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观风貌规划

景观风貌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风貌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景观风貌规划

景观风貌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风貌城市特色绿地系统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所谓的城市特色,并不是一个特立存在的对象,它是基于城市多年发展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地理特质、人文历史、物质科技相结合的地域属性,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故事的展开,这种属性得到了丰富和延续。城市绿地景观风貌则是将城市特色充分保留和传承的载体,将城市特色融入城市绿地景观中,丰富城市绿地景观的同时,凸显城市风貌的个性。

1城市绿地景观风貌概念介绍

城市景观,从城市规划与城市人文的角度审视,其包括了侠义的“景”和人的感知结果的“观”,以及人在“景”中实现“观”的过程,即“城市生活”。很具之一观点,可将城市景观概念概括为“城市环境”“城市生活”和“城市意向”三个方面[1]。城市风貌由形而上的“风”(指风格、格调、平哥、精神等)和形而下的“貌”(面貌、外观、景观、形态等)组成 [2]。城市绿地景观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 [3]。

综合以上的几个概念,笔者认为城市绿地景观风貌是将城市形而上的“风”,融入人工打造的绿地景观中,呈现出来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自身特色,将城市潜在文质形态与城市绿地景观形态相结合统一形成的城市面貌。

2宜宾市城市特色

2.1城市概况

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处于金沙江、岷江和长江的三江交汇处,属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地区,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是“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宾市早在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已设城,至今已有2191年历史,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2.2城市自然特色

宜宾是“万里长江第一城”,是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的地段、沿江又有七星山、观斗山、龙头山、水口山等自然山体隔江而立,宜宾城市就座落在其间,地势有高有低,层次丰富,城与城隔江相望,以桥相连,形成了宜宾特有的“城外山环水绕,城内山水相间”的山水格局。

2.3城市人文特色

宜宾是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南地区历史上的政治、商贸、文化中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宜宾形成了具有本地区古老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酒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及独特的川南民俗风情等,产生了诱人的魅力和影响。

3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结构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以自然山体为主要的联系通道,突破山、水分离的结构体系,将山、水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条纵贯南北城市的通风廊道,缓解城市冬季由于静风导致的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穿越东西的岷江、长江作为另一条历史文化长廊,突出宜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这两条生态绿廊是整个绿地结构的骨架,同时利用区域内的其他几条山体,结合城市布局结构,构成南北通达,东西相连的生态绿网。用“环圈围绕,点面结合,大小配置,绿廊联系”的方法构成“一心多点块、一面多廊道”的绿地结构,打造宜宾“山水相依、田林镶嵌、城缀其间”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4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

4.1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结构

按照总规对宜宾市景观风貌的规划要求,以及宜宾市的绿地景观风貌特征,确定出宜宾市绿地景观风貌的结构为:“三轴、三带、四区、多点”。即:三条城市景观轴线(国际酒文化景观轴、都市产城互动景观轴、特色文化景观轴)、三类城市景观带(滨水绿化景观带、道路绿化景观带、山体生态景观带)、四个景观风貌区(三江口核心景观风貌区、志诚临港产业风貌区、天柏高新产业风貌区、南溪科教文化风貌区)、多个绿化节点(城市广场、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小游园等城市绿化节点),点线面有机结合,形成城、水、绿相互交融的开放型绿地系统格局。

4.2城市绿地景观分类建设规划

城市绿地景观分类主要有:城市景观轴线、门户景观、滨水绿化景观、道路绿化景观、城市重要景观节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景观以及其他城市景观节点。

每一类绿地景观都上演着自己在整个绿地系统中的不同功能以及文化角色,城市轴线景观呼应区域文化和轴线主题,形成一条连续、统一、丰富的城市绿廊;门户景观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整体简洁大气;滨水绿化景观以防洪安全为基础,巧妙利用水资源与文化资源,形成良好的城市带状生态聚落;道路绿化景观充分利用城市线型空间,根据道路等级和道路性质,以统一中存在一定特色差异的设计方式增加城市绿化量;城市重要景观节点注重与其区域文化相呼应,营造良好的生态植物群落,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景观在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同时,凸显地域风貌特色,营造独特宜人,文化氛围强,有记忆感的城市景观环境;其他城市景观节点则是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尽可能多的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并合理均匀分布绿化节点。

不同类型的绿地景观根据其类型特色以及区域文化特色在景观的打造风格,植物的选择以及搭配方式,小品的搭配设计,水景的营造等方面以不同的构成方式共同营建出特色、系统的城市绿地景观风貌。

