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元宵节的诗词佳句

元宵节的诗词佳句

元宵节的诗词佳句

元宵节的诗词佳句范文第1篇

1、高台对映月分明 (打字一) 谜底:昙

2、层云隐去月当头 (打字一) 谜底:屑

3、家家迎元宵 (学校用语) 谜底:第二节

4、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谜底:元宵

5、赶制元宵闲不住 (五字口语) 谜底:忙得团团转

6、元宵节前后 (现代小说) 谜底:二月

7、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 (节日纪念日) 谜底:元宵节

8、此时此地 (剧目) 谜底:元宵谜

9、一夜鱼龙舞 (民俗风俗词语) 谜底:元宵灯会

10、新春佳节话元宵 (报刊名) 谜底:半月谈

11、婚期定在元宵后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12、煤球和元宵一样 (打一成语) 谜底:混淆黑白

13、元宵 (打一成语) 谜底:一朝一夕

14、元宵节后捷报多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15、元宵同返家 (打一成语) 谜底:众望所归

16、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语) 谜底:节外生枝

17、万家灯火闹元宵 (电影名) 谜底:不夜城、乡情

18、灯谜会猜庆元宵 (古文句) 谜底:破题儿第一夜

19、元宵莫来缠·上楼格 (篇目) 谜底:望勿纠正

20、元宵灯火已阑珊 (谦辞礼貌用语) 谜底:望多关照

21、观赏元宵灯谜 (打人名二) 谜底:张节、文虎

22、谜题:元宵虎会 (打字一)

谜底:夤

23、谜题:元宵节后 (打字一)

谜底:完

24、谜题:元宵节后东陵行 (打字一)

谜底:院

25、谜题:元宵前后共团圆 (打字一)

谜底:期

26、谜题:元宵前后共相聚 (打字一)

谜底:期

27、谜题:举头望明月 (打一词语)

谜底:仰光

28、谜题:十五的月亮悬庭前 (北京地名)

谜底:圆明园

29、谜题: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打一财经词语)

谜底:调资

30、谜题:元旦元宵捷报频传 (打一成语)

谜底:节节胜利

31、谜题:层云隐去月当头 (打字一)

谜底:屑

32、谜题:家家迎元宵 (学校用语)

谜底:第二节

33、谜题: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谜底:元宵

34、谜题:赶制元宵闲不住 (五字口语)

谜底:忙得团团转

35、谜题:元宵节前后 (现代小说)

谜底:二月

36、谜题:元宵回暖 (韵目带数)

谜底:十四寒

37、谜题:元宵之夜遇徐娘 (《射雕英雄传》人物)

谜底:胖妇人

38、谜题:正月十五晨炊忙 (中骊双珠)

谜底:元宵·早点·火烧

39、谜题:正月十五打牙祭 (打一成语)

谜底:一年一回

40、谜题:十五日 (打字一)

谜底:胖

41、谜题:元宵出门赏灯 (常言俗语)

谜底:外行看热闹

42、谜题: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 (节日纪念日)

谜底:元宵节

43、谜题:此时此地 (剧目)

谜底:元宵谜

44、谜题:一夜鱼龙舞 (民俗风俗词语)

谜底:元宵灯会

45、谜题:新春佳节话元宵 (报刊名)

谜底:半月谈

46、谜面:从小浑身白,长大变毛色,若要分男女,看它头顶就晓得。 (打一动物)

谜底:鸡

47、谜面:顶上红冠戴,身披五彩衣,能测天亮时,呼得众人醒。 (打一动物名)

谜底:公鸡

48、谜面:头戴珊瑚笔架,身穿五色衣裳,一声高唱,日出东方。 (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49、谜面:一朵红花头上戴,一件花衣身上盖。天还没亮就起床,唱得太阳升起来。 (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50、谜面:头上一朵红花开,花衣不用剪刀裁。虽然不是英雄汉,一声叫起万门开。 (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51、谜面:稀奇稀奇真稀奇,外生骨头里生毛,有朝一日稀奇转,里生骨头外生毛。 (打一动物)

谜底:雏鸡

52、谜面:小小哥儿嗓子妙,早上昂头把鸣报。 (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53、谜面: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亥 (打一成语)

谜底:鸡犬不留

解析:“酉戌”对应的生肖是“鸡狗”。

54、谜面:个子不高,全身长毛,站着不走,躺下乱跑。 (打一物)

