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模; 杜威; 柯尔伯格; 道德教育方法; 探析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129-04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在道德教育领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他们的道德教育方法进行研究,极具借鉴意义,而用模式的方法研究,更能体现这一目的。

一、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建模

杜威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主张按照社会的实际生活进行道德教育,反对知行脱节、与社会脱离的传统灌输。他认为,道德教育应该遵循儿童自身德行发展规律、结合各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行。按照杜威道德教育方法的传统提法,赋予对应的模型名称,见表1。

1.探究式讨论提高法和探究讨论型

下面我们对探究式讨论提高法进行结构性模式化描述,以便确立模型。

(1)结构性模式化描述 探究式讨论提高法是主张以对道德问题的“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的道德教育方法。杜威反对教师把自己的观念和某种道德原则强加给学生,他认为,“外部强制的禁止和通过个人本身的反省和判断的禁止是互不相容的”。

对此强调三点。一是,从教育目的上,探究式讨论并不是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答案或知道去做什么,而是使学生“如何决定去做什么”,这是答案无正误化;二是,从问题设计上,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地带来的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立足点,从此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这是问题难度精细化;三是,从教育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把道德原则直接提供给学生,也不能保持沉默,要作为一名学习者参与其中,这是教育者参与化。

通过以上探究式讨论提高法结构性模式化描述如下,见表2。

(2)通过结构性模式化描述进行建模 对于教师设计的疑难问题或道德两难问题,建立模型如下:

Q=Qs+?驻q

说明:

Q是疑难问题或道德两难问题;Qs是标准化的基本故事;?驻q是增加的故事成份。

且a≤?驻q≤b;a为新奇因素自然地带来的疑难;b为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

如此,探究式讨论型模型建立如下:

设计两难问题探究商量讨论如何决定去做

2.活动式训练教学法和活动训练型

下面我们对活动式训练教学法进行结构性模式化描述,以便确立模型。

(1)结构性模式化描述 活动式训练教学法是一种以精心设计的情景活动方式代替让学生静听学习的训练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从具体实践中学、从经验中学。杜威认为,从根本上说道德源于经验,只有在经验中获得并检验的知识才具有道德意义。传统的灌输方法没能使学生从经验中获得道德,给予学生的是从课程中学来的或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这种知识没有道德价值。他说:“在一个有目的、而且需要和别人合作的作业中所学到的和应用的知识,乃是道德知识,不管有意把它视为道德知识还是无意把它视为道德知识。”

对此强调六点。一是经验原则性,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应符合经验的原则性,并不是所有的活动经验都有教育意义,那些任性活动和不具有开拓性的活动就没有教育意义;二是发展连续性,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需要投入智慧和情感,要具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连续性;三是参与主动性,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由经验成熟的教育者引领,参与者具有积极主动性;四是设计情景性,教育者应懂得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包括设备、书籍、仪器、玩具和游戏等去创设有利于经验成长的情景;五是管理宽容性,教师不能对学生管得太严太细,允许学生犯错,不限制学生首创精神,不把兴趣局限在直接活动上;六是“三位一体”性,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是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教材和教法的任务在于使特定的个人在特定的时间产生出有教育价值的经验”。

通过以上,活动式训练教学法结构性模式化描述如下,见表3。

(2)通过结构性模式化描述进行建模 通过以上结构性描述,活动训练型模型建立如下:情景活动设计参与活动训练获得道德经验

3.社会式学校育人法和社会育人型

下面我们对社会式学校育人法进行结构性模式化描述,以便确立模型。

(1)结构性模式化描述 社会式学校育人法是通过具有社会性的学校生活,对参与活动性课程教学的学生进行道德训练的方法,或是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活动而进行道德训练的方法。杜威认为社会生活及环境具有明显的教育作用,在人们道德习惯的养成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他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认为,“不能有两套伦理学原则,一套为校内生活,另一套为校外生活。因为行为是一个,因此行为的原则也只是一个。”他强调,“道德教育集中在把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方式这个概念上,最好的和最深到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得来的”。

