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领导管理艺术论文

领导管理艺术论文

领导管理艺术论文

领导管理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激励;领导艺术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076-02

一、把握激励理论内涵是领导管理艺术的前提

(一)把握激励理论内涵是领导管理艺术的前提

激励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的核心理论,将激励管理理论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就是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遍建立了科学管理体系,制定了如目标管理、岗位管理、绩效考核、奖优罚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进一步调动和满足图书馆员工不断增强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管理、追求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其中最根本的是要理解并运用激励机制,采用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管理办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高校图书馆管理者有馆长、书记、部门主任等。在日常管理过程,只有深刻理解激励理论内涵,只有切实以人为本的管理,充分调动和激发图书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力,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才能做好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才能深化图书馆的精神文化建设。

(二)激励理论是连接领导与员工的纽带

从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人本角度分析,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应牢固树立理解、尊重、关心的管理工作意识,坚持一切从人的角度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原理。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要以管理绩效为目的,经常总结或反省激励工作方法和工作效应,了解分析激励工作实施的阶段性效应及员工的心理认同度等情况。一旦出现偏颇或是激励方法单一,必须及时总结和完善。激励机制是高校图书馆管理活动中影响人们心态的根本原因之一,只有不断总结和完善激励机制,深人员工沟通了解,接受合理化建议,缩短与员工的心理距离,才能真正把激励理论和激励机制转化为连接领导与员工的纽带。

(三)激励理论是现代领导艺术的重要理论

激励理论作为管理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是贯穿管理艺术的核心导向;是对领导管理知识能力的直接挑战;是检验领导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准。领导是以能力为基础,以亲和力为纽带,以掌控力为前提的综合艺术。现代管理者的本领或管理艺术,就是要依据人的思想、情感、行为活动的规律,并在尊重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的前提下,把三种动力有机统一起来,使之调动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内的全体人员的自觉能动性。

二、善用激励是检验领导管理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善用激励是检验领导管理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领导工作是一门艺术,激励是检验领导管理艺术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提高图书馆的行政管理效应,全面提升图书馆员工的服务热情和品质,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就应大力倡导和运用激励方式方法,并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管理的核心就是管人,激励是对人们内心活动的一种激发,是一种刺激,是促进的手段,具有推动和引领员工的行为朝预定目标努力的效应。对于图书馆员工的管理和激励,领导者首先必须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主要表现为胸怀坦荡、作风民主、内涵深刻、公正无私、倾听呼声,并能贯穿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尊重图书馆员工,同时还应考虑到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是激励理论与领导艺术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管理质量的客观需求。

激励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利用种种的外部刺激,来调动图书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全体员工自觉自愿地努力工作,并创造出更好的业绩,提供高效、热情、人文关怀的服务品质,实现管理者的预期目的。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充满激励氛围,要在计划制订、实施过程、结果评价等环节落实富有成效的激励机制。

(二)有效运用激励是领导管理艺术的展现

激励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图书馆领导管理层必须分析把握员工特点及图书馆的部门结构、工作运行、读者需求、薄弱环节等基本情况,遵循激励的合理性、时效性、差异性等原则,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激励模式展开管理工作。常用的激励方式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公平激励、情感激励、荣誉激励等。但在具体开展工作管理过程,也不仅仅运用单一的激励模式,常常是多种方式相结合地开展激励管理工作,如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目标激励与参与激励、尊重激励与情感激励相结合,公平激励与荣誉激励相结合,等等。

人格魅力也是领导管理艺术的重要因素,也是管理艺术的先导。情感激励与尊重激励是管理艺术的催化剂。情感激励是一种人情味浓厚的管理方法,尊重激励也是通过尊重员工的自尊心,信任员工的才华能力,激发员工责任感和自豪感。激励必须能调动和保持员工的情绪和热情,挖掘其潜能,开阔其思路,才是领导管理艺术的真正展现。

(三)员工认可,读者满意是领导管理艺术的升华

在图书馆领导管理工作中,激励不仅是重要的管理手段,而且也是一门管理艺术。所有管理者,要想取得良好的管理效应和良性循环,必须学会运用艺术的管理方法来调动和激发管理对象,挖掘其内在潜能,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开心忘我地投入工作,倍加服务广大读者,充分体现领导科学运用激励机制达到管理艺术的升华。

激励管理就是通过满足人的正常需求,激励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需要层次的满足程度越高,员工主观能动性就越大。

