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本科医学教育

本科医学教育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本科医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科医学教育

本科医学教育范文第1篇

1形态学科的教学

医学形态学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等多门学科,这些学科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人体正常或病理情况下的形态结构,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致病机制。形态学课程学习的核心就是掌握其“形”,不管是在大课上还是实验课上,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进行。

1.1形态学科的大课教学“百闻不如一见”,随着IT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前教科书上呆板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PPT展示出来;电镜照片、三维动画更是弥补了手绘图、模式图不够直观准确的缺点。计算机应用于大课教学在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普及,所以笔者在此不做详述。重点想谈一谈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casebasedstudy,CBS),即以实验分组为单位,在带习老师的指导下,以临床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研究、讨论有关的基础医学科学问题,同时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但不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临床知识,更不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临床问题。在我校,CBS应用最成功的是病理解剖学。在总论或各论讲授之前,老师都会准备一些典型的病例,从病理解剖大体、镜下所见,到内科症状体征描述,以此加深学生对于器官组织病变及其对整个机体影响的认识,从微观的组织变性到宏观的机体机能紊乱,承前启后,切实落实了病理解剖学在基础和临床间的桥梁作用。

1.2形态学科的实验课教学如果光是靠大课积累的理论,不去亲自操作显微镜看一看切片,形态学的教学也不可能很成功地开展。这样一来,实验课教学对于形态学的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实习,既可以加深对理论课讲授内容的理解,使呆板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又可加强记忆,同时实习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一节实验课成功与否,既取决于学生在课下对实验内容预习的情况,也和带习老师的准备有密切的关系。学生预习,除了复课学过的理论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参照实习指导和图谱,然后依葫芦画瓢,去自己的切片中寻找所谓的典型细胞、组织特征。但是图谱,特别是实习指导上对于一个结构的描述,往往是搀杂了一些编书老师的主观意识在里头,学生在镜下所见并不一定能与之描述相吻合。作为学生,在发现自己的切片中有不明确的结构、细胞时询问老师,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老师以“你看到的这个不典型”作答。每张切片在制作时因为取材和技术的限制,多少会出现差异,特别是在病理切片上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所以这就要求带习老师在一次实验课前尽其所能地熟悉他所带全部同学的切片,作好记录,以备不时之需。带习老师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及时将典型结构和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PPT展示出来,以激起学生的讨论,群策群力,也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2非形态学科的教学

非形态学科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与形态学科不同,它们是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和阐述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因为不是直观可以感受的东西,学生往往都反映“很抽象,很枯燥,很难学”。但是这些学科又都是基础-临床过渡课程,不打牢这些基础,随后开设的临床专业课程将是空中楼阁,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掌握并能在今后的继续学习中熟练地应用这些知识,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2.1非形态学科的大课教学非形态学科令学生最头痛的地方就是阐述机理,无论是生理学上的生物电的产生机理,还是分子生物学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都是可以学到让人“feelsick”。讲授这些知识的多是专家,他们本身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了很深的造诣,也许是不屑于对这些基础的理论深入探究,也许是他们自己已经理解得很透彻,但是无法将合适的信息传输给我们,于是造成恶性循环:老师讲得力不从心,学生也听得怨声载道。因此只要处理好这个矛盾,非形态学科的学习将不再成为学生的噩梦。笔者认为,不能迷信老教授、老专家,应该大胆启用年青教师,承认教育难点的难度,并且报着一种探讨的态度和学生一起来看待难题。老师方面,课前应该把下次课要讲解的重点难点告之学生,有条件的尽量出书面的材料,对课中将出现的一些专业名词(包括英文、缩写),应该概括总结出来,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那些就是常识,学生不知道就是他自己的责任,任何一个初学者都经历着这样一个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的熟悉过程。在课上,可以先告诉学生本次课的要点,给出一个清晰的思路,可以考虑先讲解重点难点,而不是依循教材编写的顺序;或者根据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情况,把重难点分散到课时的适当时候讲解。在下课前,给出一个小结,让学生明白已经学习的哪些是重点,把学生从对含混不清的教学大纲的纠缠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掌握真正重要的知识。在教学技术的应用方面,可以尝试着利用动画的方式来表现一些机理过程,或者引导学生用一种联想记忆的方法,把晦涩的知识点与直观通俗事物联系起来,加深印象。学生方面,除了做好预习、复习、上课认真听取老师讲解和作好笔记以外,可以通过易位式教学与老师互动,更可以大胆地设想,学生能不能通过诸如戏剧演出的方式体会一些生理生化过程,也许听起来太幼稚,但是寓教于乐也不失为一种创造双赢的好办法。

