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考;高中地理;复习教学

一、引言

高考是学生高中学习的最终目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求适当调整教学方案,提高复习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复习阶段弥补知识框架中的不足,完善解题能力。地理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高考成绩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要以提高学生高考成绩为基础开展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教学方案,保证每个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都能提高对地理知识点的认知,跟上教育改革的节奏,了解高考题型,完成地理解题能力的全面提升。下文结合高中地理复习教学实例,阐明如何基于高考设计复习方案。

二、完善地理学习基础

根据一年年的高考改革潮流可以发现,题型开始朝着基础发展,更多的考查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着重于自然地理知识点,涉及了一部分人文地理内容,如资源的利用,大自然的保护等等,都是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这部分内容都是教学中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地理复习阶段需要调整教学观念,注重于学生地理基础的巩固,让学生意识到基础知识点学习对高考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完善地理基础,为下阶段复习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基础部分知识点的复习需要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具有目的性,防止复习时间的浪费。高考中涉及的这部分基础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大部分都是学生日常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完善学生学习基础的过程中可以融入生活实际,为学生营造贴近生活的复习情境,使得学生意识到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同时生活素材的融入也能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点的运用水平,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地理知识点,保证学生在高考中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结合生活实例举一反三,丰富答案内容。例如在进行《人类的居住地和地理环境》这部分知识点的复习教学时,我会从高考的角度出发完善教学策略。在复习课堂的开始,我让学生温习城市化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都是死记硬背,没有结合实例完成验证,导致在答题过程中会经常漏一些措施。我会根据城市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在生活中选择合适的实例,如大气污染,我会为学生展示工业城市的雾霾现象,又如贫富差距,我会将美国同一座城市中的富人区和贫民窟进行对比,要求学生结合这些生活实例再一次复习相关知识点。在图片和视频的帮助下,学生会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也有效提高了解题能力,巩固了地理基础。教师在高中地理复习阶段要重视学生地理基础的完善,让学生的解题能力跟上高考改革节奏,发挥复习教学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效果。

三、提高知识点运用和归纳能力

高考实际上是对学生知识点运用能力的考验,大部分学生的地理理论基础都比较好,但是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成绩不理想,这明显是运用能力差造成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阶段要重视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提升解题水平,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点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解题自信心,主动深入探究知识点的运用技巧,提高地理学习综合素养。在复习阶段,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知识点归纳能力的提高,地理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点都有多多少少的联系,但是学生会忽视这些联系,将每个单元的重难点当作是独立的一部分,导致复习效率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教师要调整复习教学方案、深入挖掘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处,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地理知识点的归纳,整合复习内容,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使得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举一反三,从多个方面解析地理问题,完成地理综合素养的升华。例如在进行“洋流”相应知识点的复习时,我会重视学生知识点运用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开始,我会给学生一张空白的地图,让学生根据地理位置标准每个区域的洋流名称,简单地帮助复习这部分知识点,接着我会要求学生结合洋流分析归纳每个地方的气候特征,这两部分内容有明显联系,但却是学生在日常复习中忽视的内容,为学生开辟了新的复习途径,同时我还让学生分析洋流对气候带来的影响,如热带雨林气候会受赤道暖流影响,出现高温多雨的特征,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点的过程中一步步完成归纳任务,有效提高地理认知。教师在复习阶段要从高考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知识点的运用能力和归纳能力,为未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四、重视查漏补缺

教师不是万能的,不能针对每个学生地理学习中的不足设计相应的复习方案,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查漏补缺的能力,能主动通过考试成绩分析,教师、同学点评的方式发现自身复习过程中的不是,及时做出调整,保证下阶段复习的有效性。学生查漏补缺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合作复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地理能力上的差异对学生进行适当分组,保证每个小组中都会有地理基础好的学生,带动整个小组一起查漏补缺,一起进步;又如教师可以开展课外复习活动,通过网络等等途径分析学生地理复习中出现的问题,使用程序自动生成具有针对性的试卷,让学生结合试卷自主查漏补缺。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复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查漏补缺机会,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完成地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结语

在高中地理复习阶段,教师设计的复习教学方案要基于高考内容,以提升学生高考成绩为目标,完善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跟上复习节奏,一步步踏踏实实地完成复习任务。高中地理复习教学的有效开展是学生取得理想高考成绩的重要保证,能让学生意识到复习对地理成绩提升的作用,引导养成良好的自主复习习惯,满足了学生高考复习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学弘.浅谈高考地理复习教学的策略与思考[J].学周刊,2016,(27):89-90.

