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回族建筑

回族建筑

回族建筑

回族建筑范文第1篇

一、回族建筑的发展沿革

在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是一个形成较晚而形成过程特殊的少数民族。它是唐宋以来经由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波斯和阿拉伯等各族穆斯林和元代时由中亚地区大批东迁的穆斯林在中国发展而形成的、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同其他民族交融、特别是在早期与当地的汉族通婚后,就汇人了不少汉族血缘成份。这说明,第一,它是由多种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第二,由于他们是穆斯林,汇人的其他非穆斯林民族的成员也必须信教,所以回族的主要文化便是伊斯兰文化;第三,由于分散居住在汉族地区,因而受汉族语言、文化和习俗等影响便深。经过历史的演变,回族先民的原有文化便逐渐消失或淡化。而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便形成了回族的新的民族文化,包括它的建筑文化。

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礼拜活动的场所,作为礼拜的大殿、沐浴室和召唤穆斯林前来礼拜的班克楼便是清真寺的主要建筑。清真寺建筑还包括回族进行宗教教育和重大的宗教活动的讲经堂、师生宿舍和大厅。因为进行礼拜活动时必须面向麦加,所以大殿都是座西向东,而其他的建筑便分布在大殿前的两侧或者周围。这就是回族清真寺建筑群体布局的基本格局。

在全世界,由于各地文化、地域以及建筑风格的差异形成了清真寺建筑的千姿百态,它们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地方色彩。就我国的清真寺建筑来说,其发展便出现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早期、大约从盛唐到元代,清真寺建筑大多用砖石砌筑,其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基本上都是阿拉伯——伊斯兰模式;从明初至鸦片战争以前,清真寺建筑便又趋向于中国的传统建筑形态,即转向木结构的殿堂寺字型制,在大殿建筑中大量采用后窑殿并以无梁殿为其特点,唤礼塔亦趋于楼阁化或者消失,其他如色彩、雕饰、建筑小品等也都表现出浓重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建筑技术的传人,一些新建的清真寺为钢混结构,并出现了混合功能的楼层式型制。

在民用建筑方面,宋元时期南方的回族先民巨富很多,他们的豪华住宅和所创办的学校、医院也与早期的清真寺一样,大多是阿拉伯式或者中阿合壁的。到了明清以后,由于汉文化的巨大影响,回族的民用建筑基本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现在还保存了不少这样的回族旧宅此外,回族还实行公墓制,墓地的木、石碑坊和陵墓建筑也颇有特点。特别是一些重要人物的坟墓,常常用灰砖箍筑,成长方形,由底部逐渐向上收拢,并且使正面类似碑形状。较为重视陵墓修建的是苏非派先贤的“拱北”,有的是从古代北亚穹隆发展而形成的半园形墓顶,有的则建成为中国传统式的建筑群。至于当代的一些回族建筑,则已经完全现代化了,民族特色已不太明显。

二、陕西的清真寺建筑

根据史料和碑文记载,陕西在元代就已经有清真寺了,但比较简陋。明初虽然敕建了西安的化党巷清真寺,但也不是现在的规模和布局。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到了清代中叶,仅仅在关中就有大小清真寺800多座。至于它们的构建形式,从西安、汉中、洋县、安康、镇安等地现存的一些清真寺来看,其型制已与中国传统建筑相仿而汉化了。

从平面布局上看,这些清真寺都是由许多四合院组成,多为串连式,也有因地制宜的中心式。前者的大殿都建筑在最后一层庭院中,大殿前和中轴线两侧是讲经堂、沐浴室和阿匐的宿舍等。一般不再有唤礼塔,而是由院中的楼阁作为其象征或演变为藏经楼。这些清真寺的大门位置接街道走向来决定,有的在正中,有的是侧门,有的反而在大殿的后侧由通道通到前院。中心式的布局则是在较大的院内修建大殿,其他建筑分别建在大院的周围,因而建筑布局和大门的开口便各式各样。

清真寺的大殿是全寺的中心建筑,按照寺院的规模有三、五、七、九间不同的开间,且明柱较少。较大的大殿一般由两座殿堂建成“勾连搭”,最后部分缩小为单间(后窑殿)。在窑殿的西墙正中开有教长领拜的窑龛,俗称“窑窝” 陕西境内中等规模清真寺大殿的前殿大多是梁枋外露,后窑殿则镶有天花板,较大规模的清真寺由于建筑档次较高,大殿上全是天花并有藻井,所有的大殿都铺有木地板,供礼拜时跪拜之用。陕西不同于西北一些清真寺大殿的是殿前极少卷棚,殿顶一般是歇山顶,平脊上不加装饰或采用琉璃筒瓦。由于大殿的进深较长,一般便利用前殿的全开间满装格子门和窑殿两边的全部连窗采光。就现在典型实例来看,西安市最早的两座清真寺便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形式。大学习巷清真寺基本上是四合院型式。其三开间的正中大门是过庭正开,前面是牌楼形的栅门,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寺宇大门型式。为了进门后不直接露出大殿,所以紧接大门的门庭便有一座藏经楼,两边开月洞门。大院中的两庭、碑亭、建有石坊的月台以及大殿,组合得十分和谐,清幽中见其庄严。而化觉巷的大寺则是由系列院落组成的文庙式。该寺敕建于明初,在一条长约245米的东西轴线上布置了五进院落。第一进南北开门,东墙为照壁,院内原仅有高大的木牌坊一座,现建有南北接待厅。经由“五间楼”的二门进人第二进,布置有石牌坊和碑亭,经敕修殿(早期的礼拜殿)两旁的垂花门。便进人第三进生活院落。正中是唤礼塔的象征——省心楼,两边是讲经堂、客厅、浴室和宿舍。砖雕联三门将三、四进隔开,第四进便是全守的主院落,两旁是宗教活动的大厅,院中是木结构牌楼型“凤凰亭”、碑亭、海棠鱼池,经由围绕凤凰亭的石雕栏杆直通月台。月台由五座石门的石栏围绕,台下两旁是砖雕照壁。宽大的月台上便是巍峨的七开间大殿,体现了穆斯林尚“十”的宗教习俗。通过大殿台基下两侧的月洞门,便是大殿后的小院,院内堆小丘,现建有望月亭。这座清真寺总体布局合理协调,建筑类型丰富,建筑装饰精湛,一庭院处理得体,它是我国回族清真寺中较为宏伟精致的一座。

