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职文化课论文

中职文化课论文

中职文化课论文

中职文化课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为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力发展了职业教育。然而,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职业教育内部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内部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阐述中职学校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入手,通过分析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意义,探讨卖现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中职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创业教育均有了新的突破,然而,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甚至是丧失,这使得教师的有效教学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质疑。

一、中职学校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

受“鄙薄中职”的传统观念影响,在当前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第二,学生普遍不会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第三,师生互动效率非常低,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制约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瓶颈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许多教师在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将会继续维持消极应对、点到为止甚至是随意讲课的倾向,这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是不相符的,更加难以真正促进学生有效、长远的发展。

二、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求真求实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文化课程中有许多“真、善、美”的素材,如文秘专业的 《中职语文》教学、幼教专业的《声乐基础》教学、以及作为公共课的《心理健康》教学,等等。对于正处于成长中的中职学生来说,直观并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内容对他们的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巧妙安排文化素材和教育内容,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气质和性情。

(二)有利于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文化课程的有效教学基于对学生潜能的重新认识,坚持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才的本质的看法,有利于创造一种在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下,文化课程中的宝贵素材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为,能有效地把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文化课程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与“准技工”的模型靠拢,进而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三、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让学生在自我认知上明白自信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处于未成年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教师不应经常对学生空喊口号,应从细微之处出发来让学生看到希望,如着装打扮职业化、言行举止孺雅化、思想情感乐观化,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始终充满信心。

其次,引导学生科学地制定、监控学习计划。由于基础不牢,许多中职生几乎需要老师“扶着走路”,教师要时刻提醒和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过程作好计划,每学期、每月、每周、每节课都要有条不紊地执行。

再次,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中职生活泼好动,教师要利用他们善于“打交道”这一优势,鼓励他们在学习上交流与合作,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我进行理性的分析,学会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从而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环境。

(二)强化教师选用制度,优化师资结构

中职教师有着“双师型”教师的潜在规范,对此应强化教师选用制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继续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的发展:各地教育行政机构要加强对职教基地的管理,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推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职教师资基地也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改善培养培训条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为了优化师资结构,中职学校可以尝试引进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如对硕士研究生的引进。

(三)深化文化课程组织模式,注重课程与实际相结合

中职文化课论文范文第2篇

1.学生的基本特征

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女生,性格文静、耐心、认真、细致、遵守纪律,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素养。我们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优势、树立学习信心。

2.课程的培养目标

确定培养目标首先要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技能为重的教育理念。一是要确定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严谨细致、善于沟通、团队合作、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德技并重。二是培养学生具有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会计岗位以及相关业务岗位的工作。

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的确立,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是课程和职业证书相结合,这种结合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更好地服务就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二是仿真实训,就是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把教室搬到实训室,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以上三方面内容可以设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以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业务流程为辅线,服务职业岗位的需求。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1.模块化教学设计

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前提是要分析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和业务流程。T3企业管理信息化教学软件就是根据这两条线来设计的财务业务一体化软件,在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同时,按企业内部要求对操作人员进行分工,不同的操作人员分管不同模块。这种设计使会计电算化岗位与职业岗位相对接,而且使学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任务驱动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是在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模块的进一步细化,先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然后在模块下进行项目设计,在项目下再设计出具体的工作任务,教师每节课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做。这种设计思路使每一节课的任务明确,实训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对接,学生在完成工作内容的同时锻炼了职业技能,提高了职业素质。

三、教学方法

1.讲练结合法

少讲多练,技能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应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进行,教师先进行课堂演示,然后由学生练习,教师演示一个任务,学生练习一个任务,有问题教师可即时指导解决,令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组练习法

首先让全班学生自由结合,六人一组;然后进行组内分工,每个人扮演不同角色,如电算主管、审核记账、软件操作、采购主管、仓库主管、销售主管等;任务完成后,再进行角色互换。这种方法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会计电算化岗位和内部控制的要求,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3.逆向操作法

会计电算化有严格的程序和步骤,处理一笔经济业务要经历多个步骤,操作者如果到最后发现第一步出现错误,就要一步一步取消操作,然后重新开始。如果学生只知道正向顺序,不会逆向操作,在实训和工作中遇到问题就会手忙脚乱。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设计一些小错误,和学生一起思考问题,一步步纠正错误。

