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第1篇

摘 要:在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部署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河南、湖北等地以县及县以下地域范围内为主的农村居民在春节期间的消费特点和娱乐方式进行的调查访谈,集中反映了近年来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等相关方面的发展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而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以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生活水平;消费特点;娱乐方式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第2篇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局部村庄进行调查。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呈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水平肯定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民素质偏低。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水平占90%以上,高中文化水平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激进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缺乏15%三是思想观念。县农民思想观念激进,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生产力低下。改革初期,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只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4.村官选举问题重重。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5.城乡教育差别继续扩大。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示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呈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辅导、教育乏力,呈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效果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6.社会保证措施不力。农民生产和生活保证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单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接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证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局部,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7.农民工地位低。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乡村居民的医疗、养老平安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二.对策与建议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从上述可以看出。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需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立足农业特色。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发明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2.整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达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本钱,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4.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呈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演讲

中央和地方不时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证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不只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不由要问: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外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协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局部村庄进行调查。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呈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水平肯定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农民素质方面,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水平占90%以上,高中文化水平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激进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缺乏15%三是思想观念。县农民思想观念激进,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生产力低下。改革初期,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只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4.村官选举问题重重。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5.城乡教育差别继续扩大。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示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呈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辅导、教育乏力,呈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效果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6.社会保证措施不力。农民生产和生活保证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单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接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证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局部,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7.农民工地位低。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乡村居民的医疗、养老平安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二.对策与建议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从上述可以看出。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需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立足农业特色。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发明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2.整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达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本钱,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4.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呈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5.加大师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6.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证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7.多管齐下。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平安等,协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5.加大师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第3篇

最新2017毛概社会实践报告一: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xx年1月26~30日,我走访福清市龙田镇友谊村、上苍村、前坑村,对农村有子女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为载体,辅以交谈方式开展,以入户调查为主,随机访问街头路人。其中,深入农户10家,随机调查20份,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样本数据。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份,回收问卷30份,其中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100%,问卷容量为30。

经统计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农村家庭都有让家中孩子接受教育,没有出现不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情况,但支持孩子接受教育到何种程度存在一定分歧,有73.3%的家长希望自家孩子能上大学,接受大学教育,有10%的家长认为学历不用太高,初中或高中就足够。此外,在接受采访的孩子中,学历业呈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以初中居多,约占总数的50%,高中次之,大学只占3.3%,没有出现小学的学历。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有83.3%的农村家长知道当前国家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收学杂费的政策,其中有80%%的家长支持该政策,认为该政策有利于保证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有13.3%的家长认为该政策尚未落到实处,教育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

(二)调查问题分析

龙田镇有完整高中两所,其中省二级达标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4所,中心小学3所,村级完小35所,幼儿园7所,本次走访了前林中心小学、前坑小学、上苍中学、元载中学(高中),随机走访询问30户有子女的农村家长,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

龙田虽然是是福清市人口最多的乡镇。龙田是福清龙高半岛的商贸中心,是福州市二十个商贸旺镇之一。群众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第二、第三产业。龙田镇人民已完全脱困,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目标。曾先后荣获全国全民健身先进乡、全省十好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福州市先进基层党委,连续二年被评为福州市标兵单位,但也存在收入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困局,经济的差距直接导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处于镇上的第三中学、龙田初级中学师资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实用电子教学,而处于农村的上苍中学,元载中学连电脑都没见几台,际塘小学甚至都倒闭。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各个学校入学率差异巨大,升学率差异巨大。

2 部分家长仍存在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

在走访的30户家庭中,少部分接受访问的家长认为女孩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应太高,他们还表示,高等学历没有用,上完初中或高中的女孩就能走上社会,接受磨砺.有3户甚至表示女生只要上完高中没考上大学就应该去结婚。

3 国家相关教育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位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振兴教育的举措,如在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国家助学贷款额度等,这一系列措施都在强调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然而在走访的家庭中,一些家长抱怨学校经常乱收费。而有些孩子向我抱怨学校经常开设补习课程。

有些农村的经济水平很低,经济发展较落后,相对较贫困。家里的收入都不高,甚至收入很低,不能支付自己家孩子的学习费用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调查发现,仍然会有家长坚持会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的孩子无论如何完成自己的学业!