激励是从心开始的,领导管理运用激励并力求管理艺术升华,还必须注重对员工心智的激励。领导者应将下属的潜能进行激发,使之变为效能,这种对心的激励可以带来智力、智慧和创造力的开发,激励心与激励智要结合起来。此外,还有期望式激励、宽容式激励、关怀激励都能最大限度调动和挖掘员工的潜能,使之转化为效能,内化为对图书馆的建设和对读者的周到服务,最终体现领导管理艺术的升华,也体现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的升华。

三、强化激励是领导管理艺术的终极目标

(一)强化激励是领导管理艺术的终极目标

没有激励的领导,就是没有艺术的领导,而没有激励的管理就是不懂艺术的管理。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也是管理艺术的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同时,也能让组织成员实现其个人目标,即达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在客观上的统一。

(二)强化激励也是实现员工个人愿望的需求

激励也是实现员工个人愿望的需求。图书馆员工的个人行为动力来源于自身的各种需要。而激励是对实现需要动机的强化。激励的出发点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人们自觉自愿地努力工作,并创造良好绩效,同时还让人们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

在图书馆管理实践中,领导者要强化激励机制。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思想、情感、行为是由相互联系的三种动力驱动的。这三种动力分别是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所以,现代图书馆管理者的本领或管理艺术,就是要依据人的思想、情感、行为活动的规律,并在尊重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前提下,把三种动力有机统一起来,使之调动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内的全体人员的自觉能动性。

(三)激励艺术的方法准则与误区

激励不仅是重要的管理手段,而且是一门高深的管理艺术。领导者必须学会用艺术的方法来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从而达到管理与服务的最高境界。

激励是领导者根据管理实践的需要,运用不同的工作方式对员工内心活动状态的一种激发。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类型。

领导管理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陈璇(1990-),女,汉族,四川省南充市,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摘 要:在行政管理中,行政领导者在领导和核心地位,决定了国家的实施与管理功能。行政领导人如果有超强的用人艺术,充分协调组织的成员之间的关系,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为顺利实现行政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行政领导;用人艺术

行政领导是社会公共事业的组织者,任何实现和成功,社会企业是离不开行政领导组织和指挥。但行政领导人导致组的大小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不在于领导本身的能力,但更依赖于行政领导者用人。用人是领导的基本功能之一,和领导决策的组织保证。用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用人,往往涉及到领导工作的成败,因此,领导者的用人艺术是领导科学的重要内容。

一、用人艺术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世界各地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必须有大量的文化、了解科学,良好的管理和业务人才。使人才脱颖而出、行政领导必须更新用人的概念,改变思维方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人才的概念,大胆启用新人。

二、提高现代行政领导用人艺术的途径

领导者的用人艺术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是在具体领导实践中慢慢形成的,并非是一蹴而就,所以,要想提高领导者的用人艺术也必须循序渐进,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主要途径:

(一)更新固有观念

1、“人才”观念要更新。人才的流动性很高所以具有很大的风险性,而且越是优秀的人才他们流动的风险性就越高。但是如果在用人上怕冒风险,势必会影响用人质量,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将成为人才真正优秀与否的试金石,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谁也不可能永远保持胜利。只有更新人才观念,才有可能挖掘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2、拓宽用人渠道。用人渠道的宽窄直接影响到人才选拔的效果。虽然现在的选拔人才的机制相较以前有了很大改进,特别是实行领导负责制以来人才的选拔更加健全,但是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任,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依靠人民,才能把潜藏在群众中的人才挖掘出来。

(二)努力学习,不断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

行政领导者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用人艺术往往是领导者某方面知识在行政领导中的应用的结果,所以领导者只有具备相关素质才可能发现人才,不会让人才白白流失。用人艺术对领导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都要达到很高的要求,如果领导者的知识水平不高,那么他也就谈不上有无领导素质了。所以,领导者要切实加强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质,把在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的领导者才是合格的,才是我们所需要的领导者。

(三)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用人艺术的优良遗产

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打开历史书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政治家和洞察力,领导非常细腻,注意的选择和使用人才,积累了丰富经验的选择人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一个领导角色,领导科学越来越完美的从理论到实践,继续成熟。

