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际关系测试

人际关系测试

人际关系测试

人际关系测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言观;语言测试理论体系;普通话水平测试;建议

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PSC)是国家为推广普通话的使用而进行的一项语言测试,是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一种通用的、规范的语言。测试采用口试的方式,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

凡是语言测试,必首先涉及语言观问题,即语言是什么?在此,我们不讨论抽象的语言含义,我们只讨论直接作用于测试的语言观,或称测试语言观,即语言测试,测试的是什么?

下面,我们先来看语言测试的不同体系及其所遵循的语言观。

一、语言测试理论体系及其语言观

语言测试,是对一组言语行为进行测量,这组行为是表征目标能力的全部行为的一个抽样。测试的结果,是为了可以对目标能力作出推论。

语言教学与测试理论分为三大体系:分别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体系。第一代体系没有系统的语言观,在教学上把语言当作知识去教,在测试上体现为科学前语言测试,它仅仅测试语言知识;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为主导的测试体系兴起,第二代体系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一套形式结构系统,教学和测试的内容是操作这套符号系统的技能;到20实际60年代,受交际语言观的影响,第三代体系兴起,语言被视为一种能力,语言测试也是对能力的考查。能力大于知识加技能,是“把知识和技能包容进去的、性质起了变化的综合体”。

第三代体系将语言看作一种能力,更好地揭示了语言的本质特征,符合科学性和先进性的要求,因此是现今语言教学和测试的潮流所趋。第三代体系的核心是交际能力。海姆斯提出,人要用语言进行交流,仅有语言能力是不够的,语言的运用,必须要放到具体交际情景中去,因此就涉及语言之外的其他能力,所以交际能力大于语言能力。李筱菊将交际能力划分为三个范畴:语言能力(语言形式结构系统本身的操作能力),语篇能力(语言形式结构置于语篇中运用的能力),语用能力(语言形式结构置于情景中运用的能力)。

相应地,第三代体系下,语言测试的目标为交际能力,即要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完成实际的交际任务来测量考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PSC的语言观

以上讨论了语言测试理论的三大体系及其语言观,那PSC的语言观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PSC的测试内容和评分标准来进行分析。

PSC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和命题说话。

要完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需要掌握相关的字形、字音方面的知识,此外还有将这些音节声调读标准的技能。在完成第三部分时,要在前两部分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的篇章、语法的知识,这样才能掌握正确的断句、停顿、连读、重音以及语调。

由此可见,前三部分考的都是语音、词汇、语法、篇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评分标准针对的也是使用这些知识技能的正误情况。

第四部分为命题说话,是开放性的试题,也是一个能较好地反映测试者真实语言水平的题型。要完成这道题,需要测试者有综合运用语言系统的能力。PSC中这部分的测试只是给了话题内容,如“我的学习生活,我尊敬的人”等,没有给出语言运用的情景,没有说明说话者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在什么时间、地点下,对什么人说这些话,以及说这些话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而这些内容正是考查语用能力必不可少的成分。

除了测试内容外,我们再看这部分的评分标准。第四部分总分为40分,语音标准程度25分,词汇语法规范程度10分,自然流畅程度5分。由此可见,这部分虽然在内容上涉及了语言能力和语篇能力,但是在评分时,重点还是考察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由此可以看出,PSC重点考查的是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语言能力;对于语篇能力,如语篇规则的知识、语篇组织和联结策略等,可以说是在朗读项和说话项进行了考查,但是在PSC中所占的分数比例很小;而语用能力的考查,在目前的PSC的测试内容中根本就没有涉及。

因此,无论是从试题内容还是从评分标准来看,PSC所关注的只是语音、词汇、语法使用的规范程度,而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系统的形式结构内容。所以PSC将所考查的语言水平等同于使用一套语言形式符号的规范程度,而不是一种交际能力。

从PSC所体现的语言观来看,其测试已经落后于第三代体系的要求。语言测试是为了考查一个人的语言水平。随第三代语言教学和测试体系的兴起,人们认识到,语言使用最终都是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脱离了交际功能,仅仅考查语言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真正反映一个人的语言水平。PSC是为了“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认定其普通话水平等级”。那么,仅仅考查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和技能,PSC并不能真实的反映测试者的普通话水平,也就无法达到其测试目的。因此,现行的PSC需要加以改进。

二、PSC的改进建议

从交际语言测试的角度来看,就目前PSC的改进,本文提两个方面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考虑删除PSC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

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实际汉语交际中,人们很少以单音节为单位交流信息,而常以双音节为一个音步,进而组成一段话进行交流。此题缺乏现实性,考查不出应试人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对汉语语流音变的把握,效度有限。2、读单音节字词,缺乏语境,难以激活目标语素的识别、加工,破坏了应试者正常交流时的语感,导致目标无关性错误出现频率高:如误认、错认、弃读等,降低了测试的反应效度。

