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诗歌

校园诗歌

校园诗歌

校园诗歌范文第1篇

2010年4月18―19日,一场诗歌盛宴走进江南名校――南京师范大学。诗歌这个美丽的名字,伴着江南四月的和风,吹开了一片片年轻的心田。诗歌节不仅使80后、90后们最直接地发现了诗歌的美丽,受到艺术与美的熏染与洗礼,也让经历过80年代诗歌黄金时代的人们,又重温了久违的诗歌激情。

本届诗歌节包含了“诗与大学”主题诗歌朗诵会、第四届“中国南京・现代汉诗论坛”、第十八届柔刚诗歌奖颁奖仪式暨《顾城诗全集》首发式、著名诗人与大学生见面交流会等多项活动内容,活动邀请到了林莽、唐晓渡、何锐、宗仁发、陈仲义、宋琳、潘洗尘、树才、莫非、敬文东、森子、李少君、李德武、长岛、泉子、东荡子、王小王、杨春生等外地诗人学者,以及孙尔台、王彬彬、汪政、晓华、何言宏、黄梵、马铃薯兄弟、育邦、何同彬、马永波、子川、古筝、张尔客、路辉、海马、陈祖君、梁雪波等本地诗人和嘉宾,与会人数近六十位,堪称一次诗人和诗歌研究学者的一次大集结。

本次随园诗歌节由“中国南京・现代汉诗计划”和青春杂志策划,并得到南京市文联、南京师范大学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诞生于2005年,近年曾开展了一系列诗歌研究和诗歌推广工作。曾于2008年成功举办香泉湖诗歌节(安徽),2009年举办凤凰台诗歌节(南京)。2007、2008年曾经在诗坛乃至广大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的“中国诗歌排行榜”也出自该“研究计划”。生活在南京的这六位诗人和学者,自感对当代诗歌的健康发展和成长承担着使命,对在消费文化占据主导的时代保存诗歌的尊严负有责任,同时对诗歌走进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心灵抱有坚定的信心。使命、责任和信念,使他们的努力渐次呈现出积土成山、积小流成江河的前景。

作为“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中国南京・现代汉诗论坛”是近年来研讨诗歌的最重要的民间论坛之一。此前成功举办的三届论坛,主题分别为:“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南方精神”、“中国新诗的基本经验”和“中国语言诗派暨壹周作品研讨会”,都在诗歌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为诗歌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届“中国南京・现代汉诗论坛”的主题是“一九八年代的诗歌精神”。

本届论坛在黄梵、何言宏、唐晓渡共同主持下,就“一九八年代的诗歌精神”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的诗人、批评家们各自表达了深思熟虑的观点,甚至不同观点还进行了激烈的交锋。比如,何言宏为了概括80年代的民刊运动和新世纪以来越来越蓬勃的民间诗歌活动,提出了亚体制的观念;宗仁发则借助80年代的个案,提示了诗人之间的影响关系所具有的文学史价值;赵思运对比80年代和新世纪,提出了诗人形象的问题,一时引发唐晓渡、黄梵等人的不同看法;最后,80后批评新秀何同彬的发言尤为精彩,他用反证的方式提出,面对新世纪的精神废墟,我们何以有颜面认为80年代留下了什么值得夸耀的精神遗产,因为正是那些所谓受过80年代诗歌精神洗礼的50年代和60年代人,才把国家建设成了目前的模样……在论坛现场,各种观点的交锋,成为本届诗歌节中的一个精彩亮点。在诗歌处境显得寂寥的今天,“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重提八十年代的诗歌精神,显得意味深长,他们似乎表达了这样一种洞见:我们虽然不能回到八十年代,但八十年代的诗歌精神并没有远离我们,人类的文明生活中,不能缺失诗歌的身影,哪怕它再受到大众文化、商业文明的挤压,它仍将骄傲地高居文学王冠的醒目位置,这个地位从没也永远不会被撼动。

