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审计整改报告

内部审计整改报告

内部审计整改报告

内部审计整改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 内部审计 质量

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管理中所起的作用也日益凸现,有关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值得我们深思。笔者所在单位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所属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近年来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审计人员以此为契机,在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抓好审前准备,提高规范化程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准备工作有助于审计人员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审计项目。然而,与目前发展相对较为规范的审计实施相比,审前准备工作重视不足、审计资料填报模板不规范、审前调查不充分以及审计报告质量评估标准不健全等现象还较为常见。笔者所在公司通过报签《审计立项书》、更新审计资料填报模板、编制《审计访谈提纲》、审计方案采用集体研讨的形式、健全审计项目质量自我评估标准等一系列工作,审前准备环节的工作规范程度大幅提升,现已基本固化成一套完整的审前准备流程,为审计实施和后续审计的开展打下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报签《审计立项书》。按照审计任务来源,编制《审计立项书》,明确审计内容,报董事长签批后作为审计实施依据之一,增强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项目的重视程度。

二是更新审计资料填报模板。结合所属单位各自不同的组织结构、业务性质、核算模式,细化更新了以前年度编制的审计资料填报模板,形成现有的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生产单位审计表格模板》和《子公司审计表格模板》。如在适用于生产单位的填报模板中取消“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增加“建立的各项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目录”;适用于子公司的模板中增加“长期投资及收益表”、“企业年度工作报告”。同时,为每张表编制了填写说明,对表格之间的勾稽关系加以解释,方便被审计单位人员填报,使收集的审计资料可以突出被审计单位自身特点,更具有相关性和针对性。

三是编制《审计访谈提纲》。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填报资料的了解,由审计组长结合审计目标、审计范围,针对不同单位、不同人员、有侧重点地编制《审计访谈提纲》,指导审计人员在开展审前走访调查时,尽可能地收集到全面、充分、相关和有用的财务、非财务信息,从而进一步确定重点审计领域、评估审计风险和重要性水平。

四是审计方案集体研讨常规化。根据审前调查走访收集到的信息,审计组长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组织项目组成员集体研究讨论,集思广益,征询采纳各成员意见后对实施方案进行补充完善,提升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采用这种方式便于项目组成员熟悉审计内容,保证现场审计有序开展。

五是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自我评估标准。完善《审计项目质量自我评估标准》。将审计项目分为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再分别细化为9个、14个、18个小项目,对每个小项目按照其重要性水平赋予相应分值权重,由全体审计人员进行打分之后汇总得出最终成绩,客观、公正、合理地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评价,以此来促进其质量的提高。

二、做实审计实施,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实施是审计项目的主体和重点部分,关系到审计报告的最终质量和审计风险的高低。目前,大多数企业审计实施阶段还存在符合性测试力度较小、现场审计工作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的个人经验等缺陷。笔者结合所在公司实践,认为有重点地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

一是抓好审计证据质量控制。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审计证据要符合相关性、充分性和可靠性原则。审计证据的获取须全面、客观地反映问题本质,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而不能仅凭个人爱好或主观判断;审计证据的获得应当合理合法,真正涉及问题的本质;审计证据的数量必须充分,足以反映审计事项的客观事实。审计证据的获取步骤一般分三步:一是事前收集;二是事中获取,向被审单位及相关部门直接索取有关证明材料,现场审阅,抽查有关资料,实地盘点,实地调查、现场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三是证据鉴定,筛选有价值的证据。笔者所在公司在提高审计证据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手段,尤其突出事前和鉴定环节,找准获取审计证据的关键和方向,在实施时加大证据获取和审核的力度,项目组负责人对审计证据进行实时审核,若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成审计人员重新取证。