对此强调两点。一是社会式学校育人法对病态教育的规避,二是社会式学校育人法对形式教育的规避。杜威认为,没有把重心放在品格的积极培养上,而是放在对犯规行为的处罚和不道德行为的矫正上,这种道德训练是病态的;只为维护校纪校规,便于学校管理,而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毫无关联,这种道德训练是形式的。所以他强调学校应是雏形的、典型的社会生活。

通过以上,社会式学校育人法的结构性模式化描述如下,见表4。

(2)通过结构性模式化描述进行建模 通过以上结构性模式化描述,社会育人型模型建立如下:学校环境社会化设计活动课程进行道德训练或直接参加社会活动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建模

柯尔伯格对个体道德发展进行研究,创建了完整的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他重视学校管理体制、学生间伙伴关系以及整个道德环境对儿童道德成长的影响,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主要是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和公正团体行为培养法。

按照柯尔伯格道德教育方法的传统提法,赋予对应的模型名称,见表5。

1.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和道德两难型

下面我们对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进行结构性模式化描述,以便确立模型。

(1)结构性模式化描述 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又称“新苏格拉底法”,是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让儿童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围绕故事提出的相关问题,以此判断儿童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并引导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方法。柯尔伯格把促进道德判断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定为道德教育的目的,他认为,“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作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人的道德判断能力”,在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中,年龄不是决定因素,发展阶段不可跳跃,方向不可逆转,但发展速度快慢有个体差异。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也可称为“三级六段”论,见表6。

对此强调以下七点。一是,教师一定要使学生能真正明确道德两难问题中矛盾冲突;二是,教师一定要提出相关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三是,可先分小组然后集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四是,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就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辩论,引起道德认知上的冲突,并引发更深的思考和逻辑推理;五是,教师要让道德发展阶段相邻的同学进行相互交流,才能使较低水平的同学学到较高阶段的道德推理;六是,讨论不要追求意见一致,提高道德推理能力和认知水平才是目的;七是,讨论结束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继续对该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通过以上,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结构性模式化描述如下,见表7。

(2)通过结构性模式化描述进行建模 如此,道德两难型模型建立如下:测量阶段分组选择两难故事进行分组讨论诱发认知冲突促进能力发展

2.公正团体行为培养法和公正团体型

下面我们对公正团体行为培养法进行结构性模式化描述,以便确立模型。

(1)结构性模式化描述 公正团体行为培养法是指将一个能体现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精神的“公正团体”作为教育单位,使其中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民主决策和管理,共同制定、共同执行并共同遵守各种行为规范,使其成员在这种生活方式和道德气氛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道德教育的方法称为公正团体培养法。柯尔伯格的这种方法注重社会环境和道德氛围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影响,他认为通过改变传统的学校领导及管理方式,营造具有民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气氛,形成公正团体,能更好地改变学生的个体行为,以适应民主社会的需要。

对此强调两点。一是,该方法要求学校要有民主管理的结构、环境和气氛,要使民主成为学校的生活方式;二是,该方法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既作为“公正团体”中的普通成员,又“必须是一个社会教化者”。

通过以上,公正团体行为培养法结构性模式化描述如下,见表8。

(2)通过结构性模式化描述进行建模 通过以上结构性描述,公正团体型模型建立如下:组建公正团体参与决策管理认知转化行为

三、杜威和柯尔伯格道德教育方法的借鉴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柯尔伯格被称为“现代道德教育复兴运动中最著名的人物”。通过对杜威和柯尔伯格道德教育方法的剖析,不难发现,杜威和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方法既有相似又有差异。

在师生关系上,杜威基于传统中过度强调“教师中心”的观点,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目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柯尔伯格则通过实验发现,有教师指导的学生道德发展幅度远大于没有指导的道德发展,强调在“公正团体”中,教师即是成员又是社会教化者。在道德教育方法效度上,杜威侧重宏观的教育方法描述,侧重理论研究,重视道德行为训练;柯尔伯格则侧重微观的教育方法描述,侧重实证研究,重视道德认知转化。

撇开以上不同点,下面仅就杜威和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教育方法的共同点探讨可供借鉴之处。

