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能教学

技能教学

技能教学

技能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能力提升;专业素养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美术与整个社会的融合越来越密切。美术承载了历史,承载了人们观看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孔子曾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见美术教育在人的情感、智力、道德之间的关系甚密。现今,我国美术教育事业进入空前的活跃期,新课程的改革使我国学校教育理念得到了全新的调整,尤其是对各科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未来艺术教育的成效,而各类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更是我国培养美术教师的重要基地,能否形成一支高质量的美术教师队伍,全在于如何提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而现今,许多美术教育硕士对自我能力的提升并不够明确,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必需经过严格的专业素质培养。下面笔者就这方面问题提出三点看法:

1 一专多能,提升专业技能

由课程标准中对美术教育的定义,总结出美术教育的两个主要价值取向:一是“延续发展美学的理论和技法”;二是“健全人格,使人能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1]要让美术教育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便需要我们专业教师自身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夯实专业技能,广度和深度结合发展。绘画是美术教育的基础,我们应当保持自己的专业知识常久常新、与时俱进,不可过分拘泥于一种,但也切记不可多能无专。[2]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重点在于自主思考、专题探究与知识创新。我们应当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多方面进行了解创新,以寻求更好的方法。

美术教育追求的理念体现出对学生进行的人文主义教育,从人格、审美、情感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因此,我们在自身上更应该学会技能和理论合一,兼顾技法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自主进行美术理论、美术欣赏等内容的学习,提高自我综合能力,拓展专业知识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图像化时代成为美术教育发展的背景,符号、图像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物,各种画作图像冲击着我们的视野。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法学习了,更重要的是学会欣赏评价。美术课程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多元化的聚集,集中展示了它与自然、社会、科学、人的关系,美术更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它与文学、音乐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3]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我国大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却极度缺乏人文主义教育。“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研究生应该重新给自己定位,转换原本拘泥于书本的学习方式,改为独立思考,才能在未来的美术教育事业中游刃有余。

2 技教并重,提升教学能力

作为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有着很好的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教学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从本科开始便是通过严格的专业考试进入学校的,在绘画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教学方法上却接触甚少。尤其是一些本科非师范类的学生,更是从未接触过教育理论的专业化学习。而对于我们来说,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将我们所学的知识合理地教给学生。现阶段,大多数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都存在重专业性而忽视了师范性的问题。在学校的理论学习长时间与实践分离,导致只会使用展示技法的方式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但优秀的美术教学应该以语言文字为中介,将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条理化。[4]为此我们必须增强自身的示范意识,主动探索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利用假期多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做到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归到实践中去。教学能力的培养非朝夕能成,需要我们立足实践、深入实践,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师素质。

这样一个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将自我定位成研究型教师,积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掌握的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那么势必会不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在注重提高学术性的同时,突出师范性,充分重视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探究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新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实现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化奠定基础。[5]

3 由“生”到“师”角色转换,提升思想

对于许多刚毕业进入教育行业的老师们来说,并没有很好地了解如何处理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背景下,了解学生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的基本要求,与家长很好地沟通更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推进器。我们即将走出校园真正参与到美术教育事业之中,所以我们应当时刻以人民教师的身份自居,首先做到由自身“学生”的角色思想转换到“老师”的层面上去,使自己成为有人格魅力的美术教师,再以老师的身份去了解学生。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

3.1 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

教师自身形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作为美术教师不仅要符合一个基本的教师形象,而且要更好地体现出“真、善、美”,这对于传播美术文化具有深刻的意义。与普通大众的爱心不同,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将爱心展现在学生身上,这往往通过老师热情的态度体现出来。

3.2 善于了解学生的特点

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学知识,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便离不开对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被教育者的心理特征,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情感、人格的塑造。

3.3 能与家长很好地沟通

良好的沟通与交往能力是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沟通不仅限于对学生,学会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所有的教育工作应当确立学生的主体性,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引导者。在完善自身品质的同时,我们必须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总结出适合的教育方式,才能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发挥美术的学科教育价值。

4 结语

在美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契机下,我们作为接受了更高教育的未来美术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并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研究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肩负起延续美术教育事业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2] 吴修杰.论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治教之法,2012(12):61-62.

[3] 曹辉.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美术教育专业人才[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18(2):26-29.

[4] 杨志坚.试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3):125-126.

