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活感想

大学生活感想

大学生活感想

大学生活感想范文第1篇

转眼间,大二第二学期已经过了。在这几个月来,我参加了很多活动,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收获最大的是刚刚结束的**杯羽毛球赛。

**杯的志愿者招募是从4月底开始的,当时我还在犹豫要不要报名,因为报了名,成为志愿者之后就意味着要缺掉很多课,包括本专业跟4+0的,而且,手头上还有公关技能大赛的策划书还没完成。不过,我后来还是决定报名了,出于对羽毛球的热爱,出于对志愿者活动的热忱,而这趟**杯之旅,也让我收获颇多。

首先,这次志愿者服务让我学到了什么叫服从,什么叫付出。一开始我是被分配到比赛场地部服务的,后来因为接待部缺人,我就被调到了接待部当运动员陪同。后来,又由于我要考期中考,没办法全程服务,所以又被调到了交通组。这一系列的调动,作为志愿者的我,虽然心中有一点点的无奈,但是也只能服从安排。因为,志愿者就应该无条件地听从工作安排,没有权利挑选工作。而且,不管什么岗位,只要你有一颗奉献的心,你都能做得很出色!

在服务的这些天里,在志愿者身上,我还看到了付出。在场地部服务的志愿者,他们虽然离比赛最近,但是他们却无暇顾及欣赏比赛。他们整天忙着验票、引导观众、维持秩序……他们听着满场的欢呼声,却只能背对着比赛场,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履行自己的职责。每次我看到他们,心里都盛满了感动与敬佩。的确,要是没有志愿者的付出,又哪有比赛的顺利进行呢?

在这次志愿者服务中,我还得到了许多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有一次,我有幸陪两位来自新西兰的官员游广州。我带着他们到沙面、陈家祠等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游玩,带他们感受广州的文化底蕴。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发现外国人对广州乃至中国的认识还是很少,很多都还是停留在很久以前的印象中。他们对中国的迅猛发展很感兴趣,而我也很主动地向他们介绍广州、介绍中国,希望能让他们多了解我们新中国的现状跟发展,不要总是停留在旧中国落后的印象中。从他们口中,我还了解到了外国人那与广州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了解到了很多外国的风土人情。而那些外国人也总是赞扬我们志愿者很热情,竭尽所能帮助他们,这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大学生活感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 情感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高校只有重视情感教育,充分运用情感教育手段,才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活动过程。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共包括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和反馈检验三个阶段。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受教育者把外在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成内在的道德认识,并由内在的道德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带着对事业的忠诚、职业的追求和对学生的热爱投入工作中,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二)情感教育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可以通过情感教育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最大程度的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受教育者在积极情感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进而形成科学的思想品德价值观。

(三)感教育可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顺利进行。一个人的思想决定着行动的方式,而情感教育却影响着思想的形成、甚至人格的形成。情感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对某一教育理念从思想认识转化为理想信念、从理想信念转化为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先动之以情,才能做到晓之以理。情感教育可以使教育者把教育内容融入各种形象和美好的情境之中,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心理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最终使学生自觉的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

(四)情感教育要求教育者要用自己对学生的关怀和爱心去深入接触学生,把握学生的情感心理,使学生从心理上消除抵触和逆反。然后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共同交流,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的从内心接受教育内容, 使教育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各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模式上逐步推出“愉快教育”、“情境教学”、“知情交融” 等情感模式,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乏情感教育的有力措施

目前,多数高校只重视大学生掌握德育理论性和系统性,而缺乏对感情的刺激和培养、 缺乏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有力措施、缺乏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情感问题的科学指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个别教育者只顾按照高校的教学规划和自己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缺少对学生实际感受的顾及和实际的教育效果的考核。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讲的理论与现实社会根本是两回事,导致他们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往往采取漠视的态度,最终出现“学生不能自觉、主动学习教育内容”的不良局面。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忽视大学生情感需要的现象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随着心理和生理不断的发生变化,大多数学生对情感的需求日趋越来越强烈;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缺乏对新事物应的辨别能力。所以,他们迫切需要学校从情感上加以引导和帮助。而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忽视学生的这一系列情感心理需要,致使大学生的情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很容易引起他们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影响了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这样就很容易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情感教育缺乏广度和深度