2.2非形态学科的实验课教学非形态学科可以说是一个整体,各方面的知识都有融会贯通,因此其实验课的设置,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综合因素。比如在复制一个失血性休克的模型时,就要应用到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的相关知识。我校在这方面采取的是在学习了一定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开设机能学实验课,既综合了所学相关学科知识,又节约了经费,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学生在机能实验课上是对基本功的操练,真正要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则要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3基础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由于基础医学生以后的一个就业方向是从事高等医学院的教育工作,所以当完成一定基础的生物医学课程后,学生可以尝试进行易位教学,即选择个人感兴趣的学科、章节,几人一个小组,明确分工,推举发言人在全班进行演讲。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疑问、参与讨论或补充不足和遗漏。如《免疫学新进展》的学习就进行了这种易位教学的尝试:全班分成十个组,挑选教材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搜寻素材,制作PPT,试着像老师那样给全班同学讲授该章节的知识点,听讲的同学就其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由讲解的小组或者老师辅助回答,实在不能立即回答的就通过下去进一步查阅资料然后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另一种形式就是开展“journalclub”,即各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中文或者英文专业文献,将其研究对象、试验方法等整理介绍给其他同学,通过这种讨论学习可以了解某个专业的最新进展以及常用的实验技术。还有一种师生互动的方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PBL通常是由老师提出的对某个专业领域新进展的思考或临床的病案讨论开始,先将要讨论问题大声朗读,在确信大家都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后开始第一次讨论,以弄清所需讨论问题的涵义,然后各小组下去收集整理资料,进行一个阶段的自学(自学的基本资源有:教材、相关论文、专家、计算机系统、模型和相关讲座、实验室),之后开始第二次的讨论,仍以问题开始,逐项评判最初的解释或假设,阐明以前的正确部分,合成新的知识。PBL的优点在于:在有上下联系的情况下学习,容易记忆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吸收新知识;学生可以在课程设计宗旨范畴内能自行制定学习目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基础医学生参与实验室工作

本科医学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客教育;创客;医学本科;医学教育;创客空间;创新

创客源于英语“maker”之词,即“创造者”之意,本义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代表的是具有创造及创新精神的人[1-2]。“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3-5]。近年来创客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较为迅速,目前国内外众多综合性高校创建基于学校的创客空间,而这些创客空间却较少针对医学类学生。随着建设创新社会、创新国家的理念深入人心以及建设工作的推进,根据教育改革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也需不断地创新和改革。创客教育具有开放、兼容、共享等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医学创新教育改革的要求[1]。

1医学本科教育现状

1.1医学教育的内部特征。医学知识内容抽象、知识面广,学科交叉强、实践性强,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足以满足医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需求,尤其是在临床实践方面。目前医学生培养周期长,在我国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已经从本科5年制教学到现在的“5+3”,即五年本科教育+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且还同时出现了“5+3+2”模式,在上述的基础上加上2年专科培训,经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这也说明医学知识的抽象及医学实践的重要性。医学生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对象是自然的人更是一个社会人,复杂的医患关系,信息的全球化,都更需要医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综合素质。

1.2医学创客人才的相对不足。医学经过不断的发展、积累与沉淀,已不仅仅是一门经验学科,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促进的学科,目前我国面临创新性医学人才缺乏的现状[6]。21世纪是属于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世纪,医学生应顺应时代潮流、社会需要,在继承传统医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丰富的医学信息素养,以创新的理念、精神、思维、方法,追求新的医学发现,同时使医学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实际应用。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哲学思想,曾对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但是在现代,中国传统医学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有所下降,我们应该清楚传统的局限性,对中医学文化加以创新创造,体现其科学性,让中国传统医学能够继续造福于人类。近期对中医药工作指示中提出了“遵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总理也指出“大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药品研发,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医学要创新、创造,就需要创客型人才,在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发展、大健康、大数据的时代,医学院校不应只满足于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更需要培养一批能够跨专业、跨学科解决问题的综合型医学创客人才,为医学的进步作出贡献。

1.3医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医学教育领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生物医学模式的改变,促发了医学教育的改革,为了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寻找符合医学学科特征的、针对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新思路。建设创新社会和创新国家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现代医学教学模式也需不断地创新和改革。