近代以来,在陕西出现了一些新的清真寺。其中除了仿古的木结构以外,都是新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如镇安县城清真寺。它们保留了四合院的基本布局,但在大殿或附属建筑的屋顶上大都装饰有绿色的葱头顶,有的也不再建筑后窑殿和壁龛。这些新寺院体现了中阿合壁的特点。

总之,从古到今,清真寺在其建筑功能上都充分注意到静思默祷的安静肃穆的气氛。因为静溢的气氛能使礼拜的穆斯林身心宁静,摆脱城市的喧扰,在这里找到外部世界中无法找到的本应属于他们的尊严和社会平等。

三、清真寺的建筑装饰

清真寺的建筑装饰在内容、布置和色彩上都表现出浓厚的伊斯兰教与阿拉伯的特点,而在用材的技法上融汇了以汉族为主的中国建筑传统。集二种文化的和谐发展于一体。

首先,在清真寺内严禁使用动物形象,同时又要表现出宗教的庄严与壮丽的气氛。较高档次清真寺内部的雕刻和绘画,以花卉、叶藤或卷云等烘托出一段经文,或者以阿拉伯几何图案以及中

国传统的牡丹、松竹、果品、荷花出水、怪石秀峋、文房四宝等作为画面,来妆点各处的墙壁、门窗等。对于大殿内的天花、藻井以及窑殿的壁龛两旁,尤其注重彩绘装饰。如化党巷清真寺大殿内的600多幅明制天花,便是以方框彩画裹着团花衬托出中间园形的阿文。在壁龛两旁的整个墙壁上,也用木板镶以瑰丽茁壮的花叶形成伊斯兰教风格的“满花”,并衬托出库法体的经文,在其上往往运用门罩、垂柱等装饰构件,使窑殿的正面表现得更加壮丽和凝重,成为陕西清真寺建筑装饰中的精品。

其次,是装饰的色彩。伊斯兰教在色彩上是尚白和尚绿的。为了庄重,一些较小清真寺的柱枋门窗或大殿中的天花板便保持着木料原色而不加彩饰,对往枋尤其不用红色。即使使用油漆,也大多用淡棕色。枋问更少花花绿绿 的“庙”气、一些清真寺的大殿、”照壁和亭阁的屋瓦采用天蓝琉璃,而不用过于鲜亮的绿色以便与立面装修上的兰色和淡棕底色相呼应,从而形成全寺的一种淡雅清幽的色彩格调。

再次,是装饰的布局。在一些较大的清真寺内,为了不使全寺过于庙堂化,在建筑装饰中比较注重小品建筑的点缀,如碑亭、鱼池、假山、楼阁、石栏等。尤其是各种木石牌坊,虽然显得繁复,但却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以显示尊贵。由于清真寺大多由许多四合院组成,因此便设置了不同山门、垂花门、过厅门、联墙门和月洞门等加以分隔和联系,使寺院显得曲折深远又丰富宏伟,各处的山墙、门梢(或门框)也以不同的花卉为内容对缝砖雕,组成各种画面,构图多变,刀法凌厉,花枝饱满,栩栩如生。有些活动大厅的格扇在节日是可以卸掉敞开的。这些格扇和大殿的门窗下部,大多是以花卉、果品、文房四宝为画面的精致木雕,玲挑剔透,形象生动。所有的砖雕和木雕虽然全是中国的传统风格,但与清真寺内的宗教、民族特征却结合得十分和谐。陕西清真寺内的门窗极少见到阿拉伯式的尖拱顶和几何棂窗形式。由于清代统治者的民族宗教压迫等原因;在个别清真寺的殿脊、甬道、碑座等部位,也装饰有龙、龟、兽等形象,从而留下了一些回族伊斯兰教建筑发展史中的不幸的痕迹。

四、民用建筑的概貌

回族建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回族民居;马月坡寨子;建筑艺术

宁夏是中国回族的主要聚居区,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回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劳动、生息,创造出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今天,在吴忠市区东郊、东塔寺乡塔寺村,依旧保留着一处精致的回族民居建筑――马月坡寨子三合院。三合院建筑布局紧凑,结构独特,砖雕木刻工艺精湛,民族风格浓郁,堪称宁夏回族民居建筑艺术之瑰宝。

