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范文第1篇

【关键词】西方建筑;历史;社会;技术;人文

西方建筑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风格到哥特式、文艺复兴再到巴洛克、洛可可风格以及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建筑思潮,走过了漫长的演变历史。从复兴到革新,历史的循环圈的进步无疑是无法否定的。

古埃及金字塔的演变反映了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死观,古埃及人迷信死后灵魂不灭,因此特别注重陵墓的建设。内部架构仿似来自冥界,明暗和开闭空间的强烈反差的错觉突出了“神圣”性。其外观形式的单纯和规模的宏达是对数和几何形式的极致运用。

古希腊建筑的一些形制,石头梁结构构件和其特定的艺术形式,一些基本的经验原则和艺术相结合的建筑和设计,深深地影响着二千年欧洲建筑史。最具艺术代表性的处于雅典卫城中的古希腊神庙―雅典帕提农神庙,这些建筑物中的柱式成就最具代表性。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反映着平民的古希腊神话,深深影响着柱式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审美观点可谓之世界观即:人体是最美的事物。一贯奉行这种艺术思潮的柱式如多立克式的雄伟刚毅和爱奥尼亚的端丽柔和,体现不同的气质和性格、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及人性之美。

罗马最大的建筑特点是发达的券拱技术。古罗马人建造了庞大的拱顶和穹顶的复杂的组合。罗马空间的理念在于处理静态,无论是圆形或方形两种空间,基本是对称的,每个相邻的空间是绝对独立的关系,厚厚的隔墙更加强这种独立性,尺度构成盛大壮观的超人规模的双轴线效果。

古罗马建筑其扩展性采取一种令人心神烦扰的迸发形式,打破了古典式的方案。拜占庭空间却没有这样的戏剧性的效果,无论是集中式的、曲折变化的内部空间,成熟的技术和集中式的圆顶形状,粘贴或镶嵌马赛克或粉画的柔和的曲面拱门和圆顶,灿烂夺目的内部色彩效果。都不是在对立的趋势间谋求平衡,而是出自一种新型的、有自信心的意匠,与当时含义单纯、教条而抽象的精神生活是完全一致的。

哥特式建筑表现得极致而狂热颓废,建筑师们梦想要减少到所需要的功能组件的最小值,并通过建立内部空间和室外空间的连续感来取消墙壁。大型竖向尺度,扇形拱顶,边花饰面,叙事雕塑,以及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彩绘装饰,实际上消除了各种面的影响。所有类型的图案加工方法采用动感的线条,几乎达到了紧张的临界水平的突破点,建筑仿佛有透明的皮肤和软组织――这是哥特式建筑师梦想创建、显示和加强的空间效果。建筑空间形式多变又无需中断其连续性。哥特式建筑对生活的激情及在表现力方面的想法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首先催生了空间效果与人性化的明显的反差导致了观众的不平衡、矛盾冲突的冲动兴奋和激情的感觉,而不是安静的沉思的氛围。

15世纪第一次出现一种局面,不再是观众被建筑支配,而是观众通过简单微妙的空间规律把握和了解整个建筑。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把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作为权威和武器对立于封建主义及基督教。致力于强调人对建筑空间进行理性的控制;很多建筑师的科技成果,如力学的成就,透视的绘画,新工程机械等法则,被应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虽然采用古典柱式,但具有灵活性,大胆创新。

巴洛克时期是空间解放的时期,是对规则、传统、基本的几何关系和稳定感的叛乱,这是从对称的形式叛逆出来而产生了相反的空间形态。其摆脱古典形式的束缚,大胆、幻想、变化、对规则的排斥、变化无穷的舞台效果、不对称性和混乱,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绘画、园林艺术等的交织配合。巴洛克特有的动感和空间渗透感,在建筑结构的造型和空间处理上都很成功。但它的过于奇怪诡诞和过多的堆砌大大降低了合理性。紧随而来的洛可可,严格来说是一种格调不高的装饰风格,它反映了日益衰弱的低迷的贵族社会。但也出现了许多新颖独特、精致的手工艺作品,扩大了装饰题材。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后,欧美复古思潮开始建筑创作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这些都不过是对于行将没落的古典建筑形式对抗前的一种中间状态。经过工业革命的城市膨胀,生活的剧烈变化导致传统建筑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生产需求,新老建筑思潮的斗争开始了,新的建筑技术和功能要求的出现不断促使着建筑形式的变化。一战后,以格罗皮乌斯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和勒?柯布西耶的建筑活动为代表,现代主义建筑由此诞生。

