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就业问题总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总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总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总结范文第1篇

1.1选择案例

通过各种渠道如电视、网络、甚至我们的生活和经验之中都可以获得关于本课程的案例,一般以教师为主收集某一教学主题案例,可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如板书讲解、视频展示、模拟演示等。收集案例应该能清楚地表达出课程中的某一教学主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实效性,难度适中。

1.2学生准备

根据案例复杂程度和教学目标,教师要估计需要准备的时间和资料,启发学生搜集必要的信息,并要求他们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同时提前给学生分组,交换信息,协同合作,为课堂讨论和总结做好准备。

1.3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学生调动自己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寻找该案例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案例规模有大有小,例如较小的案例,只针对教师要讲解的一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讲述完知识点后,随即给出案例,那么认真听讲的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结论,这种类似于“启发式教学法”;例如较大的案例,可能要在整章内容完成后给出,让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课程进行分析,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点,但是先不要给出最终的结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己思考。这个过程是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最显著的区别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很精彩,分析很细致,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而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师生互补,教学相辅”的关系。教师将分析案例的“”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甚至是课外的知识去分析这些问题,讨论解决方法。教师在此时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导演”,对学生的分析、讨论不作过多的干预,但是针对学生的发言要给出评论,因为有的想法可能出现偏差,或者是想法和本课知识点结合不紧密,需要教师来提醒。最终要在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和总结,引导到围绕课程内容的主题上来。

1.4总结回顾

教师展示结论或答案,这部分比较灵活,有的是切合教材内容的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的;有的是经法院或者行政主管部门处理后的解决方案,可以和学生共同分析差异在哪里?并对学生的各种结论加以点评,多以鼓励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每个小组可以作出自己的书面报告并存档备案,用以鼓励他们在下次案例中进一步加强思考的方向把握,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理论知识,积累了经验,也逐步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2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2.1案例说明

某物业小区建成后,按照法律规定,前期物业管理由开发商指定了物业公司甲负责,并签定了一年期的物业管理合同,后由业主选举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工作开展半年后,有业主反映物业收费不合理,有的费用比较高,经业主委员会向物业公司甲反映后,物业公司甲认为自己的收费没有问题,就没有做任何改变。多数业主提议更换物业公司,在召开业主大会时,72%的业主表决同意更换并形成决议,等合同期满后,由业主委员会招标选聘物业公司。但是有其他业主认为:物业收费问题不大,业主委员会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与物业公司沟通进行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上,甚至业主委员会有些成员有谋取私利的嫌疑。当业主委员会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进行招标工作时,却由于当时居委会没有参加业主大会,没有在决议上签字认可而不能申请,业主委员会声称曾向居委会发出书面通知,但是它没有派人员参加业主大会,不是自己的过错。并通过招标选择了物业公司乙,但是由于小区内部意见不统一,一直没有能够和物业公司甲进行工作的交接。结果居委会决定续聘原来的物业公司甲,而业主委员会认为这样不合理,就有些业主拒绝缴纳物业管理费。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的业主提出罢免原来的业主委员会成员,重新选举业主委员会;小区中出现不同意见的派别,甚至在进行会议时出现谩骂、打架等恶性事件,最终还是需要由政府部门出面进行协调。试问:在这个案例中,相关主体有哪些?各自出现了什么不当的行为?怎样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行业市场?

2.2案例问题设置说明

这个案例中的三个问题难度是逐渐增加的,主要是针对课程中的内容《物业管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和目前国内物业管理行业乱象和不规范行为。

2.3学生讨论过程

五至十人一组讨论,给定时间限制,可以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寻找答案。老师可以巡回聆听各组学生的讨论,给予启发或者鼓励,适当抛出一些想法引导他们思维,但是一般不打击目前的讨论。

2.4学生发言

通过发言教师会发现:一般学生都能根据课本中的知识顺利回答出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回答得完整度欠缺;第三个问题能提出一部分正确的思路和想法,但不够全面。这首先是因为第三个问题本身就是目前物业管理行业的“顽疾”,其次也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的限制有关系,对学历教育的学生来说,是正常的现象。由于学生涉足社会较少,对实践活动参与较少,讨论时可以引导学生设想置身案例情景中考虑问题。最后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根据大家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形成本组独立的书面结论。

2.5教师总结评价

针对每一个小组的总结,老师给予总结评价,这样更有针对性,对正确的想法要鼓励和表扬,对于偏颇和错误的想法要剔除并讲清楚理由,不能只说“:不对!”了事。最后全班总结出一个比较合适的答案(本案例答案略)。

2.6教学延续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回忆我们某天在课堂上讨论的情景和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形成逐步的探索和积累过程,最终熟练掌握本课程的知识。

3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发挥了以下作用:

(1)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使学生在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下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习的动力: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让它们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概念、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和作用。

(3)缩短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使学生能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以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从而避免高分低能现象泛滥。

