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健康档案工作计划

中医健康档案工作计划

中医健康档案工作计划

中医健康档案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椒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椒金山街道辖区内的椒北社区居民委、椒中社区居民委、矿北社区居民委和金泉社区居民委,面积3.28平方公里,辖区内户籍人口23104人、户数8877户。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835人,占总人口的20.9%;

中心目前处于创优过渡阶段。中心位于椒房街18-1号,建筑面积达1056平米。流动人口数1780人,低保人口数189人。中心共有工作人员26人,其中卫技人员16人,占总人数的61.54%;全科医生6名,全科护士6人;临床医生数的8 人,护士数6人。2011年中心全年门诊量12500人次,平均日门诊量34.7人次。

二、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情况:

(一)中心建有全科服务团队支,每支团队由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和社区护师组成。以辖区内各居民委作为落脚点和辐射点,通过“中心-居民委-家庭”三站式服务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

服务中心主要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康复指导、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及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在部分有条件的社居委开设简易诊疗及中医、康复适宜技术等服务。与二、三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关系及执行情况:门诊自开展签约服务以来,开具门诊转诊单转往二、三级医院23人。病房2011年自二、三级医院转入138名病员。

中心自XX年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2011年起全面实施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11年底,共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8400户、20717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专项档案4835人,残疾人专项档案61人。为提高居民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和有效使用。通过对已建档居民中进行干预的慢性病病人(包括高血压一、二、三级管理、糖尿病强化管理和常规管理)、传染病病人以及提供服务的家庭病床病人和残疾人等的专项管理,及时更新他们的健康信息,真正做到档案的动态管理和有效使用。

中心大力开展弱势人群服务,提供多项便民利民措施。与辖区内4835名60岁以上老人建立了保健服务体系,每季度由团队公共卫生医生上门为老人提供健康保健服务;根据市、区卫生局和残联要求,做好“残疾人送康复服务”工作。全科团队与辖区内11名有康复需求的各类残疾人建立了康复服务体系,为每一位残疾人建立了健康档案,每月为残疾人进行一次康复指导、提供健康教育等服务;为解决社区内独居、行动不便等老年人的看病难问题,中心在卫生服务站开设简易门诊,提供代配送药等服务;同时,积极开展慈善帮困助医活动,做好结核病人减免治疗及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工作。我们的服务受到了社区群众的欢迎和认可。

(二)慢性病监测和管理方面:开展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防治,实行社区高血压一、二、三级管理和糖尿病常规和强化管理。

1.高血压方面:辖区区内共有高血压病人1211人,管理数为478人,管理率39.47%,一级管理数为242人,管理率24.82%,二级管理数129人,管理率100%,三级管理数107人,管理率100%;门诊首诊测血压680人次。其中: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人数520人,发病率为16.67%。危险因素调查641人;

2.糖尿病方面: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本中心流行病学调查,2011年辖区内共有糖尿病病人468人,管理数为375人,管理率80.12%,常规管理数297人,管理率76.15%,强化管理数78人,管理率100%。糖尿病筛查人数2578人,60岁以上2228人;中心在糖尿病患者中开展健康教育,帮助糖尿病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从而帮助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缓解糖尿病给他们带来的伤害。

3.精神病人方面:将辖区内61名精神病人纳入社区管理,为23名精神病患者定期随访病情相对稳定的精神病人;对出现病情变化、反复者,及时联系住院治疗;定期下社区康复中心,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康复指导。

(三)健康教育方面:2011年我们尤其重视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把它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并以此带动社区慢病管理、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医疗救助等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采取完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优化服务流程,加强措施落实,搞好健康教育队伍健设,增加经费投入等多项综合措施,使我们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形成有人才、有场所、有人气、有效果等“四有”局面。现将年度工作总结如下。一年来,共开展22场次健康教育讲座,和卫生主题宣传活动,参加居民数千余人次;发放健康教育处方1360余份,宣传材料1360余份,解答疑问560例,心理咨询639人,测血压804人,测血糖52人,心电图346人,共计收回健康问卷1130余份,使用宣传板20余块,黑板报4期。医务人员健康知识培训29场次,参加人数537人。健康教育累计免费体检(测血糖、血压)21942人;累计测心电图1126人;累计发放健康教育处方9266份,1670元;累计宣传材料挂历4465份,8641元;累计健康教育板块25块,625份;累计健康小礼品700份,14000元;累计健康教育投入总资金约47815余元。

