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篮球课程

篮球课程

篮球课程

篮球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街头篮球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57

Abstract Aft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basketball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and take "Happy Sports" as the goal of training. This paper in basketball cours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ake street basketball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s, enable students in the whole learning process more easy to master the basic skills of basketball, better to culture students "lifelong sports" concep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reet basketball; course teaching

0 引言

街头篮球起源于美国,在第二十一世纪初进入中国体育市场。街头篮球以其花哨的运球、传球和投篮动作,吸引了大多数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正因街头篮球自身主要是以学生的自由发挥、强调自我,极具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为主体,使其主体在整体的篮球运动中具备了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而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往往更加善于去接受外来的一些新鲜事物,这个年龄阶段也喜欢在运动中积极地去表现自己的特点和想法,从而在主观意识上能够快速提高自己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顽强毅力。

1 高职院校篮球课程教学现状

1.1 传统教学方法陈旧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在选择上较为保守和传统,其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和兴趣,对新课改的教学计划和新《纲要》的指导思想的认识也较为片面。在整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只考虑以篮球运动中的竞技性标准作为教学依托,全然忽视了对学生们在篮球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导致传统的篮球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普遍性和实用性。目前的篮球教学往往只注重使学生在篮球技术和战术生搬硬套式的灌输,过分强调学生的固态思维和套路的形成,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结构的多样化需求和体验式认同。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将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抑制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学习热情,并改变其在学习过程中以“终身体育”为教学目标的初衷。

1.2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大多数学生早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篮球技术概念,对于篮球基本技能的重复性学习往往会感到没有新的驱动力,显得过于枯燥乏味,对传统的篮球课程学习提不起兴趣,学生往往期待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教学比赛,在实战中体验篮球所带来的乐趣。目前,高职院校传统的篮球教学课程仍然是以模仿模式为主导,教师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多地要求学生的技术动作无比规范,框架式地去学习篮球的竞技战术、动作技术精度等,势必将会导致学生在整体的篮球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展示自身的个性、能力、特点,其自身想法受到了诸多限制,不能满足其“终身体育”的需求。兴趣是学生完成篮球课程任务的前提条件,但现阶段传统的篮球教手段使学生的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1.3 整体考评体系不完善

一直以来我国在传统教学思维模式下,其高职院校的篮球教学理念一直受到竞技性体育的深刻影响和约束,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篮球教学考核手段和数据较为偏重于学生的个人竞技指数。传统的篮球课程评和评价体系更局限于设施环境的标准和充分遵守竞赛规则之中,大多数篮球教学考核往往都是普通的竞技性性指标数据的测量,以及相对固态的统计指标来体现学生对篮球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情况。但是,传统的篮球竞技性考核手段及指标所体现出来的考试成绩无法立体、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每位学生所掌握的实际熟练程度和具体情况,一味地通过分项目的测量参赛容易造成“身体素质最终决定体育分数”的现象,迫使许多体质较差的学生,最终选择放弃参与篮球运动的意愿。

2 街头篮球教学的特点

2.1 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街头篮球是在遵循参与者共同意愿和遵守共同自我商议尺度的情况下,彻底打破了传统篮球比赛的规则和场地约束。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地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学生能够实时地根据自己的特点、能力和想象来进行运球、传球、跑位及投篮等动作,街头篮球元素将能够充分展示学生在运动中的自我意愿。在篮球课程的授课方式上加强教学手段的随意性和开放性,在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学氛围中促使学生自发地提高其身体素质和对篮球运动的理解。

2.2 满足学生的需求性

街头篮球实际上是以休闲娱乐为主体的一项体育运动,学生通过自主理解和认知,通过夸张花哨的运球、突破、传接、跑位、投篮来激发其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个人技能和团队合作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喜好,进行分组实战演练,这种手段既弥补了高职院校篮球教学在纯理论和竞技性指标和参数作为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主体的不足,又弱化了纯竞争战术训练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自我需求和自主运动的积极性。

2.3 促进学生的参与性

高职院校传统的篮球课程考核和认定形式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对其具体的掌握状况,往往容易造成“身体素质最终决定考核分数”的现象。在整体考核过程中,许多体质素质条件比较差的学生在面对课程考核时会持续产生恐惧和厌烦的情绪,容易选择出现放弃篮球运动的意愿。在整体考核形式和组成部分中,摄入部分街头篮球的内容,将使学生对篮球的参与形态、身体素质和运动功能带来更多的自由选择,能够大力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街头篮球在高职院校篮球课程教学中开展的措施