技能教学范文第2篇

1.1对教学技能训练不够重视

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体制由最初的“以中央教育部为核心,其他部委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参与组织规划,重点高校为主要培训点”的培训体制,然而,一方面,现有的教师培训体制主要注重师德风范、思想观念的教育或是专业知识的培训,对教学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国家一系列的项目评估、人才工程及奖励也很少涉及教师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和教师自身对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不够重视,学校对培训计划和目标的设定,培训过程的实施及培训结果的考核缺乏有效的管控,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也不能很好地保证。而同时,教师也忽视了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仅将有关培训视作一种形式,只是为了通过最后的考试或拿到相应的资格证书。这种情形下,培训越来越流于形式,达不到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效果。

1.2培训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现行的教师培训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弊端逐渐显现,培训内容和形式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针对性和实效性差。就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来说,十几年来,内容上基本都是以原国家教委规定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育法教程、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为主[4]。虽然在2006年对有关教材进行过修订,但内容依然老旧,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需要。而仅有的一些专门针对教学技能提升的培训,也几乎都遵循传统的思想,按“应试教育”训练教师,重解题指导的技能,忽视指导研究性学习,很少进行探索法、发现法等教学技能有关内容的培训。而在培训形式上,无论是岗前培训、教学观摩或是其他专题讲座等,主要采用的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理论传授方式,缺乏互动交流和实践锻炼,形式单一枯燥,不够灵活,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作用也十分有限。

1.3对教学技能提升方法的研究不够

虽然美国斯坦福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有关教学技能提升方法的研究,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国家也相继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的教学技能培训体系。但我国对教学技能的研究和训练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并且一直都只在师范生中开展。然而这种方法主要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割裂了教学行为与教学情景的密切联系,不能把教学技能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提升我国教师教学技能的几点建议

教学技能是教学过程中起承师启生作用的动态纽带,只有这个纽带通顺流畅才能产生显著的教学效益。基于我国教师培训的现状,提升我国教师教学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

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是教师培训体系的一部分。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师等各环节应积极参与行动,各负其责,各行其道。一方面,国家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应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并理解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对高校教师提出总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在制度设计上,应兼顾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与高校长远的发展计划,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保证有关政策的真正落实,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2)高校和教师应增强主体意识,自觉提升教学技能。

心理学认为,“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通过训练获得”。教师教学技能也应在实践训练中得到提升。学校及教师自身应敏锐洞察,及时更新观念,在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改革传统以教育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师训练模式,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根据学校特点及未来发展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技能提升计划,并在财力、物力上给予保障,让高校教师真正从培训中受益,在培训中提升。同时,教师自身应加强主体培养意识,主动加强技能训练,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

3)结合加拿大ISW模式,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加拿大ISW(InstructionalSkillsWorkshop)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一种为期24~30小时的强化集中训练,采用研讨会的形式提高参与者的教学技能,其最初是由温哥华大学的道格拉斯•克尔(DouglasKerr)团队根据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对教师资格认证的需要,于1976年创建的,到现在已成为整个加拿大、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学院、大学、研究院实质性发展项目的一部分。其主要特点是以教学实践为主,以教学理论为辅,让学员(准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将理论与实践有机高效地融合在一起。其核心特点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研讨会式的培训形式。

以4~6人的小组为单位组织研讨式训练,小组中的各个成员,既要进行自身授课训练,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其他人的授课,并按照一定要求给出听课反馈。ISW的这种组织形式让参与者在平等互助、互相学习、协同工作、共同提高的环境中锻炼和提高,对参与者来说是一个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高效学习的好机会。参与者在这种形式的训练中,可以集中研究和讨论课堂设计、教学技术、媒体应用等各种教学问题,并通过研讨,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他人的良好做法或给出的建议中,不断地实践、思考、分析、借鉴和提高,甚至还可以尝试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单单复制以前成功的做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能,创新发展教育理念。

(2)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

在ISW的训练中,对包括备课、建立学习环境、授课及总结等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例如,参与者准备的每一堂课,都必须按照ISW备课教案模板(如图1所示)书写教案,体现对“引入(B)”“学习目标(O)”“课前摸底(P)”“共享学习(P)”“课后检查(P)”“总结(S)”,即BOPPPS这6大要素的设计和思考。事实上,这个设计和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整理思路,梳理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师若能很好完成这6大要素的设计和思考,一定程度上已经确定该堂课成功了,而完成这一要求的训练,就是对教学技能最直接的锻炼。

