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范文第1篇

一个总为他人着想,又十分仔细细心、批改文件时总是一丝不苟,他对科学的热爱,他就是----朱光亚。他2011年逝世。他对以前充满遗憾,对未来充满向往。当我看到朱光亚的一幕情景之后,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直流着。

一个肝胆医生,不畏手术的风险,执意的来策划手术计划。当一个女孩生命垂危时,众多医生都不敢为她医治,而他却不管如何都要试试,进行了9个小时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女孩已经好了起来;他还常常为别人着想,为病人们摆鞋怕病人晚上下地时找不到鞋……他就是吴孟超,把病人当做是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而且他要求的手术费是十分便宜的。

刘伟对未来的向往,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击破了他面前所存在的困难。他这种向往使他有了自己的天空。最后用脚弹出了一首首优美动人的钢琴曲。

感动中国人物范文第2篇

201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中有为国家科技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有常年深人贫困山区的支教者.有为“南水北调”作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有隐姓埋名捐助社会的公益人士.有奋斗在国家反累恐一线的公安干警,有敬业奉献、赢得群众爱戴的好医生.有为照顾亲人付出一生精力的好市民……

让我们走近“感动中国”人物.让我们一起分享平凡人物的激情、精彩与感动!

于敏:报国心皎洁

2015年1月9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摘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桂冠.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当时,正在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进行原子核研究的于敏接受了另一项任务――参与研制氢弹。一边是自己十分热爱、研究了十年,即将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一边是未知的挑战和国家的需要,没有犹豫,于敏选择了后者。从理论到技术,氢弹都要比原子弹复杂。中国原子弹研制的前期,还有一点点苏联经验。而研制氢弹,于敏他们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当时,原子弹和氢弹研究共用一台电子管计算机,氢弹只能占用百分之五的时间,每个礼拜只有10个小时左右,而且基本都是在夜里。他说:“比起美国、苏联来,我们是穷人。穷人就要有穷办法:动用最古老的工具算盘和计算尺。”于敏是研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唯一没有留学经历的,被外国同行称为“国产土专家一号”。他能成为氢弹研究的核心人物,靠的是天赋乖勤奋。

1967年6月17日,中国首次空投氢弹爆炸成功。于敏不无骄傲地说:“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大家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是可以创造出奇迹来的。发达国家能够做出来的,我们照样也能做出来,并且更快。”在突破氢弹技术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有的人因此称于敏是“中国氢弹之父”,他却认为“这话不科学,最主要是团体”。于敏讲,他自己的座右铭是: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他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颁奖辞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气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朱敏才、孙丽娜:为霞尚漫天

朱敏才曾经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外交官。十年前,当朱敏才从驻尼泊尔大使馆商务参赞的岗位上退休后,他和他的妻子做出了到贵州山区支教的决定。他们说,他们还能够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作为超龄的志愿者,夫妇俩把义务支教作为生活的新起点。他们说,他们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这一年,朱敏才63岁,孙丽娜50岁。

贵州省兴义市马岭镇尖山苗寨小学地处黔西南,海拔1300米,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尽管对山区的艰苦有所预料,但尖山苗寨的条件还是超出了夫妇俩的想象。条件虽然艰苦,但夫妇俩把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了孩子们的教学中。山寨里不仅有了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和悦耳的歌声,山寨里的孩子们更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长期的紫外线照射和长期吃不上青菜,孙丽娜的视力逐渐减弱。朱敏才也因南方的湿冷而落下风湿。孙丽娜说,和过去的生活相比虽然很苦,但却很快乐。

他们这一待就是十年。十年间,夫妇俩行程上万公里,支教了五所乡村小学,募集善款350多万元,改变了无数山里孩子的命运。贵州省遵义县龙坪镇中心小学.是夫妇俩支教的第五所小学.此时的朱敏才已经年过古稀。他说,只要能干得动,他就继续干下去。

颁奖辞

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赵久富:置与江海宽

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随着蓄水时间的临近,世代栖息于此的村民,将永远告别故乡。2009年,十堰市郧阳区余咀村因为地处“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被确定为首批移民搬迁试点村。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搬迁的标准,余咀村一大半人要搬迁到600公里以外的黄冈,一小半人可以留在本地后撤内安。外迁到人生地不熟的黄冈,意味着要远离家园,生产生活方式也将面临重大转变,这让村民们十分担心。赵久富是余咀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原本属于内安范围。面对没有村民愿意外迁的局面,老赵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放弃内安,带头外迁黄冈。村支书带头外迁,陆续有61户271名村民签了外迁协议。搬迁前一天,他最后一次将村党支部的党旗挂起,在党旗下庄重地宣誓:一定服从党的决议,执行党的纪律,带领所有移民党员,搞好移民工作。外迁到黄冈,老赵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已经80多岁的父母亲。60年代建丹江口水库,赵久富一家就搬迁过一次,当时属于内安移民。快落的叶子,不能离开根,两位老人最终决定不跟儿子外迁黄冈。

2010年4月30日清晨,赵久富组织外迁移民集合上车,目的地600公里外的新家黄冈。快到发车这一刻,车上车下到处是离别伤感的情绪。老赵反复叮嘱移民干部,谁哭干部不能哭;干部一哭,移民就更难离开了。叮嘱干部们不能哭的老赵,上车后再也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泪水。

2014年12月12日,全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从此在中国的版图上,平添了一条纵贯南北的碧水长廊。在南水滋润北方干渴土地的背后,是移民沉甸甸的付出。