三、解决对策

(一)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化科技实力为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于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教育和经济关系中的生产力是息息相关的,若想要教育发展,就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持。因此,我有一下建议:

1 龙田镇政府应该搭理倡导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将教育资源适当倾斜,给予一些劣势学校优惠,资金扶持

2 扶持乡镇优势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指导广大农民合理开发利用特色资源,使农民增收,解决部分学生缴费难问题

(二) 加强教育宣传 转变错误观念

教育是终生之事,人不学无以立,当今的时代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期。学历并不代表一切,但有时学历在就业时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因此,我认为,少数认为孩子学历不用太高的家长应该改变错误观念,应支持不断学习,获得高学历。此外,在农村仍存在封建思想残余,重男轻女的错误管奶奶仍存在,镇政府,社会应加大宣传力度,改变这些家长的错误观念,让这些家长认识到女子和男子受教育的平等性,保障女孩接受教育的平等性

(三) 镇政府严格把关,保证国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国家在继续坚持已有的优惠政策同时,也应该继续脱出新的教育优惠政府。而政府应该严格把关并加强监督管理,制定负责人制度,从责任上将各项举措层层落实到位,并注重情况反馈,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形成教育机制的良性循环,确保国家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此外,也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村的家长了解到国家的教育优惠政策,让农村子女得到真正的实惠,总而言之,社会在进步,国家在不断强大,作为基础的基础教育也展现良性发展的趋势,而农村的教育也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虽然农村的教育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我相信,只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农村教育未来一定一片光芒。

最新2017毛概社会实践报告二:

(一) 调查对象

201x年1月17日、18日,本人在自己所在村庄进行实践调查,随机对村中十户有农地的户主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给村名们讲解问卷上的问题,并且和他们谈论一些关于对农地改革方法的看法和建议。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均以书面问卷为载体,口头交谈为辅助,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开展,十户均为入户问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给户主详细讲解问卷上面的问题,让户主更加了解卷面上的内容,并积极的倡导村民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更有明确性地做出选择和回答。填完之后还跟户主闲谈些家常,了解户主家庭的收入情况和更多关于农地利用这方面的信息。

(三)调查内容

户主家中农地利用状况及迁移意愿情况,了解到户主们的家庭人员信息、受教育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和家庭收入来源,谈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外出从业,以及其中的主要因素。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十份,回收十份,回收率100%。

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地利用率低现象(问题)的现状

1、农户样本特征

(1)农户样本的户主都是农村户口,均有各自的一些耕地和林地,耕地主要种植水稻和一些蔬菜,林地主要种植芦柑。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均在高中或高中以下,大部分都在只读完小学就没继续学业了,受教育水平偏低。且十户户主均住在农村家里,家中各有子女,80%的户主家中的子女中有的在学校受教育,另外20%的的户主的子女已完成学业,且都是出去打工或外出工作,均没有从事家中农作,只是放假时偶尔帮忙一下。而且从交谈过程中了解到,他们的子女大部分都宁愿打工也不从事农业活动,原因是农业活动过于辛苦且效益低。

(2)农户样本的耕地普遍离家比较近(1公里以内)而林地相对比较远(2公里以上)。农户样本中,有60%都是以非农业为主兼业,户主家中成员在家缝纫衣服或在县城以内打工,每月仅花几天时间地在农业粗糙耕作上,农作物效益低,农业对于他们只是为了不用买米和增加一点额外收入,打工的收入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离家比较远的耕地或林地有的被抛荒有的被别人承包;30%以农业为主兼业,大部分时间花在农业上精心耕作,偶尔外出几天打临时工,例如摘茶叶,载茶叶,做茶叶,摘芦柑,包装芦柑,在家做手工艺品等,农业收入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10%以农业为主没有兼业,这类户主基本上是家里从事的耕地和林地比较多,也有承包一些别人的耕地和林地,精心耕作,农作物效益相对较高,收入来源靠农业。

2、农地利用状况调查

3、农户迁移的意愿

在本次调查中,关系到农民是否迁移到城镇,农民是否退让出土地等的主要因素有子女是否有稳定收入、政府的补偿是否合理、所迁移的城镇位置环境是否良好、农民在城镇没有了土地政府是否给予一定照顾或者提供合理的就业岗位等。本次调差的农户样本中90%都愿意迁移到城镇生活,但前提是生活基础必须得到保障。对于退出土地这个方式,样本中80%的户主认为只要政府给予的补偿标准高于经营那些土地所得平均收入加上国家对农民的补贴,并且农民迁移到城镇后前几年期间政府能给予一定的照顾;20%的户主想就在农村,自己种点菜或者留着建筑房子。还有10%户主认为已经年老,农村环境比较好,也比较安静,适合晚年生活。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地抛荒的原因