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虽然运用了情感教育手段,但在具体实行中无法有效开展。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只顾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而缺少对个体的细心关爱,没能把工作做到细致入微,导致个别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自己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和引导,甚至导致恶劣的结果。伴随着信息的发展,更多的学生喜欢到网络中去宣泄自己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对这些学生进行引导,就会使一些学生走入误区,影响学业。且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出现了不少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轻视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激发和情绪体验。以致在开展活动时对于道德情感教育内容的挖掘深度不够,甚至出现了与教育初衷相反的现象。

三、如何运用情感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内容

大学校园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丰富多彩,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了学生的浮躁之心,使学生步入理性,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不知不觉的形成了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体验到亲情、 友情、 爱情,引发大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大学生活感想范文第3篇

一、走进大自然——激发作文情感的加油剂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情感是伴随着认识活动而产生的。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说明情感对人的认识和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孩子们要带着情感认识周围的世界,必须走进大自然,对太阳、树木、花朵、云彩及自然界各种各样的色彩和音乐进行了解,不仅用智慧,而且用心灵感知一切。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比赛、游览及其他有益的活动,努力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可组织春游或秋游活动,要求写《记一个游览活动》的作文;让学生观看一场紧张的球赛,要求写《记一次球赛》的作文等。每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其实是一次很好地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机会,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可以组织他们去农村、去田间游玩一次,感受农民伯伯是如何种植蔬菜的,如何收获的;看到从来没有看到的东西,在引起他们好奇心的同时,也激发他们对农村的喜爱,特别是农村的一些小动物,他们可以如此亲近地接触他们喜爱的动物,他们怎么会不爱上他们呢?而回来以后,相信在他们的作文中除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外,还会自然地流露对大自然、对农村的喜爱之情。

二、细致观察——激感的剂

人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和创造力,都是生活磨炼赋予的。生活每天都给人以启迪,然而生活的这种赐予却是转瞬即逝的。如何捕捉并且留住它们,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注意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因为只有积累,才有素材,才可能有创造。一般说来,学生往往被他们所经历的矛盾的生活、被他们接触的人物和事件所激动,才有了写作欲望,才能产生好的习作。学生只有认真地观察、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后,才会使自己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写出好文章。这正符合作文“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的道理。平时,学生对周围大量的人、物、事往往视而不见,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懂得如何观察、认识事物。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应在观察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等,使学生的生活情趣更高尚,生活的感受也会更深刻,更敏感。让他们的心灵与事物间搭起一座情感的桥梁,从而通向“为文始佳”的目的地。叶老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无法表达情感”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抒发自己的情感。

1.开展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的专题教育,利用班队会、课外活动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并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训练同步。如为了配合学校五十周年主题活动:我设计“读学校的历史”、“讲学校的故事”、“唱学校的赞歌”、“扬实小的精神”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读学校的历史”,要求学生查找有关书籍,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阅读,并认真做好笔记;讲“学校的故事”,要求学生在故事会上人人讲一个关于校园中的故事,可小可大,力求做到脱离书本,声情并茂;“唱学校的赞歌”,要求学生每人唱一首颂扬学校的歌曲,或独唱,或小组唱,或表演唱,然后举行演唱会;“扬实小的精神”,要求学生在学校尊师守纪,勤奋好学,关心集体,做学校的小主人;在家中尊老爱幼,勤俭朴素,学做家务,做家乡的小主人;在社会上大做好人好事,送温暖,搞调查,提建议,做家庭的小主人。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增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为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做好铺垫。

