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素描活动总结

素描活动总结

素描活动总结

素描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素描;美术教学;中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校的学生普遍认为素描就应该写实,就应该画得像真的一样,这些才叫艺术。学生也因为这样的想法及观念,又因自身绘画技术达不到而产生矛盾进而对美术课失去兴趣和信心,导致了出现“青少年危机”。作为美术教师、教育者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做?如何教?因此,对中学生美术素描教学进行探究。

一、基础论的顽疾

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素描课在很大程度上规制了素描的丰富性,也遮弊了素描表现中原本应该真实的生命个性。素描表现的空间,因长期对素描概念的误读而受到了不合时宜的制约。同时素描在当代美术教育语境中,仍没有被明确其艺术创造的身份和功用:(1)素描没有艺术问题,只有单、定向的基础训练问题。(2)素描没有主体意识,已约定俗成的被视为依附于创作的服务器而无道的规则。

二、学生因概念理解不透,认为素描必须“真”

素描术语,主要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的形象,它是造型艺术基本功之一。以锻炼观察和表达物象的形体、结构、动态、明暗关系为目的,通常以此为习作或创作起稿,也有用素描形式进行创作的,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使用工具有铅笔、木炭、钢笔或毛笔。这种以线为主的描绘方式的造型艺术――素描,在中学生的常识中,是对物体的基本形态的掌握,如物体的比例、形状、结构关系、空间位置和明暗变化、透视规律、视差对比等。这些形式和规律是造型的前提条件,因此学习素描的最佳必须途径,是为下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其概念的单一的看待它,认为素描必须“真”,必须再现事物的惟妙惟肖,使得学生在美术学习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甚至失去了创造力。中国素描在民国时期受法国流传过来的知识的影响,如讲述解剖学;在新以上总总因素造就了应试教育,素描绘画中画得“像与不像”。

三、学生因理念不足,不认同速写的表现形式

速写作为素描的一种特殊形式发存在,具有记录的作用,是一种具有平常性与随机性的随笔。作为素描中的速写更多是用来记录看到的事物,速写直通心灵,最能反映人的灵性,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样式。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待速写类手稿的处理方式上,往往以处理“垃圾”或“废品”的形式丢掉。因其存在一定的潦草性与单一性,认为不是美术的表达方式或一幅美术作品。其原因是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认识也处于写实阶段,甚至认为只有写实的作品才称的上美术作品。他们对速写类手稿产生的线条美或流动性或有时有意想不到的生动效果意识不到,加之美术老师的鼓励不到位,导致情况越下。

四、美术教学

(一)教学内容与理念的更新,打破学生专业教条观念和误解

生活中处处存在美,人具有先天对美的感知力,我们对美的事物进行认识和判断,通过素描绘画形式记录,从中成为我们的创作素材,同时也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感动,提高审美直觉力。在教学中应灌输给学生这样的理念,同时例举我们身边大量的例子,如广西艺术学院著名艺术家孙见光教授的大量艺术作品就来自生活中的创作素材。他带着速写本走遍了广西的村寨,带着创作的思路速写多彩生活,鲜明朴实的形象。孙见光先生的速写形象鲜明,精练概括,朴实无华,也更有个性,“观察迅速,感受细致,表现充分”的速写新境界,这都得益于他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他在速写中得到的很强的形象记忆能力和默写能力。他以简括的艺术手法和对生活对象,特别是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和敏锐观察,真诚、朴实、生动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和他对生活的真挚的情感。他的速写艺术是其艺术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学术境界,其数量及艺术高度,在全国也不多见(图1、图2)。

通过素描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有非常多,如珂勒惠支(图3)等。鲁迅曾这样写道:“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珂勒惠支一辈子都在不停地画贫困的人民、逼近的死亡、无所畏惧的反抗,以及饱受痛苦和摧残的母亲,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表达,使人深受感动。可以说,在美术史上,珂勒惠支是一个深深地让人们感动的画家。因此,素描应被赋予了视觉文化的观念,对它的重视其工具的特别性,不受基础能指的羁绊。因其材料工具的随意性与创作者的意识过程、生活方式同构为一体,由此产生了最具自由感的松散的素描形态,解放已僵化的感觉和格式化的思维方式。

