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本科个人毕业总结

本科个人毕业总结

本科个人毕业总结

本科个人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学科结构;产业结构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在既定的经济总量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就业容量的扩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今全球产业结构升级的步调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之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是高等教育结构在现实的经济产业结构条件下的社会写照,包括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地域结构、所有制结构等。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作为毕业生就业结构的组成部分,是指不同类型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一种横向结构,是学科发展和社会职业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合理的学科结构应该满足学科发展和社会职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1]

本文从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入手进行实证研究,把握产业结构变化对于毕业生就业存量和增量影响的趋势,并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的优化策略,探索既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又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水平的对策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2000~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初次就业率(截止毕业当年8月31日)分别为:107万(70%)、114万(70%)、145万(74%)、212万(75%)、280万(73%)、330万(72.6%)、413万(72%)、495万(71%)、559万(73%)、611万(74%)、639万(76.6%)、660万(77.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毕业生基数逐年扩大,而初次就业率增幅不明显,失业毕业生规模不断增大。目前毕业生就业难表现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供需失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毕业生人数的连年增长导致供过于求,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与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导致一些市场需求弱化的人才类型仍在进行大量培养,不少大学生在考大学填报志愿时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这就造成了高校的人才供给超出了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数量。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人才总量不足,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科技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紧缺,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失业毕业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结构性失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才市场职位空缺与大量失业现象的并存。[2]

二、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业的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不同,所需劳动力的数量、规模不同。这就要求培养劳动后备军的高等教育部门按各经济部门、产业发展设置各种学校、专业,并与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的比例相适应。新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要求教育部门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新的专业技术人才。

学科结构不仅能够反映出科技发展和知识进步所形成的学科分野,也能够反映出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并且关系到高级专门人才的结构,对于分析毕业生人力资本使用效率问题意义重大。有鉴于此,分析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学科结构之间的关系,将其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合理与否的直接指标,可以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度。

1.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我们选择江苏省的统计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江苏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的经济强省和教育大省,研究江苏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

关于专业分类,在研究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92),将各个专业分为五个学科门类,即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以及人文与社会科学。文章分别考察5大学科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各层次就业人数分别以XK(研究生)、BK(本科生)、CK(专科生)表示。产业数据以gdp、age、sec、ter来表示,对应标签分别为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文中的高校毕业生是指纳入国家教育部招生计划之内的高等学校毕业研究生、本科生与专科生。

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局公开的《江苏统计年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来源于江苏省教育厅的《江苏省高校就业状况白皮书》,选择毕业当年就业人数以及毕业生就业分布状况进行统计。①

2.各指标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尤其是2002-2010年增幅更为明显。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呈持续稳定增长态势,2007年以后,第一产业增长缓慢,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目前江苏省处于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自然科学方面,研究生就业人数增长缓慢,本科生就业人数在2007-2008年获得跨越式发展,专科生就业人数连续多年增长不明显;农业科学方面,研究生就业人数连年持平,本科生就业人数在2005年出现峰值之后缓慢减少,专科生就业人数存在小幅度增长;医药科学方面,研究生就业人数持续稳定增长,2009年起速度变缓,本科生亦然,专科生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未出现波动;工程与技术科学方面,研究生就业人数经过多年的持续增长后于2009年开始下降,本科生就业人数呈现曲折上升态势,专科生就业人数自2002年起直线上升;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研究生就业人数自2007年起逐年减少,本科和专科生就业人数连年持平。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不同学科的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相关,但是存在3-4年的滞后,而关系国计民生的医药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就业人数总体上比较稳定,较少出现波动。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式向大众化发展,各学科的招生和就业人数在1992-2001年阶段逐年增长,2002年以后开始出现不稳定因素;二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急需大批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应用型学科不论是招生人数还是就业人数都会逐年增大,而基础型学科比例会逐年减小。关于不同学科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由下面的相关系数矩阵表格来验证。

3.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研究

分别研究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通过对比研究,相关系数矩阵结果表明:研究生、本科生中农业科学就业人数与三大产业的相关性相对较小(见表1、表2),医药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就业人数与第二、三产业具有较强的正向相关性(见表1、表2、表3)。这说明,以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较小,以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导的第二、三产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较高。而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需要较多的是应用型学科,所以近年来高校招生构成比例就出现了基础学科型人数相对下降,应用型学科毕业生人数相对上升的现象。而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是否长期稳定,需要进一步的验证。4.各指标ADF检验

各变量时间序列的ADF检验结果显示(见表4)第一产业数据不平稳。这说明第一产业是江苏省的劳动力转出产业,正在走向小部门化,对高学历人才需求非常有限。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数据相对平稳是因为第二产业是主要的经济产出产业,是江苏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很有潜力发展成为最主要的劳动吸纳产业,是解决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产业。

