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生命教育的内涵。简单而言,生命教育就是对生命意识的教育。既包括对自我生命也包括对他人生命的热爱和尊重。生命意识的形成是与敬畏生命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大学生而言,以生命责任教育,死亡教育为主的生命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大学生生命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乏。

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多为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中很少能换位思考,理解和包容他人,甚至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生命。还有一种情况是属于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子女在成长后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不畅通,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在六岁之前如果缺少父母的陪护,共情能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影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和生命意识健全的完善。

2.学校教育的忽视。

家长、学校以及社会普遍重视成绩,忽视人的心理发展,对挫折教育重视不够,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负性生活事件,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容易出现茫然、自暴自弃,或者迁怒他人和社会的应激反应。“教育的目中无人和生命的淡漠,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的乐趣和意义,还导致学生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3.大学生心理不够完善。

从目前的社会形势来看,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信仰的缺失,导致大学生面临着更为沉重的学习、经济、心理和就业压力,大学生的精神负担加重,焦虑、压抑、迷茫、缺乏安全感等心理失衡的问题。心理脆弱的或调适能力差的学生往往就会放弃努力,放逐自我或者选择极端、消极的方式处理这些心理问题,在一些事件的刺激下就会出现自残或残害他人的过激行为。

4.不良网络和媒体的负面影响。

网络几乎是大学生生活中离不开的必需品,大学生对于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较差,好奇心也强,对网上那些黄赌毒、鼓动自杀言论、教唆犯罪的行为无法区分,常会迷失自我,而网络游戏,图片、视频,网络小说等等的传播,暴力和色情常常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在冲动的情绪之下常常引发识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下降,从而诱发漠视生命的行为发生。

三、加强高校危机管理,构建生命教育的实现途径

笔者结合自身从事学生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认知观,加强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和参与度,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其次还要重视高校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加强全部门参与的管理理念,拓宽生命教育的途径。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构建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1.利用国学教育塑造大学生的信仰与追求。

实践证明,国学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国学涵盖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核心,包括珍视生命,热爱生命,探索生命的价值和人生追求,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生命认知观。通过坚持长期开展国学讲座,开设国学教育课程,借助传统文化精髓,塑造大学生有信仰和追求的生命认知观,肯定多元的价值观和成功观,成就有意义的人生。

2.心理辅导与法制教育并重。

有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心理教育也是高校教育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多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教育活动,洞察学生的危机动态,在第一时间化解危机。此外,要重视法制教育,要让大学生懂法、敬畏法律,在冲动的时候能悬崖勒马,避免更大的伤害。

3.重视大学生的生存和挫折教育。

生存教育可以让学生在面临危机时成功自救,在能力范围之内帮助他人,降低风险和损失。比如应对火灾、地震等事件,还有溺水、交通、踩踏等事件的安全教育。抵制网络不文明现象,构建校园文明网络,利用网络发现舆情,传递正能量,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挫折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成长中发挥真正的潜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感受生活的乐趣、克服困难后的幸福感,达到挫折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 自我价值观 大学生 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66-01

一、前言

生命教育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生命教育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生命教育的关注点也日益广泛。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人文生命视角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文生命视角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突显,对人文生命视角的研究、推广和弘扬成为热潮,也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潮、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不断涌现,良莠不齐的文化冲击着高校学生的生活,人文生命视角作为在中国革命建设中形成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探讨人文生命视角与高校精神文化相融合的问题,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再审视,而且可以通过挖掘人文生命视角的现实价值发扬其先天的育人功能,为高校的生命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生命教育的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1.生命教育的理论内涵