(1)从事农业耕作效益低,远不如出去打工所得收入。现在一亩耕地如果种植水稻一年的净收入也才几百块钱,遇上丰收的年份也就上千块。跟打工的收入比起来还是少。

(2)从事农业耕作辛苦,风吹雨淋太阳晒,加上现在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上辈不一样,导致现在很多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从事家中耕作。

(3)农业耕作事务繁多,家庭人员在打工或者读书,家里忍受不足,没时间打理耕地。

(4)农业耕作受天气影响较大,而且近几年气候变化比较反常,农作物受灾影响也比较大,农作物价格也受市场波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风险,未来收入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农户迁移意愿的原因分析

(1)在农村,靠耕作农业效益低下,而在城镇,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年收入比农作物收入高很多。

(2)现在很多农村的户主子女大部分在城镇打工或者工作,迁移到城镇,可以经常和子女们在一起。

(3)在城镇子女们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拓宽知识面和见识,学到的更多。

(4)城镇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生活娱乐方式比农村的多,生活更多姿多彩。

3、农户不愿意退出农地的原因分析

(1)传统观念没改变过来,觉得有土地就有保障,内心就会觉得很踏实。

(2)有的户主年纪比较大,觉得城镇生活不适合自己,相对来说比较喜欢呆在农村生活,留下土地可以种点菜和一些农作物打发生活。

(3)有的户主想留下土地在老家建房子,以后就回老家养老。

建议

(一)在弄面迁移城镇过程中政府必须给农民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帮助

1、首先必须先解决农民迁移到城镇的城镇户口问答题,保证迁移到城镇的农民的低位跟城里人一样。

2、农民迁移的城镇必须要有住的地方,在农民购买城镇房子的过程中,政府需给以一定的补助和优惠政策。

3、农民迁移到城镇之后就没有了土地可以耕作,政府能给农民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以保证农民在城镇的正常生活。

4、政府也需解决农民子女在城镇上学的问题,保证孩子们受到良好的的教育环境,享受到先进的教育设备。

(二)农民退出土地政府应给予的合理补偿

1、用土地来置换城里的房子,以解决农民迁移到城镇的住房问题。

2、用土地来置换农民在城镇里的养老金和医保费用。

3、农民刚迁移到城镇之后的前几年,政府应多加照顾,让农民早日适应城镇生活,融入到城镇之中。

(三)出台一种承包机制

1、个人承包方法,独自报下大面积耕地,统一大力,引进先进农业机械和科学的耕作方式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劳动力效率,降低经营耕作成本,解决小户分散型个人耕作方式,打打提高了农业耕作的效益。

2、个人承包大面积林地种植果树,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正确地经营果园,由于大面积作业可以避免以前人力的多次分散劳作而导致的劳动力效率低下的不科学打理方式。采用承包的机制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可以请专家来指导,运用先进的方法打理果园,提高水果的产量,增加果园带来的效益。

3、采用多元化道路,把鸡鸭放养在果园中,又减少了给果园施化肥的成本,也可以建立池塘,采用资源重复利用的方式进行可持续化生产,走可持续化的道路。

4、当农民出让土地使用权是就不用进行土地耕作还可以拿到一些土地承包的租金,农民还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出去打工,增加收入。

结语

经过此次的实践问卷调查,让我对自己更有信心。记得刚开始着手调查的时候心里很紧张,虽然是和村里的人们经常打交道,但落实到具体的调查过程中的时候是一种特别的感觉,像是一种对自己的新的挑战。

现在的农村中所存在的土地利用率低的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靠目前的农业收入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正常生活开销,而且小户分散型的耕作这种效率极低的耕作方式已经跟不上社会的步伐了,现代化的科学耕作方法应该普及到农村当中,集中管理经营,减少劳动力的投入,提高耕作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村土地的效益。

通过此次的调查让我跟农民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虽然自己也是出生在农民家庭,但是平时都在读书也没跟父母谈论这些方面的问题,觉得这次的调查让我见识到了很多以前没涉及的问题和观念。对于绝大部分农民来说,政府能给予一定的生活保障,迁移有何方。

