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中职生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253-01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中专的教育培养目标锁定在“要培养与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开始,中职语文教学越来越走向功利主义,语文教学中大量强化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的训练,并形成标准化模式,甚至原本一些非理性的东西,如阅读、写作等也统统开始标准化、公式化。蕴含在语文课程中的道德、情感、审美、及人文关怀、生命意识等等逐渐消失殆尽。这实际上是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否定,也是对其工具性的歪曲,更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错位。由此,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进而导致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不足,这与中职教育目标还相去甚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走过了将语文课工具化、文学化以及政治化的弯路之后,将人文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获得了共识。改变当前语文教学这种状况,更好地提升中职毕业生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则需要扭转当前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而作为人文教育主要阵地的语文课程尤其如此。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学育人的需要。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我们所讲的人文教育,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经济形态呈现新的并且更加复杂多变的趋势下,人应该呈现的优良文化和文化现象,它应该具有更适合于现代人类共同利益的内涵。其主要内容是人性化教育,其核心在于涵养人文精神。从学校层面讲,人文教育是人文积淀、人文体验和人文实践。对于学生来讲,其实质就是人文知识的传播、人文情感的养成、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可理解为语文课程具有人文属性,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即不把语言仅仅看作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冷峻、在形式上自足的对象,而是将其看作一个人参与其中的、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的、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与音释过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方面表现在其传授的知识上,另一方面表现在课程目的和传授知识的方法上。

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及道德修养,即教学生如何做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二是在道德教育方面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

二、当前语文教育的现状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语文课应该说在整个中职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具有重要作用”。

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即将走入工作岗位,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语文工具使用的同时,更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近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入校成绩较低,文化课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热情度不高,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学习兴趣,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另外,多年来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普通高中的以应试为目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了当前中职教育的实际。

总体来讲,在职教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改革中职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迫在眉睫,而这其中一项重要改革内容就是要增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三、加强人文教育的意义

语文课在实施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是中职课程设置当中人文精神最浓厚的一门课程,是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

近年来,中职学校发展困难,招生门槛不断降低,学生素质、能力相对较差,客观上要求学校加强对其开展人文教育。同时,“中职学生年龄集中在16至19岁之间”,正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最佳时机。如果在教学中不彰显人文性教育,则作为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便会沦陷,这种教学的最终结果将会导致学生个人成长存在人文精神的短板, 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精神贫乏,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沉迷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之中,互相攀比,人性为技术和物质所俘虏。可见,加强人文教育,须臾不可或缺。

落实好人文教育将对其个人健康的人性与人格起到积极促进作,其意义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汲取现代文化精髓,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奠定文化底蕴的基本教学科目;二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悟性,培养其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三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其自立自强的适应能力。

四、如何做好人文教育

(一)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既不是互相排斥的,也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体。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文是不存在的,也无法存在。反之,没有语法规则的,没有语言规律的人文教育也是不可靠的,没有依附性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追求科学性与共同标准性,寻求的是语言的共性,但是汉语言又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符号系统,它的变化又是与语言所生成的历史、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因而,它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伴相生,体现出一种独特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工具性的科学及理性,又要兼顾建立在理性认识上的感性悟道,二者不可偏废,只有构建良好的桥梁,才能达到美好的文化彼岸,这样的语文才是丰富的、灵动的、科学的、理性的,才是中职教育所需要的语文课。

(二)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吸纳人文精华。长久以来,语文课本被赋予政治普及读物的功能,学生得不到美的享受,自然不感兴趣。在此背景下,需要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和对未来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并针中职学生特点开展对语文教材的科学调整,增强对人文教育的关注,丰富人文精神内容,这是我们加强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解析人文精神的必然步骤。另外,在对语文有效教学的课程评价方面,应在达成工具性目标的同时,兼顾人文教育完成情况的考核,使得教师在开展人文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现。

参考文献

[1] 徐云栋.语文教改的方向[J].《教师报》,2001.5.13.

[2] 金长义.市场需求对中专学制调整的影响[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2.2.

[3] 罗瑜、如何认识语文课程标准[J].《人民教育》,2002.11.