(3)科学合理的培训周期。

设计合理的培训周期,使参与者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和风格,是培训的最直接目的。ISW中,每个参与者都需要备3次课,写3次教案,组织3次课堂讲授,同时以听课学生的身份给出3次反馈意见。这种设计科学合理,3次设计中,第1次能让参与者知道怎样组织一堂课;第2次则让参与者熟悉了一般课堂的组织方法;而第3次就使参与者不知不觉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和风格。此外,每次课的教授时间设计为10分钟,这种设计同样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10分钟对于参与者来说不会分散太多精力在课程内容的准备上,对于要求给出反馈意见的听课者来说也不会显得太过冗长,而10分钟的讲课训练还有利于培养教师干练的教学风格。

3结语

技能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提问 技能 兴趣 课堂效果 能力

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提问还可以达到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动学生思维,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的目的。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比较、分析、综合和总结,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提问可以反馈信息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反馈信息,比其它任何形式的反馈信息都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更快捷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二、提问可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定律,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这远未达到要求。数学概念、公式是反映数学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定理定律是从实际总结提炼出来的规律,应用性、衔接性非常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反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举一反三,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三、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课堂上,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达到兴奋状态,听课效率就比较高,效果也比较理想。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问,提出学生用现有知识能解决的、感兴趣的问题能高度集中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大脑高度运转,思考答案,如果教师仅仅依靠讲、维持课堂纪律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理想目地的,学生往往会身在曹营心在汉。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提问,提高学生课堂大脑的有效运动,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

五、提问的技巧

1.提问的明确性。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例,讲“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如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学生会答:“都是真分数。”“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2.提问的思考性。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提问的多向性。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4.提问的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技能教学范文第4篇

例题是学习数学知识及掌握相应数学技能的典型实例,我要求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前自学例题,并提出“理解题意,理清思路,理顺关系”的明确要求,指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和未知元素的内在联系上明确解题要求;从解题步骤和推导过程上明确解题思路;从数量关系和算式联系上明确解题依据。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交流,对例题的理解和质疑,在关键处分析和点拨。这样,既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小学数学“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通过自学得来的知识是一种相对牢固的知识,他能较快地迁移到其他学科的教学情境中去。

二、指导学生图解分析

希尔伯特说过:几何图形是画出来的公式。重视并运用几何图形,对明化数学问题和简化数学推理是十分重要的。在解题时,我指导学生可将习题用特定图形表示,构造反映题目情境的最简单的模式,以利于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变为形象的实物图形,便于分析和求解。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方法,即先用具体图形反应所给题目的情景,再从图形的分解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解题思路;最后根据解题思路,运用相关定律法则运算验证。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训练学生数学技能

1.让学生掌握多样推理方法。数学教学中,推理论证是主要的解题手段,因此让学生掌握多样的推理方法,形成熟练的推理论证技能,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经常结合习题演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推导求解的方法,训练学生逐步掌握归纳、类比、演绎、列举、反证、同构等技能技巧,使学生在解题时,视点多角度,推导多维化,这也就是较好地训练和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是加里宁的一句名言,他深刻地表明了数学可以训练一个人的思维。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数学问题的符号特征与整体结构,挖掘其隐含条件,由具体到一般的推广结论,这更有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提高思维深度。还要有意识的将问题的条件发散、解法发散、结论发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和发展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符号。人们常采用符号把复杂的事物用简便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了传播数学知识,表达数学规律,必须用一些记号来表示数学对象。这些表示数学对象的记号就是数学符号。它是交流、传播数学思想的媒介,是数学创造的工具,也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数学的一切进步都是对引入符号的反应。”数学符号的学习也就是数学语言的学习,掌握数学语言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数学符号。掌握数学符号不仅有益于深刻理解数学思想,训练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数学最大的特点是高度概括、抽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把实际问题翻译成数学问题,即用数学符号来表示问题,也叫“符号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训练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符号的技能,以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我将数学符号分为基本符合、组合符号和公式符号,学生在理解、熟记、运用这些数学符号的过程中,能领会概念实质,简化推理论证,触发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归类整理。在数学学习中,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对已掌握的概念、定理、论证模式,解决思路和推理方法等有所归纳整理,并形成概括记忆的技能。因此,每学完一个单元,我都要安排学生通过卡片和笔记等形式自行归类整理、总结概括,这样做既便于记忆和复习,又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学生也从中学会了求知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比如我让学生准备一个订正本,把错的习题放在订正本上再重做一遍。最后复习中,学生再把这些错的题目回过头来看一遍,整理一遍,加深巩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认识。