二是要加大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力度。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正在从传统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更加关注内控与风险,挖掘管理深层次问题,去“读懂数字背后的故事”。内控符合性测试作为审计的一种手段,是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抓手。通过内控符合性测试与评价,可以揭露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失控部位,从而达到改善企业管理,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的目的。符合性测试的范围越大,所能提供的有关政策或程序执行有效性的证据就越充分。为确保审计效果,笔者所在公司对内控测试的流程进行了梳理,测试前审计人员掌握制度,梳理测试重点,明确测试的流程和方法;测试过程中,通过查看台账、抽查单据记录、调查走访、现场实测、流程分析、交流沟通等方式进行,对发现的问题缺陷与相关业务人员、部门领导进行沟通确认、反复论证,在取得有效证据和结果后才下结论,以保证测试客观性、可行性,杜绝“走过场”。

三是推行三级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指审计工作底稿完成之后,由审计组成员之间、审计组组长、业务处长分别进行复核,认真审查各审计事项的判断是否准确,核查审计工作底稿所附证据是否符合合法性、相关性、充分性原则。各级复核人员明确其具体复核的内容和承担的责任,实现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始终都处于适当层次的控制之中。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是对审计工作底稿中所列审计事项及结论与审计证据是否相互支持的核对,从而可以合理保证审计意见的准确性,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三、狠抓审计报告时效性,提高信息有用性

审计报告是审计项目的最终结果,是审计人员向管理层等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如果审计报告的时效性能够增强,就会大大提高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效果及增加企业价值等方面的作用。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只需几秒,而内部审计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得到一个想要的答案。如果审计报告出具的时间过长,提供的信息早已过时,没有任何意义,内部审计人员一定要及时完成审计工作,在合理的时间提供审计报告,而要做到这一点,审计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经过重新设计:一是制定计划,没有计划的审计就如同“没有地图的旅行”;二是现场审计中要避免“过度审计”;三是形成审计报告。最具有挑战性的是编制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整个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和关键环节,笔者所在单位在提高审计报告时效性方面的主要做法如下:

集体讨论审计报告,缩短审计报告周期。审计报告出具的流程在企业里一般是由审计报告初稿完成后,由项目组长、处(室)部门负责人逐级对报告进行复核,由于审核人员看问题的角度和层次不同,造成报告反复修改,审计报告出具时间较长,影响了审计报告出具的时效性。为保证审计报告质量,审计部门优化审计报告出具流程,报告在项目组定稿后,提交由审计人员、业务处长、部门领导共同参与的集体研讨,采用头脑风暴法,快速统一思想,将三级复核流程优化,不但减少了报告修改时间,审计报告的完整性、审计结论的准确性以及审计整改建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有所提高。项目组长根据审计项目组成员的工作底稿,整理、汇总取得的审计证据,做出合理、恰当的判断,提出审计整改建议,出具审计报告并通过项目组成员讨论后定稿。实行审计报告集体讨论,能有效降低审计报告反复修改的时间,压缩出具报告的时间,提高了审计报告的时效性。

四、重视后续审计,巩固审计成果

后续审计是审计工作的终结阶段,也是落实审计成果的关键环节,有助于督促被审计单位有效履行整改职责,促进审计成果的利用,促进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风险防范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其在提高审计质量、维护审计工作严肃性、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成果的延续性和规范性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现实审计中由于对后续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以及审计项目多、审计力量不足等一些客观原因,重审计、轻后续的现象较为普遍,后续审计的组织方式、操作程序和审计内容随意性大、后续审计成效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笔者所在单位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改进,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优化后续审计流程。为解决后续审计时间相对于整改落实节点相对滞后以及后续审计与前期审计流程分离等方面的问题,审计人员对原有审计回访流程进行了优化,增加被审计单位上报整改计划环节,由审计部门审核后报董事长签批后下发,明确时间节点、责任人等。

二是提高审计回访频次,跟踪回访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对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回访和持续关注,确保审计成果转化,促进公司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机制的完善。建立《审计项目过程控制记录表》,根据被审计单位上报的整改计划,按月对发现问题整改项数进行统计,实施动态管理,对已到整改时间节点的审计发现问题实行“拉条挂账”,安排人员进行“一事一访”,促进问题及时整改归零。每月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记录,每季度对审计回访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及时出具审计回访报告,促使审计发现问题能够按节点高质量完成整改,确保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归零,有效巩固前期审计成果。