1.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关于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杜威和柯尔伯格都认为,教师应具备道德能力与专业素养,他们肯定教师指导的地位与作用,并反对教师绝对权威的地位。这里有两点值得借鉴。

一是加强教师的道德能力和专业素养。我国一直强调加强教师的道德品质修养,把师德建设放在一定的高度。然而,教师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教师的道德能力是两个概念,道德能力是指道德主体具有合理的价值观,具有社会认可的品质,具有自主意识和较强的道德责任感,能独立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活动、道德行为,由此形成复杂的道德关系。道德能力是因,品质修养是果。目前我们道德教育教师的道德能力亟需加强,这是真正形成教师的道德品质修养的基石。

二是反对教师的绝对权威的地位。教师的绝对权威体现在课堂教育的各个过程中,要弱化这种权威,使教师以平等主体的身份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2.道德教育方法的效度

关于道德教育方法的效度,杜威和柯尔伯格都反对灌输,重视“道德两难问题”,重视集体作用,重视学生道德接受水平,重视隐蔽课程作用。这里有四点值得借鉴。一是改变教育方式。由于受列宁的灌输理论的影响,我国道德教育中一直以灌输法为主,而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要注重教育对象对灌输的抵触,加大“非灌输”的成份。二是重视道德两难教育法。这一点在我国道德教育学界研究比较弱,目前还没有比较成体系的中国化的道德两难故事。三是重视学生道德接受水平。从儿童到中学生再到大学生,我们还没有明确地划分学生的道德接受阶段,开展教育时,“摸石头过河”的现象经常出现。需要郑重提出的是,在我国,儿童期间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由家长进行的,这一阶段的道德教育尚未形成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仅这一点的提升就需要相当漫长的过程。四是重视隐蔽课程作用。在道德教育方面我国一直比较重视显性教育,而实际上隐蔽课程更具有实践性。

参考文献

[1] 吴红慧,叶志锋.杜威与柯尔伯格的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思想比较[J].学理论,2009(29):204-205.

[2] 邱 燕.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9(11):288-289.

[3] 王玄武.比较道德教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 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5] 杜 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闽,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83.

[6] 杜 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8]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篇论文通过回顾西方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国内部分学者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以coso2004年9月制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理论基础,以中国某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内部审计方法和程序对某集团风险管理八要素进行审计分析和评价,对风险管理理论如何在集团企业实践运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企业应逐步建立风险管理系统,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保驾护航。

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如同人的成长要经历幼年、青年、中年、老年等阶段一样,也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每一阶段上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和遇到不同的困难。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环境变得瞬息万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样就迫使企业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对付各种风险。

在市场经济中有许多失败的企业,他们的失败各有其因,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不重视风险管理,对风险的控制力非常弱。本文研究的问题是面对永远在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企业如何运用内部审计的理论、方法、程序分析自身风险管理现状,找出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对动态变化的风险进行管理,从而实现目标,使企业能够长期生存发展。

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至今,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机构、团体、研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于是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派别。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来源于美国coso委员会2004年9月制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4年1月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

一、公司简介

某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肉制品生产企业之一,其产品包括冷鲜肉、冷冻肉、以及以猪肉为主的低温肉制品、高温肉制品。集团总部设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拥有多处冷鲜肉、冷冻肉生产基地及深加工肉制品生产基地。集团拥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以其独有的技术方法,研制出一系列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优质产品。基于肉制品业务的经验,集团于1997年开展冷鲜肉和冷冻肉业务。2002、2003年,冷鲜肉、冷冻肉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位列中国大陆第二名、第三名。低温肉制品,自2002年至2004年,其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大型零售商销售首位。

二、公司风险管理要素审计评价程序及结论

尽管某集团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但其实质还是一家中国民营企业,其并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人员、系统,公司风险管理处于“凭感觉进行风险管理”的阶段,只是由管理层根据调查分析、经验总结,识别、列出公司面临的四大类十三种主要风险,并制定了一些防范措施。公司审计部作为监督检查部门,每年至少两次从集团层面对风险管理进行整体评价,并在每季度对分、子公司执行例行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风险管理状况。以下试从集团公司层面,以《coso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以下简称coso框架)中所列八要素为线索对公司风险管理进行分析、设计审计评价程序、提出审计评价结论。