[4] 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研究》,1999.2.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感知美 鉴赏美 创造美

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旧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逐渐被新的代替,中职语文教学改变原有教材施教的方式,更多关注审美教育。中等学校新课程改革标准也对审美教育进行倡导与规范:“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知、意的全面协调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投入更多的关注,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召唤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中学新课改革标准立足于长远方面,体现了对学生道德与情感的规范与培养,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审美教育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对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讨论的实际价值重大。

一、中职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合

对学生美的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审美观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在审美能力与创造美的能力上进行发展,自古的教学都离不开对学生道德素质与高尚情操的培养,著名思想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及其重要的,美能感化生活,熏陶本心。

中职语文教学是建立在工具的使用、审美的实施与思想的层面三个维度构建的学科。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理应从美学规律出发,教育学生从教材中感受美、从生活中创造美,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作为最终标准,不断引导学生提高鉴赏能力,探讨中职学生接受审美教育迫切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生在入学时门槛较低,入学分数不高、文化内涵与审美素养也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生年龄相对不大,心理与生理发展不成熟,对美的追求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的从生活中发现美。如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结合审美教育,用美的魅力与审美的乐趣来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内涵。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教师自身具备审美能力

21世纪以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想从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存发展,就需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双眼,要想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思想观,是他们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关键,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为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要靠教师,所以对中职语文教师审美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教师的审美能力强,他们在教学中、在教材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能挖掘出更多更美的东西,就能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审美行为,就能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美和创造美,就能真正达到谛造美育教学、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

(二)立足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在对中职语文教材进行仔细研读中,笔者发现很多美的因素包含在字里行间,在教材选文的形式上,诗歌具有韵律美,散文具有神态美,小说具有情节美、议论文具有理性美、说明文具有内容美。从内容上看,有山水景物之美,有人文物状之美、有科学文化之美……而想要让中职学生发现教材中的这些美,就需要教师为之创造有力的教学环境,反复熏陶。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文选品味。给学生选择审美感染力强的文选,实施板块教学;巧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引导学生感受美。美的事物需要发现,对于感受性不强的中职学生,教师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中应多下功夫。教师应学会利用现在化设备制作精良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例如在讲授《离骚》时,就应该在教案PPT中加入古琴奏乐来增强感染力。

(三)重视教材,挖掘学生对对美的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中对美的发现是建立在文本的深入剖析之上的,想要发现美,必须植根教材文本,精研字句,选择切入点深入探讨美学价值。在教材的深入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例如小组研读,集体讨论的方式、学生自主研究,教师解答疑问的方式等。教师立足文本,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教材,理解了文字背后的内涵意蕴,就能够发现美的所在。

(四)多管齐下,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审美,能够艺术的生活,所以,教师审美教育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拥有创造美与表现美的能力。抽象的美如果想要灵活的表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多写与多说。写作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感受美文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作实训,对发现文章中的优美之处加以模仿。这种多写的方式既能够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美有更深的了解,又能够对学习到的美加以运用与创新。多说与多写类似,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说的机会与权力,可以通过学生演讲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学到的美,也可以通过课堂小品、相声或者广播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展示美,这种互动形式的效果比教师一人课堂教学更为显著。还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元素相互融合,帮助学生接受审美教育,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三、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人文类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上有重要作用,在社会意义上,语文教学更担负了学生审美教育的社会使命,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与学科性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合审美教育, 在具体教育实施中,应结合中等职业类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要求中因材施教,依托不同的教学条件在教学环境、语文教材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都能够发展成才为具有审美能力、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桃丽.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初探[J]. 才智,2014,26:101.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职英语教学 跨文化教育 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就笔者所在的无锡市来说,至2009年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有75家在我市投资兴办了144家外资企业,全年共接待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活动的入境游客66.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和社会服务,外语都已成为一门必备的社会交际工具。如何使外语教学更加适应中职生未来工作的需要,更快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本文以英语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的问题。

一、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跨文化(cross-culture)教育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的教育。目前跨文化教育的提倡主要是在外语学习领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抛开文化学语言很难学到一门语言的精髓,也很难提高自己与对象国人的实际交际能力;反之,在认识文化的基础上去学习语言,很多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忽视文化差异往往会造成语言的误用,给文化之间的交际带来不少困难。

著名语言学家叶蜚声指出,一门语言是探索一种文化的灯火,一门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窗口。胡文仲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1]238美国的温斯顿・布瑞姆拜克也曾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1]241英语学习如果只是变成单词的记忆和语法的训练等纯粹语言知识的学习的话,英语教学将会变得多么的单调乏味。如果没有文化认知能力,一些貌合神离的词汇表达很容易使中国学生落入交际的陷阱,不懂文化语境内涵,即使语音、语调和语法再好也很难有效地进行交际。不了解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常会导致交际的失败和不必要的麻烦。