2创客教育在医学教育中实践和应用

2.1引进并利用医学创客空间,创新医学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医学教学方式,引进并利用医学创客空间,支持医学生们理论学习和实践更好地结合,通过结合创客教育理念以及医学本科学习课程的内容与要求,对线上和线下创客空间进行设计开发和拓展。其线上空间,利用各种医学创客软件、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等提供大量的资源储备,学生学习时可以向平台寻求资源帮助,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可以锻炼医学生主动寻找资源以及使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医学生个性化需求,学生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学生的参与度更强,有利于教学手段从传统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医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探究模式教学。其线下空间,资源丰富及开放的学习教育空间是医学生学习实践基地的主要组成要素,让学生能够在虚拟创客资源平台以及实践创客基地身临其境地参与教学学习和知识的转换创新,同时可根据兴趣自动组合成创客小组,其成果予以展示并加以鼓励。让医学生根据操作中的问题与疑惑进一步挖掘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联系,给学生提供探究与思考的机会,逐步学会做好基本操作的同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和变革,让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更是一个二次加工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初级认知上升到高级认知,更有利于医学生学习角色的重塑。

2.2充分利用创客教育的相关资源,让教师成为医学教学中的创客。创客教育在国内作为一个新名词,许多教师对概念的认识是不完全的。创客教育教学方法上更需要学习,通过学习创客教育相关课程、参加相关培训及会议,进一步明白创客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与思路,成为医学教学中的创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在医学教学实践领域中开展有目的、有特色的创客教育。

本科医学教育范文第3篇

1.1认识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特殊性

在很多学校的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都使要和当地比较知名的一些医疗机构共同合作的,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卫生毒理学和流行病学以及儿童少年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都需要相应的医疗机构来承担,环境卫生学通常是学校自己来承担,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分配,同时也为培养现如今仍需要的预防医学专业的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1.2摸清基本现状以找准改革方向

很多学校在前几年就应经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而且改革之后有很多学生已经走进了工作岗位,为了更好的掌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学校也对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的教师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还采取了电话网络和座谈等方式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讨论,很多人都认为,当今进行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大的,在当前的教学体系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设置得不是十分合理,通常都会出现中断的现象,同时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这也对教学效果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其次是开设课程的顺序存在着非常强的不合理性,在很多专业课进行的过程中,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还没有展开,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无法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是临床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在临床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不是非常的细致,学生实习的时间也相对较短,而且在实习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也非常的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也很难得到非常细致的教导,这也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这样实习结束后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的明显。

1.3巩固深化和提高前期课程体系的改革成果

学校在预防专业改革之后已经收到了一定成效,在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收货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为了能够让这次改革的成果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巩固,以便更好的对突发的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还需要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新的教学体系的优势,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

2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2.1合理调整和设置

相关课程和教学阶段新一轮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是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参考《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对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对于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新的定位,对于课程和教学阶段进行新的组合和论证,根据社会需求增加相关的课程,精简或浓缩部分传统课程,从而形成了新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除了传统的必修课程外,大量开设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大量开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既包括公共卫生领域的交叉,也包括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专业课程虽然在学院开设,但有2/5的教学任务南疾控中心的教师承担;理顺授课顺序,如卫生毒理学提前开设;开设科研方法学类课程,如医学科研方法学、卫生经济学等;临床课程和实习更具针对性,现场实习时间从第9学期的11月提前到9月且增加2周时间;进一步改革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并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确定导师。

2.2强调专业理论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规律修定教学计划,同时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的教学大纲,强调专业理论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所有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方法学类课程增加软件实习比例。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既突出重点又融人大量信息,既便于课堂学习又便于课后复习和整理笔记,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突出应用性实验教学

开设综合性实验预防医学本身属于应用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至关重要。新课程体系的课程安排基于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实际的工作需要,并与学科的发展紧密结合。教学采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以选修课程为主的方式。借助学院实验中心整合不同学科教学资源,开设综合性实验,突出现代先进技术和学科前沿技术,教会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拓展学生的实验技能,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4加强毕业设计

本科医学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戴明环;教学千分制;医学影像专业

我院作为大学附属医院,在狠抓本科教学基础上,引入戴明环管理理论。戴明环即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处理)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PDCA循环是一环扣一环的制约环,也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1-2]。教学千分制检查是我院教学特色之一,开展近10年已应用千分制检查来评价我院二三级学科及各教研室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对本科教学进行审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4]。医学影像专业作为医学本科教育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现我校提倡的“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中具有本学科自身的鲜明特点。我们尝试利用戴明环质量管理理论,针对我院医学影像专业本科教学千分制检查的实际情况,探讨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的新思路。