三、总结与对策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联动发展的关系,产业结构的演进决定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的变化,同时,学科结构也反作用于产业结构。合理的就业学科结构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良好的发展。二者互动互联的吻合程度取决于高等教育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的灵敏度:如果学科结构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则会阻碍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如果学科结构过度超前,则会导致教育过度。二者的相关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产业结构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具有一定制约性。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及发展既受内力的作用又受外力的作用,内力指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外力主要指社会产业发展的需求。当今,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除了要依托国家的教育政策、财政投入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以外,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生源。充足的生源是一所大学办学的最关键一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使得学生在入学时越来越注重专业的选择,这就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应该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根据现实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做出适时适度的调整,紧跟产业发展脚步,真正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避免高等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顺利接轨,更好适应经济发展。

第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的优化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发源地,是知识经济的动力,也是企业改革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器。各种学科专业相互渗透和发展,往往会促成新科技成果的诞生。这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市场的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的方向。当前高效低耗的经济形势使得某些产业逐渐萎缩,在客观上也刺激了某些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而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主要受科学技术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影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加快技术革新速度,尽快发展壮大这些急需人才的新兴学科,以满足国际社会对此方面人才的需要。高等院校要通过提前培养人才对已有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新兴产业的诞生、发展起导向作用。

高校毕业生是改善劳动力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所需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比区域经济增长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作用更明显。结合江苏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下文简称“十二五”),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自我调节机制,以更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对照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江苏确定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江苏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647亿元,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测算,到2020年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8%。政府提出的这一目标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风向标,应以此为契机,科学做好各类人才需求的预测,合理设置专业结构,并以此来决定培养人才的规格与不同学科专业在不同学校中的规模比例,加快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布局的优化。

目前江苏高等院校专业种类完备,覆盖面较广,但是与产业发展脱节,存在划分过细和急需科类重点不突出的问题,缩小了毕业生的就业出口,增加其就业难度。首先,针对第一产业劳动力转出的现实状况和“十二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要结合实际,重点培养有利于推进农林、港口、海洋、交通等行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专业人才,以提高苏北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其次,江苏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特别是苏中地区,要加快产业转移步伐,在保证建筑、机械、化工、纺织、建材、医药等专业人才数量的同时,要按照江苏省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的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对于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的学科,要进行重点扶持,创新培养模式,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并带动传统产业的创新提升;苏南地区除了要继续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等生产业所需人才之外,还要积极寻找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大力扶持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商贸等专业,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不能单纯迎合市场需求,要平衡长线学科与短线专业的关系。

总之,在当前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和加快“两个率先”进程的任务引领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要能够带动毕业生就业增长与人才合理流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的调整也要能够服务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高等院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服务,建设经济转型升级时期的人才支撑体系,根据产业结构的演进主动调整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同时应注意,一定时期内的产业结构与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的协调是相对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的平衡,应该适时、合理地进行调整,以保持二者的动态平衡。

注释:

① 基于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原始数据,首先进行预抽样。采用Stata10.0软件,以完全随机的方法在2008、2009、2010年江苏省毕业生就业样本中抽取1%的样本量,将“专业”变量中所有属于第一产业的赋值为1,属于第二产业的赋值为2,属于第三产业的赋值为3;再将“就业单位名称”变量中所有属于第一产业的赋值为1,属于第二产业的赋值为2,属于第三产业的赋值为3。考察“专业”和“就业单位名称”两个变量分别在对应一、二、三产业中是否有相关性。结果显示为高度相关,二者与对应分析结果一致。在总体样本中采用直接抽选法对样本分学历层次进行单纯随机抽样,共抽取样本5000份。运用SPSS17.0软件对抽取的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将“专业”变量中所有属于第一产业的赋值为1,属于第二产业的赋值为2,属于第三产业的赋值为3;再将“就业单位名称”变量中所有属于第一产业的赋值为1,属于第二产业的赋值为2,属于第三产业的赋值为3。进行crosstabs分析,选择“专业”变量作为行变量,“就业单位名称”变量作为列变量。选中“Chi-square复选框”,考察二者是否对应。结果显示,大部分毕业生样本所学专业对应的产业与就业单位所对应的产业一致,即进入非本专业就业部门的毕业生人数少,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选择用各样本的专业变量对产业结构进行考察。

参考文献:

本科个人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招生;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林秀梅(1956-),女,吉林临江人,吉林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吉林财经大学经济模拟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郝华(1982-),女,山西临汾人,吉林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吉林财经大学经济模拟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李学(1980-),男,吉林农安人,吉林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吉林财经大学经济模拟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7.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7-35-0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学校招生、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步增长,这对高校的招生规模和招生方向提出了严峻考验。高校招生规模与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未来高校如何调整专业和招生规模以适应社会需求?这一系列问题既是政府、社会、家长、学生关心的热点,也是高校和有关职能部门回答的难点。对于这些问题,尽管有些专家学者在理论上进行过阐述,但是几乎没有人全面、系统地进行过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特别对于老工业基地――吉林省,面对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如何调整高校招生来迎合社会需求,一直是各方关注的问题。

一、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规模与结构特征分析

(一)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规模特征

吉林省高校招生人数1990年为2.11万人,2008年为15.49万人,18年增长了6.3倍。1990―1998年,这9年期间招生人数增长比较缓慢,由2.11万人增长到3.71万人,年均增长0.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7.31%;为了拉动国民的教育消费意识,激励并刺激国民增加教育投入,国务院决定扩大高校招生规模,1999―2008年,招生人数大幅增长,由5.26万人增长到15.49万人,年均增长1.14万人,相比之前增加了4.7倍,年均增长率为12.75%,是先前的1.75倍。