(4)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培养交流和合作的意识,强化竞争意识。

(5)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习惯的培养:通过大胆地质疑,增加了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也可以培养了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

4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职业规划;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53-02

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够使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科学地规划人生。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在我国高等院校起步较晚,普遍适应不了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对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的有关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式教学,以案例为主导的案例型教学,以调动学生参与性的情景式教学,以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的就业指导模式。

一、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是一种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讲授法教学中,教师的职能是详细地讲解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向学生提供与学习有关的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提供帮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通过讲授法,比如职业的基本概念与分类,职业生涯的理论与概念,职业规划理论,职业锚理论,职业契合理论(人与职业契合、人与工作契合、人与岗位契合、人与人契合理论),职业规划方法、职业规划流程的设计,职业与性格匹配理论,职业分析,自我职业优势劣势分析方法,职业目标设计等。

联系社会实际问题讲解相关的职业规划理论知识,要求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切忌为讲问题而讲问题,教师要通过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启发学生把认识到的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在课堂上表述出来,老师可以正面加以引导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职业现象、职业规划等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对职业的影响,比如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的职业不断出现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大学生对职业规划认识的一些误区,需要结合理论对学生进行讲解,有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找到体面的工作、赚钱多的工作,也有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没有必要,还是走一步看一步,车到山前必有路。职业规划的目标与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样的关系,在职业规划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幸福观,职业规划中物质需求与精神需要应该是什么的关系,为什么有些成功的人士在人生关键节点出现问题甚至沦为阶下囚。通过联系实际对现实中的职业规划进行剖析,引导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二、案例教学法

1.讲授式的案例教学。讲授式案例是为了说明职业规划中的某一理论或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或运用理论、方法。教师可以运用讲授式案例来讲解有关理论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通过对案例进行总结或者评述性分析,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些理论知识。现实中,高校职称评定对教师职业高原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职业规划中确立目标是很重要的环节,人在职业发展中确定目标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应当了解自己,探索职业与专业学习的关系,设计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发展规划,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职业准备。著名演员周迅在上艺校的时候,老师问她十年后有什么追求目标,起初她很茫然,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思考自己未来十年应该到达的目标,为了到达未来十年的目标,她认真地规划五年的目标和三年的目标。

2.分析式的案例教学。分析式的案例教学一般包括两个环节:

(1)选择案例方面。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符合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的特点,并且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到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同时,选择的案例一定要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内容相匹配,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案例,例如营销专业的学生对销售人员的职业规划更感兴趣,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管理人员的职业规划感兴趣。再次,分析式案例一定要具有现实性,只有与时俱进地、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分析互联网技术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村农产品的销售有什么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对现代职业的影响,现代电子商务对销售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般销售人员的岗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转向管理岗位,管理岗位对于销售人员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2)实施环节主要包括案例讨论和总结。首先让学生先阅读有关案例,将课堂适度延伸,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课余时间开展案例阅读与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进行课堂辩论,以组为单位进行阐述和交流。在引导学生讨论案例时,教师首先通过设定问题引入案例讨论。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定,在内容上紧密联系所要教授的与职业规划有关理论知识,一切案例的引入都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其次,在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教师要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有全面、系统、前沿性的把握,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案例中的问题做出分析判断。在对案例进行讨论时,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确保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最后,在学生讨论案例之后,教师应该做及时总结和点评。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难免出现一些不同意见和疑难问题,在讨论后教师应该及时地总结讨论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进行恰当的点评。

3.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案例教学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讲授而在于对问题的剖析。一堂精彩的案例课程是教师课前认真研究、课堂认真组织、课后精彩总结的综合体现。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传授者向组织者转变,教师由单向的知识灌输向学生之间的互动转变,案例教学强调教师强有力的引导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学生的思考与互动,从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问题分析的引导者和评判者。

(2)课堂组织的变化。案例教学既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又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职业规划的问题。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案例探讨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进一步形象化、理性化、具体化。阶段性目标对于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央视主持人赵普职业发展规划为例就很有说服性,赵普在上世纪90年代当过兵,复原后在家乡做过生意,后来追求主持人的梦想,凭借自己的努力,不断自学,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后来终于圆梦,成为央视著名主持人。

三、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一般包括三个环节。

1.情景导入。情景导入需要教师根据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容,将课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合起来,激活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对职业规划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情景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将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加工处理,采取形象生动的方式导入课堂。比如对职业的介绍时,其特征具有经济性、社会性、技术性、时代性的特征,结合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的新的职业,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分析哪些行业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又有哪些行业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被淘汰,新技术新知识对新职业的影响,如何保护传统的职业,如何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例如互联网对农业技术、农业生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传统农业职业岗位产生哪些影响。