生命教育,英文名为Life education,其核心就是一个“全人教育” (Holistic education)的概念,它是以“人”为中心,做横的延伸,纵的连贯,包括身、心、灵的健全成长以及德、智、体、美的平衡发展,帮助学生将内化的价值理念统整于人格内,透过“知、情、意、行”的整合,达到“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标 。生命教育主要是指针对生命本身及其相关因素的教育,在生命教育的定义中,包含着不同层次的理解。狭义的生命教育主要是指对生命自身的关注,主要针对个人生命、他人生命、自然生命等相关内容的教育;而广义的生命教育则针对生命及其相关的因素,不仅仅包括生命本身的内容,而且进一步拓展到对于生命意义、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相关抽象因素的教育,关注个人及社会生命价值的提升,从多个角度强调对生命及生命个体的关注。在生命教育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就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引导个人了解生命的神圣和不可侵犯,也就是对学生生命化的教育理论。生命教育基本理论建构的基础在于确立“生命化”的理念,包括对“认知体”如何经由“具体个人”而回归“生命体”的综合研究。可以说在生命教育中,“生命化”理念是教育思想发展历史生成的逻辑选择;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重要性和内在价值,引导学生以更加宏观的角度了解生命的基本构成要素,了解个体生命的活动轨迹,形成对生命的全新认识。

2.生命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生命教育这一理念由来已久,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状态,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加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行为和发展模式进行指导,包括哲学基础、生命伦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以及教育学基础。生命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和个人情况会进行相应的调整,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也非常丰富,具体包括生命化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情感教育理论等。纵观当前世界各国生命教育的现状,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总结如下: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三个层次,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生命教育主要包括六类基本教学任务:第一,关于学生的人生教育,主要包括出生教育、养生教育和生死教育;第二,社会道德和人伦教育,涉及到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爱情教育、人际教育;第三,社会性格和人性教育,包括信仰教育、善恶教育、真伪教育、美丑教育、利害教育;第四,学生个人人格教育,主要结合心理教育、个性教育、品格教育,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个性特点;第五,人文历史教育,具体包括历史传统教育、哲学反思教育、社会关怀教育等内容;第六,伦理人道教育,主要包括尊重生命的教育、爱护环境的教育、敬畏宇宙的教育等。

综合当前国内外的研究实践,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认识到,生命教育视角是大学教育实践领域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在国外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中,主要是从生命理念、生命引导和生命教育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从文化意识、社会价值等角度进一步探索生命教育的产生机制和思想特点。美国被称之为世界上最早实施生命教育的国家,在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出现了虐待儿童,自杀,他杀,暴力,吸毒等严重的问题,美国针对这些问题开始研究并实施生命教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命教育教育的角度以及工作的艺术和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到受助者的帮扶效果。在当前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针对生命教育视角的效果进行了总结,明确提出在心理引导、精神指引以及人文关怀等过程中,科学的生命教育及其应用机制可以进一步提高生命教育介入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τ谏命教育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生命教育视角下当代大学生自我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1.积极传播生命教育理念

在大学生命教育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将对生命教育的感悟作为学生语言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方式,提升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兴趣,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对生命教育课程的重视,避免应试教育的功利思想。对于大学生命教育课程而言,价值观的培养和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对生命教育和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视。因此,在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应当建立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帮助中学生经历过入门理论理解之后,加强对学生价值观、责任感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引导,督促大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价值理念,引导孩子体会课外实践的乐趣,了解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形成学习文化、丰富自我的意识,改变单纯的应试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帮助学生进行内涵积累,可以采取互动交流、实践体会的方式,让学生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社会生活,加强对自身的了解,利用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理论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考能力,通过日常的教育积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价值道德水平。

2.建立积极向上的信念理想

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健康向上的理念,建立生活与生命的平衡。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追求快乐和幸福是生存的本质和个人的基本目标。在生活和生命的权衡中,很多人会面对个体幸福感和社会责任等要素的取舍。通过生命教育,会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快乐和幸福不仅仅是物质表象的体现,更深深凝结在个人的精神和内在体验上,通过生命教育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追求精神幸福的方法,抛却单纯的物质和肉体享受,领悟更加深层次的精神快乐。

3.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生命教育理论中,主要的理论目标就是通过多方面的教育,将价值观、思想道德、心理调节、自然保护等相关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相连,强调个人对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关注和尊重,将社会群体描述成互相联系、却又相互独立的一个个统一体,在相互的作用和影响中共同生存,形成一种生命交叉模式,进而建立一种生命的互动机制,体现了各个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应当明确自己的社会存在,了解到自己应当承担的个人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不嘤肷缁崞渌个体进行沟通了解,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观和责任履行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积极的理想,推动学生身心发展。

四、总结

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设置顺应了时展的趋势,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和青少年人生教育规划相结合,引入富有时代性和实践意义的教育内容,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活动中,生命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内容,利用生命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思想可以进一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责任感,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力,让广大高校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竞争压力,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郑晓江、张名源.生命教育公民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7.