同期,吉林省高校毕业生1990年为2.11万人,2008年为11.79万,18年增长了4.59倍。1990―2002年,即扩招之前的毕业生人数增长比较缓慢,由2.11万人增长到3.78万人,年均增长0.14万人,平均增长率为4.98%。2003―2008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由5.26万人增长到11.79万人,年均增长1.31万人,相比之前增加了8.36倍,年均增长率为17.52%,是先前的3.52倍。

(二)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特征

1.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学科结构特征

2001年学科结构调整,毕业生与招生的学科结构是对应的,而毕业生的学科结构特征易与社会需求在同一时间点上相比较,所以,我们研究吉林省2001―2008年的学科结构特征。

2001―2008年,吉林省哲学毕业生人数由45人增至58人,增加了13人,年均增长3.69%;经济学毕业生人数由2068人增至4769人,增加了2701人,年均增长12.68%;法学毕业生人数由1522人增至3698人,增加了2176人,年均增长13.52%;教育学毕业生人数由1199人增至7258人,增加了6059人,年均增长29.33%;文学毕业生人数由4617人增至21857人,增加了17240人,年均增长24.87%;历史学毕业生人数由455人增至602人,增加了147人,年均增长4.08%;理学毕业生人数由3706人增至8478人,增加了4772人,年均增长12.55%;工学毕业生人数由13353人增至41236人,增加了27883人,年均增长17.48%;农学毕业生人数由967人增至2452人,增加了1485人,年均增长率为14.22%;医学毕业生人数由2384人增至8168人,增加了5784人,年均增长19.23%;管理学毕业生人数由4492人增至19370人,增加了14878人,年均增长23.22%。在这11个学科中,教育学、文学和管理学毕业生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全省毕业生的增长率,医学毕业生的增长率基本与之持平,其他学科毕业生的增长率明显低于全省毕业生的增长率。

2.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学校结构特征

从吉林省12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人数来看,2001年至2008年,吉林大学毕业生人数由7464人增至9646人,增加了2182人,年均增长3.73%;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人数由1848人增至3866人,增加了2018人,年均增长11.12%;延边大学毕业生人数由2090人增至4746人,增加了2656人,年均增长12.43%;北华大学毕业生人数由2618人增至6052人,增加了3434人,年均增长12.72%;长春理工大学毕业生人数由1255人增至4054人,增加了2799人,年均增长18.24%;长春工业大学毕业生人数由1773人增至4275人,增加了2502人,年均增长13.40%;吉林农业大学毕业生人数由973人增至3764人,增加了2791人,年均增长21.32%;吉林师范大学毕业生人数由1275人增至5265人,增加了3990人,年均增长22.46%;东北电力学院毕业生人数由866人增至3169人,增加了2303人,年均增长20.36%;长春中医药大学毕业生人数由393人增至1722人,增加了1329人,年均增长23.50%;吉林财经大学毕业生人数由602人增至1974人,增加了1372人,年均增长18.49%;吉林艺术学院毕业生人数由293人增至1940人,增加了1647人,年均增长31%。其他院校毕业生人数2001年为13358人,2008年为67473人,增加54115人,年均增长率为26.03%。在这12所重点大学中,只有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和吉林艺术学院等5所学校毕业生增长率高于全省的毕业生增长率,而其他院校同期毕业生年均增长率为26.03%,仅次于吉林艺术学院,高于其他11所重点大学,高于全省毕业生增长率。可见,吉林省毕业生规模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其他高校的扩大规模所引起的。

二、吉林省高校招生规模与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总规模增长过快,超过经济增长与社会劳动力需求增长

吉林省自扩招以来,1999―2008年,招生年均增长12.75%,同期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5%,我国GDP年均增长9.67%;2003―2008年,毕业生年均增长17.52%,同期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8%,我国GDP年均增长10.5%。可以看出,吉林省招生和毕业生增长率都超过本省和我国经济增长率。

2001―2008年,我国全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由73025万人增长到77480万人,年均增长0.85%,吉林省全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由1167.41万人增长到1281.4万人,年均增长1.34%;同期,吉林省高校毕业生由3.48万人增加到11.79万人,增长了2.39倍,年均增速为19.04%,远远高于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增速,高于我国全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增速18.19个百分点,高于吉林省全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增速17.7个百分点。

(二)招生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导致毕业生学科结构与社会需求适应性较低

由于大学培养的周期性、学科招生结构不能完全适应4年后的社会需求,学科毕业生结构与就业率相符程度也不高。依据麦可思研究院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1]中的统计调查数据,我国2007―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前4个学科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而吉林省2001―2008年,毕业生增速最快的前4个学科依次是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医学。可见,工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而吉林省工学毕业生增速低于全省毕业生的平均增速。教育学毕业生就业率较低,而吉林省教育学毕业生增速却最快。

