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本科教学论文

本科教学论文范文精选

本科教学论文

本科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科教学课程组是在高等院校二级院系领导和管理下,依据一类共同课程教学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级教学活动组织。高等农林院校本科教学课程组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强化同一课程建设,助力精品课程形成;形成教学合作精神,夯实教学团队建设;建立课程教学梯队,支持师资队伍建设。但本科教学课程组建设存在划分标准混乱,缺乏统一规范;组织权威性较低,人心凝聚力较差;缺乏系统管理机制,盲目随意性较大等问题。沈阳农业大学从加强课程组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出台系统化课程组建设方案;建立健全课程组管理标准,全面加强课程组建设;科学规划课程组权责配置,规范课程教学实施制度;强化课程组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传帮带的良性氛围,充分发挥高等农林院校课程组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课程组;教学改革

课程组是依据同一类课程教学需要建立的教学活动组织,由高等院校二级院系领导和管理。课程组多以所讲授的课程名称命名,由两名及以上任课教师组成。成立课程组,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课程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研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组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最基层组织,一般设组长一人,在教研室主任的直接管理下,带领课程组成员完成与课程相关的工作和任务。对全国多所农林院校的调查研究发现,建立课程组的院校数量很少。已经建立的课程组,其组织结构也较松散,开展活动次数少,形式单一,多是落实教学任务等事务性工作,缺乏教学研讨,还不能完成课程组构建的主要目的、目标和功能。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课程组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现,如何有效地建立课程组并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一、本科教学课程组建设的主要作用

(一)强化同一课程建设,助力精品课程形成

如果没有组建课程组,任课教师都是各自为政。为了保障教学质量,每人都要单独准备一套教学材料,包括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由于教学资源不能共享,造成劳动力的浪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不统一,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课程组则可以整合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课后习题与解答、知识要点等教学资源,一方面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统一讲授内容,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任课教师重复劳动,让他们从编写教案、制作课件等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法设计、教学体系构建等教学研究中去[3],推动课程质量进一步提高,努力建成精品课程。

(二)形成教学合作精神,夯实教学团队基础

课程组负责课程的常规教学管理,包括教学监督、课程评价、拟定试题、安排监考教师和批阅试卷等,还要组织课程组成员间相互听课和教学观摩与经验交流。负责日常教学和课程建设只是课程组的最基本职能,要充分发挥课程组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巨大作用,还要调动课程组成员的积极性,集中全体成员力量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主要是以课程教学为中心,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技术为重点,经常性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合作完成与该课程相关的教学论文和教学项目,推进课程建设向纵深发展并积极组织组内课程的建设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申报和研究[4]。通过围绕课程教学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加强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并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为打造教学团队夯实了基础

(三)建立课程教学梯队,支持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提高师资水平,无非是“内培外引”两条路径。在师资相对不足的高等农林院校,很多课程都是一名教师讲授,如果一旦这名教师进修、读博、出国深造等原因将直接导致课程无法开出。一边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边是保障本科教学质量,两者之间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突。课程组的基本任务是负责制定和修订课程的教学大纲,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教学日历,保证课程内容在各教学阶段的衔接和连贯,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安排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课程组构建应考虑老中青搭配,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梯队,形成传、帮、带的良性氛围。课程组一般由多名教师组成,可以统筹安排学校下达的授课任务,从而解决因任课教师进修、读博、出国深造以及调出、退休或休假等因素,造成课程无法正常开出,而不得不被迫修改教学计划等问题,使得教学任务能够不折不扣地按照教学计划执行,保证教学计划顺利进行,切实保证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及其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化解师资进修和保障教学秩序间的冲突,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快速提高。

二、本科教学课程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划分标准混乱,缺乏统一规范

高等农林院校课程较多,一般都有几千门课程,本应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原则,逐步建立课程组。然而课程组成立,往往是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由于师资不足,又缺乏统一规范的划分标准,很容易出现人员交叉、混杂或不专的情况,甚至一人同时跻身于多个课程组,使得课程组成员的负担过大、权责利边界模糊,在一定程度上为组内成员推诿任务提供了借口。这种情况下,课程建设的主要工作实际上就落到课程组长一人肩上,无法发挥多人集中作战的优势。

(二)组织权威性较低,人心凝聚力较差

高等农林院校中同样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这就导致业务水平过硬、综合素质较高、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不愿担任课程组组长,同时由于师资短缺、教学力量不足等原因,很容易出现部分年龄偏小、职称较低的青年教师担任课程组组长的现象,特别是新设课程尤为明显。课程组组长与成员的年龄、学历和职称相当,甚至各方面影响还不如课程组成员,缺乏较强的领导力、号召力和执行力,在缺乏监督、考评和奖惩的前提下,不能把任务布置下去,分头实施,只能由自己独立承担,从而无法完成集所有教师的知识、智慧、能力和时间来实现课程组建设的基本目标。因此,高等农林院校要高度重视课程组组长的选拔和培养的规范标准建设,在教师中寻找业务水平过硬,威信度高,并具有无私奉献、团队精神的教师担当课程组组长。