本文中,我们的建议是考虑删除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以第二题替代第一题的测试,解决了上述所提的两个问题。读多音节词语项,词语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符合现实性要求,可以考查被试对语流音变的把握,同时也提供了词语语境,避免了目标无关性错误的产生,提高了测试效度。此外,叶军等对上海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对测试的各项得分与总分以及各单项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二题高度相关,可以用第二题替代第一题的测试,且去掉“读单音节字词”的分数后预测总分,平均误差只有0.4分。因此,去掉“读单音节字词”并不会对考试的信度造成多大的影响,可以考虑删除。

(二)增加第四题“命题说话”的交际因素

第四题“命题说话”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话题单一、固定,缺乏开放性与参与性。目前,说话测试项是从话题库的30个题目中随机抽取两个,让应试人二选一进行表达,但是这些话题长期没有进行更新,部分话题已与时代脱节,与日常生活没有紧密联系,导致应试人在作答时感觉对话题毫无兴趣或无话可说。2、此题在测试时缺乏相应的语境,未提出具体的交际任务要求,忽略了对语用能力的考查,导致背稿、离题等现象严重,难以测查应试人真实的普通话水平。

在此,我们的建议是增加“命题说话”项的交际因素。首先,交际性要求提高被试的参与度,要让应试人在进行口语表达时有话可说,所以,在话题题库中,要多增加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时代性的题目,并且定期进行更新,为应试人提供较为广阔的话题空间和发挥余地。其次,按照交际测试的任务性原则,“命题说话”项应提供交际背景,如说话人的身份、时间、地点等,要对交际任务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让应试人明晰交际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以实现“言有所述、言有所为”的交际要求,以便测查应试人真实的语言水平。

对于“命题说话”项的改革,许多学者(如钱华,杨万兵,程江霞等)提到应将单向说话形式改为双向交流模式。本文认为,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既存在双向交流,也存在单向表达,因此,“命题说话”暂保留单向说话形式。双向语言交际能力考查,可以考虑再新增一题对话测试题。在对话测试题的设计上,考虑双向交流模式,在测评员的引导下,被试与测评员之间互动交际。在对话话题的选择上,可考虑与应试人的行业或职业特点相关的题目。加入对话测试题目,既增加了交际能力考查的比重,同时也做到测试任务的特征与目的语使用的情景特征保持一致,利于保证测试的真实性,从而更好地达到交际性测试的目的。此外,还可以补回因删减第一题而减少的分数。

参考文献:

[ ] 程江霞,金洪大. 以口语交际能力为核心改进PSC的思考[J].读与写杂志,2010,7(3):60- 61.

[2] 叶军,赵伟国,王颐嘉,乔丽华. “普通话水平测试”测试模式评价[A].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 钱华. PSC“说话”测试项的现状与改革设想[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27(4):53- 58.

人际关系测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项目驱动;校企合作;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5.07.026

0 引言

随着软件规模和复杂性的大幅提升,如何保证软件质量的可靠性变得日益突出。而软件测试作为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在软件行业中的地位与日剧增,软件测试的理论和技术工具都在不断的更新。众所周知,软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软件企业的发展进程,对软件质量的重视使得软件企业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软件测试行业发展前景无限巨大。这也为众多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开拓了新的就业渠道,软件测试的教学工作显得越发的重要。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结合作者测试教学改革的实践,就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1 课程教学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当前,国内许多高校都没有单独开设《软件测试》这门课,只是把它作为《软件工程》课程的一个章节来讲,即使开设了该门课程的高校,大多因缺乏必要的测试实践经验及测试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测试理论与测试技能,对我们的测试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有关软件测试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重开发,轻测试

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重开发,轻测试的思想,教学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对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而忽略或轻视软件测试的教学需求,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软件测试毕竟是新兴行业,目前国内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大部分软件企业招聘还是以软件开发岗为主,为了提高就业率,大部分学校只能侧重对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二是,目前国内有关软件测试的教学素材还依然匮乏,好的测试教材不多,且软件测试实践环节需要的大量测试案例不足,教师自身缺乏实际的软件测试经验,从而造成很多教师都不愿意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加之学生普遍认为测试没什么含金量,开发学不好才去学测试思想的流行,都给软件测试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1.2 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软件测试教材对测试的讲解往往泛泛而谈,缺乏条理性,将测试技术、测试管理与测试工具混为一谈,学生很难把握测试的难重点,加之部分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不能紧跟测试最新技术前沿,学生学习兴趣度不高;测试课程内容普遍以理论讲解、概念介绍为主,缺少测试案例,淡化对学生实际测试能力的培养,学习的内容很难应用于实际的测试项目中。

1.3 教学手段和方法缺乏多样性

“PPT+板书”仍是测试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注重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听,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大大折扣;而且教师在讲解测试基本原理时,往往就单一的测试知识点展开,忽略测试知识的完整性、渐进性,较少使用案例教学法,以项目驱动为主线展开知识,造成学生对测试原理理解不透彻,不能适应真正测试工作的具体要求。

2 课程教改思路

2.1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软件测试教学重在对学生测试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合理分配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尽量减少理论课程的教学学时,加大实践教学学时。理论课程的内容要做到“精而够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着重梳理测试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挖掘出测试原理的精髓,摒弃不实用或对学生帮助不大的理论点,对测试理论讲解适度取舍。