技能教学范文第5篇

一、新课导入技巧

新课导入通常称之为“导言”、“课始”、“开讲”、“开场白”, 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一环。富有艺术性的新课导入,犹如说书中的 开讲,虽寥寥数语,但掷地有声、先声夺人;或似评弹中的开篇,虽闲中着色,但鞭辟人里、引人入胜;也像电影中的序幕,虽短小精悍,但别开生面、扣人心弦。因此,对于新课导入艺术,确实大有研究之必要。

(一)、新课导入的重要意义

新课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课堂教学结构中不可忽视的首要环节。它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表现为:

1.富有艺术性的导入,具有协调功能,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创造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同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然时至今日,在有的教师执教的课堂上,学生往往是怀着过分紧张的心理进入课堂学习的。在这种紧张心理的伴随下,学生是决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所以,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教师,一走进课堂就应发挥新课导入在师生情感交流方面的协调作用,想方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创造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一位特级教师在介绍自己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经验时说:“教师不妨每一节课节约小几分钟时间,来跟学生倾心交谈。”这确实是经验之谈

2.富有艺术性的导入,具有诱导功能,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心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注意某些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会引起注意方向的改变。刚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停留在某些课间活动的刺激上,还处于延续思维状态。因此,教学之始,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注意心理,或形象描绘、激发情感;或演示实验、创设情境;或设置疑难、造成悬念;等等。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待他们产生了如饥似渴的学习愿望时,教师再讲一句:“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内容”,教和学的效果自然就好得多。

3.富有艺术性的导入,具有衔接功能,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承上启下,帮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为迁移而教”是教育界极富吸引力的一个口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是由已知到未知、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向前发展的。新课导入,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遵循迁移原则,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即以旧导新,使学生产生前后知识的贯通感,并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产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主动地探求新知,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同化新知。

4.富有艺术性的导入,具有激励功能,可以诱发学生的期待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任课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总是抱着极大的期待,希望他们是自己所希望的“好老师”。同时,他们对每一门新学科,每一个新课题,都怀有一种新鲜感。这些是新课导入的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但学生的这种期待心理是稍纵即逝的,教师若能把这种期待的火苗烧旺,转化为学习的激情,就会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导入,要像小提琴上弦那样,第一个音符就必须准确无误、悦耳动听、先声夺人,使他们趋向鼓舞,心中喜悦而“乐为”。

5.富有艺术性的导入,具有定向功能,可以利用学生的求异心理,启发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思维活动

在论及新课导入时,人们常常要求它新颖、风趣,这无可非议。但在教学实践中,这样的事例并不乏见:有的教师一走进课堂,海阔天空,古今中外无所不谈,教室里笑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可谓新颖、风趣矣。但是,时间已过了10多分钟,教学还未“入题”。这样的导入能说是成功的吗?只有服务于启迪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定向思维的前提下,新颖、风趣才是可取的。衡量新课导入是否成功的一个主要尺度,就是看它是否能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是否能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否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主题。

6.富有艺术性的导入,具有美育功能,可以针对学生的审美心理,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具有强烈的渗透性。渗透性审美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学生最厌恶的就是那些没有“色彩”、没有“形象”、没有“旋律”的平淡如水和枯燥无味的讲解与说教。因此,教学之始,教师要根据学生爱美的心理特征,用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去展示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古今中外众多杰出人物的心灵美、大千世界的自然美以及科学理论的理性美,以此唤起学生的审美愉悦,使之产生酷爱、迷恋的心情,从而进行执着的追求。

(二)、新课导入的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好地去寻找它。新课导入要富有艺术性也并非易事,它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指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不同于讲评书、说相声,它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新课导入必须目的明确,迅速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起到一锤定音的功效。新课导入的指向性具体表现为:

① 内容定旨。新课导入的方法和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因文以明道”。因此,无论是开门见山或温故知新,还是设置悬念或模拟情境,就犹如一首乐曲的前奏,它应为整个“乐章”定下一个“主旋律”。这一“主旋律”就是教学的主题或教学重点。否则,离题万里,是无法达到预定教学目的的。