综观中国古今领导科学的发展史,值得行政领导者借鉴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人才为本”的思想。古人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杰出的封建君王,他在位时唐朝的经济、政治、文化达到顶峰,在他的身上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2、关于“任人唯贤”的思想。自古之中就存在着两种用人思想,一种是“任人唯贤”,一种是“认亲为贤”,历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凡是“任人唯贤”的朝代都能获得长治久安,凡是“认亲为贤”的朝代都衰落腐败。这也给当今我国的治理方式提供了借鉴意义,我们在选用干部时决不能拉关系、攀亲戚,一定要认准他是否有真的才能,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的为老百姓谋福利、造福址,才能真正的促进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的建立和谐社会。

3、关于“抑制”的思想。在古代和现代领导科学在我国,不仅是一个理论,并有具体的实践中,我国古代已经知道这种用人方式。如果人们去导演,其短,饶,即使是圣人不能实现这样的事情。因此,领导者必须知道限制。

(四)积极实践,不断探索用人规律,提高领导用人艺术的能力

1、行政领导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只有在实践中,熟悉相关知识,用人的原理和方法,遵循规律,应用程序。离开实践,用人的艺术,像水一样没有来源。

2、要遵循干部成长规律,注重加强干部管理。干部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耐心,戒骄戒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自身的领导艺术,才能发现人才,才能让他们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结语:领导作为整个行政部门的核心和掌控者,对行政机关和政府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领导的素质如何决定着政府能否有效的运行,而能否善于选拔人才是考验该领导综合素质的最佳体现,善于用人会大大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不善于用人则会降低相关部门工作的效益,所以领导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善于实践,这有这样才能加强自己的用人艺术,才能为政府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沈亚平,吴春华.公共行政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 金太军,赵晖.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孙关宏,胡雨春,任军峰.政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 程爱娣,管理者应重视的几项领导艺术.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

[5] 张荣华.领导者的领导素质与领导艺术.赤峰学院学报.2006

[6] 肖陆军.论行政领导艺术.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

领导管理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和谐视角;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行为为主的一种管理活动。公共管理需要涉及到公共组织以及公共组织中的工作人员,这样就需要公共管理机构当中的人员掌握公共管理知识。尽管中国在开展公共管理过程当中已经累积了许多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当中也有一些是失败的经验,因此也客观存在很多问题,当前公共管理行为当中领导者自身的素质不够高,而且对于公共管理所需要的领导方式没有足够的理解。因此在公共管理行为当中容易出现一些人民和公共管理机构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公共管理行为没有办法真正对社会产生有效推进作用。因此对于公共管理方式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而公共管理并不仅仅是一种机械化的管理行为,更是一种感性的管理艺术,是一种领导方式艺术。领导艺术的探求对于公共管理的发展而言,有着关键的影响,而当前很多公共管理部门对于领导艺术的认知和实践,都缺乏一定成熟的理论认识。因此,对于公共管理的领导艺术在工作实践当中的运用,以及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视角下对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的探求,具备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和谐视角下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客观问题

首先,当前的公共管理领导者其自身素质相对比较低,特别是在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素质都不够高,心理上的素质也不够健康等。当前公共管理的部分领导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且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没有运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并且解决日常管理中的问题,在公共管理机构当中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除此之外,很多领导干部也没有具备比较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在文化基础上面以及知识面上都相对比较窄,没有对现代科学技术有足够的认知,在心理调节上也缺乏敏锐的调节能力以及更为良好的心理觉察能力,意志力上面也不够坚韧。因此领导者的这些素质,也影响到他们的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这样就无法真正地形成有效的领导力,也无法真正提高自身的领导艺术。很多领导者缺乏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方面的素质,所以在调节公共管理机构内部,以及公共管理机构与其他外部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尚缺乏有效的调节方式。因此,在公共管理机构的内部关系上缺乏和谐调解的有效机制。领导者没有办法掌握公共管理行为中所需要的领导艺术,当前外部社会形势和国际形势相对复杂,公共管理组织也面对着非常多的任务。在客观角度上,需要领导者结合和谐社会构建,掌握公共管理组织所需要的各项艺术,这里面就包括决策方面的艺术授权方面的艺术,以及创新、用人、和谐沟通机制等。但是,由于客观上以及主观上的原因,领导者在公共管理领导艺术上的掌握并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这个问题也影响到这些领导者在领导艺术上的提升,特别是在和谐社会构建基础上的领导艺术提升,会受到这方面的掣肘,从而没有办法让领导艺术和和谐构建互相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

