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东部沿海重要创新中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助力青岛打造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3)烟台片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中韩贸易和投资合作先行区、海洋智能制造基地、国家科技成果和国际技术转移转化示范区。

2.2主要任务和措施

山东自贸区总体方案涉及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和深化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等7大主要任务。

3山东自贸区对山东钢铁工业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建设山东自贸区,落实表1中的任务和措施,既能对山东钢铁工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3.1积极影响

1)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证照分离”全覆盖,“极简审批”“不见面审批”服务,深化“一次办好”改革,项目审批智能化。实施这些改革措施,方便企业在自贸区注册经营,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2)试点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双向投资促进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支持“走出去”企业以境外资产和股权、采矿权等权益为抵押获得贷款。这些投资促进政策,有助于推动山东钢铁工业国际化进程,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3)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提升贸易便利化,大力发展过境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支持自贸区内企业开展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集中开展境内外货物中转、集拼和国际分拨配送业务,探索取消自贸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内从事贸易经纪与的经营许可或改为备案。这些贸易转型升级政策,有利于钢铁企业在区内创新钢铁产品贸易模式,建立跨境电商平台,从事钢铁产品的转口贸易以及贸易经纪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4)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推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探索设立专业从事境内股权投资类基金公司,支持本地法人银行开展股债联动业务试点,探索发展私募股权投资二级交易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融资租赁公司在自贸区内设立专业子公司。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区内钢铁企业降低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开展产融结合。5)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支持企业联合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体系,建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这些政策有利于钢铁企业建立完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引进全球高端人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实现技术产业化,培育增长新动能。6)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涉海装备制造、维修、服务等产业;提高航运服务能力,建设航运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设立国际中转集拼货物多功能集拼仓库,建立“一单式”为核心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完善山东省中欧班列运营平台,构建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大陆的东西互联互通大通道,加强自贸区与海港、空港联运,推动海陆空邮协同发展。这些政策提高跨境准入的便利性,有利于钢铁企业降低钢铁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物流成本。发展海工装备产业,对高档钢材需求增加,促进钢铁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增加高端高效产品,提高企业盈利能力。7)深化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强化优势互补,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推动建立国际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等。这些政策有利于山东钢铁企业与日韩企业在钢铁制造与钢材深加工领域进行合作,满足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优质钢材的需求。开展节能环保技术与产业化合作,发展绿色产业。综上,设立山东自贸区对山东钢铁工业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钢铁产品贸易和服务、金融服务和产融结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钢铁产品结构优化、国际化发展等。

3.2不利影响

山东是制造业大省,工程机械、汽车、轨道交通、造船、家电、石化等产业规模大,对钢材的需求量大、质量性能要求高,而省内现有产品难以完全满足需求,特别是高技术含量、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缺口较大,需要进口解决。随着自贸区扩大对外资开放力度,特别是实施全面落实外商投资企业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投资贸易开放,将吸引国外钢铁企业进入山东市场,尤其是日韩企业具有毗邻山东的区位优势以及高端产品优势,将加大对山东市场的渗透,对山东钢铁企业构成严峻挑战。