如:中国老百姓之间最常见的问候语是“您吃过了吗?”,可如果我们对一个了解中国文化较少、对汉语一知半解的外国朋友说“您吃过了吗?”来表示问候的话,他可能就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我们中国人在宴请朋友时,对着满桌丰盛的佳肴还要对客人说“今天没有什么菜”、“今天没有什么好吃的,请见谅”,外国人听了会大惑不解;客人吃完饭道别时,还常听见我们说“您慢走”,这使他们感到十分难堪。又如:英美人接受他人的谢意和赞辞视为很自然,而以谦虚为美德的中国人受到别人的夸奖会感到不好意思,常常会说“不”、“不”或“哪里”、“哪里”。西方人无论是晚辈对长辈,还是长辈对晚辈,哪怕是自家人,父母请子女,或子女请父母递一张报纸,也要说一声“Thank you!”,中国人若把“谢谢”挂在在嘴上,人家会说你虚伪,自家人之间相互帮忙很少说“谢谢”。再如,英国人在交流时常使用委婉语:用“senior citizen”来指老年人,用“plain”代替“ugly”来形容一个相貌平平、长得丑的女人,把色情书籍称为“adult books”,把罢工“strike”说成是“industrial action”,把死亡“die”说成“pass away”,等等,这都反映了英国文化的底蕴。

由此看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十分必要的。中职生本来文化基础就薄弱,对英美文化更是知之甚少,对中西文化缺乏比较认识。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知识的渗透既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其文化修养和语言交际能力。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人格的中职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英语教学必须高度重视跨文化教育,以消除不同文化间的心理障碍,甚至文化冲突,这对中职生未来的生活和职业生涯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二、跨文化教学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跨文化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来确定文化导入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二是适当性原则。所谓适当,主要指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要合适、恰当。导入时应当考虑到目的语文化项目的代表性;三是实用性原则,即要求文化导入的内容和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必须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必须密切相关,同时也应考虑到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性密切相关。[1]330-331对中职生来说,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三年的外语教学如何渗透跨文化教育要有系统的安排和设计。

为使跨文化教育有效实施,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跨文化的深厚素养和跨文化教育的意识。英语教师自身要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加强对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对跨文化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要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和世界文化多元的价值观,既要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尊重异国文化传统和习俗;既不崇洋,又不妄自尊大。

三、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结合课文有机介绍跨文化知识。

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课本为载体,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中,适当穿插讲解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社交礼仪等。比如在教学词汇时,以往一些老师可能只是单纯地讲解一下单词的读音、拼写和用法,然后学生只要机械地记忆下来便算达到了要求。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作出主观评价。如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和智慧的象征。由于文化差异,词汇在不同社会文化里往往是不完全等值的,因此容易产生误解。比如“狗”在中文里常含有贬义色彩,而“dog”在英文中却往往是中性或褒义的。因为欧美人十分喜欢养狗,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不会背叛人类。如果老师向学生介绍了这一文化差异,就能正确解读“Every dog has its day.”等一系列与“dog”有关的短语。“龙”在汉语中为图腾与吉利的象征,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却是罪恶、邪恶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中作为智慧的象征的owl在汉语中却被视为坏兆头。汉语中的“农民”无贬义,而peasant则是指没有教养、社会地位低的人。又如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如何礼貌待人时可举例:一个中国学生想向他的美国朋友借一本杂志,他说:“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lend it to me?”这种过分礼貌的借书方式一定会让美国朋友感觉很不舒服,因为这种请求只适用于不熟悉或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这位中国学生希望把自己摆在一个较低的位置来表达对朋友的尊敬,从而产生社交语用失误。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互动角色表演、文化讨论等活动将学生带入模拟的跨文化语境中,在轻松的文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2.结合专业特点渗透跨文化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行业企业开设专业,如物流、数控、计算机、财会、旅游、商贸等。英语教学如能有机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职场礼仪等进行跨文化教育,就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提高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如旅游专业,就涉及很多跨文化的问题。杭州西湖的藕粉是有名的滋补营养品。有一次,浙江某旅行社的一位导游翻译在向美国客人介绍藕粉时,根据词典把它翻译成“Lotus root starch”,向美国游客宣传吃藕粉的几大好处,可是吃的人并不多。事后他才了解到:“starch”吃了容易使人发胖,而美国人都不愿意身体发胖,不仅体形难看,而且他们认为这是身体虚弱的表现。后来这位导游翻译改用“powder”、“pudding”、“paste”代替“starch”,同时让服务员在藕粉上少放些白糖,再将藕粉与美国人爱吃的“tapioca”相联系,并告诉他们这比“tapioca”更有营养、更好吃,结果美国客人不仅乐意品尝,而且吃得津津有味。[3]再如商贸,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频繁,跨文化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资料,世界上每年有多达数万种产品被介绍到全球市场,但这些产品大多数都没有成功,他们中大多数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错误。如“白象”牌电池在我国很有名。汉语“白象”含有“吉祥如意”的意思,如果将其直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就不行,因为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指“虽然好看,但没有价值反而昂贵、累赘的东西”。试想,英语国家的人怎么会购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这种“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呢?又如,在英语中,blue sky的意思是“不可靠的、无价值的”,如果把我国的“蓝天”牌台灯译成Blue Lamp,在西方人看来便成了“没有用的台灯”,等等。这些都可以结合学生的职业和专业进行渗透教育。