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形式、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活动2次,从而使广大居民从中受益,有效地保证了健康教育有效和可持续性的开展。我们根据每个社区人文环境、经济条件和健康情况不同,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案,如根据椒中社区居民委困难户、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残疾人多等“五多”状况,制定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方案,如内容以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保健为主;形式以各社居委为平台开展健康讲座或义诊咨询为主;指导用药以价廉、有效、副作用小的药物为主;同时结合开展免费查血糖、体检和节日送温暖等活动,使居民看到参加健康教育的好处,调动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其结果一些居民主动争先恐后来建立健康档案。如通过开展免费体检活动,可以使辖区内的老年人慢病和残疾居民都能积极参与得到了实惠。中心主任亲自抓健康教育,经常全程参与或做主讲人,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我中心真正做到了每次健康教育要有计划、通知、签到、讲稿或相关材料、图片和总结等五个方面资料。

(四)居民健康档案电子信息录入和纸式档案信息书写情况方面:为了落实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做好卫生信息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和规范化管理的需要,现将我们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如下:

适应信息化社区的需要,重视信息管理,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网络平台,加快新式“纸质”信息和“电子档案”信息平稳过渡。目前,为新系统下的卫生信息管理初级阶段,即:以纸质档案书写为主,电子信息档案录入处于过渡。我们在制定工作计划时,项目详细明确,为了保证任务的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我中心聘进医学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作为主力,增添了办公室、档案室相关硬件设施。今年完成了户居民健康档案(新“纸质档案”),共计4200户,12502人,完成了建档总数的50%,新系统下的电子档案录入1449人,完成了新建档总数的11.6%。其中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共有4835人,建档数4835人,健康档案完成了建档率的100%。以上三项已达到了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再接再厉争取在2011年中旬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全部完善。

(五)传染病方面:传染病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控制传染病流行是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关键。今年我中心共报告法定乙类传染病1例次(乙型病毒性肝炎),甲、丙类传染病0例次,无传染病漏报发现,在门诊设立预检、分诊制度,询问病人流行病学史。发现呼吸道发热病人或腹泻病人安排到发热呼吸道门诊或肠道门诊就诊。我院全年开设发热门诊,积极配合疾控中心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六)老年人保健方面:老年保健不仅是衡量老龄事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坐标。根据中心实际情况,采取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办法,让老年保健健康有序、有声有色的开展。让老人感到真心关爱,实实在在,无处不在。我们为社区100% 60岁以上老年人建档并管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有平台和技术优势,推动老年保健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把党的温暖,政府的关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的爱心实实在在送到居民家中,为社会和谐作出一份贡献。一年来,我们为社区60岁以上老年开展健康教育和义诊活动16次,发放健康教育处方6870多份,免费体检297人次,免费查血糖2577人次,受到居民广泛好评。

今年,老年保健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居民赞扬和领导的表扬,但工作中存在观念转变不够,经费、人力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多方面的问题。如开展老年健康教育内容以慢病老人为主,单独为健康老人偏少,虽然为老年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但是管理不够规范,档案更新率不够。我们会继续努力出色完成老年人保健这项工程。

户籍家庭医生方面:我们社区建立了户籍医生责任负责制,一年来为辖区居民实行了走访和宣传共计参加人数4672人,心理咨询3965人,解答疑问4569,健康处方发放4672份,其他宣传材料4672份,免费测血压4672人次,免费测血糖3577人次。四个家庭团队,共管理约8378户,20637人,管理率90.5%。经过一年家庭医生的努力,圆满完成了一年的工作计划和任务,对于今后户籍家庭医生工作会更加努力高标准的完成的。

残疾人康复指导方面:在康复室一年来共开展了12次培训,参加人数43人次,共解答疑问516人次,心理咨询486人次,发放宣传材料516份,测血糖365人次,测血压516人次,做心电图516人次,在康复治疗方面我社区会加强管理为更多的残疾人服务。

计划生育指导方面:中心为孕产妇组织了培训和相关义诊,共参加人数645人,心理咨询596人次,解答疑问622人次,发放健康处方645份,其他宣传材料189份,测血压638人次,宣传板4块,发放避孕药具398人。