3.1 革新教学方法,分层实施教学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篮球课程仍然以传统的“模仿”教学模式为主体,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将在教师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学生往往一味地以模仿为学习目标,将难以主动、积极地自主进行课程的学习,缺乏互动性的教学氛围,局限了学生的自我思考,导致学生不能得到全面、深刻地认识到篮球运动的优势。同时,由于部分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机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掌握的篮球运动基础水平也会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遂高职院校的篮球整体教学形式要根据科学的教育原则和动态思维方式作为指导思想,建立客观、全面、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框架。

通过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过程中摄入街头篮球的手段和内容,将使学生在整体的篮球课程学习过程中,真正地从自我出发,能够根据不同的自我需求,针对学生的篮球技能掌握程度进行分层教学,并结合篮球技战术特点和实时效果进行分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篮球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在传统的篮球教学过程中,适度摄入街头篮球的教学手段并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下进行全程观测和引导,使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来掌握其篮球技术,并将其所需求的篮球运动战术理念有机地融合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

3.2 拓宽组织形式,改变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篮球课程教学方法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时机、目标范围、课时分配和场地规模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和布局。高职院校传统的篮球课程教学,对学生在篮球课程学习过程中,其对学生在持球、运球、传球、投篮等基本动作是否规范,跑位、战术分配是否按照教大纲要求过于侧重,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篮球运动本身自由和随机性的运动特点,这势必会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只注重规范的动作,却忽略了学生自发的灵活运用这些技术动作,其所传递的信息量无法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从而整体教学最终无法达到课程的目标性和实效性;高职院校传统的篮球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篮球动作的精髓,无法充分合理地运用技战术动作。因此,如何合理选择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快速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战术水平,是我们在整体教学改革中所要面临的挑战。

目前,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过于依赖通过大量的重复性、机械性和定点式的练习来规范学生的动作,又寄希望学生在整体的学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这势必需要我们在篮球课程环节上进行切合时宜的调整。以学生的自我需求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为辅助的教学原则来安排技战术练习和教学。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过程中摄入街头篮球的手段和内容,通过学习夸张的运球,花哨的突破,灵活的跑位、巧妙的投篮等练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3 建全考核评价内容与制度

课程考核方法及评价方式是对学生掌握某种课程知识及能力的一种认定手段,高职院校传统的篮球课程考核和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跑步、跳跃、投掷等环节的竞技性指数,通过精度、高度、时间等一些简单和刚性的指数来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这种考核评价方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约束了学生的自我全面发展。

改革现阶段传统的篮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首先就要改革篮球教学的考核认定体系和机制,在考核和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竞技性数据指标的最终评价,还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掌握篮球基本技术和综合战术、灵活运用和考勤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量化评价指标。正确运用“一体化”教学及考核方式,将对学生有着非常深远的促进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凯飞.街头篮球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1(7).

[2] 胡安义.对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现状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3] 吴建春.论街头篮球的特征与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3).

[4] 尹青山.浅析街头篮球文化在我国的流行与延伸[J].辽宁体育科技,2004(5).

[5] 李定.我国街头篮球运动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6).

篮球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篮球 校本课程 社区学校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完全由学校自己实施编制的课程。国家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为创建特色化学校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一、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培植特色学科,开设篮球校本课程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教委直属学校,位处大型社区内。特殊的地理位置,给我们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学校是教育的主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而家庭教育则是这两者的基础。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其作用和意义已超出了教育本身。我校正是以此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通过不断摸索,找准与家庭、社区教育的切入点,扩大教育覆盖面,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开设了篮球校本课程。学校采用与家长、社区三结合的教育,推进体育教育进社区,学生走进社区,同样可以保证校外的体育锻炼,将学校资源与社区资源融为一体,这是我校开展校本课程的一大特色。

二、篮球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1.建立学校校本课程管理体系。

我们成立了篮球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并明确职责,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对学校校本课程工作的协调和指导,确保做到“三协调”,即学校管理层次的协调、管理部门与教师的协调及师生间的协调,为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及篮球校本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及实践指导能力。

我校本着发挥教师专业特长的原则,以篮球专项教师为中心,以点带面,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研讨等形式,组织大家进行篮球知识、技能的学习,以便提高我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及实践指导能力,为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创“主辅并进”教育形式,推进篮球校本课程的实施。