(二)对学生能力有类型特指性指导

有的艺术家天生就适合画素描,具有这方面的天赋,例如马蒂斯、安迪沃霍、徐冰等。马蒂斯在其艺术创作的前期,他的素描作品传递出线条的节奏感,特别在对人物速写描绘上有其独特鲜明的表现力,画面透着装饰性,表现出主观意向的审美价值,具有独特的个性(图4)。后期受当时思想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转变风格,开创野兽派这时的艺术作品表现为使用大胆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线条、风趣的结构、轻松的主题(图5)。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因对学生的类型特征进行总结与研究,这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五、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如何认识素描的概念以及进一步的作用是问题的关键,理解素描的狭义性和广义性,两者整体考虑有助于素描的理解与拓展,也利于学生思维观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素描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设计基础;创新;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044-01

素描,一般认为只是一种单色的描绘,是一种单独的画种。在西方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历代大画家,都拥有着良好的素描表现能力。由于社会中普遍把素描认为是绘画,是手头上的技术,而不需要动脑筋想,于是我国的素描教学,无论设计专业还是绘画专业,首先强调的是技法。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着学生的创意思维。学生对设计的理解不够,而一些老师只是谈个人感受,谈风格流派,对设计缺乏深入理解。现代设计是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要求设计者拥有良好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传统的素描教学程序是:几何体――石膏――静物――人体的写生素描。现代设计素描教学中,应该是多元化的。有一种包容的态度,任何思想和观点都可以在这里碰撞。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启发思考,多提问。设计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要求学生画一组插图,表现线条与音乐之间的联系,这其实就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开始尝试不一样的表达方法,甚至反思自己以前的创作方法。一定要动脑筋想,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法。同时,我们也会看大量的幻灯片,特别是现代艺术,视觉表达力很强的作品,告诉学生怎样的作品才是易于传播的。总之,改变学生之前对技法的盲目追求,培养设计人员的思考方法。

由于设计素描是为了锻炼表达设计意图能力这一目的,它的构图要求没有基础素描那样讲究。在单个物体的构图,只要注意上下左右的范围,四周留出适度的空间就行,表现的对象可以安排在画面正中。设计素描的虚实变化也不太强调。不象基础素描那样把后面的物体画得过虚,因为这对全面、透彻地分析理解物体结构是不利的。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最大区别在于后者是客观对象的复制描摹,而前者是根据客观世界创造新的东西,是一种“无中生有”。改变现实世界物体原有形态创造出独具生命的“新形”,是设计素描的观察思考方法。我们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正是为设计创作打下基础。

设计素描提倡多视点、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方法,有利于更正确地理解和分析其内部构造特点。这也是一切立体设计专业(如产品设计、造型、雕塑等)的设计基本需要。设计素描的观察常和测量与推理结合起来,透视原理的运用自始至终贯穿在观察的过程中,观全局、抓大放小。素描表现时将黑白灰明暗对比合理、适度的组织起来,形成主次的层次关系,来表现物象的本质特征。

西方的一位现代设计大师说:“设计师的灵感不是指来源在工作室里,要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如等人或坐车时,带上纸和笔,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发现城市和产品的缺陷,思考解决的方法。”我们学习的大课堂在生活中,具备捕捉生活的能力,把想法,观点或观察的细节,用文字、图形或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东西更可以作为设计时的一种素材,丰富自己的视野,从传统的“学院派”中脱离出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感知世界和自己的内心。

大家最不能忍受的是每天铺天盖地没有想象力的广告和设计;平面化、简单化、庸俗化是我们最容易犯的设计错误。空间化、多样化、人性化才是我们追求的方向,解决这三个问题基础还应当从素描或速写着手。

长期以来,我们把人性化理解成“人类化”,把生活化理解成“真实化”或“社会化”,于是就出现了只有人拿着产品,真实的吃(或用),才能使人信服的创意。其实再有名的名人介绍产品,并不比将产品拟人化更具有想象力,再复杂的情节也不如一句双关语表达丰富;问题是这个“语”是来自于社会的约定俗成哪,还是个性的独创。审美认知是素描的特征性整体观察,多样化表现是素描造型能力的技能训练。这两项训练都是艺术想象力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的素描不但是表现客观的工具,而且是探索规律和规律转化可能性的工具。

学术的进步,思维的更新,总离不开对前人经验的总结。教育的进步,更需要解放思想。我们期待在创意设计业出现不同的声音,重视作为设计产业基础的设计教育,而设计教育的基础又是设计素描和创作。从模仿他人的形式,转向注重创新,追求个人风格面貌。这样,艺术设计的园地才能百花齐放,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单德林.对于素描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美术与设计,2005.