(三)缺乏系统管理机制,盲目随意性较大

由于课程组长权威性差,凝聚力低,无法调动组内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学校和二级院系层面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没有考核载体,很容易滋生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高等农林院校各种课程组多是仅限于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事务性工作,真正能够对教学研究投入一定精力,课程建设取得较大成效的寥寥无几。

三、本科教学课程组建设的基本措施

(一)加强课程组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出台系统化

课程组建设方案调研发现,限于人们对课程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或因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经费紧张等原因,尚有一部分院校没有建立课程组一级教学组织,即使少数院校组建了课程组,但并没有开展实际活动,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沈阳农业大学通过课程组制度化建设,从制度规范层面明确课程组组长的职责和权利,并通过在具体工作中,如教材选用、教学资格审查、期末考试制卷等实行课程组长、教研室主任、学院(部、中心)、学校四级审批制度,使课程组建设进一步得到强化。通过在教材编写、各类课程评选等教学活动中以课程组为单位进行参与,强化任课教师对课程组这一级教学组织的认知。根据课程性质,分类考核课程组建设成效。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分别考核,前者重在考核加强课程建设方面,后者重在考核落实教学任务方面,尤其是一些新设专业。同时,将其作为学院教学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让每个学院教学负责人真正抓起来。

(二)建立健全课程组管理标准,全面加强课程组建设

2008年沈阳农业大学明确提出要求各个院系组建课程组,并通过出台强制课程主讲教师轮换制度、不合格课程组申报制度、教师工作量最高限额制度和课程组工作登记制度等一揽子政策,全面加强了课程组建设。强制课程主讲教师轮换制度,要求必修课和限修课的任课教师必须强制轮换,本轮任课教师要与上轮任课教师不同。教师工作量最高限额要求教研室范围内教师工作量最高不得超过教研室教师平均工作量的1.3倍。因各种原因还未建立课程组的单位,要提交课程组建设整改报告,包括课程组的构建计划、建设现状以及今后课程建设整改情况,经各学院审批后上报到学校。设计了课程组工作载体,由学校统一印发《课程组工作手册》,规定各课程组应完成的具体日常工作,包括开学初的课程建设、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规划安排,期中的教学交流安排,议定期末考试内容及要求、落实出卷、阅卷、成绩登录、试卷分析、试卷整理等期末工作情况等内容,同时将《课程组工作手册》纳入学校每学期开展的常规教学材料检查评议中,对填写不认真、内容不充实的课程组要进行通报批评[8]。对受到通报和不论何种原因造成当学期课程无法落实任课教师的课程组实行一票否决制,即认定不合格,取消当年的工作津贴。通过上述一系列制度的顺利实施,有效解决了由于教师退休、出国、休假等原因造成无法落课等问题,推进课程组狠抓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的建设实效。

(三)科学规划课程组权责配置,规范课程教学实施制度

2013年,沈阳农业大学专门下发相关文件,对课程组的任务、课程组长的职责和权力做出明确规定。

1.课程组任务一是规范教学过程。按照共同编写的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教学进度,统一考试命题和阅卷,并有计划地组织相互听课,统一讲授内容,取长补短,高质量完成课程教学工作。二是加强课程建设。根据学科进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尝试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教材、教辅资料、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教学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不断加强建设。三是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鼓励课程组积极申报学校教学研究项目,明确要求每学期组织不少于三次的集中教学研讨活动。

2.课程组长职责一是要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每学期撰写期中自查报告及期末总结;二是定期召集课程组成员研讨制定课程组的工作计划,统一教学工作标准;三是组织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教辅资料及试题答案等;四是组织建立课程试题库,组织制定统一考试制卷、阅卷工作等,负责试卷等课程教学档案的归档、保管;五是开展课程教学研究活动,组织集体备课、听课活动,收集师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意见,有针对性地改进、补充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六是按照学校课表安排,组织完成好课程教学任务;七是协助系主任组织教师试讲及教学资格审查,以及推荐本课程组教师参与教学方面各种奖励的推荐、选拔和评定;八是完成上级有关领导分配的其他教学任务。

3.课程组长权利一是在各种奖励评定活动中,对课程组成员的工作绩效具有一定的推荐权和评议权;二是对教师教学资格审查具有一定的表决权;三是协同相关领导对课程组成员的教学工作进行考评;四是课程组组长的工作按照一定标准折算成教学工作量,并获得相应的工作补助津贴;五是对课程组成员的教材选用、试卷编制、教学内容和教学课件等教学工作具有审查权;六是拥有上级领导赋予的其他权利。