(三)不同类型学校招生结构不合理,培养人才总体平均质量下降

我们对吉林省部属和省属12所重点大学和其他高校作了对比分析,发现2001―2008年,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两所部属重点高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下降,吉林大学年均下降3.76%,东北师范大学平均下降0.82%,其他10所省级重点高校虽然招生规模都有所增长,但是其增长幅度在0.18%―9.05%之间,年招生平均增长率为4.54%,而其他高校招生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69%,远远高于总体招生增长率,更高于经济增长率。由于这些非重点高校原有教学基础差、师资力量弱、专业不成熟,所以培养的本科生质量远远低于重点大学,特别是像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正是由于这些非重点高校的盲目扩招和盲目上专业,导致了整体大学毕业生质量下降,给整个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巨大压力。

三、吉林省未来高校招生建议

为了保证吉林省未来的人才需求,针对当前吉林省大学生就业难出现的问题,必须结合实际调整招生结构和规模。

1.扩大工学和管理学招生

从实际需求我们可以看出,工学和管理学是社会需求最多的。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和吉林省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大量需要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人才,同时也大量需要支持工业化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所以未来这两个学科应是重点发展的学科,可以扩大招生规模。而哲学、法学、历史学和理学,由于过去人才培养超过需求太多,应适当减小规模。其他学科应根据总量变化,在保证结构的条件下适当招生。

2.扩大重点高校招生,压缩一般院校招生

从高校结构看,应保证重点高校相应学科的招生,压缩非重点院校同学科的招生,这是为了保证专业人才质量所必须的。对于重点高校的传统和特色专业以及就业好的专业,要适当扩大招生。而对于其他非重点高校,应突出各自的专业特色,重点培养特色人才。对于非重点高校与重点高校重复的专业,要压缩招生,保证和扩大重点高校的招生,彻底扭转盲目跟风上热门专业,最终导致专业不明、质量不高、就业不好的局面。

3.重视应用型、实用型专业的招生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我国就业市场内部结构性失衡更加明显,“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同时并存就是例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让农民工“上得来”;另一方面,重点院校应着重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重视书本之外的就业实践,同时,要促进一部分非重点院校的培养模式由基础理论教育向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让大学生“下得去”。

在西方国家,诸如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提出“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英国的高等教育倡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要”,即满足企业行业、学生、政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 FH) 是面向职业的专业教育,始终坚持“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了学术、技术和职业的有机结合。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将功能定位为“满足企业、个人和社区的需要”。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3]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应用型专业的招生。

4.适当增加新专业的招生

专业结构设置要考虑到人才培养和知识积累的周期, 使人才结构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4]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兴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但是原有专业并不包含,所以要适当增加新专业招生。但是新专业放在哪个学校,一定要看学校的专业基础和师资力量,不能跟别的学校比规模大小就盲目上新专业。教育部门要协调好专业结构。

高校人才培养是百年大计,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只有全社会重视较育、关心教育、参与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本科个人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毕业论文;特尔菲法;质量;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2-0045-03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重要措施, 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1]。当前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堪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多数高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评分体系,评审过程监控不严。这使得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完成更加缺乏重视,论文质量日趋下降。针对这种状况,有必要探索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本文使用特尔菲法来构建质量指标体系。特尔菲法是决策、预测和技术咨询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对群的成员的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归纳和统计,然后进行多次信息反馈,是成员意见逐步集中,从而做出群的比较正确的判断方法[2]。

特尔菲法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理:群体的预测比个体的预测正确性可能更高;各个体的预测估计随着实验轮次的增加存在着趋于一致的趋势[3]。特尔菲法主要有三大特点:匿名性、反馈性和收敛性。专家以“背靠背”的方式接受调查,提供鉴定信息,收集到的信息经过汇总、归纳、分析再反馈给专家。这样通过多轮调查,最终使分散的意见逐步收敛,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使用特尔菲法构建具有可行性。

二、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的设计

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南京某高校文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现状及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在设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时应着重考虑其内部影响因素、论文本身质量及论文指导等环节,将选题、开题、论文质量、答辩质量、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五个要素作为一级指标,同时为了更好地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价,也为了使评审教师在评阅论文时有更直观、具体的参照标准,在一级指标下设计了15个二级指标,具体介绍如下。

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环节,选题的科学性、恰当性直接影响论文质量,因而选题也是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中的首要指标。选题环节需考核的内容包括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科学性和新颖性、题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选题要符合培养目标,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中对能力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达到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目的;论文题目要难易适中,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相符;所研究的课题要有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具有理论上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开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基础性工作,考核内容包括独立进行文献检索及调研、开题报告质量。从拟定题目到开题,学生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进行文献检索、阅读、归纳和总结,进而在此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确定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独立进行文献检索及调研这一指标的考查可以通过学生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调研情况的方式进行;开题报告是学生论文的一项阶段性成果,是开题这一指标的重要考核内容。

论文质量包括论文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论文的规范性、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论文写作水平、查找文献能力等六个二级指标。论文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指论文在理论研究或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突破,对生产、教学或科研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有现实意义;论文规范性主要考查论文格式是否符合学校论文撰写规范、字数是否达到要求、论文环节需提交的各部分内容是否完整等;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应用能力主要看学生是否采用了科学、恰当的方法完成论文,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外语应用能力从学生查阅、参考外文文献情况及外文翻译质量等方面考察;论文写作水平着重考查学生的写作功底,遣词造句是否恰当,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晰等;查找文献能力考虑参考文献的引用数量及恰当性等。