[2]李娜.浅谈高三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关于提高高三地理复习有效性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X):59.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方法;策略

科学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这样,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听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探讨。

一、实现初中中考教学大纲的突破与创新

初中中考中的知识只是告诉了我们一些考点,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则规定了教学的内容,规定了教学的评价体系,告诉我们哪些知识应该记忆,哪些知识应该领会,哪些知识应该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的时候应该教育学生找准知识的定位,梳理知识的脉络,重视中考知识的总结和梳理、概括,补充没有提到的知识,因此,这样的中考复习方式才是最佳的复习方式。

二、把握内容,及时归纳,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脉络,学会灵活运用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涵盖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三部分。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刻分析教学内容,实现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和地理性的特点。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点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教师要克服地理的缺陷,创造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重视地理位置的、自然等要素的结合。

三、掌握中考知识,科学高效地复习,教育学生掌握学习特点,分清学习的主次

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给学生复印中考说明,重视教育学生进行复习讲解,重视对考点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教育学生查找学习的疏漏,消除学生知识的缺漏区域。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掌握地理教学的考点,理解知识,教会方法,教育学生掌握地理复习方法。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教育学生系统拎清楚知识点,教育学生掌握科学系统的知识,掌握记忆的内容,重视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差题、偏题、怪题。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掌握考点,理解考点,详略得当地解决问题,主次分明地进行复习,掌握学生复习的要点,教育学生学会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育学生重视主要的考点,次要的内容简单粗略地看看,做到大致的理解和掌握。

四、科学练习,实现多角度思考、掌握讲解、操练和考试的融合,帮助知识消化和吸收

教师要教育学生掌握考试大纲,选择一些好的地理复习资料给学生练习和掌握,教师定期组织一些复习讲解和检查,帮助学生进行考试练习和考查的活动,教育学生深化地理知识,内化并理解知识,教育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巩固理解,深化认识,形成自己的理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形成知识结构,教育学生学会训练,拓展知识,选择新颖的知识,涵盖更多的知识面,设计精巧的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选择精当的内容让学生练习。教师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质量,锤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从一些材料,多个知识的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视教学练习,重视教学分析,提高学生纠正错误的能力,掌握好的学习技能和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在对待主观问题的时候,能够理解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掌握学习的观点,科学分析问题,提高解答问题的精准性,教育学生科学地解决问题。

五、教育学生关注知识点,带领学生一起进步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分析热点问题,掌握教材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会科学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多看新闻节目,多看社会热点话题的节目,多了解书籍和报纸的材料,掌握一些国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实现学生政治和历史知识的全面融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搜集资源,了解环境,理解人口知识和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适应学生中考复习的需要。

六、提高学生地理中考的解题能力,积极鼓动学生主动学习

1.掌握解题技巧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选择题,简单明了地分析,了解涵盖的内容,拨开迷惑性的特征,排除容易混淆的答案,完整地回忆内容,直观地再现知识,综合地分析问题,加强训练,学会归纳和概括,学会分析问题,掌握解题的要点,学会开放性地解决问题,掌握解答问题的要点。

2.专心审题,理解题目

教师要组织学生审清楚题目的含义,掌握好的思维活动,重视从文字和图表,数据材料等方面掌握信息,重视把握词语的含义,理解题目的要求,重视加工、处理和分析问题,教育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3.理解图画,掌握含义

学生应该理解图像的特点,掌握图像的含义,看清楚图像,理解内容,分析图形中的含义,掌握各种条件,教育学生记忆学习内容,全面高效地理解图标,实现图像和文字的结合。

4.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答的准确性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构思解答问题的答案,叙述清楚题目的解题方法,解答的词语要准确,考好每一场试。

因为初中的地理学习到了中考阶段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复习,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掌握好的方法,重视教学因素的综合,鼓励学生热爱地理学习,创造地理学习的条件,提高学生解决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实现中考地理课堂复习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范文第3篇