颁奖辞

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张纪清:涓滴见沧海

2014年11月20日下午,一位老人起身准备离开银行,突然他摔倒了。此后老人被送进了医院,医护人员在他身上发现了三张汇款单,分别是给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四川芦山地震灾区和江苏祝塘镇中心小学的捐款,汇款人是“炎黄”。而这个被偶然发现的名字,揭开了一座城市寻找了20多年的秘密。

1987年,江苏省江阴市祝塘镇敬老院收到了一笔1000元的捐款,这笔钱在当年可不是个小数。经过查找,汇款人“炎黄”是化名,汇款地址也是虚构的。从那时起,炎黄的捐款单不时出现在人们的眼中,而在20多年后的今天,谁是炎黄这个问号,却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了答案。他就是张纪清,今年74岁,和老伴儿住在江阴市的一栋普通住宅里。

1980年,40岁的张纪清凭借自己钻研的养殖技术迅速致富。之后他考查了新项目.要好了新设备.准备建公司开工厂,可是就在此时,他却停了下来。因为他看到自己熟悉的许多孩子误入歧途,“两个原因,一个是缺少家庭关爱,一个是缺少文化。这是两个大问题”。张纪清心里十分着急。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资助这些孩子继续上学读书或是走经商的正路。于是他卖掉已经运进厂房的设备,辞退新请的员工,把资金无偿地资助给周围的家庭。此后,他资助的范围逐步扩大。而在1987年,他得知镇里的敬老院正在筹建.就首次以“炎黄”这个化名汇出了那笔1000元的捐款。他说:“尊老爱幼,互相帮助,济贫扶困,这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优良品德吗?所以要用这两个字――炎黄。”

由于没有记录,因此无法准确得知张纪清为了帮助别人累计捐出了多少钱。但一个人持续30多年的善举,却带动了一座城市的慈善文化。在江阴市,以炎黄为榜样建立的爱心团队,已有近300支。

颁奖辞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你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你为我们点燃。

陶艳波:爱子心无尽

杨乃斌是个不幸的孩子。八个月大时的一场疾病让他陷入无声的世界。母亲陶艳波开始给儿子进行艰难的口语训练,一声“妈妈”就教了整整三年。杨乃斌一天天长大了,尽管听不见声音,但他学会了说话。1999年,杨乃斌7岁。这一年,陶艳波做出了一个出入意料的决定: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陶艳波辞掉了工作,决定陪读。她不仅要教孩子学习,更要教孩子融入到同学们中。陶艳波每天都要帮儿子把整堂课的内容记录下来。对于学习,如果说别人要花一分的努力,这对母子就要用十分的努力。高中三年是陶艳波最为艰难的时刻,年近四十的她要弄懂中学这些复杂的方程、计算、定律异常吃力。但她必须面对,因为她要是不懂,孩子就更不懂了。陶艳波就像个战士,每一天都在攻克难题。

杨乃斌这个失聪的孩子就这样在人们的惊讶中上了小学,读了中学,并考上了大学。今天的杨乃斌已是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大四的学生。而母亲陶艳波一步不离地和他同桌了16年。人们说陶艳波创造了一个奇迹,但陶艳波说她获得了幸福。

颁奖辞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热词盘点

筷箸申遗

筷子对于中国人再熟悉不过,但筷箸文化在现代生活中被忽视已久。为唤醒人们对筷箸文化的重视,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计划在2015年将筷箸习俗申请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筷子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礼仪、膳食和生活哲学。但是,由于对遗产保护的长期疏忽,筷箸文化在我国的影响日渐式微。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对保护筷箸文化十分重视,不仅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研究,还把每年8月4日设为“筷子节”。韩国也有人声称筷子是他们祖先的发明。中国的筷箸文化已经成为日、韩竞相争夺的一项文化遗产。

“闰秒”

2015年6月30日,科学家们将再度给钟表额外增加1秒钟的“闰秒”时间。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或将给全球网站和电脑带来巨大影响。

“闰秒”这一概念在1972年被首次引进,是为补偿地球自转速度不均而设置的。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计时工具是原子钟.原子钟利用原子吸收或释放能量时发出的电磁波来计时.所计时间称为国际原子时。而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时间计量系统称为世界时.或称格林尼治时间,即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标准时间。由于地球自转速度有时会变慢,世界时和国际原子时会出现微差,定期给世界时加上一秒才能使两者同步。调整后的世界时称为协调世界时,它就是国际时间计量标准。最近一次的闰秒出现在2012年7月,虽然许多人并未注意到,但这多出的一秒造成了一些网站的瘫痪,因为它们的服务器时钟突然失灵了。

“城际通勤族”

感动中国人物范文第3篇

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第1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为了纪念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表彰活动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在这一天,“赤脚”医生邓万祥、送气工颜展红、高中生郭秦从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手中,接过了“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的奖杯。

走上这条路,并非没有缘由

说不清具体是哪一年,只记得在邓万祥很小的时候,他就对医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邻居中有位叫邓发银的老大爷,喜欢调配一些治疗刀伤的草药,看着山里采摘的叶子、花草混合在一起,捣成汁液敷在伤口上,慢慢愈合,邓万祥感觉神奇极了。

而真正让邓万祥下定决心走上“医道”的,还是来源于母亲的病。

“我记得那时候妈妈病了,却找不到医生,我一天跑T6个地方,几十里路,都没请到人。当我淋着大雨在泥泞的山道上又跑了十几里路,到达第7个地方,才请来了医生,那个医生走了好远才到我们家。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也要做个医生,为山里的老百姓们服好务。”回忆往事,邓万祥感慨万千。