答辩是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论文质量的较重要的环节,该指标包括阐述论文内容表现、回答问题表现、对论文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三个二级指标。在答辩过程中,评审教师通过对学生上述三方面的考查,可以对论文质量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一定判断。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专门由论文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论文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如遵守纪律、主动与导师联系、按时完成各阶段工作等进行打分。这一指标的设立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更好地与指导教师配合,进而较高质量地完成论文。

该指标体系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并以各指标在评价文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时的重要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极重要、很重要、重要和不重要,并以0―9作为评分标准,进行量化判断,咨询调查表设计情况如表1。

表1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特尔菲法调查问卷(第一轮)

三、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发出的对象为有多年教学经验和论文指导经验的教授、讲师和部分有论文写作经验,正在进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应届文科毕业生。论文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毕业论文各环节都非常熟悉,对论文质量的评审也都有较为合理的标准,相信他们能够对论文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出有建设性的修改建议;正在进行论文写作的大四学生正身体力行,相信有他们切身的体会,能给论文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很大的帮助。

1.第一轮调查问卷发出50份,回收50份,为可信赖反馈意见。调查问卷收回后,利用中位值和上下四分位数的汇总结果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在充分吸取被调查者意见的基础上,对第一轮咨询调查表中的部分指标进行了修正,并对某些指标作了增减变动:将“查找文献能力”改为“应用文献能力”,因为“应用文献能力”包括查找文献、在论文中正确使用文献等方面,更为全面;将“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总体评价”删除,该指标更偏重于论文质量监控方面,属影响论文质量的外部因素,而本文中所设计指标体系主要考虑影响论文质量的内部因素,故不予采用该指标。在总结第一轮汇总结果的情况后,将第一轮的各指标中位值和上下四分位区间数值,及指标体系设计表中变动情况全部反映在第二轮调查问卷表(表2)中,并再次发出调查问卷。

2.第二轮调查问卷发出50份,收回50份,值得信赖。对第二轮汇总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后,将计算出的各指标中位值与上下四分位区间比较,发现四分位区间较小,且中位值的离散程度较低,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较高,鉴定结果具有较大的可信程度,无须再进行下一轮的咨询调查。与此同时,笔者通过总分比重法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得出相关指标的简易权重,具体结果汇总情况见表3。

通过以上简易权重的计算可以看出,“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应用能力”、“阐述论文内容表现”、“对论文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五个指标所占权重较大,在评价论文质量时要重点考查;“论文的规范性”及“外语应用能力”权重相对偏低,在论文质量评价方面不作为重点考查内容;其他指标权重较为接近,在评价论文质量方面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四、文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的现状

利用特尔菲法建立的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论文评审过程中,运用该指标体系对论文进行评定更具客观性和系统性。

由于时间仓促,该指标体系的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论文质量的因素还未考虑全面,有些指标还需要进一步斟酌,将该指标体系应用到实际的论文评审过程中是否切实可行还有待验证。特尔菲法问卷调查只进行了两轮,这对最后指标的确定也有一定影响。本文在确定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的基础上仅使用总分比重法计算出了各指标的简易权重,此权重只能作为参考,还需要进一步采用层次分析法或其他更为科学的方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以完善该指标体系。

五、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作者结合指标体系的构建结果,就如何提高论文质量提出若干建议。

1.选题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内部因素之一,在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中,选题的简易权重占到了26.685%,选题包含的各二级指标也均占有较大的权重,选题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

2.严格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审工作。 在对

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外部因素的分析中笔者发现,论文成绩评审不严格也是提高论文质量的一大制约因素。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论文评分标准及相关的规章制度,这是论文成绩评定工作的重要基础。

3.加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训练。通过对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学生写作功底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论文质量指标体系中,“论文写作水平”这一指标所占权重较大,采用特尔菲法对这一指标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差异性也较小,可见学生论文写作水平的好坏与论文质量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对学生论文写作的训练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4.严格答辩程序。答辩是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的内部因素之一。在文科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中,“答辩”虽只包含三个二级指标,但总体仍占有21.33%的权重,可见其对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性。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答辩程序及成绩评定方法并严格执行。

参考文献:

[1]陆富彬.对教学应用型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

思考[J].高教研究,2006,(10).

[2]刘子龙.基于系统工程学的企业竞争力研究[D].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2004.

本科个人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3.088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Design (Thesi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Report

LIN Guibing, GE Fei, LIU Yong, LIU Youer

(School of Pharmacy,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Abstract Objective: Graduation Design (Thesi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for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ethods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 on the employment, the time arrangement, the ratio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he graduate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design (Thesis) factors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measures. Conclusion: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ion design (Thesi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managers and decision-makers.

