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范文第1篇

一、立足课堂教学,开设美德课程,进行学科渗透

1.传统美德走进校本课程。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美德课程的开设和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能够使美德教育系统化。我校在自编教材《中华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搜集和整理了一系列中华传统美德材料,包括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美德故事等,以年级为单位精编成册,每册包括爱国孝亲、诚信守纪、修身处世、勤学立志、自立自强等篇章,作为传统美德课程校本教材,题名“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供1~5年级学生使用,为课题实施提供了材料上的保障。与此同时,每周开设一节校本课程――美德教育课,班主任担任美德教育教师,从人员、课时、内容上提供保证。这样,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对校本教材的拓展阅读,系统地去感知传统美德故事,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杰出的人物和为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对自身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学科课程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渗透,即通过各学科教学,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教师不仅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更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情感体验,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取新知和丰富体验的过程。

教科书中通常蕴含着丰富的美德教育材料,为此,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不忘对美德教育内容进行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以语文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汉语拼音“oe”时,以自编的故事《小燕子回家》引入:“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她看到春天的祖国像一个大花园。她又见到了自己的伙伴:小姑娘、大白鹅、大公鸡。小姑娘正在为明天的歌咏比赛做准备呢,看她张大嘴巴()练声练得多认真哪。她要演唱的歌曲正是《我们的祖国像花园》。大公鸡看到了自己的伙伴小燕子,高兴得欢呼起来‘ooo’,腼腆的大白鹅不好意思地弯下了长长的脖子,样子就像‘eee’。让我们也到这美丽的花园里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学生们聆听、模仿、展示,不仅掌握了“oe”的音和形,也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二、拓展美德资源,创设传统美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1.创设美德教育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建优质管理文化的重要途径。为营造美德教育氛围,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承和发扬、美德和美育、规范和成长、体验和分享相融合,发挥潜在教育功能,走内涵发展之路,寓教育于方寸之间。

教师层面:作为管理者,我们坚信,任何人都可以在充满激情的工作中体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与幸福,也都有收获成功人生的可能,但是工作的质量往往来源于面对工作时的态度,推诿、拖拉、寻找借口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希望“不找任何借口”成为大家面对事业时的严肃态度,成为全体教师做人成事的准则。因此,“工作中拒绝任何借口”成了我校教师自觉遵行的行为文化,每一名教师力争成为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学生层面:从掌握文明语言起步,把最基本的文明语言“请、您、谢谢、对不起”作为必备的交际语言;把最朴素的动作“鞠躬、行礼、示意、微笑”作为待人接物中传递的和睦举止;把“不打架、不骂人、不比吃穿、不乱花钱、诚实守信”等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作为最起码的道德认知和健全的法纪意识的保证;传颂“爱国、诚信、正义、为公、奉法、尊长”的美德故事,使传统美德精神深入人心;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将《论语》作为校本教材中文字凝练的智慧导语,让学生理解“君子”与“美德”的深刻内涵。

六个楼层的整体设计,寓美德故事图片与文字于一体,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引领,更是美德承载的最高境界,于无声中成为师生心灵品位的高尚追求。

2.让学生理解、融入美德氛围,涵养品质。

为使学生进一步融入学校文化氛围,我们在校园广播中开设了美德栏目,宣讲传统美德文化主旨及相关内容,让学生对美德教育入脑入心。同时,针对学生因分布楼层和行走路线所限而无法全面了解学校整体文化布置的情况,学校组成文化氛围宣讲小组(由学生担任宣讲员),以班为单位组织专题参观活动,达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三、分解美德教育目标,细化规范训练点

1.以“着力培养一个好习惯”为抓手细化文明礼仪,强化落实。

美德成块: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本着“小、实、活”的原则,出台了包含礼仪常规要求、劳动教育要求、公德要求、诚信要求、学习要求等的《朝阳小学学生成长系列要求》,把美德教育内容细化分解为阶段性的习惯养成目标和文明礼仪要求。在教育手段上坚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集和再现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景,以讨论、座谈、反馈的形式,情理结合,学生按具体要求去做;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每学期评选出文明学生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和训练,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涌现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文明班集体。