笔者在实际的测试理论教学中,主要讲解测试的流程、黑盒测试、白盒测试、性能测试及面向对象测试等知识点,经实践证明,上述知识点能够做到“精而够用”。在实际的理论课程教学中,笔者不是单一的讲解每个测试原理,而是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在实际的测试项目中,循序渐进掌握测试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笔者选用在线招聘系统的客户端为测试项目,教学效果良好。对于测试工具的讲解则放在实践环节进行,提高了授课效率。

2.2 加强实践教学

软件测试重在实践,唯有重视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测试的基本方法,做到学以致用。为了达到对学生测试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精心设计了十次实验,这十个实验很好地涵盖了测试的基本流程及技术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测试技术更新较快,在实验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新技术、新平台的测试方案,如加入针对.net软件测试所需特殊性的测试技术实验、移动APP测试实验等,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测试工作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仅通过单一的测试实验,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测试的流程与技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需通过综合性的测试案例来提高学生的测试水平,做到将各测试原理及测试方法融会贯通。笔者所在的学校现已进行了测试教学改革,增加了2个学分的测试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测试知识完成一个网站的测试实例,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测试水平都有很大地提高,

2.3 探索多样化测试人才培养方案

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与软件产业是无法割裂的一个整体。因此,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软件测试人才不单单是学校的任务,还应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体系,把软件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测试技能训练纳入到正常的培养方案中。尝试探索高校主要偏重对学生测试基本素质及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对学生测试职业素质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则更多地置于真实的企业运行环境中去训练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建立高校与IT培训企业、IT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鼓励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合作互动,打造共同奉献、共同获利的共赢平台。

学生在企业真正的测试环境中,通过真实案例的测试锻炼,不仅可以培养和训练协同工作、沟通交流、角色转换的意识,形成实际的工作能力,还可以使学生适应软件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业界标准,并和国际先进的软件开发理念和测试技术保持同步。

有幸的是,笔者所在的院系现已积极走出了这一步。目前,我系与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通力合作,共同培养软件测试人才,系部也引进了该公司的测试方案,相关教师也在积极培训中。

2.4 提高教师测试实践水平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适应培养应用型测试人才的需求,要求教师首先自身要提高测试实践水平,积累测试实践案例,逐步提高测试实践教学水平,而决不能照本宣科去教育学生。鼓励教师多下企业、及时了解测试学科前沿知识及掌握最新测试技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角色互换,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2.5 鼓励学生参与测试改革

在平时的学生培养中,应注重发掘动手能力强,有测试学习兴趣的学生,加大对这些学生的培养力度,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勇于实践新技术,积极参与各类测试学术活动,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注意引导学有余力的同学积极参与权威行业的认证与培训,考取相关测试职业资格证书。

人际关系测试范文第3篇

电机检测是电机制造中的重要环节,其检测结果的科学性以及检测设备的规范性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机制造质量,从而关系着电机性能的发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机检测技术及设备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明显提升,为电机制造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就电机制造中检测技术以及设备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电机制造;检测技术;设备;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电机检测技术及设备也不断更新,在电机制造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为加强电机制造质量的管理与控制,应当充分做好电机检测工作,以保证电机的安全稳定运行。此种情况下,加大力度探讨电机制造中检测技术及设备的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检测技术及设备

1.1电机组件性能检测技术及设备

相关研究表明,电机制造过程中,不同的生产规模及型号的电机组件功能检测,可以通过不同的试验完成,通常情况下依靠半成品试验、检测试验以及型式试验完成。具体来讲,检测试验主要对设备出厂后的功能进行检测,半成品试验在大批量设备生产检测工作得到广泛应用,而型式试验则主要对指定设备进行功能检测或用于小批量生产检测。常用设备及其检测进程如下:一是RDC2512型测验仪。电机半成品实验首要包含绕组、转子等有关实验,包含绕组绝缘作用、耐电压才能、电流平衡等。所用仪器包含数字绝缘电阻和智能直流低电阻测验仪,测验内容为电机、电气设备及电缆的绝缘电阻。依据测验得到的电阻成果可以判别电机的绕组有关参数以及接线规范,然后判别电机运行现状。以RDC2512型测验仪为例,该仪器首要用于低电阻的丈量,操作简略且测验作用较好。二是RZJ型和PVT型测验仪。RZJ型绕组匝间冲击耐电压测验仪首要用于丈量匝间短路以及因为阻抗不平衡导致的设备故障,其原理是使用经过冲击波波形的比较判别设备运行状况。PVT型耐电压实验仪以测验单相或三相电机的耐电压系数为主,可以经过一次接线完结,而且检测时刻可主动设定。

1.2电机方位检测技术及设备

电机方位检测技术是指转子方位的断定,包含直接转子检测技术和直接转子检测技术。以永磁同步电机制作为例,转子的方位是不是准确决议着是不是可以接收到安稳的信号。当然,直接转子检测技术因为可进行独立操作,因而更具先进性。转子检测技术先后阅历了传感器检测和智能检测2个发展阶段,传感器检测操作简略,但其安稳性和防搅扰才能较差,且无法断定转子的初始方位。而智能检测技术则是电机方位检测将来的发展方向,不管速度高低,器都能断定转子的初始方位,且动态响应良好。当然,场合不一样,设备的挑选也应具有一定不同。SRD在航空领域使用广泛,但直接检测技术则制约了这种技术的发展。