作为本次诗歌节的开幕式活动,第十八届“柔刚诗歌奖”颁奖仪式于18号下午隆重举行。何锐、宗仁发、汪政、陈仲义、唐晓渡、王彬彬受评委会之托,分别给获奖诗人颁了奖。本届“柔刚诗歌奖”由诗人潘洗尘摘得主奖(奖金9999元),获奖作品为组诗《大地累了》,诗人东荡子、周瑟瑟分别获得提名奖(奖金各2000元),获奖作品分别为《异类》、《水波》、《相信你终会行将就木》等和组诗《芭蕉》。评委会在授奖辞中这样概括主奖获奖者潘洗尘的写作:“他的书写由天空回归了大地,他用富有质感的文字,表达着当下诗歌现场正在流失却值得挽留的美德――善良、真诚和爱意”。“柔刚诗歌奖”由诗人柔刚于1992年出资设立,面向海内外征集优秀诗作,每年由评委会评出主奖一名和提名奖两名。经过十七届的评选,“柔刚诗歌奖”的影响力正日益扩大,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和评判创新。在开幕式现场,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和部分诗人,一一朗诵了与会诗人的作品,深深感染了现场的观众们。

校园诗歌范文第2篇

校园的春,

像是娇嫩的花蕊,

睡醒过来的花朵,吐出了芳香。

漫长的冬眠,积蓄了能量,

让春天的校园,

有了生命的气息。

校园的夏,

像是绽开的花朵,

经过了雷雨的洗刷,

变得更加坚强。

春雨像是少女,

呵护了花朵,

让夏天的校园,

有了跳跃的音符。

校园的秋,

像是成熟的硕果,

收获着成熟的果子,

快乐在校园回荡。

风雨让这朵花,

经历了坎坷,

让秋天的校园,

有了甜美的微笑。

校园的冬,

虽没有春那么柔嫩,

虽没有夏那么欢快,

虽没有秋那么甜蜜,

但却有宁静的气息。

这漫长的休息,

可以让朵朵花儿,

在明年再绽放。

描写校园四季的诗歌(二)

正值青春的我们如花儿

生长在这样美丽的校园

青春的美丽在美丽中绽放

在如此美丽的校园

花香铺满了从宿舍到教室的小径

阳光撒满了绿油油的草地花苞上

晶莹剔透的水珠盈盈欲滴

翠绿跳跃的林荫道

勾住轻飘飘的过往

在如此美丽的校园

树木花草呼吸着青春的气息

空气里飘忽着丁冬作响的琴声

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上呦

洋溢着理想自信勇敢和欢乐

在如此美丽的校园

一棵翠松甜蜜地弯起腰

它有思想有血肉有灵魂

它是我们校园的精魂

它象征青春永远的方向与使命

从脚跟开始歪向那面国旗

下身歪斜

上身却同旗杆一样笔直

它与那面血红的国旗肩并肩

一同迎接朝阳的升起

一同目送夕阳的远去

它抚摸亲吻着那片血红

体内就沸腾起火浆似的热血

燃烧了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

燃烧了莘莘学子赤诚的心

不要错过眼前的美丽吧

不要等到有一天如此哀怨:

等到离开你的那一刻

才开始后悔不曾仔细看过你

你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和那

满院沐浴的书香

我只有在心底模糊地寻找

那朦胧的青春足迹

等到离开你的那一刻

才开始后悔不曾真正与你亲近

你的肤色你的皮肉还有那

永远蓬勃不衰的朝气

我真想重回到你的怀抱

亲吻你那绿色的红色的

每一处的皮肤

我真想对每一棵树每一朵花

道一声感激留下一个微笑

等到离开你的那一刻

才开始后悔不曾全心地爱护过你

不曾为你轻轻拭去眼角的泪珠

不曾陪花草谈过心

不曾静静欣赏它们的美丽

现在才发现你如此的美丽

才发现青春一直被你默默装饰

原来幸福与美丽已悄然逝去

才发现自己活在自己的阴影里

而你——美丽的校园

——一直阳光灿烂

为何一切总是后知后觉

在如此美丽的校园

有漂亮的女生

有年轻的教师

有人吟诗

有人歌唱

还有我们欢乐的舞蹈

这样的校园

让我如何不爱她

描写校园四季的诗歌(三)

满怀热忱,

走进支教学校的大门,

我把真诚的微笑,

撒满美丽的校园。

你看,你看,

校园盛开的鲜花,

是我童年记忆的摇篮,

那是母校曾经的芬芳。

你听,你听,

鸟儿欢唱的歌谣,

是我耳畔熟悉的教导,

那是恩师谱写的骄傲。

噢,

美丽的校园,

我要撒播知识的种子,

装扮你美好的明天。

描写校园四季的诗歌(四)