上天总是眷顾善良的人。1969年武汉空军医疗队在长阳乐园举办“抗大红医班”,培养乡村医疗人才,听到消息的邓万祥激动万分,简单收拾好行李,没有等到天亮就上路,走了100多里山路,终于在午夜抵达目的地,成为当年“红医班”中年纪最小的学员,那一年,他刚刚16岁。

从培训的第一天起,邓万祥便开始了“白天劳动、夜晚上课、一把草药、一本医书”的方程式生活。为了打下扎实的基础,仅仅半年时间,他就认识了近3000种不同药性的中草药。针对各种疑难杂症,整理的笔记有五万多字。而培训班的老师,那种老一辈医疗工作者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着他,让他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他们是病人的希望,尤其是在医疗资源贫乏的偏远山区,他就像森林里一只反复巡视病虫的“啄木鸟”,责任重大。

如果说邓万祥悬壶济世源于母亲生病,那么,颜展红多多少少有些相似,因为他是为了女儿上学。

1992年,伴随着农民工太军进城的大潮,颜展红也带着妻女从老家、江都周西农村到了扬州城谋生。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进城后的颜展红所做的都是最苦最累的力气活,他蹬过三轮车,当过搬运工、钣金工、水电维修工……

这些对于从小就吃苦的老颜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女儿从农村到城里念书需要向学校交一笔赞助费,这让他一筹莫展。随着女儿开学时间的临近,从来不落泪的老颜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流。难道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女儿也要像当初自己一样,弃学打工?就在颜展红自责不已的时候,学校领导了解了他们家的情况,二话没说,破例收下了他的女儿。

老颜懵了,幸运真的降临到了自己头上,于是他暗暗许愿:等将来有了钱,一定要帮帮困难的孩子,让他们踏踏实实上学读书。

踏上这条路,都是汗水艰辛

培训结束后,当时所在的黍子岭村缺少医生,因为地处偏远,贫穷落后,大家都不愿去。出人意料的是,邓万祥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毛遂自荐,来到了黍子岭村村卫生室,成了当地村民眼中的“赤脚医生”。虽然经过培训,水平比过去是大有长进,但还是比较有限,一边刻苦钻研,一边继续拜师学医。

邓万祥说:“那时村里的卫生室条件非常简陋,药物、医疗设备极度缺乏,虽然每次看病村民只需要付5分钱的挂号费,其他诊断费、药费均不收取,可还是有不少村民连这5分钱都交不起。”

刚开始的时候,邓万祥一直为付不起挂号费的村民们垫付。时间一长,因为那个年代没有工资,只计算工分,他便捉襟见肘了。于是他号召村民采集草药交到卫生室,来抵每年三块钱的合作医疗费用。这一举措深得老百姓拥护,同时也极大补充了卫生室有限的中草药资源。

除此之外,邓万祥家门口的几亩地全部种上了药材,即使这样,药材还是不够,他只有上山采药。“采药确实很危险,也很辛苦。”邓万祥回忆说,“有一次,我在向王洞的悬崖顶上放下几十米的绳子,想进洞采药,小想洞口的三七(又名田七,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疗效)里,居然躺着一条大蟒蛇,一口毒气喷来,身上就起了不少水疱。好在大蟒并没有继续攻击,而是向洞内游去,我赶紧采了洞口的三七,用最快的速度逃离。”

1970年代,邓万祥摇着铃铛步行出诊;

1980年代,邓万祥骑马川诊;

2000年,邓万祥骑着摩托上门看病。

几十年来,一路风尘,从跋山水,到养过五匹马帮助驮药,再到四辆摩托车被骑至报废。这一路上,邓万祥被蛇咬过,被狗咬过,跌进过天坑,骑摩托车深夜出诊,连车带人冲进在田沟河池中不记得有多少回,好几次差点把命都送掉了:但是,他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在不远的前方,还有需要他的病人。

就在邓万祥在漫漫的行医路上奔波着的时候,颜展红也在“奋斗”。

老颜的经历不复杂,不管是40多年前,还是今天,用物质生活标准来衡量,他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穷人。小时候的他总是饥肠辘辘,也没有学习的机会,但他觉得很快乐!而现在,他和老婆孩子挤在一间30平米的出租屋内计算着柴米油盐酱醋茶,他也感觉很幸福!

2002年1月,颜展红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公益广告,说是每卖一瓶矿泉水,企业就拿出一分钱捐给爱心基金。“当时我就盘算了,送一个煤气瓶挣5角钱,一天扛10瓶,一个月就能省下100多元,一年就能帮助两个孩子。如果说“早起的鸟儿有食吃”,那么从这一天起,颜展红无疑是一只最勤奋的鸟。

每天早晨5点多一点,他就起床洗漱,然后骑上自己的“专用车”开始一天的工作。早上六点的时候,他就要到一些用户家收空煤气瓶。挨家挨户收空煤气瓶的时间是一个多钟头,因为他要在八点之前赶到自己的单位――扬州市江都农村商业银行。他在这里的身份是临时工,职责是维修水电管道。即使单位的工作很繁杂,但是老颜在中午休息片刻的时间里,还要开点“小差”――给煤气瓶充气。

下班铃声一响,如无意外,老颜又驾着自己的车将这些瓶瓶罐罐物归原主。通常这么一轮下来,已经快要九点了。不要以为颜展红一天的工作已经结束,因为此时他又得赶往下一站工作地――证券公司,他的身份又了,在这里,他是门卫,负责值夜班,能休息四个钟头。

次日早晨5点多一点,他又开始一天的忙碌……

这就是颜展红的“生活公式”,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在这条路上,处处阳光普照

两个月后,颜展红联系到黄思小学两名特困学生,把钱送到学校,告诉孩子们,只要颜叔叔在,今后就不用为学费发愁了。从这以后,老颜资助的学费越来越多。为了能够多赚些钱,颜展红的生活就变成了上面的生活公式,也有了三个不同的“角色”――送气员、维修员和门卫。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想着自己的目标,他一直乐呵呵的。

有人笑他太疯癫,有人劝他别太拼命,可老颜认真地说:“我愿意!那么多孩子等着学费呢,我歇不下来啊!”尤其是每次看见那些受助孩子的来信和成绩单,他内心更是阳光普照!