4山东钢铁工业把握机遇促进转型发展的对策

4.1加强对山东自贸区的研究,探索产业发展机会

设立中国自贸区是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开始,国务院陆续出台投资、贸易、金融改革等自贸区政策,内容日趋完善。2014年调整上海自贸区内有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定的准入措施,涉及国际海运、外资投资等。2015年推广上海自贸区的可复制改革经验,涉及外商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创新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2017年深化上海自贸区改革方案,提出七项要求二十三条具体措施……2019年设立山东自贸区,提出七大任务和措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山东钢铁工业要认真研究这些政策和典型实践,逐条解析山东自贸区总体方案,跟踪方案的落实情况,辨识产业机会,通过战略创新,培育新商业模式,形成新动能。坚持战略引领,强化顶层设计,支持企业开展利用自贸区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研究,以发挥和延伸企业优势为原则,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为目的,探索产业切入点和业务组合,提出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4.2实施金融创新,延伸金融服务产业链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与金融的有机结合。钢铁企业开展产融结合,一方面保障资金链安全,另一方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企业应对产业周期风险的能力。山东自贸区发展产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山东钢铁工业实施产融结合提供了机会。1)以财务公司为主体,开展相关业务。钢铁企业财务公司作为资金平台,承担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资金结算、资金监管等功能,负责资金归集、资金融通,是集团的现金池、票据池、外汇池。随着企业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境业务日渐增多,跨境结算资金规模日益扩大。加快跨境资金流动、降低跨境结算成本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设立山东自贸区,支持人民币跨境使用,为钢铁企业开展跨境资金管理提供了可能性。支持企业在区内设立自由贸易投资账户,以财务公司为平台:①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②建立并完善票据池,发挥票据融资功能。探索票据电子化,采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把纸质票据转化为电票,为区内企业与境外成员企业提供兑付服务。③优化资金结构,拓展境外融资渠道,建设外汇池,联通境内外资金池,实现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保障能力,确保企业资金链安全。2)以金融公司为主体,创新金融服务业务。①开展基金业务,与区内社会资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符合国家政策和企业战略规划、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企业兼并重组、产能调整等。②拓展保险范围,开发新的保险产品,协助成员单位及时做好索赔。③从事融资租赁以及有关的商业保理。④设立投资全资子公司,从事投资与资产管理,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仓储服务、商务信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投资咨询。

4.3探索贸易创新,发展新型贸易

钢铁是物流密集型产业,生产1t钢大约产生4t物流量。山东钢铁产能约8000万t,由此产生的数倍物流量为发展钢铁物流贸易提供资源保障。支持省内企业利用区内促进贸易发展的功能和优惠政策,发挥自身优势,创新钢铁贸易业务。1)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利用区内便利的贸易条件、电商资源,以铁矿石、煤炭、废钢等大宗物料为载体,拓展电子商务产业化的发展空间,从事钢铁交易、工业品交易、云商务和金融服务等。发展平台经济,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期货现货联动,国内外连接的千亿元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经济[3]。2)开展钢铁产品转口贸易。山东自贸区支持发展过境贸易,区内物流成本低,区内外的物流速度快,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导致贸易、物流量大幅增加;为此,支持省内钢铁企业在区内以钢铁产品为主,开展国际转口贸易,贸易经纪与业务。3)开展钢材加工贸易。由于自贸区内关税降低或者取消,投资政策优惠,吸引国际大型加工企业扩大在中国的业务范围,带动钢材资源的物流、加工、贸易量的提高,从而促进国内钢铁贸易从钢材贸易为主向钢材贸易与服务贸易并举的延伸和转变。支持省内钢铁企业或者钢材贸易商借助区内钢材交易仓库、众多的金融服务机构、钢材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从事钢材仓储、加工、配送、融资、结算、咨询服务等业务,由钢材贸易商向钢铁综合服务商转变。

4.4探索新产业,培育新经济

养老、绿色、智能等是山东自贸区重点发展产业,山钢集团等优秀企业在这些产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支持这些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在区内发展新业态。1)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启动房地产业转型升级,以养老地产为依托,逐步发展成为以服务为主、独立运营的养老产业,通过养老产品资产证券化,形成重资产投资、轻资产运营协同发展的商业模式。2)发展绿色产业。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从事汽车、飞机、家电拆解等城市矿产业务,侧重于废钢、有色金属的回收以及开发精深加工技术。机电及通讯设备的进口、加工、再出口等再制造业务,3)发展智慧产业。推动“互联网+”,开发以产供销研一体化系统、智慧远程运维系统等工业软件为核心的中高端软件体系。打造以工业机器人、行车无人化等为方向,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基地。以建设“企业云”为基础,构建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平台。

