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动在身边作文

感动在身边作文

感动在身边作文

感动在身边作文范文第1篇

人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事,但最令我感动的事发生在我最敬爱的母校——实验小学。

记得那是一个酷暑难耐的夏天,太阳公公炙烤着大地。这节课是年级统一的体育活动课,同学们都穿着小背心,每人手中都拿着一把大扇子,懒洋洋地坐在阴凉处。这时,大喇叭里传来了师校长语重心长的话语:“同学们,今天我又发现了校园‘牛皮癣’,它已经困扰了好长时间了,希望同学们不要破坏我们校园美丽的环境……”别人或许不知道,但我们清楚的很,所谓“牛皮癣”就是泡泡糖粘在地上,天长日久就变成了黑色。是啊,放眼望去校园里这种东西随处可见,操场上、楼道里、教室中,曾经美丽的实验小学如今怎么变成了这样?

广播刚刚结束,同学们突然拿起小刀子,蹲在地上一点一点地往下刻“牛皮癣”,10分钟,20分钟,时间一秒秒地流失,汗水一滴滴地落下……我被此情此景所感动了,也拿起小刀,冲了下去……

这时,“实验小学是我家,校园美丽靠大家;实验小学是我家,我们永远热爱它。”这样的口号传遍了校园,顿时,校园里热闹非凡。

感动在身边作文范文第2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直党工委《关于开展“机关道德讲堂”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决定在全局开展“道德讲堂”建设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全局干部职工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为核心,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基本形式,传播机关普通党员干部职工的道德故事,推动道德实践,汇聚道德力量,形成道德风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使道德理念入脑入心,外化于行,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全局干部职工道德素质,着力营造“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

二、活动目标

以提升全局干部职工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为核心,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建设为重点,结合“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教身边人”这一要求,围绕“礼仪”主题,推进社会公德建设;围绕“诚信”主题,推进职业道德建设;围绕“和睦”主题,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围绕“友善”主题,推进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一个好职工、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自觉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三、组织机构

县局成立“道德讲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兼办公室主任。

四、活动内容

主要对象是局所属各股室和计量所干部职工。以倡导勤政廉洁、忠诚负责、知礼守礼等为主要内容,将参与“道德讲堂”活动纳入机关干部职工教育培训体系,教育引导广大机关党员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改进作风、提升效率、搞好服务,争做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表率。

五、活动形式

县局机关3楼视频会议室设立为“道德讲堂”,作为我局开展道德教育的主课堂。由专人主持定期开讲,程序以“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为主,从10月份开始,每月一场。具体形式为:

1.唱一首歌。组织开展道德歌曲演唱及歌咏比赛,营造学习道德楷模、弘扬道德风尚的浓厚氛围。

2.看一部短片。选择一些反映道德建设、宣传道德模范的影视片、专题片组织播放。也可以从本系统干部职工拍摄反映自己身边凡人善举的视频进行播放,激发广大干部职工争做文明有礼、尚德守法、乐善好施的文明市民。

3.诵一段经典。举办诵读中华传统经典道德语录、道德书籍和百姓家训交流等活动,传播和树立先进道德观念。

4.讲一个故事。一是邀请道德模范、文明典型本人或相关人员组成讲述感人的故事,二是充分挖掘身边的凡人好事,请其的本人或他人进行讲述,真正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感动身边人,让干部职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影响,提升道德修养。

5.作一番感悟。每次讲堂结束后,结合讲堂内容,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谈体会、谈感想,让党员干部职工评议身边好人好事,评议不文明不道德行为,品悟道德力量,鞭笞道德失范,提高道德境界。

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责任。全局干部职工要积极参与“道德讲堂”建设工作,“道德讲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部署、督促、检查“道德讲堂”建设工作,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专职机构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感动在身边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 作文教学 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学科作文学习的目标以及重点在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均有侧重。小学一二年级以识字为主,关于作文的练习是“看图写话”,还称不上“作文”。到了三年级则不一样,进入了小学中级阶段,识字不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作文从这个年级开始跨入了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的学习。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学习作文的起步阶段。三年级是小学学段的一个转折期,除了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学写作文,学习任务相对繁重。