5关于“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的思考

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首先以城市的绿地系统为基础,再加入城市自然人文的特色增加城市风貌的独特性。现目前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都是基于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所以它跟城市景观风貌一样,是致力于实现自然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多方面叠合和良性循环,只有三者实现相互支持、互益循环、互惠共生的协调发展关系,才能真正的做到城市特色的绿地景观风貌。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在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方面做的不够,形成了缺乏城市特色的危机。在绿地景观风貌规划时,要充分结合城市绿地现状,对其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挖掘研究城市社会文化,继续延续和抒写城市故事;综合城市经济,以绿地景观带动地域经济发展,只有对三者进行综合考虑,让城市具有稳定的生态、丰富的社会文化和良性发展的经济,且三者之间良性循环,才能有助于城市特色品质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董鉴泓,阮仪三.名城文化鉴赏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

景观风貌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风貌规划,世界双遗产地,武夷新区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正在被模式化的新城区所覆盖,失去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和建筑特色。论文以武夷新区作为研究对象,从世界双遗产地城市的角度出发,探讨同时拥有优秀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世界双遗产地城市,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风貌保护与塑造问题。

1.武夷新区概况

①城市性质:闽浙赣三省交界区域的重要中心城市,国际性旅游休闲城市,闽北区域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

②城市职能:闽北新兴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产业基地,世界级山水园林城市和文化休闲旅游城市。

③地理位置:地处江西省和福建省的交界处,武夷新区包括武夷山市全境和建阳市的部分区域,以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2.武夷新区城市风貌存在的问题

①城市建筑密度过大武夷山市的城市用地中,除了中小学等校园用地外,其他各类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公建用地等,城市大多数地块内的建筑密度都处于偏高的状态。建筑与建筑之间,地块与地块之间,除了保留最基本的道路通行空间外,其余土地均被各色建筑所占领。居住建筑不能满足日照要求,商业建筑没有供紧急情况下进行人流疏散的开放空间。

②城市建筑高度失控

武夷山市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自民国以来砖混结构的建筑出现后,建筑的整体高度一直处于向上增长的状态。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后10年,伴随着武夷山风景区的成长,武夷山市区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和契机,在山地城市用地不足的情况下,城市建筑的高度不断突破控制极限。目前市区内已有不少建筑突破了由武夷山等山体所构成的城市天然天际线,打破了原有城市与自然和谐统一山水城市格局,导致了城市特色风貌逐渐暗淡直至消逝。

③城市公共空间普遍缺乏

武夷山市现状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存在着严重不足的情况,虽然城市周边拥有大量的山坡空地,但多数属于未经人工整理的杂地和碎地,既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也不能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化景观带。武夷山风景区内,虽然拥有不少空间品质优良的大型开放空间,但远离城市中心区,不便日常城市居民的使用。沿崇阳溪两侧拥有较宽的滨水绿化带,但其中可进入便于市民日常活动的滨水公共空间很少,也没有形成系统。

④城市特色不够鲜明

中国城市正处于大发展大建设时期,武夷山城市的建设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国际化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影响。目前来看,城市建设越加趋于高强度化、高密度化,城市建筑风格中国际化、现代化的成分不断增加,而传统的闽北地域风情、历史文化、自然山水格局等独有的城市风貌要素却得不到体现。城市过于快速的增长,导致了目前的城市建设片面地发展基础设施,忽视了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未能很好的形成武夷山城市应有的魅力和形象。

3.城市总体风貌规划的定位

城市风貌规划的总体定位,是在基于城市性质、城市历史与文化、城市自然环境、城市总体规划定位等方面内容的研究下,对城市总体景观结构和风貌特色做出的高度诠释。城市风貌的总体定位是对城市风貌形象的萃取和升华,是城市风貌规划工作的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城市风貌规划的始终。本文中,从武夷山城市形态格局、历史文化脉络、建设发展前景出发,以突出展现武夷山的世界双遗产资源特色为核心目标,将武夷新区城市总体风貌定位为:碧水丹山“古城”、闽邦邹鲁“王城”、生态世遗“新城”(???)。碧水丹山“古城”,即强化武夷山市的自然景观特征,维育现状城市山水格局,将山、水、绿、城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将武夷新区塑造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生态之城、文化之城。

闽邦邹鲁“王城”,即通对武夷山城市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现有特色街道风貌的整治以及民族特色景观的恢复与修缮,以此展现武夷山人文景观神韵,继承和发展武夷山闽南民族与民俗特色文化。

生态世遗“新城”,即在保护和尊重现有城市自然生态格局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完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绿地景观系统的建设,加强城市与自然的融合与统一,实现当代城市“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

4.武夷新区城市总体风貌规划

①尊重现有自然山水构成要素

武夷山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武夷新区的自然山水风貌可以概括为:明珠串玉带、七溪皆归流、群山相环绕、大王携玉女、闽越存遗风。武夷山市的城市总体空间格局,具有典型山水城市的景观风貌特色。武夷山市的总体山水景观形态表达了山、水、城、人和谐共生的特点,反映出武夷山市城市区域内各景观要素的融合。武夷山市“天人合一”的山水城市风貌结构,不仅代表了人与白然的共生共荣, 而且包含了自然山水与现代城市的和谐共生关系。