(四)强化课程组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传帮带的良性氛围

在课程组建设中,很多学校所遇到的问题是资深教师面临退休,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操控能力弱,还没有成长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成熟和完善。因此,对青年教师应实行导师制,为每位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配备课程导师尤为重要,课程导师一般选聘课程组内资深教师。课程组对年青教师的培养,一般可分传授期、帮助期和带领期三个阶段。传授期,青年教师相当于授课教师的助教,主要负责随堂听课、课程作业批改等比较简单的基础性工作,目的是完成认知性实践,对教学组织过程和学员结构、要求等有个基本了解,一般需要一至两年时间,即随班听课四至五遍。帮助期,年青教师要参与课程组的讨论,对相关教学资料进行收集,加深对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设计思路的理解,并逐步加大课程教学参与程度,如开展教学准备、归纳总结、阐述观点和教学改革等。带领期,年青教师要作为某一课程的主讲教师,从局部授课开始,走向课程讲台。

指导教师要随堂听课,给予必要的教学点评与指导,一般要维持两年左右。这样经过三至五年的时间,就培养出一名技巧娴熟、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11]。四川农业大学作物育种学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在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上,课程组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安排优秀的老教授作为特定指导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培养和指导。首先让青年教师跟班听课,从带好实验课开始,逐步过渡到独立讲授实验课,再逐步承担部分理论课授课,直至能够独立讲授一门课程[12]。沈阳农业大学规定课程组内部要定期进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能力不足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丽勇.工学互动组合的课程组建设研究[J].成人教育,2012,(6):92-93.

[2]刘新,薛仁镐,王清吉,等.加强农业院校专业基础课课程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5):31-33.

[3]朱国玮,黄珺,肖明明.对MBA专业课程组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2):45-48.

[4]王诤.课程组模式的研究与建设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65.

[5]林芳.高职院校课程组建设的路径与实践[J].职业,2011,(24):133-134.

[6]王海兵,何建国,陈旭,等.二级学院课程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66-169.

[7]徐峰.农林院校在课程组建设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8):174-175.

[8]董志明,何素娟.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组建设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00-101.

[9]蒋东华,纪淑娟,檀德宏.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流行病学概论课程改革[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5):580-582.

[10]常瑛,胡庆,侯永强.高校课程组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5,(1):29.

[11]蔡竟业,宋学勇,彭启琛.课程组的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作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10):11-15.

[12]蒲至恩,牛应泽,郭世星,等.作物育种学“拼盘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453-456.

作者:刘亚超,蔡明知,王洪来,段玉玺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第二篇: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及评估档案建设

【摘要】1994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对本科院校进行教学评估,主要有三种评估方式,即随机性水平评估、合格评估、优秀评估。2002年,这三种评估方式统称为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此同时,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为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提供了基础性纲要。本文将简单介绍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发展历程,并论述实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必要性和图书馆在评估档案材料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校本科;图书馆;评估档案建设;作用

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发展

历史1994年,国家教育部针对本科院校提出了随机性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和优秀评估等三种教学评估方式。2002年,教育部将这三种评估方式统称为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为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纲要。2004年,教育部再次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并建立了高教学评估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规定每隔五年就要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院校进行一次教学评估以提高高等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2006年,教育厅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与调整,明确指出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改革和教学效果的要求。2007年,教育部在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将高校图书馆作为参评要素,指出图书馆评估档案材料建设工作不容忽视。

二、进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意义

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推动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步入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的重要措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高校本科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教育改革措施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比较详细的规范制度,有利于促进办学思想走向科学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优化教学方法,推动教育改革顺利开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发展前景。某高校在2007年9月顺利通过了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报考人数显著提高,报到率高达100%,提高了该学校的效益,培育了良好的教育发展前景。由此可见,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学校与国家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图书馆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机构与信息中心在整个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的质量和地位决定着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果,《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指出高校图书馆状况包括藏书量、管理方法、校风、文化活动等。图书馆在进行建档工作时理应对图书馆状况进行完备的文字整理并归档,档案信息的质量对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四、开展图书馆评估档案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完整的评估档案管理制度。开展高校图书馆评估档案建设工作,首先要建立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体系,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步流程。需要对藏书量、管理方法、校风、文化活动等图书馆状况进行全面的整理并归档,保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连贯性和清晰度,正文材料理应放在前面,附件材料则附在后面,然后按照顺序编写目录与页码,并标识清晰的类目与档号以及相关注释。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及时清理混合文件,重新进行归档,按照实际情况的变化更改档案信息。

(二)科学合理的利用评估档案资源。评估档案一般记录着学校的教育发展史和师生的个人信息,高等院校在保管评估档案信息的同时要科学合理的利用档案资源,借鉴档案的经验,才能发挥教学评估档案资源的社会价值。因此,高校要处理好评估档案保密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在做好评估档案保密工作的基础上,有时间、地点和范围限制的利用档案资源。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改善管理设备。目前,很多档案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技能,所以,普通高等院校必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另外,学校要改善管理设备,将现代化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