所谓“主辅并进”,就是以课堂教学为辅,实现普及与提高;以篮球运动队为主,实现高质与特色。这是以九年一贯制的思路来设计的,构建中小学相衔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有效保证了体育基础教育的连贯性。

(1)以课堂教学为辅,实现普及与提高。体育教学是我校篮球校本课程的基础,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来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以此实现普及与提高。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便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①小学段篮球校本课程教学。对于小学学段的学生,教学之初是以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作为教学目标,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喜欢篮球,使学生在学习中就对如何从事篮球运动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初步建立学习篮球的兴趣;而后再逐步、逐阶段地进行篮球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传授,形成“人人喜欢球、人人会耍球”的良好局面。

②中学段篮球校本课程教学。以小学段篮球校本课程教学为铺垫,再加上篮球作为中考体育加试项目之一,教学力度更为明显,学生的意识与心态也有所不同,使得中学段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较多的篮球基本技能,技能综合运用能力普遍提高,从而更加推进了我校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展。

(2)以篮球运动队为主,实现高质与特色。对于那些在篮球教学中基础好且具有良好天赋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重要的是应采取措施来精心培养他们,尽量为他们提供施展篮球才华的空间。

4.保证课程实施时间。

校本课程的实施必须有教学时间作保障,我校结合实际,保证课堂教学一至六年级每周一课时,七至九年级每周两课时,运动队训练统一每周一次,以此确保课程实施。

5.以赛促练,向社会打开特色建设窗口。

我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展,除了学校自身的努力外,离不开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支持。以篮球运动为载体,抓特色,促素质发展,其最大的优势在于篮球教育的辐射作用。我校根据自身实际,定期开展“学校篮球对抗赛”、“我与家长亲子趣味比赛”、“与社区居民趣味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以此宣传和动员学生家长及社区成员参与其中,共铸特色。

三、篮球校本课程实施效果及思考

1.篮球校本课程的开设,为我校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2.缺乏全盘考虑和整体设计。校本课程正逐步落实,但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且校本课程教材很难编写和统一。

3.不可否认,校本课程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担当着一定的角色,它以其独具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家宏观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毕竟是一种新事物,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篮球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篮球课程;教学改革;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4: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8-0068-04

社会的需要决定教育目标和方向,也规定着体育课程的目标和方向。高校体育课程应根据社会对高等教育和体育的需要,对课程目标进行规划。随着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快乐体育以及终身体育等思想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我国学校体育目标正由增强体质的一维目标向多维目标演进,它不仅加强了体育与学生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广泛联系,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经验、能力以及终身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本文在阐述学校体育思想体系和教学改革背景的基础上,对高校篮球教学目标、内容、形式、手段、评价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创新教学模式,促进篮球教学改革的深化,使学生的篮球综合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1 篮球教学改革背景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篮球教学如何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教学思想的贯彻实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生理、心理、社会相适应的综合素质,实现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始终是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我国篮球基础教育课程的编制和设计方法是在借鉴前苏联和西方课程理论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惯性和稳定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篮球知识、技能的主动传递者,学生是其被动的接受者。教学主体和中心都是教师,学生学习只是一个被动的过程,限制了学生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体性的发挥。与此相适应,这一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篮球运动的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和比赛战术及体能训练手段,具备一定的比赛能力。目的是培养胜任初级及中等学校篮球教学、训练、竞赛、裁判及科研工作的教师和教练员。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这一模式已很难适应学校体育社会化和社会体育学校化的“一体化”发展趋势。高等学校篮球教学作为教学改革重要内容,其过程应“注重‘人’的意义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展示的是人文体育,侧重的是自主能力,强调的是生命意义,建设的是能力体育,突出的是体育本质的教育过程”。

2 篮球教学改革思想

2.1学校体育思想

学校体育发展的整体战略思想应该“面向社会,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身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重视基础知识(包括专业知识)掌握,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培养,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思想已逐渐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主导思想。从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上看,在经历了生物的一维体育观时期,到生物与心理相结合的二维体育观时期,再到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体育观时期和多维人文体育观时期等4个阶段后,学校体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完成了与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快乐体育以及终身体育等思想体系的接轨。并且,学校体育教学也进一步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总体来看,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体系在构成上已包括了技能培育、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思想;在目标上,确立了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核心,培养“身心”健康和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具有竞争精神的一代新人;在构建思路上,通过不断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学校体育理论,并总结和提炼我国自身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所取得的成果,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思想。