②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记忆

武夷新区范围内,包含的历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武夷新区总体范围内的历史文化,以历史节点的形式,串联在崇阳溪两岸,构成了珍珠项链般的一溪多点的城市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如吴屯乡的佛教文化、下梅村的武夷茶文化、五夫镇的朱子理学文化、城村的闽越民族文化等等。如此之多的武夷文化,集中在了武夷新区的城市建设范围内,既为城市风貌的塑造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素材,但同时也给武夷新区的城市风貌规划带来了挑战。如何在城市风貌规划中,结合武夷历史文化传统,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武夷新总体城市风貌,同时又满足新区自身新的时展需求,是武夷新区城市风貌规划的关键。

③呼应上位城市总体规划

2010版武夷新区总体规划大纲提出了“一城三片六组团”城市总体空间格局。

“一主两辅”的城市中心等级结构:兴田城区建设城市主中心;崇安、建阳城区形成城市副中心。

“一带多楔”的城市开敞空间骨架:沿崇阳溪形成南北向的城市主要绿带;结合现状山水环境,构建山水入城,绿带相楔的格局。

三片:北片的旅游度假专业城区;中片的综合新兴中心城区;南片的产业及配套服务区。

六组团:崇安、武夷山景区及度假区、兴田、将口、童游、建阳城区。

在本次武夷新区城市总体风貌规划中,应呼应2010版武夷山新区总体规划所提出的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同时结合对武夷山风貌资源的分析和提炼,构建出武夷新区城市风貌规划的总体空间框架。

5. 武夷新区城市总体风貌框架构建

武夷新区城市总体风貌结构可以概况为:一带、三轴、五片、七区、九街九点。城市风貌总体空间结构以崇阳溪城市风貌主线,七条支流形成次要景观风貌带,中景山体和背景山体构成通山达水、连接两岸的绿廊,崇阳溪串联的城市建设区形成五类风貌组团和七大风貌片区。

①一水

是指崇阳溪以及崇阳溪两岸沿线景观风貌控制。规划通过“一”条崇阳溪串联所有的水系,一条主要河道与九条支流,对不同河道两岸沿线的岸线形式和景观效果进行控制引导,将滨水岸线分为:城市滨水风貌区、田园滨水风貌区、山体滨水风貌区、古城滨水风貌区。

②三轴

是指云台山为核心,向西北、东、东南三个象限的三条视觉轴线风貌控制轴线。包括:北游轴、入口轴和南城轴。通过“三”条重要走廊形成山体和城市的总体格局。城市组团分布在从云台山向东北、东、西南三个方向的轴线上,体现了山谷地区城市对于重要标志山体的分布关系。

③五片

是指自北向南依次为崇安文化城市组团、武夷山风景旅游组团、兴田度假休闲组团、将口城市门户组团、南林活力新城组团五个片区。规划对每个组团的景观风貌结构进行控制引导。

④七策

是指七个特色风貌策略,包括:城市核心区景观风貌区的“乐”、交通门户景观风貌区的“小”、旅游度假区景观风貌区的“慢”、山体、公园景观风貌区的“融”、滨河地区景观风貌区的“泽”、产业景观风貌区的“轻”、历史文化保护区景观风貌区的“真”。

⑤九街九点

是指当年最高标志特色的九个城市街道和若干个城市节点,分布在各个组团中。九个特色城市街道:历史文化街巷――朱子文化街,特色商业街巷――大王峰路和崇安南门老街,现代商业街巷――兴田养生街区、将口迎宾大道、南林立体街巷,滨水特色街巷――滨江东(西)路、九曲水之廊,以及林荫大道――南林迎宾路。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 著,方益萍,何晓军 译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2.城市设计面面观 吕斌 城市规划 2011-02-09 期刊

3.城市风貌规划框架研究 刘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5-01 硕士

4.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风貌研究综述 王敏 华中建筑 2012-01-10 期刊

5.我国城市色彩规划初探 郝永刚; 贾安强; 郭宏朝; 闫帅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9-10-25 期刊

6.对山水城市风貌设计的引导和管理 游宇 山西建筑 2008-11-01 期刊

景观风貌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文化广西;城镇特色;城镇特色风貌规划;城市竞争力