(四)全面实现评估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全面实现普通高等院校评估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则需要全面使用计算机技术,应用电子文档,建立规范标准的数据库;完善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与调用,建立档案网络;实现档案室管理现代化和档案目录与检索现代化,提高硬件与软件技术设备以维护网络安全。这样可以有效保护档案室的温度,防火、防盗,保证了档案文件的安全,方便档案调阅与检索,维护电子档案的安全性,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质量决定着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果,全面开展图书馆评估档案建设工作,学校必须建立完整的评估档案管理制度,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合理利用档案资源,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改善档案管理设备,实现评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东波,程卫华.高校图书馆如何建立规范的评估材料档案[J].大学图书馆情报学刊,2015(1).

[2]彭媛媛.对档案管理人员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N].怀化学院,2011(2).

[3]何建新.浅谈如何实现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共享的策略[J].广东大学,2011(10).

作者:陈强

第三篇: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意义

【摘要】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切实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要求,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拉开了帷幕。审核评估工作,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头等大事,正确认识评估工作,对做好新一轮评估有着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审核评估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明确高校自身办学定位、树立科学发展目标提供了良好契机。本文通过介绍审核评估背景、概念、模式、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论述了审核评估工作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育;评估

教育部于2011年10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对新时期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做出了整体规划,提出以学校自评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监测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本次评估与水平评估和合格评估不同,没有过多的硬性标准,强调“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不分等级,最终形成写实性报告。这样有利于学校找准自身定位,根据不同的类型划分评估标准,更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新一轮审核评估,与国际评估发展相接轨,为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改进方案,充分反映了我国评估改革的大趋势,对高等教育具有深远意义与重要影响。

一、审核评估的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办学规模的不断壮大,加强内涵建设成为了高校发展的主旋律。审核评估作为一种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办学定位的重要手段,已逐渐倒逼高校进校教育改革。例如:我国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工程教育的规模远胜于水平,学生创新能力不强,重理论、轻设计、缺实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落后、学科融合交叉欠缺、实习实践形式主义等导致高校培养出的工程专业学生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和行业的需要,严重导致了工程人才的断层。为了加强高校办学质量的主体地位,我们吸取了国外的成功评估经验,审核评估以英国为代表,鼓励高校发挥自身特色、自主办学,并建立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除此之外,对我国审核评估工作具有借鉴意义的还有很多国家,例如:瑞典主张将高校内部质量保证渗透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芬兰认为每个院校可根据自身的特色定位,制定目标、方向;新西兰从教学质量、教师聘任质量、学生评价、毕业论文设计等几个与教学相关的方面入手审核院校的教学质量。虽然各国审核评价的方法不一致,但是最终都是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审核评估工作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波浪潮。

二、审核评估的概念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简称审核评估)是“五位一体”评估制度中院校评估的一种模式。《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对对审核评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概括地讲,它是依据被评估对象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评价被评价对象人才培养目标与效果的实现情况。审核评估不同于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属于认证模式评估,达到标准就通过。水平评估属于选优模式评估,主要看被评估对象处于什么水平,重点是选“优”。而第三种审核评估模式弥补了前两种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从学校自身特点与定位出发,明确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看学校发展是否符合目标要求,从而对存在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此外,在评估工作的准备过程中,将其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加强过程管理,特别是教学工作,有助于抓好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

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可概括为“一坚持、两突出、三强化”。就是要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在这基础上,突出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审核评估工作的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开展,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师生应在评估过程中针对审核评估的特点对自身行为进行改进。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

(一)教育行政部门应转变自身角色,落实管办评分离

首先,在评估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审核评估是建立在合格评估基础上的评估,评估的重点不是考察其办学条件是否达标,而是考察其办学条件是否能够有效地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国家也不再规定具体的、统一的质量评估指标,而只是提供一个框架性的评估内容。总之它考察的重点是学校质量管理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审核评估模式下,政府的角色应从“直接管理者”向“战略指导者”转变。其次,在评估过程中要落实管办评分离。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各级部门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和责任,各部门应合理定位、各司其职。另外还要实现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估的分离,设立独立于教务处的直接对校长负责的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完善学校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还要进一步健全评估法规,使评估工作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高校应努力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质量改进的有机整体

高校要以此次审核评估为契机,努力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本论评估的目的是“保证质量”。而质量的保证靠的是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通过审核评估,引导高校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这是本轮评估的主要目标之一。高校应该以保证和提高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概念与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影响质量的一切过程和因素实行有效监控,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高校应该保持这个体系的高效运行,同时应对该体系进行周期性的评估和持续改进从而保证该体系的有效性。