2.情景拓展。情景导入之后,教师还必须将情景进一步展开,进一步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景的开展是情景教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情景教学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那么,如何开展情景呢?那就得需要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设想自己成为某一种身份人士,面对职业规划问题该如何处理,在这种处理过程就需要调动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比如,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设计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规划,运用STOW分析方法,分析自身存在的优点、缺点,社会或组织能够提供的机遇和威胁,对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让他们结合自身民族特色分析就业中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在招聘中如何发挥优势避免劣势。比如,让学生扮演处于IT行业职业高原阶段,由于工作压力在职业高原阶段应该如何放松自己,缓解工作压力,处理好工作、生活、家庭的关系。

3.总结分析。在情景开展之后,教师在情景教学中,还需要总结。情景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也不能忽略教师的导向作用。在情景教学展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有关职业规划的内容进行评价和总结,学生对情景问题是否分析到位?分析方法是否合理?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职业生涯教学总结可以实施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气氛中,对某一个特定职业规划问题进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从而引起思维的火花。应用头脑风暴法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社会职业的变化、职业的要求、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的理论、职业的分析工具等进行发散式的讨论。教师对某些问题进行最后总结概括,提炼出不同观点的核心意见,并说明原因,给学生提供可信服的建议。在问题讨论中,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处理要富有条理性,表现一定的计划性,能提出针对性的预测,对问题分析要具有前瞻性;对职业规划等复杂性问题能进行审慎的剖析,对职业规划涉及方案的结果有预判性。

参考文献:

[1]杨喻.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思考与建议[J].企业导报,2014,(5).

[2]刘瑾.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4,(7).

[3]王任杰.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开放式、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经济师,2014,(4).

大学生就业问题总结范文第3篇

1.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界定

就业质量的概念缘起于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劳动”这一概念。体面劳动的最初定义是“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体面的工作是一种生产性的劳动过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其享有社会保险的权益等。可见,体面的,有质量的就业是自由而安全,平等而有尊严的工作,其实质包含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但是以就业质量为主。党的十提出“更高质量就业”的提法后,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就业质量的关注。不少学者就“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有不少研究者开始对“更高质量就业”做出解释,有的学者认为“更高质量就业就是不仅要满足于大家都有事情干、有岗位呆、有报酬拿,更要干得舒心、呆得称心、拿得开心。”也有的学者认为“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指找份收入高、压力小、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好的工作。”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指出,“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从宏观层面讲的,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3]还有研究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考察“更高质量就业”含义,认为就劳动者个体而言,就业质量是与劳动者个人工作条件相关的要素,而就国家或地区而言就业质量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劳动者的就业状况或者工作条件的优劣程度[4]。以上对“更高质量就业”内涵的解释虽然很具体但是并没有体现出“就业质量”的本质含义。在《辞海》里“质量”的含义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如工作质量、教学质量、服务质量等。就业指的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活动”,说明就业是有一定的劳动能力的人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生产劳动;另一个是“报酬”,说明就业能给劳动者带来一定的收入,这里的“收入”除了是让人们生活得更丰裕的物质收入外,更重要的是就业带给劳动者的那种受尊重、受认同、受重视以及实现自身理想的满足感。因此,本研究认为,就业质量可以从就业过程和就业结果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就业过程来看,就业质量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满足感,这一满足感可以来自工作条件,也可以来自劳动过程本身。在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其工作时间、工作条件、工作任务、工作成就感等是否良好,是否达到劳动者的要求,这是衡量就业质量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从就业结果来看,就业质量是劳动者在劳动之后获得的满足感。在实践了劳动之后,劳动者的报酬是否对等、福利待遇是否够好、通过就业是否能够让劳动者获得满意的物质报酬和精神报酬等。这是从“结果”来衡量就业的质量。近几年,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我国学者曾向昌在分析就业与高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就业质量的概念,认为就业质量是指大学毕业生即将从事的工作与自身所学专业、学历水平、以及就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并且工作符合本人的就业愿望。这一定义虽然结合了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但比较片面,不能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整体状况。也有较多的一部分学者研究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指标的建立,如李菲菲的硕士论文从工作条件、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和工作满意度提出了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八项指标[5];刘红艳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准职业形象等三个维度提出了包括就业地域、性质、规模、声誉、前景、福利、待遇、专业对口等八项评价指标,其研究发现成绩、时间、英语水平等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有显著的影响[6];也有学者认为就业能力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还有学者从性别、专业差异等方面比较就业质量的差异性[7-8]。可见,目前对于就业质量的定义还没有一个较统一的解释,对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和本质缺乏全面的分析。本研究比较认同秦建国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定义,即:大学生即将或正在从事的工作的优劣程度以及工作本身的特征满足大学生需要的程度[9]。