素描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 素描教学 经验

广义上的素描,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素描起源于西洋造型能力的培养。狭义上的素描,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美术是表现事物的一种手段。美术的基础是造型,艺术造型是人按照自然方式进行的复杂劳动,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特殊技能。艺术造型不只是塑造孤立静止的物体形态,更重要的是表现物体中各种形式的有机关系。掌握艺术造型的方法,需要恢复人的自然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需要研究自然物体的形式特点和认识它的变化规律及条件。素描是解决这些造型问题的最佳途径,这在艺术造型的实践中得到了完全证明,因此,素描被称为“造型艺术的基础”。

素描通常意味着可于平面留下痕迹的方法,如蜡笔,炭笔,钢笔,铅笔,画笔,墨水,及纸张,其它还包括在湿濡的陶土,沾了墨水的布条,金属,石器,容器或布的表面所造成的磨损。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这是研究的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轮廓和线条是素描的一般称谓。素描具备了自然律动感,观者从欣赏过程中可感受这一点。不同的笔触营造出不同的线条及横切关系,并包括节奏,主动与被动的周围环境、平面、体积、色调及质感。

素描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以单色线条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亦可以表达 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象征甚至抽象形式。它不像绘画那样重视总体和彩色,而是着重结构和形式。

在哲学上“看”,有当“看见”和“看做”的不同含义。传统的中国画家对世界的看法是“看做”;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则指“看见”,看见,讲求“真实”,但真实是相对的。因为“看”不仅来自物理的反应,还有心灵的映射,也就是说,在看的过程中,总是把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融合在一起,也就是把“看见”与“看做”融为一体。为什么几位画家面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画出来的作品不完全一样?就是因为除了表现技法的区别外,还有各人意识、观念、文化、修养的参与和心灵映射的差异,为什么有人会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发现美,有人却对明摆着的美,视而不见、失之交臂?也是这个差别的必然。

观看对象,总是首先接触对象的表面现象,获得总体印象和局部特征,然后通过形体、动态、光影、调子等外在因素,因此及彼、由表到里的有机联系,去寻找内在规律,抓住本质特征,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之目的。作为美术教育者,在看这个问题上应当注意的重点和要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

1.看,总得有一个选择、取舍的问题,不可能把看到的一切,全部搬到画面上来,而只能是根据对象的反馈,经过思考、理解、取舍、提炼的结果,犹如淘金,通过筛选,去其杂质,把纯金提炼出来;有了这个过程和结果,才有“艺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可贵。

2.对象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人物、静物、景物,都因时间推移和光线变化而有程度不同的变化,模特儿休息后再摆的姿势,也不可能与原来完全一样,所以“看”,不是孤立地、静止地观看,而是动态的体验,体验对象的性质特征和生命活力。

3.通过观看,从中了解自然和艺术的规律,理解“艺”与“道”的关系:“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神情,“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道”的生命进乎“技”,“技”的表现启示着“道”,理解此中道理,有助于认识艺术精神和境界。

4.饱览自然风光,饶看艺术作品,多体验日常生活,有助于激发创作灵感,启示想象和联想;意外的、偶然的发现,往往来自观看;马蒂斯把“看”当作一种创造性的视觉能力,即观照真理,领悟事物本质的直觉能力。

5.绘画大师张大千说:“看物,不能一览而过,从表面看看了事,而要深入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并蕴藏胸中,呼之欲出,才能笔放心闲,心手相应,随心所欲,涉笔成趣”。