规范以点:将美德教育内容细化规范为一个个训练点,内容渗透到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起床、上学、回家、卫生、作业等方面对学生一天的行为设定相应的标准,分周训练实施,定期检查反馈,并以每周填写“笑脸卡”的形式记录学生行为变化的轨迹。通过《朝阳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方案》《朝阳小学行为规范训练细则》、校园“笑脸卡工程”等,将一条条规范立体化、形象化,提高了学生遵守规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规范内容走进学生的心中,内化为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行为习惯。学生们主动自觉地遵守一日常规,学校秩序良好。

2.开设礼仪讲坛,举手投足间传承文明。

我们立足校情,依据《朝阳小学学生成长系列要求》的要点,编写了《朝阳小学学生礼仪规范》系列校本教材,借助学校红领巾广播中的“礼仪与我同在,文明与我同行”栏目,开设礼仪讲坛。在落实措施上,以年级集会的方式上大课,开展礼仪要点的专题讨论,通过抽测、观察、知识竞赛、擂台赛、表演赛、问卷调查等方式,保证知、情、意、行等环节的统一,让责任与文明同在,理解与行动并行。

四、活动引领,制度规范

1.综合实践活动成为美德教育的载体。

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内容组成,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并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学生发展的联系,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开展“童话进校园”活动。我校学生中约有70%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多家境困难,父母多为低收入、重体力劳动者,无暇照顾孩子,亦无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此,我们开设了电影课,让童话、美德故事走进课堂,走到学生身边,实现美德教育立体化、日常化,从而有效地弥补了一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中华勤学故事》《中华美德故事》《二十四孝故事》《经典童话故事》等动画片、木偶剧,让学生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感悟传统美德,懂得敬老孝亲、自立自强。

(2)在校园广播中开辟“心灵品读”栏目,通过分享励志成功的哲理故事,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塑造美好心灵,并把哲理故事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强化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其道德行为找到了最有力的情感支撑。

(3)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师节组织敬师会、表彰大会,国庆节组织书画摄影展,清明节举办诗歌朗诵和故事会;六一期间,除举办传统的庆祝活动外,还组织开展“我心中的老师”演讲比赛、“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竞赛等。结合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举办“传统美德伴我行”手抄报比赛、“中华美德代代传”故事大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主题征文和班队会活动、“小小校园导游员”美德宣讲活动等。学生们还在科技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创造的艰辛,感受科技的魅力;社区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践行公益精神,感受参与和奉献的快乐……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成为美德扎根在学生心中的重要途径。

2.学校、班集体制度形成规范。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范文第2篇

一、中华传统武术与中华传统道德之关系

当今之世,中华传统武术正处于发展时期,而中华传统道德却趋于衰落。然中华传统武术与中华传统道德,有不可分割之密切关系。传统道德的衰落,会影响传统武术之进一步提高与发展,甚至走向邪道,成为社会之赘瘤。武术成为社会之赘瘤,又会影响传统道德之继承与发扬,引起社会风气之进一步恶化。武者,持兵之属也,苟无道德为之规范,则乱生矣!道德者,虚文之属也,苟无勇武者维护与身体力行,则难立矣!

从前人造字之本意分析,武者,止戈也。所谓“止戈”,即制止干戈之事发生。制止干戈之事发生,即人们渴求之“和平”。而和平之实现,每须以干戈制止干戈,故武者,实有反对侵略或侵害,保卫和平之意。反对侵略或侵害,保卫和平,乃人类正义之行为,唯具有正义感之人,方能履行。故学武必先学德,使其具有广阔之胸怀,惊人之胆略,济困扶危之决心,谦虚礼让之风格,以及爱人民爱祖国之品德。故对学武者,必须进行忠孝仁信,礼义廉耻之传统道德教育。

所谓仁者,爱人也,亲和也。孔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又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人者,好和平之人也;恶人者,恶侵略之人也。孟子曰:“生而为人,而不重人,不爱人,可谓仁者乎?”故学武者习艺,非用以侵害别人,亦非防身健身而已,而应以爱人为本,济困扶危为本,反对侵略保卫和平为本。

所谓信者,诚也,不虚伪也。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人无诚意,正如大车无鞔,小车无轨一样,无法运行,虽有济困扶危,反对侵略,保卫和平之思想,然无诚意,言而不行,等于空喊口号。故学武者,必须确守信誉,一诺千金,万险千难而不辞。

所谓忠者,危身奉上,艰险不辞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夫人有仁有信而不忠,则当艰险危难之时,便经不起考验,思想动摇,以致变节叛国,不但仁信尽失,而且为虎作伥,成为人民之罪人。故学武者,岂可不忠于职守,不忠于人民,不忠于祖国乎!