②思维定向。现代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新课导入要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要使学生迅速捕捉思维目标,进入对课文知识的探求,尤其是对教学重点的探求。

③情感定调。教学活动是充满情感的活动,教师应注重情感的投入,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学生,从而使学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体验到这种感情。教师的新课导入应运用与教学内容一致且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感染学生,使他们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准备状态,为后续学习确定一种情感基调。

2。新颖性原则

新课导入往往是出现在学生缺乏学习心理准备或心理准备不足、注意力不够集中之时,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教学信息的新颖性来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新颖性原则的运用具体表现为:一是材料新颖。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引入教学。这样常教常新,就会给学生以新鲜感。二是角度新奇。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早巳熟悉的老生常谈的问题,教师可以另辟蹊径,变换切人的角度,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例如,“洛阳纸贵”的典故,对于高中生来说,其文学上的寓意早巳知晓。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借用这一典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其中蕴含的“商品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道理”,学生就会产生另一番新的感受。三是方法新异。新课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叙述、描绘、议论、说明、设疑、投影等均可用之。如果老是一套刻板的公式,每堂课的导入均为“今天我们来学习第X课的第X框”,势必淡而无味、平而无奇,从而就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感

3。和谐性原则

新课导入的真正价值和目的在于创造愉悦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定向反射,将思维指向课文主题。这就要求新课导入与教学的诸要素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具体表现在:第一,内容一致。教师不能单纯为了吸引学生而插科打诨。否则,课堂虽然活跃,但学生陶醉于那些笑料之中,久久不能出来,何谈导引?第二,情调协调。由于各年级教学内容的情感类型、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异,所以,新课导入必须因文制宜,造成一种与课文内容和谐统一的情调气氛,以形成由导语到课文的流畅通道。第三,心理融合。新课导入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尤其要符合学生的情景心理,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的心理趋向于课堂学习,自然而然地形成心理过渡,达到“和谐共振”之目的。

4.精练性原则

精练本来是教育口才的普遍原则。但是,相对于其他教育环节的语言而言,新课导语尤其要讲究精练。新课导入不是教学的主体过程,不允许占用过多的时间。即使允许多占时间,语言哕嗦、冗长也易使学生不得要领,或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新课导入应该是:

① 简洁明快,一语中的。教师要用最简洁的语言导入课题,迅速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标,把握教学主题。

② 辞切意明,言简意赅。“辞切”就是用词准确,合乎逻辑;“意明”就是表意明确,通俗易懂。古人云: “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文约”、“言省”都必须在“通”与“明”的前提下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精练。

③内容精当,要求具体。新课导入要简明扼要,最好就是三言两语,如果不得要领,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又怎能吸引学生?因此,导语的设计应有—个中心,要使学生明确其中的主要信息及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从而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

(三)、新课导入的主要技巧

新课导入的方法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按新课导入的形式来划分,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类:

1.讲解式导入

所谓讲解式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讲述、讲解等手段直截了当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向学生交待学习目的,消除知识障碍,帮助学生迅速思维定向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但其弊端是渠道单一,难以摆脱“老师讲、学生听”的僵滞局面,弄不好会导致教师的“一言堂”。这类方法主要有直入法、题解法、评价法、概述法、谈话法等多种具体方法。

[教例]“商品”概念的导入

课始,教师投影展示下面一幅图画——“商品的海洋”,并指出:我们每天都要与商品打交道。我们吃、穿、住、行、用的许许多多物品,都是从商店里买来的。那么,究竟什么叫商品呢?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教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新课导入

在人类思想史上,关于“什么是意识”的问题,说法种种,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意识是神所赋予给人类的。如,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认为,人的精神和灵魂是上帝直接创造的。

有人认为,意识是人的头脑里自生的。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的人。有人认为,意识是人脑里分泌出来的一种东西,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有人认为,意识是由精致而富有活动性的原子所组成。

有人认为,意识是一切物体都有的特性。

究竟什么是意识?上述说法究竟对不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课题——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板书)。

2.诱导式导入

所谓诱导式导入,是指教师依据新旧知识和学生的情感、兴 趣、能力等方面相互迁移的原理,借助原有知识、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直观教具等手段,因势利导地引入新课的方法。这类方法克服了讲解式导入法信息渠道单一的弊端,有利于开辟多种教学途径,创造动态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类方法主要有:温故法、类比法、联想法、图示法、随感法等等。