颜展红每天干完活回家,脸都顾不上洗,就急着把一枚枚硬币投进储蓄罐,“再用劲摇一摇,听着清脆的‘哗哗’声,心里甭提多高兴了。”说这段话的时候,老颜的眼睛几乎眯到了一块,你能感觉到他那份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喜悦。

或许老颜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做的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就像当初学校帮助自己的女儿一样,他也是在帮助那些更困难的人。当他打工所在的银行知道这件事后,从领导到普通职工,所有人都震惊了,没有人想到这个为吃穿犯愁的临时工居然会有这样的博爱之心。感动之余,银行主动帮老颜建立了“展红爱心账户”,安排会计定期维护,管理老颜的“爱心基金”。信用社8名工作人员当场决定,每年拿出360元汇入爱心基金,资助困难学生。

“我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本来也设想公开,就是资助孩子,我也有自己的原则――不公开自己的姓名和职业,不跟他们的家庭发生任何关系,不跟学生见面;而且,我也不对记者公开受资助孩子的姓名,因为我不想加重他们的精神负担。”颜展红说,“孩子都有自尊心,你真心帮他们,就不要给他们负担。”

因为“爱心账户”的影响越来越大,自己的姓名乃至“送气工”的“身份”还是被“泄密”了,老颜有些惋惜。但是,这个“泄密”却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爱心工程”中来,很多人自发加入资助行列,而且都是无名氏。基金多了,“展红爱心账户”资助的学生自然也越来越多,现在已经达到了50多人。

看着困难学生笑了,颜展红就乐了;而看着病人好了’邓万祥也就放心了。

这些年来,邓万祥的医术越来越高明,特别是自己擅长的中医疗法,引来沿海一带的患者慕名前来求诊。多次有人调他进城当医生,他总是笑着摆摆手,他知道:倘若自己一走,这里的乡亲们就更难了。病人越来越多,可邓万祥的收入却越来越少。

他平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钱没钱都得给病人看病,这是医生的职责。”在医务所里,一叠厚厚的账簿被他压在抽屉的死角。翻看这几十本账簿,每一本都记得密密麻麻,一般赊账都是累积很多次,少则几十块,多则上千元;短的半年一年,长的三年五年。村子里的特困户、五保户,几十年来都在他这儿免费看病。家境十分贫困的村民刘世莹,瘫痪在床多年,一直在这里赊账治病,仅药费就花去好几千元,直到去世也没还上。这样的例子不少,邓万祥却毫不在乎,他认为这是一个基层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多年来,他坚持少收费、低收费、不收费为父老乡亲提供医疗服务,深得患者信赖。在他的医疗室有两项明确规定尤其让人肃然起敬;一是70岁以上的老人就诊,可免治疗费;二是当地儿童前来看病,一律免费。此外,邓万祥还坚持常年上门为农户看病,不仅免收出诊费,就连打针注射等医治费也只是象征性地收点。

初步统计,40多年来,邓万祥免费为一万多名村民治病,共为一千多人垫付了10多万元。这么多的赊帐,亏空的钱怎么来填平?邓万祥的妻子说,“靠咱们自己开荒种菜,养猪养牛,能补贴点就补贴点吧。”她介绍说,“这40年,邓万祥一个人坚守在这偏僻的地方,因为工作忙,饮食一直没有规律,有时候一天只吃一碗方便面,忙的什么都吃不上。这样的生活,四十年来常常如此。”

“一个真正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是不能单凭经济效益来衡量的,医生就犹如照亮行人的路灯,奉献的是自己,照亮的是别人!”邓万祥说。

相比较与邓万祥和颜展红目标明确的无私奉献,高中生郭秦的这条路无疑简单顺畅得多。

郭秦的爸爸是张家港市机关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妈妈长期下岗,一年前开始做保险业务员。这样一个家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但是对于女儿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和爱心,郭秦的父母一直小心的呵护着。

郭秦一直都具有一颗善良而敏感的心,所以她写出来的文字都似童话般的美好。

2002年,也就是颜展红在电视上看见公益广告的那一年,刚上小学二年级的郭秦写了一个童话故事――《我是一只布谷鸟》。获得了中央教科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读写算》期刊全国征文一等奖,得到第一笔奖金250元。那一年,她不满8岁。对于一个孩子来说,250元已经是一笔巨款了,可以吃到麦当劳,可以买上好些个漂亮娃娃,但是郭秦没有这么做,而是全部捐给了孤儿福利院。