孝者,继承祖先之志也。孔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谓“无后为大”者,非独继承香火也,恐无后人继承祖先爱国爱民之志也。夫人之繁衍子孙,皆欲其成龙成凤,报效家国,以光门楣。如其为蛇为鼠,为害人民,此等后人,不如无之也。故学武者,必须立大志,以期报效人民,报效国家,克尽为国为民之大孝道以慰先人也。

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为之文也。人皆有充沛之感情,苟相互待之以礼,则相互敬重之,因而相互之关系亲焉,团结互助之愿望生焉,猜嫉斗争之气氛消焉,此以礼节之也,此以礼文之也,不用武而和平实现矣。故学武者,不宜骄横,而应礼让为先也。

夫义,宜也,谓事之宜也。做有利于人民之事也,做济困扶危,除暴安良之事也。今所谓见义勇为,见利思义者,皆谓事之宜也。故学武者,必须深明大义,有利于人民之事,则支持之,不利于人民之事,则鞭挞之。

所谓廉者,廉洁清白也,大公无私也。自私者,罪恶之首,祸乱之源也。贪生则怕死,贪财则害人,贪色则丧身。只顾己,不顾人,则贪污受贿行焉,欺骗诈伪生焉,偷扒匪盗出焉,社会秩序乱焉,国家无宁日矣。故学武者,必须廉洁自守,正己才能正人,才能济困扶危也。

所谓耻者,羞愧也,人应有羞愧之心。孟子曰:“人不可以。”人而,则各种坏事可为,人而有耻,则各种坏事不为,此忠奸好坏之区分也。当今之世,有为娼者,有为盗者,有者,皆因而为之也。故学武者,必须知耻,知耻而后行廉,知耻而后思义,知耻而后明礼。孔子曰:“知耻近勇”,谓知耻才能勇于改过也。故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忠孝仁信,礼义廉耻,互为关联,形成我中华固有之传统美德,学武者不可偏废。武者有形之外貌,道德者无形之内涵;武为形体,道德为灵魂,二者合一,则学武者皆为国家栋梁之材,国家安宁,不仅可将武术推向高妙之境,而且可使传统道德愈益完善。苟学武者皆不忠不孝之人,背信弃义之辈,寡廉鲜耻之徒,不异豺狼添翼,横行无忌,则武术蒙羞、家国不幸矣。故学武先学德,不可等闲视之。

二、中华传统武术与传统哲学之关系

中华传统武术,不论何宗何派,开头结尾,均有揖让之礼,讲求刚柔相济,阴阳互变,动静得宜,气血调和之法。然学武者,多青壮之人,血气方刚,好勇爱斗,喜动不喜静,无忍耐之性,故练功必练忍,以柔其锐气,静其心性,磨其好斗之势,以达到刚柔相济,阴阳互变,动静得宜,气血调和之境界。此种方法,与中华传统哲学老庄清静无为,谦退自然之精神不谋而合,武者阳刚动显也,老庄者,阴柔静隐也。故中华武术与老庄哲学刚柔相济之关系相同也。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不怨,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故无尤。”以学武者言之,人应该象水一样柔和,尽让人占好处而不争,居于众人所厌恶的地位而不怨,这样就近乎忍耐之道,占住上风。心情平静,态度温和。说话诚恳,处事恰当,行动及时,达到不争,免生祸害也。故学武者,忍耐为高也。

老子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意思是:善于做将帅的不尚武力,善于作战的不轻易忿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强斗,善于用人的对别人谦下,这叫不与人争之德,这叫善于利用人之能力,这叫与天相配合,是古来之终极准则。

老子曰:“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以上所举,皆老庄哲学之谦退自然,柔能克刚,弱能胜强之思想,消争斗于无形,则以忍耐为上,退让为上,也就是以逸待劳,以静待动,以守为攻也。故学武者,练功必练忍也。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者成功也,胜利也。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以学武者言,应该经常从对方不显露形迹的地方观察其心里状态,从对方显露其形的势头观察其来龙去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故韩信能受胯下之辱,张良有进履之谦,而终为将相。故坡曰:“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三、中华传统武术与当今社会之关系