2.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维度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美国耶鲁大学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Alderfer)提出了著名的需要理论(“ERG”需要理论)。E、R、G分别代表生存(Existence)、相互关系(Relatedness)和成长(Growth)的需要。他认为这三种需要是共存与人们的内心的核心需要。大学生就业质量本质上是大学生即将或正在从事的工作具备某种能力的属性,正因为该工作具备了某些能力的属性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就业能让大学生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享受一定的福利待遇,提高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满足大学生的物质生活需要;就业还能让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满足大学生保持重要人际关系的需要;就业还能让大学生在劳动中找到个人的自尊感、社会的认同感、自身的理想和内在愿望等,满足大学生个人谋求发展的内在需要。由此,大学生就业质量包含三个方面的属性,即满足大学生物质生活需要的属性,满足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需要的属性,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的属性。高质量的就业就是能够满足大学生的这3种核心需要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笔者初步提出大学生就业质量包含3个维度的理论构想,这3个维度分别对应其三个属性,即就业生存、就业关系和就业成长。就业生存是大学生的生存需要在就业中表现,主要体现大学生对工作条件、工作时间、工作报酬、福利待遇等方面的要求的满足程度;就业关系是大学生的相互关系需要在就业中表现,主要体现大学生对工作中人际关系或劳动关系方面的要求的满足程度;就业成长是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在就业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大学生为对个人尊严、工作前景、社会认同感、安全感、受重视程度等内在愿望方面的要求的满足程度。3.初始问卷的编制结合部分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对“您认为什么是就业质量”“高质量就业具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根据大学生就业质量结构的理论构想,按照对每个因子的内涵的界定,每个因子分别编制7~10个项目,3个因子共编制28个项目,形成《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初始问卷。问卷中的所有初测项目都采用项目Likert自评5点记分,符合程度从低到高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按等级分别计分,记1~5分,得分越高表示就业质量越高。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结构探索与验证

1.研究被试与程序

(1)调查对象

本文采用的研究数据来自于本课题组对福建部分高校的2011和2012届毕业生所进行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询问和问卷邮寄等形式向毕业生发出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81份,有效问卷662份,有效回收率94.57%。其中2011届256份,2013届406份,男生284人,占42.90%,女生378人,占57.10%,人文类有296人,占44.71%,理工类有198人,占29.91%,医学类有168人,占25.38%,样本的结构具有较好的代表性。(2)程序1)形成预测题项。预测题项是在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获得的。先对几十名教师、大学生和就业指导者进行了访谈,再对访谈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之后将归纳好的题项逐条检查,并请专家进行指导,避免问卷中出现意义相近或者重复,以及有歧义的题目。2)形成正式问卷。正式问卷的形成要经过初测的程序,因此,发放初测问卷,对部分被试进行调查,并采用项目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数据,使最终形成的正式问卷更具有科学性。3)信效度分析。为了解正式问卷的信效度,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

2.项目分析

为了保证问卷的质量,对问卷数据进行项目分析。主要采用临界比法和相关分析法剔除不合格的题项。剔除的标准是在前27%高分组和后27%低分组的t检验中不显著的项目以及与总分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0.3的项目。在此标准下,笔者编制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初始问卷总共被剔除8个题目。采用因素分析法,对剩下的20个题目进行分析,剔除结果中因子负荷在0.4以下的题目,最后有16个题目符合要求,由此形成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正式问卷。

3.探索性因素分析

按照奇偶法将随机编号后的662个样本数据分成两组,随机选取其中一组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这里有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采用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以检验该问卷数据是否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的结果有两个指标一个是KMO指标值,一个是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统计量。数据的检验结果为:KMO指标值为0.819,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统计量X2值为1200.597,达到显著性水平(df=105,P=0.000)。从这里可以看出,正式问卷中的16个题目存在着共同性,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第二个步骤是在第一个步骤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因子的提取,这是形成问卷结构的主要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共同因子,用正交旋转法求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剔除不合格的题目,剔除标准是因子负荷在0.4以下,共同度在0.3以下的题目。笔者编制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初始问卷总共被剔除1个题目,剩下15个题目。表1的项目负荷值和共同度显示: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并结合陡坡检验确定3个因子,3个因子中各项目的因子负荷值都在0.5以上,特征值分别为4.028、1.997、1.555,解释率分别为26.854%、13.316%、10.366%,3个因子共解释了总方差的50.536%。根据各因子所包含的项目的具体内容对析出的3个因子进行命名,依次为:1)就业生存,指的是就业具有满足大学生生存需要能力的属性;2)就业关系,指的是就业具有满足大学生人际关系需要能力的属性;3)就业成长,指的是就业具有满足大学生个人谋发展等内在需要能力的属性。

4.验证性因素分析

为了验证大学生就业质量结构模型的合理性,笔者对随机分组中的另一组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于验证性因素分析,笔者采用模型探索,即模型设定探索的方法,这样才能够在不同模型的对比中寻找出最优的结构方程模型。在数据的基础上,笔者探索后的模型分别是三维模型和单维模型,即M1和M2(图1和图2)。本研究还采用了NFI、CFI、IFI、GFI、RMSEA等拟合指标来评价模型,一般认为,X2/df越接近1越好,小于5可以接受;RMSEA、RMR应该小于0.050,越接近0越好;GFI、AGFI、CFI、NFI这些指标越接近于1,拟合性越好。表2的结果显示:探索后的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结构模型M1和M2相比,模型M1的各项拟合优度指数整体优于M2模型,选择取模型M1(图1)为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的验证性分析结构模型。模型M1的X2/df为1.795,RMSEA和RMR分别为0.050和0.049(小于0.08),其他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大对于0.9,说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三因素结构模型是合理的,从而再次验证了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理论构想。