(一)内部环境

1.理论描述。内部环境包含组织的基调,它影响组织中人员的风险意识,是企业风险管理所有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约束和结构。

2.审计评价程序。

(1)设计风险相关文化调查表对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进行调查;

(2)审查公司经营决策、管理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是否反映了公司的风险管理理念、诚信和道德价值观。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的风险管理理念属于风险偏好型,提倡抓住机会,大胆开拓。但对风险管理理念没有一个书面的说明性的陈述,这些理念存在于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头脑中,通过收购决策、政策、行为准则、各种规章制度反映出来并加以强化。

(二)目标设定

1.理论描述。设定战略层次的目标,为经营、报告和合规目标奠定了基础。每一个主体都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一系列风险,确定目标是有效的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前提。

2.审计评价程序。

(1)获取管理层对目标的书面陈述;

(2)通过访谈、询问,获取公司员工对公司目标的知晓、理解程度的信息;

(3)通过查阅管理层的述职报告,获取目标实现进展情况的信息。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目标没有明确的书面陈述,公司员工对公司的目标知之甚少,经审计调查总结,目标如下:

战略目标:创中国第一肉食品品牌;

经营目标:顾客满意最大化,品牌价值最大化;

报告目标:财务报告真实、完整,符合《上市规则》要求;

合规目标:遵循国家、行业、企业的法律、法规、制度。

(三)事项识别

1.理论描述。管理当局识别将会对主体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如果存在的话,并确定它们是否代表机会,或者是否会对主体成功地实施战略和实现目标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带来负面影响的事项代表风险,它要求管理当局予以评估和应对。

2.审计评价程序。

(1)查阅行业有关资料,询问、访谈高层、中层、一般职工,审查风险识别是否充分、全面;

(2)审查风险识别过程资料,判断是否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定期进行修正。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管理层根据调查分析、经验总结,识别、列出公司面临的四大类(行业风险,业务风险,财务风险,合规风险)十三种主要风险:

(1)爆发动物疫情;

(2)突然而来的业务干扰;

(3)消费者口味及喜好的变化;

(4)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而导致对人身的伤害;

(5)原材料价格波动;

(6)产品未能迎合市场需求;

(7)主要管理层的流失;

(8)其他实体误用、盗用本公司商号(商标);

(9)资金安全管理;

(10)资产安全管理;

(11)会计系统故障;

(12)违反《上市规则》;

(13)违反食品管理、环保法规有关法律规定。

经审计调查,公司管理层对风险识别较为充分,且计划每年分两次(期中和期末)对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核查,若发现风险变化,即使进行调整,但未能严格实施。而对于机会,管理层没有进行专门识别。

(四)风险评估

1.理论描述。风险评估使主体能够考虑潜在事项影响目标实现的程度。管理当局从两个角度——可能性和影响——对事项进行评估,并且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2.审计评价程序。获取管理层对风险进行定性评估的资料,评价其评估的合理准确性以及是否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修正。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管理层对识别出来的十三种风险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和过去的风险发生的记录进行了定性的评估,由于缺乏相关的人才、技术、资料,尚未对风险进行过定量分析。公司管理层计划每年分两次(期中和期末)对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核查和平谷,若发现风险变化,及使进行调整修正,但未能严格实施。

(五)风险应对

1.理论描述。在评估了相关的风险之后,管理当局就要确定如何应对。应对包括风险回避、降低、分担和承受。在考虑应对的过程中,管理当局评估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的效果,以及成本效益,选择能够使剩余风险处于期望的风险容限以内的应对。

2.审计评价程序。通过访谈、询问,了解管理层采取的风险应对策略及理由,评价其合理性。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管理层对识别出来的重要风险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从风险应对的角度看多为预防性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没有采取购买保险等风险分担措施。

(六)控制活动

1.理论描述。控制活动是帮助确保管理当局的风险应对得以实施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的发生贯穿于整个组织,遍及各个层级和各个职能机构。它们包括一系列不同的活动,例如批准、授权、验证、调节、经营业绩评价、资产安全以及职责分离。