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着

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和美丽

小草探头带出泥土的芬芳

紫荆把全身涂满嫣红

垂柳枝头摇摆春天的舞姿

玉兰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即便花落

也只能带走你所有的忧伤

剩下果实快乐的成长

即使叶黄

也只能感谢秋天

秋去冬来孕育下一次的梦想

满眼都是朝气蓬勃

入耳皆是琅琅书声

和年轻的孩子们在一起

生活

一直充满春的呼吸

校园诗歌范文第3篇

校园里书声琅琅。

踏进绚丽的树林,

那里有桂花飘香。

来到温馨的教室,

那有亲爱的老师。

奔到辽阔的操场,

那有欢乐的伙伴。

我爱美丽的校园,

我爱绚丽的树林,

我爱温馨的教室,

校园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诗性教育;诗歌教育课程;课程基地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A-0058-05

2012年,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诗歌教育课程基地”获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并于10月正式启动建设。建设诗歌教育课程基地,是基于学校对诗歌教育的认识:首先,诗歌教育是大胆的教育尝试,旨在把素质教育、文化育人及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从口号层面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其次,诗歌教育是学校建设的重要方面,旨在通过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呼唤对美育的重视,改变异化的育人理念,创设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育人环境。第三,诗歌教育是新奇的精神畅游,旨在以诗歌为切入点,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人文基础,积淀人文底蕴,让学生在精神的滋养中发现自我,改变自我,完善人格。建立“诗歌教育课程基地”,也是践行“诗性教育”的实际行动。诗性教育并不是诗歌或诗性与教育的简单拼凑,而是教育与诗性的融合,是素质教育特色化、个性化、校本化的具体实践与实施。

一、十中师生的“诗源”之地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位于清代江南织造署旧址,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典雅秀美的校园和百年名校的流脉成为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百余年来,贤达名流之士垂注有加,“诚朴仁勇”之风薪火相传,品学兼优之才灿若繁星,荦荦大者如费孝通、何泽慧、李政道、杨绛、彭子冈等。“名园办名校,名人办名校,名校育名人,名校彰名园”是学校办学特色的精练概括。

学校以“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教育境界和情怀,倾力打造具有“书院气、书卷气、书生气”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情感体验、文化浸润”的育人功能,践行“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位师生的本色人生”的教育发展理念,创设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探究、建构、交往、对话与反思的育人情境;开展诗性教育教学实践,追求“超然、本真、唯美”的教育情怀,为师生营造宽松融洽的成长环境,为师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实现学校和师生共同和谐发展,成就师生的本色人生。

2008年,学校被《人民教育》誉为“最中国”学校。此后,《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权威教育媒体又以“诗性教育”为主题,对我校的教育现状作了深度挖掘和充分展示,学校“诗性教育”因此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深厚的文化底蕴,“最中国”的校园文化,“本真、唯美、超然”的教育情怀激发了每一位师生的诗情诗性。师生读诗、写诗,已然成为学校常态。

2009年至今,每年5月的“放飞青春”校园诗会、10月的“我和我的祖国”校园诗会,都是全校师生的盛大节日。2011年,我校提议创立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首届诗会在我校举办,吸引了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50所一流中学的热情参与,并被列为《中国教育报》2011年全国教育文化之旅上的十件大事之一。《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等诗坛媒体也特意开设版面与我校展开交流合作。近年来,共有全国各地的近百所学校、近万人次参与了学校的诗歌活动,创作作品数万首,出版《放飞青春》《瑞云诗刊》《我和我的祖国》《放飞理想》《星星降临》《柳袁照诗选》等诗集。诗歌课程丰富多彩,更为学子们争相遴选,整个校园纸墨飘香,诗情洋溢。

二、诗歌教育课程的基本性质

(一)诗歌教育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宗旨,以诗歌教育课程基地为平台设置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课程系统

诗歌教育课程基地是综合性教学平台,它遵循课程基地建设的宗旨,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建设课程基地旨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以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二)诗歌教育课程是现行国家课程系统的延伸和补充

诗歌教育课程坚持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突出科学性、实践性、互动性、实效性,实现课程内容、手段、方法的创新,形成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开放、创新、互动的课程体系,诗歌教育课程以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结合的方式,对国家课程作出拓展、深化和补充。