2.2 篮球教学思想

传统体育教学观以技术教学为中心,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技战术方法,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学校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和“快乐体育”指导思想出现的早期,教学指导思想由竞技性向娱乐性转变中虽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身心体验,然而却淡化了教学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出现了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全部胜任篮球教学工作的现象,与现代社会对体育人才质量的要求不符。为此,教育部将篮球专修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结合篮球运动特点及规律,更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把学生综合能力的改善与提高作为重心,使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篮球基本功,而且具备良好的从事篮球运动的综合素质。所以,应精选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体育活动的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摒弃单一的技能教学目标,创设以篮球游戏,娱乐性比赛教学为主线的教学环境,建立突出“普及”和“娱乐性”为特征的教学模式,运用过程性评价的考核形式与之相呼应。

3 篮球教学内容改革

3.1 激发篮球兴趣,优化篮球课程

体育兴趣作为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积极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是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可见,没有学生主观认识的提高就不能实现较高层次的教学需求和教学效果。因此,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群体,激发和诱导学生兴趣的不同动因,使“兴趣和技术两者兼得,相辅相成”。在具体操作上,应将激发和诱导学生兴趣这一重任落到课程和教材的设计上,并在转变观念、发展个性、提升体育终身化程度的基础上,注重开发和扩充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知识载体。《篮球运动教程》从培养新世纪高级体育人才的实际出发,通过对篮球技术进行重新分类,在教学创新上,对篮球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系统优化组合。未来的篮球必修课程教材内容,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以篮球运动技术为主线的教材体系”向“以篮球健身手段与方法为主线的教材体系”转变为指导,重视引进、吸收当代国内外篮球课程教学和篮球健身的新理论、新成果和新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现代社会和基础体育教育的适应性。

3.2 提高篮球参与,融合篮球文化

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应以学生参与篮球运动过程得到娱乐性心理感应为切入点,以学生共有特点为依

据,以心理和生理同步发展为基础,以思维中的联想思维为方式,以教会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为角度,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需求层次和主动参与意识。文化作为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一个角落,“自然也就成为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发生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动力主要源自于社会文化系统、教育文化系统和体育文化系统”。体育课程作为人类文化的子系统只有与上述三个系统保持高度一致,适应其发展要求,才能获得社会文化的广泛支持,实现自身的发展。篮球运动作为体育的重要内容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游戏、娱乐活动、竞技运动等文化形态在实现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打篮球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同时还应该拥有丰富的篮球文化知识。把篮球运动视为文化和具备教育功能的载体,已经成为人的教育、培养、发展相融合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将篮球文化与篮球运动实践相结合,融合篮球文化,引导学生发现篮球运动的基本原理,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识,了解篮球运动所包含的教育、强身、健心和娱乐文化,从而延续学生篮球理论与篮球实践再学习的惯性,培养终身参与篮球运动的能力。

4 篮球教学方法改革

4.1 面向全体学生

目前大多数高校篮球课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过程变成单向、僵化、硬性的技术传递,明显地表现出运动训练化的特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统一化、规格化,不重视学法的指导,只重视授课任务的完成和学生技术的提高,学生对动作原理缺乏了解,思想品质教育和情感体验更无从谈起。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过分重视身体条件好、基本技术扎实的学生,忽视了身体条件和基本技术较差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篮球教师应认真深入研究篮球课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把现代教育学理论、可行的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篮球课教学之中,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统一。在授课形式上由“传授型”向“引导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以身体锻炼为主线,而不是运动的内在联系为主线,不仅教运动技术,而且教锻炼方法,即“授之以道”的做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变‘封闭型’课堂为‘开放型’课堂,不断提高篮球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4.2 确保学生个体受益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的权利,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真正要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置于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采用以转化学生学习的方法,由“学会”向“会学”转化,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篮球教学养成良好的篮球健身习惯,在运动中逐步提高对体育的认识,自觉地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进行分组教学,以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共同取得进步,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4.3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改革深化和布局结构的调整,校园已从封闭式书声朗朗的“世外桃源”转化为开放式的“小社会”。“全体性”在体育观念上强调平等而愉快地接受体育教育,这一教育是每一位学生的“权利”。通过体育学习应使每一位学生个体在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篮球教学中,以体育理论为基础,发挥学生智力优势,使学生主动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自身技术动作上存在的问题,积极培养他们的竞赛组织、教学、观察判断、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如裁判实习、篮球比赛的组织等)等社会实践能力。