一、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全球化的影响日益加深。在这个“同一化”过程中,城市作为推动、承接和体现全球化影响的主要载体,呈现出“千城一面”的趋势。其结果,不仅违背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也极大地削弱了城市自身的竞争力。广西地理位置独特,自古多民族文化融合,成为特色文化区域。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广西传统民族文化也被现代化的强势逻辑裹挟。原生态的民族聚落形制和城镇人文景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城镇形态风貌日渐趋同,个性逐步淡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的城镇竞争力。因此,如何在广西的城镇化进程中继承和发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彰显广西文化的魅力、增强广西城镇竞争力便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提升城镇竞争力:“文化广西”建设的战略目标

(一)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的灵魂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与其他城市比较,在资源要素流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抗衡甚至超越现实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城市价值的系统合力。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城市魅力是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加速器,是现代城市的灵魂。而一个城市的魅力,又来源于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以物质的痕迹记录下来,形成城市的文化“骨架”,并在塑造、彰显和维系城市精神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城市文化。进而表现出各自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就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又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增强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突出。

(二)文化反哺经济:云南的启示

过去,云南是个典型的边疆、民族、贫困和高原山区四位一体的省份,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局限,各方资源都远远不能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提并论。然而,云南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却令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艳羡不已。特别是2004年,由杨丽萍担纲,的《云南映象》刮起了一股“云南文化旋风”。以此为契机,云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和经济现象,更有专家、学者将之概括为“云南文化现象”,因为文化不仅正在云南发展壮大成为一种“新经济”,而且对云南经济产生了强大的“反哺力”。“云南文化现象”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即: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力量,完全可以率先实现突破,“云南文化现象”实际上就是西部“文化新经济”的一个缩影。在西部大开发中,应该树立起“文化新资源”的全新观念,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优先于森林、矿产、水力等自然资源的开发。

(三)“文化广西”建设:广西城镇发展的战略决策

就当前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状况,广西的主要任务是要看到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共进作用,从思想上重新认识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从时代的高度、从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迫切性,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新的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努力建设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广西形象。建设“文化广西”,是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作为构建和谐广西重要内容之一而提出的宏观决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部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文化广西”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广西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对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城镇特色塑造:“文化广西”建设的重要载体

城镇特色是一种自然特色、环境特色、形态特色、建筑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景观特色等等的总和,是城镇之间相互区别的城镇个性差异,尤其是城镇物质形态和“势位”的差异。在广西城镇建设过程中,只有进一步强调“文化广西”和地方城镇特色的塑造,才能有利于广西各种城镇资源的整合,才能发挥广西的后发优势,进而产生城市发展的动力、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目前这种因果效应已在广西几个城镇中初显端倪。

(一)绿城南宁:以特色促城市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首府南宁市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文化形象塑造也越来越重要。基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南宁市打造了“中国绿城”的特色风貌和城市品牌,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实效:2000年,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了南宁市“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称号;2002年,南宁市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2007年,“联合国人居奖”又花落南宁。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筑巢引凤工程为南宁市的整体飞跃创造了优良的条件,为国际民歌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等城市重要“事件”提供了硬件基础。把握种种有利条件,南宁的发展呈现出跨越式态势。

(二)风情西街:以特色促旅游发展

阳朔西街是一条典型的桂北传统街道,有着较完善的历史风貌。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阳朔西街内部及周边的街区出现了不少新建筑,没有很好地与传统建筑风格、山水环境相结合。街区环境质量也不断下降,破坏了街区的整体风貌。为了保存地方风貌特色,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从1999年开始,对西街进行了《阳朔西街历史地段保护详细规划及西街保护性整治设计》。规划在继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注重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将“旅游地形象策划与规划”的方法引入城市规划的编制中,结合城市设计的方法,对西街这一传统街区进行整体规划与风貌设计。经过保护性整治后的阳朔西街,成功地将地域文化与旅游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当前国内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三)魅力兴安:以特色促文脉继承

桂林兴安县,地处“湘桂走廊”要冲,古为“粤楚咽喉”之地,境内的灵渠作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闻名遐迩。从旅游方面来说,在历史资源的支撑下,兴安的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在2000年“乐满地”游乐项目推出后,其旅游业更是得到了空前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彰显兴安自身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兴安在区域经济区中的作用,这就需要城市的特色创新。在《兴安城市战略规划(2003年)》中,兴安将城市特色塑造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凸显了兴安的地方风格和特色,为兴安的发展规划了蓝图。经过有效的城市规划设计,兴安的城市形象进一步改观,城市特色更加突出。2005年,兴安被列入“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之列。其中“水街”就是在“灵渠复兴”和塑造城市特色理念的指导下设计的,它充分挖掘了桂北民族文化资源,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了千年灵渠的魅力。