马月坡其人其事

马月坡(1900~1966),回族,原名马占元,字“月坡”,原金积县汉伯堡乡廖桥村(现吴忠市汉渠乡廖桥村)人。马月坡少时聪慧过人,跟随其父马明生从事农耕和小商业经营;青年时,继承家业,广开工商之路,大胆经营商号“福兴奎”,不断扩展经营地域,生意涉及陕、甘、宁、青、新、内蒙、京、津等省市。他长期从事长途贩运,收购羊毛、羊皮、枸杞等特产,用驼队运往包头,再转道绥远、张家口到达京津地区,宁夏的皮毛还通过天津港出口到日本。同时运回绸缎、布匹、金银首饰及日用百货等商品,使“福兴奎”成为吴忠堡最具影响力的商号之一。生意兴盛时期,马月坡分别在吴忠、包头、天津三地设分号和货栈,并修建了风格极为相近的三处豪宅。新中国成立之初,马月坡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舍弃天津、包头的庞大产业,回到家乡兴办工商业。1953年与吴忠知名商人李风藻、何义江、马五洲等人筹资入股,兴建吴忠电厂,成为大股东之一。1955年1月,出资从天津购回纺织机,创办吴忠第一家大型棉纺企业――新合棉织厂,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名吴忠市棉织厂。1957年任吴忠市百货公司经理。马月坡是吴忠市历史上著名的回族商人、工商实业家,为吴忠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马月坡个人从事农、工、商活动的时期,正是社会风云变化的年代,其个人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状况。他的私宅建筑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建筑水平、装饰艺术,体现了民族艺术风格、艺术技巧和审美观点,同时也反映了自身时代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它对研究回族民居建筑的布局、造型、结构、材料、装饰艺术、民族风格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又是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见证。

马月坡寨子原状考述

马月坡寨子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是当时吴忠知名回族工商实业家――马月坡的私宅。原寨子座北面南,东西宽78米,南北长93米,平面呈长方形。四周用黄土夯筑高大寨墙,基宽3.6.上宽2.8高7.5米,四角砖罩马面,建简易角亭。墙外环以护寨壕沟。南寨墙正中开寨门,拱券式砖砌门洞,扇式宽大板门,门楣上镶“耕读传家”四字匾额。寨内分前后院:前院空旷,是堆放货物的货场;东西两边搭驼马棚道,东南角做台阶式马道可上寨墙。后院座落于宽大台基上,建东、中、西相邻的三合院,均座北面南。主人及家人居东西两院,中院做客房和议事房。西寨墙边有一排面东的井房、灶房、杂物房等。寨内房屋60余间,均为土木结构式平顶房。

建国后,马月坡寨子由当地政府接管,长期作为有关部门的办公场所使用。1980年划归吴忠市无线电厂。因企业扩建厂房,将寨内大部房屋拆除,仅保留一段西寨墙和寨中的西三合院。西三合院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马月坡三合院”。1994年, 原吴忠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又将其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合院建筑布局和房屋结构

建筑就其本体属性来说,融实用坚固与审美为一体,在修建过程中,对间架结构及其布局,除用力学掌握支点、力点、重点外,在造型上还可以体悟到它的美学趣味、价值观念、精神感情等。马月坡寨子三合院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9米,东西宽21米,占地面积610平方米。院内有上房7间,东西厢房各5间,皆为西北地区特有的平顶式土木结构。上房面南座落在一低矮台基上,由客厅和陪房组成。客厅居中,面阔3间,扇木门,宽大木窗,室内后墙做扇壁橱。客厅两侧各抱以陪房2间,房门东西相对,砖罩南墙,皆磨砖对缝。墙面各开两扇拱券式木窗。西陪房室内于北部套一间暖阁,内砌一盘土坑。暖阁与客厅后的扇壁橱以小门相通,方便起居。两排厢房居南,紧挨上房台基东西相对而立,皆按上三下二分割成两套住房。

上房和厢房正面皆为传统的立木前墙,扇刻花板门,“回”字格宽大棱窗,窗台下饰长方形雕花砖罩面。上房屋檐以四根粗大立柱支撑,形成一字走廊。厢房走廊不用立柱,而是在挑梁处做垂拱和弓形斜撑。走廊所用云板、横梁、档板、垂拱,斜撑等构件皆为雕花,工艺甚为精湛。

三合院房屋呈“品”字形布局,错落有秩,格调统一,堪称民居建筑设计杰作。居室内部结构合理,外表装饰精美,既实用又美观,充分考虑到了当地气候特征和主人的民族习惯。

三合院的建筑结构特点

马月坡三合院历经80余载风吹雨淋而安然无恙,完全基于它独特的土木框架式结构。即先用木质的立柱、横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后在梁下砌以土坯墙。屋顶的全部重量通过横梁集中在立柱上,立柱通过柱础再将重力转嫁于地面,而梁下的墙体并不承担重量。这种土木结构有三个特点。一是榫卯结构。所有横梁、立柱的榫头和卯眼紧密相扣,非常牢固。二是运用斗拱。三合院主体建筑由30多根粗大立柱支撑,清一色平座斗拱,座斗和拱层相互叠压,结构美观,装饰性强。斗拱多用在梁架的节点上,承托梁头,支撑屋檐重量,使屋檐前伸距离增大,走廊更宽阔。三是运用挑梁减柱法。此法主要用在厢房的前檐部位。即前檐突出的梁头不用立柱支撑,而改用套卯的悬柱(俗称垂柱)和弓形支撑与梁下的立柱卯接,把屋檐的重量再次集中到梁下的立柱上。此法巧妙地运用三角支撑原理,既实现了力的转嫁,又节省了12根立柱,还不影响室内采光,可谓一举三得。