二、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问题成因分析

首先,当前的公共管理领导者对于领导艺术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只有领导者对于领导艺术有足够的重视,才会对领导艺术加以注重,并且进行更深层次的培养和提升。对于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构领导者而言,如何更好地成为一个领导者,如何在和谐视角的条件下,对公共管理领导艺术进行提升,已经决定了领导者自身以及公共管理机构的发展。因此,对于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而言,领导艺术的重要性认知不足,领导艺术对于整个公共管理机构的影响就大打折扣,没有办法发挥出领导艺术对于构建和谐的公共管理机构本身的重要价值。其次,很多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缺乏对人性化和和谐管理的认识。对于人性化的管理,特别是以人为本的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了当前公共管理机构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而当前时代当中很多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仍然没有对人性化的管理有着足够的认识,并且不具备相关领导艺术的才能。因此,没有办法真正地让公共管理机构协调自身内部以及与外部之间的矛盾,也就没有办法构建和谐的公共管理机构。很多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把人性化的管理转变成为一种人情管理,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徇私,没有办法真正做到公平管理。这样就没有办法让公共管理行为和和谐构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当前在推进公共管理艺术的过程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很多领导者把领导艺术等同于做好好先生,没有对出现问题的下属进行公平的处置。很多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也不愿意在日常的管理当中得罪人,这样的管理对于公共管理组织而言是一种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再者,很多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并不认识到领导艺术当中所包含的关键知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都缺乏领导艺术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与思辨意识。一部分的公共管理机构领导者不懂得管理方面的原则,往往喜欢采用物质上的刺激或者是精神上的勉励,偏重于物质或者精神,这都无助于公共管理组织的良性发展。特别是部分公共管理的领导者,没有形成科学的领导艺术,而且也不懂得如何合理的进行授权,在管理工作上有时做得过细,有些时候则过于粗放,这些都没有办法构建和谐的公共管理机构。最后,公共管理中出现在领导艺术上的缺位,也和整个公共管理客观体制和环境有关系。因为当前中国的公共管理在管理内容上过于广泛,而且面对的管理任务也相对较多,包括维护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基础设施等等,而且公共管理本身的目的,也并不是紧紧围绕社会的公共需求,所以也给整个公共管理体系和决策上带来更大的难度。这些也都让公共管理领导者在发展自身领导艺术方面,出现了部分的瓶颈,无助于形成和谐的公共管理机制。

三、和谐视角下公共管理领导艺术的基础要素

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本身具备非常独特的特征。首先,领导艺术是具备创造性的,因为每一个公共管理组织中的领导者所面对的公共管理任务以及环境和要素都有所不同,因此,优秀的公共管理组织领导者,其本身具备非常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具体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形成领导艺术。其次是科学性,因为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其在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尊重客观规律,所以在和谐视角下必须尊重公共管理组织的发展状况。第三是领导艺术具有一定的经验性,因为领导艺术它是需要公共管理组织领导者围绕自身的发展情况才能确定。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是具备灵活性和规律性,需要公共管理者充分分析在和谐视野下的公共管理实践,才能够形成真正适合这个公共管理组织领导艺术。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要因势利导,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领导艺术的调整,才能够让公共管理组织领导工作让所有人都感到满意。而在和谐视角下,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主要包含以下的基础因素:第一方面,公共管理者的领导用权艺术,这是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当中的核心。公共管理者在运用自身的领导权力的时候,不仅仅要实现公共管理任务,更需要配合联系自身的影响力,促进公共组织的良性发展。公共组织的自身运行非常重要,与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紧密相关,在实践过程当中公共领导者需要充分研究并思考自己下属组织和机构执行任务能力,从而对自身的管理行为进行调整,并且对于权力和责任从管理层面进行明确,并且同时明确权力和职责的界限最终在管理和领导过程当中有一个度,促进公共组织的稳定以及和谐。因此,公共组织的领

领导管理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艺;表演;团体;改革;领导;管理;队伍;生产;演出

文艺表演团体的改革作为整个文化改革和我国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已经稳步推进,并初见成效。

然而,文艺表演团体改革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全面实施、逐层落实。为了全面探索文艺表演团体改革这一重要命题的内涵,本文将整个文艺表演团体的改革分解为以下四大层面,逐一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领导管理的改革

领导班子的改革是文艺表演团体改革的关键。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就形象恰切地说明了领导班子的重要作用。

领导班子的改革又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改革与工作作风改革两大方面。思想观念的改革,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以改革统领全局;树立创新思想,牢记总书记的话:“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工作作风的改革,包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等。