(四)山水工业柳州:以特色促产业调整

柳州是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也是我国中南和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广西前列。20世纪90年代,柳州的工业发展曾经造成了城市环境的严重污染,给柳州工业发展的后劲和城市竞争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此,柳州市提出了“再造一个最美丽的山水工业城市”的战略构想,力图扭转过去柳州工业“一条腿走路”的状况,发扬柳州历史文化,改善和保护柳州人居环境,用“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两条腿”走路,在促进柳州工业长足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也得到较大改善。近几年来,柳州着力整治城市环境,创造生态和谐的城市形象,营造城市人文环境,城市面貌和特色大为改观,“山水生态城市”的框架已基本确立,为柳州成为“工业城市中最美的山水城市,山水城市中最发达的工业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转贴于

四、城镇特色风貌规划:“文化广西”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

城镇风貌规划的目的在于挖掘、分析城市风貌特色及其信息载体,并应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合理地组织各项风貌特色构成要素,提出指导控制原则和指标体系,形成和完善城市风貌特色系统;其目标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景观艺术水平,形成既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感的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及规划建设部门只有加强对城镇特色风貌规划的认识,切实做好城镇特色风貌规划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广西”建设的整体目标。

(一)规划地位

在广西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风貌规划作为其中的一项专项规划或多或少地受到关注,但缺乏系统性与理论总结,总体上处于可有可无的规划“边缘”状态。在城镇风貌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一些城镇已经开始以“城市特色风貌研究”的方式对城镇特色风貌进行积极塑造,但这种“研究”往往不具有法律效力。如《来宾市城市风貌特色研究》,虽然该研究经过了专家评审并得到了一致好评,但却没有规划批文,这给城镇风貌的实施和控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不管今后我们是以“研究”的方式还是以“专项规划”的方式对城市风貌进行规划,都必须给它一个合法的位置,或通过总规,或通过地方行政规章,把它变成具有法律效力的一项规划,保证科学合理的城镇特色风貌规划的控制和实施。

(二)规划重点

1、城市空间特色

城市的平面结构与立体结构构成了城市空间形态的物质基础。城市的平面结构包括城市的街廓空间、开放空间和道路。街廓空间依据街廓的尺度、类型、界面连续程度和其中的活动特性而有不同的面貌,如南宁的民族大道、桂林的正阳步行街、柳州的五星街等等;开放空间包括公园、绿地、广场、水体等,它们不仅能够改善、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更是市民活动、社交的场所,是城市较有活力和较易记忆的部分,如桂林两江四湖、南宁民歌广场、北海银滩等等;道路空间是城市物流、车流、人流的运行空间,担负着城市交通运输的任务,联系着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城市的立体结构是指城市的竖向空间结构,人们可以从城市地形与建筑群所形成的体量关系、城市的天际线等较为直观地辨识城市的立体结构和特色。从广西大多城市来看,它们的城市形态不像中原城市那样呈方形、矩形和中轴对称的格局,而是更多地强调因地制宜,因而呈现出“带型”、“组团型”、“散点型”等形态各异的城市。因此,在对城市进行风貌规划时,首先要总体把握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才能避免城市景观雷同的现象,营造出适时、适地的城市景观风貌。

2、城市景观特色

城市景观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自然景观包括山体、水域、植被等等。山体既可以做城市景观的良好背景,也可以直接参与城市景观与城市轮廓线的组成;水域是体现滨水城市特色、活跃城市空间的主要因素,如何充分利用不同水体的特色,塑造城市开放的亲水空间和景观特色也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点。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景观和现代人工景观。城市历史景观主要反映在城市的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上,如桂林王城、北海老城等等,它们体现了城市的传统肌理,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与城市文脉延续的物质要素,是城市风貌规划的重要依据、源泉和组成部分。节庆、休闲、商业、观光等城市活动是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环节,活动的性质和形式体现出场所不同的空间布局与意义。因此,在进行城市风貌规划时,必须先把握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活动等景观资源,发掘城市中别具视觉意义的轴线、空间对位、空间关联性,分析对景、地标、视廊、视轴、天际线等控制视觉景观的形态元素,在此基础上,形成城市风貌规划的整体景观意向。

3、城市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主要是对建筑的印象,城市中具有一定特色的建筑或建筑群体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如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梧州骑楼城等等。因此,建筑风貌是城市风貌规划的主要内容。形成和影响建筑风貌的因素很多,如建筑的造型、体量、色彩、材料、细部装饰、布局、组合等等。在城市建筑特色风貌的规划中,我们应该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推敲出能够满足人们功能上、习俗上、精神上和审美上要求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一般而言,建筑风貌可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类,大多城市的建筑特点是传统和现代并存。所以,在城镇建设中,应该充分挖掘传统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内涵,在保护好传统建筑的同时,创作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建筑,塑造既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建筑景观。