三合院的雕刻装饰艺术

马月坡三合院的装饰艺术,集中体现在房屋前檐和走廊的砖雕、木刻工艺上。屋项的封檐砖,雕出逼真的绶带宝剑、葫芦、花篮、笏板、笛子、吹火筒、芭蕉扇等“暗八仙”以及伞盖、官印、莲花座等“杂宝”,暗喻财源广进;另有琴、棋、书、画图案,以喻四艺精通。窗台下的砖罩面,刻棋盘格纹,四角饰团花,中间雕有“出水荷花”和“岁寒三友”(松竹梅),意为全家欢眭合美;另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喻四季常青。在人们普遍的观念中,“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中国人素来就喜欢梅花,因为它于冰雪严寒之中傲然开放,显示出一种高洁雅致和无所惧的情怀。兰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芳草。早在春秋时期,兰就被称为国香,兰最早的含义为爱,是爱的吉祥物。由于屈原在诗歌中将兰比喻为君子,后人也把兰理解为隐士高洁的象征。竹为坚贞的象征。古人认为,修竹、茂林乃君子之居所。不仅是代表着长寿,更由于东晋大隐士陶渊明对于菊的偏爱,而使得后世文人将菊作为一种人格的象征,与陶渊明追求自由、隐逸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凡此种种,马月坡寨子在建筑雕刻中或取其形、或取其意,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回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理想化的审美观。

廊檐的木刻工艺更是精湛,多采用镂空、浮雕、浅刻等手法,在云板、横梁、挡板、垂拱、斜撑、门扇等部位,分别刻出“团花”“缠枝莲花”、“缠枝牡丹”、“亭台楼阁”、“变体莲花”、“对头如意”、“五蝠捧寿”等吉祥图案,表达主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愿。砖雕木刻皆保持本身的青灰色和原木色,不施彩绘和油漆,体现了回族人民喜爱淡雅清静,崇尚自然天成的精神理念。雕刻工艺细腻传神,具有极高的研究、观赏价值。

据马月坡后人讲,马月坡寨子修建时,共耗费白银20担,调动土木工匠数百人。寨墙雇用当地人就地取土夯筑,房屋木料挑选上好的甘南松,砖雕匠人来自甘肃河州(今临夏),木匠请自江南。今天,从其墩实的寨墙,规整的用料,精湛的砖雕工艺,考究的木刻技法来看,马月坡三合院兼容并蓄了南北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反映了民国初期的建筑艺术水平。多年来,区内外文博、古建专家多次前来调研,一致认为:如此特色鲜明、雕刻精美的早期回族民居建筑,不仅在我区绝无仅有,在国内也十分罕见。其工艺技术、审美观点,反映了民族特色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是艺术大师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间艺术画廊。

参考文献:

[1]吴忠市旅游局《吴忠市旅游解说指南》北方文艺出版社

回族建筑范文第3篇

住宅区域提供给人们的精神环境就指的是民居文化。而民居体现着民族的道德、文化、思想以及历史的发展轨迹,是一个一个城市,国家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有着文化内涵的民居环境,应该是一个能够给居住者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可以在下班之后或者是在休息日能够充分享受节假日的轻松。我们当前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应该是在现代小区的设计理念中融入回族传统建筑习俗的一些建筑理念,让居住在现代小区的回族同胞时刻能感觉到回族大家庭的感觉。我们只有主动适应,紧跟时代潮流,主动参与,有所作为,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改造建设回族建筑是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任务,在这个任务的实施当中,我们必须本着为回族同胞服务的理念,力图设计出既具有回族民居传统的形态及其精神内涵的回族特色建筑式样有同时具有现代设计理念的一些建筑元素,既舒适、温馨、方便、又有民族特色,给回族同胞一种大家庭的感觉。在城市化历史进程中宁夏回族建筑改造建设应遵循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总体原则,既要挖掘回族传统建筑的特色,诸如建筑的颜色、具有回族特色的建筑纹样等,并且在环境的实际上要尊重回族的传统生活习俗、尊重他们的民族信仰,又要有所创新,使建筑能够很协调的融入到整个城市的总体建筑设计当中,有当代气息,与整个社会城市化的建设步履一致,彰显回族建筑的魅力,以一种全新的视觉艺术效果展现在世人面前。回族居住小区的建设首先必须有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没有城市的拥挤感、嘈杂感,当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带着疲惫的身子来到这里的时候,身心能够得到彻底的放松,其次,小区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彰显回族建筑特色,融合回族的传统生活习俗、等。努力创新,使其既与传统民居传承一脉,又和当代居住特点相符合并且结合时展的要求。宁夏回族建筑文化的发展最关键的是对中国回族建筑文化资源的开发给予理性的审视,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道路而言,在启发文化自觉、唤起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发扬和继承中国回族传统建筑文化。对中国回族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发展调适,是城市化进程中宁夏回族建筑发展的可行之策。