中华传统武术之发展,与当今之特色社会主义有关也,与改革开放之政策有关也;若无改革开放之政策,则无武术今天之发展,无武术今天之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跃发展,科学日飞猛进,然外来之泡沫沉渣,在法制尚未完善之时,亦随科技之引进与商业交往而侵入,诈伪丛生,腐败成灾,不仅侵害广大人民之思想意识,恶化社会风气,对武术界亦不无影响,不可不防也。故当今之学武者,应研究、继承、传播、发扬中华传统道德,更应身体力行,抑强扶弱,见义勇为,树立中华武术之良好形象,为社会经济之发展,为人民美好之生活保驾护航,则社会经济之飞跃发展,人民生活之稳定,又能促进中华武术之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当今科学昌明,中华传统武术,如何与科学相结合,极关重要,武术中之旋转力、冲击力、杠杆力,以及调节重心等作用,学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不明力学之原理也。夫轮胎充气,可载万斤,可行万里,何也?运动愈速,冲击力愈大,何也?旋转愈速,稳性愈大,何也?重心愈低,物体愈稳,何也?知其所以然,则可举一反三,不知其所以然,死记硬背,则不能灵活应用,此自然之理也。开展武道研究之风,不可忽略也。

当今社会,由于科学之发达,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导弹核武器时代,武术在战争中之作用降低,然其健身作用与观赏性更为人们所重视。故武术中之攻防技击动作有所弱化,而强化了体操动作,戏剧动作,舞蹈动作,完善了比赛规则,使武术更具普通体育项目之特点而便于列入世界体育项目之中。人类有争强好胜之本性,人有胜人之心方能上进,人有胜天之心方能战胜自然。余尝语人曰:“自尊和好胜是一种伟大的自私,人类文明和进步赖此维持。”若不好胜,人各甘居下游,人类何以进步?若无自尊,则“人无廉耻,百事可为”,人类安有文明?然数千年来,有另类争强好胜自尊者,以攻城掠地,称霸称王为乐,枪炮相向,流血相争,使得“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一将功成万骨枯”,何其痛哉!今人类向往和平,以体育之争代替流血之战来满足人类好胜之心,西方世界对足球胜者之欢呼拥戴,远过于对拿破仑征服欧洲之崇拜,即可为证。此体育对世界和平之贡献也,更胜于体育对人类健康之作用。基于此,吾辈应以武术能列入世界体育项目之列为荣为乐,以武术进入奥运为目标。然而正如有识者言:“只有民族的东西,才更是世界的东西”,武术只有保持其攻防技击之特点,博大精深之传统文化内涵,及与之同在之传统道德精神走向世界,才能极大限度地充实世界体育之内容,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尽最大努力加强武术与武德素质之提高、宣传、推广,力促武术进入奥运,是当今武术界最重大的课题。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范文第3篇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这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关于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通知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时代内涵,积极创新学校德育教育方法和工作的新途径,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活动目标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分为“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3个类别。“小小百家讲坛”旨在通过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学习、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墨香书法展示”旨在激发和培育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促进学生扎实开展传统书法练习,感受书法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寻访红色足迹”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走访革命后代、开展红色旅游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引导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三、实施原则

1.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的特点,适应中小学生接受能力,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采用通俗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例,体现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坚持“实践活动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要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动中,并与学校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课等教学,经典诗文诵读,文明礼仪常规教育以及校本实践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坚持“多元化”的原则。“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融合多种元素,可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德育实践教育、课题研究相结合;与重要节庆日、纪念日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

四、活动内容

1.小小百家讲坛

学校将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通过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学习、理解《诸之百家》、《千家诗》、《朱子家训》、《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尚书》、《三字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长期的践行,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正确的道德标准。

2.墨香书法展示

通过扎实开展书法教育,激发和培育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成立“书法兴趣小组”、“书画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学书法、练书法,采取笔会、字画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书法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3.寻访红色足迹

让学生通过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歌唱红色歌曲、走访革命后代、开展红色旅游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讲红色故事”、“红色感悟征文”等丰富多彩的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引导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五、活动的实施途径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要有机渗透在学校德育教育之中,同时,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行善活动。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发挥整体合力,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

