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1篇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行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数学课堂如何体现新理念呢?我们从课堂教学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时间:是否一定要按固定的程序进行

现象:数学课我们经常沿袭的时间结构是复习(5分钟)、新授(20分钟)、巩固(10分钟)、作业(7分钟)、小结(3分钟)。举行教研活动时,在上课前有经验的老教师常千叮咛万嘱咐年轻教师要“卡”好节奏,千万别拖堂。

分析与反思:

现行的教材都是分课时编写,通常每课时的任务必须在一节课内完成。多数教师对每节课的内容、任务、进程都具体以时间顺序来分解,有时怕完不成任务,学生在关键处及易混易错处发生分歧时,不敢花过多的时间让学生争辩交流,生怕“节外生枝”,过分讲究课堂教学环节的丝丝入扣,教师往往在一节课的各个阶段,按“套路”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走教案”就行了。这种课看上去紧凑,但缺少一种动态生成,往往以牺牲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代价,弊病很多。

我们认为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在于课上讲了多少,而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学生发展,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构可以打破,无需每个环节都要安排。只要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即使设计的教学内容或书上的练习没完成,或由于学生对某个内容探究的欲望很强,教师打破教材课时的限制,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地处理教学结构而拖堂了,都不能以时间把握不准而一律认为不是一节好课。

二、地点: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难道仅在教室

现象:九年级上每四章_视图与投影的教学中,对投影这部分内容,教师往往也只在教室中,画出基本图形后,利用光学的基本知识,传授学生如何得到影子,或者根据影子得到实物及寻找光源等。例:一个正方形的纸片在阳光下的影子是什么形状?教师往往怕麻烦,只在教室作讲解,最多提醒学生课后自己试验。实际上,这样的问题实际操作一下,可能能够起到更多更好的效果…说的小一点,可能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永生难忘;说的大一点,可能就此引起了一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科学甚至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分析与反思:

受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过分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的影响,加上现在的考试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动手操作、社会调查能力难以考查,我们有些老师还很难将课堂真正开放。他们认为数学学习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解答数学习题,因而学生学习的空间往往局限在教室里。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空间要开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基本流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如课前的调查和实验,课后的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写数学日记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体验数学及掌握数学。

三、人物:究竟谁应是课堂的主角

现象:课上学生讨论交流得最热烈时,教师提高嗓门喊道:请大家安静,听我来讲。学生极不情愿地正襟危坐,恭听教师教诲。

课间办公室里教师在互相诉苦:现在学生越来越不听讲了,你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在下面却是叽叽喳喳,充耳不闻。

分析与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2篇

[教学案例]

放学送路队时,碰到一台正在工作的压路机,学生出于好奇,把目光投向了这台公路上的“大哥大”。教师灵机一动,说:“想看看吗?”生:“当然罗!”师:“好吧!但为了交通安全,咱们自由组成6个小组观看,行吗?”生(十分兴奋地):“行!”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压路机上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各组合作讨论,若干分钟后)第一组的张伟豪抢着说:“车轮是圆形的,门是长方形的,窗是正方形的……”师:“哎呀,张伟豪真厉害,数出这么多学过的平面图形。”“老师,张伟豪说得不完全正确。”第三组的王乐天迫不及待地打断老师的话。师:“是吗?老师不信,那你说说看。”“行。压路机的车轮不是圆形的,因为它不是平面图形,它和长方体差不多,是立体图形,听我哥说这种形体叫圆柱,这个曲面叫侧面。”师:“你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这个轮子确实是个立体图形,也确实叫圆柱,这个曲面就叫做侧面,那么,看一看这个圆柱里有没有圆形呢?”第六小组的杨影说:“有,这两边就是两个圆。”师:“说得很好!下面能不能对这个车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各小组讨论得很热烈,若干分钟后)第五组的叶丹丹抢先说:“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师:“提得很好,同学们能解决吗?”生齐:“能!只要量出这两个圆的半径或直径就能算出来了。”第四组的程小雨又发表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求这两个圆的周长只要量出这个轮子滚动一周留下的痕迹的长度就行了。”徐冠杰代表第二组说:“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压路机的前轮滚动一周能走多远?压过的面积又是多少?”师:“你们组提出的问题真有深度,哪个小组能解决?”第一小组的张靖宇:“求走多远就是求这两个圆形的周长之和。”赵秉政:“不对。应该是一个圆形的周长,因为车轮滚动时,两边是同时滚动的。”师:“说得太好了。你们很不简单!可压过的路面有多大又怎样计算呢?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内容,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它做出了?”话音刚落,第二组的孙铁明激动的说:“能算出来。老师,你看,压路机的前轮滚动一周压过的路面就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这个圆的周长,宽就是这个轮子的宽,我们只要量出这个前轮的宽,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宽,就能算出压过的路面面积。”“怎么会是长方形呢?”第五组的刘帅问。孙铁明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让刘帅亲自卷成圆筒,又展开,这一卷一展后,全班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这时刘帅情不自禁地说:“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哇!我现在是茅塞顿开。”师:“你们真是太棒了,还没有学过的内容你们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就解决了,真了不起。”