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这个小学中学段的习作提出的阶段性目标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小学生来说归结起来无非是使学生乐于表达,喜欢表达,愿意表达。

从写话到写段,字数有所增加。从单纯的写话到一定的描写,语言上还需有所提高。对于刚刚迈入写作门槛的三年级学生来讲,作文要求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

作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都是让学生爱作文,老师费尽心思也是为了此目的。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畏惧,而且由此产生了厌烦感,作文的本质就变了,作文的初衷也背离了。所以,从三年级,这个作文的初始阶段开始,兴趣,应该是老师首先也是重点应该关注的。写的水平暂且不着急,一定不宜把学生的写作兴趣给抹杀了。

兴趣是一种原动力,只要有兴趣,再难的事也敢做,都可以做好。那么,对于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如何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帮助他们开启写作之旅呢?小学生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经过自己的语言组织。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让学生写身边事,说身边人,描身边景,述心里话,关注孩子的生活环境,关注孩子的心理特点;引导孩子观察自己的生活,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心思,从多渠道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说激发写的兴趣。听说读写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技能。说是一种口语表达方式,写是一种书面表达方式。说在写先,满足了口语表达的欲望,或者学生先会用口语组织起自己想说的语言,有助于激发起学生书面表达即写的兴趣。在作文教学之前,不妨先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遵循他们的思维特点,让孩子们在自然的交流过程中主动地说,积极地说,畅快地说。只要学生觉得感兴趣了,自然而然就想说了。说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也会出现有的时候,有的学生即使有着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也无从说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埋怨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低,而是要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发表意见。也就是说,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良好的说的环境,调动起他们说的欲望。在学生说话出现问题或说不下去的时候,教师需要发挥自己“引导者”的作用,指点一下或拉一把,让学生能说得对,说得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也会随之进步。

二,从身边挖掘兴趣。

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简单,其世界也不复杂。写作,自然应该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从身边事,身边境写起。比如先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开始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校园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所以不妨先从校园写起。在教学生写《我们的校园》这篇作文时,不宜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里,而要把学生们带到校园里,让他们自己观察,自己写自己想写的,最后再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结,概括自己的经验,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写作源泉,他们的思路活泼了,就不会按照老师出的题目一句句拼凑,而是写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写自己心里有感悟的东西,有丰富的材料可写,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不至于内容贫乏,无话可说。

身边事的变化,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好像很小。写日常生活,一次两次可以,时间长了,学生极有可能会失了兴趣。为了给学生提供可写的东西,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身边给学生创造“生活”。学生怕写作文是因为没有生活事例可以写,所以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去用耳朵听、用手触摸,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多组织学生活动,以此积累作文素材。例如:为了写好活动类作文,可以组织学生玩“丢手绢”、“老鹰抓小鸡”等游戏;为了写好人物作文,不妨组织学生给同桌,给爸妈画相,观察每个人的五官有什么不同;为了写好状物作文,也可以组织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回来,向同学介绍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喜欢它……只有生活丰富了,学生才有富足的作文素材,为写作打好基础。

三,让兴趣在展示和肯定中得到巩固。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可让学生感受写作的成就感。比如可以选几篇写得比较好的或者有特色的文章,请学生上台朗读给同学们听。读的同学会有一种认可感,听的同学会从身边的好作文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除了让学生把写得好的文章读出来外,还可以打印好,张贴到班级公布栏中,也可以定期把优秀作品打印成“习作快报”发给全班同学阅读学习。学生对于自己的文章能够在“快报”中出版都觉得是一种荣誉,平时就爱写作文的学生更加积极写文章,更乐意去看书了;而其他同学也心向往之,羡慕之余以此为目标,尽力把文章写好。渐渐地,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氛围。