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政府的最终目的是吸引农民自愿迁移进城,这就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利益,站在农民的角度上思考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从农民的最根本利益出发,通过一些优惠政策来帮助农民。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第4篇

提高农民和职工收入是富民工程的根本,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于提高农民和职工收入的设计报告》,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切合了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此项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对该项设计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设计方案必须科学、合理、适应当前的实际情况,可行性、可操作性强,才能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富民强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下面,我对此项设计的评价如下:一、该设计是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详实方案

该设计方案是在《关于提高滨湖区农民和职工收入的调查报告》基础上分析、总结得出的。调查报告根据当前农民和职工收入的现状、国家对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等方面,在周密调研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产生了比较详实的材料。在滨湖区各镇农村中广泛开展调查活动,主要采取了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在调查的方法上由点到面,既从宏观上分析了滨湖区农民和职工收入的大致情况,又召开了座谈会个别听取意见,从微观上分析了各类从业人员的收入现状及影响收入的主要原因。因此,撰写者所写的调查材料思路清晰,客观公正,比较全面,对下一步设计方案的写作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

具体来看,撰写者在调查、收集资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形成了非常翔实的数据资料,并经过理性分析和归纳整理,有理有据,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得出了比较正确的调查结论:滨湖区现阶段农民和职工收入稳步增长,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收入渠道日趋多元化,人均收入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另外,调查报告也指出了我区农民及职工收入现状中存在的几个方面的差距以及影响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得比较周密到位,符合我区实际情况。因此,本人认为该调查结论是正确的、可信的,使设计方案有了明确的目标,为《关于提高农民和职工收入的设计报告》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设计方案是在调查的基础之上而成的,对调查报告的评价只做简单的梳理,不做更多的评价。

二、对设计方案的评价

该设计方案,在周密细致的调查基础上,从滨湖区农民和职工收入现状出发,明确了主要目的,并遵循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该设计方案理由充足、依据可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关于设计方案可行性的分析:该设计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定位明确合理,且根据从业人员的不同分层次、分类型地提出目标。二是滨湖区农民和职工收入的基数不低,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加上领导重视,农民和职工收入增长具有了外部条件和思想基础。三是该方案提出的各项措施有重点、有分层次,分别从思想认识、经济增长方式、政府与企业的角色、弱势群体、投资渠道等各方面提出意见建议,比较全面中肯。四是适应了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关于设计方案创新性的分析:增加农民和职工收入,这是一个了老问题,但从它的重要性来讲,应该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问题。该设计方案跳出了讲增收就提加大政府投入的框框,而从宏观的角度,就当前的热点问题出发,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收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来提出设计。微观上撰写者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和居民投资渠道以及劳动者的素质,在设计的角度上有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三、改进设计方案的几点建议

《关于提高农民和职工收入的设计报告》总体上来说是好的,符合我区实情、内容丰富、措施得当,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本人认为,如果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改进,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明确实施农民和职工增收的对策取向

该设计报告通篇谈了提高收入的对策建议,细化量化的建议措施很多,但缺乏大局性目标性的定位。建议在提出具体措施前界定一下我区农民职工增收的目标对策取向。可以以“保低”、“扩中”“促高”为基本取向,定位不同收入阶层的发展方向。

“保低”:实施富民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主要包括老弱病残、劳动能力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农民,以及面广量大的纯农户等。对这些最低收入阶层的弱势群体,要给予重点关注。消除绝对贫困,确保其最低生活保障,并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其收入水平。

“扩中”:中等收入阶层是经济主体和稳定的消费群体,是社会的“稳定器”。我区实施富民工程重要目标是培育出稳定的中产阶层,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良性社会结构,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引导和督促,切实提高职工收入水平。

“促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精英阶层的领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尽管在分配领域中,要兼顾效率与公平,避免和防止过度的贫富分化。但在发展领域中,要充分激发各类人的创业动力,使其成为发展经济的主力军。不断提升高收入阶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升高收入阶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在此对策取向的基础上再提出各项措施建议,设计的思路会更清晰、目标更明确,各项措施也会更有针对性。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发展状况不断改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矛盾。调查分析农村的社会矛盾,深入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寻求农村社会矛盾解决的合理路径。