管理的改革,是领导班子改革的具体体现,核心是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实现科学化管理、现代化管理、人性化管理。

总之,领导管理的改革,是文艺表演团体改革的基础与前提、核心与关键。

二、队伍建设的改革

队伍建设的改革,也是文艺表演团体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文艺表演团体改革的保证系统。因为所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战略是各领域、各行业的重大战略之一。

文艺表演团体队伍建设的改革,包括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业务建设四个方面:在思想建设方面,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献,甘于平凡。不争名,不逐利,做到“戏比天大”、“德比天大”。

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实行聘任制、竞争上岗制、岗位责任制、末位淘汰制、激励机制等。

在业务建设方面,要实行全体演职人员“一专多能”,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做一名复合型文艺人才,以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

三、艺术生产的改革

艺术生产是文艺表演团体的中心工作,因此,艺术生产的改革也自然成为文艺表演团体改革的中心。

文艺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从计划经济的指令性向市场经济的适销性的转变,是重中之重。文艺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必须面向文化市场,根据文化市场的需求确定生产项目与生产周期。为此,要搞好文化市场的调查、分析、预测,以避免生产滞销品乃至废品。以我们穆棱市文工团为例,近年来在改革中,我们根据本市文化市场的需求状况,确立了“说穆棱,唱穆棱,写穆棱,演穆棱”的艺术生产的总方针,为的是扎根本土,服务基层。实践证明,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本市观众的喜好,就是我们艺术生产的目标,这一点十分明确。

四、演出经营的改革

领导管理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即开始了全面的文化建设,以及相应的文化艺术管理活动。这一全新的实践活动,是党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党及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新的历史实践。这个时期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导下,文艺、教育、科技、新闻出版等各方面的工作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该时期的文化艺术管理实践,可分为两个阶段研究:一是1949~1956年新生与初建阶段,一是1956~1965年调整与曲折发展阶段。限于文章的篇幅,本文重点对1949~1956年我国文化艺术管理实践加以分析。

 

一、初步形成和完善的体制建设

 

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相适应,我国在文化艺术领域开始逐步建立全民所有制形式的文化艺术管理体制。新中国初期,旧中国无论公办的、私立的文化艺术团体,逐步收归国有,由国家承办和管理,大部分文化艺术企、事业单位由国家统一拨给资金,统一调度人力和资源,大小事务也由国家主管部门亲自处理,分配方式上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另外,大量民间的文化艺术团体与个体工作者,国家对其实行集体所有制的管理体制,政府实施一定的政策,保证从业者以自主经营、多劳多得的形式从事文化艺术活动。事实上,这也是公有制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这一时期,完全私营的与个体的文化艺术实体已经很少。以全民所有制形式为主体的管理体制的实施,给从旧中国颠沛流离过来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以极大的安定感,使他们亲自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温暖和优越性,对于激发他们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献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文艺管理方面,实行企业化原则,采取公营、公私合营或私营公助的方式,逐步建立起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的文化艺术管理体制。

 

二、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参与的主流文化管理体制

 

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使文艺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的实施,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来加以实现的。

 

周恩来在1953年9月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的第三部分《为总路线而奋斗的文艺工作者的任务》,第八条领导的责任问题指出:“要使文艺工作搞好,领导的责任是大的。共产党是文艺运动的领导者,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加重责任,特别在思想改造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心,这方面过去关心是不够的;其次是政府,应该对文艺更多的注意,帮助文艺界解决困难,使他们的工作更好的配合国家建设;第三,文学家、艺术家应该一方面更好的发挥个人的才智,也要过集体生活,在创作上也要发挥个人才智,同时又能将大家的意见集中综合起来加以取舍,修正自己的作品。在创作上如果只强调集体,或者用集体的力量来干涉创作,那作品就会改不好。”

 

在周恩来的文化艺术管理工作方针指示下,逐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文学家和艺术家艺术创作的三位一体的文化艺术管理体制,为新中国文化艺术管理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开端,便于文化艺术管理工作协调开展。三位一体的文化艺术管理体制具有合理性,促进了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化艺术管理方法,为以后几十年文化艺术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提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的文化艺术管理原则

 

1.关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文化艺术管理原则

 

普及与提高的原则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文化艺术管理原则中最为重要的原则。新中国建立初期,就整体而言,文化水平是很低的,因此文艺总体水平低下。当时的文艺问题突出表现在普及与提高及其关系上。毛泽东对这个问题曾提出:“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普及指导下的普及。”周恩来在1952年11月《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闭幕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普及与提高不是对立的,是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也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来提高。”