三、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对于量表的信度,笔者采用的是同质性信度分析,及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Alpha,即α系数)表示,其结果如下:总量表α=0.907,就业生存α=0.892,就业关系α=0.799,就业成长α=0.819。可见,自编的《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各因子的α系数在0.799~0.892之间,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07。这说明《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较好的。

2.效度分析

(1)量表的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对命题逻辑性,测验的合理性以及取样的充分性的判断。首先,本文理论构想是在查阅了相关的文献以及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而初始项目是在理论构想的基础上编制了开放式问卷进行测试和检验的,并且笔者还征询部分高校大学生、教师、就业指导者和专家的建设性意见。正式问卷形成之后,笔者还邀请了劳动经济学方面的专家对的初始项目进行审查、评定和修改,之后才确立了最终问卷。因此,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2)量表的结构效度

本研究对量表各维度间以及维度与总量表间进行了相关分析来分析量表的结构效度。本量表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22~0.481之间,呈中等相关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1);各因子与量表总分之间相关在0.804~0.849之间,高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1)。这一方面说明了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的三个因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三个因子与量表所要测查的内容有很高的关联性,因此,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四、讨论与结论

1.讨论

(1)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结构

从研究方法来看,本研究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理论构想,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该理论构想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问卷采用SPSS21.0和AMOS21.0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得出调查结果。这种质和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结构有很重要的意义。从研究内容来看,本研究综合了前人的研究,从质量的原意出发,立足于研究者现有的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定义,以奥尔德弗的“ERG”需要理论为理论基础,形成大学生就业质量包含三个方面的属性,即就业生存、就业关系和就业成长的理论构想,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理论构想的合理性。

(2)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量表

在问卷的编制过程,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对于更科学地探索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结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效标效度分析和结构效度分析等来理论构想的合理性,从而使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使问卷更科学和合理,可用于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相关研究。

2.结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新生;成才学习;关注焦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16-04

目前,我国内地在高考和招生录取制度上已经比计划经济时代大有进步,不仅高校招生录取过程透明、公正和信息化程度高,而且考生均是在高考结束并获知成绩以后才填报志愿;调投档过程不仅通过独立、公正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而且有数个平行志愿和调节录取的制度作保障,这些都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证考生能被录取到自身所填报的学校和满意的专业中学习深造。

不过,是否大多数被录取的考生都最终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学习深造呢?医学院新生为何选择学医呢?他们入学后能否迅速在创新与学术研究、专业智能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确立起个性化的成才学习规划呢?这些涉及志愿填报、入学动机和职业规划的问题,是近年来在国内高校新生教育中备受关注的重要热点问题[1-3]。

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威廉詹姆斯教授曾经指出:“21世纪的人才应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一张是学术的、一张是职业的、一张是素质的。”[1]本文试图结合泸州医学院面向全校普教本、专科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医学学习论》教学,从观察医学院新生自主参与成才学习课堂分组讨论的焦点话题偏向上回答上述问题;同时,从学校如何准确地把握新生群体的心理和思想动态角度,对如何提升新生教育工作的群体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有效地帮助新生顺利渡过大学学习与生活上的第一个不适应期等问题提出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项研究是以泸州医学院所有选修《医学学习论》课程的2011级普教本专科新生为观察对象,开展本项研究时学生已经步入大学近4个月。方法是在讨论课堂上,首先面向所有选课学生给出“为什么选择学医”、“合格医生应该具备的条件”、“人生规划”、“对大学生活的体会和感受”、“如何对待大学生活”、“高中与大学的区别”、“选修《医学学习论》课程的收获”和“其他”等8个备选的讨论主题,然后让学生在充分自由自愿的基础上,按每4~6人/组分组讨论(30分钟),各组只能选择同一个主题讨论,并做好书面的讨论记录和总结;在讨论结束后,各组选一位代表当堂面向全班做2~3分钟的汇报演讲(规定时间内可以有组员补充发言),并将分组讨论过程的书面记录、总结和发言稿及本组成员情况一同上交。在汇报演讲阶段,由各组派一名代表对其它组发言情况按“优”(有非常明确的、积极的认识)、“良”(有较清晰的认识)、“差”(认识模糊)三个等级进行民主评分。

全年级五个教学班讨论课全部结束,汇总所有小组的讨论过程与演讲记录及互评结果,并按照前述优、良、差的分级标准,重新逐一核定其综合评价的等级,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1)本课程选修学生情况、总人数和出勤率。本年度总计有1488名学生选修《医学学习论》课程,分别来自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护理学、麻醉学、口腔医学、药学和法学等全校近20个专业。其中,本科学生1256人(占84.41%),专科学生(护理专业)232人(占15.59%);医药卫生类专业学生1409人(占94.69%),非医药卫生类专业学生79人(占5.31%)。