一、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的考查

彰现能力考查今后的高考地理命题主导趋向, 以考核知识理解与运用为主。 试卷对知识重组的线索会更加创新, 更加注重思维的质量、思维分析的过程。试题具有立意独特 、 情境设置新颖 、 设问灵活 、多以教材上未见、 老师未讲述的问题为切入点 , 具有不可预测性。新情境的创设, 层出不穷, 素材简约 且内涵丰富, 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 , 设问呈渐进性, 能力要求与难度设置呈阶梯式递进, 突出考查描述阐释事物 、 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成功的地理试题 , 多注重对考生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的考查, 尤其注重对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迁移运用知识 的能力的考查 。能力考在过程——分析综合 、 判断推理、 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既体现考试说明的要求 , 也体现地理学科教学的核 心能力, 同时要符合相关 的教学测量指标 , 准确反映测试要求 , 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

二、突出主题,问题情境创新,体现探究意识

近几年新课标高考地理试题,重视学科基础, 不追求细枝末节、 生僻与脱离实际生活的知识,考查中学地理中最核心、最基础的主干知识,凸现了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就实施新课标省区的近年高考地理卷而言,主要体现两个字—— “ 稳 、 新” 。 稳, 即考纲“ 稳定” , 其连续性 、 稳定性、 目标要求 、 分值比例 、 题型结构、 难度、 赋分等基本稳定,基本没有大的波动;新, 即有原创性 、又有灵活新颖性、 选材及设问角度新。相信今后的高考地理试题仍会延续这一基本特点。

三 、切近生活

回归学科本色, 向更加现实与生活的方向迈进。近几年命题设计力图实现“ 以问题为中心, 以人类面临和关注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素材”的主题思想, 要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对某些人类活动进行反思,充分体现了“学习有用的地理”新课。

分析清楚新形势下地理高考的命题趋向,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有理、有序的进行复习,才能在今后的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永远屹立于不败之地。

针对高考地理的命题趋向,在地理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加强对主干知识的学习和复习

地理试题中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 地壳的运动与地表形态、 资源、工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城市化、交通、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等几个方面。所考查的知识点, 均能反映学科主要面貌或基本的分析、究方法,立足于考查学科的原理和规律。试题通过引用课本内外的知识和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万变不离其宗, 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出自构成学科最基本的内容或理论主体范围。有的同学认为某些主干知识去年已经考过,今年不会再考。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重要的知识点几乎年年考,只不过考查的角度、切入点不同而已。

二、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

高三地理从内容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即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各部分知识的学习和复习应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各有侧重。

自然地理是学科内容的难点,高考比较难的试题主要涉及这部分内容。自然地理的重点是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 主要是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不仅要知道结论,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原理, 并能够读懂各种地图, 从图中读出地理知识,并分析相关的问题。

人文地理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人文地理主要是观念和结论的学习, 重在运用。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说明观念的具体事实和材料,而材料是可随意选取的。因此, 人文地理的学习,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地理知识,树立正确的观念,如正确的人口观、 资源观、 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等。

区域地理既具有基础性和常识性的特点,又有综合性的特点。区域地理复习,应突出综合性,从“ 区域特征——目前状况——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这样一个思路入手,全面地认识某一个区域,使其立体化、全方位地掌握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之上, 学会将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原因。区域地理内容较多,任何一个区域都是由多个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区域地理自然成为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区域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 以区域作为综合和运用知识的基础,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 强化对各类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的学科特色,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很多地理知识 、 地理原理都可以用图表来表示。各种图表都反映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 、 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 总结读图(表) 规律。最终达到通过图表能明确知道该图表所表达的知识信息。

四、关注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从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来看,国内外的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成了命题取材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在专题复习时,要有机地渗透社会热点,强调知识点与热点的有机结合。有时还要以热点为中心,带动相关的知识点,把不同角度的知识点填充到热点的各个方面, 达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特别是与中国社会关系密切、 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的热点容易称为高考题。

五、 深入研究《 考试说明》,做到最后复习有的放矢

有的同学认为,现在复习时间非常紧张,无暇顾及《考试说明》。其实,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考生应该在繁忙的复习中挤出一些时间研究《 考试说明》,了解哪些内容需要掌握 , 哪些内容需要重点掌握 , 哪些不需要掌握, 高考对考生有哪些能力要求, 认真揣摩试卷结构、 题例、 命题的指导思想等,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自己的地理知识 、 地理能力与高考的要求还有多大差距。这样在今后的复习中就多一些针对性和计划性, 减少了盲目性。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范文第4篇