现代主义有其必然的革新性和合理性,如其从功能和科学性为出发点,注重功能和效率;应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主张灵活地处理建筑造型;重点应从处理建筑平面和立面组成到空间和体量的整体构成,并考虑人在其中的时间因素的进程,生成了“空间――时间”建筑构成的理论。由于其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努力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立住房,高度的经济型建筑适合战争年代的修复和重建,并构成了和古典时期完全不同的新的审美形式。到二战前夕现代建筑已经成为主宰当今世界建筑的潮流,成为“国际风格的建筑”。

二战后,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引发西方人强烈的反抗情绪。西方社会僵死的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基本信仰的主导地位已受到严重威胁。人主体感的缺失导致波普艺术、朋克文化、和偶发艺术、嬉皮士文化等非常规甚至反叛文化潮流迅速蔓延。表现在建筑上,则是反现代主义的建筑运动,认为完全理性和纯净主义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而产生了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包括解构主义)、高技派和有机主义。这四种思潮倾向分别代表了西方人的四种生存哲学观念。后现代主义建筑实质是运用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的手法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加工与改造;新现代主义是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不足之处如过于理性、缺乏地域民族性等进行的进一步改良,概念上沿用的仍然是现代主义观念。但其中的解构主义却运用破碎、肢解、扭曲等手法把非理性的情感表现得尤为突出,更有一种抽象的雕塑感。高技派则是运用大量科技手法突出当代科技和材料的美,这对于产生新的美学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有机主义最早产生于美国建筑师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更长远发展思考的可持续生态理念,体现了西方人在建筑与自然和生活的辩证之间有远见的哲学理念。

从某方面来说,现代主义只注重功能、技术和经济影响,而断绝了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此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造成的文化和情感的断裂;国际式建筑的风格过于统一,与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的协调性不够,也会破坏原有的建筑环境。但建筑设计恒久的标准之一就是功能性,现代主义设计强调标准化、系统化,对于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距离的缩小极为适用,虽然有时过于理性化,但却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而由此出发,后来的各种建筑设计思潮实质上无非是现代主义的改良和形式上的叛变。

功能、技术制约和局限、地理环境、哲学和人文观念都是建筑历史如何发展的重要原因。认识西方建筑发展的隐含因素才能真正理解建筑历史。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西方建筑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方建筑;建筑风格

一 工业革命之前的建筑形式

(1)古埃及建筑

古埃及建筑(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332年)能够细化成不同关键阶段:首先为古王国时期,将金字塔当作典型。其次为中王国时期,石窟陵墓为典型。此时期主要为柱梁结构,具备较广阔的内部空间。再次为新王国时期,将神庙当作典型。关键为包括柱廊的内庭院、柱厅和神堂密室不同环节。最为典型的为卡纳克和卢克索的阿蒙神庙。

(2)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5世纪中叶)为欧洲建筑艺术的重要基础及财富。古希腊建筑风格突出性质关键为和谐、完美、崇高。神庙建筑为此类性质的突出展示。古希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柱式包括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

(3)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公元前8世纪—公元476年)为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延伸。古罗马建筑主要特征为实用性,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形制完善,功能健全,结构技术优越。 从屋顶外观角度,产生了古希腊建筑内非常少见的“穹拱”屋顶。“穹拱”屋顶,变作古罗马建筑。尤其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不同。将“圆”当作关键风格,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古罗马建筑性质。典型的建筑为罗马大斗兽场、古罗马的万神庙。

(4)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建筑性质关键包括下述角度:首先为屋顶外观,一般采纳“穹窿顶”。其次为造型特征明显。圆穹顶往往为建筑的关键环节。再次为营造产生了从穹顶安装于方柱之上的框架手段及集中式建筑形制。最后为色彩多种多样。典型的建筑为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5)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为中世纪阶段非常关键的建筑风格,绝大部分为教堂建筑。通过罗曼式建筑 演变产生,是文艺复兴的产物。从法国产生,发展到16世纪,哥特式建筑突出性质涵盖了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自哥特式建筑之后,文艺复兴阶段建筑还有巴洛克、洛可可建筑陆续产生。

二 工业革命到来后的建筑形式

(1)18~19世纪几种欧美复古思潮

1)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在欧美地区非常常见,借助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形式,同时又称为新古典主义建筑。

2)浪漫主义建筑艺术

浪漫主义建筑能够追溯到十八世纪,欧美部分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非常关注个性,推崇自然主义,主要通过中世纪艺术风格和古典主义进行对弈。此类观念从建筑方面展示在强调脱俗趣味。