2.十三种风险审计评价程序。公司管理层针对识别出来的十三种风险,制定了防范措施,审计部门相应地制订了审计评价程序。

3.审计评价结论。经审计调查,公司管理层对于风险管理的控制活动要素较为重视,制定的风险防范措施较为全面、严密、可操作,大部分得到了严格有效执行,但也有部分单位未能严格执行风险防范措施。

(七)信息与沟通

1.理论描述。有关的信息以保证人们能履行其职责的形式和时机予以识别、获取和沟通。信息系统利用内部生成的数据和来自外部渠道的信息,以便为管理风险和作出与目标相关的知情的决策提供信息。有效的沟通会出现在组织中向下、平行和向上的流动。

2.审计评价程序。

(1)走访公司it部和公司内部报刊编辑部,了解评价公司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转情况。

(2)访问公司网站,观察其运转情况;

(3)使用公司的局域网、内部电话网,阅读公司内部报刊,评价其运转情况和功效发挥情况。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设立了it部,建立了较为完备、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因特网、内部局域网、内部电话网、内部报刊等手段将信息以文字、声音、图片等形式进行传递,并制定各种级别的会议制度进行面对面的信息沟通。但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信息生成及传递通道。

(八)监控

1.理论描述。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控——随时对其构成要素的存在和运行进行评估。这些是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相结合来完成的。持续监控发生在管理活动的正常进程中。

2.审计评价程序。

(1)审查内部定期(每天、每周、每月)上报的管理报表(报告),评价风险管理日常监控职能发挥情况;

(2)审查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计划、风险管理审计报告,评价其监控职能的发挥情况。

3.审计评价结论。公司管理层通过例行的控制活动、信息报告反馈系统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日常的监控;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所控制的所有单位、项目进行例行审计,报告中时常反映一些被审单位风险管理状况的信息,对风险管理的监控较为及时,但对公司总部层面的风险监控较为薄弱。

三、结语

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基业长青,必须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地、全面地管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借鉴西方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理论、方法、工具,结合本企业具体实际情况,对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个风险管理要素逐一进行分析和评价,查找问题和不足,对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识别、评估、排序、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风险管理监控与检查、风险管理沟通与咨询等关键的风险管理流程采取措施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是解决风险管理问题的最佳实务。企业应当增强风险意识,逐步建立险管理系统,为企业保驾护航,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第一版,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音乐 鉴赏能力培养

音乐鉴赏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是体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校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开设了艺术、音乐鉴赏等方面的选修课程。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也使更多学生更多的了解了音乐。但是根据对我校大学生最喜欢的音乐类型抽样调查显示,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占12%;喜欢中国古典音乐的占15%;喜欢流行音乐的占73%,之所以喜欢古典音乐的学生比例较小,大多数学生反映听不懂古典音乐,不知道如何了解和理解古典音乐,还有少数学生觉得古典音乐听起来“都一个样子”。这个调查让我感到若想真正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需要采取一些更加新颖的途径和方式,来普及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加强音乐欣赏的常识教育。

1 音乐具备的基本特点

音乐是由客观世界和人类审美活动创造出来的,不同时代、民族、国家、地区以及流派创造出的音乐都不相同,他们以各种形式、各种手段来表现不同内容、含义的音乐。音乐的主要特征分为:

1.1 抒情性

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感情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音乐最重要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是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的看法和对生活情感的体验。如贝多芬就因为非常热爱大自然而写出了《田园交响曲》这一美丽的乐章。

音乐的抒情性在影视艺术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它能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音乐和画面共同创造的氛围中。如:电影《勇敢的心》插曲就是为表现幽静的田园景色而配置的牧歌风格的音乐;电视剧《乡村爱情》的乐曲,就是为喜庆场面配置的欢乐而活跃的音乐;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就是为悲惨的场面配置的呜咽而凄凉的音乐。