谜底:鸡毛掸子

55、谜面:雀儿栖树间 (打一字)

谜底:鸡

56、谜面:树中栖鸟闻叽声 (打一字)

谜底:鸡

57、谜面:鸿江别后又重逢 (打一字)

谜底:鸡

58、谜面:又见伯劳向东来 (打一字)

谜底:鸡

59、谜题:煤球和元宵一样 (打一成语)

谜底:混淆黑白

60、谜题:元宵 (打一成语)

谜底:一朝一夕

61、谜题:元宵节后捷报多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62、谜题:元宵同返家 (打一成语)

谜底:众望所归

63、谜题: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语)

谜底:节外生枝

64、谜题:万家灯火闹元宵 (电影名)

谜底:不夜城、乡情

65、谜题:灯谜会猜庆元宵 (古文句)

谜底:破题儿第一夜

66、谜题:元宵莫来缠·上楼格 (篇目)

谜底:望勿纠正

67、谜题:元宵灯火已阑珊 (谦辞礼貌用语)

谜底:望多关照

68、谜题:观赏元宵灯谜 (打人名二)

谜底:张节、文虎

69、谜题:小毛头约会:元宵节晚八点 (诗词句)

谜底:少年十五二十时

70、谜题:元宵 (诗词句)

谜底:数问夜如何

71、谜题:元宵前后 (诗词句)

谜底:十四为君妇

72、谜题:元宵春灯 (网络电脑词语)

谜底:节点

73、谜题:欢欢喜喜做元宵 (音乐词语)

谜底:快节奏

元宵节的诗词佳句范文第2篇

笔者在阅读了大量元宵词后发现了一个特点,那就是元宵词的艺术手法比较固定,常常使用比兴、铺叙和对比。

一、宋代元宵词中的比兴手法

(一)什么是比兴?

比兴手法的使用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了。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六义”中的两种。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指诗有寄托之意。

(二)比兴在元宵词中的运用

宋朝的元宵佳节是最令词人兴奋或生发感慨的时刻,再加上大量的节日娱乐活动、热闹气氛的渲染,大量的元宵词也应时而生。华灯、鳌山、银盏、素月、桂花、箫鼓、凤辇、歌、酒、车马、笑语、雪柳等相应的元宵节特有的事物充斥在词中,同时,元宵词中注入个人情感,丰富了元宵词的内容,也提升了其“词史”的地位和品格[1]。这意味着词不再是唐五代时期只为了应歌娱人而作,而是有了寄托,我们以下列两首元宵词为例:

苏轼《蝶恋花》: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由“灯火”、“三五夜”、“吹笙”等意象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元宵词,作者以元宵夜灯、月、游人的场景为发端,引出自己对人生际遇反复的慨叹,以及对光阴催人孤独老去的无奈,这正是使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

蒋捷《南乡子》:

翠幰夜游车。不到山边与水涯。随分纸灯三四盏,邻家。便做元宵好景夸。

谁解倚梅花。思想灯球坠绛纱。旧说梦华犹未了,堪嗟。才百余年又梦华。

词人以“翠幰”、“纸灯”、“绛纱”这一幅“元宵好景”为发端,引出了自己对时代盛衰的慨叹。“旧说梦华犹未了,堪嗟。才百余年又梦华”,由此可见挥之不去的还是梦里的故乡情结。

这两首词都是先描述元宵节的盛况,然后才引入自己的感慨抱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正是比兴的特征。元宵词有寄托,它的品格才会高,如果单纯地写元宵盛况,就如同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干,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元宵词会采用比兴手法的原因。

二、宋代元宵词中的铺陈手法

(一)什么是铺陈

铺陈就是“诗经六义”中的“赋”,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铺陈叙述,直说其事,反复叙说。

(二)铺陈在元宵词中的运用

首先,北宋王朝承平一百七十载,统治者通过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得以发展,都市生活繁荣。同时,都市经济的发达带动了元宵节庆的繁荣,从而为元宵词注了大量的内容。宋代词人在惊叹元宵佳节盛况的同时,纷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热闹场面,在记录的过程中,便不自觉地使用了铺叙的手法。

如万俟咏的《雪明鳷鹊夜慢》:

望五云多处春深,开阆苑、别就蓬岛。正梅雪韵清,桂月光皎。凤帐龙帘萦嫩风,御座深、翠金问绕。半天中、香泛千花,灯挂百宝。

圣时观风重腊,有箫鼓沸空,锦绣匝道。竞呼卢、气贯调欢笑。暗里金钱掷下,来待燕、歌太平睿藻。愿年年此际,迎春不老。

词的上阕从元宵灯节的夜景入手,烘托了“香泛千花,灯挂百宝”的赏灯主题。节日的京城经过盛装打扮,像阆苑仙境、蓬莱仙岛、光辉灿烂;元宵佳节,寒梅映雪、桂树飘香、月光皎洁。皇帝的宫殿彩灯高挂,绚丽的华灯映透了半天的云彩。下阕则转换角度,表现佳节里京城的繁荣与喧闹。宣和时期,“上元节烧灯胜于前代,为彩山峻极而对峙于端门”[2]“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酒坊茶肆。……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3]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以及少女贵妇,都成群结队,拥挤于人潮中,鼓乐喧腾,人声鼎沸,杂耍表演,呼卢,万俟咏的词用铺叙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幕幕动人的场景。

其次,宋代词体形式的发展,给元宵词的铺叙手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由于元宵节具有特定的时空规定性,这就要求应时应景的元宵词具备一定的叙景纪实性特点。显然,传统的小令受其篇幅的制约已经无法展示元宵盛况,而以铺叙体物为特征的慢词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在柳永、苏轼等人的努力下,慢词在北宋日渐流行,对元宵节景象和气氛的描写变得生动而具体。

我们可以进行以元宵节为题材的小令与慢词对比:

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首词情感婉约,感慨青年男女恋情的曲折,风格朴素自然。

柳永《迎新春》: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这首词极尽铺叙之能事,写出了元宵佳节欢腾的场面,有转换的嶰管青律,高耸的鳌山彩灯,喧嚣千门万户,灿烂的火树银花,闹腾的箫鼓……这样一派太平时代的欢乐场面,通过慢词这种形式详详细细地铺叙了出来,生动具体。

两词相比,在描述元宵佳节的盛况中,慢词占尽了优势,给铺陈渲染创造了一个极好的空间。

三、对比手法在元宵词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对比手法?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如宋·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

(二)对比手法在宋词中的运用

靖康巨变后,金人的铁蹄粉碎了宋人的太平梦,曾经的繁华已经远去,不少南渡词人发出了今夕何夕的咏叹。宋代朝廷南渡后,文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词人的今昔之感已超出了自身的遭际,而偏重表现为一种故国之思,即在对昔日汴京繁华的追忆与怀念的背景下,与当今处境进行对比,抒发了饱含个人身世的悲凉。

如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此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作,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上阕写元宵佳节,照例应该畅快游玩,然而作者心绪萧索,拒绝了“酒朋诗侣”的邀请,其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

下阕则是对往日的回忆。元宵佳节毕竟是最为当时人所重视的繁华喧闹的节日,无心出游的作者虽将自己锁在屋中,还是不由想起往日在汴京尚为少女时无忧无虑的时光,然而离乱后,人已衰老,心更憔悴,已经失去了游玩的兴致,心中的创伤更是使自己对夜间活动存有戒惧,对喧嚣的环境也有所不堪。前后心境的对比,将南渡士人心理上的巨大阴影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结局又起波澜,“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作者既担心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之感,加深自己内心的痛苦,又怀念能够纵情欢笑的幸福时光,想要通过偷听别人的笑声来给自己萧索的心灵带来慰藉。

整首词一波三折,语淡情深,意蕴凄苦悲凉,南宋末年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说:“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再如阎苍舒《水龙吟》:

少年闻说京华,上元景色烘睛昼。朱输画毂,雕鞍玉勒,九衢争骤。春满鳌山,夜沉陆海,一天星斗。正红球过了,鸣鞘声断,回莺驭、钧天奏。

谁料此生亲到,十五年、都城如旧。而今但有,伤心烟雾,萦愁杨柳。宝箓宫前,绛霄楼下,不堪回首。愿皇图早复,端门灯火,照人还又。

此词上片,是描写作者闻说旧日汴京上元繁华热闹的境况;而下片则是叙述十五年后,作者亲到故地后所见,无论宫前楼下,均是一番不堪回首的景象。作者所听闻的是“朱输画毂”、“春满鳌山”;而后所看到的却是“伤心烟雾”、“萦愁杨柳”,一盛一衰,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感伤与嗟叹尽在其中。最后词人又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愿皇图早复,端门灯火,照人还又”,表现出一番强烈的爱国之情。