通过对后续审计流程化、制度化,以及审计回访频次的提高,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率有了显著提高,有效提高了审计项目的整体质量。

实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生存发展的根基,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线”和“事业线”,没有质量保证的内部审计不但会失去服务对象,而且会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审计资源计划管理、审计方案质量控制、审计项目现场管理、审计报告质量控制、后续审计质量管理等方方面面,也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包括事前的调查、计划,事中的实施,事后的报告、检查等环节,这些环节既相互衔接,又相互交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将影响整个内部审计的质量。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抓准、抓好内部审计每个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对提升审计质量尤其重要,只有不断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作用。

内部审计整改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审报告;质量;问题;因素;途径

内部审计报告(以下简称:内审报告)是内审成果的集中体现,是提高内审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自2011年1月1日起,我国施行新的审计准则(审计署8号令)以来,对审计报告的形式、内容、编审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但当前内审报告仍存在审计要素不齐、反映问题不突出、依据引用不充分、审计评价不公允、审计建议缺乏服务意识、整改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科学提高内审报告的质量,对被审单位的规范管理,乃至更高层次地促进国家和社会金融秩序的良性循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目前内审报告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一)要素不齐,格式错误,日常口语频现,权威性受到质疑

一是内审报告经常出现没有标题、报告日期等要素不齐的低级错误。二是不注意格式,错别字频现、标点符号混用,造成词不达意,漏洞百出。三是内审报告中充斥着日常口语,比如:经常出现“确实存在如下问题”、“显然不合理”等;甚至存在日常口语取代法律术语,比如:将“法定代表人”误写为“法人”或“法人代表”等。日常口语的不规范使用,降低了内审报告的权威性,甚至影响其法律效应。

(二)反映问题的重点不突出,数据表述不直观,不科学

一是在反映问题时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反映的都是些微小技术性差错、性质不严重、不具代表性的问题,对收集起来的审计证明性材料没有进行必要的提炼。二是面对各种审计数据,放弃直观图表法,选择晦涩、不科学的语言归集表述。使人感觉整个报告处处隐藏着问题,却又找不出关键性所在。

(三)问题定性不准确,依据引用不适当

在审计查出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中,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叙述不清,定性和处理处罚引用的法律法规存在、过时、失效,层次较低、与相关其他法律法规冲突等现象,严重削弱内审报告的严肃性。

(四)审计评价不全面、有失公允

一是由于对内审报告反映的问题,调查不够深入,没有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当时的客观背景环境,使提出的一些问题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甚至明显带有个人的主观臆断、感彩比较明显,存在任意拔高或贬低的现象。二是超越审计范围进行评价。对不属于审计事项的内容以及审计过程中没涉及或仅表面涉及的问题进行随意评价。

(五)审计建议缺乏服务理念,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一是片面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缺乏服务理念。将评判内审报告的优劣建立在发掘被审计单位问题多少的基础上,内审报告过于强调缺陷部分的披露,对取得的成绩或管理中的亮点予以忽视,没有站在被审计单位角度,对其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出持续改进的意见和措施。二是审计建议针对性不强,非常原则抽象。对发现的问题,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结合被审单位自身情况,从制度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资源配备是否齐全等角度入手,提出实用性较强的审计建议;或者提出的意见完全超出被审单位自身能力的范围,不具备可操作性。

(六)对内审报告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不得力

目前普遍存在“重审计、轻整改”的现象,对内审报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不及时落实整改,或者敷衍简化、整改不到位。内审报告约束力缺失,审计整改走过场,完全脱离了内审监督的初衷,内审实效性得不到保障。

二、影响内审报告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内审人员专业能力欠缺,质量风险意识不强

内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工作,要求内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和风险意识,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充分调查取证,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内审人员因自身专业能力的欠缺,不能完全达到上述要求;加上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对内审报告中潜在风险缺少防范意识,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内审报告的质量。