1.家庭

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的重要场所,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层了理解,在家中践行《弟子规》,孝顺父母,生活自理,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待人热情,做合格的家庭小主人。

2.学校

学校是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学校要将系列教育活动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各科教学要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红色”为主题,设计具有引导、感召、激励性的活动内容,营造浓厚的“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氛围,从而使全体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六、活动载体

1.经典诵读: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有效的载体传播善文化。优秀的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美德的结晶,既有文化积累、智慧启蒙的作用,又有规范言行、培养人格的功能。学校要通过演经典、唱经典、书经典、诵经典,为学生提供认知、践行的平台。

2.校本教材:学校在活动的开展中进行“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使其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范文第4篇

让我们和美德结伴同行

六五班 于舒婷

中华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提起“中华”这两个字,首先浮上我心头的就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为有这样的传统而感到自豪和欣慰,更要继续发扬这种传统美德。一直以来,有多少传统美德的事例,它们如同暖暖的春风,感染着我们,打动着我们纯洁的心灵。

感恩父母、尊老爱幼、谦虚谦让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长辈教育了我们成长,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朋友给了我们友谊,让我们的童年充满阳光。

子路是个很勇敢孝顺的人,在子路小的时候,他家境贫困,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呢?子路想:要是能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黄香也是勇敢孝顺的孩子。在黄香九岁时,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就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父亲身上。冬夜寒冷,黄香就钻到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身体把被子暖热。夏夜炎热,黄香就用扇子把父亲的枕席扇凉。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孔融是个聪明机敏、懂得谦让的孩子。在孔融四岁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老师和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他先拿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捡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直夸奖他。爸爸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美德故事不仅仅只发生在远古的时代,现代,也有许多感人的美德故事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是谁无怨无悔地照顾母亲?是谁带着母亲上大学?是谁 从8岁到20岁,4000多个日子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照料养母,她任劳任怨,不离不弃。2009年,她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她就是“最美的孝心女孩”——孟佩杰。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间文学 传统美德 教育意义

民间文学寓教于乐,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和口头传统,是千百年来老百姓生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道德传统、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是民众进行自我教育的最方便、最常用、最形象、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现实而功利、直接而质朴地反映了普通民众的道德伦理观念,打上了民众道德意识的深刻烙印。

中国民众历来非常注重道德修养和对自我道德约束,除了通过行为、语言、礼俗、舆论和一般性教育来完成道德教化之外,经常性地运用民间文学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塑造和培育民众的道德素养。民间文学的传承者们可能根本不觉得自己是在进行艺术创造活动,但他们却自觉意识到,民间文学的讲述是有具体针对对象的,是进行道德教育、道德评价、道德审判的工具。

很多中外名人大家都洞见了民间文学所具有的道德教化意义。钟敬文指出,民间文艺“是民众经验的宝库,民众思考的渊薮,而且直接间接地都有相当的教育作用。……一句话,民众文艺实在是培养民众道德和知识的一道不竭源泉”。①恩格斯认为:“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②俄国普希金曾说:“在傍晚,我听故事,并且用他来弥补我所受的可祖咒的教育的缺陷,这些故事是多么优美啊!每一个都是一首诗。”③民间文学颂扬爱国主义、强调集体主义、崇尚勤奋劳动、注重道德品行,从世界范围来看,都是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教育意义。历代民众之所以那样喜欢民间故事,百听不厌,深受感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很多民间故事里,表现了老百姓的传统美德: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坚持正义、同情弱者、勇敢、反对邪恶、反对贪心、反对忘恩负义等等。如果说德国民间故事书是德国民众培养道德感的《圣经》,那么中国民间文学就可以看作中国民众培养道德感的《论语》。吉卡里拉印第安人常用“你的祖母没有给你讲故事吗?”这句谚语为由来阻止那些试图背离社会习俗、违反传统道德的离经叛道行为。④民间文学能赢得最广大的受众市场,靠的就是渗透在民间文学文本中的那些朴素善良的伦理道德观念尤其是传统美德,这些都是老百姓从日常生产生活经验中概括提炼出来的精彩朴实的生活哲学,引起了历代人们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从而代代口耳相承,亘古不绝。