4.“小老师”辅导法

技能课上,教师辅导学生量很大,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教师感到疲于应付,辅导效果也很差。“小老师”辅导法就是每组选一名技能较好、乐于助人的学生当小老师,辅导本组学生,解决不了的难题,再由教师辅导。

5.展示激励法

展示激励法是学生完成每节课的工作任务后,每组派代表通过软件平台展示作业,其他小组同学互评,最后教师综合打分。通过这个方法,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挖掘出学生的潜力。

四、课程评价

中职文化课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中国武术蕴含着悠久文化内涵,笔者首先分析了武术文化在传播中所体现的价值功能,并着重指出了高校武术文化传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武术教学 武术文化

一、简述武术文化的内涵

武术不仅是我国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武术也被称为武艺,它包含的主要内容是技击,主要的运动形式是套路和对抗。武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由武术文化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到武术文化的一方面特征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另一方面特征是注重内外兼修的优秀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文化受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内外合一”的思想观念。“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指人类与自然界能够和谐统一,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外在的客观世界与内在的客观世界能够和谐统一,而武术文化中的“内外合一”思想是指通过武术的学习和锻炼不仅能够强壮体魄,也能够达到内在修养的效果,它强调的是武术练习时间、场所能够与大自然一致,并且在练习中也能够使自身的整体和谐。

二、武术文化在传播中所体现的价值功能

(一)提高民族文化自尊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的实力

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武术文化是其传统文化的代表,因此,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也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范正兴曾在1953年的著作中这样描述过:“如今应用于战争的武器和设备已经日益完善,并且这些武器和设备已经向科学化进发,由此,更多人认为中国武术已经没有实用价值,其实,这些人的思想观念实在是太过于肤浅,他们在说这些话语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到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和精神动力,足够培养出拥有民族英雄气概的人,这些人正是战争中所需要的,并且,众志成城和尚武风气足够成为国防的有力武器。”孙中山曾一度提出,中华武术的强弱与国力的强弱和民族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武术,在强健体魄的同时,也可吸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每一种武术流派都有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操,爱好武术者的精忠报国的文化精神成为了中国话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增强武术文化教育功能,以塑造健康人格

武术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对自身的内省和修炼得来的,教师在武术教学中,不仅要加强武术中的道德素养教学,还应将对学生武术道德素养的培养置于教学目标的首位,从而使教学目标达到“以武技之能,行道德之举”的境界。从武术的基本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武术与培养一个人的素质和道德是相互联系着的,例如,武术中的动作教学,于其内在是提高人的精、气、神,于其外在是加强动作的规范性,并且这种有效的训练过程,与健康人格的标准和手段是一致的。

武术作为一种综合门派,其中包含的拳种很多,并且每一种拳中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在我国的职业技术学院武术教学中最为普及的拳种是长拳和太极拳。其中,长拳中所包含的主要塑造形体的动作有: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重如铁等,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不仅可以改变一些不好的外在形体,也可以促进自身的稳健沉着的性格、认真负责的态度、干练果断的行事风格以及坚韧顽强的内在气质等方面的培养。

(三)树立武术文化品牌,加强武术国际化的传播

由于中国传统武术蕴含着“内外合一”的思想,在具体的练习中可表现出两个文化向度,一种是习武者在练习中武术技艺的不断提升,另一种是在习武的过程中,习武者在自我道德上的逐步完善。从古至今,多数习武者都在长时间的武术文化的影响下,培养了自身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格。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华武术的发展状况并不是很乐观,甚至已经陷入到迷茫的境地,出现这种发展现状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中华传统武术长期以来不能够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珍贵的武术资料和文献都因无人保存而陆续丢失;第二,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程度逐步加深,中华文化受国外文化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在如今的很多竞技比赛中,中国武术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种新的发展方向将传统中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武术逐渐替代,最终使得传统武术缺乏了传统文化的味道。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已经成为新一代习武者的责任。

三、加强高校武术文化传授的教学策略

(一)打造高校武术文化中的“生态环境”

对于高校武术的教学,实质上就是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其传承和发扬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因此,要想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中得以有效传承和发扬,就必须在院校中打造一种属于武术文化的“生态环境”。