5 篮球教学评价改革

体育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是一般评价活动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体育教学的要素、过程和效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从目的上看,体育教学评价一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二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为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传统的篮球教学评价内容不够全面,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中,只重视技术考试,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态度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将篮球健身理论、手段与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以及各种能力发展列入学生成绩评价的内容,评价形式巧妙地与篮球技术课教学融为一体,是篮球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应明确具体培养目标,使评价目标与教育目标一致,注重包括认知、技术技能和情感的多元评价,以此为依据来设计篮球课评价指标体系,力求评价指标科学化,评价办法具有可操作性,发挥评价体系的正确导向作用。在评价过程中,以往的技术课评价活动,比较注重终结性评价,由于这种评价是在单元或期末学习结束时进行,因而失去了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考虑到全部教学的连续性,应采取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根据学生成绩动态变化给予实际评价,学生付出的劳动能在分数上得到体现,评价的方法和标准着眼于成绩的进步幅度,这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成绩提高都有重要作用。三种评价方式相互渗透,使整个评价活动始终处于不断上升的动态之中,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全面发展。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体育课程改革要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华,在体现体育多功能的同时进一步突出其增强体质的基础性。在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以及教师的课程意识、改革态度、知识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本着传授知识和教书育人并举的方针,教师、学生双主体共同改造课程这一客体。彻底改变以篮球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确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从以篮球运动技术为主线的运动教育向以健身教育为主线转变,做到篮球健身教育与篮球理论、技术教学有机结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融为一体,丰富篮球文化内涵,最终让学生在篮球项目介质中自我锻炼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黄明举,从休闲体育视角谈广西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的改革[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2

[2]仝东峰,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设想与思路[J],福建体育科技,2005,24(6):42-43

[3]李一平,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演进历程的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5(2):162―165

[4]林政梅,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思路[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85(1):91

[5]练光祥,新教材体系下体育院系篮球普修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6,10(3):80-82

[6]王文宇,对篮球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材教法,2008,90(2):52

[7]刘曼航,我国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审视[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99

篮球课程范文第4篇

高等教育改革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学的改革,也就是课程上的改革,只有对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不断完善创新,高等教育的改革才会行之有效,高等教育的发展才会向前推进。然而我国师范体育教育篮球课程的改革之路却相当艰难,篮球虽然在我国体育教育发展中受重视程度高,但就篮球体育教育的职业性而言,中国的篮球体育教育离世界篮球大国,尤其是以NBA职业联赛为篮球代表的美国,还存在很长的距离。就师范体育教育人才而言,复合型篮球专业教育人才缺乏,专业性篮球人才教育和理论型篮球教育人才相对较少,尤其是篮球理论性人才教育的忽视已经成为制约师范体育教育篮球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程设置上,严重与社会脱节,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完全的和学生们的实际状况和职业化结合到一起,教学模式相对较为陈旧。对学生的职业化教育意识相对较为滞后。专业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仍然存在这一定的差距。课程设置不合理,相互衔接性不强也成为了制约师范体育篮球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方法专业性不强,一味地追求专业化和竞技化这些都是师范体育教育篮球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2篮球课程改革的方法及其科学化研究

2.1根据教学实际制定篮球课程目标,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无论是何种时期,教育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们服务的,教育发展最终的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各行各业输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这才是教育的宗旨,也是教育的根本使命。篮球教育更是如此,篮球教育的发展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结合教学实际制定科学的,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课程目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首先篮球教育的发展要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只有适应了这种需求,篮球教育的发展,课程目标的设定才会变得有实效性。在我国经济建设稳步提高,篮球职业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篮球课程目标的设置就要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符合社会的具体需求,所以这就要求师范体育教育从教学大纲上进行创新,从源头进行改变。课程目标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其教育性和科学性。一方面应提高学生篮球竞技水平为主要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推行篮球职业精神教育,还要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新的元素,比如健身、娱乐,通过这种个性化娱乐性强的教学发生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2.2体育教育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结合教学