生命统计方面:辖区内死亡人数33人,其中心肌梗死死亡29人,其他原因死亡4人,培训2次,培训人数40次。都建立了殡仪馆火化、派出所调查和走访相关记录,临终关怀了33名患者。本年度生命统计工作圆满完成了,以后中心会继续高标准完成生命统计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进行清扫卫生29次,发放消毒液4次,消毒7次发放宣传材料和处方570余份,宣传板4块。中心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了长效的运作机制和组织领导,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奠好了根基。

中医健康档案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2000年,闸北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已建成以有线通VPN连接区信息中心和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网络,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区域卫生医疗数据共享与协同服务,并以该平台为枢纽,实现基层医疗机构核心卫生数据上传市平台,市属和外区医疗机构诊疗信息在区内医生站调阅。临床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综合卫生管理实现全区信息化覆盖。区属医疗机构依托信息技术,优化了服务流程、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和应急指挥;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科学的评价、决策和管理提供有效的辅助支持。

用时间积累成果

卫生信息化工作由区卫生局长直接主管,一名副局长协管。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各机构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卫生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卫生信息化工作领导统筹,并成立区卫生科技与信息中心负责区域卫生信息化具体协调推动工作。

在多年的卫生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明确了“人人拥有电子化居民健康档案、人人享有信息化医疗卫生服务、人人具有数字化全程健康管理”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总目标。在软硬件、网络等信息化项目的具体实施、推进阶段,坚持“顶层设计、统筹管理、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夯实基础,以点带面,稳步发展。杜绝齐头并进、盲目上线而导致“烂尾工程”或者“翻烧饼工程”的出现。

闸北区以自身坚实的卫生信息化基础积极争取国家部级、上海市级的试点项目。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提高自身卫生信息化水平,这种滚动的发展模式成为闸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特点。2000年,开始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的探索;2004年,探索建立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2005年,探索区域卫生信息中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2006年,改造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并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推广;2007年,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区县级医疗信息整合共享与协同服务示范工程》;2008年,成功申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示范与应用研究》(蓝卡工程);2008年初,闸北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卫生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试点区”;2009年闸北区与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开展“合作共建统一居民健康档案”示范项目;2011年,承担了卫生部“3521”工程先期试点和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工程试点。同年6月,“健康云”项目率先在市北医院成功上线运行,目前区政府正在积极向上海市经信委申报“云海计划”中“健康云”建设项目。

典范意义

纵观闸北卫生信息化的成就,其特点可以总结为:“政府主导、区域联动;项目推动、科学发展;顶层设计、夯实基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以“三个人人”为目标,以促进区域信息共享与协同服务为核心。在卫生信息化发展道路上,夯实基础,以点带面,整体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

在闸北卫生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点。第一是资金问题。信息化建设存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项目启动初期,因为资金不足,医疗机构普遍存在设备老旧、超年限使用、机房不能满足相关建设标准等问题。闸北区卫生局除了争取财政专项经费支持之外,每年自筹数百万元信息化经费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参与卫生部、上海市卫生信息化试点项目。此外积极谋求社会合作,与微软、华为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建,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第二是人才缺乏。卫生系统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卫生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尤其匮乏,大部分网管人员不具备机房的维护和管理能力;医务人员对信息化发展理解不深、对系统功能了解不全,操作不熟练等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卫生信息化成效。为解决这个问题,闸北区以继续教育、专业和信息培训等多种方式,从公司、院校和相关机构中请专家对相关领导、网管和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此外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信息化人才引进。第三是规划问题。闸北卫生局为整合有限的卫生资源,提升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顶层设计和全区统筹规划。通过实施“一把手”工程,加强全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成立专职的卫生科技与信息中心,负责全区信息化具体工作推动协调与落实。同时充分发挥专家作用,请专家组参与项目招标立项、初期评审、终期验收,有效保障项目的建设质量。

在卫生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闸北区不断突破难点和瓶颈,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以“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目标,建设无纸化的现代医院,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在临床信息服务中,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优化卫生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在公共卫生方面,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将疾病防控、社区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相结合,逐步拓展各业务条线电子化,对辖区居民实现全人全程健康管理;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层面,立足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全区卫生信息共享与协同服务,探索卫生信息综合管理,借助市健康信息网工程,促进闸北区区域卫生信息的均衡全面发展。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惠及民生