3)折衷主义建筑

折中主义建筑最早能够追溯到十九世纪,在欧美地区产生。折衷主义建筑师对出现的所有建筑风格进行借鉴,做出合理搭配,仅仅关注比例均衡,强调形式美。一般而言,折衷主义建筑观念并非特别激进,无法根据持续产生的新建筑材料及新建筑技术产生彼此相符合的建筑形式。典型的建筑为巴黎歌剧院。

(2)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

工业革命推动科技不断创新、生铁技术、结构技术、玻璃等摆脱了原有建筑高度及跨度的束缚。所以建筑形制出现了调整。1851年为伦敦世博会建造的“水晶宫” 展览馆,其建筑形制出现了明显的变化。1889年世界博览会推动建筑新形式慢慢出现。建筑会将埃菲尔铁塔和机械馆当作关键。埃菲尔铁塔突出作用为在结构科学方面产生的关键影响。

(3)现代主义建筑

钢筋混凝土产生之后,现代主义建筑随之产生。最早能够追溯到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发展完善,50到60年代从全球范围内推广普及,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和柯布西耶为非常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现代主义建筑师营造产生的建筑,往往在特征方面非常相像,像平顶屋,不对称安排,白墙面。此类建筑形象从全球范围内推广普及,所以部分研究者将其成为“国际式”建筑。

(4)后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从五六十年展到顶峰,另外,对其批判同样越发强烈。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发表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清楚表明了所有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无法保持一致的思想及主张。这一著作能够认为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非常关键的纲领性文件。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后现代主义建筑推动了20世纪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西方建筑史是一部石头的史书,经历了古代建筑的萌芽、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璀璨,赖特、密斯、格罗皮乌斯和柯布西耶四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崛起、后现代建筑流派的多元化并存这一条发展道路。透过西方建筑发展的轨迹,使我们学会审视和研习西方优秀建筑遗产,从中吸取精华,以便于更好地发展赋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现代建筑,最后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和谐、更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博.中国建筑你离世界有多远[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2] 尹国均.图解西方建筑史[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 灯庆坦,赵鹏飞,张涛. 图解西方近现代建筑史[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西方建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技术;建筑形式

建筑的形式美源自于结构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建筑的形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一座新建筑穿着华丽的外衣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我们驻足、流连于建筑形式美给我的心灵的印记,世人对于建筑的评价往往局限于外在的形式美,当建筑师苦苦的求索寻找新的美学形式但仍然黔驴技穷时,我们的设计者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建筑的形式美源自于什么?我认为形式美的源泉是功能的需求、结构的技术。所以功能、技术与艺术作为建筑的三要素是辩证统一的,建筑象人体一样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它是系统的整体的而非孤立的局部的。当下业者对于形式美的理解是由偏颇的,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也必然会阻碍建筑的发展和进步。

建筑结构是指将建筑物自身及其在使用中所产生的荷载传递给地基的一种设施。古往今来人们就是在不断的利用新的材料创造着新的建筑形式。

1.原始社会的建筑

原始社会的住屋形式是巢居、穴居、以及在北美的印第安人的帐篷屋,是人类基本生活的需求。原始人使用木材生土当地的建筑材料建造窝棚。

2.奴隶社会的建筑

奴隶社会随着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增强建筑的类型建筑的规模以及建筑的形式出现巨大的变化。在古代的埃及人们利用石材建造神庙和陵墓,建筑的结构形式是梁柱体系,古希腊同样继承埃及的梁柱体系,同时由于地域文化的发展演变希腊人将梁柱发展成具有美的形式,出现古典的三柱式,以及女像柱,两者的形式不同但结构的核心是一致的以石材作为基本材料的梁柱体系。由于石材本身的力学性能是抗压能力强于抗弯的能力。所以我们看到埃及、希腊的古建筑的柱距是如此的小,建筑空间也是狭小的。建筑作为单体强调的是外部空间或者建筑的内部狭小空间的神秘化。在希腊建筑往往是作为雕塑来处理的。在古罗马文化时期,随着领地的不断扩张各种文化的融合和碰撞罗马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新的结构形式拱券结构。罗马人利用混凝土这种新建筑材料创造一种新筒形拱形工交叉拱、十字拱解决了大跨度屋盖的结构形式,继而获得了连续的复合的建筑空间。建筑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意义的建筑,正是在古罗马时代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推动了新的结构形式的产生进而获得新的较大的人类活动的室内空间。就功能决定形式而然,以上的变化必然带来建筑形式的新的突破。我们在研究建筑历史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在罗马的建筑上仍然有希腊建筑的影子,罗马人在建筑形式上仍然沿用希腊的柱式,出现古罗马五柱式,罗马的柱式已经没有了希腊柱式结构上的意义,柱式已经成为了壁柱。成为一种装饰,同时由于罗马建筑的体量、建筑的层数的增大希腊的柱式又在罗马时期演变成券柱式、连续券、巨柱式等多种形式。从古罗马的建筑形式生成之初,它是在古希腊时代的建筑形式范围内发展,直到找到适合新技术的建筑形式的出现。我们常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希腊和罗马创造了古典建筑的文明开创欧洲建筑形式的先河。在继承与发展中结构技术的创新领先于建筑形式的创新。

