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

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

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

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闽西地区 地域文化 旅游景观 规划设计

旅游景观作为经济产业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青睐,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许多地区偏重于经济上的效益,对地域文化特殊性及重要性的特点的认识不到位,加之大量的外部文化进入使地域文化受到多方面的冲击,使地域文化时常处于被忽略被破坏的地位而导致文化流失。闽西地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闽西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这些文化形式是闽西地区活生生的历史,对于闽西地区乃至全国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因此在对当地旅游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不但要对闽西地域文化进行继承、保护,而且还要利用发展旅游产业上的优势使其得到发扬。

1.闽西地区地域文化在旅游景观中的重要地位

1.1闽西地区的地域文化及旅游景观存在的问题

闽西地区属龙岩市,在地理位置上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武夷山脉南端,相接粤赣两省,晋朝前为荒蛮之地,从东晋至今为躲避乱世,历史上曾经有五次大规模的移民移居至此,这些移民被称为客家人。移民们带来较为先进的文化,经过与当地原始文化长时间的融合,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今日独特的闽西地域文化。从21世纪起,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闽西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播,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在发展旅游景观的过程当中,照搬外来设计元素与设计模式,对本土地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够深刻,缺少地域文化的自我表现;在改造建设的过程中对一些文化造成一定的破坏,使原本具有明显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由于设计上的概念化处理而趋于形式化与平庸化,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对地域文化及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解决旅游景观平庸化与形式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展现自我,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形式——特殊地域文化在旅游景观中的表现。

1.2闽西地区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闽西地区的地域文化可通过旅游景观得到继承与发扬,旅游景观也可以利用地域文化营造出特殊景观效果得到升华,并在旅游业中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旅游景观与地域文化二者相辅相成,这种良性效应已在闽西地区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得到了验证。比如得到世界范围认可的土楼群建筑景观,在2008年7月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正是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质与土楼群建筑景观相结合所起到的良性效应。但在闽西地区远不止土楼建筑群这一旅游景观,较为著名的旅游景观还有:连城县的冠豸山旅游景区、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景观,上杭县的梅花山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古田会议会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等。由于在前期策划及规划设计过程中对地域文化的特殊性重视度不够,使这些原本早该名扬天下的旅游景观并没有完全得到预期计划的效果。

2.结合闽西地域文化对旅游景观进行规划的设计手段

2.1 对闽西地区旅游景观进行分析分类

对闽西地区的旅游景观进行合理分类有助于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深入,分类工作能够使规划设计旅游景观时更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情况的旅游景观能够选择符合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行表现,达到地域文化与旅游景观相辅相成的效果。闽西地区的旅游景观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型:自然风景旅游景观、人文风俗景观、红色旅游景观。每一种旅游景观带给游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要体现的地域文化类型也不尽相同。自然风景旅游景观主要通过美丽的大自然环境给人留下清新、朴素的印象,体现的地域文化类型属于地理上纯粹的自然表现:连城县的冠豸山旅游景区、上杭县的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正是属于这一类型;人文风俗景观主要利用地域范围内独特的民间建筑、民俗风情,以及特有的文化产业打造与众不同的旅游效果,此类型的旅游景观在突出表现地域文化的个性化特点方面最为明显,特殊的历史与自然条件、独特的民风习俗造就了与众不同的人文风情,只有亲身到此处方可得到真实的感受。人文风俗旅游景观一方面通过特有的文化特质吸引游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通过旅游业使地域文化得到继承并传播。属于此种类型的旅游景观有:永定土楼群建筑景观、连城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观等;红色旅游景观是各地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方向,主要是以在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活动的纪念地或标志物为主体,通过对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宣传内涵,对旅游者开展革命教育、参观游览的主题旅游。闽西地区较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观有:上杭县的古田会议会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等多处革命时期留下的遗址。

2.2结合闽西地区各地域文化对旅游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通过对旅游景观进行较为精确的分类之后,在进行深层次的规划设计时,针对如何将地域文化表现到旅游景观中就有了具体方向。

2.2.1创造具有特色旅游文化的闽西地区自然风景旅游景观

闽西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较大,崇山峻岭造就了特殊的地理环境,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致景观要数梅花山与冠豸山。这两处景观在地形地貌上、自然环境的特点上有明显的不同,在对其进行规划设计时要针对自然环境的特点做具体的规划设计,地形复杂植被丰富,但无特别自然景点的,可主要规划为观赏地形地貌与动植物为主,对旅游路线进行科学细致的规划,使游人完全融入于大自然的环境中去;对环境中有特殊形态的景点,更应合理地进行利用,提高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如:梅花山旅游景区其海拔平均900米,优越的森林环境为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景区内名贵树种有紫楠和红豆杉等,均为部级保护树种,珍稀动物有华南虎、穿山甲、猕猴等,种种条件上的优势造就了梅花山旅游景观与其他大多数自然旅游景观的不同。除现有规划开发出的景观区外,还应大力发展“森林浴”这一较为新潮的旅游项目,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把景区内植被上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并跟进景区内的各种配套设施,对与景区风格不协调的景观小品进行重新设计并更换,营造特有的森林景观效果。在2009年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名录,地质上属于丹霞地貌的冠豸山旅游景观,因其独特的地质景观自古就受到许多文人的赞赏,景区内许多景点都留有古时文人墨客的踪迹或墨宝。因而游览于冠豸山,除了可以让游客欣赏到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外,还可领略到不同时期的文人书院文化,目前冠豸山旅游景区的自然景观规划方面发展较为到位,文人书院文化若能够得到同步发展,则可让游览至此的游人从眼到心一并抒发游山的感受,从而提升景区的品质。