4、城市标识特色

城市标识的内容包括形象性标识、公益性标识、小品类标识、广告性标识等等,是城市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标识的信息通过文字、绘图、记号、图示等形式表达。它们不仅能够迅速、准确地为人们提供各种环境信息,给人以愉悦的视觉感受,而且还能传播城市的理念,充分展现城市形象。在城市风貌规划中导入“城市标识”特色的理念,将会使整个城市风貌锦上添花。广西的城镇可以通过挖掘传统图案、民族色彩、地方材料和特色造型。创造出形状、尺度及形式等都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的、地方化、简明化、艺术化、多样化的城市标识,丰富城市空间,渲染城市特色。

景观风貌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风貌特色;河浦片区;规划

[DOI]10.13939/ki.zgsc.2015.16.182

1 引 言

风貌特色是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它使城市得以延续、发展并发挥其传播文化的基本功能。做好河浦片区城市风貌特色规划,保护片区原有的风貌特色,进一步挖掘有个性化的城市风貌特质,成为片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

2 河浦片区风貌特色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规划范围

规划区位于汕头市濠江区河浦街道辖区范围内,由河北、河南、河东、楼下和肚桥五个居委的大部分用地共同组成,四至范围为:东至河浦大道,西临汕湛高速汕揭段,北与河浦入口片相衔接,南至玉岗路。

2.2 自然条件特色

河浦片区由于西北多山,东南濒临江海,全乡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地带,把整乡分成三级阶梯:第一阶梯是山峦起伏、宜于造林种果的山峦地带。大脚虾、石音坑、铁鸟坑三个水库便镶嵌在这群山之中。第二阶梯是半丘陵地带,水田、旱园交错期间,现在的住宅区也位于该地带内。第三阶梯是新中国成立后由鱼e围垦而成的几千亩e田的冲击地带。这些e田地质肥沃、渠道纵横、灌溉便利,是现在全乡的主要谷仓。规划区位于第二阶梯上,东邻河浦都市生态园,西靠东山风景区,西北面紧依丹樱生态园,西南接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信高尔夫俱乐部,形成良好的山、水、田生态格局。

2.3 文化特色

河浦有陈墓、钟英墓葬、陈家祠、叠石山、宝峰岩寺、龙头厝、陈星阁故居和新宫寨门等文化价值较高的文化遗迹,也有陈儋、陈英猷、陈泰年、陈作舟等卓越的历史文化名人。河浦当地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活动,河浦人以跳河浦英歌舞的形式游神赛会,庆祝节日;河浦剪纸是当地民间美术的珍品,是“民间艺术之魂”,河浦剪纸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当地有不少剪纸艺人;当地文化组织如河浦纱帽池潮乐社等活动丰富,深受群众喜爱。这些都是城市历史积累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饱含滨海乡土的文化底蕴和当地纷呈的文化特色。

3 河浦片区风貌特色规划

3.1 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方法

第一,对现有物质环境要素进行全面整理,创造生态环境优美的高质量的实体环境。第二,突出自然空间特色,引入城市空间带的概念,使自然空间和城市空间相互交融发展,提高整体环境质量。第三,延续历史片区和地段的文脉肌理;利用土地区位价值,突出现代城市建筑景观,发掘城市的场所个性和特点。第四,形成合理的建筑高度控制和引导分区,使规划区建设满足城市干道、城市景观视线要求。

3.2 片区城市风貌特色规划

3.2.1 重点路段控制要求

(1)总体设计意向

利用各种自然和人工要素,体现所经风貌区的景观特点,形成“丰富多彩”的道路景观特色。

(2)特殊控制要求

第一,河浦大道。从北往南景观风貌变化:自然生态风貌一特色安居风貌一都市田园居住风貌一人文风光居住风貌一综合配套服务风貌。城市设计要求:打造层次丰富的,集自然生态景观、都市田园居住、人文风光居住和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的景观带,营造起伏有致的建筑轮廓线。建筑高度变化:无建筑一多层一小高层一高层。

第二,玉岗路从东到西景观风貌变化:现代城市综合体风貌一行政办公风貌一现代商住混合风貌一自然生态风貌一现代商住混合风貌。城市设计要求:打造多姿多彩的城市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建筑高度变化:高层一多层一高层一无建筑一高层。

3.2.2 重要景观廊道

(1)水道景观带

对流经片区的河涌水系进行疏浚、局部裁弯取直和拓宽,美化岸线,并与有价值的历史景观和公园绿地联结,形成蓝绿相依、廊网交织的生态网络。水边树景应考虑景观的延续性,布置连续的步行休闲空间与相邻社区的内部景观空间串联起来。