1.3电机转矩在线监测技术及设备

电机转矩在线监测技术首要用于现代机床的制作,随着电机制作技术越来越兴旺,数控机床的制作也将逐步完成高科技化和高精度化,这就需求机床可以在高负荷下完成操作使命,而且运行平稳安全。因为这一生产特色,数控机床很简单呈现机械毛病,然后影响生产效率。因而,使用电机转矩在线监测技术十分必要。经过转矩在线监测技术,可以获取电机的在线运行数据,以便剖析其运行状况,然后及时发现和处理电机存在的毛病隐患。但就当前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来看,使用该技术的首要问题是出资大、报答小,电机运行时间较长,制作电机所需设备和资金较多,且技术复杂,因而,完全完成电机转矩的在线监测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当前的技术水平。内置传感器电机转矩在线监测体系是当前首要的研讨方向。

2电机制造中检测技术及设备的实际应用

2.1检测试验

检测技术及设备在电机制造中的实际应用,主要体现于检测试验上。所谓检测试验,是指电机定型后批量生产,对组装为成品的每台电机的电气强度、直流电阻和绝缘电阻等进行简单的试验。当前检测试验系统构件主要有试验电源、控制系统以及分析管理软件等。在标准的测量系统条件下,以工控机作为主要控制设备,在对组装完成的被测电机相关参数进行设定后,通过一次接线即可完成全部测试项目,在这一过程中,被测电机的数量没有严格要求,可以是一台电机,也可以是多台电机。在测试完成后,系统能够自行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并具有存储和打印功能。就当前出厂检测试验系统的实际情况来看,比较常用的是节拍式电机出厂试验系统和批量电机出厂试验系统。其中节拍式出厂试验系统在流水线配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随着流水线的移动而完成相应工位的检测试验任务,而批量式电机出厂试验系统在实际检测试验工作中进行应用时,将同一规格的电机分别接到工位上,并按照实际功能进行检测试验,批量式电机出厂试验系统在电机空转要求时间较长的检测试验中得到良好应用,比较典型的是EPT-1电机出厂试验系统。

2.2半成品试验

就电机制造中检测技术及设备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半成品试验以电机元件和组件为主要对象,以绝缘电阻测定试验、绕组直流电阻测定实验等为重要的测定试验。具体来讲,绝缘电阻测定试验中,主要对绕组对地和绝缘仙族进行测定,JY系统数学绝缘电阻测试仪是比较常用的检测试验设备,在测量电极、电缆上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在实际应用中能够依据检测试验要求合理设置绝缘电阻报警值和测试时间,以保证检测试验的顺利进行,为电机制造质量控制奠定可靠的基础。绝缘电阻测定试验能够对绕组直流电阻进行准确测定,对电阻值进行有效分析,进一步对电机绕组匝数和接线方式的标准程度进行准确判断,以加强电机制造质量管理与控制。当前技术发展条件下,RDC2512型直流低电阻测试仪是测量低值电阻的专业仪器,实际测量的精准度较高,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电机工频耐电压试验仪在不同类型的交流电机和变压器上的工频耐电压试验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能够依据实际检测需求对测试市场和报警电流值进行合理设定,从而保证检测工作的安全高效开展,为电机制造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高性能产品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电机半成品检验工作逐步实现智能化,更具特殊性和复杂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电机制造领域的技术进步。

3结束语

为加强电机制造质量控制,应当加大力度对电机检测技术及设备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其满足电机制造过程中实际检测需求,并加强技术创新,推进电机制造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智能化检测技术的实现,在保证电机制造质量的基础上,切实提高电机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隋玉博,毕莹.电机制造中检测技术及设备的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6).

[2]陈金舰.电机制造中检测技术及设备应用分析[J].现代制造,2014(18):93.

人际关系测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公共英语;语言能力标准;英语测试

测试是一种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大学英语测试的目的是为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达到本学科的语言能力标准。本文从英语测试与英语语言能力标准的关系入手,构建能够符合当前英语语言能力标准的测试体系。对英语测试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

1 语言能力标准与测试之间的关系

1.1 语言能力的界定。语言能力主要包括语言知识体系和语言技能两部分。 构成语言能力知识体系的有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语用知识、交际策略知识等,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进行恰当的交际。构成语言能力的技能部分是融语法、语篇、语用、交际策略等知识于一体的实际操作技能。具备显性的、有意识的知识不能保证自发的、自动的语言运用。只有完全内化的、隐性的、潜意识知识才能进行流利的表达。