[教例] “能自律得自由”的新课导入

初一《思想政治》“能自律得自由”的课始,教师讲述《脱线的风筝》这则寓言故事来导入。当讲到“风筝迎风自由飞翔,它还不满足,想摆脱线的束缚。于是,一阵狂风,吹断了系在风笋上面的线,风筝便摔落到地上,落得个千疮百孔的下场”时,便启发学生思考:风筝与线是什么样的关系?在学生积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归纳总结:风筝离不开线,并受线的制约,而线是维系风筝自由飞翔的东西。一旦系着它的线断了,风筝也就失去了飞翔的自由。那么,人的自由是否需要纪律的约束呢?在此基础上再导入新课——能自律得自由。

由“风笋与线的关系”类比“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来导入新课,贴切自然,形象生动,恰到好处。

3。设疑式导入

所谓设疑式导入,是指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设疑问难,制造悬念,引发思维来导入新课的方法。“学源于思,思始于疑”。学习、探索、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之始就设疑问难,可迅速启迪学生的思维,强化探索目标。这类方法主要有:提问法、引猜法、置难法、练习法、示错法等等。

[教例]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的新课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出其不意地提出:“什么是人?”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待到笑声一停,教师再讲: “确实,这个问题似乎太简单了!然而,你们可曾知道,越是司空见惯的简单问题,往往越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个问题简单吧,牛顿正是从它的研究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时间是什么?这个问题简单吧,爱因斯坦通过对它的潜心研究、探索,才发表了相对论。他们都成为了划时代的伟人。你们认为‘什么是人?这个问题太简单,实际上许多人都不明白这一问题,不知道人与物的根本区别。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4.激情式导入

所谓激情式导入,是指教师运用富有情感的手段和方法去感 染和激励学生,使其“动之以情”,迅速进入既定的教学情境来导入新课的方法。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师生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运用激情式的方法导入新课,往往能迅速启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之产生“欲罢不能”之感。这类方法主要有:朗诵法、描述法、演讲法、引用法、电教法等等。

[教例] 一位教师教学“商品”概念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如果我们走出校门,徜徉在繁华的街市,就可以看到——百货商店里陈列着色泽鲜艳的服装、质地精美的鞋帽;粮店里出售着雪白可口的面条、清香扑鼻的麻油;集贸市场上卖着活蹦乱跳的鲜鱼、品种繁多的蔬菜;新华书店里摆着情节曲折的小说、图文并茂的自学参考书;等等。这些东西是否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呢?它们又有何共同之处呢?这就是我们现在要来回答的问题。”

这样开讲,将众多的商品呈现在学生面前,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围绕着教师提 出的问题来展开思考。

导入新课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上述方法的分类和列举并不 尽然。对于某一确定的课题,导入的方法也不是惟一的。各种方法既可单独运用,又可相互配合、融于一体,这里面正蕴含着执教者精湛的教学艺术。

二、教学小结技能

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应是一个有序的整体。仅就课堂教学艺术而言,它既要有“风头”——引人入胜的新课导人,又要有“猪肚”——巧妙自然的课堂提问、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简洁美观的板书设计、民主和谐的课堂讨论、恰到好处的习题训练,还要有“豹尾”——收束有力的课堂教学小结。

(一)、教学小结的教学意义

课堂教学小结艺术是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课堂小结广泛运用于某一章或新课授完,某一新概念、新原理的讲授完毕以及某一堂课的收尾。近些年来,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导入”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小结”却为不少人所忽视。其实,“小结”与“导入”一样,对于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完善、精美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课堂小结的教学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1.梳理概括,形成网络

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分课、节、框编写的有着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在课终之时,对教学目标中的思想内容、能力要求、知识要点进行简明扼要的梳理概括,既可使整堂课的教学内容系统化,增强学生的整体印象,形成知识网络,又可理清线索,提练出精要,使之纲举目张,执简驭繁,增强记忆,还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画龙点睛,强化主题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课堂教学同样道理,良好的导入并不等于成功的全部,小结的失当将导致功亏一篑。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主题。在课终之时,如果教师不重视小结,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往往只能是零散的、停留在浅表层次之上的感性知识,,与此相反,教师富有艺术性的“点睛”之笔,则可强化主题,升华知识,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理性知识。