(三)诗歌教育课程对高中教育应试教育倾向的矫正

诗歌教育课程依托课程基地建设,立足于改变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应试导向、千校一面的不良现象,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纠正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不良倾向,以多样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实践和创造的潜能,强化学生诗意情怀、人文精神的培育,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理念

在诗歌教育课程基地的规划与建设中,学校明晰了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理念:

首先,以诗歌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怀,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养育学生的独立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创新人才培养积淀人文底蕴,奠定人文基础。

其次,以诗性矫正教育的时代病,消解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以诗的形式探讨教育的本质,追问教育的终极价值。把素质教育、文化育人及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通过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来呼唤对美育的重视,使教育回归本真。

第三,以诗歌活动为核心,创设开放的对话、探究、建构与反思的育人环境,在阅读、鉴赏、访问、创作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与经典作品、与前辈诗人交流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精神滋养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培育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

第四,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建设以诗歌教育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条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五,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等核心内容,通过物态和非物态相结合的模型展现,改进知识表达方式,以形象直观的体验,引导学生在模拟的历史现场和形象演示的环境中浸润,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获得更形象的感受和更深入的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四、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行动

(一)统筹课程基地管理

我校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成立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工作小组,由校长作为第一负责人任组长;统筹协调各个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建立了高效的建设管理机制,制定了一系列建设、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细则和办法,确保课程基地建设有序进行。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断审视调整,细化建设蓝图。借助合作高校与社会资源,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对建设方案进行多次修正,使其进一步完善。基地建设有专人负责,保证建设落实到位,按期实施。

(二)建设课程基地环境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占地面积小,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场地条件有限。我们挖掘潜力,因地制宜,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课程环境建设。

学校对杏园南北两层小楼及庭院作整修改造,构建有江南风情的小庭院,将小楼改造成课程基地的办公和教学场所,设立了课程研究室、诗歌研修室、创作活动室、微视频制作室、诗社活动室、名师工作室等等。同时,典雅秀美的校园和百年名校的文脉是得天独厚的校园资源,我们依托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了多个专题“情景教室”,连点成片,使整个校园都成为课程实施的教学场所。

诗歌的历史几乎等同于人类语言的历史,我们在长达图书馆内设立了“诗歌长河”情景教室,选取五个历史节点,画出一条时间轴线,表现东西方诗歌发展的漫漫长河。用这样的情景浸润,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不同时代的诗歌作品,以国际的视野去观照不同地域的文学现象。

苏州历来是文化源远流长之地,我们将苏州诗歌发展沿革变化的历史编成简版的“苏州诗歌史”,依托杏园建设了“姑苏诗情”情景教室,在充满苏州风情的氛围中,给学生一个苏州(吴地)诗歌的整体印象,给他们补上苏州文化中“诗歌”一课,让他们得到苏州地域文化的熏陶。

学校是清代江南织造署旧址,曹雪芹可能的出生地,我们在当年行宫花园瑞云峰旁建设“红楼诗画”情景教室,把“红楼梦诗歌研究与欣赏”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平台,坚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保护原生态遗迹,弘扬和发展宝贵的精神遗产。

百年老校校园内的每一座小楼、每一块石碑、每一条小径都蕴藏着动人的故事,一草一木、一石一砖都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极富诗意的韵文碑刻中凝聚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把整个西花园作为现场情景教室纳入基地设施建设中。

课程基地的专题情景教室的建设本着实用性原则,遵循为课程服务、为师生服务的理念。每一个情景教室都有相关的配套课程,并编写有校本教材。如“红楼诗画”情景教室配有《红楼诗歌》,“西花园”现场情景教室配有《校园碑文选读》,“姑苏诗情”情景教室配有《文学苏州》,“诗歌长河”情景教室配有《诗海巡览》。每个教室都配备了信息技术设备,都有人机互动的资源。

我们还计划在杏园北楼建设四个功能教室和情景教室,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设影视制作室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自助、互动学习的“未来教室”等。

(三)实施诗歌教育课程

校本课程建设是基地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学校对诗歌教育课程建设做出了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制订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诗歌教育课程基地课程标准》,让全校的诗歌教育课程设计有章可循,有本可依。《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强调诗歌教育要关注全人发展,以语文学科为主,形成全校性全科课程。