二、宁夏回族清真寺建筑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宁夏对回族给予了宽大的政策并且多方位多渠道促进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改善回族人民的生活。改善回族人民的生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改变回族的居住环境。而回族生活环境的改变不仅仅是让他们住进现代化的房屋里,更重要的是居住环境的建设要符合回族的生活习俗、审美品味以及等。在居住新环境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积极出动相关政策、组织专业人员、探寻符合回族特色的建筑式样,并且不惜代价引进可供学习和鉴赏的建筑理念、建筑模式等。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及银川南关清真寺的于上世纪90年代前后相继建成,宁夏回族群众在多年的闭塞之后,第一次见到了在祖祖辈辈生活过的热土上兴起的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延续了四、五百年的大屋顶式或平顶式清真寺的建筑形制受到了空前的强烈冲击。以此,以强调垂直轴线为特点,从银川为起点,以绿色穹隆顶建筑形象为主要特征,体形完整的立体结构为建筑造型的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在宁夏各地大量普及,一时出现在宁夏广袤的平原土地上。在建筑形制上,具有宁夏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有着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截然不同的风格。这种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穹隆的广泛应用是宁夏回族清真寺建筑的一大特色。这种建筑特色是跟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完全不相同的。这种样式也是回族清真寺建筑所特有的,彰显回族建筑式样,给人一种浑厚、庄严、圣神不可侵犯的感觉。这种建筑样式是从西方阿拉伯建筑式样中引进并改造而成的,并不是从中国传统的建筑试样中演化而来的。回族建筑的穹隆也饱含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其中。其次,在建筑的构成以及物件的布局上突出强调垂直轴线在建筑中的应用,这一点是跟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四合院式的建筑理念完全不同的,这种强调垂直轴线的建筑样式具有强烈的阿拉伯建筑特点,给人一种肃穆、淡雅的感觉。室内装饰也比较少,没有多余的、花哨的装饰,更显得明镜、朴素。再次,宁夏回族建筑的另一特点生动的表现在开孔的形式上面。在门户以及出入口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开孔的形式多为尖拱,也有马蹄拱以及多叶拱等。这些开孔形式感极强,趣味性和审美性并存。给人一种精神愉悦的作用,极具回族建筑特点,这也是回族建筑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最后,宁夏回族建筑的最后一个特点,也是最为丰富、最为重要的一个回族建筑特点就是回族建筑的装饰纹样。回族建筑的装饰纹样极具回族特色,不仅体现在纹样的形式上还生动的体现在装饰纹样的颜色上面。纹样的形式以枝蔓纹、卷草纹为主,而颜色则以灰调为主,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这些都是与中国传统建筑所不一样的地方。宁夏回族建筑的装饰纹样和灰调的色彩极具丰富的外延好内涵。近些年来,人们试图在回族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上进行一些大胆的尝试,把伊斯兰建筑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结构有机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清真寺建筑既具有回族建筑的特色,又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在里面,既突出回族建筑的本土风格,有充分彰显中国传统建筑的趣味,尤其是在装饰纹样上,取得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这种设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缓冲了“单纯”的阿拉伯式的清真寺建设的强势推进。海原县最为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是海原清真大寺,该寺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历经多次扩建重修,最终成为今天的规模,建筑面积1025平方米。综合考察当代宁夏中阿合璧的清真寺,其主要特点是阿拉伯穹顶建筑与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建筑的组合:首先、在建筑形制上,强调垂直轴线、突出穹顶建筑的阿拉伯风格、采用集中式构图,不再用中国传统的强调平面中轴线的四合院制度,而是在四周前沿上,用坡瓦起脊,四角处理为中国传统的斜脊造型,有的则将礼拜大殿的穹顶入口上方挑出横檐,并在两侧做垂柱,用以布瓦,构成汉式建筑的垂花门造型。其次、在清真寺悬山顶或歇山顶大殿两侧,筑起与大殿前檐等高的方形柱体,在其上构建左右对称的穹顶建筑。再次、按中国传统建筑范式修建的清真寺,为避免过于沉重,其礼拜殿前廊屋顶往往独立成顶,将正脊省去,把前廊屋面改作圆弧形曲线歇山卷棚顶,以此将其称为卷轩、卷棚或抱厦,甚至演绎成宝厦。而中阿合璧的清真寺,则将前廊屋面改作平屋顶,在其正中部位构建一个大体量的穹顶建筑并且往往高出正脊。有的还在两侧配建对称的小穹顶建筑。从正面构成前有穹顶、后有殿宇的建筑形象。最后,宁夏回族建筑是伊斯兰建筑理念和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的共同产物。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文献记载以及保存下来的有关回族建筑,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同心清真大寺、永宁纳家户清真大寺都是中国传统的大屋顶木结构建筑物。它们在历经近千年的灾害、战火而依旧存在,并且成为各族人民参观的对象,是因为这些建筑作为回族优秀文化的载体,蕴含了许多的有关回族文化的信息,淀积了丰厚的中国伊斯兰教精髓,饱含了回族穆斯林的智慧,集中着回族在形成自己的建筑文化特色过程中的汗水和心血。

三、宁夏城市公共建筑的探索实践

回族建筑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伊斯兰教;回汉融合;拱北

Abstract:As early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Hui chose to seek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Han Confucianism. The Hui philosophical thought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will inevitably choose the road back to the fusion of Han and Hui culture. Assume the obje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Hui Muslim architecture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rriers of Hui philosophy. The hui architecture as the most important vector borne Hui performance of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objective function. The Article selected a model of Muslim architecture--Gongbei building and traced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of generation, the religious basis of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auses. It analyzed the art of the Gongbei building space, the shape of building facades and decorative arts features from which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ization”"of the Muslim architecture, reveals the development of Muslim architecture back to the Han road of “fusion”.

Key words:Islam;the Fusion of Han and Hui Cultural; Gongbei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5-57(4)

1 拱北产生的宗教基础和社会环境 [1][2]

在中国,“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征决定了回族聚居区因其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的人文环境和不同的时代影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回族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的表现形式。如在西北的甘宁青地区,回族聚居较为集中,回族地方经济发展落后,使得该地区的回族群众对宗教的感情十分浓厚,当地的回族上层人士也希望在宗教中找到一种既能突破教坊制度束缚,又能满足自己扩充经济、政治实力的新的组织形式和信仰方式,伊斯兰教苏菲神秘主义思想的传播,恰好符合回族各阶层情绪的表达和宣泄,因此苏菲派神秘主义思想的多样化形式在西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西北回族宗教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现象。

门宦是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派别及所属各支派在中国回族穆斯林中的通称。清初产生于西北的河州、循化等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始有“门宦”一词出现。门宦派在信仰方面除保留伊斯兰教信奉《古兰经》、圣训和五功等基本宗教习俗外,还崇拜教主,宣扬教主是引领穆斯林进入天堂的人,教徒须绝对服从;在教主墓地建立亭室,称“拱北”而加以崇拜。