(三)高校师生应加强评估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积极营造良好的评估氛围

审核评估需要高校具有主体意识和评估动力。因此要发挥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多方的积极性,全员参与,人人都是质量的形成者。第一,高校师生及其他人员应端正态度,营造良好的评估文化氛围。正确处理好评估结论和评估过程的关系。评估结论很重要,但评估过程更重要,要把过程扎扎实实地做好。第二,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把质量管理落到实处。当质量管理中管与被管的关系变成共同参与时,质量管理才能落到实处。综上所述,审核评估的顺利进行,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克服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给评估带来的困难,进而达到教学质量改进的目的。

五、审核评估的作用

本科教学评估是评佳、监督、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不仅能坚定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诊断学校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而且能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促进学校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发向和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同时,教学评估还具有激励和督促作用,能促进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建立自我约束、自我监控制度,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审核评估工作的开展对未来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对本科教学工作的一次全面体检。

参考文献:

[1]刘维俭,王传金.从人才类型的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8~100.

[2]王伟廉.质量、创新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J].中国高等教育,2010(3):43.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EB/OL].(2012-08-28).

[4]孙莱祥.新一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分类评估方案的若干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2):3~10.

[5]陈平,刘臻,钟秉林.研制数据系统,揭示教学规律,完善保障机制—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基本问题探(七)[J].中国高等教育,2009(20):42~47.

[6]李志义,朱泓,刘志军.如何正确认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4~8.

[7]李志义,朱泓,刘志军.从本质上认识高校本科教学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2010(8):32~35.

[8]李志义,朱泓,刘志军.基于审核模式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9(2):52~54.

作者:李伶婧,李军 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第四篇:西藏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西藏旅游业发展以及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建设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战略背景下,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研究内容。文章认为,知识结构的创新、课程体系的创新、教材建设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考核方式的创新和制度建设的创新是未来西藏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研究结果对于指导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培养符合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所需的一流人才,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西藏是我国新兴的旅游目的地,进入21世纪,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地制定相关政策发展西藏旅游业,并不断提升旅游业在西藏的战略地位。在2005年的“中欧旅游论坛”上,拉萨被评为“欧洲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城市”,布达拉宫被评为“欧洲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景点”。除了布达拉宫之外,珠穆朗玛峰、哲蚌寺、扎什伦布寺、雅鲁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峰、冈仁波齐峰、纳木错、玛旁雍错等,同样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21世纪的西藏旅游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年度接待游客人次从2000年的56.5万到2013年的1291.06万,足足增加了近22倍,旅游收入从6.5亿元增加到165.18亿元,增加近25倍。在其他方面,西藏旅游业也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步骤。2010年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西藏建设成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2015年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特别强调西藏要“建设好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西藏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旅游业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对西藏旅游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地,西藏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西藏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西藏自治区成立较早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针对西藏特点开展研究的专业,为西藏各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西藏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本单位不断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如2011年,正式开始招收西藏生源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不断拓展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一方面,延长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增加区内外包括景区、酒店、旅行社在内的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经确立十余家;此外,为了提升教学质量,积极培育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鼓励专业教师在学历、科研、实践等方面的深造,并取得积极效果,当前95%以上专业课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中承担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的比重逐渐增加。在此背景下,学校旅游专业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尤其在就业选择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离开公务员岗位而自己创业。但从整体而言,通过教学环节的互动,仍然有十分突出的问题需要予以关注。调研的结果显示,此类问题同样存在于西藏自治区另一所主要高校西藏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

一、西藏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广大学生对旅游学科的专业认同感仍然较为薄弱。笔者的一项内部调研显示,西藏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熟悉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就业预期方面将“旅游”等同于“导游”、“酒店服务员”等所谓的“吃苦”型行业,对世界旅游目的地背景下的高层次人才需求没有清晰的认知。对旅游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认识模糊,认为旅游管理是“管理”旅游的行业,具体而言,就是旅游行政管理。而对于旅游行业的服务性本质认识不到位。以上种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兴起“转专业”之风,统计显示,每年新招的学生提出转专业的比例在一半以上,而成功率超过20%,并且毕业之后脱离旅游岗位现象较为普遍。第二,大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离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要求仍然有相当的距离。国内外的实践以及研究表明,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主要表现在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熟练的实践操作、扎实的专业理论。教学经历表明,当前的旅游专业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仍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突出的就是外语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因此,需要在这两方面提高培养质量。第三,专业培养中产、学、研的结合度仍然较低。由于地域以及专业发展时间原因,西藏民族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和科研与西藏自治区内的产业发展实践有着一定的距离,应用型研究较少。而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广大的本科生的参与度也非常低,从而使得学生对于西藏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内在机制等缺乏基本认知。因此,亟须提高旅游专业学科发展的产学研结合度以及其中学生的参与度。