[教后反思]

1. 探究式教学设计要灵活,操作程序要便捷。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花时多、效率低,常态课应避免采用此法。但在本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准备,只是放学送队时偶然遇到压路机,发现学生的好奇心,便抓住这个学生饶有兴趣的生活情境开始探究并获得最后的成功,时间也不过15分钟左右,就自己解决了第十二册圆柱侧面积的教学任务。可见,探究式教学比传统教学方法省时、省事、灵活、便捷,且更加有效。笔者认为,要让探究式教学更有效,问题的关键是要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富有挑战性且不脱离实际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3篇

片断一

在引入新课阶段,师出示一道猜规律题:

师:屏幕上第一行有8块饼,第二行有4块饼,你认为这里面可能有什么规律?

生1:每行减少4块。

生2:后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教师出示第三行的2块饼

生:它的规律是后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师:那接下去是多少呢?

生:一块。

师:再接下去呢?

生:半块。

师:你能用手中的圆形折出半块来吗?

生折出后

师:怎么表示这半块饼?

生1:可以用“半块饼”表示。

生2:可以说“一块饼的一半”。

生3:可以画出半块饼“D”。

生4:可以用 表示。

……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块饼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的概念,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 这个分数表示这块饼的一半。现在谁能说出 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片断二

在学生认识了 和 这两个分数之后,师出示题目: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出 吗?

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

生1:可以折成

生2:可以折成

师:你还能用手中的各种形状的纸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吗?

生动手操作后反馈

生1:我用正方形纸表示出

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纸表示出

生3:我用图形表示出

生4:我用长方形纸表示

生5:我用长方形纸表示

……

片断三

在巩固练习阶段,在进行了基本练习之后出示了一道提高的练习。

在下图中?处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课件演示,逐步出现,逐步练习)

师:(课件先在1处出现问号),谁能很快说出它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生:

师:(课件出示第2处问号),谁又能很快说出它是原图的几分之一呢?

生:

师:(课件闪烁演示!)谁能说出问号处是

的几分之一?

生:

师:(课件闪烁演示!)你还能说出问号处是

的几分之一呢?

生:

师:(课件演示出示第3处问号)你能仿照2处问号说出你的想法吗?

生1:它是原图的

生2:它是小

生3:它是

生4:它是 的

[反思]

一、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等。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二、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在本节课中,教师既解决了后进生学习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上的自卑心理。如他们也都能用纸折出 、 这样的分数来,从而建立起分数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数概念的含义,树立起学习上的自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如有的学生在折纸时表示出了 这个分数。又如在片断三中学生能针对不同的整体判断出?所表示的几分之一等。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4篇

\提升教学能力。任教以来,我通过对备课、上课及课后反思的比较,使我意识到课前备课固然重要,而课后反思则更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平移是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一节内容。平移是物体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习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知他们的作用,并建立一定的几何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中体会平移图形的特点及画法,真正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感知平移―探究平移―深化平移”的教学步骤来组织教学。

一、对“问题情景创设”的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演示课件、设计背景问题、多媒体动画等形式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并设置知识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向学生生动地展示了生活中的平移动画,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对教法学法,上课效果的反思

在平移的概念及特征的探究学习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点(飞机在天空中飞行,汽车在公路上疾驰,观光电梯上下运动、传送带上的电视机左右移动、自动扶梯向左上方移动)与相同点(几段动画都是物体沿直线运动),让学生找准了物体平移过程中的“直线运动”这一共性;之后,展示小孩荡秋千运动,钟表的摆动动画,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物体平移过程中的直线运动特征。随后,向学生提出质疑:物体移动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小组交流,得到物体或图形的平移是沿直线运动,且自身方向没有发生变化,物体

移动过程中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发生变化的

特性。

在指导平移图形的作图中,我不是一步步地告诉学生怎么

画,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平移作图,接着小组探究平移作图的方法,然后上黑板演示自己的作图,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画出来的,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内化的思维过程。最后,通过对比正规作图和不正规作图来总结利用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特性来作平移图形的方法。整个教学在生生互动、师生互融中顺利完成。但作图中,学生还是有疑惑:为什么在平移作图时,图形总会发生大小和形状的变化?师生交流解决方法:

1.利用尺规正规作图,以保证对应点间连线的平行

2.截取对应点间连线的线段长一定要精确

3.对应点一定要顺次连接

学生根据要求再次作图,所做图形完全符合标准。

三、对成功与不足的反思

1.本节课的亮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空间观念变得直观、形象,图形的平移特点和画法显得一目了然,同时,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