[2]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早期文稿[M].湖南出版社,2014.

[3][德]黑格尔(G・W・F・Hegel)著,贺麟译.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2015.

[4]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2012:554.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生命教育 课程内容

[作者简介]龙海霞(1979- ),女,苗族,湖南吉首人,内江师范学院教科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四川 内江 64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内江师范学院校级科研课题“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家庭美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NJS-1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42-02

21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地区的一些大学,正积极而系统地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生命教育也逐渐作为一门新的课程登上大学讲台。应当说,当前这一新的课程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强烈现实关怀,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各种具体实践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解决大学生的现实问题十分重要,同时也对深化大学德育、政治思想品德课程提供了广阔的认知空间,使之以一种崭新的思维向度和观察视野,在蕴涵着无比丰富的内容与问题之中,完成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及生命观教育任务。

经过近些年的教学经验和学术积累,在中国教育界涌现出了一些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有关生命教育的著作,它们正在实质性地影响着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理论架构以及教学实践。但这类新生的生命教育著作或教材,在新的视野下建构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时,在内容的选择、组织原则以及提供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其中,在课程内容上尤为突出。课程内容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实际上就是向学生提供知识的范围,与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本文选取其课程内容进行研究。

所谓“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其选择既须紧贴课程目标,甚至远及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又得考虑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由于生命教育课程还处于起步阶段,众多高校只是在某些选修课程中涉及人生观、世界观等相关内容。因此,作为一门尚未成熟的理论性课程,既要从学理上对生命教育进行全面阐释,使学习者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应从社会需求和高校学生实际出发,寻求解决现实生命问题的理论路径。据此,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构成理应包含基础知识、应用知识与实践知识三个部分。

一、基本知识——支撑课程的基石

课程的基础知识,即主要是用于为生命教育课程“定性”“定位”的根本性理论阐述。这一部分内容是支撑该课程的基石,位于知识体系的基础层次,包含了一个用以阐释生命“是什么”和“为什么是这样”之类的根本性学理问题,是大学生步入这一领域所必须知晓的理论知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任务即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正确解读生命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养护三重生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并以此指导生命实践。因此,课程的基本知识包含阐释生命的本质、生命教育的内涵、功能与分类、研究方法等相关内容。

(一)生命本质的界定

生命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生命个体的存在更是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因此,对于生命本质、生死定位的探寻无疑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生命本质有着多维的解读,但是作为狭义的人的生命,既具有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是三者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精神生命的载体,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舍弃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不完整的。与生命相对应的死亡,同样也是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生命内涵和死亡的界定即以决定了在当下的大学教育中,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同时也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关注生命的完整性、凸显生命的灵动和彰显生命的个性。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内涵的界定是在解读生命本质的基础上,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的界说。既然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体,那么,生命教育作为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呵护生命、美化生命的教育,理应包含着对于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以及社会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作为基础知识中的核心概念,其层次和内涵的丰富程度与应用知识和实践知识密切相关,并对于课程实施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意义的阐述是从理论上谈及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作用。在转型的社会背景中,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益于大学生把握生命的真谛,有利于大学生提升生命质量,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和减少轻视生命行为的出现等。生命教育的真谛即是完成人的生命意识教育,以达成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和自我的和谐相处。这不仅对于大学生个人,同时对于人才培养乃至国家建设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当然,生命教育课程的基础知识远远不止如此。按照学科发展的逻辑,学科的定性、核心概念的解读,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方法等都是基础知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内容在专业理论体系中起有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普遍性、起始性特点。无论事实知识或原理知识,都适用于广泛的时空环境,针对着众多的事物对象,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术理论和新的学科打下基础。同时,基础知识从学理上对于大学生达成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平衡予以正面引导,并能让他们以人生的美满为目的,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实现天人物我的和谐统一。