 

普及与提高关系问题在中国革命文艺发展史上长期以来未得到明确的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到革命文艺发展的全局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不仅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的文艺方向,同时提出了为贯彻这个文艺方向必须经过具体途径,辩证地解决了普及与提高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对“五四”以来革命文艺关于这个问题长期争论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一个重大发展。

 

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是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具体贯彻的保证,而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指导思想又是正确解决普及与提高关系的出发点。普及与提高都必须以工农兵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这就不但规定了客观标准,也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从实际出发,努力适应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准和审美情趣,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是必要的,但是这种适应不应该简单、绝对地理解为人民大众只能接受这种初级状态的文艺,而应该尽力使“俗” 和“雅”恰当地结合起来,把“下里巴人”同“阳春白雪”统一起来。这样我们才能在适应人民大众艺术欣赏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欣赏趣味并反过来推动艺术水准的提高。这样辩证地理解普及与提高,并以其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才能为人民大众所真正需要。一味地迁就是狭隘的功利主义,片面地强调提高,无视人民群众此时此地迫切需要是“贵族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对普及与提高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的确立,在方向上为实现革命文艺的战略目标找到了切实的道路,在具体实践上解决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途径和方法。

 

2.关于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文化艺术管理原则

 

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文化艺术管理原则,这是由党的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立宏大的革命文艺队伍的目标所决定的。建立一支宏大的革命文艺队伍,首先,要加强专业艺术队伍在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因为专业文艺队伍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国家文化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平。但由于它的专业性强、参与面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的需要。其次,建立一支宏大的革命文艺队伍,不能忽视业余文艺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在工厂、农村、部队、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以至街道、集市……活跃着一支难以数计的业余文艺大军,他们以各种形式从事着创作、演出等文艺活动,在用社会主义精神宣传教育群众、活跃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方面起着专业文艺工作者往往起不到的作用,他们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力量。由于他们直接生活在群众中间,亲身感受到生活的脉搏,所以他们思想活跃,他们的创作和演出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一些受群众欢迎、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的文艺形式常常首先在他们当中产生。但业余文化活动又往往因为缺少专业技能而达不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并且由于缺少专门训练,加之有的文化素质较低,有的缺乏组织,因而常常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有的甚至自生自灭。因此,应加强对业余文艺的组织和指导,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业余文化队伍不断提高。专业文艺工作者应加强和业余文艺工作者的联系,给他们以指导,并从他们当中发现人才,同时从业余文艺队伍中吸取有益的营养。

 

文化艺术管理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坚持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管理原则,以专业为指导,以业余为基础,形成专业与业余互帮互助的良性互动,专业带动业余,业余促进专业,实现专业和业余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推动整个民族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

 

3.关于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文化艺术管理原则

 

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文化艺术管理原则既是普及与提高原则实现的必要环节,又是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管理理念。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活相对农村比较发达。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水平较先进,专业性较强,对农村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和影响力。但是中国地域广大,农村幅员辽阔,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相对比较落后,而农民群众充满了对文化艺术生活的渴望,各地农村还拥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这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既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又具有生动的现实性。在农村广泛开展健康的、令人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广大农民文化素质的需要,同时也是传承民族与民间文化艺术、为当代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素养的需要。只有坚持在开展文化艺术活动中注重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建立城乡联袂互动、艺术优势互补的文艺管理新机制,通过城市和乡村的相互交流、相互推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党的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目标。

 

4.关于文艺工作应当发扬民主的文化艺术管理原则

 

周恩来1961年6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号召文艺要加强文艺民主的问题,是在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后,才提出了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这样一个有针对性的问题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艺术管理工作中所取得的许多经验当中的一条重要的经验是:艺术民主和政治民主永远是并存的。凡是政治上民主生活比较健全的时候,文艺上的民主生活也就比较活跃,文艺工作和文艺创作,就会出现一个繁荣兴旺的局面;反之,文艺就不会繁荣。要发扬艺术民主,就要按民主的方法来领导和推动文艺工作与文艺创作的发展。周恩来关于实行文艺民主的号召,对进一步解放文化与艺术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四、初步创造了适合文化艺术发展的新的文艺管理方法

 