近年来,上海市积极探索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努力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系统的整合,突破了传统电子健康档案的工作方式。其中,闸北区、闵行区、长宁区等三个区县已被卫生部确定为部级健康档案信息化试点区。其中,闸北区2000年就开始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探索。2006年在全市各区县率先构建了“闸北区卫生信息平台”。这一平台建立后,区域内临床信息与预防保健信息通过该平台实现互通、共享,为病人建立的健康档案在整个区域内可被各医疗机构的医生方便调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区域内共享应用,并且在一、二级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了电子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互认。

2008年,闸北区进一步探索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工作方针为“多点采集、全时覆盖、全程管理”。经过卫生局统筹规划,闸北区开展了“健康闸北2020”项目。为闸北常住人口的5%(4.8万人群)按照整楼随机抽取的方式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为符合指定年龄的居民进行免费体检,对慢性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大肠癌、乳腺癌等六大常见疾病进行筛查,所有信息自动进入居民健康档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对确诊病人、高危人群、亚健康人群进行分类管理。2009年,在实现全区医疗机构医生站信息化全覆盖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将门诊、住院、公卫管理等卫生服务过程中的闸北区居民卫生服务记录根据居民身份证号在区平台进行动态抽取整合,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医务人员动态多位点的采集,使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真正活了起来。2011年,根据卫生部下发健康档案的相关标准规范,闸北区对原有医生工作站等信息系统进行了修改,使医务人员在为居民服务过程中,及时补充健康信息,建立符合规范的健康档案核心内容。通过数年的努力,闸北区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已达到73%(60.58万人)。根据医改的要求,2011年闸北区探索了医疗资源的优化整合,通过和上海市中医医院建立中医医疗联合体,实现了网上专家预和相互调阅诊疗信息,进一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信息化建设永不停步

闸北区在2012年的卫生信息化项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依托卫生部“3521”工程和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工程试点项目,在完成项目工作要求的同时,继续夯实区卫生信息化基础,稳步提高区卫生软、硬件和网络整体水平。

第二,以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为核心,打造区域卫生信息数据共享与协同服务新模式。实现全区卫生服务信息准确、及时上传市平台。充分利用平台汇集信息,继续拓展卫生综合管理应用范围。加强对区域卫生数据的科研引导。

第三,以区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建设为抓手,建立医院信息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医院无纸化。同时探索电子病历临床路径、远程医疗等各种应用和云计算、物联网、无线通信等新技术应用。

第四,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尽早实现全区常住人口全覆盖,真正做到“全民覆盖 全时更新 全程管理”。通过健康档案,使临床与公卫协同服务,优化卫生管理流程,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居民自我健康管理。

2000年

开始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的探索。

2004年

探索建立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2005年

探索区域卫生信息中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

2006年

改造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并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推广。

2007年

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区县级医疗信息整合共享与协同服务示范工程》。

2008年初

闸北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卫生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试点区”。

2008年

成功申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示范与应用研究》(蓝卡工程)。

2009年

闸北区与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开展“合作共建统一居民健康档案”示范项目。

中医健康档案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信息化、电子健康档案

项目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发展性资助项目

1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和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和公卫医生进行现场访谈。

共访谈了杭州市4个区包括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电子健康档案建立、更新和利用的全科医生与公卫医生15人,其中男9人,女6人;年龄最大为51岁,最小为27岁,平均年龄35.4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下4人,大专及本科9人,硕士及硕士以上2人。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的现状

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已建立常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719万余份,建档率已占全市870.04万人口(普查人数)的83% [3] ;健康档案的建档范围涵盖了常住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其中对于居住6个月以下的流动人口,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予建档。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档案都由专人进行定期质量控制[9]且管理周期较短,绝大多数集中在1个月左右;44.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电子健康档案能够自动更新,对于重点人群,能够做到95%~100%的定期更新,就整个人群来说,更新率达到15%~47%;更新途径包括居民就诊、医师随访、咨询等。9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表示只有本社区医生才能自由调度本社区的居民健康档案,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不能互通医疗信息;86%的医生表示居民很难看到自己的健康档案。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慢性病管理,使用频率最高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肿瘤的管理[4]。目前,杭州市被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管理的高血压病人已达590643人,糖尿病人达到139211人;电子健康档案中使用率最高的项目是个人信息、患病情况、既往史和体检情况。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人才缺乏:滨江区卫生局的李科长表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工进编难度大,需要通过层层严格考核,尤其是全科医生和公卫医生,不但有学历和职称要求,还需具备丰富的基层服务经验。而由此带来同工不同酬和福利的不同,大大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不仅要提供日常的医疗服务,还要建立、更新、随访和管理居民的健康档案。平均每个医护人员其服务范围比例为1:1000~1:1500,医护人员负担过大,直接影响了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难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速度和居民的健康需求。