1.2 语言能力标准与测试体系的关系。测试体系应根据语言能力标准来设计,反过来,英语测试能够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正反拨作用实现教学目标。外语测试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要再热衷于开发所谓“客观的”知识型的多项选择题,而应该把研究视点放在语言技能和实际运用上,力争全面考查真实的语言运用能力,对外语教学产生正面影响。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测试是手段,语言能力标准的达成是目的。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未能理清二者关系,造成语言能力标准不能指导测试体系,测试将教学引向了歧途,教学只是为了考试,不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造成这种错位关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九十年代以前的社会开放程度还不够,与国外的交流还很少,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阅读,轻视交际等实用能力,用人单位重证书轻能力;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重四、六级通过率,不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诸多原因造成了教学目的的畸形,破坏了二者之间的正确关系。

2 建构与当前语言能力标准相适应的测评体系

根据语言能力标准与英语测试的关系,要建立与英语语言能力标准相适应的测评体系,首先要对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语言能力标准有深刻了解。

2.1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与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语言能力标准的区别。二者在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及词汇量几个方面在三个层次上的要求基本相当,但在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两方面,《课程要求》各层次的要求比《大纲》有所提高。如《大纲》中“说的技能”的基本要求是“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能就教材内容作简短回答和复述,能就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思想基本清楚”,而《课程要求》中对口语表达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和来自讲英语国家人进行交谈;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 总之,较之以前的英语语言能力要求,将说和听的地位提高了,更加注重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2.2 端正英语测试的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第一要务。如今大学英语语言能力标准已发生变化,依据语言标准与英语测试之间的关系,为了改变以往测试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科学的大学英语测评体系具有相当的紧迫性。首先我们应端正英语测试的指导思想,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语言标准的指导,英语语言测试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测试应该使被测试者通过考试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公平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测试并不只是学校、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的行为,还应该是师生双向互动的交流,是学生的自我检测。

2)有效性原则。英语语言水平测试应该以“课程标准”和各类语言测试的相应标准为依据,确定考查的内容与标准,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不仅要有效地测试出考生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英语能力的真实情况,还要能够反映出考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状态以及掌握英语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考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方面的有关情况。

3)发展性原则。 英语测试试题应符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已有经验相适应,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要通过测试来发掘学生的潜能,关注他们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理解并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

4)激励性原则。英语语言测试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用刻板固定的标准答案框死学生的思想,不是用模棱含糊的选项干扰学生的正常思维,不是用简单、武断的评分办法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应该让学生通过考试感受到鼓舞和成功的喜悦。

2.3 建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测评体系。根据以上原则,笔者对大学英语测试提出如下设想:

1)完善测试内容,加大听力测试的比重,增加口语测试。增设口语测试,加大听力测试比例。进一步完善测试内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导向会起到正面的积极的反拨作用。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将会丰富课堂教学话动,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可迫使学生注重口头表达能力、听力能力等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2)增设学业测试,减少水平测试的比例。学业测试属于形成性评价,它能够起到及时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作用。通过平时测试与水平测试的结合能促使学生不仅注重掌握课本知识,同时还注重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积极配合课堂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热情和兴趣;在课外能自觉进行大量阅读,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

3)调整各种测试成绩在对学生总体评价中的比重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中,我们往往以某次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不仅有失公平,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将平时测试成绩与期末测试成绩结合起来考察学生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把学期总评成绩分成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两部分,有助于督促学生在平时注重知识的积累,加强听力和口语练习,切实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考试过后,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净。

人际关系测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核不扩散;国际核查机制;核试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中图分类号:D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6-0030-06

由多个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所构成的核不扩散体系已经形成,在世界各国控制核的扩散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以下简称《条约》)的签订对于核不扩散体系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当1996年签署《条约》的时候,根据所有签署国在谈判时的设想,由国际监测系统、国际数据中心以及全球通信设施所构成的国际核查机制的建设将会在两到四年的时间内完成,根据预期,条约所创立并建设的核查制度将会在21世纪到来之时开始运行。截至2008年,国际监测系统设计建成的337个监测台站中的321个都已完成,可向国际数据中心提供监测数据。到2011年,由于临时技术秘书处对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给予了严格的时间限制,除少数国际监测系统台站外,包括放射性核素实验室都已经建成,并已进入认证、作业和测试阶段。现在,整个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到了困难的结束阶段,来自政治、环境、金融、技术和后勤方面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以使国际监测系统完全建立起来。[1] 一、以科学技术为基础而构建的

国际核查机制 目前《条约》所建立的核查机制中,主要通过地震、水声、次声和放射性核素四个方面来进行侦测,对于核试验的侦测技术手段也是随着核武器爆炸试验而不断发展。就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核爆炸试验而言,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对大气当中放射性元素进行收集分析进而对核试验进行判断,使侦测机构及各国对核爆炸试验有相当的了解。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建立起了防止核武器进行攻击的探测系统。

核爆炸试验产生一系列的物质,这些物质使得在较远距离的条件下就能够探知核试验的相关情况。在大气中进行的核试验比水下和地下的核试验更容易被侦测,因为其具有更加明显的特性,包括强烈的电子脉冲和电离辐射。实施核爆炸试验之前进行的基础建设和安装主要的爆破设备在核爆炸中会产生具有辐射性的气体和粒子,这些辐射将会在大气当中传播很远的距离。因为核试验进行的爆炸不仅会产生核辐射,这些辐射还以比通常的频率低的信号方式在大气中传播,经过水环境时会产生水声声波,爆炸同样和地面发生作用产生地震波。相比在水下和地下进行的核爆炸试验,在大气中进行的核爆炸不仅会产生强烈的持续性的环境影响,还会在很大范围内造成严重损害。