作文,本应是“我以我口说我心”,却曾经使很多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究其原因,过早地丧失了对其的兴趣不能不说是一大原因。小学三年级,作为作文的起步阶段,最该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三年级作文教学最该做的是,激发兴趣,帮助学生开启作文之旅。

参考文献:

[1] 陈诗懿.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3.01期

[2] 董俊英.来源于生活 流露于自然――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01期

感动在身边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边界文化 文学 文学虚构

前言

巴赫金认为,边界的文化就是一种审美文化,只有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再加以人工的创造,在坚定立场的支撑下,就能够充分发挥思想的力量。这是巴赫金对于文学中作者与主人公关系的描述,认为作者要处于边界之中,处于作品与主人公的边界,处于行为与内心的边界,这样最终的文学作品才能够具有美学价值,这是对于文学创作中的外位性的分析,巴赫金并没有对于边界文化的文学的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因而我们可以对此部分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探讨。

审美活动与“边界文化”的文学

文化领域本就是一个十分宽广的范围,而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文化,是属于文化领域的,那么对于边界文化的文学的探讨是否要遵从文化领域的特征分析规律呢?由于文学具有特殊性,作为一种审美文化,是其一大特征。

文学具有审美文化,是具有独特的审美形式的。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形式是区分文学与其他文化领域的重要特点,赋予了文学独特的魅力。形式不是一种单一存在的特征,而是一般文化对象与物理对象都具有的时空特征,这种时空特征能够通过其边界特征将对象从现实世界中划分开来,给予其特征,表明其身份,但是其并不会让对象从现实世界中抽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存在。但是审美形式就不同于一般的形式,其不仅具有一般形式所具有的功能,同时还具有专制的力量,审美形式通过这种专制的力量可以让文学作品从现实时空中脱离出来,虚构另一个时空,这个独立的时空也可以称之为审美世界,具有审美独立性。审美形式的专制力量让现实时空中的素材以不同于现实时空的性质存在于审美世界之中。因而审美形式的边界具有多样性,是现实活动与思维想象活动的边界,是现实生活与虚构世界的边界,是两个世界的区分点同时又是两个世界的联系点。

在进行文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有移情作用的存在,外位性也是其不可忽视的因素,所谓的外位性是指作者和读者都是处于文学世界以及主人公世界之外的,来对于主人公以及文学世界进行完成与关照。作为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活动的整体是由移情和外位性共同组成的。审美不是独立存在的,审美需要欣赏者,同时需要找到一个主人公及其世界之外的立足点。而文学创作的过程也是一样的,作者必须拥有一个主人公及其世界之外的坚定立场,这样才可以保障在审美上去完成文学创作。因而,外位性在文学创作活动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脱离了外位性的文学活动就没有心理距离了,就只能够称之为一场游戏或者是一个仪式。移情需要文学创作者与主人公在精神上达到统一,拥有相同的情感体会,外位性则要求作者处于主人公及其世界之外,具有自己独立的立场来对主人公及其世界进行关照。在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变换的地位,在边界之上不断地进行着边界的超越。文学的边界是其特征,通过将两个不同时空区分或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广阔的视野以及巨大的张力。通过对于边界文化的研究,我们就能够对于文学活动的基本特征有一个了解。

处于“边界文化”的文学中的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一种边界文化,是处于现实时空与虚拟时空交界处的,其会受到意识形态与权力的影响,但是其内在又蕴含着脱离意识形态以及权力掌控的力量,这是由于其边界性质决定的。

文学创作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因而进行文学创作的语言以及素材中都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只有对于这种现实经验进行深化与发展才可以使得文学作品变得充实,变得具有现实感,这样的文学作品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够为人们所接受与喜爱。任何凌驾于实际之上的虚幻的文学作品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不会对人造成吸引力,因而作者在虚构主人公及其世界时是需要一定的现实支撑的。文学创作就必要涉及到对于语言的运用,语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其中蕴含着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权力,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意识形态性更加显著。