(2)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浦沿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余医生表示,近年来外来人口数量日益增多,由于这类人口的流动性较强,建档的效用较小,大多建立后成为死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也不对这类人口建立档案,外来人口的医疗服务也无法得到更好的满足,所以改善流动人口建档难问题也是十分紧迫的。

(3)近年来,杭州市在全市医疗机构推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诊间结算等,采用了“智慧医疗”的新模式,逐步实现了市属医院之间的医疗信息互通,避免了重复检查,大大减轻了广大市民的压力。但是除了9家市属医院,更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站还没有很好的实现医疗信息的互通,即使是同一个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也依旧存在资源共享难和信息利用率低的问题。

(4) 政府在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建设方面的单独投入很少,主要是因为杭州市卫生局投入集中包含在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当中,未有单独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投入划分,导致政府的基本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并未能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医疗器械装备的购置,人员的调配有机协调起来,从而导致居民健康信息收集、更新方式有限。

4.对策及建议

(1)放宽基层医疗机构招聘条件,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面对杭州市日益增加的人口数量,尤其是外来人口不断增多,目前各社区的医务人员几乎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医疗机构的人员招聘条件十分苛刻,从学校毕业到成为全科医生上岗需要8年。而进编制难,也大大打击了很多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适当放宽基层医疗机构招聘条件,可以改善当前医院用工荒的现状,提升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适当提升医务人员的薪酬福利水平,不仅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复杂繁重的医疗工作。

(2)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健康档案,进一步落实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

2013年底,杭州市被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列入“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市”。也就是说在杭州居住6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也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健康档案。首先,区卫生管理中心要组织社区医院做好流动人口健康现有信息的导入工作。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等部门要主动配合,真正建立全市流动人口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信息的共享机制。各村和社区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流动人口的建档积极性,增强流动人口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基层力量,共同做好在杭流动人口的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将全市400万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疫情防控、计划生育、母婴保健等一系列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落到实处。

(3) 加快推进医疗信息化和标准化,逐步实现医疗信息共享

自深化医改以来,国家加大了在卫生信息化专项建设的投入,正是因为卫生信息标准建设对于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方便百姓看病就医具有重大意义。杭州市卫生管理部门应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以及区域和医院信息平台为切入点,先在一些综合医院进行试点工作,探索信息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和认定管理工作,逐步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及有关企业软件开发中主动使用标准,并建立起实用共享医药卫生信息系统[5]。

截至2014年年底,杭州市卫生信息平台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已与杭州市市属9家医院以及4个区县平台实现对接,采集包括医院门诊、住院、体检、检验检查等在内的24大类业务数据,在区域信息互联互通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果。但在以电子病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平台与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接方面还需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应用,努力在整个医疗卫生系统中,实现卫生人才资源、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全方位的医疗资源共享。在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中,也要注重规范医院中的隐私和信息安全,争取在以后的就医和保健过程中,我们无需病历就能获得全面而准确的健康和医疗信息的支持。

(4) 继续保持政府主导,做好相关组织协调工作

政府在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而政府的财政投入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也是做好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杭州市的大部分卫生局反映政府在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没有单独的投入,而是包含在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上,所以各区卫生局只能依照相对重要程度和以往经验进行分配,再下拨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站。政府应该加强统一规划,并对基本卫生项目进行细分,明确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并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与规范,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全面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边俊士 张伟.医院信息化与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现状分析 [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65-166.

[2] 吴思静 郭清.国内外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困境 [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B):226-228.

[3] 詹雅 何丽娜 许苏琴.杭州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居全省前列 [N].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2012年03月22日.