2.2.2通过发展人文风俗旅游景观传承地域文化,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

土楼群建筑景观、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观等都属于闽西地区人文风俗旅游景观,然大多数人对土楼群建筑景观较为了解,对其余两个文化景观知之甚少,原因在于土楼群建筑景观在宣传效果上要好过其余两处旅游景观,特殊的土楼民俗、土楼文化结合土楼特殊的建筑形式造就了极具个性化的旅游景观,使土楼建筑群成为闽西地区旅游景观的一大品牌。培田古民居景观在旅游形式上与土楼建筑群景观类似,但在宣传力度与表现地域文化特色方面做得不够细致深入而使其默默无闻。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观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南方客家建筑中典型的“九厅十八井”式规划设计模式。培田的原居民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因此又被称为“吴家坊”。古时的培田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因此多有为官者,据载,官位最高者达到三品。古民居建筑群有近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个古书院、2座古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流传至今,其中著名的历史景点有“大夫第”、衍庆堂”、“官厅”等,这些经典的规划模式、独特的建筑、引人入胜的历史典故均可作为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融入古民居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在对古民居进行整修装饰时,对较为重要建筑进行分析,将其历史上曾经最辉煌时期的景象进行还原,使游人经过游览后能够在感受培田古镇特殊的规划及古民居建筑风光的同时,又能够了解古民居的历史与古镇特殊的地域文化。连城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最具特色的并非其建筑,而是悠久的雕版印刷业发展史。四堡是明清两代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其印刷业历史悠久,始于宋朝,明朝时期得到巨大发展,在清朝达到最高峰。现存有大量的印坊、雕版、印刷工具和几近消失的古书籍,是我国年代久远,保存完善,极为罕见的宝贵文物。有趣的是,在当时由于行业竞争,四堡已经出现了版权意识:每年初一时节,四堡的书坊把一年来所刻书籍的封面张贴公之于众,表示“此书版权所有”。如此珍贵有个性的地域文化史,不但属于四堡而且属于全人类,在当今社会使之传承发扬能使中华古文化更加趋于完善。如何打造出其品牌效应呢?除了扩大宣传规模外,四堡的旅游项目规划设计重点不在于游山玩水,而是让游人体验中国古代雕版印刷艺术的神奇与奥妙,将雕版印刷文化的特点全部体现在古镇内外景观上营造独特的旅游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为了增加游览乐趣,还可选择有收藏及纪念意义的雕版进行复刻后,让游人亲手进行印刷,进一步感受雕版印刷文化的独特性。

2.2.3结合丰富的革命历史打造整体红色旅游景观

闽西地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革命年代无数闽西子弟参加红军投身革命事业,在闽西土地上留下了多处革命事迹。国家高度重视闽西地区红土地旅游项目发展,丰富的革命历史与遗迹已是闽西地区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在革命遗址中,全国著名的古田会议会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临江楼等遗址已广为人知。但在红色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各地的红色旅游景观是针对当地情况规划设计的,每个景点较为单独,在整个闽西地区范围内缺少统一性与连贯性。可根据革命历史的发展历程对闽西地区红色旅游景观的游览路线进行先后顺序上的调整,让游人按照闽西地区革命历程时间的先后对革命遗址进行参观游览,使其对闽西地区的革命发展史有更加整体更加完整的概念,提高其接受爱国主义红色教育的效果。

3.闽西地区旅游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地域文化与旅游景观进行整合规划之后,还应考虑旅游景观能否顺应旅游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闽西地区的旅游景观在规划设计阶段就有一个较具体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利用地域文化的个性化特点创作旅游附属产品作为可持续发展手段的一部分,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形式,从抽象的形式当中找出可转换为具象的、可接触的、具有纪念意义与一定内涵的概念,将其转换成旅游附属产品,既能够结合旅游景观传承发扬地域文化,又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4.结语

闽西地区的旅游景观不仅关系到地方的经济发展,而且与当地的地域文化能否得到传承与发扬有着密切的关系。闽西地区特殊的地域文化作为当地的非物质遗产与当地特有的旅游景观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后,不但能打造品牌地区效应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而且能够更好地保护、发掘地域文化,并通过旅游业将地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露洋,陈永生.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景观设计的融合——以合肥翰林百草园景观设计为例 [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7237-7239.

[2].衷梅英.神游闽西.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3].张成明.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J].科技与企业(上半月),2011(12):203-204.

[4].郭西彦.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5].李秋香.闽西客家古村落——培田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韩勇,现代景观设计的本质特征和设计精神 [J].现代园艺,2012(10):135.