在篮球课程教学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们的篮球竞技能力,但是教学目标绝不能仅仅只限于其专业技能的培养,还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其专业化和多样化相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并存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传统的篮球教学只注重技术的培养而忽视对于文化知识的培养,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们的发展空间扁平,极其有限,从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学生们今后的职业发展之路。学生们学习篮球技术的基础在于文化知识的积累。只有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篮球教学过程中老师所讲述的内容,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在篮球竞技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的是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结合性。一方面要适当的增加学生课堂类的学习课时,在课内时要注重充对学生篮球的战术、竞技精神培养。在课外的时候老师要结和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点然后进行差异化教学从而在保证学生个性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

2.3以人为本,人文教学

体育教育是一项极其辛苦的教育事业,体育教育强调高度的实践性,对于体育而言,竞技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也因为以其竞技性和观赏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体育教育事业更显得尤为重要也极其辛苦,这其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体育人才。尤其是篮球这种竞技性极高的体育运动。所以这就要求篮球教育老师有着一颗关怀的心,要有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崇高的职业精神。篮球运动是一项团体的运动,并非个人的竞技,在团体中,每一位成员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能力大小,篮球专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秉持着一颗公正的心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方案具体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竞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关心学生,充分为他们着想,多一些鼓励和引导,更要培养他们善于应变和创新的思维。师生间的和谐平等的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乐观情绪,建立一个“人性化”的学习环境,不断挖掘学生们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2.4培养学生的运动精神,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教育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篮球的体育教育也是如此,在篮球体育的课程设置中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门的篮球体育能力,但是其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们的终身体育意识,通过对学生们体育精神的培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篮球竞技能力。终身体育就是体育精神最好的体现,也是其精髓所在,它与着永不服输的竞技体育精神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终身体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回不断进行体育锻炼,无论是出于提高体育技能的目的还是增强身体体质健身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能最大限度的受益保持身体健康。健康是人类最大的财富,体育精神的核心也就是其健康,我国现代体育的宗旨就是促进国民的健康水平,使得全民投身于体育锻炼中去,增强国民体质,这也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水平的重要象征,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也决定了国家未来经济建设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然而长期以来,现有的体育课程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说篮球课程只是单纯的以增强篮球技艺为目的并没有培养学生们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没有大肆的宣扬倡导全民篮球、全民体育的精神。这种忽视体育精神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工作以后就不再专注于体育锻炼,从而造成其体育能力的下降导致体育人才的流失。

2.5增强学生的竞技意识,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对于体育竞技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意志是体育竞技的灵魂,也是彰显其体育精神的精华所在,在我国世界性的运动员中我们无不看到意志力的存在,从姚明到刘翔,从刘翔到李娜,这种职业运动员背后的成功无不是意志力的所在,这种意志力是一种极其的竞技意识,是一种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职业精神,是一种不怕困难,勇敢拼搏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意志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对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对体育竞技赛事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要强调学生的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竞争不是单纯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而是学生之间奋发向上、勇于进取、创新提高的竞技精神的竞争,这种精神的竞争最终也会体现在竞技能力之间的竞争,只有不断的竞争,从一次次失败中走过来,对失败有着科学客观的认识,有着良好的心态才能真正的成功,一个运动员的成绩绝对不仅仅是一两次的赛事,他的成绩是他整个比赛生涯的总结,也是其意志力的集中体现。

2.6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

任何一个教学模式总是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体育教学更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尤为显著,这直接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科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从而避免造成部分能力较弱学生学习兴趣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课程设置可以多采用个性化、案例化的教学方法,对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以其科学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的体育水平。

3结语

篮球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 考核内容 评估办法 成绩评定

1 概述

篮球运动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中受众最广,最受学生欢迎的项目。是贯彻“以人为本”、“终身体育”教学思想的重要教育媒介之一。

通过对篮球运动项目的起源及发展概况的简介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场地、规则、裁判法及比赛组织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培养和提高学生团队集体意识,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培养终身锻炼的理念。

通过对篮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篮球这一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战术。全面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大局观,培养克服困难,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良好思想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观察、判断、反应等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并具备一定的体育人际交往能力。形成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新理念。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爱好与特长,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掌握科学锻炼身体、正确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的方法。

2 大学体育《篮球》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大学体育《篮球》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部分与实践教学部分。

2.1 理论教学部分

通过对理论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场地、运动规则、裁判及篮球运动当中的基本技、战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团队集体意识。

2.2 实践教学部分

通过实践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篮球项目的基本技、战术,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和意志品质,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练习,不断增强体质,培养和提高全面素质。