(2)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不足之处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氛围。教学中我更多的是关注小组合作中,学生对知识的共同探究,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今后要尝试用一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启发性、鼓励性的评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

(2)教学节奏先慢后快,教学内容在仓促中完成。本节课在引入新课和感知平移的教学环节及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平移作图,所花时间过多,导致成果展示、答疑解惑环节显得急促,主要原因在于我没有处理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小学阶段学生已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平移。本节课应在感知平移、掌握平移的特征上节省时间,这样才能为后面的教学环节省下足够的时间。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育 问题情境 数学思维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183-02

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是数学教育的核心。

1.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目的是训练人的思维。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刻认识,通过学习数学,使人的思维更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概括性,更精炼简洁,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2.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是数学教育的核心。

教学之所以充满活力,是因为教师把八分之七的知识隐藏在问题情境中,只把八分之一的知识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感悟和揭示。有效的探索性活动与恰当的问题情境是相生相伴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启发,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综合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的方法与思维的方法一致,为此提出相应的五个教学步骤:①设计问题情景;②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③占有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④有条不紊地展开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⑤检验或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可见,设计问题情境是极其重要的。

1.创设真实有趣、新颖的问题情境,使教学产生悬念,形成学习期待。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正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数学概念、法则、运算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掌握,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尽可能创造性地选择直观性、趣味性、操作性强的材料,借助多媒体,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直观、动感、声情并茂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学习期待。

2.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训练学生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们运用反向思维的原理,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逆反认知的训练,从相逆、相反的视角去考察,去尽力探寻和发掘事物的缺陷和不完善之处,思考对其进行改进和改造的方案,也许能发现其中的漏洞或不科学性,从而产生新的见解,导致新发现。

所谓逆反认知是指从事物的相反方向引出问题,展开思路,通过反寻去得出结论。

(1)反向延伸。在教学中善于对问题进行逆反考察和探索,大胆假设,反向延伸。其形式有四:①化正为逆,按图索骥,诸如变定理为逆定理,变运算为逆运算,变未知为已知;②反因为果,逆向开掘,即把命题的结论化为条件,去寻找新的结论;③双向提炼,正反相济;④反信为疑,一探究竟。

(2)反面归缪。归缪是从反面立论,设假为真,假意推理,得出荒缪结论,从而否假得真的一种推理方法,它是逆反认知的主要形式之一 ――“反证法”。

3.采用案例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发展。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有案例导入法、案例例证法和案例讨论法三种形式。

(1)案例导入法。例如在复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一节时,我设计这样的案例:解下列方程:

A.7x=-7( )

B.9x-2x=-4-3( )

C.9x+3=2x-4( )

D.12x-3x+3=2+2x-6( )

E.12x-3(x-1)=2(1+x)-6( )

F.2x-(x-1)/2=(1+x)/3-1( )

请不同层次学生分别演算,大家对各题的解都为x=-1很好奇,为什么结果都是-1呢?思维由此展开,无形之中复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案例例证法。案例例证法是为了说理、解疑,引用有案例进行分析、论证,以获得正确认识的一种方法,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3)案例讨论法。案例要求带着问题,讨论案例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决策力。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教师针对教学的难点和学生疑点提出恰当的案例,通过师生间的共同讨论获得正确的认识。

三、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问题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特别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又要具备足够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学生各时期不同的心理特征、心理要求有充分的了解,使问题“有的放矢”,收到实效。

(1)首先,设计的问题能打破学生思维上的平衡,因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上的平衡不断遭到破坏,又不断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教师的问题只有介入了这个过程,才能更好地捕获学生的注意力;其次,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一节课设计三至四个问题为宜。

(2)课堂上注意引导问题讨论的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辨,去作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特定的问题,进而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问题情境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过程,要使这个过程不断地螺旋式上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

2.设计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当前,课堂上的问题95%是教师提出的,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责任重大。为了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引领学生思考:我们现在要了解什么?我们想在哪些方面有所发现?只有在自己了解了一定的知识时,才能暴露出自己所不知道的,才能想在哪些方面有所发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想要学的意图,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激发起思考意识。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敢于对一切未知的或已知的事物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3.解答问题坚持延迟判断原则

当学生明确了研究的问题后,在兴趣的驱使下,他们大都会积极地就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假设。教师在这个时候,是不宜对这些假设进行判断的,因为即使是表扬学生的某个想法,也可能引起其他学生因争相仿效而限制了思维的广度,而学生的一些有误的观点,则反映了他们固有的错误认识,这些错误的认识往往很顽固,需要用后面的验证来摧毁,这是教师简单的指正所无法完成的。只有一步步引导学生对他先前的思想进行反思,使他意识到一些先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引发更深的思考。

总之,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好的问题如同及时甘泉,裨人心脾,滋润心田,通过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王雅芬、黄小平.案例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