二、应用知识——课程对现实的回应

生命有其常态,也存在着负面的变态。高校生命教育不应当总是埋头进行逻辑的推演,理论体系的打造,不应当总是停留于对人苦口婆心的循循善诱,而更应当在改造和重塑被扭曲行为的过程之中恢复生命的常态,甚至提升其价值。正因如此,生命教育既是对生命的认识之学,也是完善生命的介入之学。也由于这,课程的基础理论也就必将进入具体的应用之中,并由此必然产生课程的又一种知识——应用知识。

应用知识也可称之为应用理论知识,是在将前述基本理论(如生命的本质、特点、类别等)用于认识、解决当下生命所遭遇的实际问题时形成的理论成果,这即是阐释在生命教育领域“做什么”和“怎样做”之类的学理性问题。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作为生命整体的三维,其中每一维都是全息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融通,共同构成了人的完满的生命。因此,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应用知识必然包含着这三重生命流程的实现。

(一)以体育运动强健自然生命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是自然生命的延续和提升。因此,生命教育绝不能无视人的自然的生理生命的发展。在高校,体育运动是生命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高校体育的目的在于健美身体,延年益寿,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此外,作为自然生命的教育途径的体育最大的目标应是让大学生在对于运动的自主选择及其运动过程中,获得身体的自我满足,身体的自我舒展,身心得到愉悦。犹如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不朽的《体育颂》传达着体育运动的真谛。“啊,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 ,思路更加开阔,条例更加清晰。你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

(二)以人格教育塑造精神生命

人的精神生命是超越自然生命的内在生命,表现在为个体的完美人格。按照柏拉图的分类,理智上求真,意志中向善,情感里求美,个体完美人格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精神生命即是在生命教育视野中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智育在高校中要完成其自身的任务:学习知识,形成智慧,点化生命,层层递进,前者只有转化或融入后者,才有其价值与意义。生命的道德教育是在尊重大学生个体,承认其主体性、情感性基础上关注学生道德生命自由成长的道德学习,这个过程即是善的价值的充盈过程。生命的美育是一种以情感为中介、超越和自由的教育。它不仅提高大学生认识和欣赏美的水平,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更为重要的就在于造就一种审美的自由人格,达成审美境界。

(三)以个体社会化成长社会生命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积极适应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年青一代社会化,是教育的重要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转变也反映了对完人的认识走出了精神生命的误区,开始把社会生命纳入其中。精神生命体现了教育的人文性,而社会生命体现了教育的工具性。教育既要引导人思考“为何而生”的意义,同时也不能放弃“何以为生”的本领。在社会生命的教育中,使得大学生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化成为能适应社会规范,遵守社会要求,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作为连接社会与个体的高校,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尤为重要,造就和培养具有谋生本领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是高校各类教育的目标之一。

(四)轻视生命行为的预防

轻视生命的行为,突出表现为自杀和他杀,当然,成瘾行为在大学生中更为普遍。因此,对轻生行为、成瘾行为的研究自然成了课程内容中应用知识的一大重点。如果说对于基础知识的介绍是一种属于建设性质的铺陈,在思路上还属于过去的理论强调的方式,而对于轻生行为、成瘾行为预防的提出,使得生命教育课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它将课程从抽象的传统教授方式转向了具体的务实阶段,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了实用价值。

三、实践知识——操作方法的理论阐释

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以思辨为主的教学课程,应当扼守其内容边界,不应越位去承担具体操作方法的实践任务。具体的生命教育的手段介绍应由实践性课程承担。因此,在这一部分课程内容的处理上,依据教育学原理,在处理这一部分实践内容时,应当严格依据教学法的要求,要注意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的相互联系和配合,特别是与先行课、并进课和后继课之间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将课程内容中操作方法的具体介绍改变为理论阐述是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中实践知识的明智选择。这种理论的阐述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原则,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对生命教育各种形式和实现途径的理论把握,旨在对实践操作加以引导,以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