2 拱北建筑形式

拱北在中国内地主要指苏菲学派的传教士、各门宦的始祖、道祖、先贤等的陵墓建筑。早在元代以前,来华的伊斯兰教传教士的墓庐多为圆拱形建筑,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中国伊斯兰教苏菲学派各门宦在其创传人、道祖的坟墓上建造拱北,始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其建筑形式与明清时的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墓庐多用形似阿拉伯的穹顶与中国传统屋面的攒尖顶相结合的盔顶形式,附设的礼拜殿、坐静室、诵经堂和居室等建筑多为歇山、卷棚、硬山等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拱北建筑装饰更是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彩绘和砖雕技法镌刻《古兰经》文、植物花卉以及传统道教、儒家寺庙常用的装饰主题。

3 拱北建筑空间艺术特征

拱北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呈现由简至繁,由单一墓庐发展为空间宏大的建筑群体的趋势。早期建在东南沿海的拱北,保留了阿拉伯传统建筑形制,地面墓室建筑为正方形,呈穹窿形过渡,上覆半圆形拱顶,无复杂装饰,简单、朴素。著名的有位于广州城外流花桥畔的宛葛素墓,它是唐代阿拉伯传教士艾布・宛葛素的墓地,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福建泉州东郊灵山南坡的灵山圣墓,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载,为唐武德年间到泉州传教的门徒三贤、四贤之陵墓。墓室地面铺方形石,墓穴由花岗岩石板铺砌,墓穴上并排安置两座墓顶石,分三层,上、中层,素面无雕饰,墓盖底座环刻莲花瓣图案,墓石截面呈拱状。全墓高60厘米,专家考证墓室方形石基上原有圆顶结构[3]。

到了明清时期,拱北建筑群无论总体布局,还是殿、厅、亭等的建筑形制,均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前堂后寝的陵墓制度而趋于成熟,形成了在东西向主轴线上布置墓庐、牌楼、礼拜殿、厅、照壁、亭等主体建筑,讲堂、阿訇住房、沐浴房等对称置于轴线两侧,辅以中国传统园林式的绿化景观设计,达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宁夏同心洪岗子拱北(图1)位于同心县下流水乡洪岗子村,是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教派、洪门道祖洪寿林(字海如)的墓地和道堂。拱北建筑群占地约50亩,总建筑面积约28 600平方米。拱北建筑群坐北朝南,北依山峦,南面平滩。沿一条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建筑群由前门、学堂、清真寺、居住楼、诵经楼、沐浴堂、食堂、拱北、正厅、拱顶塔、纪念碑、照壁等组成。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四进院落,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共同形成了一种中国传统建筑群的院落布局与阿拉伯风格建筑立面、装饰相结合的完整建筑艺术。

拱北的四进院落,由南向北,从低到高。一进院西侧是洪岗子清真大寺,青砖灰瓦,古朴简洁;东侧为经学堂教学楼和休息厅,还有宰牲场等设施。一进院和二进院结合部是拱北的高大门楼,门楼呈三层传统建筑歇山屋顶,上覆黄色琉璃瓦,飞檐翘角。二进院落正中是洪寿林教主的碑亭,坐落于石砌平台之上。西侧是沐浴堂、管委会接等室,东侧是灶房和餐厅,中间甬道之间均种植花草树木,显得和谐、幽静。从二进院登上台阶,经过一个走廊,便进入三进院,西侧为拱北主持人休息厅,东西厢是硬山屋顶的藏经室和储藏室,院落中间是假山水池。向北沿着石阶而上,穿过一个圆形走廊,进入第四进院落,该院落形成了以正厅为中心近似方形的城堡,城墙的外檐是城垛,内檐镶有黄色琉璃飞檐,檐下水磨砖垂直凸条装饰,每面墙有18根柱子,柱子之间由尖拱与外墙垛共同形成环形走廊,尖拱之间又有圆形阿拉伯经文浮雕。正厅建于台基之上,呈凸字平面形状,顶部为阿拉伯穹顶式样。

固原二十里铺拱北(图2)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二十里铺村,是嘎德林耶门宦的重要拱北之一,“嘎德林耶”,阿拉伯语音译,意为 “大能者”。12世纪为波斯(伊朗)人阿卜都拉・卡迪尔・吉拉尼(1078~1166年)所创,盛行于阿拉伯和中亚地区,是苏菲派中比较大的团体。清康熙初年由华哲阿卜都・董拉希首传入甘宁青。据研究表明,嘎德林耶门宦在固原、海原、彭阳的教众在文化上与儒释道的汉文化融合程度较深[4],这使得二十里铺拱北成了当地唯一的汉族群众信仰祭祀的伊斯兰宗教场所,……[5]拱北建筑群坐落在清水河对岸的东山坡上,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布局有序,规制完备。自下而上分三个区域布局,山下是重檐歇山顶的清真寺大殿,背对清水河,门向东开,清真寺大殿对面大台阶上一层台,进入重檐歇山顶的方形门庭,再由庭院转向南,通过三孔门上台阶达二层台,进内门入拱北院落,在高耸的二层台面上,卷棚琉璃屋顶的“静心堂”环以立柱,出檐成廊,高踞于建筑群之上。六角单层盔顶琉璃瓦屋面的墓庐亭高出“静心堂”的屋顶,将整个建筑群的立面构图推向高潮。[6]