6.普通人的眼睛不会在那些与他实用目的无关的事物中发现什么,而对于画家来说,他就必须能够洞见火红的枫叶与阳光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必须能够看出使苹果呈现出柔和的、圆球状的光影层次,还必须能够把自然之光演化为艺术之光。

7.叔本华认为:意境乃须臾即变的存在,唯有诗人能记载它,使之永恒,主张以诗人之眼观物,化须臾为永恒。

8.曼尔德洛维兹指出:画素描必须学会一种全新的、入木三分的方式去看,不仅使用眼睛还要用所有的感官,即不只用“肉眼看”还要用“心眼看”。

9.中国美术学院在素描教学改革中提出:“现象学式的看”,即以更主观的姿态和纯视觉的形式去“视其所是”:“把素描训练无数次观看的目光,在交替着的意识中,唤起多样的联想和对素描以外形而上问题的思考和追问,从而必将牵动在追问过程中引发的自身主体精神的向往,也牵动素描技术手段掌握过程中引发诸多文化的关怀”。

10.中国画也很讲究“看”,画家王伯敏,从山水画的角度,提出“七观法”,即:步步看,面面看,推远看,拉近看,专一看,取移看,合六远;“合六远”指的是运用郭熙的高远、深远、平远和韩拙的阔远、幽远、迷远,在同一画幅上,综合不同视点透视,把高低、起伏、远近、大小巧妙地处理成统一体,去表现千山万水的无限景色;这是中国画家独创的、别开蹊径的、极其自由的一种看法。

素描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美术;素描;教学

中职美术素描教学的任务一般来说,是通过训练学生对客观物象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正确、生动的表现力。即: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使学生理解描画对象的生长规律、运动规律,并按艺术规律去表现对象。

一、中职美术素描教学基本原则

中职生素描初学者常有这种习惯,在绘画深入的过程中往往从一点开始绘画,并不会太多考虑画面整体布局,且学生艺术潜能也不会短时间就能被挖掘出来。对此,应本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原则开展中职美术素描教学。一要实事求是遵守客观情况。中职美术素描教学目标建立、组织实施、进度安排都应根据中职学生个体特点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并通过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训练兴趣。二要知识能力并重落实教学计划。中职美术素描教学应与学生生活相衔接,通过素描教学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开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长创造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获得自学素描、自主训练能力,使知识增长与素质能力增长同步发展。三要融通多种渠道开展素描学习。美术素描课应向社会、家庭延伸,实施课堂内外良性互动。即:重视开辟第二课堂,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教学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教育环境,全面培养美术人才。

二、注重解决素描教学实践问题

素描教学重在发展中职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有鉴于素描水平是个循序渐进过程,应着力帮助中职学生素描学习遇到的问题。一方面,指导学生从前人作品中学会借鉴。一般而言,中职学生喜欢写出,不喜欢临摹,有的学生认为临摹就是照葫芦画瓢,没有意思,且束缚手脚。其实,素描临摹可开阔视野、理性头脑、活跃思维,这种循序渐进能打下坚实基本功,使学生在临摹中培养耐心、细心,使素描认识由整体印象到具体细节更加清晰。另一方面,注重中职学生线条运用。很多中职学生对线条应用掌握不到位,素描教学时,力争解决好中职生画线条这一基本功。如:《永乐宫壁画》等之所以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极其生动,就是线条如行云流水,抑扬、钝挫、刚劲、柔美,把线条的生命力、表现性、概括法在绘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素描线条是绘画最根本要素,严谨、高超用线技巧等于绘画成功了一半。

三、引导中职学生体验反思作品

从中职美术素描教学实践发现,很少有学生对自己素描作品进行反思,如果让其找出素描画中的优缺点,往往张口结舌,或表述不能达意。因此,素描教学要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有益反思。一是引导中职生对素描画面结构反思。好的素描用品,从起稿构图到形体结构,再到空间结构,其线、形、色合理布局和组织画面都透着画者精心构思。应通过引导学生对素描作品反思,不断提升中职生构思画面效果,养成起稿即构图的良好习惯。二是指导中职生抓住素描学习的步骤。素描真实反映着客观对象。就如平常我们看物象,距离的远近、高低各不相同,而在素描中反映的就是颜色和大小。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我找到自己作品的盲点,如对画面效果的控制,物象外形特征、造型特点等,从中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关注中职生兴趣点、创作力以及薄弱层面,以多元化指导促进中职生学习主动行为,实现个性化、多面化发展。三是教育学生对作品进行回头看。实践中,一些中职生对所画素描作品,画完就放到一边,甚至很少去多看一眼。对此,在教学中应安排相应时间让学生在完成素描作品后,每次自主性完成一份简单书面小结,通过自我小结,总结经验教训,静心反思,促使学生创造出更多美好的素描作品。