第二年,郭秦和妈妈回陕西安康老家。在离外婆家还有两里地的路上,她看见了一幅令人震惊的画面――洪水过后,双堰小学的教室被冲毁,只有一堵墙孤零零地“树立”在那里,上面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小郭秦当时就泪流满面,刚上三年级的她抽泣着问妈妈:“这里的小朋友还能好好学习吗?”当时她口袋里揣着作文竞赛奖金1000元,毫不犹豫地捐给了双堰小学,而这一次捐款并不是唯一的一次,却是日后几次捐款中最少的一次。

在这一次爱心捐款之后,郭秦在父母的支持下,踏上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爱心之旅。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勤奋写作成了她的动力。几年来,她的稿费不断,出版童话书《蓓蕾》共得版税、稿费4万;香港青年文学奖得奖金2万;世界华人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国际优秀作品奖奖金1.6万;中山微型文学奖奖金5000元……至今8年,写童话获得奖金和稿费11万多。

而这些稿费换来的是无数张汇款单:向青海刚察县泉吉乡年乃索麻村鸟岛小学汇款1400元;向陕西安康前丰小学汇款500元;向张家港旭东民工子弟学校捐款500元;向青海鸟岛小学汇款1550元;向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捐款300元用于向地震灾区学生赠送优秀出版物……

郭秦不好意思地说:“我好像很容易同情弱者,听到贫困的、苦难的事情,心里总是很受触动;看到那样的场景,也容易哭……”

未来这条路,还有多少坎坷

2008年的时候,中心卫生室还设立在邓万祥的家里。由于路途遥远,不通公路,乡亲们生病了,来一次却非常不易。看着实际情况,邓万祥忍痛割爱,将这个卫生室舍弃,选择村中心位置(废弃的原利中心小学)作为新的卫生室地点。虽然当地村民都很赞同这一举措,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

为了建设规范、硬件更好的卫生

室,邓万祥把家中的几十头猪全卖了,而后动员全家人一起整修。一个月后,村中心小学“改头换面”成了中心卫生室,虽然这里还有很大一部分因为资金问题没有“完工”。但是做成这样,他就已经背了巨债。

因为为了建设规范的村中心卫生室,他是严格按照甲级以上卫生室的标准来建设的,为进一步提高硬件质量,他确定了详细的目标,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对需要进行规划的区域进行了不断的测试及勘查。2009年,他们先后完成对观察室、中药房、西药房等建设,目前还在设法筹资建设库房和隔离室等。

要说别人花钱是投资,还清欠款的日子指日可待,那么邓万祥无疑是把“真金白银”砸进了水里,至于什么时候能还上,谁也不知道。

“邓医生建这个卫生室是把钱砸进水里,水泡泡都没有冒出来一个。但是说实话,我们看病真的方便了很多。”

“真不知道这个全年毛收入不到10万元的卫生室怎么还债,邓医生完全是在贴钱为村民办实事。”

“好医生,难的好医生,他的这些行为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说起邓医生,村民民总是赞不绝口,对于他的困难,很多人也是格外担心。

邓万祥说:“建设标准的卫生室初衷完全是为了方便村民,让村民少走路,少花钱。在常见小病面前,是医生;在大病情形下,是参谋;在病人重病时候,自己扮演的就是病人家属角色,无怨无悔!”

当邓万祥四处救人之时,郭秦还在演算着自己的方程式:写作――投稿――稿费或奖金――捐出去。2006年,12岁的郭秦跑到张家港旭东民工子弟学校,找到党支部书记杜丽芳。

“我在报纸上看到这里有不少贫困学生,想捐500块钱。”

“你这么小,哪来的钱?”

“我的稿费。我想在这里成立一个爱心基金,希望有更多的人都来捐款,帮助贫困学生。”

这是当年杜丽芳和郭秦的一段对话。让杜丽芳想不到的是,这个12岁的小女孩真的做了很多大人都没法完成的事情。2006年3月3日,就是以郭秦的500元为启动资金,旭东学校爱心基金会成立,至今已接受捐赠9万多元,资助贫困生130人次。而仅郭秦个人就先后捐赠2800元。

来自安徽的女生朱敏慧,爸爸妈妈同时生病,无力供她上学,爱心基金为她送去了1120元钱。“其中有郭秦姐姐的500元,没有她的帮助,我就不能回来上六年级了。”小女孩激动地说。

像这样类似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更多的捐助对象和郭秦至今都没有见过面。一个偶然的机会,郭秦从中青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杨汉贵夫妇坚守陕西安康汉滨区玉岚乡前丰小学,学校里有很多困难的学生,打那以后,郭秦就经常给他们捐款捐物。四年来,她已为那里捐去1.2万现金和300多本书、130件衣服。

学校的老师说:“山区地广人稀,前丰小学下设了很多教学点。我们这个教学点原来有50多个学生,现在是30多个,全部得到郭秦的资助。有孤儿通过资助后返校,有同学收到寄来的课外读物,有困难同学在冬天收到厚厚的棉衣。做这些事情的都是郭秦,所以郭秦在孩子们的眼里就是‘天使姐姐’。”

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做成这样,已经是所有人的榜样,而郭秦也没有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我以为自己是学雷锋做好事,但是他们说这叫慈善事业”。对于大人们说的慈善,郭秦很懵懂,也没有宏大的规划,“长大了想当杂志编辑,做记者也可以。帮别人,在哪里都可以”。

郭秦和颜展红帮助的对象都是困难学生,在老颜随身携带的腰包里,是那些受帮助孩子的来信和成绩单,那就是他干活的动力所在。吴堡小学的小刘,2004年以644分的成绩考入省重点高中,今年高考又考取了大学;周西中学的小景,去年以635分的成绩考取省重点高中;黄思小学的小陆,今年以645分的成绩考取省重点高中……很多学生都想见一见老颜,但都被老颜回绝了。他说:“他们能读书,能进步,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快乐。我不要有任何回报,如果这些孩子将来有能力了,就回报社会吧!”说起这些的时候,老颜的脸上满是幸福。