其他如蒋捷的《瑞鹤仙·乡城见月》、《女冠子·元夕》,也都是追忆往昔元宵夜的欢乐情景,抒发世易时移的沧桑感慨和故国之思的佳作:“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眼前虽然是“香尘暗陌,华灯明昼”,一派祥和景象,词人却“懒携手去”、“缃帙离离,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鋼无寐,满村社鼓。”其他如向子諲《水龙吟·绍兴甲子上元有怀京师》、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等词,都是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故国之思。

宋朝的元宵词是元宵诗词史上的一个高峰,综观大量的元宵词,我们会发现,它们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是如此地相似,无论词牌名怎么变,无论内容怎么变,这些词一如既往地使用着比兴、铺陈以及对比的艺术手法。比兴手法的大量使用与词的发展密切相关;铺陈手法的使用既与词的发展密切相关,又与宋朝繁盛的城市经济以及元宵节的狂欢密切相关;对比手法的大量使用则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这段屈辱的历史密切相关。综上所述,这些手法的大量运用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文学史的发展、经济基础以及政治时局密切相关的,是历史的必然。

注释:

[1]杨海明:《宋代元宵词漫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2]蔡涤:《铁围山纵谈·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6页。

[3]孟元老著,邓之城注:《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参考文献:

[1]谢佩源,李永田.词[M].北京出版社,2004:164.

[2]逯雪梅.宋代元宵词的士人心态[J].阅江学刊,2011,(3).

元宵节的诗词佳句范文第3篇

aa【热门版】谜题:中秋鼓励消费(打成语一)

谜底:月下花前

小贴士:月下花“钱”。

谜题:元宵、中元、中秋节。(打一消费名词)

谜底:3.15(消费者权益日)

小贴士:“三”个节日都是月“十五”。

谜题: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甜甜蜜蜜。(打一食品名)

谜底:月饼

谜题:木兰迷恋中秋夜(打一成语)

谜底:花好月圆

谜题:云盖中秋月,雨淋元宵灯。(打一成语)

谜底:下落不明

小贴士:“云盖中秋月,雨淋元宵灯。”这句谚语说的是如果在中秋之夜,月亮被云层盖住,那么来年元宵前后,必定春雨连绵,元宵灯都要被淋湿了。这里意为预测是否下雨。

谜题:春风吹来白花开,中秋过后葫芦来。外穿黄衫藏黑豆,润肺凉心好药材。(打一水果)

谜底:梨

谜题:十五的月亮悬庭前(北京地名)

aa【精选版】谜底:圆明园

谜题:十五连城(河北地名)

谜底:望都

谜题: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打一财经词语)

谜底:调资

谜题:春*满园十五夜(打一成语)

谜底:花好月圆

谜题:三岁姑娘肩背弓,沿山打猎到山东,十五十六真威风,廿七廿八一场空。(打一自然物)

谜底:月亮

谜题:十五不出门(打一成语)

谜底:望而却步(十五又称“望”)

谜题:五湖四海一美人,十五六岁玉清纯,十八十九得了病,一到三十便断魂。(打一自然物)

谜底:月亮

谜题:山旁隐现横空日,雨下埋香寂寞人。(传统佳节)

谜底:中秋节

谜题:中秋佳节结良缘(打一城市名)

谜底:重庆

谜题:中秋鼓励消费(打成语一)

谜底:月下花前

解析:月下花“钱”。

谜题:中秋望月(打《红楼梦》诗曲一句)

谜底:时逢三五便团圆

aa【经典版】谜题:中秋遥知兄弟赏光处(打一唐诗目)

谜底:望月怀远

谜题:木兰迷恋中秋夜(打一成语)

谜底:花好月圆

解析:“花”别解为“花木兰”

谜题:中秋渡蜜月(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谜题:中秋遥看众星小(打一歌曲名)

谜底:十五的月亮

谜题:元宵、中元、中秋节。(打一消费名词)

谜底:3.15(消费者权益日)

解析:“三”个节日都是月“十五”。

谜题:国庆中秋紧相连(打郑板桥诗词一句)

谜底:一节复一节

谜题:春风吹来白花开,中秋过后葫芦来。外穿黄衫藏黑豆,润肺凉心好药材。(打一水果)