论文关键词:农村;农民收入;农村建设

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社会矛盾,影响和阻碍着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本课题以河北保定农村为研究区域,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对保定所辖县市进行综合排序,确定了本课题三个不同的调查区域:保定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包括高阳、定州、徐水、高碑店;经济中等地区有安国、雄县、安新;相对落后地区有顺平、阜平、涞源。调查组于2010年2月,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利用寒假组织100多名学生,对以上所选定县市的农村,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65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入户调查。本文就是在相应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保定农村社会矛盾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的合理路径。

一、农村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

1. 部分农民对收入的满意度低

对保定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目前保定农村有超过50%的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下,低于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为5153元),5000—8000元的占到了28%,而8000元以上的也占了19%。其中,较发达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中等地区和全国水平接近或略超过,相对落后地区差距较大。这一调查结果显示,保定市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收入还是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进一步对农民收入满意度的调查来看,农民对目前收入表示满意的只占调查对象的3%,基本满意的占21%,感觉不满意的竟占到了76%,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虽然保定农民的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相当一部分农民仍迫切期待进一步提高收入,进而提高收入与增收难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了农村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

2.农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长期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完全同步的矛盾,农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也越来越凸显出来。据调查,农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

(1)养老体制受到挑战。我国农村社会一直奉行养儿防老的理念,实行家庭养老的模式,而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窄,标准低。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儿童也越来越多,家庭养老受到了很大挑战,社会养老急需完善。

(2)农村医疗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看病难、看病贵是困扰农民的一大问题。目前,在农村逐步建立了新型合作医疗体制,农村的医疗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这一体制存在着筹资标准低、保障力度小、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调查组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和效果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见表2、表3。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一直非常期待,在被调查者中有46%的人认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很有意义,比较满意。但新农合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完善的问题和矛盾也不容忽视。如医疗程序,费用报销比例,实施效率,跨省、市、区的实施等环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正是因为以上问题的存在,在被调查者中,只有13%和19%的人认为新农合制度实施好和比较好,而认为实施一般和差的却占到42%和26%,农民对新农合运行的总体印象也有46%的人认为一般和不满意,可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体制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3)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被调查的农民中,有49%和24%的人认为自己孩子的教育一般和较差。可见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农民的期望相差甚远。农村义务教育无论是在硬件方面还是在软件方面都亟待改善。农村职业教育也比较落后,无论是在资金、设施、师资还是办学规划等方面都有很大欠缺。

3.农村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净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长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造成农村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也很突出。通过调查显示,保定农村在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农村社会治安秩序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村社会过去一直相对安全,但随着农村利益关系的调整,治安状况差成为困扰农村发展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调查组针对社会治安状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结果中,只有14%和27%的农民认为自己所在农村区域的社会治安状况好和较好,而44%和17%的农民则认为农村的社会治安一般和较差,主要体现在盗窃、抢劫、欺行霸市等现象的发生,农民的安全感明显降低。(2)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农村本应是山美水美的地方.而在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以至有的地方付出了牺牲或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如纺织、造纸、农产品粗加工、食品加工等企业的建立,在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被调查者中,只有9%和18%的人认为农村生态环境好和较好,而多数被调查者则一致认为农村生态环境不如从前。

4.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据调查,认为农村文化生活丰富和比较丰富的农民只占调查者的2%和7%,而有81%的被调查者则一致认为目前农村文化生活不够丰富。这些数据集中反映了农村文化生活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社会矛盾。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是社会风气的优劣。调查组针对农村社会风气也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被调查者中,有55%的农民认为农村存在现象;44%的人认为存在盗窃现象;53%的人反映邻里关系不和睦;27%的人认为村民用暴力解决纠纷;23%的人认为农村封建迷信思想盛行。这些调查数据都说明目前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普遍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影响农村社会和谐与发展的消极社会因素。

5.干群矛盾依然是农村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

长期以来,农村一直坚持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自治的基层政治管理体制,改善干群关系。如在农村基本建立了村干部直接选举制度和村务公开、民主自治制度等基层政治管理体制,从很大意义上改善了农村的干群关系。但目前一些农村由于干部工作作风问题引发的干群矛盾依然很突出。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的干群矛盾主要有三方面体现:一是农村基层选举制度未得到真正落实和实施。在所调查的农村,有30%左右村镇的村干部不是公开选举产生的,而是由上面指派或由上一届村干部指定的。二是农村基层选举过程不公开、不公正、不透明。被调查者中有44%的村民认为选举过程中有候选人用钱拉票事件,23%的村民认为有宗族势力控制选举结果的现象。三是村干部在履行职权的过程中,置群众利益于不顾,以权谋私,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被调查者中,有58%的人认为关系村民利益的事情是由村干部说了算。由于干部作风差,致使干群关系紧张,于群冲突成为农村社会中的一个突出矛盾。