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简介: 以创立 中国 现代 旅游 规划学科领域为议题,提出旅游规划三元论,从实践导向、观念形成、专业组成、人才 教育 等方面,论证旅游规划领域的定向、定性、定位、定型,以及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转变与对策。 关键字:旅游规划 景观规划设计 时空形态格局 “旅游规划”近年正在中国骤然兴起,作为这一学科领域的核心,中国旅游管 理学 科和风景园林学科因此而发生着转变。其动因来自4 个方面:国际旅游与景观规划学术 研究 ,工程实践的示范,中国国务院学位办对于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取消,以及环境 艺术 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这些变化一方面促使中国旅游规划领域正在经历着初期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中国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形成。为此,确有必要认清形势,理顺思路,把握“现代旅游规划”在中国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出现的前兆,明确该学科领域的定向、定性、定位、定型,采取相应的实施对策。 基于20 年来风景景观规划设计和近年旅游规划的研究实践,笔者以为,旅游规划其狭义的概念就是包括旅游 发展 规划、旅游项目设置、客源市场在内的旅游策划,这是旅游界的强项、核心。其规划的形式特点是以文字、数字、图表为主的描述、 分析 、论证、设想;然而,过去的实践结果和未来的 社会 需求告诉我们,仅有这种旅游策划是不够的,尤其要把设想计划落实在有形的空间形体和有阶段的时间范围上,这就需要有更为具体的时空规划以及对应于单体项目的设计,需要以景观规划设计界的规划设计图纸为主;此外,除了客源,近年旅游规划中,大家都无法回避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优美旅游景观环境创造这两大 问题 ;同时,除了 经济 产业的问题,游憩心理行为和旅游地时空形态格局正在成为旅游规划 理论 研究的重点。 因而,新一代的中国旅游规划,实践深度:要从宏观的策划这一元走向宏观策划、时空规划、单体设计的三元;实践 内容 :要从以客源市场为主的一元扩展为客源市场、生态环保、美景创造的三元;理论研究:要从产业经济为主的一元扩展为产业经济、游客心理行为、时空形态格局的三元。这三个层面的三元及其分别从一元向三元的扩展,就是作者所提出的旅游规划三元论的核心实质。 1、现代旅游规划的三元 如同传统的旅游规划,现代旅游规划其基本的追求仍然是为旅游者创造时间与空间的差异、文化与 历史 的新奇、生理心理上的满足。笔者认为,现代旅游规划自始至终都应以此为核心和最终目标。 以此为出发点,从中国旅游规划的实践需求看,笔者认为,其中均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需求: (1)旅游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旅游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关于人们行为活动以及与之相应的经营运作的规划需求; (2) 景观时空层面,基于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划,包括区域、总体、景区、景点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布局、设计,即关于景观时空布局的规划需求; (3) 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 自然 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生态环境大地景观的规划需求。这些构成了旅游规划需求的三元。与需求对应,现代旅游规划的内容同样包含三元: (1) 以“旅游”为核心的群体行为心理规划和项目经营; (2) 以“景观”规划为核心的优美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创造; (3) 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简而言之,旅游、景观、生态,这就是笔者所提出的现代旅游规划的三元素(刘滨谊, 2001) 。 笔者认为: 对于中国,全面的旅游规划应包括“旅游”、“景观”、“生态”这三元的规划,并以这三元作为基本侧重。“旅游”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 、游客行为心理与项目经营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的规划,又称风景园林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项目、游客活动、设施建设这三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生态&r

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秦皇岛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有120km以上的海岸线,资源优势雄厚,不仅具有良好的港址资源,也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矿产资源,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明显优势。合理的景观规划可引导秦皇岛城市海岸带开发利用趋于合理,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使城市更加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海岸带的概念海岸带是海陆之间的过渡地带,又可称为海陆交界带或水陆交界带,它以海岸线为基线,向海陆两侧扩展,具有一定的宽度。秦皇岛南起滦河口,北至青龙满族自治县大石岭乡小老岭村北,最长127千米;东起山海关孟姜镇顺山店村,西至青龙满族自治县凉水河乡杏岭村西,宽110千米。海岸线长126.4千米,0~25米等深海域面积2629.4平方千米。

海岸带景观规划的重要性,有利于打造秦皇岛城市景观品牌景观规划建立在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引导旅游者的需求。对于具有先天优势的滨海旅游城市,通过对景观的规划使其在空间拓展、结构优化、旅游形象、管理方面进一步提高与深化。秦皇岛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名胜古迹,良好的景观规划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打造独特的景观品牌。海岸带是城市独特的开放空间,一直是城市空间中的特殊类型,其优美的滨海边际线、天际轮廓线成为城市特色的构成元素,是一个城市总体形象的轮廓,对于整个城市景观有着先导性的作用,易使旅游者形成对这座城市空间形象的记忆。对秦皇岛海岸带景观的规划设计,有益于打造秦皇岛城市景观品牌,提升秦皇岛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影响力。

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发达地区也主要集中在沿海。然而在城市规划日益受重视的今天,我国对海岸带的规划和管理却相对滞后,因此,科学管理、有效利用沿海地区的资源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对海岸带规划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局限于海岸线滨海景观规划,从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规划设计开始,我国东部沿海、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的各大城市(如秦皇岛、大连、青岛、上海、厦门、广州、深圳、北海等)相继组织了多次滨水区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竞赛和咨询,其中有些正朝着综合性规划与管理的方向努力。

二、秦皇岛市旅游海岸经济

现代旅游经济已经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朝阳经济产业,秦皇岛市旅游海岸通过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在原来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以各种形式来健全旅游协作组织等措施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在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的双重驱动下,伴随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秦皇岛市海岸旅游经济迅猛发展,已开始从数量型扩张向效益型转变发展,对环渤海旅游圈的形成起到催化作用。通过区域内资源互补、优势整合,为秦皇岛市旅游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秦皇岛市海岸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控制旅游环境容量,考虑到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等方面达成共识,发挥出地区的独特优势,必须从地区的整体利益出发,考虑旅游企业发展面临挑战,建立和健全旅游服务质量监控和旅游价格监控网络,在紧密的制度联合和较强的机制建设中推进。政府部门在各方面加强引导,可以采用如以“基金”促进旅游业空间上的均衡协调,使整个秦皇岛旅游经济圈内的组成部分凝聚整体,保持和突出秦皇岛海岸旅游资源特色,带动其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减少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和旅游景点的重复建设,培植旅游资源的聚集效应,推动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圈次区域合作模式,树立大旅游观念,强化对旅游协作的认识,随着我国大众旅游需求的不断扩张,实现秦皇岛海岸带旅游合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旅游合作中,完善区域旅游协作机制,推动旅游协作的发展。扩大旅游协作范围,丰富旅游协作内容,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方式,促进秦皇岛海岸带旅游经济圈的向外扩展。