3.承前启后,浑然一体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个有序的教学过程。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顺序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过程。富有艺术性的小结,若在课中进行,则既要概括前一个问题的主要内容,又要巧妙地引出后一个问题的讲解;若在课终之时进行,则既要对全课进行总结,又要为讲授以后的新课题创设教学情境,埋下伏笔。这样,承前启后,既可以使知识有机衔接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又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诱发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4.拓展深化,发展智能

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涉及到的问题都讲清楚.有些问题需要学生课后去思考、去探究。因此,有些课讲完之时,可把“小结”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把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联而课堂忙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从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发展智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即使不向课外延伸,在小结之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利于促使学生智能的发展。

5.及时反馈,查漏补缺

教学过程中充满着众多不确定因素,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前的设计进行,其中难免出现失误与不足。富有艺术性的小结,既可对所学知识及时复习、巩固和运用,又可检查教学过程中的疏漏之处,及时弥补其缺陷与失误,使教学更趋完美。

6.情理统一,转化升华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紧密相联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富有艺术性的小结,可以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并使这些认识、体验转化为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准则,从而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小结的主要技巧

综观众多优秀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课堂小结的 技巧主要有:

1.归纳总结法

这种方法是在课终之时,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全貌式的归 纳总结。归纳总结既可以是教师示范,又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或师生共同讨论来完成。归纳总结必须体现提纲挈领、全面准确、简明扼要和生动有力的特点。归纳总结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力求多维度、多形式、有深度、有创新,不能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简单重复。

[教例]“商品经济中无形的指挥棒”小结

教师:这一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商品经济中无形的指挥棒就是价值规律。什么是价值规律呢?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概括地说,就是“价值决定”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也就是等价交换原则的贯彻: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价格反过来又会影响供求关系,使之达到供求平衡,实现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是: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教师的总结不是对教材内容的平铺直叙,而是抓住价值规律 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主要作用”进行总结,尤其是将价值规律的内容概括为“价值决定”和“等价交换”,强化了教学重点,突出了教学主题。

2.首尾呼应法

这种方法是在课终之时,解决新课导入时提出的问题,以达到前后照应、首尾相连、浑然一体的教学境界。运用此种方法小结,既可巩固本堂课所学知识,又可启发学生思前想后,体验学习成效,激发学习兴趣。

[教例]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小结

导入:对于商品大家并不陌生。但什么叫商品呢?这是我们学习这一框必须解决的问题……

小结: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前提条件:①劳动产品;②用来交换。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作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其中,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3.比较异同法

这种方法是在课终之时,将教学内容中那些形式相似、意义相近或相异的概念和原理进行分析比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防止学习的负迁移。

[教例]“民族区域自治”一框小结

民族区域自治与“一国两制”下所设置的特别行政区有何异同?

相同点:两者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都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都享有自治权。

相异点:①对象不同。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一国两制”下所设置的特别行政区是指为了解决香港、澳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台湾回归祖国的问题,而将分别在香港、澳门和台湾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域。②社会制度不同。民族自治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③自治权的内容不同。特别行政区享有的自治权比民族自治区所享有的自治权大。

4.师生对话法

这是一种以师生互问互答来进行课堂小结的方法。它既可以是学生质疑老师答,又可以是老师提问学生答。这种方法气氛和谐,调动面大,有利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统一。

[教例]“揭开商品之谜”一节的小结

师:我们学完了“揭开商品之谜”这一节,现在,大家考虑一下:两种不同的商品为什么需要交换?

生:它们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并且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师:那么,它们为什么能够进行相互交换呢?

生:因为它们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所共有的东西。

师:它们为什么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相互交换呢?