(二)审计复核三级复核制度未能有效落实

审计三级复核制度(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和审计专职复核机构三级复核制度)未能有效落实,部分审计组组长以及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没有切实履行复核职责,仅简单地签署“已复核”,没有提出具体的书面意见,审计复核流于形式;审计专职复核机构不得不直接面对许多本应在审计组和其所在部门解决的问题,比如:审计事项事实是否清楚、审计评价建议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等。但审计专职复核机构由于受工作流程的限制,无法接触到第一手资料,审计复核对审计事实的精准反映很难实现,这很大程度影响了内审报告的真实有效性。

(三)内审报告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对于内审报告的质量控制而言,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是关键。但现实中内审责任追究往往是最薄弱的一环,有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确;有的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其结果直接导致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出现的审计过错,难以辨别责任主体,内审报告质量追溯控制得不到保障。

三、提升内审报告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要素齐全,文字简练,用词专业,表述准确

一是内审报告编写应当包括下列要素:(1)标题;(2)收件人;(3)正文;(4)附件;(5)签章;(6)报告日期;(7)其他。要素齐全,是提高内审报告质量的基本要求。二是编写内审报告时应尽量使用定性、定量词汇,判断和反映客观事实,切记使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和夸张的语言;同时尽量减少日常口语,采用专业术语,清楚准确地陈述事实,使内审报告的使用者充分明白、精准理解。

(二)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一是内审报告应做到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原则上按要按主次程度依次归类,同类问题尽量集中表述,并且注意前后联系。二是内审报告的内容必须完整准确地反映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财务收支的真实情况,要有专业判断,重点突出,去伪存真;对发现的问题,要具有代表性,能充分反映被审单位重大经济活动和重要财务管理行为上出现的漏洞。三是内审报告所列的事实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还应该做到 “翔实清楚”,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尽可能量化,多用图表形式归集;文字表达简练、准确,符合审计公文语体。

(三)实事求是,证据充分;引用适当,定性准确

一是内审报告应依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对审计事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作出公正的评价,态度鲜明,对问题的定性和处理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地作出审计结论和处理意见,不回避矛盾,不避重就轻。二是对引用的法律、法规依据要注意时效性,行为发生时还未生效的文件或者已废止的文件不能引用,法规级次高的优先使用,要有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的意识。引用的法律、法规除写明文件名称和文号外,还应将引用的有关条款写上,使内审报告对问题的评价和处理更有说服力。

(四)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完善内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改进审计评价意见不全面的状况

一是在编制内审报告应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编制初应与被审计单位就有关分歧进行沟通,初稿形成时为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还应再次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要求在一定期限内书面反馈,促使内审报告更加充分反映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二是落实内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通过规范审计复核,评估审计发现的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对被审计单位违规问题的定性、处理以及整改措施,提出公允、全面的评价意见,提升内审报告的价值和作用。

(五)正确把握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强化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要树立审计的服务意识,要明白查处和揭露问题不是内审工作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内审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制度管理,维护国家资产安全,减少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二是强化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出审计建议要明确具体,要让被审计单位的执行有据可依,整改落实有效。例如:某被审计单位存在应记未记固定资产的问题,那么针对该问题审计人员提出审计建议时,就应当要求被审计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单位的固定资产清理、登记和申报工作,如实核实资产,加强购置、废置的固定资产登记工作,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而不能一概用“要加强财经法纪意识,增强财经制度”等建议笼统代替。

(六)健全内审报告责任追究制度,跟踪督促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

一是建立内审报告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减少审计工作中不规范行为的发生。二是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规范管理,健全制度;注重审计建议的成效,并采纳后运行情况进行提炼总结,及时上报相关政府部门,推动相应制度和办法的出台,提升审计报告参谋服务的价值。

四、结束语

总之,内审报告质量管理是全体内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共同参与实施的系统工程。内审人员应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建立“防范胜与查处,监督寓意服务”的理念,加强内审报告质量控制,使被审计单位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将内审报告视为有效的管理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被审计单位长远发展,进一步促进国家和社会金融秩序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阳承姣.内部审计报告常见问题和质量提升措施[J].时代金融,2013(18).