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审美秩序,利用感性生命的秩序来构建自己的文学王国。虽然有时候创作者会利用某种策略使得欣赏者处于特定位置,利用自己的叙事方式来引导欣赏者看待世界,但是欣赏者是不会被这种从文学作品中透露出的意识形态以及权力所影响的,欣赏者对于作品的感悟是来自于自身的感性认识,利用这种感性认识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

不同的人对边界文化文学的理解

哈琴在《后现代主义诗学》中间提到后现代批评重视意识形态权力的问题,在人文主义的反对下,它将人文艺术解释为普遍永恒的东西。很多的艺术都是存在于意识形态当中,他们构成了我们复杂的生活中间的权利和体系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很多的方法来揭示被压制的声音,用这样的方式来证明文学本身。

文学本身是一种艺术,不是我们用来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武器。在文学的创作世界中间,当我们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不谋而合的时候,我们就会进入作者的世界,在里面完全按照他的描述进行思考,去感知周边的事物,去感受世界的变化,就这样读者就被他们轻易地掌握了。可是读者脱离了里面的描写,成为了事件的一个观察者的时候,这时候他就有可能脱离掌控,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然后重新审视叙事者的文章,阅读中的这种双重视角的转换也正是代表两个权力之间的纷争。

费伦认为在文学作品中间,叙事者总是用特定的表述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并在读者不知不觉中间将这种思想传送给了读者。当读者面临着这种状况的时候,就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和看待世界的方法来与叙事者的世界观进行博弈。事实上,在文学作品中间的权力之争可能更加的严重,叙事者毕竟不能掌控整个的文学作品的方向,可能整个事件的叙述最后会脱离他的掌控。这些都更进一步说明了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对于费伦的描述,他忽略了文学作为审美文化的边界性质。在文学作品和现实世界的频繁变换下,它将现实世界和作品中间的虚拟的世界混淆了,忽略掉现实的世界逐渐地把读者引向虚拟的世界,但是文学怎么可以强制人们呢,毕竟人们活在现实的世界中间,这样的引诱人们进入虚幻的世界的行为,必将被文学界唾弃和不耻。以上描述的只是一个方面,另外的一个方面是文学中间的感性世界激起人们的感性认识,走入他构造的社会。但是,正是因为感性的力量,最终人们的思想还是会被理性的思想掌控,让人们逐渐地走出这种意识形态的牢笼。同时也正是这种感性的力量让读者只是停留在对文学作品审美的阶段,不会被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所笼罩,最终凭借这种感性的力量冲出意识形态的包围。

对罗兰・巴特提出读者阅读中的“狂喜”,约翰・费斯克做出这样解释:狂喜是自己的意识形态已经凌驾到了身体之上,对于身体的主体性已经丧失了,意识形态充斥的躯体已经改变了它的本质,原本产生意识形态的场所现在却被意识形态占据,这时候这样的躯体就已经回归到了本然状态,以此来躲避意识的规则,这时候意识也就显得无力。

在说到解释活动时,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中的主人公不断地与不同的人交流对话,他的思想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文学也有它的特殊性,它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但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间不断沉沦的时候,这时候唯有艺术的力量可以让我们重新面对生活,这就是艺术的魔力之所在,当读者自动规避了作品中间的陷阱的时候,这时候就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在这种状态下不断地激发生命的活力。

结语

文学是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任何文学作品中都具有意识形态性,但是文学作品本身又存在一种抗拒的力量,其反对任何意识形态对它的控制,随着文学时代的变迁,文学中的意识形态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其魅力是不会受到影响的。文学作为一种游离在现实与虚拟时空边界的边界文化,是一种理想的自由的存在。

参考文献:

[1]马大康.试论处于“边界文化”的文学[J].中国文学研究,2013,04:30.

[2]杨竞业.论边界道德与边界文化[J].探索,2009,12:15.