中医健康档案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居民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93-02

随着医学模式由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在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成为了现代医学的主导思想。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医疗改革的突破口,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以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个方面统一的、连续性的服务,恰恰顺应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而每一份具有真实性、实用性和持续性的居民健康档案则成为有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所谓居民健康档案是由个人基本信息表、健康体检表、接诊记录表、会诊记录表、双向转诊单、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组成的系统化档案记录,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是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收集、记录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的重要工具。通过建立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档案,能够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构成,了解社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卫生问题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筛选高危人群,开展疾病管理,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奠定基础。

要建一份居民健康档案并不难,只要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便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了。然而,如何做到保质保量,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这份居民健康档案,把“居民健康”真正“管理”起来,而非一纸空文却并非易事。

那些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起来的,却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很少或不能发挥作用的居民健康档案,我们称之为“死档案”。“死档案”是目前居民健康档案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那么应如何尽可能减少这一现象的发生呢?这是我们每个社区医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要做到效利用和科学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应立足于以下几点:

1 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1 逐步完善的原则: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只是使用档案的第一步,在居民健康档案的合理利用过程中应以居民的健康问题为导向,对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分类记录,并不断补充、完善。

1.2 资料收集前瞻性原则

在对居民健康档案内容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资料收集应具有目的性、前瞻性,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危险因素,并能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次去分析和搜集健康相关资料。

1.3 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原则

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要求我们要随时记录居民的健康相关信息,发现可能存在的健康相关问题,及时对其进行评价,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拟定随访计划,进行动态追踪观察。

1.4 健康档案内容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原则

真实性是一切资料的基本属性,只有真实的资料才具有可用性。居民健康档案内容更应如此,内容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是健康档案科学使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脱离这一点,健康档案毫无价值。

1.5 保密性原则

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患者的秘密,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也是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的重要保障

2 健康档案内容要具备全面性

居民健康档案并非只是将居民的一些详细情况进行简单地登记或输入电脑,还应记录居民平时生活中的点滴健康相关信息,能充分反应病情、就医背景、病情变化、诊疗记录、潜在危险因素、问题评价、处理建议等,同时还可以完成以居民健康为中心的信息汇总。医生可以随时随地提取有关信息,快速全面的了解居民的健康情况。

3 健康档案应实现网络连接

纸质的信息资料的不但查找麻烦、受到区域的限制,而且信息收集也受到了区域的局限,患者在其他医院的诊疗记录无法及时补充到居民健康档案之中,内容不能及时完善,档案内容的完整性、连续性都得不到保障。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居民健康档案的有效利用率,授权医生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能得到居民全面可靠的健康相关信息,并能随时录入本次就诊结果,完善该居民健康信息,做到健康档案的连续性动态管理。

4 加强社区医生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健康档案的意识

技术好、责任心强的社区医生负责辖区内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是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极其重要的因素,但也是最难掌握的因素。建档医生应以高度的责任心,根据居民个人和家庭健康需求,为建档居民和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卫生服务。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而准备的一些毫无意义的数字和文字材料。

中医健康档案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计划生育;信息平台;设计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及信息等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应用于社会各领域,其中在医疗事业中的应用,推动医疗收费、患者管理等工作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各个公共卫生部门基于自身业务需求,均逐步参与到信息系统建设中。但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区域计生资源分配不合理、机构盲目重建浪费,导致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我国医疗事业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对此,本文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设计区域计划生育信息平台,将相关信息有机整合到一起,使得信息能够互联互通,提供信息利用率。

1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计划生育信息平台设计

1.1需求分析 对于信息平台的设计,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具体需求,以保证平台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①功能性需求:该需求主要是针对区域范围内的儿童与妇女特殊群体建立的计划生育档案,对保健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说明,其中儿童方面主要涉及医学证明管理、死亡登记等[1]。②非功能性需求:该需求主要是为了保障系统平台得以正常运行的需求,包括数据输入、处理等。如从性能角度来看,通过测试,符合系统性能需求才能够投入到实际使用中。从技术层面,通过有效、无效数据执行和核实。

1.2系统总体设计 根据上述需求,本文设计的系统平台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数据中心、育龄妇女档案及计生业务管理。①针对数据中心来说,主要负责平台数据交换、管理和维护,保障数据能够在平台基础之上进行良好的传输,满足各项工作需求。②育龄妇女档案包括妇女年龄及疾病控制等信息。如疾病控制,根据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病人基本情况进行管理。③计生业务系统主要负责生育指标、收养子女审批等有关工作[2]。各个系统下面都设置了多个功能模块,系统间既独立存在,又互相影响,能够保障系统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下。