2014年江苏省地理学科高考考试说明指出,命题将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坚持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从考试范围看,既包括显性知识,即教材明确表述的内容,也包括隐性知识,即教材和试题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实际上又隐藏在其中,需要学生体验和内化才能掌握的那些知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强调能力考查,更多的是考查隐性知识,好多考生考试结束后都抱怨试题太难,书本考得很少,这恰恰反映了学生隐性知识的匮乏。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历年的高考题一大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对书本中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书本知识言简意赅,文字表面虽然浅显易懂,内涵却极为丰富,也即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内容无限。教师在迎考复习中若对教材的把握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仅限于显性知识,忽视隐性知识的挖掘和训练,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在考试中失去很多不该丢的分。因此,在复习时有必要教材中隐性知识进行挖掘、归类,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缜密的知识结构。

一、从概念的内涵外延中挖掘教材隐性知识

概念是知识的基本载体,是思维的基本单元,高考考核目标与概念的运用息息相关。概念中包含很多隐性知识,做题时能否准确、全面地解读千变万化的题目,归根到底是看能否正确理解概念。高考试题直接考查概念的很少,而是将基本概念隐藏在实际事件和社会生活之中,要求考生能正确判断推理,发现隐藏其后的基本道理,并应用它进行分析。

例1天津滨海地区已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中1所示工业部门积聚的主要原因,是共同利用了天津滨海地区的

A.原料 B.基础设施

C.燃料 D.消费市场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集聚的积极意义,难度中等。要想准确的解决这道题目,我们就需要看图中工业部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知道工业地域如何形成。(如图2)

由图片可知选项B正确。

概念中的隐性知识蕴含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中,蕴含在相近、相关概念的比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内涵的每一层含义,把符合其内涵的事物或类别列举出来,外延不能过分扩大或缩小。同时要引导学生分析此概念与相关概念的异同、与其他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编织成一张概念网,比如:以“城市化”为中心,可以串联的概念有:城市化概念、表现、标志,城市化的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让一个富有“立体感”的概念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运用也自如。

二、从相互关联的显性知识中由此及彼挖掘教材隐性知识

关联性是隐性知识的特点之一,所谓关联性,是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整体结构,即不同知识点间隐含着隐性联系,这些隐性联系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出来,具有隐蔽性。

例2 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图7是CO2浓度曲线(淤)与全国温度曲线(①)、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②)、江苏省温度曲线(③)、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④)比较图。读图回答14题。

14.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本题中考的比较明显的一个知识就是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有明确的章节讲解。影响气温的因素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中讲到: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地面的能量又来自太阳。但实际上影响气温的因素很多,例如,地面状况(包括地形、植被覆盖状况等)、大气环流、洋流及人类活动等。从例题中可以看到,对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的显性知识,而要善于挖掘显性知识背后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依附于显性知识,并通过显性知识呈现出来,显性知识是“形”,隐性知识是“神”,“形”“神”合一才能使知识升华。教材知识的隐性联系存在于知识点间,存在于教材的编排结构中,存在于不同模块的教材间。

三、从时政热点问题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教材隐性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是地理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生命力所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是高考地理的一大特点。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焦点是地理试题设置情境的原材料,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关注国内外重大的典型事件,重视本年度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动态,运用新近发生的时政热点材料来说明教材的内容和观点,弥补教材列举的事例及一些观点的滞后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运用教材原理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分析时政热点,真正领会其实质,学以致用。

例3(2013年江苏卷28题)