首先,教师作为传统武术的传承者之一,应该加强自身的武术方面的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同时,加强对中国传统武术理论、武术文化等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其中加强学习和研究的主要方式可以利用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参加武术教师培训班、请教一些高深的武术学者等途径进行。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教授学生一些武术中的基本功之外,还应加强学生对武术理论知识的学习程度,让学生在全面、详细的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和重要作用的前提下,加强学生的武术练习,这样才能从文化的角度培养“内外兼修”的习武者。最后,则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中国武术的传播和宣传。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图片、故事和视频等让学生在欣赏武术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理解;在院校开展运动会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开幕式上上演精彩的武术表演,加大武术文化的宣传力度。总之,加强对传统武术的宣传和重视,打造良好的武术文化“生态环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中强调文书文化的技击性特点

中国传统武术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在训练的过程中,无论是一个人单练,还是两个人相互对打,都必须将打和练相结合。这种巧妙的结合就需要习武者在实际运用中加强对技法意义的了解,只有对其意义进行掌握和了解,才能加强对“用”的体会。之所以要在教学中强调武术中的技击性,是因为这种特性只有在武术中才能深切的表现出来,对于其他的体育项目一般是不具有这种特性的,这也可以说是武术中的重要标志和魅力所在。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加强学生对技击性的有效应用,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在重复一些基本动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武术产生一种厌倦心理,甚至会对武术失去兴趣。因此,为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更深刻的体会传统武术的魅力,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武术文化的技击性。

(三)将课堂教学与俱乐部、社区进行融合

高职院校武术课程并不是太多,学生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组织成立武术俱乐部,并且能够得到院校和教师的支持和指导。通过组织武术俱乐部,可以将爱好武术的学生进行集中,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保证武术训练时间的同时,将武术学习延续下去,形成一种不间断的武术练习习惯。同时,通过武术俱乐部可以让学生在自主练习武术的过程中,加强与其他习武者进行技艺上的切磋和交流,以能够使自己武艺和武德更上一层楼。

此外,高职院校将武术教学与社区武术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对武术的终身化和社会化的学习。一方面,高校中培养出来的武术专门人才,通过社区场所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武术指导,对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社区中也会存在很多武艺高超的人,高校可以通过与社区进行结合,从社区聘请这些精通中国传统武术的人入校教学,这样也可以解决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

四、结束语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通过武术学习和练习,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的身体素质,也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提高民族文化自尊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的实力,因此,高校开展武术文化教学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路径之一,将武术文化贯穿于高职武术教学之中,在培养武艺高深的武术专门人才的同时,也培养了习武者的整体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中职文化课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客观的说,职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主观上欠努力。这些,都将职中语文教学推入了“尴尬”境地。在课程改革中,应结合中职实际,坚持优选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式并举,着力强化课堂讲学、诵读训练、语文应用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所悟,学用相长。

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职业技能教学任务。如何全面掌握专业技能,更好满足就业需要,家长期望厚重,学生孜孜以求。相比较而言,对于语文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少数学生甚至认为只要认识常用汉字,会说话能看报就可以了。客观的说,职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主观上的欠重视、欠努力,这就将职中语文教学推人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笔者认为,职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坚持优选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式并举,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所悟,学用相长。

(一)强化课堂讲学、内容少而精、突出艺术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通常会把所有知识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教育界一直争议颇多。实际上,让职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静听老师“满堂灌”,这本身就是一件难事。笔者认为,教学中应提倡讲授内容少而精当的方法,反对平板的、烦琐的、公式化的讲授。大力提倡讲授的艺术性,增强教学吸引力,使课堂具有说服力、感染力。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钟,如果老师大包大揽,就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教学课堂。

在实践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状况和接受水平,选取教材中历代名篇佳作作为精讲的主要内容,给予适当的课时和精力倾斜。优选时,不贪多而求代表性、经典性;精讲时,避免泛而求讲深、求讲透。以老师少而精当的讲解,使他们课课学有所得,篇篇学有所获。因此,哪怕一堂课学生只掌握一个知识点,也比泛泛而谈、毫无重点、毫无特色的全面分析有用。

讲课时老师要讲究艺术性,要能够适时地点拨、提示、点化、引导,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要通过精心准备,使讲授成为一根“导火索”,引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一贴“催化剂”,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成为一把“金钥匙”,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要紧紧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去体验、去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被他们视为可上可不上的语文课堂上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人,一点点地让他们得到感染、受到熏陶,沉人到优秀的中国文化中来。