4 拱北建筑立面造型与装饰艺术

中国西北伊斯兰教苏菲学派各门宦在其创传人、道祖的坟墓上建造的拱北,规模都很大,多由数个院落组成,有主体的墓祠院,也有为参拜人居住的客房院,还有礼拜殿、阿訇住宅及杂物院等,形成宏大的建筑组群。在墓祠前置礼拜殿,前堂多用卷棚顶,后寝则用攒尖顶,比较简单的用六角或正方形单层攒尖顶,大型的拱北则采用一层、二层或三层的六角形、八角形重檐塔楼,使用彩绘、雕刻等手法加以精心雕琢。这是中国穆斯林采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表现形式对伊斯兰教陵墓建筑的一种创造。

九彩坪拱北位于宁夏海原县九彩乡九彩坪村的圪塔山巅上,是伊斯兰教嘎德林耶门宦第七辈杨道祖和第五辈冯道祖及安老真师杨枝荣等人传播伊斯兰教的基地。嘎德林耶门宦在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常引用儒学、老子和庄子哲学思想阐述《古兰经》、圣训和苏菲教义,与其他苏菲派有着明显的区别。嘎德林耶属于逊尼派的哈乃斐学派,主张“先有道,后有教”,认为“教”是世俗的东西,由的生平语言所构成,而“道”则是超然的、非创造的亘古永存的,为了求“道”只有隔断夫妻恩爱,抛弃家庭温暖,脱离现实生活,云游四方,访名师,苦修,苦练,参禅悟道。认为修道者只有通过参悟静修,才能达到近主认主的目的。[7]

九彩坪拱北建筑群分为山顶拱北区、七祖静室道堂区、山下拱北礼拜区、堡子区女客住宿区、山洼绿化区等六个部分,占地面积约25亩。山顶拱北区建筑群坐北朝南,呈三进院落布局,入口为一组三个影壁,中间高大,两侧矮小,由两侧小影壁处各辟一拱形门洞。由拱门进入则是一狭小院落,沿中轴线穿过甬道,进入第二进院落,东西两侧为偏厅。穿过尖拱形券门,便进入了第三进院落,与中和堂相连的三座拱北墓庐,中间高大,两侧低矮,居于院落的中央。中和堂主体建筑和两侧附属建筑均面阔三间,卷棚顶,中间三间凸出,两侧各三间向北退让,屋顶也以中部高大,两侧低矮,从而凸显墓庐主人身份的等级差别(图3)。

与中和堂主体建筑相连的八卦亭墓庐是嘎德林耶门宦第七辈杨保元道祖之墓(图4),外形为六面体墙,上覆盔顶。盔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多用于碑、亭等礼仪性建筑,其特征是没有正脊,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中,即宝顶。在这一点上,盔顶和攒尖顶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顶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呈头盔状。墓庐内是四方底座圆拱顶。这种外表亭式、内置穹窿顶的建筑形制,既运用了伊斯兰风格的四方体圆拱顶的建筑特色,又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它是回族对中国传统陵墓建筑的一个新的创造。

拱北建筑群的砖雕装饰更是体现了伊斯兰教教义与中国儒家、道家文化的完美统一。拱北砖雕工艺均以青砖为料,用刻刀雕镂主题图案。砖雕艺术造型多用隐喻、象征、借喻等手法,援引《古兰经》、圣训等经典故事、传说,同时还有浓厚的儒家、道家色彩,运用阴阳鱼、莲花、竹子、兽头、吉祥物等典型的儒家装饰主题,同时还借用了中国工笔画风格的花鸟、山水画的图案等(图5)。[8]砖雕装饰主要用在拱北建筑群的影壁、门楼、山墙、墀头、山花和墓庐的外墙壁等位置。例如中门左壁为砖雕牡丹,右壁为砖雕海连花;背面为海水朝阳、月照松林砖雕图案;山门两侧是墓室;八卦亭墓庐立面采用三段式,底部采用砖雕基座,中部左右各有一圆形窗,其图案由阿拉伯文字组成;窗上方四周有吊垂牙子板,如意彩、飞橼、滴水、琉璃瓦等构件。顶部为盔顶,上置宝瓶、新月。

5 结语

以伊斯兰教哲理为基础的回族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选择了一条“回汉融合”的道路,回族建筑作为回族哲学思想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承担了回族本民族精神的客观表现功能。从溯源拱北建筑的产生、发展的宗教基础和社会根源入手,展开对拱北建筑空间艺术、建筑立面造型与装饰艺术特征的分析研究,从而发掘回族建筑的“儒化”特征,揭示了回族建筑发展的“回汉”融合之路。

参考文献:

[1] 孙俊萍.伊儒合璧的回族哲学思想[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7.

[2] 杨启辰,杨华.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和现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2-5.

[3] 陈育宁,汤晓芳.回族古代宗教建筑的文化艺术特征[J].西北民族研究,2007(4):15-21.

[4] 徐兴亚.西海固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266.

[5] 毕敏,冀开运.固原南古寺拱北的历史渊源及其功能分析[J].商洛学院学报,2009(6):55-58.