2.参观访问

当学生对某些题材缺乏细致了解时,可指导学生到实地参观访问。如,我们学校位于亭林公园附近,班上所有学生都去过亭林公园,可一写有关亭林公园的作文时,却写不清楚,写不具体,那就更谈不上对它的喜爱。可见,他们平日对一些景物观察没有留心,对一些游乐设施了解不具体。作文前,我就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再次游览亭林公园,并布置学生回来写游记。游览时,我指导学生注意观赏园中的花草树木,逐个了解各种游乐设施的名称、特点,认真观赏园中悬挂的字牌,重点观察几处并做好笔记。回来后,稍作指点,大多学生都能写出内容具体的好文章。通过调查采访,学生既受到教育,陶冶情操,又丰富作文素材。

三、联想——激发作文情感的灵感剂

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思想情感来源于生活与作者心灵的碰撞,而使生活与作者心灵连通的桥梁正是联想。所以,缺乏联想,就很难产生思想情感;联想丰富,思想情感就丰富。联想是思想情感的引发器。

由滴水穿石联想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就会产生“持之以恒方能成功”的思想;由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现象联想到人的成长,便会产生“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观点;由落山的太阳联想到人的暮年,就会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著名作家郁达夫的名言“一粒沙砾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形象地说明联想对引发思想情感的作用。

四、创设情境——激发作文情感的催化剂。

大学生活感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走进生活 实践探索 教学反思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应该一改以往枯燥、空洞的说教,让学生在富有灵性、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发现、感悟、探究,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思品、学做人。

一、思想品德课呼唤课堂走进生活

1.让思想品德课走进生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政治课教学,由于追求理论化,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情感的需求,远离学生的生活视野,授课内容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因此,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新教材《思想品德》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细腻生动,生活气息浓郁,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

2.让思想品德课走进生活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情感的需要。

人是生活的人,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没有一个人能够独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我们只有发现生活中的美,才能热爱生活,回馈生活,体现生命价值。思想品德课课堂浓缩了人生点滴小事的意境美、品格美。教学中,要炼就学生善于发现美的慧眼,用心品味生活。讲授《孝敬父母》一文,应唤醒学生关爱父母,热爱家庭生活。讲授《我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一文,应引导学生学会尊敬老师,爱护同学,热爱学校生活。讲授《不言代价与回报》一文,应鼓励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学会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热爱社会生活。

3.让思想品德课走进生活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需要。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应该平等和谐。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材与生活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师生在课堂上就生活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及热点问题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激活了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师生之间心相印、情相融。

4.让思想品德课走进生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生要全面发展,“德”在先,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功能是德育功能,它能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对照模范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感人行为,从内心深处反思自己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朱熹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出差距及自身不足,按照道德规范行事而心有所得,有所体验,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修身养性,提升人格。

二、思想品德课走进生活的实践与探索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源头活水,生活中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思想品德课应源于生活,归于生活,才能焕发强大生命力。

1.理解教材,走进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求教师细致地观察学生生活、学校生活及社会生活等,需要在生活中理解教材,在生活中备课。

(1)走进学生生活理解教材

学生生活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叩开学生情感的大门,震撼学生的心灵。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教师可通过课间谈心、个别谈话、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多渠道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内心需求,备课时不仅备课本,更要备学生,尽量满足学生需求,激发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2)走进学校生活理解教材

学校生活是教师备课时不可缺少的资源,让学生感受学校的变迁,领略学校的光辉历程,形成“我以学校为荣”的观念,同时体会老师为培养自己所付出的辛劳,学习老师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形成“我以老师为荣”的情感。学生之间宽容理解、竞争合作的举止,都是教师备课时的所需材料,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听,多看,多记,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感情材料理解抽象的理论。

(3)走进社会生活理解教材

社会生活是演绎各种现象的大舞台,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把大社会中的国内外大事,本地有关部门的重大决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焦点,身边的人和事引入小课堂,让学生认识,体验所学知识,从而明辨是非,明白真假善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2.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思想品德课不能单纯说教,应该借助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绿色课堂,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往空间,使思想品德课不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而是活生生的生活体验,并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讲解《孝敬父母》教学内容时,我创设了四个小情境。