遵循建设“全科课程”的理念,我们以语文学科为主,动员全校力量参与课程建设,给各学科布置任务,进行诗歌课程实施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目前各学科已初步形成诗歌教育整合课程设计初稿,并进行了教学实验,语文学科更是开发了30多个学科集体课程和教师开发的选修小模块项目。

1.国家课程中的诗歌教育

诗歌教育课程是现行国家课程系统的延伸和补充。我们以必修教材中“向青春举杯”“历史的回声”“笔落惊风雨”“此情可待成追忆”等专题为基础,结合读本中“青春颂”“韵”“故乡诗情”“热爱生命”“深情的歌唱”“大写的人”“时代的一个孝子”“公民,一个伟大的词”“爱情的绝唱”“永不褪色的友情”等专题,并辅以自编校本教材《诗海巡览》《我坐在窗前》等,共同构成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资源,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利用“诗歌长河”“星河诗梦”等情景教室实施课程教学。

2.诗歌教育校本课程

(1)“文学苏州”(诗歌作品部分)

我们选编了历代苏州籍文学家的作品,并与苏州文学史配合组元,编成一部展示苏州文学发展与苏州文学作品的《作家作品及文学发展》教材,开发并实施了“文学苏州”课程,以期让学生得到苏州文化的熏陶。这对学生作为一个苏州人的文化认知是很必要的。该课程分为“名胜流响诗文中”“姑苏的唐风宋月”“吴中自古多才情”三个模块,共计20课时,安排在高二下学期开学初开设,主要利用“姑苏诗情”情景教室来进行教学。

(2)校园碑文选读

我们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百年来,先辈学子的精神一脉相承。漫步在校园总会让人为历史而感慨,为学校的创办者以及前辈学子的精神所感动。漫长的历史中,校园内的每一座小楼、每一块石碑、每一条小径都蕴藏着动人的故事,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这些都凝聚在振华学生毕业时留下的许多极富诗意的韵文中。我们把这些编纂成册,引导学生在丰富深厚的文化背景之下进入作品意境,领略文学的魅力。借助相关资料细读碑文,学生们不仅能感觉到前辈爱校、爱师、爱友的情谊,甚至仿佛走进了几十年前的校园,眼前浮现当年的学生们在教室勤勉苦读,在西园玩耍漫步,“臧修焉,息游焉”的生动情景。他们对校园、学校突然有了新的感觉,浓浓的情谊涌上心头,对读书学习和人生意义也有了新的理解。该课程在高一年级上学期开设,教学地点为“西花园”和“校园诗韵”情景教室,分三个阶段进行,采用课内课外结合的方式,时间为两个星期,共计10课时。

(3)诗与人生系列

该课程设置四个模块:诗与人生、匹夫不可夺志、感发的魅力、诗情画意,共计12课时。课程实施注重体悟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人的情感走向自己的生活,寻找彼此间情感的触发点,倾听心底深处的声音。课程以心育心,以诗情带动美育,以诗歌承载、传承文化基因,以诗意引领精神养成。诗歌一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和快乐,用诗歌记录他们的生命体验、生存状态、内心情感和理性思考。借助诗歌来解放想象力,与现实对话,与自我心灵对话,从诗歌的感知与发现出发,走向对生活、生命的感知与发现。

(4)写我真情系列

该课程设置三个模块:古体诗创作、现代诗歌创作、诗歌与写作,共计9课时。课程把握诗歌感性的特点,在诗歌欣赏与创作中锻造一颗“敏感而纤柔的心”。诗歌是内心情绪或想法的自然流淌,是“敏感而纤柔的心”观照外在世界的结果。学生在诗歌写作中体会生命,思考生活,丰富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切实提升人文素养。诗歌也是一种创造,诗人必须有独特的价值观,不苟同于现成的社会、历史等答案,必须有自己的回答,表述自己的自由创造。那是对人生的一种认识,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对生命的一种真诚。因此,写诗也好,写作也罢,其实都是在写一个“人”字。

(5)诗歌全景系列

在该课程中,学生通过读懂一定数量的诗文名篇,学习古典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和现当代中西方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6)杂花生树系列

诗歌教育不是语文单一学科的课程,而是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诗歌教育课程旨在以诗歌为切入点来培养和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化与科学素养,为现代社会培养创新人才奠定科学基础,积淀人文底蕴。关于杂花生树系列,各学科已经开发并实施了“诗词与中国革命”(历史)、“在诗歌中解读经济与社会发展”(政治)、“诗情‘花’意”(生物)、“诗歌中的科学”(理化)、“诗与桥”(地理)、“诗与画”(美术)、“古诗吟唱”(音乐)等课程。