表1中各主题合计和总合计数据显示,本周次教学中出勤并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总计1399人(未含事假78人),实际出勤率为94.02%。

2)课堂分组讨论的资料汇总。表1显示,全年级五个教学班课堂讨论后,共收到268个讨论组的268份有效书面讨论记录与发言稿;其中,有98%以上的学生(97%以上的组)是在给定的前七个主题中选话题讨论,仅有1.64%的学生(2.61%的组)选择了“其他”话题讨论。

3 讨论分析

3.1 医学院新生成才学习课堂讨论所关注焦点话 题偏向的群体特征

每一个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都会关注自己学习的专业和职业话题,也会关注大学的全新生活问题,医学院新生也是一样。

1)对人生和职业规划与个人业务职能发展的关注程度。从表1看出,五个教学班共计有169组(总组数的63.06%)的839人(总人数的59.97%)参与了人生和职业规划有关的三个主题讨论,其中选择“为什么选择学医”和“合格的医生应该具备的条件”这两个话题者均为80组(29.85%),但参与两主题讨论的人数比分别为25.45%、32.02%,说明后者在医学院新生中受关注的程度更高;选择“人生规划”主题的组数仅为9组(占总组数的3.36%),其总人数仅35人(总人数的2.50%)。可见,泸州医学院有60%的新生都把人生规划、职业规划课题作为入学第一学期的首要问题加以关注。

2)对大学学习与生活的关注程度。表1中关注大学生活、大学学习特殊性等三项主题的学生总计有84个组(总组数的31.34%),其总人数为502人(总人数的35.88%),其中“对大学生活的体会和感受”和“如何对待大学生活”的总人数分别为215人、155人,明显超过了话题“高中与大学的区别”人数(132人)。可见,本校1/3以上的新生都在入学第一学期高度关注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与大学学习的问题,而且其中大部分学生(超过总人数的1/4)首先关注的是生活方面的问题。

3)对本课程教学效果与其他问题的关注程度。表1中参与讨论“选修《医学学习论》课程的收获”和“其他”两主题的学生共有15组(总组数的5.60%)58人(总人数的4.15%),虽然其中讨论本课程学习收获的人数相对较多(35人),但在总组数上很接近(8∶7)。可见,远不足5%的医学院新生放弃了对前六大主题的关注,首选了对本课程教学效果和其他问题的高度关注。

因此,本次自由分组讨论的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不仅从教学内容(主题)设计上是成功的,是贴近我国内地非重点大学新生群体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的,而且从教学过程上也符合教育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和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开展形成性评价工作等基本精神[4,5]。

3.2 各主题分组讨论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程度

从表1看出,在分组讨论和汇报演讲中,所有主题中认识程度达到“优”(有非常明确的、积极的认识)等级的仅有106组(39.55%),总计568人(40.60%),其中以首要关注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两个话题组“优”等级学生最多(人数有229人,占群体总人数的61.89%);达到“良”(有较清晰的认识)等级的有107组(39.93%),总人数553人(39.53%);属于“差”(认识模糊)等级的有55组(20.52%),总人数278人(19.87%)。可见,医学院新生对于自身首要关注的成才问题有清醒、积极认识的总比例仅40%左右,总体上未超过一半;有近40%的学生对自身首要关注的问题仅有一般程度的认识,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和某些认识领域内尚未成为合格的大学生;而且,总体上还有20%的学生对自己首要关注的成才问题并无清醒的认识,可以说他们在各方面尤其是思想上尚未准备好成为大学生。

当然,比较各话题组讨论与结论的深度,也发现了大学新生们所表现出的群体性差异。

1)医学院新生对于为何选择学医和人生规划问题的认识情况。为什么选择学医?这应该是每个医学生填报志愿、入学报到注册之前就应该能够明确回答的问题,它是医学生成才学习的内在动力之源,并将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才质量。

表1内参与选择学医话题讨论的356名学生中,仅有20%左右的学生观点明确,应该是出于个人兴趣的选择,他们的职业理想是坚定的;也有多达20%以上的学生(话题组)是职业理想与学医不相关、认识不明确的。

表1内在选择人生规划话题讨论的35名学生中,也仅有20%左右的学生(组)的人生规划、职业理想和个人兴趣是明确而坚定的,但首要关注该话题的学生中没有认识模糊等级者。