Keywords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design; investigation; analysis

业设计(论文)是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衡量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1]为了较好地把握本校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情况,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本文从毕业设计(论文)对就业考研的影响、时间安排合理性、师生比例、是否申请优秀毕业论文等方面进行抽样调查,反映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现状和问题,分析研究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1 毕业设计(论文)抽样调查基本情况

本调查问卷设计指标包括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对考研、就业的影响,时间合理性、满意程度、师生率、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等情况;为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作参考,也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依据。本次抽查范围是本校药学院2016届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中药制药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共26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40份,无效调查问卷9份,未收回调查问卷11份。本调查问卷选择根据不同专业,按照不同专业人数比例发放相应地问卷数量,调查问卷完成后立即收回。

2 毕业设计(论文)抽查分析

2.1 毕业设计(论文)对考研、就业的影响

调查问卷设计中毕业设计(论文)对考研、就业的影响,包括有很大影响、有一定影响、没有影响和不清楚四个层次。通过统计数据分析,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对考研、就业有一定影响的人数占抽查总人数的48.33%,有很大影响的占总人数的25%;综合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中与考研、就业有矛盾冲突,在抽样调查中比例达到73.33%。占调查总数的21.67%毕业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不影响其考研、就业。有极少数毕业生(占总人数5%)表示不清楚是否影响到考研、就业,表明对毕业设计(论文)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2.2 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安排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要求是实验研究性质的,论文的撰写和时间分配对其质量有较大的影响,有部分毕业生特别是对于考研的毕业生在临近毕业答辩时才匆匆忙忙赶写毕业设计(论文),经常出现格式五花八门、错别字多、数据分析深度不够等问题,且不论毕业设计(论文)实验完成怎样,但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就撰写这一环节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毕业生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本调查问卷将毕业设计(论文)时间设置了毕业设计(论文)实验研究完成时间、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所需时间等问题。在问卷结果分析中,占调查总人数36.67%的毕业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环节用了近1个月,有46.67%的毕业生用了2-3个月时间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有11.67%的毕业生用了仅1周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也存在极少数(占5%)的毕业生用了超过4个月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需要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实验过程。调查分析中,完成毕业设计实验有超过半数的毕业生用4-5个月,占总人数的58.33%;有35%的毕业生用了2-3个月完成毕业设计实验。极少数学生用1个月左右时间完成,占人数6.67%。在时间安排上,有73.33%的毕业生在大学三年级开始毕业设计实验,有21.67%的学生更早;这与从调查问卷中占43.33%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毕业设计实验的调查情况吻合,有40%毕业生利用学校安排的毕业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设计实验。部分人在寒暑假期,特别是暑假期间完成毕业设计实验,这部分人占抽查总人数的31.67%。因在调查问卷表中,有些学生既用了毕业实习安排时间,又利用寒暑假以及其他课余时间来完成毕业设计实验。即便如此,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时间不够,占调查总人数的33.33%;很少人认为时间有多余,约占总数的6.67%。

2.3 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以及满意度的抽查分析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有少数毕业生申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占抽查总人数的10%。由于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很严格,答辩前后往往需要修改多次,甚至毕业后还有要求修改的情况,所以许多学生申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特别是临近毕业这段时间活动多,时间紧等,影响了申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热情,这不利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在调查问卷中存在有对毕业设计(论文)非常满意的,但没有申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毕业生。在教师指导毕业生人数上,有占56.67%的教师本届指导2-4名毕业生,有26.67%的指导5-8名毕业生,极少数教师指导1名毕业生或9名以上本科毕业生。申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毕业生的指导教师一届指导5-8名学生的情况较为常见。这与申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有一定比例要求有关。抽查数据表明,申请了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所有毕业生对其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态度是满意甚至非常满意的。

3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策略及建议

3.1 科学合理优化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创新毕业设计(论文)模式

鉴于多数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时间与精力不足影响到其考研、就业。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不影响正常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况下,适当提前介入毕业设计(论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暑寒假,在本校“双惟摇篮班”培养模式就采用类似的方式,但是规模人数有限。在调查问卷中,部分学生利用二、三年级课余、部分寒暑假时间提前进入实验室,熟悉环境,参与老师课题,为自己独立开展课题奠定基础,这部分人在毕业设计(论文)上准备充分、时间精力足,课题开展、论文撰写技巧等都有一定的基础,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相对较高,也为后面考研、就业等争取到更多时间精力。当然针对这部分学生如果能高质量、高效率提前完成任务,已经达到本科毕业生水平要求,可适当允许其提前1-2个月答辩,提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答辩,避开答辩“高峰期”。或者在毕业生人数比较多的情况下,在毕业答辩时间段分批次答辩,让提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部分毕业生先答辩,为后面答辩的毕业生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针对师资力量不足、师生比低的情况,有老师带教的毕业生较多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批次指导,这样指导老师与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缓解了后期时间紧、任务重、事情繁杂,影响学生毕业、就业和考研从而被迫降低质量的现象。

3.2 建设指导老师团队,注重过程指导,以培养能力为中心

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教师任务重,时间较长。通过以学科组教师为基础的指导团队,在毕业设计过程指导(如选题、任务书的填写指导、审核、中期检查)由教师指导团队完成,达到了老教授对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的帮、带作用,又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避免指导教师单打独斗,精力有限等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的问题。