(四)开展诗歌实践活动

1.校园诗会系列活动

学校的诗会是有传统,有影响的。在课程基地建设的引领下,学校结合诗歌创作和诗歌吟诵的活动课程,每年组织5月的“纪念五四――放飞青春”校园诗会(高一年级为实施主体,全校共同参与)、10月的“庆祝国庆――我和我的祖国”校园诗会(高二年级为实施主体,全校共同参与),参加每年金秋举办的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等等,使学生能通过诗歌去观察、倾听、阅读、思考,从而产生不断发现的渴望与冲动,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我们还与苏州市教育局共同承办了苏州市“收获未来――教师原创诗歌朗诵会”,展现教师的诗情诗性、诗意人生,讴歌人民教师无私的奉献精神,展现我市教师奉献教育事业的骄傲与自豪。

2.“感悟人生、抒写诗情”系列活动

每年,在高一学生中开展“90后的新长征――曙光行动,春天行走”活动(入选首批苏州市直属中小学德育品牌项目),在高二学生中开展“冉旭苍穹,勇攀高峰”活动,在高三学生中开展“挑战自我,激发潜能”年级拓展活动。通过活动的切身体验,激发师生用诗歌表达挑战自我、克服困难、成功喜悦等感悟。

(五)推进课程教学变革

在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这样,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变化,在实践中形成了情景体验式、历史现场式、讨论式、活动式、校园巡览式、视听结合式等教学新方式。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从课堂的绝对领导者转变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成为和学生一起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主体。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具合作性,也更有个性。

Philosophy of Poetic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Poetry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

XU Si-yuan & QI Ying-qing

(Suzhou No. 10 Middle School, Suzhou 215006, China)

校园诗歌范文第5篇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我们将进入一个什么时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文化渗透在整个中国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渗透于我们血液里的一种民族意识、一种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诗是中国上流社会千年不变的时尚,诗是中国平民百姓长期追捧的传统,朝堂庙会子曰诗云从容应对,故友重逢诗词歌赋激情唱和,中国人具有诗文化崇拜情节,诗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神奇的、妙不可言的作用,无论人物、建筑,还是史实、故事,只要与诗歌相联系,就会进射出永不泯灭的光芒,就会变得高雅,变得美好,就会获得审美品位的提升。诗可以使平凡成为伟大,使普通成为神圣,使瞬间化为永恒。

诗歌是人类最美好情感的生动凝聚,是人类至真至纯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是最真实最朴素最高雅的的生命方式和思与美的完美演绎,中国素有诗教的优良传统。两千多年前,孔子首开诗教先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言”。诗教是古代中国人完成文学教育、语言教育、人格教育的一个必然经历,也是增进知识修养、学会做人的一个核心的方式和途径。运用诗歌教育培养学生,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从古代的孔子,孟子、董仲舒、韩愈、王安石、朱熹、颜元,一直到近代的蔡元培、陶行知、鲁迅、杨贤江、徐特立等,代代相传,绵绵不断。当你读“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时候,感受不到屈原对祖国的无限忠贞与热忱吗?当你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时候,体会不出李白对未来的坚信与执著吗?当你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时候,你品味不到坡对天下人的美好祝福吗?正像谢冕先生指出的那样,诗歌能够使人的心灵明亮。优秀诗歌可以涵养心性、提升人格,能使人敏锐聪颖、富有灵性,提升人生的境界。中国文人温柔敦厚、从容宁静、沉稳坚定的秉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诗歌教化的结果。

教育是文明的传承,是关系国家兴衰的千秋基业。只有分数和升学的教育是对教育的背叛,学校没有诗意是学校的贫穷,师生没有诗情是教学的悲哀。学校教育理应继承我国优秀的诗教传统,并发扬光大。不是诗歌需要校园,而是校园需要诗歌。没有诗歌的校园是暗淡的,是没有生命激情的,缺乏诗意的生活不是师生应有的校园生活。一个诗的国度,竟然没有了诗,没有了激情,应该最爱诗的青少年不愿读诗,读不懂诗,岂不怪哉?青少年时期是最富激情最富幻想的时期,是最爱做梦的时期,而诗歌从来都是梦想的最好载体。那么我们有什么权利剥夺他们用诗描绘梦想的权利呢?人类需要诗歌,青少年更需要诗歌!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是一座具有特殊历史地位的城市,被誉为东方圣城。处在这座特殊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学校,理应具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理应将中华优秀的诗教传统继承发扬下去。在汹涌而至的商品经济大潮和急剧转型的中国当今社会。在这个高度物质化低度人文化的浮躁的时代,曲阜市实验中学的诗意校园建设,无疑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启迪,给当今基础教育贡献一个良好的范例。