3.中世纪的建筑

欧洲的中世纪是神学统治的社会,建筑的类型以教堂为主,高耸的教堂留给我们更多神性的表达,建筑风格更趋于美观,由其是以哥特时期的建筑最为典型高耸的向上建筑风格直指上苍表达着与神的交流与对白。形式的表达继而带来的神性化的想象赋予了哥特建筑的神性的神秘感。我们剖开哥特建筑的形式寻找带来这种形式美的根源在于中世纪结构技术的发展,在中世纪时期继承了罗马的十字拱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将罗马的十字拱发展成为四分类骨拱,同时将单圆心的拱变成双圆心的拱形成了框架式的双圆心的尖拱,同时拱顶所产生的侧推力由新力学构件飞扶壁传到外侧的横墙上,这样整个结构体系就变成了框架整个的受力过程屋顶的荷载传递给尖的肋骨拱——柱子(竖向的力)——基础——地基完成,而拱所产生的水平向的推力传到侧墙——传到基础——地基。这时配合肋骨拱柱子也形成了束柱的形式,摆脱了古典的柱式,达到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4.资本萌芽与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

在这段历史时期主要包含文艺复兴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在这段历史时期建筑的结构形式并没有较大的改变,设计师在考古等领域的发展的带动下形成了对古典文化建筑的热衷与模仿,创造了具有特设的文艺复兴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从早期的对古典建筑的模仿,创新到晚期的巴洛克建筑的推器繁琐变形,反映出形式主义的已经走入到了末端,设计师不顾及形式美的产生的动力在于结构技术的变化,这个时期的人们试图创造出新的形式无奈由于结构的不改变所以形式的变化是表面的是化妆术,不会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伴随着186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生,建筑界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时由于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也就是伴随着机械化时代工业发展提供的大量的人工材料。由质地纯正的、经实验鉴定的、用一定原材料生产的人工材料代替质地混杂的、不可靠的材料,例如,型钢和更加新的钢筋混凝土都是计算的纯粹结果,它们精确地、充分地利用材料。由此带来了建筑形式的新变化,体现到了大框架的建筑上面。伴随着新材料,考虑到墙和窗子的构造,最终的结果是一米厚墙上的天然优质石头被轻质的煤渣空心薄墙壁等取代。钢和钢筋混凝土对机械化时代现代建筑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影响,钢结构的材料和结构特性与木结构颇多相通之处,而混凝土却与此不同,其构件在连接(浇筑)之后,融为一体,是化学式的连接。钢构件通常也非常适于线性地使用和表现“线的构成”。除了钢和钢筋混凝土材料以外,合成树脂、塑料、金属等作为基本材料与由玻璃纤维等作为增强剂制成的复合建筑材料在机械化时代也日渐普遍,而且其性能也越来越好,用这些材料制成的型材、线材等工业组合建筑制品,也能给人以超越技术美而升华为科学美的审美感受。

5.现代建筑形式的迅猛发展

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建筑材料将变得日益复杂,集成技术用于建筑材料是数字化信息时代材料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纳米技术也为材料的集成化提供了技术基础。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集成化的材料还没有发展成熟,准确的说现在这种材料是以“构件系统”的方式表现的。

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中,不少也是新科技、新材料的使用产生的建筑形式美,采用玻璃墙的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从建筑平面和立面上来看都具有浓厚的古典庙堂的气氛,但是与帕提农神庙等古典庙堂截然不同的是它所使用的材料——钢材而非石料,于是建筑以相似的形式给人以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采用光电幕墙技术的英国利物浦基础物理研究院、德国哈姆尔城市大厦满足了恶劣天气对幕墙的所有要求,也满足建筑的物理需求,比如阻燃、保暖、隔热等,而且可以把光能转换成电能。光电幕墙加装了光电模板后,可代替抛光的自然建材,并且在光电幕墙的生产、使用直至报废都可以实现对环境的无污染。光电板成分中没有有毒物质,不会在建筑物起火时出现任何诸如释放有毒气体等危险。而采用气凝胶玻璃板的巴伐利亚的建筑事务所可以使日光均匀分布于更大进深的室内,而且有效地避免了眩光。