(一)以各类课程为载体

高校的各类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两课”,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面对转型时期,高校频发的轻视生命的现象,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两课”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应积极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当然,除以道德教育为主的“思政课”,众多课程中均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和方式,在讲述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性地进行心理引导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除此之外,相关专家的专题讲座也是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生活方式简单地说即是人的生活活动形式。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就应善待自己的生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有规律的学习、锻炼、劳动,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作为理论性的实践知识,能够有效地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及其丰富和拓展。文明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即是一种生活追求,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比如说现代的健康观、规律的生活、适度锻炼、合理饮食、不吸烟少喝酒、讲究卫生习惯等,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反复实践、身体力行和持之以恒。面对高校中众多大学生有着不良生活习惯的现状,行为方式的转变、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中都大有裨益,同时对于减少轻生行为和成瘾行为的发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轻生及成瘾行为的预防手段

轻生行为、成瘾行为的预防手段的介绍是生命教育实践内容一大重点,这已涉及了具体实践的操作层面。但作为以理论性课程为主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在社会急需和学生现实需求的角度,从理论上阐释当前学生关注的轻生行为的预防等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轻生行为中的自杀与他杀均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综合因素的结果。因此对于轻生行为的预防也应从三方面出发,介绍生物学病因的同时,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学病因阐释各种心理机能训练的方法,如建立心理档案、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等,防患于未然,有效地防范轻生行为的出现。同时从社会学病因出发,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冲突、角色冲突、就业压力等问题及时地进行干预与指导。

当然,实现生命教育的手段难以详尽,远非上述介绍的几种。稳定的社会风气、良好的校园环境、家庭教育的配合等,与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和正确对待生命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在高校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教师的指导,课程中的渗透无疑是生命教育最为便捷和现实的手段。

四、结束语

建设高校生命教育课程,我们正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而且是在高校急需生命教育的正确时间去做的。本文进行的探索仅仅涉及了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理论框架。然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课程编制中一项基本的工作,它涉及方方面面,也是许多学科课程问题的集结点。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除了考虑到与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应考虑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他们对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意义,能否被学生接受,以及与高校教育任务相一致等问题。因此,基于以上考量,本文抛砖引玉,从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知识三个层面构架课程内容,相信会有更多的作者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陈理宣.教育学原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国际皮埃尔·德·顾拜旦委员会.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M].刘汉全,邹丽,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李成良.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命观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 生命价值教育 家庭教育

生命观是指人对生命的态度、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基本看法。生命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样,也需要不断地培养才能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命价值的思想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作为基础和指导,提出生命的本质是自然存在基础上的社会性本质,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主张人们要拥有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并倡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它还关注生命结束以后的社会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区别于其他生命理论的重要方面。生命价值教育是指为了生命价值而在生命活动中进行相关教育,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生命及生命对自己、他人、社会和国家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新时期、新阶段,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物质基础不断提升的同时,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尤其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重视人们生命观的培养、精神生活的丰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是一个民族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的重要反映,是一个国家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同时,“生命教育”也已被写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然而,虽然在国家重视、政策支持下,社会物质文化基础都有了较大发展,但社会中的一些老问题仍未得到彻底根治,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如漠视生命、消极悲观、价值理性疏离问题,伤人、犯罪、轻生等伤害生命、无视生命的现象,都对个人成长成才造成了危害,也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加强人们的生命价值教育尤为重要。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任何个人都不是一座脱离社会的孤岛,每个人都处于社会大环境中,从一出生就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家庭、家人是最早影响到个人的,也是对我们影响最为明显、最为深远的。家庭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家庭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因而家庭教育便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家庭的价值观教育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要在确立进步的社会价值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家庭教育以其最早接触到教育客体的先在性,比其他的教育方式更加占据优势,家庭教育要为做人的根本――“如何面对自己”进行奠基,因而不能被其他教育所替代。家庭中,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担任第一责任人的角色,通过为子女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以及父母自身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为子女生命观的萌芽提供良好的指南。因此,家庭教育的第一重要性,是生命意义上的重要性,它涉及到先辈的生命观、价值观能否在后辈身上得到传承。

二、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与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相契合

(一)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确保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的正确方向