可见,在首选“人生规划”和专业(职业)选择这两个话题的学生群体中,总体上只有1/5的人头脑清醒、观点明确、理想坚定。

2)在合格医生标准上的认识情况。表1内参与选择“合格医生应该具备的条件”讨论的有448名学生,该话题是所有话题中受关注程度最高的(接近学生总人数的1/3)。但是,其中仅有44%左右的学生(组)观点很明确,认识很清晰;另有近20%的学生(组)认识比较明确;总计有36%以上的讨论者(组)是认识不明确的。可见,在首要关注自己大学的专业和未来职业规划话题的学生群体中,总体上认识很清楚、目标很明确的人远不足一半,超过1/3的学生是一片茫然。

3)大学新生对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的认识情况。在选择“如何对待大学生活”话题讨论的155名学生群体中,69%的学生(72%的组)认识清晰,能以正确、积极的心态应对大学生活。

在选择“对大学生活的体会和感受”话题讨论的215名学生群体中,近57%的学生(55%以上的小组)认识清晰,认识一般的学生占1/3,完全无所适从者(认识很模糊)约占10%。

但在选择“高中与大学的区别”话题讨论的132名学生中,仅有28%的学生(组)认识清晰,60%以上的学生仅有一定认识,有约8%的学生(近10%的小组)是认识不清的。

可见,在首要关注自己大学生活和学习话题的学生群体中,总体上60%的学生是认识很清楚、观点很明确的;但也有接近1/5的学生对大学生活与学习完全无所适从,其中近一半学生是由于对大学学习和教学的特殊性认识不清而有困难的。

3.3 大学新生对待医学人文选修课的认识情况

首先,本年度拟开课五个班(300人/班),选修机会1500个,实际选课总人数为1488人(选修饱和度高达99.2%),是泸州医学院新生中两门选课人数最多的公共选修课程之一。《医学学习论》是泸州医学院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任选公共课程,已经连续开设22年,属于专业学习和成才指导相结合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医学科学的体系、特点及医学教育特点,医学学习的特点、规律、原则与方法,医学生成才学习的主观因素、环节把握及专业课程学习方法,大学生成才学习的指导思想和相关条件,新世纪医学毕业生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智能发展规律和成才设计及实现等内容。可见,本门课程从教学内容上保证了其在泸州医学院历届新生中非常高的受欢迎程度。

其次,本课程(讨论课所在周)到课学生总计1399人,事假78人,旷课11人(旷课率仅约0.74%)。可见,作为一门不会闭卷考试的大学选修课,本课程用自身的魅力保持了其对学生高出勤率的吸引力。

第三,在到课出勤的学生中,选择讨论“学习《医学学习论》的收获”的仅35人(占2.50%),虽然其中没有学生认为毫无收获,但对于学习本课程收获很清晰、体会深刻的学生却仅占该话题组总人数的20%。可见,在选修本课程并希望有所收获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的直接收益并不明显,这是今后本课程教学改革应深入研究的方向,特别是就如何提高因材备课和教学设计的群体针对性上应该着力解决的。

3.4 大学新生中关注“其他”话题的群体

表1显示,虽然仅有1.64%的学生(2.61%的小组)选择了“其他”话题讨论,但其中绝大部分(超过82%的)学生是认识清晰、观点明确的。可见,这个话题组的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是有独立视角和清醒头脑的,说明他们是大学新生中比较成熟、综合素质较为优秀的群体。

4 结论与对策

综上所述,泸州医学院主要面向医药卫生类专业新生开设的成才学习指导课程《医学学习论》是一门很受刚入学新生欢迎的公共性医学人文选修课程,本研究通过该课程课堂教学的分组讨论和汇报演讲的观察与资料分析,首次发现医学院新生们在所关注焦点问题上表现出了如下群体性特征,并针对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非重点本科医学院校新生在总体上对职业和人生规划的认识急需提高。在医学院新生中,高达60%左右的人都把人生规划、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看作大学入学后第一学期的首要问题,并愿意在同学之间积极地加以公开讨论和交流。此外,从人生规划高度上讨论成才学习的学生在总人数和比例上极少(仅约1/40),而且其中只有1/5左右的人是头脑清醒、观点明确、理想坚定的。

近年来,我国内地许多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一直居高不下,所录取学生被认为是学习能力较强、总体素质较高的。但是,本研究提示这些学校不但不能削弱新生入学后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教育,而且应该加强其在这些方面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越早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能越早地全面培养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与综合素质。

有研究表明,我国内地高校招生录取并报到注册的新生中,有很多人并非最初就是以职业兴趣导向、个人发展导向(而是以就业导向)为首要考量因素的,很多大学新生在职业取向和人生规划的起步阶段并不是以自我规划、自我决策、自我承担、自我设计、自我实现中所必需的自主为前提的[2]。因此,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入学以后,及时提高他们对人生与职业规划的认知和自主设计能力,并且要参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和具体目标,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切实提高毕业生从就业竞争实力和从就业含金量为导向[3];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创新学习和批判性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培养[4,5]。