三、游客视角下的秦皇岛海岸带景观

海滨景观带给人的美感主要一种自然美,海滨景观是一种复合景观,游客对海滨景观的体验表现为第一次见到大海时的兴奋和喜悦,回归自然的心理愉悦,会深感到自身的渺小与脆弱,面对壮美的海滨景观,影像主要以茫茫大海为主景观,是以海滨日出和日落为主体景观。想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获得心灵的解脱与精神的净化,摆脱了日常的烦恼和厌倦,感到了壮美,放松了精神。所以说,海滨作为一种空间,是一个典型的自然场景,人在自然中的游历,其实就是在欣赏自身的生命表现,海滨景观含有纯洁宁静的氛围,作为文化人,中国山水文化的本质是乐生,海滨风光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在山水胜景中,人的烦恼通常都得到化解,从而构成了一种特定类型的凝视。

因此,游客对海洋世界这类景观中最基本的是娱乐的体验是一种平静的娱乐体验,如秦皇岛海底世界提供了多种形态的海洋动物,表演场外面有很多展馆,经过精心设计的各种布景,游客参与其中,获取其中的知识,具有图画一般的精美画面,参观海洋世界能够获得较多的知识,可以给游客带来身心愉快,具有较好的娱乐效果,在旅游的情境中,无形中拉近了人和自然之间的距离。

目的地意象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的一种空间感知,旅游体验是建构在观看行为之上的,选择秦皇岛海岸原因通是因为它适宜的气候、多样化的景区景,其凝视构成了旅游体验的核心元素。认同是旅游体验的核心元素,所以要注重秦皇岛海岸带景观设计要素,明确旅游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用以将现实与情感化作艺术形象,明确在景观设计中地形具有重要的意义,水是最具灵性与变化的自然设计要素,植物是景观设计师手中及其重要的材料,将自然山水的美最大限度的为人所赏,满足现代人亲近自然的旅游需要。设计时要注意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前提下,更要具有审美性和文化性,并保证生态性和经济性。要注意建立废弃物收集系统,开辟旅游带旅游安全救助绿色通道,增加路标指示的内容,使标志规范、醒目、美观。

进行秦皇岛海岸带景观设计时,尊重自然肌理,注重环境美学,传承场地精神,对接时代脉搏,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合理布局各类设施项目,以智能化和智慧化的打造,体现人文关怀,引导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提高游客游览的舒适度、安全度,体现的是生态社会意识形态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增强满意度。

四、秦皇岛海岸带景观分区规划设计

秦皇岛海岸带景观分区规划设计有利于优化人居环境海岸带旅游功能的提升,首先需要营造优美和谐的滨海空间与景观环境,良好的景观环境不仅能带给人们良好的物质形态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还能带来生活品位的提升,体现着对人的关怀,好的环境形态对塑造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灌输城市理念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海岸带景观规划使旅游功能进一步提升,能够使景观区集聚人气,吸引更多的人亲近水,亲近自然,可以使人们暂时脱离城市的喧嚣和洗涤工作后的疲惫,满足广大公众的身心再生,从而为改善人们的人居生态环境提供了适宜的场所。

秦皇岛海岸带景观当务之急是要与国际接轨,适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改进其不合理之处,逐渐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海岸带规划与管理之路。旨在做到同一等级不同经济部门间的水平整合,通过对海岸带进行功能分区等手段,充分发挥旅游、渔业、规划等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合作与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的最优化;做到不同级别的部门(从部级到地方级部门)之间的垂直整合,使上下级管理互不矛盾、协调一致,邻里之间互不争夺、共同优化;做到各地区海岸线的空间要素与相邻岸线间的横向协调,保持应有的关联性与过渡性,可以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规划研究,编制一套国家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区域性宏观体系规划,然后逐步具体到局部地段甚至个体空间要素的方案设计,并坚持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相结合;强调各地区海岸线形象与所在城市整体形象的一致性,注意各空间要素之间的纵向关联性,塑造富有个性的海滨城市景观。

通过功能区的划分,实现秦皇岛海岸带景观分区规划设计,优化人居环境海岸带旅游功能的提升,首先需要营造优美和谐的滨海空间与景观环境,良好的景观环境不仅能带给人们良好的物质形态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还能带来生活品位的提升,体现着对人的关怀,好的环境形态对塑造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灌输城市理念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海岸带景观规划使旅游功能进一步提升,能够使景观区集聚人气,吸引更多的人亲近水,亲近自然,可以使人们暂时脱离城市的喧嚣和洗涤工作后的疲惫,满足广大公众的身心再生,从而为改善人们的人居生态环境提供了适宜的场所。

具体秦皇岛海岸带景观功能区具体划分为:

(1)旅游休闲区(相应为旅游度假岸线)――以休闲度假为主要使用内容,以低强度开发为控制原则;

(2)城市生活区(相应为城市生活岸线)――根据城市总体的需要,综合居住、商贸办公和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采用中等开发强度;

(3)港口区(相应为城市港口岸线)――以物流、加工制造为主要使用内容;

(4)历史文化区(相应为历史岸线)――以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为主要使用内容;

(5)自然资源保护区――保护自然资源,对开发行为进行强有力的控制。

总之,本课题的设计目的是在打造秦皇岛城市景观品牌景观规划建立在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推动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发展,满足各种旅游者的需求、引导旅游者的需求。对于具有先天优势的滨海旅游城市,通过对秦皇岛市海岸景观的规划使其在空间拓展、结构优化、旅游形象、管理方面进一步提高与深化。秦皇岛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名胜古迹,良好的景观规划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打造独特的景观品牌。海岸带是城市独特的开放空间,一直是城市空间中的特殊类型,其优美的滨海边际线、天际轮廓线成为城市特色的构成元素,是一个城市总体形象的轮廓,对于整个城市景观有着先导性的作用,易使旅游者形成对这座城市空间形象的记忆。对秦皇岛海岸带景观的规划设计,有益于打造秦皇岛城市景观品牌,提升秦皇岛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影响力。