谜底:梨

谜题:瓣儿弯弯像卷发,寒风冷雨它不怕,百花凋谢它开花,中秋时节到万家。(打一花卉)

谜底:菊花

谜题:金灿灿,银闪闪,一到中秋香气散,用它酿酒请宾客,用它浸渍供美餐。(打一植物)

谜底:桂花

谜题:高高个子身穿青,脸儿金黄笑盈盈。结果好像中秋月,圆月里面藏星星。(打一水果)

谜底:枇杷

谜题: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甜甜蜜蜜。(打一食品名)

谜底:月饼

谜题:三四五,像把弓,十五十六正威风,人人说我三十寿,二十八九便送终。(打一自然物)

谜底:月亮

谜题:才过中秋,便交端阳。(打一常用词)

谜底:脱节

谜题:中秋月色露生花(打一文具名)

谜底:圆珠笔

谜题:中秋佳节大团圆(打一电影名)

谜底:一个都不能少

谜题:月到中秋(打一俗语五字)

谜底:行行出状元

谜题:云盖中秋月,雨淋元宵灯。(打一成语)

谜底:下落不明

解析:“云盖中秋月,雨淋元宵灯。”这句谚语说的是如果在中秋之夜,月亮被云层盖住,那么来年元宵前后,必定春雨连绵,元宵灯都要被淋湿了。这里意为预测是否下雨。

谜题:外圆正割垂直线,积分开方斜角边。(打一传统节日)

谜底:中秋

谜题:山旁隐现横空日,雨下埋香寂寞人。(传统佳节)

谜底:中秋

谜题:六点一分东方明,有望采得火种。(节日冠日期)

谜底:八月十五中秋

谜题:华夏之后(打一节日)

谜底:中秋

谜题:十五始展眉(打一月亮雅号)

谜底:望舒

元宵节的诗词佳句范文第4篇

节目串联词的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上串下联,往往寥寥数语却穿针引线,画龙点睛,在突出节目主题、把握基调、增强信息量和调动观众情绪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串联词运用得体,会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和人文性,写得糟糕则会影响节目的效果。切不可用高深莫测的警句和过于华丽的词藻使主持人居高临下,丧失了亲切感。写作时要善于抓特点、抓特色,用名人轶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诗词歌赋、想象修辞等来增加文采。

拟写串联词,要力求语言精辟有力、内涵深刻、上下贯通。可以分以下几步:第一步要审清上下节目的内容,明白节目的主题、目的。第二步要分析节目内容,弄清上下节目和节目主题之间内容、形式上的联系。第三步是找准联系点,可以从具体内容的角度来找,也可以从点评的角度来找;第四步结合上下节目的联系,勾连节目,注意串台词的自然、连贯。

【经典考题】

班上举行节日文化主题班会,李明同学先介绍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接下来韩梅同学介绍“中秋节”,这时班会主持人要说一段话,将前后两位同学的节日介绍串联起来。请你为班会主持人写一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语意连贯,不少于60个字(含标点符号)。(广东高考卷)

解析:本题中已经明确指出班会的主题是“节日文化”,可以结合“元宵节” “中秋节”的特点、相关风俗、诗文来写,承上启下,有机结合。如元宵节的“灯火”,中秋节的“圆月”就可以作为联系点。

答案示例:感谢李明同学给我们带来了“灯火阑珊”元宵佳节盛宴,一场元宵文化大餐。同学们,这样的灯火阑珊,这样的月圆之夜,你是否会想起另一个月圆的十五之夜?是啊,天上月圆,人间月半,那一轮皎月又挂在了中天,有请韩梅同学给我们介绍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大家欢迎!

【牛刀小试】

1. 公司举行晚会,在一曲《朋友》之后,接下来的节目是小品《邻里之间》。晚会是男女两个主持人搭档,请你按照要求写出串台词。将前后两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语意连贯,不少于60个字。

女主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主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举办诗歌朗诵比赛,下面是朗诵目录的一部分:

(1)《太阳礼赞》 (2)《月满西楼》

请你在《太阳礼赞》与《月满西楼》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串台词。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60字。

3.为纪念伟大领袖,高一(1)班举行了诗词朗诵会,以下是部分诗词: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七律·人民占领南京》;《七律·长征》

(1) 请你为其中任意一首诗词写一段串台词。(2)为朗诵会最后写一段结语。要求:所写串联词与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结语要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节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宵节的诗词佳句范文第5篇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