6.家庭与社会纠纷表现突出,纠纷解决方式存在两难选择

随着农村法制建设的进步,我国制定了大量促进农村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初步形成了农村纠纷化解机制。但随着我国当前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利益阶层重组、分化趋势加剧,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各阶层的利益冲突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进而产生了大量各种各样的纠纷,调查结果反映:

第一,农村普遍存在家庭与社会纠纷。调查发现,有70%的被调查者认为农村家庭中存在着如赡养老人、婆媳不和等方面的纠纷,有30%的人认为诸如成瘾、家庭暴力、孩子抚养、婚姻纠纷在农村也普遍存在。而家庭之外的社会纠纷表现也很突出,有63%的人认为农村存在邻里纠纷,40%的人指出农村存在于群纠纷。而提到拖欠工资引发的纠纷及征地纠纷的人也占被调查者的30%左右。

第二,农民在选择纠纷解决方式方面存在两难的闲境。在调查过程中,农民对哪种方式解决农村纠纷最公正这一问题的选择中,有4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法律解决纠纷,可见,以国家法律解决农村纠纷是农民心中的期待。但面对哪种方式解决农村纠纷最省时间、花钱最少这样的问题,被调查的农民却有65%左右的人选择了协商私了和找村干部或德高望重的人调解,可见,调解方式又是农民解决纠纷的现实选择。

二、农村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

1.经济层面上:传统农业增收难,非农产业有待升级

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对收入的满意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因为农民增收难。增收难依然是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

首先,从农业的角度看.传统农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土地和粮食是农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目前在农村以种粮为生、经营土地、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越来越少,传统农业的收益也令人堪忧。在调查中针对农业的收益如何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者中.分别有59%和38%的人认为农业收益一般和不好,可见农业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农业发展受制约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弱势产业,我围当前农业生产的状况也不例外,面临着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收入稳定性差;二是土地的分散经营,使农业的生产率相对低下;三是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突出,有限的土地承载了过多的农村人口;四是农业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五是农业生产资料(种子、化肥、农药等)的价格上涨较快,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在被调查者中有93%的人认为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较快;六是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受制约。调查显示,有78%左右的农民认为农产品的销售状况不好,农民因此从事传统农业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其次,从非农产业的角度看,非农产业有待升级。调查结果显示,农民非农产业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打工所得和从事个体经营的收入,两者占农民收入来源的61%。但目前两者都受到了制约。一是农民进城打工困难重重。长期以来,在农村同于缺乏资金、技术、致富信息等,多数农民无力发展非农产业,农村非农劳动力的就业难度很大,绝大多数因此选择进城打工。但进城打工依然受到城乡二元体制、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不仅农民工工资标准没有切实保障.而且经常面临工资被拖欠、克扣甚至拿不到工资的风险。因此农民依仗打工增加收人困难重重。二是国家和社会服务缺失,非农产业有待升级。农民增收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经营非农产业。目前农村非农产业很大一部分是个体经营的形式,而由于国家和社会针对农村非农产业提供的相关服务的长期缺失,农村非农产业有待升级。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超过半数的农民认为,主要困难在于缺乏致富途径、信息来源少、投入成本过高以及文化水平低。

2。政治层面上:农村基层管理不科学,服务意识淡薄

村级组织是农村发展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农村基层政府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但有些基层政府管理不科学,扮演的是控制者而非管理者的角色,过分强调农民对自己的服从,忽视对农民的关心和服务。不仅服务意识差,还插手不该插手的事务,常常越位、错位和缺位,该管的没有管或没管好,却管了不该管的事。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许多农民的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比如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村基层管理不到位。一是乡镇警力配备不足,个别公安司法人员素质不高,不作为的现象普遍存在,个别内外勾结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二是一些村支部和村干部对社会治安不重视,过分倚重公安系统,村保安措施不到位,体制不健全,村一级的治保会有名无实。再如农村生态环境遭破坏.原因之一也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缺失,长期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治污、排污的规划和管理。农村基础建设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和管理,过多占用土地、耕地、林地,砍伐森林,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过多和滥用农药、化肥以及其他化学制品、药品,污染空气、土地以及农副产品。