3.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加强学生跨文化教育的直观性。

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如英文电影、DVD、图画、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地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通过中西文化对比,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4.通过课外学习进行跨文化实践。

要学好英语,除了课堂学习外,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组织和参与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辩论、英语晚会、专题讲座及演讲、表演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同时利用教学实习之际,主动和外籍人士进行英语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教育学生和外籍人士交谈的注意事项。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跨文化知识内容丰富,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依靠学生通过课内外不断积累和实践才能真正习得并运用。

参考文献:

[1]陈俊森等.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上述学生存在的问题,其实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可以得到弥补和修正。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来,笔者发现只有从情感教育入手,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正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使他们逐步走向正轨。

一、教学中的亲情教育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百分之八十来自农村,很多家庭的经济情况不是很好,很多家长为孩子上学省吃俭用,艰辛劳动,几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为父母考虑过,攀比、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社会的偏见和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误区,也导致了部分学生缺少自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缺乏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讲《合欢树》这篇散文时,通过对母亲的追忆以及对合欢树的由来的叙述,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同时笔者还给班里的学生讲了一则《大树和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孩子从小和大树玩耍,大树也特别爱护孩子,孩子天天围着树玩,吃树上的果子;孩子渐渐长大了,要上学,大树就把所有的果子卖了给孩子交学费;孩子成人了,要娶妻,没有房子,大树就让孩子把它所有的树枝都砍去盖房子;孩子要远行,大树把它的树干给了孩子做船;若干年后孩子远行回来,大树已经是垂垂老矣,也没有了果实、树枝、树干,只剩下一个树墩,孩子坐在树墩上和大树聊天。大树说:“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但是我还有树墩还可以让你歇一歇。”孩子说,他就是回来陪大树的,他再也不走了。这个孩子就是我们自己,这个大树就是我们的父母,毫无保留一心只为孩子的父母。故事讲完了,许多学生都被深深打动了,笔者还以古语“子欲养而亲不在”为例子,让他们思考父母亲渐渐年老,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及时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倘若真到了“亲不在”的时候,我们就后悔莫及了。这堂情感教育结合课堂教学的课,收到了很好的亲情教育效果。

二、教学中融入友情教育

《士兵突击》讲述的是军人的故事,士兵许三多和他的战友们,刻画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当代的“士兵之歌”。文章通过写三个普通士兵在严酷的特种兵选拔赛中“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演绎了一段意气飞扬的军旅生涯,表达了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在讲这篇节选《士兵突击》课文的时候,笔者紧扣主题:不抛弃、不放弃,着重从情感角度强调了友情观念。笔者还为学生介绍了《士兵突击》的主人公,和我们许多学生一样,许三多这个普通农村孩子,单纯而执着,在部队里摸爬滚打,因为他的笨,让全连受牵连;因为他的认真,让全连为之感动;因为他的执着,让全团战士为之骄傲。而我们身边的许多学生,有错误没有身边的朋友为他指正,有光彩没有身边的朋友为他喝彩,人情味很冷淡;他们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对他人漠不关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笔者还列举了一个例子:有人违反纪律,参与打架斗殴,身边有“朋友”帮忙,而成绩落后却没人帮助……他们参与错误的事情没有抛弃和放弃“朋友”,讲什么“江湖义气、哥们义气”,而在正面的事情上却抛弃了友情。笔者反问学生“那些一起参与打架斗殴的友情和《士兵突击》中许三多他们不抛弃、不放弃的友情,哪个才是真正的友情?”学生们都没有回答,因为他们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三、正确引导中职生的爱情观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