感动中国人物范文第4篇

卓琳 平凡至伟

(原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邓小平同志的夫人。2009年逝世。)

主要事迹:

1939年卓琳结识邓小平并与之结为连理。为支持抗日、鼓舞士气,卓琳在枪林弹雨中紧紧跟随着邓小平,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卓琳随后就带着孩子们也赶到那里。中,卓琳陪伴邓小平在江西度过流放生活;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毅然把个人的10万元积蓄捐给汶川大地震灾区人民。

颁奖词:彩云之南的才女,黄土高原上的琼英。携小平手五十八载,硝烟里转战南北,风雨中起落同随。对她爱的人不离不弃,让爱情变成了信念。她的爱向一个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女性的坚定、温暖与搀扶。

宋文骢 壮志凌云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歼-10飞机总设计师。)

主要事迹: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上级发文提出要研制一种适合我国空军2000年以后作战环境的歼击机,并列为国家重大专项,代号为“十号工程”。56岁的宋文骢,被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2009年,歼-10在国庆阅兵中大显身手,让世界瞩目。这是我国自行研制,具备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高性能、全天候战斗机。随着歼-10飞机的研制定型和装备部队,我国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设计技术。

颁奖词: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进钢铁雄鹰。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他怀着千里梦想,他仍在路上。

阿里帕・阿力马洪 母爱最真

(维吾尔族、新疆阿勒泰青河县青河镇退休干部。)

主要事迹:

从1963年收养邻居家的3个孤儿开始,维吾尔族阿妈阿里帕含辛茹苦,先后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个孤儿。为了不让孩子们饿肚子,阿里帕每天都要到菜市场拣别人不要的蔬菜。虽然家里养了两头奶牛,谁也不舍得喝奶,全部出售给别人,换点零钱支付孩子们的学费和购买生活必需品。尽管日子过得清贫,但每个孩子都享受着家的温暖。对于收养的孩子,阿里帕待他们比亲生孩子还亲。

颁奖词: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萨布利亚・坦贝肯 光明心生

(德国人、“盲文无国界”组织的创始人。)

主要事迹:

萨布利亚・坦贝肯12岁时双目失明,在波恩大学期间,她发现藏文还没有盲文,便借鉴其他文字盲文的开发经验,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出藏盲文。1997年萨布利亚到旅行,她骑马穿越各地,发现这里的盲童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便萌生了留在为盲童创造受教育机会的想法。2000年11月,萨布利亚与残联合作建立的盲人康复及职业培训中心正式运作。到目前为止,先后有96名盲童在这里接受了日常生活技能培训和藏、汉、英三种语言的盲文基础教育,以及按摩、电脑、手工编织、做奶酪、美术等职业技能培训。

颁奖词:她看不到世界,偏要给盲人开创一个新的天地。她从地球的另一边来,为一群不相识的孩子而来,不企盼神迹,全凭心血付出,她带来了光。她的双眼如此明亮,健全的人也能从中找到方向。

张正祥 勇者无敌

(26年来身体力行保卫滇池)

主要事迹:

昆明西山经历了30多年的毁林开矿、取土采沙采石,使滇池丧失了自然净化的水功能,变成水质恶化的重度污染湖泊。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张正祥为国保环境、为民保家园:他与盗伐森林的山贼搏斗,左腿被砍成重伤;在治理和消灭蓝藻的科学试验中,将自己承包的14亩荒滩和水淹田,变成了《A系统多功能高快循环灭藻工程新技术》项目研究试验基地;他多次同手握权力、疯狂毁林的不良村官和老板作斗争,浑身伤痕累累,家里的承包田也被没收……在国务院总理批示和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的全力支持下,滇池、西山风景名胜区和滇池自然保护区33个大、中型开矿、采石场和所有采沙、取土点被全面取缔封停。滇池的治理还在进行。现在,张正祥仍天天在滇池沿岸巡逻,肩负着保卫滇池的神圣职责。

颁奖词: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他是一个战士,他的勇气让所有人胆寒,他是孤独的,是执拗的,是峰之巅的傲然寒松。因为有这样的人,人类的风骨得以传承挺立。

陈玉蓉 母爱齐天

(55岁的平凡母亲)

主要事迹:

陈玉蓉的儿子叶海滨13岁那年被确诊为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这种肝病无法医治,最终可能导致死亡。为挽救儿子的生命,陈玉蓉请求医生手术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可是她患有重度脂肪肝,无法捐肝救子。陈玉蓉从医院出来后,当天晚上就开始了自己的减肥计划――每天走十公里。在随后的7个多月里,她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走破了四双鞋子,脚上的老茧长了就刮,刮了又长。当她再次去医院检查时,奇迹出现了:脂肪肝没有了。2009年11月3日,这对母子在武汉同济医院顺利地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

颁奖词: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朱邦月 一家之主

(男,71岁,福建省南平市邵武煤矿退休工人。)

主要事迹:

朱邦月是妻子的第二任丈夫。40多年前,朱邦月的朋友临终时,将两岁的儿子以及怀着5个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给他。朋友恳求的眼神,让朱邦月做了一个至今未悔的决定:迎娶朋友的遗孀,并将朋友的两个儿子养大。1986年5月,朱邦月因骨折病退。后来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得了绝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1991年,母子三人的病情开始加重,丧失了自理能力,吃喝拉撒全靠拄着拐杖的朱邦月照料。这样的日子,朱邦月过了近20年。