在水中和地下进行核试验与在大气中进行的核试验相比,产生的效果有些不同。在海洋中进行的核试验会产生很强的水声信号和地震信号,除了由于核爆炸所导致的水的震动以及海床地图的震动波而产生的水声信号,因为水的巨大反应和与空气接触还同样可以产生次声信号。但是,正是由于核爆炸在水下进行,因为水的削弱作用,因此而产生的地震信号会非常微小,同时,核爆炸所产生的放射性核素同样会因为水的作用而变弱,传播的距离变短。如果在降雨的天气状况下进行这样的核爆炸试验,水声、次声、地震、放射性核素四种信号将会受到更大的影响。在地下进行的核试验因为深度的不同,地壳结构的不同将有着更为复杂的情况,因为爆炸的深度和范围的不同受到了岩石层的各种条件的限制。地下核爆炸试验所能够产生的最强烈的信号就是不同距离的地震信号,并且次声、水声、放射性核素的侦测都源自地震信号。爆炸时位置的地理条件和传播介质的情况将影响观测基站的结论。放射性核素的侦测除了远程侦测,也可通过现场视察来完成,如观察地表情况,因为核爆炸可能产生地面的坍塌坑,在一定时间可能发生地面开裂等情况。

正如以上对现有的四种侦测方式的阐述,进行核爆炸试验的国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使产生的信号不被他国侦测,换言之,可以防止他国侦测和发现其是否进行核试验以及所进行的核试验的相关情况。例如,在相对较大的空间进行相对较小规模的核试验就能减少地震信号的强度。但是,为了避免对地震信号的侦测,在地下构建这样巨大的空间进行核试验,是一个庞大的基础工程,这个工程本身的建设就可能被卫星等其他的技术手段探知。

国际核查机制中国际监测系统的监测主要是通过上述四个方面进行,监测系统的建立需使其有能力监测并确定在全球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发生的核试验爆炸。因此,国际监测系统的建立就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监测网络需要覆盖全球;其次,需要全天候24小时不停的监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违反《全面禁核试条约》的情况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被监控到。国际监测系统通过四种不同的核查方式监控缔约各国遵守条约的情况,到目前为止共有321个台站和16个放射性核素实验室,整个监控体系已经基本建成。 国际监测系统不仅监测核试验爆炸的情况,对全球环境同样也可以进行监测。[2]

二、国际核查机制的建设

1. 国际监测系统监测台站建设

国际监测台站主要由以下类型的台站组成,水声监测主要是依靠自然和人工现象在海洋中所产生的声波来进行监测。水声监测整个网络包含6个水听器台站和T项台站,水声监测网络的11个台站覆盖了全球所有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70%的范围。大气中对声波的监测由60个网络台站组成。这样的次声网络台站在技术上也是从未有过的,因此需要对大气中的声波甚至对大气本身进行研究,这样的成果被应用于核爆炸试验的侦测,同样在科学上也是一种进步。放射性核素台站是测量大气层放射性核素的,其整个台站网由80个台站构成。所有台站均应能够监测大气中是否存在相关的微粒物质,其中40个台站在《条约》生效后还应该能够监测是否存在相关的惰性气体。放射性核素台站是监测爆炸是否是核爆炸的唯一方法,因此放射性台站的建设和运行能够确定所需观察的事件的性质,对《条约》中国际监测系统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监测台站根据不同类型分布在地球的各处,因此,会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条件的影响。除了分布在大陆上的台站,为了保持平衡的分布,很多岛屿也需要建立台站。[3]除此之外,有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很差,给台站的建设带来了很大困难。除了地理条件,气候也是台站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全球各地的气候差异巨大,有些地区的气候是非常恶劣的,设备的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等自然的环境,因此为了保证设备的持续性工作和工作的稳定性,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改进。除了自然的因素,人为的因素也影响着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因为监测台站的建设需要使用所在国的土地,而由于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的不同,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在各国的差异很大,因此必须遵守当地法律。除此之外,还应适应当地风俗。

2. 国际监测系统台站认证程序

国际监测系统的监测职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需要相关的技术规范加以确定,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在成立之初的1997年确定了国际监测系统的技术规范,这些技术规范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延用至今,并没有改变。当时确定的技术规范在目前有些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监测台站的建成和运行也产生了新的程序,需要新的技术规范加以确定。不论是原有技术规范的更改,还是新技术规范的确立,都要以条约生效后的国际监测系统职能发挥为原则,保证条约生效后国际监测系统的良好运行并发挥作用。除了技术规范的重新确定,国际监测系统运作的程序性规范也要确定以满足条约生效后的需要。技术规范和程序性规范的确立需要根据国际监测系统的具体要求由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予以认证并加以实施。