[2]普必学,张亚敏.内部审计报告质量常见问题及控制策略[J].时代金融,2014(12).

内部审计整改报告范文第3篇

一、充分认识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

审计监督是《宪法》确定的监督制度。积极落实审计决定,强化审计整改,对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认真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是被审计单位的法定义务,各部门、单位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区的高度,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强化法制意识,坚持标本兼治,注重建立完善长效机制,自觉做好审计整改工作,切实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权威性。

二、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工作机制

(一)建立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区审计局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决定书或审计整改通知书后,被审计单位应当自收到审计决定书或审计整改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向区审计局报送整改情况报告。整改情况报告包括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审计建议和意见的采纳情况及采取的改进措施,尚未整改到位的原因等。区审计局将审计整改情况汇总,纳入年度政府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建立审计跟踪回访制度。区审计局应在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审计整改通知书送达之日起3个月内,进行审计跟踪回访检查。对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未执行审计决定、未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的,应查明原因,予以督促落实。

(三)建立整改联动督查制度。各有关部门要与区审计局密切配合,切实做好审计整改督查工作。每年1月底前,上一年度的被审计单位应按要求将审计整改情况报告报送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同时抄送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人大办公室、区监察局和区审计局。区委、区政府督查室要及时汇总各单位审计整改落实情况,对重点问题和未整改的问题进行跟踪督查。区审计局要以审计整改专题通报、审计结果公告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审计整改情况。

(四)建立整改责任追究制度。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审计整改情况应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和年度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存在的问题突出,且具备整改条件逾期未整改或拒不整改的单位主要负责人,由区分管领导和区纪委、区监察局领导对其进行警示谈话。对进行警示谈话后仍未进行整改的,将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三、进一步加大审计工作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审计执法力度。区审计局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坚持原则,敢于碰硬。要定期分类汇总和通报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整改情况,对被审计单位不按规定期限和要求进行审计整改的,审计机关应当责令执行;仍不执行的,将其作为重点审计对象实施连续跟踪审计。

(二)进一步提高审计执法水平。区审计局要切实提高审计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审计的能力和水平,对查出的问题,要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恰当,建议可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影响较大或有潜在威胁的问题,对侵害人民利益、涉及民生工程的问题,对屡查屡犯的问题,要重点查处并做到重点整改。

内部审计整改报告范文第4篇

强化审计整改工作,是严格执行《审计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目前,一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不力,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时有发生。为此,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领会落实审计整改是服务市委、市政府经济管理决策的内在要求,也是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重要方式。要积极支持审计机关依法监督,严格执行审计决定,认真采纳审计意见和建议,切实增强审计整改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建立和完善审计整改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审计整改报告制度。

1、被审计单位应在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30日内向审计机关报送审计整改结果报告,内容包括: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采纳情况及采取的改进措施,尚未整改到位的原因及整改的计划等。

2、审计机关每年应向市政府报送全年审计整改工作综合报告,内容包括:年度审计整改的基本情况、整改的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建议等。

3、对于市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市人民政府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后提出的审计整改等审议意见,相关单位应认真落实。审计机关应将整改结果汇总后向市政府汇报,并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4、对市领导在审计报告上批示、批转有关单位整改或办理的事项,有关单位应抓紧落实,并在规定时限内将落实情况报告市委、市政府,同时抄送市监察和审计机关。

(二)健全审计整改联动机制。

监察、发改、人社、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要根据《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省审计监督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协助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注重信息共享、各司其职、分类督办,形成审计整改监督合力。对审计机关依法提请暂停拨付与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行为有关的款项,以及代扣罚没款等事项,财政部门要及时停止相关资金拨付和扣缴、清收应当上缴财政的款项;对审计机关作出的被审计单位补缴税款决定或移送处理意见,税务部门应当依法足额征收;对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有违纪、政纪行为的,审计机关应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涉嫌犯罪的,应及时移送司法机关。有关部门应将查处结果书面反馈审计机关。