可以推测,一旦某种建筑材料集中了多种功能,建筑形式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以上两种材料作为建筑外墙材料以后,建筑外墙形式变得更加轻盈、通透,整个建筑形式也跟随着发生了变化,给人以一种全轻质、高强和多功能的建筑材料所带来的必然是灵活多样,构造精致的建筑形式。

6.结论

西方建筑范文第4篇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质结构,讲究对称美,建筑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西方的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同样也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对比,可以发觉出中西方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

2.中国古代建筑与易经的关系

《易经》是中国符号学的起源,其中的八卦是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八卦中的每一卦都代表了一个符号,象征一定的信息,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深受《易经》的影响,因此极具符号及象形优势。中国古代建筑中蕴藏着一种建筑符号信息,例如北京天坛祈年殿,祈年殿的造型就是以天阳之数“九”以及“九”的倍数通过扇环形展开的,这天阳之数“九”也就来源于《易经》乾卦中的“九”。

3.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关系

阴阳五行说,是中华民族通过观察和思考建立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想观念。其中的风水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北京紫禁城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色彩方面,故宫的宫墙以及柱子使用红色,象征着光明正大;屋顶采用黄色,象征中央,故宫东部的屋顶使用绿色,象征生命力,向上生长,因此皇子都居住在东边,西宫作为太后的专属方位,象征清净,天安门至墙门不栽树,其意义为南方属火,在此不利于有木材建筑。中国人选择了土木作为数千年不变的建筑材料,认为土木是有机体构成的,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动是永恒的,静是相对的,立柱和横梁的连接都是采用利于抗震,这充分地体现了老子所提倡的“以柔克刚”。

4. 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庸思想、国家的宗法制度的关系

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这一点与“恒久意识”是相互连通的,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将中庸用于中国古代建筑中,则表现了中国人追求内涵的特点。中国建筑往往将建筑的精华放在最里面,最隐蔽的地方,通常在前面仅仅只用朴质,中华民族那种传统的内向型性格特点就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重视内涵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不仅可以找到中庸思想的影子,还可以看到宗法制度对古代建筑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宗法制度兼有政治权力和道德制约双重功能,即使是经历改朝换代,家族依旧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以家作为基本单位,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以“住宅”为原型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切建筑形制均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一切均以住宅概念为原型。中国的住宅却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员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宫是皇帝的住宅,至于商店也是“前店后居”、是商人的住宅。总之,似乎没有一种类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无关的,而且,任何一类建筑似乎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

西方建筑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

2.中国古代建筑与易经的关系

《易经》是中国符号学的起源,其中的八卦是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八卦中的每一卦都代表了一个符号,象征一定的信息,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深受《易经》的影响,因此极具符号及象形优势。中国古代建筑中蕴藏着一种建筑符号信息,例如北京天坛祈年殿,祈年殿的造型就是以天阳之数“九”以及“九”的倍数通过扇环形展开的,这天阳之数“九”也就来源于《易经》乾卦中的“九”。

3.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关系

阴阳五行说,是中华民族通过观察和思考建立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想观念。其中的风水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北京紫禁城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色彩方面,故宫的宫墙以及柱子使用红色,象征着光明正大;屋顶采用黄色,象征中央,故宫东部的屋顶使用绿色,象征生命力,向上生长,因此皇子都居住在东边,西宫作为太后的专属方位,象征清净,天安门至墙门不栽树,其意义为南方属火,在此不利于有木材建筑。中国人选择了土木作为数千年不变的建筑材料,认为土木是有机体构成的,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动是永恒的,静是相对的,立柱和横梁的连接都是采用利于抗震,这充分地体现了老子所提倡的“以柔克刚”。

4. 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庸思想、国家的宗法制度的关系

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这一点与“恒久意识”是相互连通的,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将中庸用于中国古代建筑中,则表现了中国人追求内涵的特点。中国建筑往往将建筑的精华放在最里面,最隐蔽的地方,通常在前面仅仅只用朴质,中华民族那种传统的内向型性格特点就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重视内涵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不仅可以找到中庸思想的影子,还可以看到宗法制度对古代建筑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宗法制度兼有政治权力和道德制约双重功能,即使是经历改朝换代,家族依旧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以家作为基本单位,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以“住宅”为原型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切建筑形制均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一切均以住宅概念为原型。中国的住宅却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员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宫是皇帝的住宅,至于商店也是“前店后居”、是商人的住宅。总之,似乎没有一种类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无关的,而且,任何一类建筑似乎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

5.中国古代建筑与美术工艺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富有装饰性的屋顶,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

[1] [2] 

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第二是衬托性建筑的应用,这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第三是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