(2)道路景观通廊

沿河浦大道、迎宾路和玉岗路两侧控制20米宽的绿化开敞空间,保证道路沿线视线的开阔和通透性,重点处理道路两侧的城市立面,通过现代的建筑立面和优美协调的天际轮廓线的控制,形成对外展示的亮丽风景线。考虑河浦大道为快速交通,根据速度与视线的关系分析,为确保在大道上的人能够获得较为连贯和完整的景观,沿线西侧的建筑面宽控制可适当放宽。

3.2.3 重点区域城市设计

(1)都市田园主题社区

依托丹樱生态园、叠石山风景区和都市农业生态园,梳理现状南北两侧的河涌水系,将南北侧的水系绿化分别与文化公园、绿化广场及河浦大道西侧20米宽的绿化带实现连通,打造“山水田城和谐共融”的社区。区内建筑以中密度、中开发强度、高品质为主。

(2)人文风光主题社区

片区大部分为“三河”的旧村集中区,区内古迹众多,古名人荟萃,是河浦街道历史文化最好的印证。因此本次规划应在保存河浦街道历史文脉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塑造文化底蕴深厚、展现河浦人文风光的社区。区内建筑以小高层为主,多层为辅。

(3)河浦新区

通过整合内部土地资源,打通南北两侧交通干道,贯通西侧生态脉络,对接东侧人文风光社区,梳理中部河涌水系,结合水系建设中心景观公园,塑造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配套完善的现代新区。区内设置高端居住、教育配套、商业配套及景观公园等功能区。

3.2.4 重要景观节点

(1)门户景观节点

第一,总体设计意向。通过特色建筑、广场绿地和城市家具等要素,打造具有强烈标识性的城市节点景观,成为城市的独特记号。第二,特殊控制要求。玉岗路与河浦大道交叉口:此处为河浦大道由南往北进入规划区的第一站,重点控制两侧绿带及一线建筑形态,西侧为城市综合体,是整个规划区的地标,应重点打造浓郁的商业气氛。东侧为文化教育和商业配套,应重点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树立片区的门户形象。玉岗路与河浦快速路交叉口:此处为潮阳通过玉岗路进入濠江的第一站,重点考虑绿化广场的设计,强调广场、绿化、雕塑等要素的运用;同时严格控制广告的设置,以更好地展示良好的生态景观。河浦次三路与河浦大道交叉口:此处为游客由河浦大道进入丹樱生态园和叠石山公园的重要交通节点,西侧应重点结合水系控制两侧绿化带,重视一线建筑形态的控制。

(2)开敞空间

通过规划区内的水体景观带将3大重要开敞空间串联起来,营造“城环水抱”的公共开敞空间意境,打造各功能组团的绿色核心。其中位于河浦新区内部的大型景观公园是整个河浦片区的绿肺,设计应强调绿地和水域两大生态要素;其余开敞空间功能偏重于为人们提供公共休闲活动空间。通过宗祠、古庙、风水塘和古墓等历史景观与生态绿地的联结,形成5处文化公园,在保护古迹的同时,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憩场所。(见图)

景观风貌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资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3803

1 引言

风景名胜区的基本任务和作用之一是保护培育国土、树立国家和地区形象。因而在绝大多数风景区规划中,特别是在总体规划阶段,均把保护培育的内容作为一项重要的专项规划来做。风景区保护培育规划是对需要保育的对象与因素实施系统控制和具体安排。使被保护的对象与因素能长期存在下去,或能在被利用中得到保护,或在保护条件下能被合理利用,或在保护培育中能使其价值得到增强。

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一般采用分类保护与分级保护并用的方式。分级保护是依据保护对象的种类及其属性特征,并按土地利用方式来划分出相应类别的保护区。在同一个类型的保护区内,其保护原则和措施应基本一致,便于识别和管理,便于和其他规划分区相衔接。而分类保护是以保护对象的价值和级别特征为主要依据,结合土地利用方式而划分出相应级别的保护区。在同一级别保护区内,其保护原则和措施应基本一致。

天台山七里坪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省红安县北部,北与河南省新县相邻,南接本县七里坪镇,东西二侧分别与麻城,大悟相邻。风景名胜区对外联系以七里坪镇为重要节点,距红安县城33km,属大别山系,连绵数十里,主峰海拔817m,整个风景区的面积约122km2。由桐子冲、香山湖、香炉山、陆儿庵、九焰山、天台山主峰等组成。风景区范围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水资源丰富。

2 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

2.1 保护区划分

天台山七里坪风景名胜区采用分类保护与分级保护并用的方式。其中分类保护分史迹景观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生态保护区、风景游赏区、田园风光区,并划定了保护地带。分级保护有一级、二级、三级3个等级,并另设风景区保护地带。