1.2 时代性

音乐的时代性是它又一重要特性。许多优秀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对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体会、认识和描写。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音乐,每个时代的音乐作品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如,我国三四十年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音乐发出了全国人民不屈的怒吼和抗日的呼声,《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作;目前我国正进入一个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家喻户晓的《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正是反映这一时代特色最典型的音乐作品。

1.3 民族性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音乐所表现的情感是人类共通的。但由于各国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审美标准不同,音乐语言的差异也就很大,这些差异就是民族性差异。音乐的民族性表现出一个民族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审美习惯、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1.4 概括性

音乐的概括性是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决定的。音乐能抒发和表达一种情绪或感情以及外在环境的某些形象和状态,但不能像文字或绘画那样具体精确地描绘。音乐的描绘是一种概括性的表达,它可以使人产生极为丰富的遐想和意境,这是任何文学语言所不能代替的。音乐对世间万物描写的高度概括力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模仿,二是引起人们的遐想。

2 结合实际多渠道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几年来,我校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主要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1)每年聘请音乐方面的名人、名家、名校进校园开设讲座、演出数场,通过讲解、演奏和现场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了解音乐,同时产生共鸣,引起兴趣。

(2)加强地方音乐的了解和宣传,组织学生研究当地音乐。

因学校地处苏州,为使学生学会欣赏本地区的音乐,学校经常聘请当地有名的昆曲、评弹表演艺术家来校讲演。让更多学生了解地方音乐,并学会如何欣赏这些音乐。

(3)组织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成立各类乐团,委派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排演经典的中外优秀作品,如,室内乐团排练约翰·斯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民乐团排练《春江花月夜》;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等。每次演出都将作品的详细介绍提前公布,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作者、含义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的去听音乐会,以入门者的角度去欣赏音乐会。

(4)让学生了解多元化的音乐,拓展视野提高欣赏能力。

学校还通过广播等形式对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播放,在播放前进行详细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作品,了解音乐风格。播放的音乐健康、广泛,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对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有直观的认识。如,中西方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和戏曲等等。

(5)重视音乐艺术社团的建设。

在学校里音乐类学生社团也有很多,学校为这些社团成立了专门的音乐社团联合会,加强社团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委派了长期固定的专业指导教师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以提升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学校还结合质量工程和素质教育向这些社团下拨足够的活动经费。这样就使得音乐社团的层次和影响力大大提高,吸引了更多学生的参与。为他们搭建了了解和学习音乐的平台。

(6)加强大学生的社区演出活动,让大学生走出学校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表演,通过这样的社区演出使大学生更能充分展示自我。也让音乐艺术走进百姓的生活中,这些活动的参与使大学生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大学生整体的音乐素质。

3 对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设想

音乐的鉴赏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加强对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本人有如下设想:

首先应将音乐鉴赏课程纳入学校的培养方案,开设必修课程,课程的学时至少应每学年34节课,每周两节课。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初级基本乐理、简单的中西音乐史、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结构及艺术风格分析等内容。同时开设更多内容的全院性选修课程,使学生全面了解音乐的历史和演变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音乐特点。如:开设古典音乐赏析和流行音乐赏析、戏曲赏析等课程,合格者获得相应的学分。目前我校已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大学生选修这方面课程的热情非常高涨,这个现象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求。当前我校正处在提高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阶段,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正在积极努力的进行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图书馆可开设古典音乐欣赏数字教室。因音乐会的门票价格比较高,大多数学生不能经常出入音乐厅。数字教室为学生提供资源,定期播放和下载一些影音资料。对音乐了解的越多,欣赏水平才会逐渐提高。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综合平衡计分卡;IBSC;质量管理

引言

综合平衡计分卡(IBSC:integrated bala-nced score card)来源于强大的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2009年5月9日,《哈佛商业评论》将平衡计分卡称为7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战略管理工具。这种方法强调了它以战略为导向的特点,相较于单纯的绩效评价工具来说,是一种更先进的战略管理方法。

综合平衡计分卡在指导思想明确的前提下,通过在既定的步骤下灵活操作,从价值与目标、客户与评价、流程与标准、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对于单位或者部门的战略愿景进行分析,得到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而且,通过协同运用其它各种管理工具和方法提高综合管理水平,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1 开发单位总体战略地图与计分卡