(二)强化诵读训练、积累语言、形成语感

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得多了,学生参与的就少了。要让学生参与,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而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或交头接耳,或托腮沉思,要想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沉人书本,使得他们眼到、口到、心到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朗读训练。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繁琐地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宋学家朱熹也说过:“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实践证明,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以眼获取信息,用心体味信息,以声传达信息。学生在朗读时,一字一字地看,一句一句地读,能有效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人到文中去。一次次地反复朗读,学生的音长音短、音高音低以及语调的变化,实际上是对文章的反复推敲、分析综合。每朗读一遍,理解也就深人一层。这也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

朗读不仅帮助学生感受课文内容,一定量的诵读,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古人早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作家巴金能背诵200篇的《古文观止》,茅盾能背诵全本的《红楼梦》。这也正是他们具有超凡语言能力的重要原因。可见,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说写能力,是在一定量的吟诵、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语言积累而形成的。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每篇课文都会划出一部分内容作为课内或课外诵读的材料,且把检查背诵情况计人平时成绩。学生通过背诵,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愈积累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逐渐就积淀成一种语感,对写作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强化语文应用、拓展视野、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老师还要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

职校学生大多十六七岁,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喜欢时尚杂志,爱看小说电视。对于学生的这些爱好,笔者采用引导的策略,帮助他们提高选择能力、鉴赏能力。凡是有可读可看性的,不管它内容是否浅显,语言是否优美,从不粗暴地加以否定,不扼杀他们读书的欲望和他们对外面鲜活世界的探索欲。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们通过报刊、电视,关心、了解国事天下事,成长为一个个热爱生活的人。

中职文化课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线索,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面向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功能表现为: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人文精神培育,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实践:优化课程内容、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认识,丰富课堂形式,融入地方元素等;建立有高职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要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体系和内在,使学生准确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修养。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性、深刻性、传承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可以从多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进行分解。本文期望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展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分析。

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分析

2.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要改变之前只将传统文化课作为现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补充模式,要将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到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仅开设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理论课程,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选择其中某些内容深入讲授,开设更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西北大学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就形成了一套自己成熟的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课程是民族性教育的直接体现。哈佛大学通过一系列的道德推理和社会分析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俄罗斯也将祖国史、俄语与言语文化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这表明俄罗斯大学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课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原因就是“重科技轻人文”的影响,认为只有理工课程才能生产实际效益,人文课程没有实用价值。但是,我们发现,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2.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两种结构模式构成:一是以基础课与专业课为主的“实质构成”;二是以必修课与选修课为主的“形式构成”。本文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的“形式构成”进行分析与探讨。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优化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可以设置专业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课程。高职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等特点,但是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与耐力,因此,结合高职教育对象等特点,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公共选修课,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本文在参考现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为主,以特色鲜明的选修课为辅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依据高职教育特色,应重点关注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

2.2.1专业必修课为主。

专业必修课是教育人才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保证,可以满足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比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应该能够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儒、佛、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宗教、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中国民俗文化等内容。无论是高等本科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理论知识。尤其针对高职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的特点,更要制定详实、系统的教学计划,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增强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兴趣。

2.2.2重视公共选修课建设。

公共选修课是为满足学生个人兴趣与爱好,促进学生个性需求发展而自主选择的课程。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比重,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课课程改革与优化的趋势。选修课是围绕专业必修课进行的有效延伸,可以扩展知识面,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技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高职学生兴趣广泛的特点,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尤为重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虽然选修课起着对专业课程的辅助作用,但是并不能随意设置,不能只追求课程的热点与新奇。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对传统文化课程理论知识感到枯燥,发展特色鲜明的公共选修课尤为必要。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符合本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由此,高职院校设置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要求如下:①强调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内在联系。公共选修课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基础上,通过拓展新的知识内容,完善巩固专业知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在打造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基础上,开设了《文学欣赏》、《美学与艺术鉴赏》及《古代文学专题》等课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文学知识内涵与表现形式的融合。②选修课设置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地域是孕育传统文化的摇篮,不同的地域延续着不一样的文化传统。赣南师范学院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开设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客家音乐”及“客家民俗研究”等课程,实现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传承。③选修课设置应该注重专业背景。高职院校一般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强调专业技能。比如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人文素养,针对这一现状,可以通过设置具有人文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本院工科背景,开设了《中西方文化比较》、《茶与茶文化》及《诗词之美》等课程。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