3 大学体育《篮球》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3.1 考核内容与标准研究

3.1.1 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评定)

①进行方法:两人一组同时受测,面向站立,相距5米(女生)、6米(男生),进行相互传接球,传接球次数每人15次。②评分标准:90分-100分:技术动作熟练,动作连贯,用力均匀合理,无失误。80分-89分:技术动作较准确熟练、用力合理,无明显失误。70分-79分:技术动作基本准确,较熟练,用力较合理,有1~2次失误。60分-69分:技术动作基本掌握,用力基本合理,连贯性一般或出现2次以上失误。不及格:技术动作有明显错误,连贯性差,传球无力或准确性差,失误3次以上。

3.1.2 行进间三步上篮(技术评定+达标)

①进行方法:受测人持球由中线与边线交界处开始,

快速启动运球至篮下完成三步上篮动作,抢得篮板球,运球至中线处重新开始完成动作,共重复5次。②评分标准:技术达标与达标各分为50分,两部分得分相加为该项成绩。

技术评定:45分-50分:技术动作正确熟练,动作连贯,起跳高,空中动作充分、舒展。40分-45分:技术动作熟练,动作连贯,起跳较高,空中动作较充分。35分-40分:技术动作较熟练连贯,有腾空,空中动作充分。30分-35分:技术动作基本正确,动作基本连贯,有起跳、腾空动作。不及格:技术动作有明显错误,动作不连贯,无起跳动作。

达标成绩:

50分:5投全中。45分:5投4中。40分:5投3中。35分:5投2中。不及格:5投1中或全不中。

3.1.3 罚球线10次投篮

①进行方法:受测人位于罚球线,连续投球10次,以进球数量作为该项成绩。②评分标准:100分:投中8次或8次以上。90分:投中7次。80分:投中6次。70分:投中5次。60分:投中4次。不及格:投中4次以下。

3.1.4 行进间双人跑动传接球

①进行方法:受测人每两人一组,相距5米,由一侧低线开始,在跑动中连续传接球至另一侧低线后返回,往返两次,传球动作限于合理传球技术。②评分标准:原地双手传接球。

3.1.5 三分线投篮:此项可作为附加考核内容。

①进行方法:将三分线等距标出7个投篮点,受试人由中部投篮点开始,依次由各投篮点投篮,连续投篮10次,以投中数量评定成绩。②评分标准:100分:投中6次或6次以上。90分:投中5次。80分:投中4次。70分:投中3次。60分:投中2次。不及格:投中1次。

3.2 大学体育《篮球》课成绩综合评定

制定大学体育《篮球》课考核成绩结构时,考虑到目前高等院校体育设施有限,学生相对较多,在实施教学时,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地阻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安排、组织学生完成好教学工作,同时,也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予以主动支持和配合。课堂上应保持良好的组织纪律和团队精神,建立互帮互助,团结进取的学习氛围,使体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这既是对教学的促进,也是对学生集体观念和品质的培养。因此,学生教学班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状况和班级作风,也按10%的比例,被列入学生期末总成绩的评定中。其次,学生的出勤状况也作为一项评定内容被列入学生的期末成绩。最终,学生体育课的成绩由学生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教学班集体纪律加分以及学生出勤成绩构成。

4 大学体育《篮球》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的几点思考

4.1 研究考核方法,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对考核方法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与考核,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部分,考核是对教师和学生教学完成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综合表现的评定,考核内容和方式中的不足,也反映出教学教学内容和方式中的不足,因此,完善考核方式和内容,最终目的还在于完善教学方式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2 促进教学的规范与统一

教学考核,是教学各环节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一方面,它是教学活动总结和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它又影响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确定与改进。考核内容和标准的建立,是以教学内容为统一前提的,它必须要求我们学目的,逐渐规范教学内容,使教学的各环节相互衔接,趋于合理。

4.3 便于教学效果的评估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完善和提高教学内容和效果。而统一的考核标准,是我们提高以上工作的一个主要环节和指标。首先,在统一标准下的考核,才能更加统一地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不同学生、不同班级在教学过程中的差异,从而得到相关的各项教学数据统计,总结教学经验,总结教学不足与薄弱环节,便于教师横向比较、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经验,总结教学不足与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学习和提高,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

13号.2002,8.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体艺[2002]12号.2002,7.

[3]邱月婷.信息化教学条件下篮球战术思维评价体系的设计与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