诗意的校园是美丽的,美丽的校园才有诗意。曲阜市实验中学,“处处有佳景,枝头石榴红”,八景相点缀。五百树婆娑。环境优雅。景色怡人,情趣盎然,生机勃勃。王玉贞校长这样描绘他们的校园:“校园孟夏日,/处处好风光。/树为晴雨伞,/花作篱笆墙,/竹叶悠悠绿,/杏儿浅浅黄。/疏影摇曳处,/谁人醉书香?”山东省特级教师刘振佳老师在参加了该校十年校庆后。欣然撰写的文章中这样描述:“学校是按照诗意来进行整体的布局和构想的,不仅碧绿的草坪上红花摇曳,浓郁的树荫下雕塑凭远,还在每一处景点都专门书写着诗意的命名,每一条走廊的墙壁上都悬挂着师生的诗篇。甚至在每一处花草树木的身旁、更小的转弯处都会见到诗句的命义和点缀,特别用了心思的他们,几乎将校园编辑书写成了一部诗画的长卷。”

值得一提的是,实验中学的诗歌长廊别具一格,独有品位,绝不像一些学校将几首诗歌零星地悬挂在楼道里,就算是校园文化了。他们按楼层分主题,将“诗”“书”“画”“印”每一个主题的发展脉络、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评价影响系统地层示出来。既有层次性,更具系统性,独具内涵,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完美的艺术呈现。这难道不是校园文化的亮丽风景吗?

然而,校园文化建设要凸显出自身特色并不是是很容易的事,如果缺少底蕴的支撑,就很难形成真正的特色。其实,物化的外在表现不能算是文化,至多能算是形式,而更重要的是内涵。校园文化应该是人性化、人文化的,能够熏染并提升灵魂的高度理性认同而转化成情感品质。一个学校有没有诗意,不看牌子,要看老师是不是诗意地教学,学生是不是诗意地学习、诗意地成长。

曲阜实验中学将诗意融入到整个学校的教学生活之中,工作中时有诗歌应和唱答,不但语文老师写诗,其他学科老师也写诗。全校师生集体参加《中国教师》杂志社主办的全国,校园诗声”诗歌大赛,到目前为止也是绝无仅有。汶川大地震后,学校师生举行了“五月烛光”诗会,用独具创意的形式祭奠逝者。鼓舞来者。学校里每个季度都有诗会,古诗文诵读活动、“北辰文学社”社团活动、“新月诗社”活动等,诗潮澎湃。王玉贞校长曾亲自领诵《春江花月夜》,两千师生激情互动。诗歌与教学的结合,诗意课堂的构建,趣味盎然。

也许有人心存疑虑:诗歌诗教能解决现实问题?能解决升学问题?的确,学诗背诗也许在升学中一分也多考不了,诗教也不是为了培养诗人。然而王玉贞校长坚信:“一个爱诗的人能坏到哪儿去呢?”诗教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在学生的心灵里播种美好的种子。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教育的理性回归,没有青藏高原不可能产生珠穆朗玛峰。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不可能单方面发展。必须全面发展,教育者要从多元角度开启学生的智慧,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唤醒学生的生命激情。要说素质教育类的活动,很少有同类学校开展得比曲阜实验中学多。像“走进社区,走进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学校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社、北辰文学社、新月诗社、小美术家协会、小歌唱家协会、合唱团、国旗班等社团和29个兴趣俱乐部举办的活动,每年一届的艺术节和体育节,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同学们在这些活动中释放着生命的激情,展现着生命的亮色,提高了综合素质,不但没有影响学习。反倒促进了学习。