(三)完善审计整改跟踪督查制度。

审计机关或审计机关会同监察等部门在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和移送处理书生效之日起90日内进行跟踪督查,督查内容主要为: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采纳审计意见及建议情况,相关部门处理审计移送事项的结果情况等。对被审计单位未执行审计结果的要查明原因,对无故拒不整改的,监察、审计等部门可联合发出督促整改通知书,责成被审计单位按要求整改到位。审计机关和相关主管部门要积极促进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规范财政财务管理,确保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全面有效整改。

(四)实行审计整改问责制度。

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单位自身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负责人要负责整改;对下属单位存在的问题,要督促下属单位落实整改;国有(集体)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关企业要抓好自身整改,监管部门也要切实负起监督责任。对于存在问题突出,且具备整改条件逾期拒不整改的单位,由市效能办予以通报,情节严重的将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办发[]25号)、《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法律法规和有关党纪政纪条规,由监察等部门及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三、切实加强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领导

(一)进一步加大审计整改工作的力度。各单位要切实把审计整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及时布置整改工作,了解掌握整改进程,研究解决审计整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态度坚决、责任明确、措施得力、整改到位、反馈及时。

内部审计整改报告范文第5篇

一、我国目前内审报告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一)要素不齐,格式错误,日常口语频现,权威性受到质疑

一是内审报告经常出现没有标题、报告日期等要素不齐的低级错误。二是不注意格式,错别字频现、标点符号混用,造成词不达意,漏洞百出。三是内审报告中充斥着日常口语,比如:经常出现“确实存在如下问题”、“显然不合理”等;甚至存在日常口语取代法律术语,比如:将“法定代表人”误写为“法人”或“法人代表”等。日常口语的不规范使用,降低了内审报告的权威性,甚至影响其法律效应。

(二)反映问题的重点不突出,数据表述不直观,不科学

一是在反映问题时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反映的都是些微小技术性差错、性质不严重、不具代表性的问题,对收集起来的审计证明性材料没有进行必要的提炼。二是面对各种审计数据,放弃直观图表法,选择晦涩、不科学的语言归集表述。使人感觉整个报告处处隐藏着问题,却又找不出关键性所在。

(三)问题定性不准确,依据引用不适当

在审计查出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中,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叙述不清,定性和处理处罚引用的法律法规存在、过时、失效,层次较低、与相关其他法律法规冲突等现象,严重削弱内审报告的严肃性。

(四)审计评价不全面、有失公允

一是由于对内审报告反映的问题,调查不够深入,没有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当时的客观背景环境,使提出的一些问题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甚至明显带有个人的主观臆断、感情色彩比较明显,存在任意拔高或贬低的现象。二是超越审计范围进行评价。对不属于审计事项的内容以及审计过程中没涉及或仅表面涉及的问题进行随意评价。

(五)审计建议缺乏服务理念,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一是片面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缺乏服务理念。将评判内审报告的优劣建立在发掘被审计单位问题多少的基础上,内审报告过于强调缺陷部分的披露,对取得的成绩或管理中的亮点予以忽视,没有站在被审计单位角度,对其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出持续改进的意见和措施。二是审计建议针对性不强,非常原则抽象。对发现的问题,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结合被审单位自身情况,从制度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资源配备是否齐全等角度入手,提出实用性较强的审计建议;或者提出的意见完全超出被审单位自身能力的范围,不具备可操作性。

(六)对内审报告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不得力

目前普遍存在“重审计、轻整改”的现象,对内审报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不及时落实整改,或者敷衍简化、整改不到位。内审报告约束力缺失,审计整改走过场,完全脱离了内审监督的初衷,内审实效性得不到保障。