四、加强学生画外功夫体验指导

中职美术素描课就是是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美学的感化。既让中职学生从感觉器官上感知出美感、美育的熏陶和享受,更通过教师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体验到美。一是把学生现实状况与课程安排有机结合。针对素描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中职学生心理有一定差异,教师备课应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掌握好学生学习情况、能力、层次等,以情激学、因材施教,让不同学生在素描课上都能有所收获。二是让学生在素描创作中提升审美能力。通过对比法教学,让学生体会不同作品中的美与丑,发现素描刻画的内在美因素,领会美术的真正内涵,培养学生把感情渗透于自己作品中去。三是激发学生想象,拓展素描教学意境美。虽说素描追求“精练、传神”的特点,但在画面结构、风格,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等方面如何体现美感,需要学生敏锐准确地表现物象特征的缺陷,进行大胆、丰富的想象,帮助学生养成自觉进行整体观察习惯,如:开展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知识传授,使中职生更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等,做足画外功夫,提高素描教学质量。总之,中职美术素描教学,要重点培养中职学生学习素描兴趣,培养学生良好观察方法,展示表现能力,让学生学会整体布局,提高自己认识水平、专业水平与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苏楚韩.探讨中职美术素描教学的方式及艺术[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00186-00186.

素描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一)写实素描教学内容的拓展首先是其概念的拓展

写实素描概念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写实素描教学的走向。写实是有限度的,它只是相对的与客观对象接近。古人云“:画者,心印也”。意即每个人留在画面上的线条、色调等造型语言是因每个人的个性品质、审美取向而相异的。都是写实,但其留在纸上的“心印”却不一样。而这种不一样刚好体现了写实素描的多样性以及其概念的宽泛性,也正是这种宽泛性,使写实素描概念拓展成为可能。“对写实程度的衡量,并没有规定标准,教学评价标准也不是按写实的程度来评判的,因感受而适度夸张、变形的具象造型也应属于写实的范畴。”“写实的概念也随时展和拓展,已从古典写实走向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写实,从狭义的写真向广义的具象发展。”①素描教学老是翻来覆去地画人、研究人,这自有它的理由,也无可厚非。我们对其内容的改革,并不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的否定,而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的巩固与拓展。老是画人会造成学生视觉感受的冷漠,适当地拓展教学内容可以增加学生对描绘内容的新鲜感,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不常见的静物(如瓦楞纸箱、破木箱、塑料袋)及景物等。需要提出的是,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执守,并不就代表落伍。作为基础训练的素描,画什么都可以达到其“基础”的目的。把内容搞得过于庞杂或过分地追求所谓的时尚,都有可能减弱或偏离写实素描教学的目的,从而丧失素描作品的单纯特质。对于素描教学,“任何偏激的做法都将是错误的和不负责任的,是对美术这门学科和美术史的短见。”

(二)丰富写实素描的表现语言,拓展写实素描的材料空间

对材料的研究和利用不仅是当代美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美术史发展的一条重要脉络。现今我国写实素描基本上还停留在炭笔、铅笔、素描纸这些最传统的素描材料上。素描材料的单一是造成素描样式单一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通过对素描材料与素描艺术发展关系的考察,就会发现素描艺术的发展与素描材料的演变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材料的发展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今天素描材料的丰富与便捷,是以往任何时代不能比肩的。一方面,对素描材料的研究可以促进素描艺术的发展和材料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素描材料的发展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素描艺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应在素描教学中开设素描材料的研究课程,在研究传统材料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新的素描材料,拓展写实素描的材料空间。