不记得是在什么时候学到的这首诗,觉得意境很美,一下子把笔者当年想要的那种爱情展现出来了。当笔者从中职的《语文》教学课本中再次读到这首诗,笔者意识到中职语文教材一改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已经注入了新的教学内容----爱情。

法国著名作家莫里哀曾说过:“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她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语文课本中引入爱情观,若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领悟,对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和健全的人格是有益的。

上面这首《致橡树》的作者舒婷,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她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她对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而现在有些中职学生,特别一些漂亮的女生,往往沉湎于灰姑娘的故事中不能自拔,更有甚者,小小年纪居然有傍大款的想法,贪图安逸舒适的生活,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附庸。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觉得有必要来唤醒和教育学生,尤其是女生应坚守自身的尊严与价值,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

真正的爱情,作为爱的双方必须同样以“树”的形象共同营造一个全新的爱情境界。“她”与“他”,“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灵肉共舞;“分担”与“共享”——同甘共苦;“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彼此独立;“仿佛永远分离”——享受自由;“却又终身相依”——体味默契。舒婷的《致橡树》,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感受到真正的爱情美应该是平等独立、心灵默契、相知相依、荣辱与共的。

很多来自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有许多爱情至上的描写,特别是男女双方殉情的情节渲染,可能使学生形成“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殉情观,从而漠视生命,比如《孔雀东南飞》,再比如说《梁祝》,这种爱情观要不得。而《永远的蝴蝶》中的主人公失去恋人后备受悲痛、悔恨、自责和眷恋之情的折磨,但没有因此轻生,笔者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对学生强调了生命的伦理是追求长久,爱情的伦理是追求真诚、专一,当两种伦理发生冲突需要选择时,应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选择生命,让生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在现实生活中生命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

四、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明代学者顾炎武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描述了古代读书人所具有的关心国家大事、人民疾苦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现代的中职学生,绝大多数只关心眼前的利益,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缺乏责任心,只要不关他的事,根本不闻不问。他们注重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和社会,当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只强调个人,以“我”为中心,缺乏为集体、为社会牺牲的精神。有一项社会调查表明了这种状况:“当你遇到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集体和社会利益吗?”64%的学生回答说“不会”,23%的学生回答说“可能”,只有13%的学生回答说“会”。由此可见,学生在社会和个人之间,更偏重个人,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责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就学校而言,要把责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正面引导,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而在课堂上,笔者曾经引用爱因斯坦说过的一段话来教育学生: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建造的房子,我们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人的力量,不如说它是伟大人类社会中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生活。笔者又讲到“神舟七号”的成功,载人航天飞船的顺利升空,也不是某一个航天英雄的成功,这背后凝聚着航天战线无数科技人员、干部、职工、部队官兵的心血和智慧,经过无数次的设计、实验、制造,经历多次失败,得到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最终走向成功的。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会干涸?”笔者问。

“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学生们告诉了笔者答案。

利用语文教学这个平台做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增强他们开拓创新的能力应该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信念。

参考文献:

[1]徐春华.中学语文美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1999.

[2]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杨丽为中等职业教育(理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也许是因为自从走向工作岗位就从事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所以对于这点我的感触颇深。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着他们的特殊性,他们主要的目标是在学校中学得一技之长。他们不像普高的学生那样有着高考的压力,所以他们并不太重视作为普通课的语文。在教学中发现这一点以后,我就改变了自己的教学重心,将原有的教书式教学偏向于育人式教学。我也常常告诉我的学生们,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学生,老师希望你们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不是如何分段,如何归纳中心,而是学到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我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同时,我们自己更要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要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风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更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先做示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首先,要有师德。师德对于一名人民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与教师个人的学识、人品、性格等因素合起来就构成教师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也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老师传给学生什么道,学生就会按照这个道去指导自己的思想,从而在实践中表现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体会到这一点,注意正确的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教师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次,要有一颗爱心。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就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韩愈的话无疑给无数教书育人的教师们一个很好的注解。其实,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心。这颗爱心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关爱上,体现在对教师职业的喜爱上。爱自己的学生、无论他成绩好坏,都不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如何教育我们的学生很好地扬长避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哪种行为是正确的,哪种行为是不对需要改正的。这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而且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用我们真诚无私的爱去温暖每一颗幼小的心灵,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我们教师应尽的职责和共同奋斗的目标。爱自己的职业,无论什么时候都站在主人翁的立场去工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的超过了责任感。”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行业,首先必须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我们,也只有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这样才会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