监测设备和设施需要符合国际监测系统的具体要求,符合技术性规范,最后由国际监测系统进行认证。监测到的数据经过数据验证设备和通信设施相连接,并通过通信设施传输到国际数据中心,国际数据中心能够准确接收到数据,表明整个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监测台站一旦经过筹备委员会的认可,该监测台站有权开始运行,并获得筹备委员会的预算支持。

筹备委员会需要承担监测台站运行的费用和认证程序之间的矛盾就显现出来,越快速地进行认证,意味着筹备委员会后期承担的运行费用越高。各签署国在《条约》签署前经过讨论,最终确定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标准来进行认证的程序。这样保证了认证程序的存在能够确保监测台站达到条约规定的要求,保证条约生效后正常运行。相对较高的标准规定了台站的规格,从销售商到生产日期等进行考察,这样缩小了能够通过认证的台站的数量,减小了筹备委员会运行监测台站的开销。

临时技术秘书处将采购程序标准化,制定统一的程序性规定。在采购合同当中,约定了经销商能够对后期进行升级和保障,这样在短期内可以降低后续的开销,为筹备委员会节省开支。监测台站的设备的采购除了遵循筹备委员会规范化的采购程序,也可以由所在国进行监测设备的采购。所在国采购的设备减少了筹备委员会进行复杂的采购程序,采购设备认证需要由所在国承担责任。所在国继续设备的采购同样会保证监测台站的正常运行,对生效后国际监测台站发挥条约所规定的职能也不会有所影响,但是,不同的设备后期运行的维护费用是不同的,这样的采购程序可能造成条约生效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成立开始工作时的维护成本的增加。

从临时技术秘书处建造完成第一个监测台站至今,已经超过了十年的时间,很多监测设备都已经达到了使用寿命,监测系统的软件也需要升级来满足现有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个监测系统网络的硬件和软件的更新,将会给现有的国际监测系统更好的机会来更换陈旧的设备,提高软件的工作能力,减少运行的成本,使国际监测系统更加的优化。

3. 国际数据中心职能

监测系统台站给国际数据中心所提供的数据通过网络进行实时的连续传输,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监测到核爆炸所造成的地震信号,并以此判断地震信号所发生的具置。在所有的监测台站中,有50个主要的地震台站是国际监测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当地下核爆试验发生的时候,地震信号是最先可以被监测到的讯号。50个地震台站当中有33个台站是按照位置并排设置,每一个监测台站都是由很多个感应装置组成,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更有利于进行定位,并且能够更敏感地感应到较弱的地震信号源,从而更精准地对事件做出判断。每一个主要的地震信号网络都是由辅助的地震台站所组成的,根据国际数据中心的需要将监测到的数据传到国际数据中心。在实践当中,辅助的地震台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际数据中心对事件进行判断的数据多来自此,不仅如此,通过这些数据,能更准确地报告需要审查的事件,并确定相关情况。

将国际监测系统台站和国际数据中心相连接,同时连接相关国家授权机关和国际数据中心的是国际通信设施,国际通信设施通过招投标的商业模式,以承包商的方式确定下来。全面禁核试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将承包合同的期限规定为10年,从条约签署后的两年通信设施开始建设,2008年第一轮的承包合同履行完成,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合同履行。国际通信设施主要依靠卫星将地面的两个终端相连接,互联网技术作为补充。国际通信设施将国际监测系统和国际数据中心以及国际数据中心和相关国家机关相连接,及时、可靠地传输监测数据和分析数据,以判断缔约国遵守条约的情况。作为遵守条约的主要证据,这些技术数据应当不损坏、不丢失,力求准确和可靠。在数据传输时,也要确保安全、可靠和及时,这是国际法律的要求,同样也是国际政治的要求,因为传输问题将导致对遵守条约事件的认定,而由于国际社会对核武器的敏感性,国际关系可能会被直接影响。

三、 科学技术对核查机制建设的作用

《条约》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条约,其所构建的最主要的机制就是对于核爆炸试验的核查机制,作为主要部分的国际监测系统,需要建设监测网络,通过水声、次声、地震、放射性核素四种不同的方式对核试验爆炸进行监控,一些监测的方法和设备都是以前科技领域所没有的,也因此带来各种不同的科学和技术问题,[4]科学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条约中制度的构建,但是在国际政治的背景下,解决科学和技术问题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尽管所遇到的技术问题都是紧迫的,因为只有在构建过程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况下,科学和技术问题才慢慢凸显出来,但解决的过程却受多方条件的制约,速度必然会受到影响。在科学技术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构建监测系统工作的步伐和进程都会放慢,整个条约核查机制的构建也因此受到影响。为保证建成的监测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和发挥作用,解决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技术问题,有关方面都要严格遵守《条约》及议定书和筹备委员会的工作规则。

国际监测系统的构建除了需要解决科技问题以确保监测制度的建设和运行,筹备委员会对于监测设备的采购也制约着监测制度建设的顺利进行。国际监测系统中的监测设备都属于高科技设备,通过地震、水声等方式来对核试验爆炸进行监测。监测设备是专业产品,在普通的商品市场很难采购到,国际大型生产商也不生产需求量很小的产品,因此监测设备就需要由专业性很高的小型生产企业来完成,而这类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都是有限的,监测设备供给商难以满足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需求,最终制约了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