感动在身边作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在平常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发现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不喜欢动、体育成绩在达标边缘的学生我们称为体育边缘生。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和对长沙市五所中学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原因进行探析。并对如何应对这群边缘学生提出相应策略,希望为中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中学 体育 边缘生

一、研究目的

社会生活质量的大大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成为当前热点关注。许多孩子不愿意运动、甚至上体育课也情愿坐着。这类学生通常体育运动能力、体育参与程度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称之为体育边缘生。这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力,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调查分析体育边缘生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为今后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对策,为提高边缘生的健康体质提供帮助。

研究方法

二、调查方式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结果

长沙市中学体育边缘生体育价值观:通过对长沙市五所中学不喜欢体育运动的100名学生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运动对自身健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不明白通过锻炼给自身体质带来的益处,甚至有些学生是认为体育运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个项目。这表明,一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不高,通过询问其主要是学校对体育没有加以重视,体育教师在课堂也没有对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对增强自身身体素质的强调与解释。通过交流谈话,这些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部分来自生理上的缺陷,感觉到自卑而害怕参与体育。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来自于体育课堂内容的枯燥无味,觉得上体育课不能吸引他们。

(二)中学体育边缘生的产生原因

通过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将体育边缘生可以分为四大类,即体育思想型、生理性、心理性和混合性边缘生。不同原因形成的边缘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下面将其原因进行剖析:

1.思想方面的影响

这类学生压根就不知道体育锻炼的价值何在?一方面是面临现在初中升高中的升学压力,学校忽略了健康的体质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一般学校一周才设置两节体育课,组织学校体育活动也比较少,这大大不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宣传,加上体育教师在体育锻炼的价值方面对学生宣传没有重视。另一方面来自学生本身和家庭环境,现在的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受到伤害,所以千叮咛万嘱咐少动。加上学生从小养成的怕吃苦、怕累等因素,造成学生没有意识到锻炼的意义。

2.生理方面的影响

由于自身身体某方面的缺陷造成心理上的自卑感、孤独感、匮乏的安全感以及不良的适应模式、自身不利因素形成的无力感。这使这些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止步,慢慢的形成疏远学生,远离集体活动。其主要因素还是因为没有找到他们自己相适应的运动项目,以及克服自己内心的里面由身体原因带来的伤痕造成的。

3.心理方面的影响

一般心理方面原因形成的学生往往都存在或多或少上的心理问题,在中学生阶段主要表现为叛逆。叛逆型的体育心理型边缘生常常表现在上课时迟到早退、多动纪律性差、作风散漫、放任自流、不喜欢循规蹈矩的上体育课,甚至喜欢扰乱课堂秩序。这类学生的一般存在心理障碍,或是有多动症状或是智力上存在一点差距。

4.混合多方面的影响

存在以上两个或是两个以上方面形成的为混合型体育边缘生。这类学生比较复杂,有的承受了不止思想、生理还有心理等各方面的原因,混合多种因素在里面。一般这样的学生比较孤僻,不爱说话,更不喜欢集体的运动等。

四、结论与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是“边缘生”得到优化工作的前提。体育教师应该在课堂常规、课堂教学、课后总结都融入体育健康的相关知识与价值,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体育的动作技能和体会体育带来的乐趣,更应该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身体的重要价值。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才会拥有持之以恒的锻炼习惯,才能拥有健康强壮的体魄。

(二)努力发现“体育边缘生”身上闪现的每一处亮点,多表扬、多鼓励,使他们感到自身的优势。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主动关系这群学生,在课堂与课余时间多给予关注,发现其闪光点,并帮助他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强其自信心,消除自卑感。让他在体育中找到自我,并享受体育给自己带来的异样。

(三)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应学生活动为主体,课堂内容设计丰富新颖。教师备课课堂内容的设计是否生动有趣,是学生积极参与程度的直接导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同样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符合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四)加强体育锻炼习惯、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学校要重视校园体育的推广,积极并坚持响应国家号召的每天锻炼小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在自己喜爱和擅长运动项目的兴趣。从而可以使学生在校园就养成从小锻炼的习惯,培养其坚持锻炼的意志。让学生都爱运动,都受益于运动。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2005.

[2] 王术刚.“边缘生”的成因及优化策略[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