1.1 战略对接与价值定位

开发单位总体战略地图与计分卡,首先要明确集团的使命、愿景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对接集团战略,根据单位在集团系统价值链上的定位,明确单位的使命、愿景和目标。

1.2 外部环境扫描

外部环境扫描一般运用PESTEL分析模型,又称大环境分析。它是调查组织外部影响因素的方法,其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因素,可以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环境和法律六大要素。扫描结果可以作为下一步SWOT分析中“O”和“T”的依据,主要为战略地图中“价值与目标”层面战略目标确定提供思路。

1.3 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团体或个人。这些团体或个人既可能是公司内部的(如员工),也可能是公司外部的(如供应商、竞争对手等)。

1.4 内部环境扫描

内部环境扫描是指理清内部流程,分析组织的能力与资源。主要从“核心流程”和“管理支持性流程”两个角度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内部环境扫描是为SWOT分析中的优势(S)与劣势(W)部分提供依据,为确定“流程与标准”层面的战略目标提供思路。

1.5 战略综合分析

在完成单位外部环境扫描和内部环境扫描的基础上,就可以对单位的战略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一般选用SWOT方法,即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其中,优势和劣势分析主要着眼于组织自身的实力及其与标杆企业的比较,而机遇和挑战分析注重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组织可能产生的影响。

1.6 战略目标评价

在取得备选战略目标后,就可以对战略目标进行评价、筛选,一般选用“四因素分析法”。四因素包括“对战略影响度”、“实施的资源支持”、“实施紧迫性”和“成功可能性”,其中每个因素都占不同权重,评估时按照各战略目标在四个因素上的得分进行排序取舍。

1.7 战略目标解释

对战略目标进行评价、筛选后,就可对战略目标进行解释,进一步明晰战略目标。

1.8 绘制战略地图

在明晰战略目标解释的基础上,就可按照战略地图的模板进行战略目标的因果连结,开发战略地图。

1.9 衡量战略目标

对组织战略进行衡量可以通过关键绩效指标(KPI)的设定来完成KPI的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战略地图中的关键成功要素转化成的可衡量的考核指标、上级组织对单位的考核指标、单位内部既有的绩效考核指标、行业标准等。

1.10 设计计分卡

战略地图是描述战略和沟通战略的载体和工具,计分卡是实现化战略为行动的关键环节,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设计计分卡:(1)根据年度工作的侧重点不同,从KPI库中选择确定适合于衡量年度重点战略目标的KPI;(2)结合对现实能力的认识及对资源的占用,确定要达成的目标值;(3)根据现状与目标的差距确定行动方案。

2 质量管理部门的综合平衡计分卡开发

2.1 战略对接与价值定位

开发质量管理部门的战略地图与计分卡时,首先要明确本单位的愿景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对接单位战略,根据质量管理部门在单位总体价值链上的定位,明确质量管理部门的愿景和目标,质量管理部门的定位、职责,形成在价值与目标层面上的内容。

2.2 关于质量管理部门的外部环境扫描和内部环境扫描

在进行质量部门的内外部环境扫描时,运用PESTEL模型对质量管理部门的外部环境要进行更加专业和具体的分析,在进行内部环境扫描时首先在单位的价值链上寻找本部门的战略功能定位,然后根据本部门的战略功能定位,确定本部门所面临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时同样要求结合本单位质量管理部门的实际情况使分析更加专业和具体,以某单位质量管理部门为例分析如下。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业结合;途径

一、南京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结合的现状

(一)研究对象

课题组将南京市7所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定为目标高校,分别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搜集了7所高校2014年、2015年、2016年的校内表彰文件,以校内表彰文件中的982个优秀实践团队(项目)为研究对象,描述、分析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结合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1.SPSS数据分析

对7所高校2014年、2015年、2016年的982项优秀实践团队(项目)进行编码,将团队(项目)设为自变量,将年份、学校、优秀项目、专业性项目、优秀基地、优秀单位等设置为因变量。通过SPSS技术工具进行交叉分析,统计描述出优秀项目中专业项目的比例、不同年份的比例趋势、学校间的共性和差异等。