二、教学改革的内容

1.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知识结构的创新。为了适应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应该进行较大的调整,具体表现在:自然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专业基础课知识的丰富,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等基本概念的普及;专业课知识,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业务、旅游心理学等;沟通能力和语言工具的掌握,如外语水平的提升,汉语普通话水平提高等。

2.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创新。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该在维持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五大板块的基础上,优化各板块内部的课程设置。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西藏传统文化、英语教育等课程的课时或比重,减少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环节,突出旅游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

3.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材建设的创新。针对西藏高校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除了一些通识性课程教材,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外,其他大部分专业课程教材也应随着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而变化。专业课教材除了保留一些专业基础理论之外,应该大量增加与西藏旅游产业实践紧密联系的特色内容,凸显西藏特色,拉近基础理论与产业实践之间的距离。

4.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的创新。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要始终与产业实践相结合,增加聘请业界人士集中授课的环节,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有效、及时地将专业理论和产业实践进行融合,提升专业能力。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将每一个学生都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使得在思想的碰撞中加深对旅游专业理论和西藏产业实践的理解和认知。

5.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考核方式的创新。除了现有的每学期一度的期末考试外,课堂讨论、外出实践以及小论文写作等,都纳入最终考核的范畴,以考促学,转变学生思路,而不再是一味地背诵书本知识。通过这样长期的强化,使得广大学生认识到旅游专业的学科特性以及西藏旅游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6.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创新的制度建设。在提高师资队伍和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应充分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标准的特殊性,学校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并制订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修、科研,鼓励学生专业创新、积极参与各类项目等。

三、教学改革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改革的内容,文章认为在未来的教学中,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采用调研、问卷调查、就业单位访谈、专家咨询、文献研究等方法,在注重应用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理论探讨。通过整体与局部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实行“边研究、边改革、边建设、边推广”的研究模式。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掌握西藏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综合分析其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掌握旅游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和就业展望及其相关影响因素。通过主要旅游企事业单位的访谈,了解掌握其对现有西藏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以及新的要求。通过专家咨询,了解掌握旅游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机制以及国内相关院校的培养模式。通过文献研究,了解掌握国内外最新旅游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

参考文献:

[1]石玲.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旅游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6):32-35.

[2]蒋冰华.高校旅游教学模式新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111-113.

[3]刘永兰.旅游教学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科教文汇旬刊,2007,(11):38.

[4]刘艳霞.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旅游教学中的应用[J].旅游纵览月刊,2011,(2).

本科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新生入校后不分专业,只分文科和理工科二大类。一年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对于不受学生欢迎和社会欢迎的专业,应给予调整。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及与学生的交流发现,有些学生当初选择专业时对专业不了解,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喜欢所学专业,学校规定又不能换专业,造成对课程学习不感兴趣,产生厌学、逃课等现象;即使有学生不喜欢本专业,并在努力学习,但很难成为优秀人才,毕业后寻找的是与专业不相干的工作,浪费大学大好时光。

2本科生实行导师制

学生选好专业后,学院应及时为每个大学生配备导师。负责对大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指导工作。导师制由15世纪初英国“新学院”的创办者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新生一入校学院就根据其所选专业为他指定一位导师,负责指导他的学习和品行。导师和学生每周必须进行谈话,由导师指定阅读书目,学生汇报读书心得,师生一起进行研讨。在导学时,主要是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方面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并为学生的选课提供建议。同时,导师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他们的生活、交友、做人、个性健康发展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通过朝夕相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学校、学院制定政策,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博导、硕导、教授担任大学生导师。每年学院和学校对大学生导师进行评选,对培养出优秀人才者,给予奖励和表彰。

3教学计划的修订

目前大学的教学计划按照课程性质,划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部分。在总学时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越来越少,大多数专业课在30学时左右。造成了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知识没有掌握。为此建议:各专业根据需要,减少基础课时,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直接删除,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专业课在70—80学时左右,专业课在50—60学时左右。由于基础课程的减少,有些是考研的基础课,如《数学》和《英语》,建议学校对有需要的学生开设强化班,帮助其考研。

4建立科学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要针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坚持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评价的原则;坚持按不同学科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学生、教学督导和同行以及教学委员会共同评价的原则;坚持激励和引导的原则,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要通过网上教学效果评价、听课、问卷、座谈会和集中评议的方式进行,可分学生评价、教学督导与同行评价、教学委员会评价等三个方面。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1)为调动教师主动提高教学效果,学院以学年为单位,可将学院教学业绩津贴总额的20%用于对教学效果优秀教师的奖励。

(2)对教学质量不合格的教师提出整改要求,并继续追踪考察,若连续两学期不合格,则停止教学一学期,限期整改并参加培训。培训结束经学院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承担授课任务,否则调离教学岗位。