传播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秦皇岛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文化深厚,自然与人文景观众多。发挥地域文化的特点是城市富有特色、个性、内涵的关键所在。对于没有滨海的城市而言,这是一种难以仿效的、历史性的集合,即使是滨海城市之间,由于文化特色的不同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致使城市整体形式上表现出各自强烈的个性。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概念,是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滨海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是标识城市特色中最重要性因素,因此海岸带景观是城市最突出而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个性标志。增加景观的异质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提炼为“锦上添花,差异取胜,梦想成真”。

课题名称:秦皇岛市旅游海岸带景观设计策略与研究,课题编号:201306028

参考文献:

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森林旅游;形象建设;景观生态调控;生态旅游认证;数字规划

目前,我国森林旅游资源丰富,且发展初具规模。但从发展过程及现状来看,我国森林旅游产业仍然存在经济效益不明显,政府主导功能弱化等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一些对策。

一、深化生态意识,加强政府引导

森林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它构成了我国生态旅游的主体。森林旅游不同其他旅游,它的主体应该包括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政府决策者三个方面,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完整的。从旅游者的角度说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是旅游活动的一种高级阶段,同时这种旅游又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对旅游开发经营管理者来讲,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先进的旅游开发经营管理思想和理念,是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式;对我国政府部门来讲,是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保护自然和社会环境,保护原生和谐的传统文化,发展地区经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让居民和旅游者在受益和休闲游憩活动中得到教育,并最终自觉保护环境的一种生态经济型系统工程,是实现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而政府作为森林资源的管理机构,森林旅游的发展要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政府主导并非政府直接经营管理,而是要为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重视旅游地形象建设和产品开发

建设旅游地形象,第一步要进行形象整合。形象整合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念来提炼主题,设计鲜明形象的过程。形象整合的第一步是确定形象载体。森林风景资源或森林风光资源不仅仅表现为森林、园林、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等多姿多彩的景象,而且森林中往往蕴涵许多自然、人文景观,与山、水、泉、瀑、洞、峡、寺庙、古墓、历史遗迹、名人游踪等相互映衬,但对森林资源丰富地区而言,首先,要考虑自然风光,因为,森林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植物物种、山势都体现出不同,同时在周围地区至全国范围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特色鲜明的担任形象使者;其次,从当地物种的演化历史和现存物选择珍奇特异物种作为形象使者;再次,利用人文景观、历史迹踪和自然景观紧密结合的优势来展示区域旅游形象。形象整合的第二步是艺术加工过程。主要是结合市场导向,以规划专家为主体,进行巧妙构思与创意,如形象定位和主题词设计等。接下来要对形象载体进行精心设计,凸显它的唯一性、独特性,使旅游地吸引力增强,才能更好地拓展市场与国际旅游市场结合。

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制定森林旅游产品开发战略,调整森林产品结构,改变目前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使森林旅游的活动内容多样化,除观光旅游产品外,开发文化含量较高的旅游产品,如利用动植物资源、空气负离子资源、宜人的气候资源、洁净的水资源以及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环境等开发静养场、森林浴、康健步道、眼睛保健中心、足道馆、运动和平衡神经锻炼场、森林疗养所等;增加参与性、健身性、挑战性的专项旅游产品开发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诸如野营、徒步越野、攀高登山、垂钓、水上娱乐等一系列较为古朴原始的健康游乐活动,同时注意加强特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

三、做好景观的生态调控

景观的生态问题是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目的地面临的一个中心问题,它是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而景观生态调控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森林旅游目的地景观生态进行调控,主要体现在:

(一)做好旅游景观生态功能规划。森林旅游目的地开发中要实行功能分区开发,具体分为六个区域:绝对保护区,具有珍贵的自然景观和珍稀濒危的生物物种,严禁旅游活动,游客不准进入;杜绝人类干扰的荒野区,这个区域较为广大,在开发中也属于保护的范畴,但和绝对保护区相比,可以有控制地进行一些野外考察和远足活动,其活动量是一定控制在自然环境可承载力范围内的;旅游建设区,只建设一些人行小道和简易的宿营地;自然风景观光区,这一区域面积较小,具有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可修建简易的宾馆和其他设施;娱乐区,这一区域面积很小,旅游设施齐全集中;旅游城镇区,这一区域是旅游业务管理的中心,主要负责公园游客的食宿、娱乐和购物。

(二)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斑块、廊道、基质、缘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旅游区的斑块,是指游客的各种消费场所,如景点、宿营地、旅馆等.从旅游景观资源上讲,它或以自然景观为主或以人文景观为主,或是两者综合景观的功能地域。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旅游区内的廊道分为三种类型:区间廊,指旅游地与客源地及四周邻区的交通方式、路线与通道;区内廊,指旅游地内部的通道体系;斑内廊,指斑块之间的联路线,如景点的参观路线。基质是斑块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一般指旅游地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缘,又称边缘带,主要指整个旅游地的保护带,或是旅游斑的环境,其作用集中在边缘效应。