随着生命价值理论的发展,相关理论层出不穷并在全球化背景下迅速扩张。一些西方生命价值理论逐渐传人我国,但由于基本国情和社会基础的差异、历史文化背景等的不同、,一些西方国家的生命价值理论与我国公民的生命价值观并不相融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正悄然侵害着我国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具有对人生命本质的全面认识的辩证性,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性,以及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人本性,它优于其他一切生命价值理论,作为最符合我国初级阶段国情社情的哲学理论,始终指导着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更是确保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正确方向的重要保障。

(二)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水平

首先,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对我国的生命教育影响颇深,因而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往往也会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然而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封建思想中的三纲五常、敬天畏人等^念在我国现如今的家庭生命观教育中仍有体现。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强调生命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对象性的统一、自发性与自觉性的统一,其最高宗旨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鼓励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些观点是中国传统生命观中或恪守伦常、或出世修行、或无条件为善所不具备的。其次,我国现阶段的生命价值教育多指关爱生命的教育,父母对子女的生命价值教育大多只停留在告诫子女要珍爱生命,却没有教育子女也要勇敢正视死亡,较少教导他们要有大局意识、正义感,已致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年轻人贪生怕死,缺乏奉献精神,甚至为一己之私做出损害大局的事。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在关注生命的同时注重提升生命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强调个人要具有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关爱他人,提倡个人将实现自身价值与奉献社会相统一,这些理论观点都有助于提高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水平。

(三)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实践平台之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将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运用到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实践中,为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提供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学校生命价值教育、社会生命价值教育等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实践平台,在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中,认识得到了升华,理论更加完善,进一步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属于理论范畴,最终目标是指导实践。在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实践中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和存在价值。所以,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为指导研究家庭生命价值教育,能使双方互相受益、共同进步。 三、当前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理论研究不足、指导思想模糊。在我国,生命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台湾于20世纪末推行生命观教育,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观教育年。在国外,生命观教育是在1968年就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同年他出版《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在世界上引起关注。马克思主义虽于俄国十月革命后便传人我国,但当时整个社会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找到挽救国家危亡、救人民于水火的政治途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关生命价值的问}关注甚少。同时,悠久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传统思想,使我国各个领域在意识形态方面都受到其较深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主要受到儒、道、佛三种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至今,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逐渐交融,西方各类生命价值观、人生理论逐渐传人我国,并与我国传统生命价值观一同影响公民生命价值教育的实践。虽然各种思想层出不穷、相互激荡,但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却并不明确。

其次,家长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家庭的教育行为,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子女最初生命观的形成。作为教育者的父母由于文化水平差异、自身信仰观念等不同,对生命观的理解及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知识。并且多数父母并没有意识到生命价值教育的重要性,在生命价值观培养方面常常只是口头说教而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受到学校教育中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生命观教育也常流于形式,更多关注子女文化课的考试成绩,对他们心理、思想上的关注较少。重知轻德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学校化,注重智育、忽视德育的家庭教育观念,导致父母过于严格地要求或过高期望子女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人文教育。

最后,教育互动不足。一方面,多数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容易忽视子女的心理变化。调查显示,多数子女不愿主动与父母交流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及其思想心理的变化,父母若不主动关心子女的思想动态,二者就会更加缺少交流和互动,最后会严重影响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子女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接触到不同的教育主体,不同主体的教育方式、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等也各不相同,正直世界观、人生、价值观逐步确立过程中的子女的思想就容易产生混乱。家庭、学校、社会是三大主要教育主体,并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就需要三大主体之间加强合作,但目前我国公民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存在明显的脱节。

四、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理论对家庭生命价值教育路径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是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它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适用于促进我国公民的身心发展,它对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有着诸多启示。以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为指导,以家庭教育为途径,以正处于成长中的青年一代为主要对象,在家庭成员中渗透正确的生命价值导向。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夯实经济基础、完善上层建筑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更为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理论指导实践,正确的理论会积极促进实践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指导下才能保证其方向的正确性。

第二,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文化知识。政府部门要在社会中大力弘扬生命价值观教育,使父母意识到生命价值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可通过新闻媒体、书刊报纸等传播媒介,积极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使生命观教育不再高高在上不可触及,而逐渐成为大众熟知的思想,以便更有利于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的推行。