1.3数据库设计 区域计划生育系统涉及大量数据,主表包括育龄妇女基表、再生育信息等。育龄妇女数据体现了数据之间的联动性,如妇女在三级医院发现怀孕后,需要医院将数据信息及时传输给社区卫生或者保健机构,有该区域服务机构提升提供相关保健服务。计生数据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为了保证计生数据安全性,应预防计算机软硬件出现异常故障,同时保证在故障发生时进行备份,保障相关历史数据完整性。故本文在系统设计时,每天零时定时启动,同时定期检查备份文件是否完整,从而保障数据安全性。

1.4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基于计生系统涉及内容多、且复杂,本章将以部分功能为例进行详细的说明。本系统实现架构采用C/S,选择的开发工具、语言分别为PowerBuilder8.0、PowerScript。信息时代背景下,针对信息系统建设可以通过自行开发、合作开发等方式。本文选择的是当地计划生育系统推广软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各个子系统对应的功能有所差别。如针对区域育龄妇女基本信息的维护,要完成对育龄妇女户口信息、身份信息及学历等相关信息的录入和维护。本部分可以采用PowerBuilder的control类、menu类等进行实现[3]。如区域人员调入、调出是计生工作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推动该项工作数据处理自动化,使得数据更加规范、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离化设计,避免信息出现交叉现象。本文选取出生医学证明作为案例。如查询功能,可以根据儿童的姓名、出生证编号等进行组合查询,按照姓名查询时,可以输入中文名字,以此来获得需要了解的信息,见图1。

针对修改功能来看,可以点击列表当中的修改,弹出详细信息进行修改。一般来说,出生医学证明编号不允许修改,需要具备对应权限的管理人员才能够对信息进行调整,以保证信息安全性[4]。

2 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是系统设计与实现必不可少的环节,利用测试工具对系统功能与性能进行测试,能够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且能够掌握各种应用的适用性。针对本文系统设计需求来看,在测试中主要对系统进行安全、强度及性能测试即可。详细来说:

针对系统管理测试,主要对系统登录、权限分配等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为创建新用户、分配对应的权限,以此来查看是否能够对用户进行管理。针对育龄妇女管理系统的测试,对信息增加、删除及修改,以保证数据具有时效性。性能测试,采用专业测试工具,对系统业务响应时间、数据库访问次数等进行测试,查看测试系统是否能够保持正常、持续运行状态。测试结果如下:系统使用进程60个,分析次数30次/s,没有失败分析,物理内存、CPU使用率分别在10%~50%和8%~25%,系统运行可靠。

针对系统运行情况来看,系统采用PB编程语言进行研制和开发,且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基础之上,能够充分收集区域育龄妇女等生育、节育等基本信息,并围绕着实`工作能够进行相应的录入和修改,以保证数据实时上传,从而为区域人口管理提供更多支持[5]。此外,计生信息系统统计报表等需要上传到特定服务器,由于系统设计建立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上,能够免去重新录入数据的麻烦,使得工作更加便利。在整个测试过程中,项目组人员高效及时解决了系统存在的各类缺陷,保障测试结果有效性。在测试中,我们发现系统存在编码格式不统一等现象,经过调整后,系统运行稳定,且符合设计需求,可以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提高区域计划生育管理水平。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针对计生管理平台的设计,我们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原则,积极引进新技术,优化系统性能,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计生工作。

3 讨论

根据上文所述,21世纪,社会各领域进入到信息化、现代化发展趋势当中,在提高管理水平、细化数据分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计划生育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与国计民生存在密切联系。传统计生管理工作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信息孤岛、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普遍存在。而以信息、网络等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能够将各类信息整合到一起,规范计生管理工作。

本文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作为基础进行区域计划生育平台设计,引入先进软硬件系统,根据平台设计需求,设计了计生管理平台。同时,对该平台安全性、使用性能等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符合应用需求,能够为我国计生工作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田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126-128.

[2]仲晓伟,盛志华.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医院实时预约挂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16(01):99-101.

[3]范炜玮,赵东升,王松俊.基于云计算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军事医学,2015(04):25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