颁奖词:这个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头发花白、面带微笑,这个温和而坚定的老人,胸中盛满40年的艰难。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这双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

沈浩 践行信念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009年病逝。)

主要事迹: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派驻小岗村的选派干部,他带领村民办工业、兴商贸、科学种田,以市场经济的头脑发展种植、养殖和高效农业,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

2006年,小岗村跻身2005年度“全国十大名村”;2007年初,小岗村被授予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一个美丽、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小岗重新向世人展示着它独有的魅力。

在2006年底沈浩任职三年届满即将离开时,村民派了十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三年。

2009年11月6日,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颁奖词: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李灵 心灵放歌

(27岁的希望小学校长)

主要事迹:

2002年,刚从淮阳师范毕业的李灵,看到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辍学在家,便萌生了在家乡办学的念头。在父母和亲朋的支持下,她办起了河南周口淮阳许湾乡希望小学。在学校,她是校长兼思想品德老师。在她的一手操劳下,这个学校有了7个班、300多名学生。

由于所有学生全部免费,学校无力为学生购置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而且7年来,李灵为建学校已欠下8万元外债。为了自己学校的孩子能像其他学校的孩子一样,能够坐在宽敞的阅览室里看书阅读,李灵趁着放暑假,向爸爸要了200元只身来到郑州,买了一辆破旧三轮车,开始收购旧教辅和儿童读物。烈日下,李灵骑着破三轮车穿街过巷,拿着秤一斤斤地回收旧书本,满头大汗地装载着孩子们的“精神食粮”,终于为孩子们建起一个阅览室。

颁奖词:一切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别人离开的时候,她留下来;别人收获的时候,她还在耕作。她挑着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她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她是80后。

翟墨 云帆沧海

(1968年出生,航海家、艺术家。)

主要事迹:

2007年1月6日至2009年8月16日,翟墨从中国山东日照起航,经过两年半的时间,沿黄海、东海、南海出境,过雅加达、经塞舌尔、南非好望角、巴拿马,穿越莫桑比克海峡、加勒比海等海域,横跨印度洋、南大西洋、太平洋,经过了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的15个国家、地区和岛屿,航行28300海里,完成了中国首次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

颁奖词:古老船队的风帆落下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大海的模样。600年后,他眺望先辈的方向,直挂云帆,向西方出发,从东方归航。他不想征服,他只是要达成梦想――到海上去!一个人,一张帆,他比我们走得都远!

特别奖

何东旭、陈及时、方招等勇救落水儿童的大学生集体

主要事迹:

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40多名同学结伴出游,来到湖北荆州市宝塔河江段的江堤上野炊。

下午2时左右,一些同学在长江边游玩时,突然发现两个小男孩在江中挣扎。同学们迅速冲了过去,先救起了一个男孩。但是在救另外一个男孩时并不顺利,危急时刻,站在沙滩上的十多名同学赶紧手拉手组成人梯下水帮忙,另一名少年也获救。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水情复杂,加上学生们体力不支,最终搭起的人梯被冲垮了,很多学生落入江中。情况危急,岸边的同学们大声呼救。这时,正在附近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相继从水中救起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人却因救人后体力不支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

感动中国人物范文第5篇

作为《感动中国》这样的平台,评选人物要考虑到很多的方面,要搜集到方方面面感人的力量。这样也更均衡,否则是另一种不公平。当然,在急剧变化的时代里,恰恰需要的还是不变的东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范文1今日午时的第二节课,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栏目。

在这些感动人物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朱敏才和他的妻子孙丽娜。朱敏才以前是赫赫有名、大名鼎鼎的外交官,退休后,人们认为他们夫妇俩会回北京安享度日,可是他们没这么做,他们去了贵州山区去教那里的小朋友。朱敏才和孙丽娜在那里教书十年,山里很贫穷。孙丽娜睡觉的小屋连着学校的厕所,一开后窗户,臭味就从后窗户里飘出来,臭的晚上孙丽娜带两个口罩还睡不着。

他们最欢乐的时光是和山区小朋友在一齐的时光,可是这十年里他们却没有和自我的亲生女儿吃过一顿团圆饭。虽然山里什么都没有,可是朱敏才和孙丽娜还是去那里教书。他们没有到北京去安安心心的养老,而是跑到贵州山区里去教书。

读了朱敏才和孙丽娜的故事,我很感动。比起我自我,我差的很远:我不愿意到山区那里,因为那里很穷,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玩具、没有卫生所……那里有可能吃不上蔬菜、那里的孩子脏……

可是朱敏才爷爷和孙丽娜奶奶却跑到那里主动教书,不畏条件恶劣,因为山里没有蔬菜,所以孙丽娜奶奶患上了眼疾,朱敏才爷爷因为不适气候患了很严重的病。朱敏才爷爷说过,即使退休了,也要对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这使我很佩服,我要像朱敏才爷爷和孙丽娜奶奶一样,不嫌弃山区的小朋友,还要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不管是老人还是青年。

我要像他们一样,对社会作出贡献。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范文2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昨晚已经落下帷幕,在这十个人物中有为了保战友而让自我受伤的军人战士杜富国;有见义勇为而身受17刀的鸡蛋老板吕保民;有独留孤岛独守32年的普通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有为了保留西藏各种植物种子将自我生死置之度外而最终意外身亡的复旦大学教授钟杨;有自我面临生命,为了全机120多条人命而沉着迫降的英雄机长刘传健,还有许多许多。