1.形成文化艺术活动及其管理的不同体制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提出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年过渡时期结束的时候,胜利实现了把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分别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逐步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在文艺管理方面,早在1951年5月周恩来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指出:“戏曲工作应统一由各地文教主管机关领导。各省市应以条件较好的旧有剧团、剧场为基础,在企业化的原则下,采取公营、公私合营或私营公助的方式,建立示范性的剧团、剧场,有计划地、经常地演出新剧目……”文化艺术管理制度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实行企业化原则,采取公营、公私合营或私营公助的方式,逐步建立起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的文化艺术管理体制。

 

2.创立以展演、汇演为重要形式的观摩演出,以评奖、评论等形式,激励文化团体发展

 

1952年11月《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闭幕典礼上的讲话》,周恩来在大会闭幕典礼上讲了五点有关戏曲改革工作方面的意见:一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二是普及与提高;三是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四是团结与改造;五是克服困难,迎接胜利。这次会演有23种剧种、37个剧团、1600多人参加,盛况空前。通过对演出的观摩、指导、评论、奖励,促进了文化界、戏曲界的交流,加强了对文化艺术事业的管理,并对以后的文化艺术发展创建了模式与范例。

 

3.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典型带动一般

 

以某个剧目或艺术形式为典型,实施突破,然后予以推广,是推进文化艺术领域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方式。1956年5月17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浙江省苏昆剧团在北京演出的昆曲《十五贯》后做了评论。毛泽东说,《十五贯》是个好戏,全国各剧种有条件的都要演《十五贯》。1956年周恩来对《十五贯》做了两次重要的指示,即《关于昆曲〈十五贯〉的两次讲话》。第一次是在1956年4月19日的讲话中说:“不要以为只有描写了劳动人民才有人民性。历史上的统治阶级中也有一些比较进步的人物。”“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历史上的事情,正如我们现在所做的一些事,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看起来也是很可笑的,但是我们现在还是需要做的。”继而又谈到:“毛主席的百花齐放,并不是要荷花离开水池到外边去开,而是要因地制宜。有的剧种一时还不适应演现代戏的,可以多演古装戏、历史戏。不要以为只有演现代戏才是进步的。”周恩来第二次讲话是在1956年5月17日,讲话中肯定了“《十五贯》有着丰富的人民性,相当高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周恩来指出和强调,《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世界的文艺花园里增添我们的花朵”。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倡导下,后来全国绝大部分剧种都移植了这个戏。《十五贯》剧本还翻译成六国文字,在国外也享有盛誉。60年代,周恩来对于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等重点项目的关注与扶持,也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管理原则。

 

4.倡导与发扬艺术民主

 

文艺事业能否贯彻毛泽东所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必须要解决发扬艺术民主、按艺术规律办事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发扬艺术民主,正确认识和对待广大文艺工作者,是发扬艺术民主的首要问题。发扬艺术民主,就是在文艺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与广大文艺工作者,针对艺术创作中各种不同争论和意见,提出以协商和讨论的方式,以鼓励和激励为主,从而调动广大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新中国建立后17年中,许多艺术精品大都是在艺术、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涌现出的。

 

周恩来历来十分关注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运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原则,倡导艺术民主,解决了许多文艺理论与实践上的问题。1953年11 月初,周恩来到上海休养十天,在短短的几天里,他就审看了话剧、锡剧、评剧、扬剧和木偶剧五个剧种与苏州民歌。每次看后周恩来都要倾听大家的意见,并做出精辟的评论。周恩来说:“评弹演员的表现力强,是由于基本功和传统深厚,大有特点。”还说评剧“短小精悍,反映现实快,行动方便,不用布景道具,随处可演,是轻骑部队”。对扬剧周恩来也非常赞赏:“扬剧美,曲调丰富,变化多,表演细致,耐听耐看。”周恩来还说:“它和淮剧的家乡距离那么近,可是两个剧种的特点又是这样明显突出,足见地方戏曲中劳动人民的创造性真是各有千秋。万不可一概而论,抹煞特点。”听了苏州民歌以后,周恩来对民歌的作用也做了充分肯定。他说:“我们在中央苏区的时候,首先重视发展的就是江西兴国民歌。在扩大红军的‘扩红’运动中,民歌起了很大的作用哪。”周恩来对戏剧、戏曲的评论与指示本身,促进了其艺术水准的提高,同时也表现了周恩来身体力行地同广大文艺工作者紧密联系,共同生活、共同战斗、共同发展进步的遵循艺术民主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