情境一: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深深地撞击了同学们的心扉,激起了同学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形成了同学们对父母“爱的诉说”。

情境二:故事《一碗面条》。故事梗概如下:一对母女吵架,女孩负气离家出走,在饥寒交迫、流落街头之际,受老奶奶一碗面条,感恩涕零。老奶奶说:“我只给你一碗面条,你就如此感动,你长这么大,你妈妈给你多少碗面条啊!”女孩听后,想起妈妈平时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泣不成声,立即跑回家,母女抱头痛哭。同学们被故事的情节感染了,课堂上一片抽泣声。教师告诉学生:有时我们难免与父母产生误解,其实,父母的一句叮咛,一个微笑,一个眼神,甚至一次打骂都隐藏着爱的信息,这就是“爱的真谛”。

情境三:为父母制作一张“感谢卡”,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就是“爱的奉献”。

情境四: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再次感恩父母,懂得孝亲敬长是子女的天职,这就是“爱的呼唤”。

根植于生活的情境创设,就像一块小石子,一击进同学们的心灵就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融入生活,体现了思品课无穷的魅力。

3.走出课堂,融入生活。

原有的课堂教学,一般局限在教室。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份教案,这就是教师教学资源的全部。教师讲,学生听,这就是固有教学模式。这种单调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思想品德课走进生活,不仅要将书本外、课堂外已经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要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资源,让学生领悟知识,感悟人生。

在讲解“诉讼”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诉讼知识及诉讼程序,在当地法院的支持和协助下,我带领学生旁听了一起案件的公开审理过程,学生更直观地掌握了诉讼知识。这种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的实践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了知识,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思想境界。

4.设置作业,探究生活。

老师应通过布置开放实践性作业,如:撰写小论文、辩论、小品、社会调查、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让学生走进生活,积极思维。学习《孝敬父母》一文,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给父母洗脚”。同学们实践后在作业中写道:“小时候,父母总是抱着我的小脚不厌其烦地擦洗。今天,我终于给父母洗了一次脚,我刚摸到他们的脚时,心一直在颤抖,这是一双粗糙的布满老茧的脚,这是一双终日为我的生活、学习不停奔波的脚。”“通过洗脚,我体味到了父母为抚养、教育我所付出的艰辛,我要孝敬父母”;“我为父母洗了一次脚,他们就感激涕零,可父母不知为我洗了多少次脚,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感恩他们呢?”……这次作业增进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促进了家庭和谐。

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文,我布置了作业:“假如你是厂长,你投资什么样的项目,使你的企业长久不衰,蒸蒸日上?”同学们展开想象,达成了“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共识。这种走进生活的作业,既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能起到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同时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走进生活实践的反思

1.处理生活中知与行的关系。

有人认为,既然提倡课堂教学走进生活,那么整堂课都应该以热热闹闹的活动即“行”为主,可一堂课过后,学生仅得到了感官上的享受,并没有学到深刻的理论即“知”。

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是几千年优秀文化成果的沉淀和现代文明的结晶,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和创新发展的基础,是思想品德课走进生活的基石和工具。所以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同时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情境理解课文知识,从而提高思品课教学的实效性。

2.处理生活中正与反的关系。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多渲染社会活中的正面现象,以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滋润课堂,引导学生追求“高尚”,引导学生对英雄品质肃然起敬,对伟大人格心驰神往,并在个人生活中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对社会生活中的反面现象应少用、慎用,即使碰到教材中的反面人物及丑行,教师也应旗帜鲜明地批判并持鄙视态度,点评时不应轻描淡写,更不应细致描述他们违法犯罪的过程及手段,防止学生模仿,从而不利于思想品德课德育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正确处理生活中远与近的关系。

“远”是指过去发生的人和事,或远离学生的生活现象,而“近”是指周围的人和事,或富于时代气息的生活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应舍“远”求“近”,这样才会使学生有亲近感,有新意,学生才会倍感亲切,从而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