生:因为商品价值的大小,即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双方交换商品是以价值量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的。

5.绘图列表法

这种方法是运用图示或表格概括总结当堂所学知识,或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变零为整,化繁为简,使知识之间脉络清晰,一目了然。其实,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板书即为运用此法进行小结奠定了基础。

[教例] 教学“我国的主要税种”时,可运用如下表格,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后填写,就是一种较为成功的小结。

────────────────────────

│ 附表15 我国主要税种比较表 │

├──────┬──────┬─────┬────┤

│ 税 种 │ 征税对象│ 纳税人│ 作用│

├──────┼──────┼─────┼────┤

│ 营业税 │ │ │ │

├──────┼──────┼─────┼────┤

│ 消费税 │ │ │ │

├──────┼──────┼─────┼────┤

│ 企业所得税│ │ │ │

│ │ │ │ │

├──────┼──────┼─────┼────┤

│ │ │ │ │

│ 个人所得税│ │ │ │

├──────┼──────┼─────┼────┤

│ 关税 │ │ │ │

──────┴──────┴─────┴────

6.设疑深化法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只是一味“求同”,照本宣科,应有求异创新,有认识的深化。在一堂课或某一问题教学即将终结,学生以为“盖棺定论”之时,教师若能巧妙设疑,提出新的问题,可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新的高潮,收到“课虽尽而思不断”之功效。

[教例]“纸币与通货膨胀”的小结

师: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应以什么为限度呢?

生: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师:能否说“通货膨胀就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只是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才叫做通货膨胀。在资本主义国家里,通货膨胀是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劳动人民的一种重要手段。那么,我们又如何看待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现象呢?对这一问题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去搜集资料,认真思考,下次课上我们再来讨论。

7.练习检测法

练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课堂练习尤为必要。新课讲授结束时,教师抓住重点、难点或关键点,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口头或书面作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练习,既可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又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

[教例]学习“税收的种类和作用”后,可联系实际,设计这样的习题来检测学习效果:

1999年8月5日,李某在商店里购买了一辆摩托车,在交通管理部门办理行车手续时,管理人员让他交10%的购置车辆消费税。李某认为这是一种乱收费。对此,你有何看法?

8.悬念过渡法

每堂课都是整个教学链条的一个环节,对前面的课有承接关系,对后面的课有预示作用。在一堂课终结之时,教师若借用旧体章回小说惯用的“欲知X X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手法,设计 一个预示下一课题的悬念,承前启后,就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急切地盼望“下回分解”。

[教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小结

教师:通过本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前提条件(略)。劳动力成为商品,在其买卖过程中,必然要遵循价值规律,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那么,资本家是怎样发财致富的呢?要知资本家赚钱的秘密,且听下回分解。

9.呼唤感召法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奠基作用。在课堂教学终结之际,可以捕捉教育时机,将教材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或提出目标、使命呼唤,或给予榜样、信任感召,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教例]“立志培养爱国情操”小结

“爱国是一种对祖国深厚的、神圣的、崇高的感情。据说,有人问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人生存在多种爱,你最珍视哪一种爱?肖邦毫不犹豫地说:爱祖国高于一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绝不能泯灭一颗爱国之心。

“热爱祖国,要有为祖国英勇献身的精神,而这种英勇献身的精神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我们青少年一代是‘21世纪的太阳’,是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吧!”

10.行为评价法

这是一种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评价来进行课堂小结的方法。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在多数情况下,不是通过书面测量而是直接从课堂上获得反馈信息来进行的。从评价的形式来看,它既可以是教师评价,又可以是学生互评。从评价的内容来看,不是看教师给予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不是看教师教授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学会了什么;不是看教师的自我感觉,而是看学生的课堂反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其学习行为作出准确、公允的评价,无疑是学生奋发向上的一种催化剂或推动力。

[教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资本主义民主?”讨论后的小结

“同学们发言热烈,尽管有个别同学的看法有点偏激,但都是大家的肺腑之言。敢说真话,不说假话,确实难能可贵。对资本主义民主大家既肯定了其历史进步性,又指出了其阶级局限性。这里就贯穿了历史的观点、阶级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今后,我们还会讨论许多政治问题,我相信大家都能像今天这样踊跃发言,都能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三)、教学小结的基本要求

课堂小结如同一出戏的闭幕式,如果“表演”得当,可以促使学生达到“惟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既响”的境界。为此,课堂小结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巩固性。这是对课堂小结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它要求在课终之时,教师的小结要以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效果为目的。

(2)针对性。长期以来,根据凯洛夫的课堂教学“五环节”,布置作业几乎成了课堂小结的惟一模式。其实,课堂小结应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差异、课型与教学内容的区别,千姿百态,或收于情,或结于理,或启于思,或煞于景等等。

(3)简约性。课堂小结要以“小”为前提,要做到语言简洁,要言不烦。寥寥数语,或画龙点睛,发聋振聩;或旨深意远,耐人寻味;或另辟蹊径,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