一、医学影像专业本科教学千分制检查内容

根据我院《教学千分制考核评分管理规定》,教学千分制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项:科室教学管理、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其中,教学管理情况占420分(见图1)。

二、PDCA质量管理应用于教学千分制中的机制与方法探索

教学千分制检查是我院教学特色之一,依托戴明环原理从教学千分制检查的计划、执行、检查、行动等方面制定本科教学的千分制评估系统,依据千分制检查的结果进行反馈和处理,在管理水平上完善戴明环的各个环节,进一步规范及考核医学影像专业教学管理行为,达到教与学程序性强、质与量监控性好,使关键环节质量持续改进,达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目的(见图2)。P(计划)阶段:熟悉千分制检查现状、确定最终目标。首先,分析和整理2015~2017年的医学影像专业千分制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管理情况和教学效果方面,具体体现在“教学查房安排表、教学查房记录、是否有双语或全英文授课、教学相长会、书写病历、病史、体格检查及病志书写材料”等指标。然后,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医学影像专业本身学科特点、教研室教师数量、临床医疗工作实际、示教室空间利用度及学生学习能力等。最后,针对上述因素,确定改进的对策和措施并形成改进计划,重新制定千分制检查规则,包括:引入体现医学影像专业特点的早会诊及疑难病例会诊安排及记录、英文病例汇报及讨论记录和影像报告书写及规范培训记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情况(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等),考核对象分别为教研室和学生,教学督导和教务部负责教学管理的老师进行各项考核。D(执行)阶段:按计划所确定的检查时间,事前与教研室沟通准备材料,之后进行教学千分制检查。教研室按照千分制检查细则逐一、逐项完成材料准备工作,包括书面文字、表格及图片材料等。其中,影像专业学生规范的出科考试内容包括:技能考核(15分)、理论考试(10分)和日常表现考核(5分),以及考勤、工作态度和工作量等。其中报告工作量记录是从图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ACS)上调阅和整理统计,从而实现高效准确实时的监督和考察。C(检查)阶段:根据计分结果汇总、总结、统计,检查计划执行的程度,并确认所获得的统计结果。对2018年医学影像专业千分制检查统计出来的结果进行汇总整理,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为925分(满分1000分),明显高于前3年的评分(875、865和880分)。A(行动)阶段:检查总结后,就实际情况与实施状况采取激励与惩罚。当结果达到目标时,则对计划中所确定的对策和措施进行标准化,进入下一个质量控制循环;当结果未达到目标时,则应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教学效果更加弱化,并进入下一个改善循环。通过新一轮的戴明环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重新制定新的行动计划。通过对2018年医学影像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计划实施,我们获得了预期目标和满意的教学成果。

三、教学质量成效评价

在以教学质量千分制考核为载体,运用PDCA管理工具贯穿于整个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我院形成了全体教师重视教学质量、全体教师参与其中的良好氛围。在规范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下不断丰富学生管理内涵,在持续发展和提升的教学、科研平台上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教研室成绩喜人。综上所述,基于日常本科教学千分制检查系统,在对医学影像专业本科教学的闭环管理实践中发挥了戴明环质量管理工具简单、有效、实用的特点,将为今后本科教学管理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使整体教学质量呈螺旋式上升,最终为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范让,薛静,张琳,等.PDCA循环在临床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8):86-87.

[2]缪莲英,姜宁,陈音.PDCA循环在儿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7):104-106.

[3]张丽娜,张维升,王丽君,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培训教学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20):3188-3190.

本科医学教育范文第5篇

1“双导师制”教育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在医学七年制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的日渐增多,而普通院校在医学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尤其是双导师制的却不多见。潘煜双等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实施“双导师制”进行了探讨,并在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双导师制”创新模式与实施方案,强调利用校外导师资源,实现高校与社会的零距离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降低培养成本、缩短岗位适应期限的要求。王雪峰等以辽宁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临床技能考核阶段实施导师制进行了研究,并与未实施导师制的医学生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临床实习阶段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个性化的言传身教式的实践性教学。它注重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是临床教学的一种好形式。此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对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实施“双导师制”进行了初步探析;南方医科大学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实施了“双导师制”,并对如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临床导师工作方案及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尽管有诸多高校对本科医学教育实施“双导师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但迄今为止,尚未能形成系统、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可供借鉴。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诸多高校对“双导师制”的探讨或是针对本科应用型人才,或是针对临床七年制或八年制医学生,极少高校针对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实施“双导师制”进行探索。因此,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医学院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采用“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即在本科医学生入学开始就为其配备两种类型的导师,即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给予学生学习指导和科研基础训练的学校本部教师为第一导师,即基础导师;在临床医学课程学习、见习和实习阶段,为学生进行指导的附属医院指导老师为第二导师,即临床导师。