二、影响内审报告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内审人员专业能力欠缺,质量风险意识不强

内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工作,要求内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和风险意识,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充分调查取证,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内审人员因自身专业能力的欠缺,不能完全达到上述要求;加上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对内审报告中潜在风险缺少防范意识,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内审报告的质量。

(二)审计复核三级复核制度未能有效落实

审计三级复核制度(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和审计专职复核机构三级复核制度)未能有效落实,部分审计组组长以及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没有切实履行复核职责,仅简单地签署“已复核”,没有提出具体的书面意见,审计复核流于形式;审计专职复核机构不得不直接面对许多本应在审计组和其所在部门解决的问题,比如:审计事项事实是否清楚、审计评价建议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等。但审计专职复核机构由于受工作流程的限制,无法接触到第一手资料,审计复核对审计事实的精准反映很难实现,这很大程度影响了内审报告的真实有效性。

(三)内审报告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对于内审报告的质量控制而言,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是关键。但现实中内审责任追究往往是最薄弱的一环,有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确;有的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其结果直接导致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出现的审计过错,难以辨别责任主体,内审报告质量追溯控制得不到保障。

三、提升内审报告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要素齐全,文字简练,用词专业,表述准确

一是内审报告编写应当包括下列要素:(1)标题;(2)收件人;(3)正文;(4)附件;(5)签章;(6)报告日期;(7)其他。要素齐全,是提高内审报告质量的基本要求。二是编写内审报告时应尽量使用定性、定量词汇,判断和反映客观事实,切记使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和夸张的语言;同时尽量减少日常口语,采用专业术语,清楚准确地陈述事实,使内审报告的使用者充分明白、精准理解。

(二)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一是内审报告应做到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原则上按要按主次程度依次归类,同类问题尽量集中表述,并且注意前后联系。二是内审报告的内容必须完整准确地反映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财务收支的真实情况,要有专业判断,重点突出,去伪存真;对发现的问题,要具有代表性,能充分反映被审单位重大经济活动和重要财务管理行为上出现的漏洞。三是内审报告所列的事实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还应该做到 “翔实清楚”,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尽可能量化,多用图表形式归集;文字表达简练、准确,符合审计公文语体。

(三)实事求是,证据充分;引用适当,定性准确

一是内审报告应依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对审计事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作出公正的评价,态度鲜明,对问题的定性和处理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地作出审计结论和处理意见,不回避矛盾,不避重就轻。二是对引用的法律、法规依据要注意时效性,行为发生时还未生效的文件或者已废止的文件不能引用,法规级次高的优先使用,要有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的意识。引用的法律、法规除写明文件名称和文号外,还应将引用的有关条款写上,使内审报告对问题的评价和处理更有说服力。

(四)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完善内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改进审计评价意见不全面的状况

一是在编制内审报告应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编制初应与被审计单位就有关分歧进行沟通,初稿形成时为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还应再次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要求在一定期限内书面反馈,促使内审报告更加充分反映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二是落实内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通过规范审计复核,评估审计发现的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对被审计单位违规问题的定性、处理以及整改措施,提出公允、全面的评价意见,提升内审报告的价值和作用。

(五)正确把握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强化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要树立审计的服务意识,要明白查处和揭露问题不是内审工作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内审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制度管理,维护国家资产安全,减少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二是强化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出审计建议要明确具体,要让被审计单位的执行有据可依,整改落实有效。例如:某被审计单位存在应记未记固定资产的问题,那么针对该问题审计人员提出审计建议时,就应当要求被审计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单位的固定资产清理、登记和申报工作,如实核实资产,加强购置、废置的固定资产登记工作,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而不能一概用“要加强财经法纪意识,增强财经制度”等建议笼统代替。

(六)健全内审报告责任追究制度,跟踪督促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

一是建立内审报告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减少审计工作中不规范行为的发生。二是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规范管理,健全制度;注重审计建议的成效,并采纳后运行情况进行提炼总结,及时上报相关政府部门,推动相应制度和办法的出台,提升审计报告参谋服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