民间文学作为伦理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丰厚的可资借鉴的道德教化资源,这是由于它的民间性、日常生活性所决定的。在伦理学看来,“日常生活是有规范、有原则的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面临着道德选择和伦理的规约。”⑤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文明的社会,以家庭最多是以家族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作为基本经济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作为基本社会结构,以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作为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结构。这些结构都是自然同质的一元性结构,是天然的共同体。生活在同一共同体中的人进行同样的生产活动,过着同样的家庭生活,遵守同样的道德规范,持有同样的价值观念,保留同样的风俗习惯。老人的故事讲述、父辈的言传身教、周围人的现身说法,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情感伦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传统元素潜移默化地融进一代又一代民众生命之中。人们怀揣着朴实厚道的“理想”,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娶妻成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孝顺父母,团结乡邻,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直至今日,这仍是中国大多数农村及农民的真实的日常生活,维系他们生存秩序的主要是以传统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为表现形式的日常伦理道德。

反映在民间文学中的传统道德内容很丰富,更多的是反映中华民族道德上的文明进步,体现全人类道德文明的具有普适性的长久思想价值的道德智慧,这就是中华传统美德。这种人文性的普适性伦理道德,是普遍适用的、符合人性根本需要的、超越人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斗争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造福于人类社会的,是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人们普遍赞成,社会各个阶层、各种宗教普遍赞成的道德观念。“凡是能从根本上和总体上规定全球人类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能有助于人类处理自然与人类、民族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民族国家问题与全球问题、前代人与后代人、社会成员(包括个人、集团、民族、国家)与人类整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社会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关系的价值原则和理念,都属于普世价值的内容。普世价值不是具体的普遍性规范,而是一些普遍性的价值原则和基本精神。”⑥道德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很难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绝对的普适性或者说普世性,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有限度的“普遍性的价值原则和基本精神”。承认普适性伦理道德,是因为人类除了各自的个性和特定群体的共性外,还存在着超越一切差别的共同性,就是通常说的“人性”,也可以说是人的天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东方的,西方的,只要是拥有着共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人,总有其共性的地方。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同时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

民间文学中带有很多普适性的道德观念,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研究德育的学者们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体化为很多条目,如有人结合中国国情,以“忠、孝、诚、信、礼、义、廉、耻”这八种道德为基础,渗透现代意识,概括出“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创新、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18种德目。⑦有人归纳出16个方面的传统美德,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生贵物、义利统一、勇毅践行、精忠报国、诚实守信、谦和好礼、尊师重教、乐群贵和、求真务实、慎独修身、勤俭廉正、仁爱孝悌、天人合一、敬业乐业等等”⑧。中国传统道德小学读本列出了15种⑨,中学读本列出了35种⑩。这些具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社会教化性的道德观念,每一条目都有其合理的优秀的一面,有一定的普适性价值。总的来看,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作为我们的“民族心”、“民族魂”,早已深深熔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

任何时代都需要道德的规范和教化,尤其是在“一切向钱看”的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当前,越来越发达的科技文明正以其强大的工具理性精神冲击着人们的生存空间,经济蓬勃发展、物质日益丰富,在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导致了人的物化和异化。社会上重物质而轻精神、重功利而轻道德、重享乐轻奉献、重个人价值而忽视社会责任的现象比比皆是,媒体曝光的那些利欲熏心、道德沦丧、人性泯灭的案例事件不可枚举、触目惊心。在我国经济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民间文学蕴含的普适性人文道德观念以“寓教于乐”为旨归,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培育养成传统美德、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起到不可限量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 钟敬文:《民间文艺谈薮》,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四卷,第401页。

③ [苏]M・阿扎多夫斯基:《普希金与民间传说》,载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编:《苏联民间文学论文集》,刘锡诚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129页。

④ [美]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陈建宪、彭海斌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页。

⑤ 王雅:《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伦理的建构――以重建儒家伦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为起点》,《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⑥ 郭明俊:《普世价值的性质及其基本理念刍议》,《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⑦ 常姝静:《中学生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年,第11页。

⑧ 张欣:《中华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培育》,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3页。

⑨ 小学道德读本中的15个条目是:1.孝敬父母;2.尊师敬老;3.友爱助人;4.谦恭礼让;5.诚实守信;6.勤劳勇敢;7.俭约爱物;8.见利思义;9.勤奋苦读;10.热爱祖国;11.奉公守法;12.坚守气节;13.砺志白强;14.严己宽人;15.自律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