2.2 分类保护

2.2.1 史迹景观保护区

(1)保护对象包括天台寺、九焰峰古兵寨、红军医院、红25军军部旧址等景源;文物古迹周边的山形水系、地貌和植被、古道路、桥涵及其它相关设施;区内的古村落。

(2)保护措施分为史迹保护区内,除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外,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设施,严格限制机动车辆进入。按照环境容量合理控制游人规模,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不得新建居民住宅,严格限制改建,有条件的应按规划逐步外迁,加强生态绿化建设。

2.2.2 自然景观保护区

史迹景观保护区以外的游览地区,以保护自然景观为主。总占地面积8.01km2。该区域具有较高的自然美学、生物多样性、科研和生态价值。

(1)保护对象包括区内自然山体、植被、动物、泉、潭、瀑布、溪涧、岩石等。

(2)保护措施。该区内严禁开山采石、挖掘药材等破坏自然环境和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为;该区严格限制与风景游赏无关的设施建设,限制机动交通工具进入本区;逐步淘汰自然放牧。

2.2.3 生态保护区

游览区以外的山林地区,其范围与景观培育与恢复区一致,主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总面积35.43km2。该区域具有较高的生态和自然资源价值,应保持该地区的生态完整性并培育自然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

(1)保护对象包括自然山体、动、植物资源、水体及岩石等。

(2)保护措施。该区以保护山体水系、森林植被及其它动植物资源为主,禁止一切破坏景观、破坏地形地貌以及自然植被的活动。控制人为活动对物种资源和林地环境的破坏;加强林地环境及植物资源的管理,限制药材和其他经济植物种类的采挖。培育和恢复被破坏的山体和植被,保持水土、保护动物。严格控制区内村落建设。禁止开展对自然环境不利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尤其要禁止易产生面源污染的商业行为。

2.2.4 风景游赏区

(1)保护对象包括景点、景群、景区等各级风景结构单元和风景游赏对象的集中地。

(2)保护措施。宜安排各种游览观光项目,应分级调控游人规模、游览设施的分布及机动交通的进入。

2.2.5 田园风光保护区

当地农民生产生活密集区。除开展游览、休闲等活动的区域外,平原区仍然保留了部分农田及居民点,主要保护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历史风貌,总用地面积4.46km2。该区内以居住和发展生态农业为主。

(1)保护对象包括田园景观、耕地、民俗风情、地方建筑风貌。

(2)保护措施。农业种植要符合该地区历史风貌,以果树种植为主,不得占用基本农田搞建设,不得引进对风景名胜区有影响的产业。农民居住建筑风格要突出地方特色,与风景名胜区整体环境风貌协调。

2.2.6 保护地带

考虑到地区对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影响,特结合行政界线、山脊线、及道路轴线划定保护地带,总面积58km2。该区重点保护整体环境风貌与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在上述前提下根据“保护性开发”的原则进行建设。保护地带内应保持山体地形地貌的完整性,严禁开山采石,培育和恢复山体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农村居民点建设活动不得破坏风景资源。城镇建设区内应控制城镇规模,控制环境污染,新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分析与评价。

2.3 分级保护

3 结语

在保护培育规划中,应针对风景区的具体情况、保护对象的级别、风景区所在地域的条件、择伏选择分类或分级保护,或者以一种为主和另一各为辅的两者并用方法,形成分类之中有分级或分级中又有分类的综合分区,使保护培育、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三者各得其所,并有机结合起来。红安天台山七里坪风景名胜区初步采用分级保护和分类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希望能在发展中得到保护,以保护促发展,使整个景区能够和谐发展,并且保护培育方式能够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祖群.国家风景名胜区景观遗产的三维培育研究――以青海湖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7(4):75~78.

[2]谢凝高.国家风景名胜区功能的发展及其保护利用[J].中国园林,2002(4):16~20.

[3]Bao Jigang.Tourism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Beijing : Chinas Tourism Publishing House,2003.

[4] 蔡碧凡.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思路及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3):269~271.

[5] 吴章文.森林游憩区保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2):63~67.

[6] 杨 锐.LAC理论:解决风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利用矛盾的新思路[J].中国园林,2003(3):19~21.

[7] 魏 民.试论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J].中国园林,2003(3):25~28.

[8] 王仰麟,杨新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旅游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1999,21(1):37~43.

[9]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Research on Protection and Cultination Planing of Scenic Spots

―A Case Study of Qiliping Scenic Spots of Tiantaishan

Chen Fangming,Zhang Liming,Zheng Fanni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Abstract:The scenic spots planningprovides fundamental premise and guidance, and is the foundationofprotection、using and management of scenic spots . The planning of protection and cultivation is one of themostimportant contents ofthe overall planning of scenic spots , and also a special plan aiming to protect the scenic resources. Based on several on-site investigations,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cultivation planning of Qiliping scenic site of Tiantaishan, and provides basis for protection this scenic a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