可是这些人中让我感动的还是独守乡村小学18年的将近不惑之年的校长张玉滚。为了能够让村里孩子不辍学,他接过老校长的传家宝——扁担,用这根扁担寒来暑往从需要走12小时才能到达的乡镇上给孩子们买书,也因为妻子带着九个月女儿前往镇上买书给新来的学生,他九个月女儿因车祸永远离开了他们。他一个人几乎承担着所有科目的教学,但他还是没有离开乡村,让更多的孩子走出乡村,让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

当我们在埋怨孩子不好管时;当我们在埋怨待遇低时;当我们在埋怨教育大环境不好时;我们能够想想这个朴实的乡村教师,他经过改变自我,来慢慢的改变环境,最终改变许多农村娃的命运。

记得曾看过一个故事,有个人在他青年时他想改变世界,等到他暮年时,他发现他无法改变世界,他想改变国家,等到他老年时,他发现他无法改变国家,他想改变他的家庭,等到他行将就木时,他发现他无法改变他的家庭。他想如果他一开始就改变自我,能够会影响到他的家庭,在他家人帮忙下可能改变国家,说不定还能改变全世界呢!

是啊,张教师就是从改变自我开始,慢慢影响到了他人,我们也时刻记住,我们可能改变不了他人,我们可能改变不了环境,但我们能够改变自我,作为教师的我们从此刻开始,从我开始改变自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可能又会是另一番天地。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范文3生活处处都有感动,也许那感动与世长存,也许那感动只是一瞬间,或者那感动是平凡的小事。感动带给人们一次次心灵的深触。《感动中国》带给我们一次感动的饕餮盛宴。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感触最深的是陶艳波母亲。她那一抹感动深深触及了每一个人的心灵……

陶艳波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母亲,她本应当和丈夫儿子幸福安康的度过下半生,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她的儿子被查出先天性的失聪,这给还沉浸在幸福中的陶艳波一次沉重的打击。可是,她没有放弃自我的儿子,她坚信,她的儿子必须能开创辉煌。于是,她每一天跟儿子一齐上学,成了儿子一生的同桌。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陶艳波辞掉了工作,就这么,好像回到了那个时代。陶艳波每一天做随堂笔记,遇到听不懂,不理解的题便追着教师,一向追到了办公室,请求教师给她再次讲解一遍。晚上,陶艳波便细心地翻开笔记,给儿子讲题,有时甚至要讲好几次才能让儿子听懂。三十多岁的她,鬓发已经泛白,皱纹悄然爬上了她的脸颊。因为过度的操劳,导致陶艳波的秀发变得脆弱,最终一块块的脱落,使得陶艳波不得不戴上假发。身体也未老先衰。此刻,儿子在她的坚持之下,不负众望,考上了一所好大学。

陶艳波,她只是一个母亲,却有如此强大的毅力,也是因为爱子心切。为了自我的儿子,她哪怕放弃一切,放弃了容颜,健康。就手把青春埋葬在那里,可是陶艳波认为是值得的。她不问前方是否如履薄冰,是否将她百般摧残,她所顾虑的,所期望的,就是儿子将来的幸福与健康。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我们的母亲也许没有这么让人感动,我们自我也许也不会那么命运多舛。可是请不要忘记,感动不需要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也许是生活中积累的一点点小事开始,那一抹感动,虽然清淡,但在纸上一点点积累起来,也是浓厚的。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范文4“人要追求快乐,我苦不苦,苦,但我要在苦中创造快乐,苦中求乐。”

这句话出自一位少女之口,她在八岁时就要为生计操劳,独自一人承担着侍奉母亲的重任。

八岁,正是孩子泼皮无赖的时候;八岁,还对外面新奇的世界感到好奇、一无所知;八岁,却要支撑家中的生计而四处操劳——是的,她就是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孝女“孟佩杰”。

从八岁到十二岁,整整十二年,四千多个日子里,都对他的母亲不离不弃。

“有妈就有家。”为了把妈妈照顾好,小小的孟佩杰,踩着小板凳,爬上了灶台。年仅八岁的孟佩杰,显然对一切事物都一无所知。为了方便记忆,加深印象,她还编了一段口诀,“长的是葱,圆的是蒜,疙疙瘩瘩是生姜,厚的是盔,薄的是盆,扁扁的.豆角绿莹莹。”

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个儿女都有向自己的父母尽孝的义务,孟佩杰,则是在孝中尽孝,把“孝顺”这一传统表现的淋漓尽致。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孟佩杰就是一个典范,她在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同时,她要四处奔波忙碌维持生活。2009年,她被安徽的一所大学录取,因为路途遥远,她带上了母亲,在大学旁租了一间小屋子。“这样我就可以不用时刻担心妈妈的身体。”她很欣慰。

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羞愧,孝顺,是每个华夏儿女都应该做到的,而我又做到了几分呢?我有经常帮妈妈分担家务吗?我在妈妈劳累的时候递上一杯热水了吗?我有在妈妈心情烦闷的时候送上一句安慰吗?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朝气驱赶?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恍?在艰难中,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一个细节。

虽然艰辛填满了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范文5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如果不是在姥姥家看了会电视,我还不明白今日就演感动中国。

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当怎样办?应当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当有真的感触的时候,这些词句就不是空话和口号,不空洞也不高大。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闲,会觉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义所在,而此刻,在刚看完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的强烈感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能够花很多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我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时候我也会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们有那么穷吗,再说政府干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