4.5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提升国际化水平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进入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是建设山东自贸区的重要任务。山东钢铁工业要以山东省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为指导,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目标,“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拓展钢铁产业发展新空间。1)支持企业“走出去”,利用自贸区便利的物流设施、航运设施、金融服务,扩大钢铁产品贸易,改变传统低价低成本竞争方式,依靠品种、质量、服务等提高竞争优势,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不断满足国际市场高端需求。鼓励优秀企业发挥技术、管理、人才、品牌优势,通过直接投资或者股权收购,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承包冶金工程项目建设等。2)支持企业“引进来”。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发挥自贸区优惠的创新政策,加强和国际知名的科研院所合作,引进钢铁领域高端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以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区为平台,以钢铁产能合作为主要形式,设立合资公司,开辟国际市场,融入全球产业链,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能力,持续增强国际竞争力。

5结语

钢铁工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钢铁工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机电一体化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工业发展变革的源泉和动力,用信息技术促进工业稳定发展,以工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早在2002年,就认识到了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坚持“以信息带动工业”理念,创新生产技术,优化生产流程,致力于打造集科技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于一体的生产路线。这也促进我国钢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开创了钢铁工业生产新局面。尤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虚拟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应运而生,为钢铁工业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工业生产向国际市场进军奠定了良好基础。

1钢铁工业信息化、自动化及智能化发展现状

钢铁企业信息化发展,是借助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化经营与管理目标,以此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经济效益。当前,钢铁企业信息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内部信息化、外部相关部门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全球化。当前,钢铁工业在生产方面除了应用大型计算机组成的信息系统,还不断壮大了PC机、局域网、互联网等使用规模。实现了信息处理、自动化控制等一系列生产目标。与此同时,部分钢铁企业也利用局域网、工作站等构建了开放式企业信息系统,促进企业由以往单个车间逐渐向多个车间发展,同时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共享功能,对企业内部、外部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全面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2钢铁工业在检测技术与仪表设备方面得到的进步

2.1虚拟化方向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采用软件与硬件方式组成的各种虚拟仪器仪表应运而生,因其具备价格低廉、使用便捷、灵活高效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钢铁工业,与传统仪器仪表相比,虚拟化仪器仪表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功能升级更新便捷,通过修改软件,可以任意增加或删减系统功能。第二,计算机是虚拟化仪器仪表的核心系统,因计算机具有通用性特点,所以可以与其他设备进行连接。第三,相关支持软件成本较低,并且可以重复使用。第四,通过软件集成技术将复杂算法简化,能够有效节省软件开发时间。第五,虚拟化仪器仪表以软件结构存在,无需硬件设施,所以维护便捷。当前,在钢铁工业,虚拟仪器仪表主要应用到软测量方面。例如:在钢铁冶炼过程测量高炉炉缸的渣铁液位、熔池钢水含碳量等方面。

2.2网络化方向发展

在科学技术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网络化检测技术与仪表设备应运而生,其优势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将钢铁工业中的大型、复杂仪器仪表与控制计算机联网,能够充分发挥协同作用,从而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第二,数据共享是网络化发展的典型优势,有利于各部门及时收集各项数据。第三,可以实现钢铁生产远程监控目标,第四,为设备设施远距离诊断和维修创造有利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力、财力支出。正是因为以上优势,使得钢铁工业中的许多仪器仪表都设置了通信接口,为个钢铁企业铁水预处理、钢水成分分析等各项工作向网络化趋势发展奠定基础。

2.3智能化方向发展

钢铁工业在智能化发展过程中,不仅使用计算机进行自诊断、自测试等各种运算,还充分利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例如:钢铁工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仿人智能技术、专家系统等,对检测技术和生产设备进行全面优化,不仅提高了设备精度和运行效率,还有效解决了传统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难题。例如:钢铁工业在冷轧板生产过程中,可以利用逻辑树、BP神经源网络等智能化技术,对表面缺陷进行精准识别,有利于及时发现钢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采取措施解决,从而减少因产品生产质量不过关给企业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2.4鲁棒化方向发展