旅游景观生态设计主要体现在对景观结构的设计和宏观格局的设计。在森林旅游目的地,斑块的操作要点主要表现在属性选择、实体设计和空间布局三个方面,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景观和活动区,并辅以巧妙的空间布局和生态形象设计,这是开发的重点。旅游斑块的设计要与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块与天然斑块相协调,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要充分实现生态化,如旅馆的建材,可部分地利用再生原料,饭店供应本地生产、加工的植物类食品,注意与当地的自然、文化景观的文化特征相协调一致,切忌城市化、商业化的浓重气息损伤各种景观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更忌一切扭曲文化形象的景观污染事件发生。

斑内廊的设计要以小路、河岸、滑雪道等为廊道,并注意合理组合、互相交叉形成网络,强化其在输送功能之外的旅游功能设计,以便延长游客观赏的时间。区内廊的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带,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比较强的区域进行建设,并充分利用自然现存的通道,但连接各景区的廊道长短要适宜,因为廊道过长会淡化景观的精彩程度,过短则影响景观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区间廊的设计就尽力使道路所通过的客流量与区内的环境相一致,在道路施工上应尽量利用接近自然的无污染材料,如卵石、沙子、竹木,排斥水泥、矿渣等材料。

基质的设计。基质的作用在于以基质为背景,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的分析,构建异质性的旅游景观格局,从而对旅游区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生态区划,并分地段进行主题设计,策划旅游产品形象,以体现多样性决定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和主题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景观生态学研究证明,“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生态安全格局,它们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性的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所构成,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护和控制某种过程来说具有主动性、空间联系和高效的优势,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景观的改变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斑块的形状、大小,廊道的走向,斑块和廊道组合格局,对许多生物有重要的影响,人为改变景观格局对各种种群的发展十分不利,某些关键物种的消失可能会使整个生态系统发生退化,因此,符合生物的生物特征和生态系统规律的景观规划以及考虑生态安全设计的旅游地的生态系统较稳定、容量大。在对森林旅游目的地的景观进行具体设计时,应充分研究本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特征与功能机制,构建符合本地自然生态的安全生态格局,即开发以水脉、绿脉和文脉为先导的空间布局,构成视觉上美观完善,功能上良性循环”的旅游区。

(三)加强景观生态管理。

1.加强旅游设施管理。由于生态旅游对视觉景观的特殊要求,其视觉景观的规划设计保持原有视觉景观多样性等显得尤为重要。要根据旅游目的地景观生态系统层次,制定不同标准,对各区内的设施配置做出规定,严格控制其规模、数量、类型、色彩、用料和风格等,要充分体现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原则,保留其木底状况,展现自然保护区的天然风貌和本地特色,尽力减少人工色彩,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块”、“廊道”和天然景观的斑块、廊道相互协调。

2.加强管理。森林旅游能否持续发展,决定其开发与管理是否科学化与生态化,是否达到既能在开发与管理中维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又能为旅游者提供回归自然的体验,其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旅游管理者的素质。由于森林旅游固有的特殊性,旅游管理者除具有常规的旅游开发和管理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很高的环保意识,环境管理技能等。因此,森林旅游开发首先应对旅游开发经营人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清当今旅游发展的趋势,在旅游开发与经营中自学运用生态学原理,推出真正的森林旅游产品,促进森林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游客的管理主要是确定合理旅游容量,可利用步道和游径调控客流量,对游客实行空间和时间上的划区引导,如提高旅游价格、限制游客进入量。另一方面,可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如在旅游区内设立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增加旅游商品中的生态产品、制定奖罚措施,使他们在旅游中自觉遵守旅游条例规范,提高其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

3.加强环境监测。森林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想完全杜绝对目的地环境的影响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可采用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和科学的环境监测手段,确定森林旅游目的地的最佳环境容量,对游客的数量、行为、交通、住宿、餐饮、废弃物、娱乐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减到最小。

四、开展生态旅游的认证

森林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形式,要使森林旅游真正服务于森林旅游目的地及其周边社区,国际社会通常的做法是进行生态旅游认证,我国的森林旅游刚刚起步,而现在开展的森林旅游,从实质上讲只是以风光旅游和野生动植物观赏为主,这些以自然资源为主要访问对象的游客们其实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反而造成了新的压力,给自然生态保护增加了难度,为了保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森林旅游的发展,必须开展生态旅游的认证,使其成为从高起点引导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使我国旅游业在激烈的国际旅游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五、进行科学的数字规划

我国森林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感性规划。感性规划的最大特点是缺少独立的技术手段和独立的理论基础,以“借用”、“类推”为主,缺少旅游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和指导,技术含量少,使得旅游规划变的人人都可以做,甚至非专业人员比专业人员做得更好,想象力更丰富,旅游规划成为编节目、讲故事、出点子的规划。

资源、市场、产品是旅游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特别是资源和市场的定位直接影响地区旅游业发展方向,很多规划在这个问题上缺少有效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方法,以主观经验为主,泛泛定位,以个人经验代替市场研究,以至于规划缺少可信度、可靠性,其主要是由于研究现状决定了规划难以达到量化的水平,只能定性分析,这就导致了森林公园的数量增加,但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现象。

而数字规划的确是技术含量高的规划,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规划,以数据和图纸为语言,阐述旅游分析与规划思想,使规划具有一种尺度感,数字规划的基本流程如右图:

六、加强人才培养

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业;GIS;旅游规划;旅游流量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趋势,而中国在加入WTO以来旅游业进一步与世界各国接轨,旅游业要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面对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当今的世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旅游业也不例外。旅游者需要足够的旅游信息才能做出出游的决策,旅游规划与开发者需要足够的旅游地的各种时间、空间上的信息才能进行开发建设,因此在信息技术时代里旅游业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必然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发展旅游业,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拥有分析处理海量地理空间数据的优势而被引进旅游业。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在旅游业得到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未来几十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旅游者出游依赖网络的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必然需要更加健全的信息服务系统。但作为强大的GIS,人们目前大部分局限在提供信息查询服务的开发上,不少学者也是针对这一方面做了部分研究工作,但对于GIS技术来说在旅游业中却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理论研究上,如旅游流、旅游者行为研究等。本文主要根据GIS技术的特点探讨旅游业中应用GIS的领域,以期构建更大的旅游信息空间。(图1)