曲阜市实验中学十年发展之路是成功的素质教

育之路,鲜活的事实给了人们百倍的信心。早在2004年,该校就毅然决然地取消了节假日上课,取消了走读生的晚自习,恰恰从此以后,该校的中考却连续多年取得骄人成绩,创造了曲阜市中考历史上的奇迹,多次在省市素质教育、教学、管理等会议上交流典型经验,多次为济宁市提供素质教育会议观摩现场,自2005年以来,该校连续5次以全市综合评估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初中办学先进单位。2003年以来,就有200余人次在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的比赛中获奖。信息技术奥赛中,有三届包揽济宁市初中组一等奖;在全国青少年音乐电视大赛中,曾一举获得山东赛区声乐、器乐两个金奖。2006年,北辰文学社荣获山东省优秀文学社团称号,并在全国得到推介。2008年,校报和文学报在参评的全国2000多家校内报刊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校内报刊评比特等奖和一等奖;体育竞技类活动也获奖频频。目前学校获得了山东省教学示范校、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济宁市级文明单位和济宁市规范化学校等荣誉。

诗意校园同时也是开放的校园、创造的校园,该校成为了曲阜名副其实的对外开放交流的窗口学校,先后和济南市东方双语实验学校等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长期保持业务联系,同新加坡基督堂中学开展了富有创意的“同一个月亮同一首诗”“同一个月亮同一首歌”“同一个月亮同一片天”“同一个月亮同一梦想”的系列活动;与美国Fairfield Woods中学学生之间建立了笔友会,与大连开发区第七中学、英国Melior CommunityCollege学校签订了“三校协作体”协议,结为姊妹友好学校。这些对外交往实现了卓有成效的跨区域和跨文化交流。

曲阜市实验中学的诗意校园建设,不是领导的指示命令,也不是一时的应时跟风,而是在学校十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逐步涵育出的诗意校园的文化特色,是自然生成!

李希贵在做了北京十一学校的舵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寻求该校长期快速发展的成功基因。那么曲阜市实验中学的成功基因又在哪里呢?

有个好校长是学校成功的第一基因。“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是该校的真实写照。笔者在与曲阜市教育局李建伟局长探讨这个问题时,“有个好校长啊!”李局长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一语道破该校成功的真谛。一个用心来做教育、用心来管理学校的校长,一个把教育当成事业来做的校长,一个把学校看做自己生命的校长,会始终把握住学校发展的正确方向,会不断抓住和开拓学校发展的良好机遇。曲阜实验中学从1999年建校起,就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办学宗旨,按照“设施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办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统筹规划,始终朝着同一个目标不懈奋斗,努力实现“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诗意校园”教育理想。这样的校长才是学校的灵魂,才能够将学校引向高处。在这样的校长周围凝聚成了一个精诚团结、肝胆相照的领导集体,共同的教育理想,共同的学校发展愿景使得他们心相通、趣相投,毫无私心,配合默契。比如,学校要在7名曲阜市级优秀教师中推荐1名济宁市优秀教师,校长和副校长相约各自在小纸条上写出自己心目中的那一个,然后再集体研究,结果完全一致,写的都是陈儒亭老师,两人大悦。陈儒亭老师呢,不负众望,同时也被评为济宁市“杏坛名师”。他们就这样在工作中快乐着,快乐地工作着。

曾经有记者不解地问王玉贞校长:“校长还写诗?”也许在这位记者看来,校长整天忙着迎接检查,部署工作、听取汇报,忙着处理繁琐事务、谈话训人,绝对没有时间更没有心情写诗吧?然而,王玉贞校长不但写诗,还出了诗集。不但当校长,还当老师站讲台上语文课。看起来这个校长很有些悠闲很自在。为什么呢?奥秘正在于学校的人文化、精细化管理,在王玉贞校长看来,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管理。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关注教师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努力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校园氛围,给师生提供一个自主自由的和谐空间。用王玉贞校长的话说,就是“让大家在校园里自觉地、自主地、自由地生活着,和谐着,快乐着,幸福着”“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2008年以来,该校就有16位教师获得“曲阜市教学能手”的称号,6人获得济宁市优质课一等奖,6A获得山东省优质课、课件制作、教育科研优秀教师等奖励,10人获得曲阜市“三名工程”优秀校长、曲阜名师和曲阜骨干教师的称号,3A被评为济宁市“杏坛名师”“骨干教师”,王玉贞校长被评为济宁市“十佳校长”,王廷志副校长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42篇。以人为本的人文化精细化管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关注细节追求完美的工作作风和精神,也是该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