(3)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晋升职务以及优秀教学奖评选的基本依据。

(4)在教师职务评聘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教学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当年一切评优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

(5)对于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的教师,推荐参加学校及省部级的“优秀教学质量奖”评选。

5鼓励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法

研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一所真正优秀的学校,并不是把某一教学模式做到了极致,而是每位教师都寻找到了适合的教学模式。只要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即使在同一门课程,允许课堂教学有多种模式。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法研究,大胆探索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学改革有无限可能,学校需要勇敢尝试和科学创新。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既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更决定着课程改革是否在课堂中能够生根发芽。

6大力开展各类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活动

本科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民间文学教学教法的改革与实践

1让学生在课堂中进入民间语境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进入的民间语境,才能让他们初步体会民间文学的魅力。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式来达到这个效果--教师具体相关理论的讲述和学生对家乡故事传说的讲述。教师具体相关理论的讲述是指教师应该对民间文学中“民间”(folk)进行详细的梳理,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学中的“民间”是谁、在哪。在这方面,笔者直接继承了北京大学陈连山先生的相关论述,让学生明白“民间是一种日常的生活状态”④,民间文学--曾经是先辈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作为一种独特的“遗留物”多少仍遗存在他们身上--就在他们身边,。让学生讲述家乡故事传说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置身于自己熟悉的家乡文化传统中来理解那些他们貌似非常熟悉、事实上又有些陌生的民间文学传统。讲述的过程是对其家乡民间文学知识的回忆,更重要是对学生自身对民间态度的一次检视。笔者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讲述,在重新理解家乡民间文学传统的同时,能对更多民间文学文本保持一种敏感的感悟力。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如果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具备这种对民间文本的感悟力,在课间、在他们的业余生活中也能够保持着这种敏感;那么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中进入民间语境的课堂实践就算成功了。事实证明,大部分认真的同学确实做到了。

2让学生自己体验丰富、真实的民间文学场

“作为民间文学工作者,不能只在字里行间把握和认识民间文学。”⑤作为民间文学的学习者,更不能停留在民间文学的记录本上,虽不能像专业研究者那样“浸润”(deepimmersion)在民间文学场中,但至少可以自己来体验丰富真实的民间文学场。但在体验之前,教师的理论阐释和经验介绍也是必要的。正如马林若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导论中所言:“……我必须学着如何行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有了何谓举止好坏的‘感觉’……我开始感到我确实是与土著人接触上了。这当然正是田野作业得以成功的初始条件。”⑥尽管让学生体验民间文学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但是无论作为研究者还是体验者,学生先行了解这些“初始条件”毕竟没有坏处。学生以正确的视角观察日常民间文学场域中的传承人或普通民众,才会深入认识和理解这个丰富真实的民间文学场。从根本上,笔者的这种尝试还是源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学传统的实践,或者说得更远些是对北大歌谣运动精神的一种继承。学生“到民间去”是对自身所掌握的民间文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同时也是民间文学课堂的延伸--课堂与民间的对话。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民间去搜集民间文学文本的活动或许是一个开启通径的有益尝试。

3让学生自己反思“民间理性”

让学生自己反思“民间理性”是指让学生正确认识民间文学的价值,尤其是那些与历史相关的民间文学文本。笔者之所以重点强调这一点,缘于课堂上与学生的一次对话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关于一个同学讲述的历史传说的真实性问题。当时讨论很热烈,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方认为传说是虚构的,一方认为传说是真实的。这次堂课讨论却让笔者一直在思考学生的一句话“民间传说是没有理性的,没什么价值”。这种观点代表了一部分同学的真实想法,因此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民间传说的理性”的问题变得十分重要。一方面,笔者通过理论阐述,辨明神话、史诗、传说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是有理性的,这种“民间理性”实质上就是民间的历史观;另一方面,笔者通过让学生梳理自己调查所得的传说文本对“民间理性”进行反思,从而正确认识不同种类的民间文学文本的价值。

4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

前文所述,本课程的设置的大背景是国家掀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浪潮,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不时关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笔者的理念是要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汉文07级的两个学生跟随笔者在阜康、吉木萨尔、奇台、木垒、巴里坤、玛纳斯等县市做了一个月的田野调查,对自治区非遗项目阜康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有了深入的了解,其中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便以阜康天池西王母神话传说为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的切身参与调查永远要比课堂讲述来得丰富、真实。笔者赞同长江大学“非遗”社团的家乡调查,这是一个参与“非遗”保护的好方式。如果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学生完全可以深入了解一个“非遗”传统的历史变迁,通过对那些非书面的传统如何被激活、被创造的观察和思考,来反思那些“非遗”传统与当下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发生的种种关联及其隐含的内在意义。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客观地观察和认识当下这个变动的缤纷世界。