二、旅游业中GIS应用的研究概况

近几年在信息查询服务方面应用GIS的研究有:严寒冰、刘迎春(2000)以旅游者为使用对象在《基于GIS的旅游导游服务系统设计》中详细地分析并构建了一套导游服务系统设计的理论说明。王永燕等(2002)在《基于GIS的旅游景区信息系统研究》中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数据分析方面的应用,结合景区的旅游资源,对GIS技术下景区旅游信息系统的实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实现方案和技术路线。王晓峰、马耀峰(2003)在《GIS在生态旅游区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基于GIS的特点和功能,结合福地湖旅游度假区旅游资源信息管理的特点,分析了GIS在其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了处理;建立了GIS在福地湖旅游度假区中的应用模型等。

在旅游开发规划方面应用GIS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的分析评价,如蒋勇军等(2004)在《基于GIS的重庆市旅游资源评价、分析与规划研究》中利用GIS在处理地图数据的优势上分析了潜在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宋力、王宏、余焕(2002)在《GIS在国外环境及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一文中介绍了国外关于GIS与环境规划的理论研究,并介绍了GIS在环境资源规划分析与评估中的应用。周晓(2005)在其《GIS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中详细阐述了GIS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比较典型的应用环节与类型以及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等。

在旅游地规划方面应用GIS分析旅游地发展条件的实践研究,如陈小华、张利权(2005)在《基于GIS的厦门市沿海岸线景观生态规划》中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GIS技术与因子加权叠加法,对厦门市沿海岸线进行了多目标的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并依据城市发展规划对沿海岸线及近岸海域的发展要求,提出厦门市沿海岸线及近岸海域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案。张红贤(2002)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详细地论述了旅游开发规划中如何应用GIS,较详细地分析了GIS与规划思路的切入点,并且系统地构建了规划过程中的资源调查、评价以及各项规划数据的查询、编制图库的过程。黄非亚、王晓东在其《GIS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初探》中分析了旅游规划过程中应用GIS的特点以及规划的过程。

三、GIS在旅游业中的应用领域分析

(一)旅游信息查询功能。旅游业具有和地理位置极其密切的关系,如旅游景点的分布、旅游服务设施的位置、道路信息等在地图上都有相应的地理坐标。而GIS可以提供非常全面的地理区位信息,采用GIS的管理空间数据的功能,能在一张电子地图上集成极其丰富的空间、非空间信息,用信息管理软件统一管理,从宏观上对旅游信息进行检测。

目前,利用GIS技术开发旅游信息查询系统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网络上借助于信息管理软件进行管理的旅游信息网站不胜枚举,内容包括具体的景点景区方位、交通最优路径的选择、旅游目的地环境、人口密度,等等。

将来随着GI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信息也将与个人数字手持设备(简称PDA)相结合,即旅游通掌上电脑,为旅游者提供实时、快速、方便的移动数字旅游概念。旅游通掌上电脑是针对旅游行业,整合旅游资源,采用现代PDA技术、GIS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建立庞大、专业的旅游资源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全时域空间位置信息和旅游资源信息,并能在电子地图上标定显示用户所在的任一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同时显示所在地的相关行业信息及前进方向、交通状况等信息,使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本地旅游资源的情况,实时确定所处位置,了解周边区域的地理信息,实现电子信息导航。

(二)旅游开发与规划中的应用。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创新包括规划技术方法的创新,因为新的内容、新的目标需要新的技术支持,萌发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GIS技术为景观界揭开了规划设计的新篇章。GIS技术有助于解决规划开发、设计建设有史以来悬而未决的三大基本难题:第一,对于规划设计现状环境,进行系统、量化、准确快速的数据信息表达;第二,对于规划设计现状环境及方案,实行理性化、定量化、系统化的分析评价;第三,在建设施工之前,模拟根据规划设计方案建成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形进行评估预防。通过获取的旅游资源空间数据,应用GIS进行:

1、旅游资源空间分析。目前,GIS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较多集中于旅游资源空间分析方面的研究实践。通过建立旅游资源空间信息数据库,录入旅游地地理信息数据,设计资源评估模型,应用GIS软件在原有的地图编制上直观地对资源进行评估。如在蒋勇军的文章中有较详细的个案研究。

2、旅游地发展条件分析。旅游地发展条件分析首要的是可以应用GIS技术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它是景观规划及场地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前提工组,主要是通过层次分析法选取影响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主要因素应用GIS软件进行定量的图形数据分析,然后叠加各种数据的图层,从而在了解当地情况、现有政策、经济现状、环境科学的合理性基础上,对土地适于不同开发利用方案进行评估。其次是旅游地旅游灾害类型和风险分析,主要通过构建旅游地灾害风险指标、效益损失测度指标以及旅游灾害预防体系,再结合监测到变化中的地理环境数据应用GIS软件分析、成图,直观地把各类威胁反映到管理部门,以求提早预防与改善旅游地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旅游规划过程中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预测是不可或缺的,旅游地很大一部分设计都是根据目标旅游者的爱好、兴趣、特征等因素来进行的,缺少了对目标旅游群体的研究,就会使规划险入迷茫,脱离实际。应用GIS进行市场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旅游地人口分布、吸引力影响因素及目标群体分布等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空间分析,考虑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的因素,分析出目标市场的地域范围,对分析出的不同目标市场进行客源属性分析,最终提供给规划管理者对于实现不同营销策略的参考方案。