在学生毕业设计一开始,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必要性,思想上引起师生重视,并讲解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制定指导教师团队与学生之间定期集体讨论、及时沟通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展情况、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这既可以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也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增进了解,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从而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奠定基础。

3.3 建立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师生激励机制

通过申请、选拔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制度,把符合规范、创新性强的高质量毕业设计(论文)推荐评为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这可以提高师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视程度,有利于促进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整体提高。不但要对高质量毕业设计(论文)师生实行精神鼓励,予以表彰,还要在优秀指导老师的绩效考核上适当地体现更高权重;对优秀学生也实行一定的物质奖励,让他们在毕业最后一项重要综合性任务中展现他们的风采,令人印象深刻、难忘。这样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也有助于形成教师都愿意而且都能做好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学生积极主动、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良性循环。

3.4 其他建议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有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意见和建议。笔者统计了反映较多的两点:(1)毕业论文格式。有较多学生反映了统一的格式不清楚或说明不够详细。这导致毕业论文后期修改格式上消耗时间和精力不少。部门管理者均发放有统一的毕业论文设计(论文)格式,而许多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后来发现格式不符合要求时才引起重视。因此在上交毕业设计(论文)之前需要特别强调格式模板和标准。(2)毕业论文软件系统。论文软件系统困扰部分毕业生,有建议最好开放,方便大家自己论文,自己修改。同时网络上存在乱收费情况,权威性不够。毕业论文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影响。

4 结束语

近年来,大规模扩招给高校有关部门和学生带来了较大压力,也是许多普通高校要面对解决好的问题。而毕业设计(论文)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环节,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此抽查分析中,调查问卷设计存在欠缺与不足,抽样的数据不够全面、详细,有待深入、补充和完善。但也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依据,也为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者与决策者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参考。

*通讯作者:刘友儿

基金支持: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改课题(NO: 2013jzzy-5)

本科个人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12001-200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1.1总体情况

通过统计,2001―2007年我院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91%,建院七年来,我院本科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如表1和图1所示。

表1 2001-2007届本科毕业生总体情况统计表

图1 2001-2007年本科毕业生总体情况柱状图

1.2考研情况统计与分析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了考研,考研比例总体呈增长态势,从2001年的31%上升到了2007年的43%。从表2和图2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出哈工大还是学生继续深造的主要选择,平均每年考取本校的研究生占了当年考上研究生的77%左右。从统计数字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中有95%左右获得了在前九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深造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院较高的学生培养质量。

表2 2001-2007届考研人数统计表

图2 2001-2007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情况柱状图

1.3就业城市统计与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院本科毕业生近年来就业的去向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两个城市,占就业学生的40%左右。此外其他的省会城市、沿海大城市也是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通过统计发现,我院平均每年有90%以上的学生去往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哈尔滨等省会城市以及沿海大城市就业。省会城市主要包括沈阳、天津、济南、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沿海大城市主要包括大连、厦门、宁波、青岛、苏州、珠海等城市。具体如表3和图3所示。

表3 2001―200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城市人数统计表

图3 2001-200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城市总体情况柱状图

1.42001-2007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统计与分析

从学生就业的单位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外企、国内500强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和IT企业是我院学生就业的主要单位去向。每年到这些单位就业的学生约占我院就业学生的90%。具体如表4和图4所示。

表4 2001-2007届就业单位人数统计表

图4 2001-200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总体情况柱状图

其中:

外企主要包括微软、宝洁、松下、东芝、Google等企业;

国内500强企业主要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网通、航天科工集团、工商银行、中兴、华为、联想、海尔、平安保险等国内著名大企业;

科研院所主要包括:各大部委和全军所属各研究单位、中科院、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科研单位、全国各高校;

政府机关主要包括:教育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国家各大部委和各省市机关单位;

IT企业主要包括:百度、腾讯、金山、用友、浪潮等IT企业。

1.52007届本科毕业生薪酬标准统计

通过毕业登记、电话调查和同学访谈的方式对2007年参与就业的全部111名学生的薪酬进行调查统计。通过统计我们发现学生的薪酬总体呈正态分布,月薪在2000以下、6000元以上大约占5%。约95%的毕业生月薪在2000元到6000元之间。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在3500元左右。具体如表5和图5所示。

表5 2007届本科毕业生薪酬统计表

图5 2007届本科毕业生薪酬总体情况柱状图

2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通过对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我们对哈工大计算机学院七年来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升学质量和就业趋势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总结起来我院学生七年来就业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2.1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近年来,全国的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45万,上升到2007年的600万。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我们从就业地点、就业单位性质和就业起薪水平三个方面来评估,可以发现我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始终保持了较高的水准。

首先是就业城市好。我院本科毕业生每年在北京、深圳、上海这三个城市就业的人数都稳定在40%以上,其他毕业生也大多集中在省会城市和沿海大城市就业,在其他内陆大中城市就业的每年只有不到10%的比例。