四种不同的监测方式在技术上和设备上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对于次声和放射性核素台站来说,不仅缺少能够共享的国际技术和经验,也不可能有通用和统一的设备来满足国际监测系统的需要,因此需要多途径的开发不同种类的技术和设备。放射性核素监测网络的最大问题在于,在科学领域缺少对惰性气体的监测设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提供资助对多惰性气体监测的方式,开发了四个不同的方式分别进行试验,在法国、俄罗斯、瑞士和美国建立实验室独立地进行试验,之后选择了世界上四个不同地点来进行并行测试,在我国的广州建立了测试点来对应美国的测试系统。地震和水声台站的建设较为顺利。

四、国际核查机制的发展

国际监测系统的构建因为技术性强和建设的地理位置等特性,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条约》谈判时期,预计三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的国际监测系统至今还没有完成。根据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的资料,到目前为止预计建成的337个台站中有321个已经建成并开始运行,已经将监测数据发送到国际数据中心。[5]有约不足百分之十的台站需要和所在国进行磋商,以求特殊对待并建立,而这些国家中很大一部分都不是条约的签署国。从整个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情况看,绝大部分台站都已经完成并在运行,从条约的签署至今经历了超过十年的时间,国际监测系统的规模已经基本成型,距离整个制度的完成也不会经历很长时间。但是,《条约》规定了条约生效时核查机制应能满足条约的核查需要。筹备委员会成立的文件也明确规定了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就是筹备核查机制的建设,按照条约的要求确保条约生效时核查机制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作用。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虽然完成了绝大部分,但是距离全部建成还需要一个过程,而条约只要满足了附件的要求就能生效,因此,有可能出现条约生效而国际监测系统还没有构建完成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的考虑,国际监测系统的构建速度和结束工作需要加速完成以满足条约生效的要求。

国际数据中心是核查机制的重要构成部分,负责帮助缔约国分析国际监测系统监测到的数据以辨别是否符合条约的要求。在早期的维也纳谈判时期,国际数据中心就已被加入到核查机制当中,早期将国际数据中心的建成分成了七个阶段来完成,以确保在条约生效后的短时间内能够运行。政治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国际数据中心建设的时间表和设定目标的变更。[6]相比科学专家小组时期的国际数据中心原型,现有的根据条约构建的国际数据中心将会增加更多的功能,软件和硬件都会进一步提高。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使国际数据中心拥有对软件的所有权,因此产生的知识产权都成为国际数据中心的资源。在国际数据中心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心所能够提供的分析能力和技术也在进步。初期的国际数据中心的“事件通报评论”(Daily Reviewed Event Bulletin)大部分的分析都依据地震和水声数据,也有次生台站系统一些监测数据,而放射性核素特别是对惰性气体的监测很少能够被利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国际监测系统下的放射性核素台站已经能够对惰性气体进行使用和分析。

国际政治形势不仅仅对条约的生效造成了影响,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核查机制的构建速度。核查机制的构建需要签署国以及台站的所在国和筹备委员会的合作,以及提供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政治因素影响了这些条件,并且导致国际数据中心构建的速度十分缓慢,不过缓慢的构建速度也有其有利的一面。首先,不快的速度给了足够的时间来规范规则和制度,使其规定完善和明确;其次,签署国在很多问题上的分歧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加以讨论并协商一致;再次,国际数据中心的系统需要测试和评估,缓慢的建设速度给了测试和评估足够的时间,以保证中心能够更好的运行;除了以上三点,签署国利用分析数据的能力都因各国的技术水平而有很大差异,不是每一个签署国都能从分析的数据报告中来判断各签署国遵守《条约》的情况。国际数据中心的构建速度,使签署国有时间来学习和提高通过分析数据来判断事件的能力。

《条约》中的核查机制,如上所述经过十年多的发展,在政治等因素,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下,到目前为止构建成型了大部分设施,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规范,已经到了结束的阶段。核查机制的构建框架在建立的初期就已经确定,结束阶段的任务就是更具体地予以规范和改进,将核查机制主要构成部分的具体程序予以规范,制定具体的程序性规则,进一步完善核查机制,根据具体的核查制度以及组织机构中重要部门的需要,制定行为准则。核查机制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必将促进《条约》的生效和执行,在当今国际社会有效保障核不扩散。

参考文献

[1]CTBTO Preparatory Commission[EB/OL]. [2013-04-01]. http:///verification-regime/building-theinternational-monitoring-system/the-future-role-of-theinternational-monitoring-system/page-1/?Fsize=wpupaqsygz.

[2]Jenifer Mackby. Nonproliferation Verification and the Nuclear Test Ban Treaty[J]. Fordham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2011(34).

[3]István Bondár and Dmitry Storchak. Improved location procedures at the International Seismological Centre[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11(3):1220-1244.

[4]Tine B. Larsen, Peter H. Voss, Trine Dahl-Jensen and ren Gregersen. Comprehensive Nuclear-Test-Ban Treaty: a peace-keeping initiative with scientific impact[J]. Geological Survey of Denmark and Greenland Bulletin, 2011(2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