材料一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1)图17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18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2分)(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 )。(3分)(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 )。(3分)(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 ),主要体现在( )。(3分)(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苏南地区( )苏中地区( )苏北地区。(3分)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本题以考察考生最为熟悉的本省乡土地理位切入点,关注热点问题,关注家乡发展。考查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差异、不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区位条件、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等。结合国情和区域差异考了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不同方向。这提醒我们平时的复习中,要坚持书本知识与现实热点结合,一方面,书本知识是认识理解现实热点问题的“工具”,要学会运用书本知识去分析说明热点问题;另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时代主题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挖掘其深层次的理论内涵,在“寻根”中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将学科知识进行迁移、组合、拓宽和加深。高中地理人文内容部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许多内容很抽象,仅从书本的字面上难以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教师在复习中要通过联系当前的一些时政热点,化时政知识于地理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揭示书本所没有揭示的知识,建构科学的、综合性的、开放性的知识体系。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地理 复习备考 策略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地理的复习备考要根据改革要求做出相应调整。新课标考纲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强化了能力要求,试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和学科素养立意转变,注重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所以学生在高考复习中要强化能力训练,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做好知识的归类和整合,抓住学习重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1 现阶段地理高考备考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生在高中地理的复习和备考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较大层面的影响了学习效率。第一,很多学生对整个知识结构没有系统的梳理划分,盲目学习,海量做题,花费大量时间却没有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第二,困扰学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图文结合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普遍较差,而高考中“无图不成题”,图是考察地理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严峻的挑战;第三,学生肩负着家长和老师的期望,面对高考,学习负担沉重,思想压力大,长期的紧张情绪不利于学习效果的发挥;第四,现在的高考试题选材新颖、贴近成活,倾向于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中寻找切入口,而学生们平时忙于学习,很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2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的复习策略

2.1 系统学习,查漏补缺

高中地理的复习要想达到很好的效果,就必须学会构建知识框架,理清知识脉络,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梳理各个地理要素与环境、资源、经济之间的联系,通过不断的总结和积累达到提升。例如,用“热、温、寒”来概括气温特征;“干、湿”描述降水多少;热带草原气候特点:夏湿热,冬干热,温带季风气候热点:夏湿热,冬干冷;地中海气候特点;夏干热,冬温湿。这样重新整合便于知识要点的总结记忆。学生还可以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错题集,把所有做过的错题的错因和纠错过程记录下来,平日里注重错点的积累和整理,加深记忆。对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地理规律要不断加强巩固,例如,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同,赤道昼夜等分,中纬度南北季节相反等。

2.2 突出主干,重点学习

主干知识是试卷考核的中心,而地理试卷中知识的考查离不开基础,通过系统的梳理会发现,地理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积,各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高中地理的复习时,要突出学习重点,善于对主干知识的整理和归纳,例如对于一些地理现象的措施和意义进行归纳总结:荒漠化、水土流失、雨林等现象的治理措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资源调配措施的意义。复习时注重提高案例分析能力,如美国硅谷、意大利工业小区、德国鲁尔区等发展区位条件,做题时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迁移,能够举一反三。例如在复习气候知识点时,对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类型的特点等要素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对于主干知识的学习要做到全面、系统。

2.3 加强图文题的训练

如今的高考试题中读图题的比重越来越大,图表的阅读分析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在高考中的表现,所以学生们平日里要加强读图、识图、析图的训练;弄清图表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会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以便答题所用。熟练掌握各种示意图、等值线图、景观图、和统计图表的解题思路,例如,在做等值线图题型时,主要观察数值范围、极值、疏密度、弯曲方向和辖范围闭合等值线,思考它们的形成原因。牢记教材中的常见图表,化抽象为具体,科学表述图表中涉及的地理知识,培养图文转化能力。学生还要学会构建心理地图,形成空间概念,养成常看地图的习惯,熟悉区域的空间定位,善于发现地理规律。

2.4 关注社会热点,拓展知识视野

现在的高考试题重视知识的迁移能力,要求学生会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高考选材上比较新颖,创新性强,对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引用已经成为地理高考内容的主旋律。所以学生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及时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产生的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例如重大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重要资源的分布等,而且要从社会热点问题中提取有用信息,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阐述问题现象,并且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2.5 整合教材案例,精炼习题

高考地理试题中,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频繁出现,例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归纳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等。通过这些案例,来考察提纲要求的知识。在复习时避免重复练习,浪费时间和精力,习题的练习要做到精、准、广。而且,练习时还要加强思考,举一反三,注重原有题目的引申和扩展,适当发挥,例如,在分析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和形成因素时,可以引申这样的问题:如果地中海的气候特点是温和湿润,那么我国的昼夜长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国洛杉矶和南非开普敦的气候特点又会如何?这样可以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