另外,村级基层组织班子工作作风差也是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如有的村级组织班子的素质不高,文化水平低、能力弱、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对于如何致富没有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不能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村级组织班子的作风差,脱离群众,优亲厚友,廉洁程度遭到老百姓的质疑;“两委”之间的关系不顺,都试图强化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主要领导之间拉山头、搞帮派、好事争着抢、难事靠边站等等,这些都影响了农村发展的进程。

3.文化层面上:农村文化体制建设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建设一直侧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体制的建设相对滞后。如由于投入不足,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还没有完全实现,致使农民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窄;缺乏文化设施建设,农村除党支部活动室、茶馆外,基本上没有文化活动场所:缺乏反映农村生活的文化项目,农民长期没有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

4.社会层面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参与意识

由于发展战略、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农民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缺乏自己的利益代言人,虽然不乏有代表农民的声音,但有时并不能真正及时地反映农民的迫切需要和利益。加之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没有自己的健全的组织来表达自己的合理要求。“工人有工会,妇女有妇联,知识分子有文联、科协和社联,个体户有个体劳动者协会,企业家有企业家协会唯独九亿农民没有这种政治或经济组织”。尽管个别地区,成立了农民自己的组织,但受制于规模小和博弈能力低,难以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此外,受政治体制的限制及教育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农民民主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参与能力,不能正确有效地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

5.法律层面上:农村法律制度不完备,农民法制观念淡薄

(1)农村法律制度不完备。普法教育虽然进行了几十年,但是目前农村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备,一方面是由于针对农村的一些法律规定过于笼统,过于原则化,不切合农村的实际。有关农村的立法更多侧重于管理法,而忽视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比如当前的农村土地制度就大大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法律只能规定一个大的范围和幅度,现行法不能适用于具体的案件。此外,农村的司法机构设置还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法院太远,每个乡镇一个司法所,司法所工作人员配备又严重不足,一起小纠纷,农民要跑很多趟也不一定能妥善解决,这使得农民对法律的信心大打折扣。

(2)农民法制观念淡薄。农村社会一直是熟人的乡土社会,朝夕相处的农村环境让人们更乐于遵从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习惯行为规则,以调解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虽然在农民利益受到重大损失时,农民宁愿以法律来解决,但是在处理家庭和其他社会纠纷上,习惯规则还是比法律来的更有价值。因此,在我国农村,指导农民行为的准则主要不是国家法律,而是农民生活中形成的,普遍被人们认同的非正式的习惯行为规则。法律在农村很难内化为农民的知识并自觉地指导他们的行为。

三、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的路径

1.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要从多渠道入手。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建设、兴修道路、植树造林、改造农村电网等,以此来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立足地区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调整种植业结构,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不断提高农产品收益;三是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提高农业收益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使农业经济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从非农产业的角度看,增加收入的途径主要是自主创业和劳动力的输出。为此,地方政府要在资金、技术、信息准入等方面为农民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帮助。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一是要加强农村“两委”建设。支部书记的产生。在全县党员中公开招聘,实行合同制。村委会主任的产生,则落实村民自治法,完全实行公开竞选。支书、村委会主任均实行年薪制,通过考核后由县里发放。这样,不仅有利于村务的公开、透明,也有利于防止帮派、宗族、宗教等势力的干扰,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化解干群矛盾。二是要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培训。提升干部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民主法治精神,改善工作方法,从而提升广大干部为群众服务的能力。三是要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通过制定后备干部培训计划,强化后备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领导科学以及农村科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解决农村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村级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

3.加强精神文明和文化体制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一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通过适合农民特点的教育形式,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二是培育农民的科学精神。通过正面教育,进行科学思想的普及,通过树立反面典型,让广大农民认清封建迷信的危害,从而正确地区分科学与迷信,提高广大农民抵御封建迷信活动和落后愚昧生活习惯和方式的能力。三是创建农村文化活动中心。以农村文化活动中心为基地,培养农民文艺骨干.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如秧歌、智力比赛、体育比赛、故事会等,使农民的农闲生活丰富多彩。四是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机制。稳定的机制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性的保证,通过完善领导机制、齐抓共管机制、队伍建设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检查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4.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为了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公共财政要向农村倾斜,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一方面,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村的力度。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为迅速,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要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和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并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整体协调。要把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在一起综合考虑,根据轻重缓急,合理调整公共财政投入的分配比例,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