航天工业在制造过程中,要求钢铁材料必须具备较高的精确度和良好的鲁棒性。这就需要钢铁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在外形结构方面采用加强型,还要保证钢材可以适应多种复杂环境。尤其要重视消除钢铁在动态和静态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干扰和影响。传统钢铁生产过程中,由于材料存在摆动等动态情况,导致吊车秤无法精准测量相关参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跨车间天线传输中央数据采集技术,使吊车秤在全厂房测量或异厂房测量过程中,能够不受任何因素干扰,精准测量各项参数。与此同时,如果钢板、钢带在行走过程中表面存在粗糙问题,也可以采用全新测量方式,全面提高其鲁棒性。

2.5高精度化方向发展

钢铁工业在钢铁生产和产品测量过程中,通过传感器设备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测量精度。如某钢铁工业在钢铁冶炼过程中使用150t转炉,在添加铁水时,由于称量存在误差,导致铁水少于标准的1%,使出钢温度相差5℃。在添加石灰石,由于称量存在误差,导致石灰量少于标准的5%,使得出钢温度相差7℃。由此可见,保证称量精确度,是提高钢铁生产质量的关键前提。现阶段,钢铁工业仪表在开发制造方面,逐渐向高精度方向发展。例如:日本生产的EJA智能变送器就是建立在谐振梁原理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精确度能够精确到±0.075%范围内。当前,这种仪表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钢铁工业,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另外,高精度除了传感器与变送器以外,还受到外界环境和安装方法的影响。其中环境影响因素尤为重要,如果仪器仪表在使用过程中,环境温度超出允许范围,将会直接影响仪器仪表准确性。所以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专家和学者需要对仪器仪表冷却装置进行深入研究,有效扩大仪器仪表适用范围。2.6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钢铁生产和检测过程中,涉及到诸多化学、物理等方面的物质分析。通常需要经过取样、制样、测量、分析等方式得出各项数据。然而,新时期背景下,钢铁工业生产需求不断提高,并且自动化控制水平日渐强化,想要在高效化、无人化生产状态下提高生产质量和检测水平,就要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分析问题。所谓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到诸多学科和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图象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其能够对隐蔽性问题进行测量,是钢铁工业检测工艺中的一门新技术。

3钢铁工业在设备诊断方面得到的进步

3.1电脑化和大规模信息网络方面

在钢铁工业设备管理初期,大多采用简单工具进行诊断。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化频谱技术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备诊断效率和水平。发展至今,电脑化已经成为常态,利用便携式电脑诊断设备成为流行趋势。并且实现了设备在线管理目标,有利于及时发现设备中存在的故障问题。新时期背景下,大量钢铁工业大规模使用电脑化诊断设备[5]。例如:日本钢铁工业从加热炉到卷取过程,设置了多个设备诊断专用工作站,实现了全过程监督、管理、评价和分析目标,有利于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隐患,为提高钢铁生产质量和效率提供保障。

3.2通过模型进行故障诊断和预警

现阶段,常用的故障诊断方式,就是通过信号判断故障位置和故障类型。而最简单的故障诊断方式是在线监测和及时报警方式。此外,也有频谱分析等故障诊断方式。为了能够及时对潜在故障进行掌握,需要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来实现。具体来说有两类模型,一种是建立在解析方法基础上构建的模型。另一种是建立在知识方法基础上构建的模型,两种模型各自具备优势和特点,需要钢铁工业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选择。

3.3创新故障诊断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故障诊断技术应运而生。并且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例如,在轧钢过程中,如果尺寸存在误差,可能因为操作不当影响,也可能受到设备误差硬性。而通过故障诊断技术,能够对生产操作和生产设备进行全过程监督,从而提高生产规范性和标准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市场压力与日俱增,推动钢铁行业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是实现钢铁行业稳定发展的有效措施,提高我国经济的必然需求,所以,为了创造最大化效益,需要提前做准备,研究现代化发展的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1]付强,李博,胥磊.电气自动化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9,(5):49-50.

[2]胡前勇.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在我国钢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