4.正确处理生活中动与静的关系。

大学生活感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

据统计,2009年有6586名残疾大学生进入了普通高等院校,高等特殊教育学院招生数量达到了1196人次,残疾大学生已经变成了高校大学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学基础,对于残疾大学生来说更加重要。但是,残疾大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历程与一般大学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需要更多的探索。下文将根据残疾大学生的一般身心特性,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找到一些针对残疾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一、残疾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虽然残疾大学生的年龄和一般的大学生相差无几,但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存在很多的生理缺陷,残疾大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重点研究这些问题,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残疾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简要概括成以下的四个方面。

(一)身体存在生理缺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在成长过程中,残疾大学生由于身体缺陷常常会发现异于常人,长期下来他们往往会从心里面感觉低人一等,欠缺与人交流。在普通高校中,学校教工和学生不善于与残疾大学生交流,残疾大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孤立,产生自卑的心理。这种情况在高等特殊教育学员中可稍微缓解,教工和学生对残疾大学生了解较多,交流比较频繁,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就逐渐能适当缓解。

(二)残疾大学生比较敏感、自尊心过强

残疾大学生在与人交流别留意别人对身体方面的评价,这是由于长期以来生理缺陷困扰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这种敏感加上长期以来的自卑,许多残疾大学生有着超强的自尊心,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这限制了残疾大学生的交往,形成了恶性循环【1】。

(三)残疾大学生依赖性较强、思想比较单纯

受到生理缺陷的限制,残疾大学生没有广阔的活动范围,相应的接触的事物比较少,信息量也就较少,这使得残疾大学生的思想一般比较单纯。这种单纯让残疾大学生更容易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他们容易被生活的小事感动,很少有负面思想,这就是残疾大学生令人喜爱的原因,他们身上总是带着一股正能量,在这个世俗的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

(四)残疾大学生常常感到孤独、心理焦虑

残疾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通常很小,这种环境是的他们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不能与他人交流分享,一旦残疾大学生的主要交流对象因为别的事情短暂离开,他们就陷入了零交流的境地,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残疾大学生常常更渴望成功,所以他们总是对未来充满了焦虑,心理上承受着较大压力。

二、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遵循三个主要原则,这是对残疾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分析而得。首先是“残健融合”,即在校园中融合残疾大学生和健康大学生,正常化的生活和学习可以保证残疾人的身心正常发展。其次是生活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残疾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加强他们的体会。最后是自我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也就是让残疾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被动的接受教育到主动地参与教育的转变。基于以上的身心特点和教育原则,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有效的教学措施【2】。

(一)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情境,帮助学生融入生活和提升学习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还感受到了一定的情感体验,达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情境教学法可以主要的分为创设情境、带入情境、体验情感、感悟升华四个步骤。教师在实际的情境设计中要注意生活与情境的结合,保证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的世界;在带入情境的环节,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应,争取将学生完全带入情境;在情感体验是教师节奏和方向的把控,使得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感悟生活的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新的体验。情景教学法通过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排遣残疾大学生的孤独情绪,总之这能帮助残疾大学生克服自卑依赖的心理,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生活导向法

生活导向法的主要教学部分是规范学生的生活习惯,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朝着预期的教育目标发展,实现生活目标。残疾大学生对外面的世界饱含兴趣,充满着憧憬,教师在对残疾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教育方向要从学习和工作等多方面进行,引导他们融入实际生活。例如,在残疾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教书可以督促学生搜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素材,让他们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残疾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残疾大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人们之间的交流,找到人生的方向【3】。

(三)榜样示范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可以显著的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养成优良品德。这种形象生动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变抽象的说理成生动具体的形象。对于残疾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广阔的天地,帮助他们成为优秀人才和成功人士。例如,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是全世界知名的成功作家,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是天体物理学的重要奠基人,我国的知名作家张海迪也是优秀残疾人的典范。教师通过合适的引导可以让残疾大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妙,实现人生的价值。

结束语

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原则,针对性的提出了情境教学法、生活引导法和榜样示范法三种教育方式。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宋志强.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