[6] 李卫东.宁夏回族建筑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回族建筑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字画;装饰;建筑物

中图分类号:J5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45-02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元素在装饰设计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逐渐的开始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设计思路。然而,回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以伊斯兰文化为引导,在某些程度上也融入了一些汉文化,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文化。其中,经字画艺术在回族装饰艺术品中不仅是一种书法艺术的体现,也是代表伊斯兰图案的完美体现。经字画艺术的表现也完全融合了汉文化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不仅出现在很多的伊斯兰建筑上,而且,在诸多的伊斯兰居民生活用品上也常有体现。经字画的使用,表现了回族独特的艺术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经字画艺术的形成与特点

经字画艺术是回族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形成是回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而来的,与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播有着直接的联系,经字画书法艺术在伊斯兰教的的多种领域使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经字画书法艺术作为回族一门艺术,不但在形式美上特别的讲究,而且在艺术的表达方式上也有自身的价值,在欣赏的过程中,细细的体会,会觉得回味无穷。

随着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经字画艺术在回族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宗教场所、生活用品、壁纸、日用器皿等等各种形式。随着历史的脚步,文化的变迁,经字画书法艺术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提出特有的伊斯兰美术。其美感主要体现在它的变化及字母间产生的强烈韵律感,在清真寺的每个角落我们都可以看到。如纪念碑上,墙壁上都雕刻着这些民族特有的字体,即显示出民族的个性,又具有强烈的装饰美感。在经过反复的使用后,逐渐产生了新的表达方式,大量的修饰字母以及一些几何造型,给经字画书法增添了强烈的装饰色彩。

二、经字画艺术在宗教场所的装饰设计

宗教场所中最为常见的主要是一些建筑物,建筑形态与装饰具有明确的体现。然而建筑艺术也是回族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穆斯林有特殊的活动场所,常见的有清真寺以及道堂,这些是回族特有的场所,其建筑装饰体现着特有的伊斯兰文化,这些表现的形式代表着伊斯兰教信徒特有的信仰和审美趣味。

经字画书法艺术在回族建筑的装饰上独树一帜,有着自身的个性。回族的建筑的装饰多以淡雅为主,彩画比较少见,在整体的颜色处理上比较统一,其中绿色的表达比较多样化;在建筑物内部也有较多的装饰,匾额就是较为常见的,然而经字画的运用也比较繁多,这也是回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其中这些匾额的内容主要是表现其民族的信仰以及履行的宗教义务等等。在形式上也有诸多的手法,有圆形、菱形以及棱形等对称的书法字体。有的是以中国对联形式的表现,这种形式的表达,明确的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在建筑物的大殿内,地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是为了穆斯林在礼拜的时候使用的附属物。它的设计在色泽上一般光彩艳丽,图案朴实无华,这些图案的使用有着鲜明的回族特色,在图案的设计上也有着汉文化的体现,很多有书法字体的出现,在回族文化的意识当中,经字画作品的艺术是圣洁的,是他们信仰的圣物,而非用来踩踏的。

图一

三、经字画艺术在居民生活中的装饰设计

回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但居住环境比较分散,一些长期原居某一个地区的人民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着自身的个性,同时也会受到当地居民的影响。回族在我国主要集中宁夏、甘肃等一西北地区为中心,大多数以平房为主,受汉文化的影响,也有建造砖瓦建筑。在回族民众的居室内大多有一些以经字画为主的书法对联,以此来美化室内的环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些对联一般都放置在室内的正堂位置。当然在回族的对联当中,也是分为左右两侧,上联与下联,文字内容的布置也是相对的。其中扇面也很常见,因宗教的题材多样化,主要采用一些庄严大方的形式,虽然作品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之处,都是以书写的形式在纸张上进行,成品之后可悬挂在室内的墙壁上,供他们欣赏,不同于汉族的纸扇,是用来把玩或去热的工具。因他们造型比较特殊,故章法与其他造型有所不同,所以,书法的表现时也处理的效果非同一般,是形式多样的,但是,还是要考虑到它的全局性,即要凸显民族的个性,又不得失去美感。

经字画艺术书法的落款一般被放置在作品的下方,没有明确固定其位置,可根据它的章法结构和分间步白的需求,找一处空白区域即可。相比于中国汉字书法的落款,经字画艺术较为随意,自由度比较高。

图二

经字画书法艺术对整体的布局排列非常的严谨,在字体艺术创作中,有多种的表现形式,最为常见有矩形、扇面形、三角形、方形等,不拘一格。在其他文案中,花卉较多,其花卉的设计与书法字体的结合,充分展示了一种新的艺术门类。所以,经字画在多种的形体表达中别具一格,它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中图形的创作也体现了回族的风土人情,民族性格,又增添了美丽、理想化装饰题材。

四、经字画艺术在器皿中的装饰设计

在我国,瓷器被誉为中国的代名词,它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瓷器是我国的传统行业,它是我国工艺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自身的造型、色泽、装饰图案、以及设计的理念,都具有浓厚的中华文明。我们都知道艺术是高于生活的,在回族艺术自身的发展中,产生了具有民族个人情怀的艺术风格,艺术品的特征也完全体现着回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在工艺品上有多种的装饰的表现,带着浓郁的回族色彩。虎噬鹿铜牌饰:长12.2厘米,宽6.5厘米,通体呈不规则圆角长方形,这样的形态是很少见到的,虎作成站立的形态,额部前突构成一环,尾上翘与背部相贴,眼圆睁,张口噬鹿的背部。左前爪搭在鹿肩部,鹿回首,前肢前伸,后肢前屈,虎的右前爪下踩踏一幼鹿,幼鹿伸首,作挣扎状。虎的头、项、背与尾饰有鸟头纹,器表略鼓,饰勾云纹,圆点纹,弧线纹及三角纹等,尾端背部有一钮。

回族工艺品艺术丰富多彩,从造型朴实,色彩优雅的特点,凸显了鲜明的地方特点,同时它也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的产物,在我们如今的社会生活中,工艺品也倍受我们人们的青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回族经字画书法的发展将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自由。

参考文献:

[1]陈坤.阿拉伯文书法艺术[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2]陈育宁.汤晓芳 中国回族文物[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