(三)规范教学范本,增设临摹课程

规范意味着标准的统一性,操作的可行性和实施的有效性。范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参照,是向老师、向大师学习的重要的学习资源。好的教学范本必须能充分说明教师的教学意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范本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即大师名作,教师范画和学生的优秀习作。通常来讲,三种范本都要同时进课堂。教师在选择教学范本时,必须根据该阶段课程内容的需要,严格认真地选择最具说服力的范本。这对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临摹是素描学习的一种最直观、最直接的方式与途径。其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教师也经常在课堂上讲起临摹的重要性,但就是很少有学校把临摹落到实处,因为很少有美术院校把临摹课写进素描教学的课程表中。十六世纪以来,意大利的卡拉奇兄弟为波伦比亚美术学院拟定的“三阶段素描教学法”的第一阶段,就是必须对大师素描进行临摹。十七世纪以后,美术学院在法国蓬勃兴起“,学院的课程分为低级班和高级班。低级班即素描班,学生必须临摹教授的课徒画稿。而高级班则仅仅是或主要是画人体素描写生,……先临摹素描,再画石膏像,最后画真人写生,这样的顺序被看作是学院课程的基础。”③美术教育史告诉我们,千百年来中外绘画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临摹。在自然与创造之间,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形象,大师的经典传世之作是最可仿效临摹的范本。临摹应作为课程,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穿行。

(四)注重写实素描中抽象因素的表达

写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存在绝对的写实。比方说苏里科夫不画背景的《男人体》,尽管人体是写实的,但留白的背景其实就是一种抽象的因素。在我们以往的写实素描教学中,只注重对表现对象的客观描绘,而往往忽略了这种抽象因素的表达。很多时候,写实因素在抽象因素的衬托下反而会显得更加写实,使写实的主题更加突出,给画面营造出一种意想不到的气氛。把具象写实因素和抽象因素同时放在一个画面上经营,这样可以避免机械地描摹对象,使描绘主体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高度活跃的状态,同时画面也不再是照相写实式的“一览无遗”,而给观者增添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使画面效果更加生动,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所以,打破以往单一的因写实而写实的模式,注重写实素描中抽象因素的表达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为了配合这一课程的开展,可以在写实素描课程中适当穿插一些现代艺术的课程,如对平面的,抽象的,符号化的造型规律的学习,并把这些因素恰到好处的运用到写实素描里边,形成一种新的写实素描样式。

二、写实素描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变革

科学、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计划性,促进素描教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素描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现行素描教学的评价均以分数(百分制)作为最终评价结果(即量化评价),并且都是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评价模式较为单一。常见的评价方式有:

(一)总结性评价

指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总结性评定,其主要依据是学生在该课程学习期间完成的习作。总结性评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个教师记分,一种是多个教师记分最后取平均分(即平均分制)。

(二)综合性评价

指在总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再按一定比例把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出勤情况、完成作业情况等)也作为最终分数进行折算。总结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都是目前较为流行的评价方式。这两种评价方式就关注评价对象的程度而言,后者较前者具有更大的关注性。两者都有可取的一面,但都存在明显的弊端。总结性评价只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结果本身就代表了过程或者说是过程的体现,但相同的结果所代表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比方说同样是80分的两位同学,同学A在入校时是65分,同学B在入校时是75分。在经过相同的课程学习之后,同学A提高了15分,而同学B只提高了5分。那么同学A和同学B在这一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最终两个人却获取了同样的成绩。这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评价机制,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系统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是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和教师互动评价的多主体评价体系。只有这样的评价体系才是完整的而非片面的,它能够系统地促进教与学的规范。以往的教育评价往往是评价者(教师)对被评价者(学生)的单向刺激反应,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缺少互动的过程。评价的核心环节是学生自评和互评。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学会了解自己及他人是非常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基础。现行的评价体系则刚好忽略了这一点。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出现的问题应在评价过程中体现出来,并给予及时指导。可通过课堂阐述、撰写课堂小结或学习心得,对作品以自评和他评等方式,让学生融入教学之中,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最大可能地体现评价的价值。实行多主体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多主体评价的目的是使评价的各个主体获取更多的信息,使各主体更加明确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从而使下阶段的教与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2)必须有明确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对不同的评价主体来说,其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往往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