4、旅游环境的空间分析。旅游环境的空间分析主要是旅游廊道的划分,环境廊道概念由美国景观规划大师提出,即将水体湿地、地形坡度、植被分布等环境决定因素分别绘制成图,然后叠加起来,划分出环境廊道,方法如下:(1)建立水体层。使用缓冲区分析功能建立环境廊道,比如可以产生一个距河流100m的缓冲区,以控制建筑项目保持水土、保护植被;(2)建立湿地层。使现有的数字化的湿地系统图与其他主题图层相吻合,包括投影方式、坐标系统、单位、精确度等;(3)建立陡坡层。建立该区域的地表模型,并将这一地表模型转化成光栅文件,然后计算出坡度,利用坡度图,可以建立新的栅格网络来表示具有某一坡度范围的区域;(4)建立环境廊道。将三个主题图层叠加到一起,重叠部分就构成了特征多样并且鲜明的线形环境廊道,利用这个环境廊道图,就可以规划优先保护地区。

5、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的静态与动态空间配置分析。应用GIS可以进行景观视线、视域分析,景观服务设施配置等的分析,景观视线、视域分析对地理空间信息的准确度要求较高,而GIS软件可以依据地图数据的采样精度同等准确地表达出景观区域的地理空间信息,对于各种要求的视域、视线设计分析能达到很高的精度,也同时方便于宏观与微观设计。对于服务设施配置问题的分析主要是根据游客游览时间与人的生理功能等特征来布置园林小品、洗手间、休息亭,在GIS上表现为较普遍的简单宏观布置问题。

旅游流量流向分析,GIS软件提供了很好的动态监测旅游地旅游流向的技术,用时空刻度表达出的旅游地流向流量问题直观体现出来,更易于管理者从宏观角度及时采取应对补救措施。主要通过各个监测点动态获取的数据表达在GIS地图上,提供给管理者直观的旅游流量流向管理问题,有益于景区的设施布置与分流,从而更人性化的管理与设计。

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主要应用GIS软件对各影响因素在地理空间图层中的体现进行叠加,分析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积极与不利的方面在旅游地空间上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以便进行布局管理,优化发展战略的制定。

(三)旅游专题制图。自从数字地图在GIS技术支持下成为可能以后,较之传统的纸质地图有了相当大的突破,从传统的只能二维表达地理地图信息转变成可以从三维甚至四维来进行地表要素描述,地图的可视化与精度都比传统的纸质地图上了一个大台阶。不过数字地图同样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对比例尺的淡化,目前数据地图有过多的人工干预痕迹等。

在旅游规划中应用GIS软件制图正方兴未艾,因为GIS具有很强的图形和文本编辑功能,数据维护也非常便捷,可大大降低出图成本,避免传统制图的繁琐工序。G1S中图形数据库是分层存储的,它不仅可以为用户输出全要素图,而且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分层或叠加输出各种专题图。如将景点分布图、道路交通图、服务设施分布图和地形图叠加,可以为游客提供一幅详细的导游图。

四、GIS在旅游业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首先,根据目前关于GIS与旅游业应用问题的研究实践成果可以看出旅游业内人士并没大力推进旅游业中GIS的广泛应用。这种认识问题也是必须首先得到解决的。而另一项根据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对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现状作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反映经费不足的占39.2%、涉及体制方面原因的占17.6%,其他还有市场不规范的占17.1%、队伍不稳定的占12.1%和政策环境不健全的占11.6%等。这个排列也表明,地理空间的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它所涉及的领域是一项技术密集性产业,无论是对硬件、软件设备的购置,还是对数据生产与更新的投入,都不是一个小数字,投入与产出反差很大,这是影响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其次,数据建设共享、数据的标准化一直是业内人士一致呼吁、且一直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数字地图是个庞大的系统,但对于基础数据源的建设是有很多共性的,解决某些基本数据的来源,从而降低整个规划设计的数据输入费用,对于大面积的用地范围而言,景观规划往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从规划开始就要考虑到数据的更新和维护,要有相应的机制,使数据采集工作逐步地变为日常性事务,这是持续运行的必备条件。

再次,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数据来源、输入与更新是最大的障碍。信息收集,整理输入是耗资最大、周期最长的任务。而GIS软件在处理地理空间信息时的逻辑判断、推理、演绎方面则较为欠缺,这就需要进一步开发出更好的GIS软件来支持规划中不断提出的更高要求。

五、GIS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展望

GIS技术必将成为信息化的主流,旅游业必须顺应信息化的潮流,积极探讨应用广泛3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或5S(前面3S加上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专家系统ES)的集成,使得测绘、遥感、制图、地理、管理和决策科学相互融合,成为快速而实时的旅游地空间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工具。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边馥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2]严寒冰,刘迎春.基于GIS的旅游导游服务系统设计[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0.17.

[3]王永燕等.基于GIS的旅游景区信息系统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02.16.

[4]王晓峰,马耀峰.GIS在生态旅游区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西北大学学报,2003.33.

[5]刘颂,许世远.GIS在旅游管理和开发中的应用[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0.26.

[6]蒋勇军等.基于GIS的重庆市旅游资源评价、分析与规划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

[7]宋力,王宏,余焕.GIS在国外环境及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2.6.

[8]周晓.GIS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2005.27.

[9]夏既胜,张静,谈树成.基于组件式GIS的云南省易门县旅游资源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

[10]陈小华,张利权.基于GIS的厦门市沿海岸线景观生态规划[J].海洋环境科学,2005.

[11]张红贤.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中的GIS应用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