其次是就业单位强。通过统计发现,七年来我院学生的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外企、国内500强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和IT企业,约占就业学生的90%以上,在研究生扩招、全国本科生扩招这样的压力下,我院本科毕业生能够稳定地占领高端就业市场,很大程度说明了我们学生的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薪酬待遇高。根据某权威网站的调查显示, 2007届的本科毕业生平均税前月薪为2500元左右,而通过对我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的薪资统计发现,我院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在3500元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本科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对学历要求的提高,考取研究生成为了越来越多本科毕业生的选择。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从2001年的46万人上升到2007年的150多万人。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我院学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31%上升到了2007年的43%。我们通过对近年来不就业学生的调查发现,继续考取研究生成为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选择不就业的重要原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院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在选择继续考研的33名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有21人考上哈工大的研究生,2人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其他10人选择了就业。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尽管考研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我院每年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中都有90%以上集中在哈工大、北大、清华、中国科学院这四个院校深造,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院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2.2人才培养卓有成效

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口,可以反映人才培养的理念和质量。哈工大计算机学院成立七年来,本科毕业生在总体上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就业质量和升学质量应该归功于常抓不懈的创新教育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000年以来,我院通过大力实施教育金字塔体系,积极推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强调启发式与互动式、面向问题求解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案例教学、实验型教学、课程大作业、累加式考试、综合设计课等方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已经成功地在数据结构等10门专业课程中成功推行课程大作业、累加式考试教学方式,占所开专业基础与专业课数目的67%,这样,平均每个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都会经历10次左右的小型毕业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计算机学院还结合各研究中心的最近科研情况和研究成果开设了28门专业选修课和每年16个专题的计算机新进展课程,这是推行案例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通过专业选修和计算机新进展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目前国际上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些都有力地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素质教育全面落实

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学院学生工作的重点。我们认为,学生上大学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求知、增能、成才”,为此我们建立了符合学生成才需求的“三三”育人模式的学生工作体系。近年来,我们通过大力实施“三三”育人模式的学生工作体系,围绕我院“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党团线、行政线和社团线的建设,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载体。在学生党建过程中,计算机学院以“六个一”工程为牵引,积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面向问题求解能力;在团的建设中,开创了学院文化月、男生节、网络文化节等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发挥特长的舞台;开展了“希望之舟”温馨工程等一系列有影响的志愿实践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协同能力和利他精神;深入细致地开展了共青团员意识教育活动和文明道德素质月活动,使广大团员青年的信念和责任得到了有效加强;通过邀请李开复、沈向洋、雷军等IT界成功人士来院讲座,使学生不断树立起成为精英人才的意识,也很好地拓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学生参与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2.4就业服务保障有力

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我们积极落实“四年抓培养,四年抓就业”的方针,强化对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我们启动了个性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对刚入学的学生我们通过实施“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服务工作,引导学生思考本科毕业的去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形成了目标促进学习,学习服务就业的良好局面。我们还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开展了岗前技能培训,学习个性化简历的制作和查阅就业信息,组织参加招聘会等,针对要升学的学生,积极组织研究生报考事务培训、复习技巧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升学质量。我们还通过建立动态的就业档案,实时掌握学生的就业状态,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意向,通过建立信息宣传栏、计算机学院历届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有针对性地主动拓展就业市场,联系用人单位进校招聘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就业和升学信息。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就业和升学率,也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和升学质量。

3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通过以上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建院以来我院的七届本科毕业生基本都有一个较好的毕业去向,有一个较高的就业和升学质量,这与我院多年来较高的学生培养质量、较为到位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是分不开的。我们看到取得学生培养成就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学生的培养和就业指导上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推动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的持续提高。

3.1树立知识报国信念,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

从统计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院学生的总体就业质量较好,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本科毕业生主动到国防单位、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就业的意识不高。为此我们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投身国防和落后地区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去。

从2002年以来,我们通过与总参建立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机制,从学生一入学就进行定向培养,双方紧密配合,做到专业教育和国防教育两手抓,有效增强学生科技强军、科技报国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我们还开展了生动活泼的“国防教育月”活动,通过开展国防教育影片、图片展播活动,举行国防形势与政策报告会,深化学生对国防形势与政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素质。我院还利用自身优势,积极组织学生以社会实践的形式深入到农村参观学习、帮助对口村镇搭建信息化建设平台,努力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我院还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去西部支教,传播知识传递爱心,为构筑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3.2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经过多年培养,我国计算机人才总量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缓解,甚至在个别领域及个别地区计算机人才已经出现处供过于求的态势。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外,更在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外语会话能力、商务礼仪、面对压力时的健康心理素质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目标。

为此,我们通过开展“光熙论坛”每年举办30期以上高水平学术讲座,开拓学生视野,营造学术氛围;依托各大企业和学院的研究所、研究中心成立微软、IBM等20余个学生俱乐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院为积极推行创新教育,从2001年起每年举行教学法研讨会,从加强实践教学,到“研究性、个性化、精英式”教育体系,从面向问题求解能力培养,到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深入探讨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途径和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贯彻和落实创新教育思想,建立创新教育环境,从“一招一式”的细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强化综合实践教学,要求每门课必须有实验大作业;若干相关课程必须有综合实践设计,增强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学院的高度重视,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合理配套,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我院学生在“挑战杯”、ACM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屡创佳绩。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