第三,家长提升知识储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自身也应努力提高生命价值观的知识储备,提升价值理性素养,树立相对成熟的生命价值观,进而对子女的生命价值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子女身心愉悦的接受父母的知识传播,营造良好的生命价值教育大环境。

第四,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家长应加强与学校、社会的交流合作,使子女在不同成长阶段接触到相对统一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同时学校、社会等显性教育也应成为个人生命观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课程中多多涉及生命观教育的知识,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经历、家人朋友的讲述和社会传媒的影响去了解生命观知识,而且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潜移默化地受到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熏陶,逐步形成自身的生命认知体系。生命价值观的培养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必修课,家人对我们的知识灌输、家庭生命价值教育会影响个人的一生,同时,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加强合作才能保证子女思想航向不偏离。因此,在人生不同阶段都需要加强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更是教育的有效途径。相对于学校、社会以及个人来说,家庭教育效果更明显,在家庭中进行生命价值教育会更有成效。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指导下的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拥有正确方向的保障,具备相应政策法律的支持,同时还有充实丰富的内容作填充,在相关理论研究的愈发成熟下,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的发展也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段善君,刘伟伟.马克思的生命观对大学生教育的启示[J].临沂大学学报,2014,(4).

[2]于梦佳,李明.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视域下公民生命价值教育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7).

[3]报告编写组.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

[4]任泽.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与中国传统生命观之比较论略[J].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2014,(1).

[5]陆士祯,王剑英.家教:价值观教育是根基[J].中华家教,2012,(12).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视角独特,立意高远,倾注了对生命的关爱、体悟和润泽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在选题和研究视角方面则独辟新径,围绕着时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了生命教育在不同语境下的一系列新观点,突破了常规选题中的一些命题束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学术视野和独到的思维方式。该书尝试性地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反思和批判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之现状,尤其是作者从内涵论和外延论两个方面解读生命,浸润着人性的光辉。无论是对生命、生命教育的解读还是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抑或从沉淀数千年的儒家思想中找寻对话现代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而到立足现实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塑与建构,每一章节无不倾注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体悟、关爱和润泽。

二、方法新颖,资料翔实,形成了生命教育研究的独到论证思路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课题研究的需要,实现了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一是广泛运用文献法,解读生命与生命教育,找寻转型期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哲学参照和理论依据;二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现实依据;三是利用比较法,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国外及港台地区的先进经验;四是使用个案研究法,探讨高校生命教育运行方式的可行性,使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在第五章研究生态学视野下生命系统的构建时,作者不仅独创了生命主题系统表,而且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大学生生命主题调查问卷》,选取所在省十所不同类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高校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现状。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运用这些方法搜集、整理、分析时注重时贯古今、域涉中外,做到了博采众长、主干突出。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和深层次的反思、解读和建构,形成了生命教育研究的独特论证思路,回归了生命本真的意义。

三、结构严谨,新意迭出,构建了生命教育研究的完整体系框架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结构严谨,思路明晰,内容宏富,新意迭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深层次的概念解读、现状反思和对策梳理,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命教育研究体系框架。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从内涵论和外延论的视角对生命及生命教育进行了深透解读与论述,为后续章节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照。第二章通过对几组数据和若干实例的思考与探问,映射出大学生生命的困境并探究了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与归因。第三章依次从生命教育的归宿、价值以及方法载体等方面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反思与批判。第四章从中西两种文化沉淀中提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文化润泽和经验借鉴,尤其是从儒家传统文化中找寻其对话现代生命教育的可能性,并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例探讨生命教育的文化依托。第五章从生态学的视角重塑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框架。

四、立足理论,关照现实,实现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平台的双向建构

关切现实,既是理论的职责所系,又是理论的生命所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既有对生命教育的学理分析,也有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关照,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践行意义。作者不仅从生态学视角对大学生自然性生命世界、现实性生命世界、超越性生命世界进行了合理的定位,而且还进一步接近地气,非常务实地研究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系统的原则,并从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层面进行了论述。同时,作者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搭建大学生生命教育支撑平台的诸多策略。可见,该书不仅注重生命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更注重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平台搭建和体系构建,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活动的积极开展和行为养成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对策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