2)大学新生适应新生活并成为自身学习主人过程的困难在群体上是比较持久的。虽然在首要关注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两个话题组中“优”等级学生最多、比例最大(约占话题组群体总人数的62%),但群体中其余成员的情况应该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首先,大学新生中30%以上的人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与大学学习的问题,其中的大部分(超过总人数的1/4)学生主要问题是在个人生活领域。其次,近20%的大学新生至少在半年内对大学生活与学习是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是需要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加以特别关注并及时辅导的群体,也应该是本课程和其它专业性课程教师备课与教学改革中应该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3)要有针对性地增强大学新生对专业教育和成才目标的认知能力。虽然,开展本研究时第一个学期的大学教学工作即将结束,但学生们的成才学习障碍总体上依然很明显。首先,医学院新生对于自身首要关注的成才问题有清醒、积极认识的总比例(仅40%)远未达到一半;另有近40%的学生对自身首要关注的问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总体上还有20%的学生对自己首要关注的成才问题并无清醒的认识。其次,学生们对自己大学的专业教育和学习目标及未来的职业技能认识很清楚的人还

(下转第33页)

远不足一半,有超过1/3的学生甚至是一片茫然。

因此,建议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讲座,一方面系统地介绍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简称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和2008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对医学毕业生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思维与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6,7];另一方面则要求各专业、各学科和各主干课程的教研室应结合国家医药卫生类执业资格(师)考试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切实加强以课程整合和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探索[8,9],以学生为本,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以便提高泸州医学院各专业学生将来在全国执业资格(师)考试中首次参考时的通过率,提升毕业生就业以后的从业竞争实力和服务质量与水平[5,9,10]。

参考文献

[1]王芹.普通本科院校大一新生职业规划教育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21-21,28.

[2]曹明乐.高考志愿填报专业选择行为探析――基于南京工业大学08级新生高考志愿选报调查[J].文教资料(中旬刊),2009,(35):121-123.

[3]徐春艳,费小平.关于新生入学动机与职业规划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2010,9(5):13-15.

[4]杨棉华,罗添荣,谢雯霓等.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及其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321-323.

[5]冯保庆,高月春,杨林.《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实施方略的研究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1):143-146.

[6]陈垦,冯建玲,杨建新,等.医学专业认证下我校临床医学本科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进[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6):2640-2641.

[7]线福华,庞文云,贾建国,等.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4-12.

[8]楼新法,刘璐梅,卢欣杰,等.本科医学教育认证体系下教师教学观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5):644-646.

大学生就业问题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会计教学 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特别重视实践操作能力。而传统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表现为思想不重视、教学方法老套、教学设施缺乏等,导致实践性教学效果差,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毕业生由过去的“香饽饽”变成了现在的“老大难”问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客观变化,实施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无疑是一种提高岗位适应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一、项目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下面以《基础会计》中“科目汇总表的编制”为例说明该法的基本流程。

1、教师首先确定学习领域学习目标。

学生获取信息:宏伟公司2010年7月份的相关业务,科目汇总表。

要求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学会如何编制科目汇总表,分析总结最终汇总的结果。

2、将学生分成数个学习小组,每小组四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宏伟公司2010年7月份的相关业务讨论分析提出以下问题:(1)科目汇总表相当于一张什么表?(2)只对什么科目进行汇总? 能否反映科目的对应关系?为什么?(3)导致最后的借方合计等于贷方合计的理论根据是什么?(4)如果试算结果相等,能否证明我们的记录一定没有错误?为什么? 具体有哪些?

3、学生仔细阅读“引导文”(有关章节内容和提出的问题),根据做出的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讨论,总结其理论根据及延伸知识。

4、教师巡视教学情况,给学生必要的引导:观看每个小组的进程,要求每个小组选定一位代表对讨论内容进行记录,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本小组学习的成果。

以上项目的完整实施,学生既学会了科目汇总表的理论知识,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有效地编制科目汇总表,在小组融洽的协作学习中巩固了相关知识,为以后灵活运用到企业的实践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项目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通过三年来对项目教学不断系统完善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发现该教学方法在下列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1、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时,学生就会意识到,这些内容是与项目任务紧密相关的,只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通过解决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来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项目教学法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2、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可以感知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操作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3、强调了过程的评价与反馈。在项目教学法中,评价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它不但包括学生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而且还包括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等,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出项目改进意见和对学生的发展指出方向。

4、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项目教学法遵循了学生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从理性知识到实际应用的认知规律。同学之间在团结协作、交流讨论展示中提高了对问题的洞察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独立获取信息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即学会学习;也为学生今后不断地适应环境而继续学习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

针对会计各学科的特点,要切实有效地落实项目教学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信息加工能力,还应具备项目规划、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对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合作学习的气氛。

(2)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监督管理。由于采取分组实施的方式,其分组的原则、组员搭配、内容分工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实施的效果。因此必须分工明确,保证各层次学生都有收获,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从校外实训情况来看,虽然学校与很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企业不可能接受批量学生到企业实训。

项目教学法体现了从传授向实践转变、从演绎性思维向归纳性思维转变的教学理念,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能够切实为会计专业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