2实施“双导师制”教学调查分析

在探索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初步阶段,分别对云南省各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的部分师生就“双导师制”了解程度、认可度、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查。首先采用访谈的方式对部分医学本科生及教师进行了调查。访谈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及教师对“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不太了解。但是通过对该教学模式的普及和进一步推广,多数学生和教师认为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虽然云南省高等医学院校在办学规模、整体师资等方面与其他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但是随着近年来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各医学院校的教学师资和教学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与云南省各大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建立了附属关系,教学资源得到快速的扩增。其中,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于2011年12月,经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成为“昆明理工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即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和多家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的师资力量和综合资源为“双导师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也为更好地执行、落实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创造了条件。

3“双导师制”教育管理体系构建

3.1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构建

高校与其附属医院之间的密切协作是推行并顺利开展“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前提与保障。建立高校与医院合作机制下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是医学院校突破传统教学管理束缚,实现合作创新教学的关键性环节。在学校与医院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专门负责“双导师制”教学管理的行政管理部门,创建信息化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教学项目、师资资源、教学设备等的共享,同时构建“双导师制”管理信息系统,为导师与学生提供有效互动平台,实现基础导师与临床实践导师对学生的全过程指导。

3.2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构建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是“双导师制”教学模式顺利开展与实施的制度保障。“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关键出发点在于基础导师与临床导师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全方位指导。因此,双师队伍建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的导师遴选标准、明确的导师职责、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是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为保证双师队伍质量,在确定导师的过程中,不仅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资历、科研水平、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等因素,还要重点考察教师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等因素。其次,要明确解答导师“如何导”,“导什么”的问题。针对医学生在每个阶段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以及学生入学之后的心理生理特点与思想态度变化等,为导师制定明确的任务、职责与培养目标。例如,新生入学阶段,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从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予以引导,并加强注重思想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学习目标;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则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临床实践阶段,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指导,还要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建立与制定监督管理和激励措施是实现“双导师制”有效运行的双重保障。在明确导师职责、任务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导师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督促导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遵循教学规范、履行应尽职责。通过导师述职、学生评价、绩效评估等多种考评方式进行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并采取激励性措施,在导师层面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保证师资队伍质量。

3.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在我国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研究当中,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的重点内容。许国平等在研究高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时曾在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提出实施PCDA循环的方法。王源远等在研究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时也曾提出采用PCDA戴明循环理论,同时还提出根据高等教育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策划主要包含制定目标和体系规划两个方面,具体为制定分层分类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对于医学教育来说,临床实践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完全可以在借鉴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策划的理论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研究。根据PDCA循环理论,按照教学计划(Plan)、教学实施(Do)、教学评估(Check)和教学改进(Action)四个管理环节,并对每个环节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控制。

3.3.1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包括制定导师遴选标准,明确医学生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首先对高校及其附属医院师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每个教师的教学资历、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根据整体师资水平制定导师遴选标准。其次,根据“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并明确“双导师制”教学下学生培养目标。

3.3.2实施阶段

首先根据计划阶段制定的导师遴选标准选拔具有指导资格的教师。其次,举行师生见面会,为导师和学生提供互相了解的机会和平台,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指导教师。最后,由导师与学生根据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阶段的指导方案,并对具体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便于后期汇总考核。

3.3.3检查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对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指导过程进行一个评定与检查,检验教学计划是否达到既定目标,教学过程是否落到实效,是以实施阶段的指导情况信息汇总为依据,以科学、综合分析为基础,不断调节、控制和决策的过程。在评估考核过程中,首先强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体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检查(期中、期末、平时)、督导检查、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学生对导师满意度调查等。其次,建立和完善教学考核、奖惩制度。主要采取导师、学生双向考核的模式。每学期末,学生分别对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进行满意度测评,包括导师指导方式、指导内容及交流互动情况等;同时,导师也对学生进行评价。基础导师主要对学生的平时表现、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及学习、生活态度等情况进行评价。临床导师则主要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表现、与病人沟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把基础导师与临床导师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考核学生培养目标实现情况,并根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3.3.4处理阶段

处理阶段即是PDCA循环的总结阶段,又是承上启下的阶段。质量监管部门通过收集意见,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解决问题,并为下一步循环打下基础。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