2.文献分析法

结合各高校官网、新闻媒体、中国知网等媒介,全面了解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结合的现状、问题、途径、机构等内容,以文献检索结果应用于7所高校的数据分析中,呈现数据背后的面貌。

3.访谈法

基于982个优秀团队(项目)和文献分析,课题组将视线聚焦于两个团队(项目),分别是南京农业大学“秦淮环保行”项目、南京大学“法律援助”项目。以访谈提纲为研究工具,进行深度访谈和研究,借鉴两个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总结推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结合的有效途径。

(三)专业相关项目在优秀项目中占比高

据统计,在7所高校的982个优秀团队(项目)中,专业相关的数量为534个,占比54.38%;非专业相关的数量为448个,占比45.62%。专业相关项目在优秀项目中占比较高,反映出高校对专业化社会实践活动的肯定和支持,也在实践中印证了学界提出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方向之一为专业化发展。

(四)专业相关项目数量多

近三年,优秀项目中的专业相关项目数量有所增加,2014年为166个;2015年为188个;2016年为180个。每年占优秀项目总数的比例均超过50%。

优秀项目中专业相关项目数量的增加,反映出高校学生参与优质专业类社会实践项目的机会增多,同时,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也在客观上引导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相结合。

(五)高校重视引导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结合

7所高校中的优秀项目评选中,4所高校的专业相关项目数量高于非专业相关项目的数量,另外三所高校中,除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外,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的专业相关项目数量与非专业相关数量差额不大。

据二次研究了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顶层设计比较突出,每年的实践活动有明显侧重的主题和方向,实践主题比较集中,比如,2014年围绕青奥志愿者服务的项目数量特别多。除了暑期社会实践,东南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还会在寒假组织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实践,本课题研究暑期社会实践,暂不对其它时间段的社会实践予以调查研究。

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结合的途径

(一)重视社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要促进社会实践与专业的紧密结合、推动社会实践深入发展,就必须建设一支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邀请专业学者、专家、博士、硕士生加入到社会实践过程中。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调整、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社会实践常做常新。

结合“秦淮河环保行”和“法律援助”两个项目经验,我们认为项目指导教师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秦淮环保行”项目的发起人和指导者是该学院教授宗良纲老师,“法律援助”项目的发起人是该学院院长李友根教授。相较于团干部、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稳定性更强、流动性较弱,更易形成长期开展、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项目。同时,专业教师,尤其是拥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往往拥有较多的专业资源、话语权,极大地影响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结合的程度、实践的质量。

作为一线的社会实践工作开展者,应该有意识地寻找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师科研项目或课题,或者学院教学科研平台,主动邀请课题或平台负责人加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专业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二)强化社会实践基地合作

社会实践基地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很多单位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都会有意识地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但要注意的是,不少单位与社会实践基地之间的联络仅仅停留在举行一次签约仪式、挂牌仪式、一两次实践活动,缺少长期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并没有将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充分挖掘和利用。

因此,为了促进社会实践与专业的结合,需要选择更利于长期开展的社会基地。随着国家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各高校纷纷建立起具有学科优势的实验室,社会实践的很多内容可以利用实验室资源来完成,比如“秦淮河环保行”项目就是依托学院实验室建设的典型。再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竞赛、专业技能大赛等形式都可以是很好的平台。

(三)细化社会实践管理

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知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项目的设计、验证、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尽力服务于上述目的。首先,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从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设计研究问题,到撰写实践报告和总结,给予严格要求和指导。其次,学生工作人员,主要是团干部、辅导员,在实践的整体组织、考评体系、运作机制、成果推广宣传等方面,积极配合项目整体设计,细化每个环节的小目标、操作要素、注意事项等,形成书面指导,保证参与社会实践的每位学生知晓、理解。同时,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培养优秀学生成为社会实践平台或者依托社团的主要负责人,既壮大了社会实践项目的团队力量,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项目的可持续性和传承。

课题研究:

本文为2016年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成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结合的途径探究——以南京地区高校为例(课题批准号:2016LX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