民间文学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

1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

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固然十分必要,但传统的教学手段亦不能丢;这对高校民间文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故事讲述能力,或者说良好的“口头表演”的能力。无论讲述神话、史诗,还是讲述传说或民间故事,教师都应该把学生的带入民间文学文本的“天空”,正如美国学者麦地娜•萨丽芭所言:“据说,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开始讲故事,夜幕就会降临。带着特定的意图,用特定的方式讲述某种特定的故事,可以召唤出那繁星点缀的夜空,还会有皎洁的月亮从黄昏或从天边升起,悬挂在听故事的人们的头顶上方。”⑦如果教师能够“召唤出那繁星点缀的夜空”,我们说他已经具备了较高水平的“头口表演”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会运用或了解更多民间文学类别,特别是民歌、民间说唱和民间小戏。教师在课堂中的现场展演要比相关的理论讲述丰富、生动得多,还会激发更多学生对民间文化传统的兴趣。因此,传统的教学手段不仅丢不得,还应该提高、加强。

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手段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讲述、阐明民间文学的理论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学课程的兴趣和热情。首先,适度、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对民间文学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其次,要尽可能多地使用教师原创性的多媒体素材,教师可以把自己田野作业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灵活地运用于教学过程,让学生切身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因为教师自己的田野材料更客观、更可靠,对学生也更具有说服力。最后,教师要慎重地使用影视中的视频片段,因为影视中的叙事往往与真实的民间文学叙事有差距和隔阂;即使要使用一些影视片段,也要给予深入的辨析。

本科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授课教师在挑选案例的时候,往往以典型性为先,希望以典型性案例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理论内容。笔者认为在案例选取中,应该兼顾趣味性和典型性,其中以趣味性更为重要。当课堂上讨论的案例是充满趣味性的时候,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全身心投入到案例的思考中去,在欢笑声中主动思考。这种全情投入的状态,对于学生们的主动思考和学习是至关重要和难能可贵的。上课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即使授课教师自己卖力地讲述案例,声情并茂,竭力启发学生们思考,然而台下的学生们却神情呆滞,或是低头看教材、玩手机,又或者是窃窃私语,完全没有融入授课教师想要营造的学习氛围,没有进入到教师想要引入的问题的思考中去。因此授课教师应该重视关心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们利用课下充分沟通,了解其生活、所思、所想,兴趣和爱好,在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案例的选取,那么学生们就会不由自主地为案例所吸引,从而深深地把知识记到脑海里。

2掌握课堂节奏,让学生们在兴奋和紧张思考中完成学习任务

授课教师要掌握课堂节奏,有张有弛,既有轻松愉快的案例讨论,学生投入参与,又有教师较为严肃的理论讲解。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这样才能让学生们一直对该次的课堂教学保持较高的精神投入和较高的兴奋度,而不是抱着无所谓、可有可无的态度。一节课有45分钟,学生们很难一直保持精神的集中,那么这个时候,授课教师就需要考虑调整课堂的节奏,帮助学生们集中精神。提问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思考的方式。每当教师说要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总会不由自主地绷紧神经,凝神地听教师提出问题。这个时候的学生也是专注度很高的。结合课堂正在讲授的内容,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学习生活,说一些好玩有趣的内容,就能够提起学生们的兴趣,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授课内容上来。在课堂上,有时是因为兴趣,有时是因为紧张,学生们可以很好地集中精神。因此,授课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们的反应,如果学生们的精神不是很集中,有点松懈的话,那么适时提出问题,提问学生,造成适度的紧张,或是结合课堂内容,说一些轻松好玩的事情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样上课的效果会更好。

3以兴趣为导向,抓住学生们感兴趣的热点展开参与式教学

《品牌管理》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实操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运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出问题,让学生们围绕案例,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们相互交流,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能够充分有效地激发起学生们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而不是一味接受信息的信息接收器,更不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们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之前,可以先提出理论框架,进行相关问题的限定,让学生们能够较好地在理论课程学习的范围内展开讨论,让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同时,教师应掌握问题讨论的深入性和广泛性,对学生们加强引导,避免问题过分集中在某一方面,或是过度延伸,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学科的关键点和精髓。参与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因而能够取得较好的授课效果。

4通过播放内容丰富多彩的视频材料,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和思维

本科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1授课方式该课程采取理论

授课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编辑部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协商后,将课程定为选修课,授课对象为全校本科生。课程定在2013—2014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从2014年的4月2日延续至2014年5月7日,每周三下午的6~8节,共6次课(带考核),每次3学时,共计18学时,计1学分。按照学校规定,授课老师由编辑部中级以上职称的编辑担任,共4人,每人承担1次授课,并特别外请协和出版社相关专家为学生们讲授“如何在SCI收录期刊上”。

2授课内容和过程

课程共设置了6方面内容,最终根据课时安排,确定课时顺序为:第1课,如何在SCI收录期刊上;第2课,医学论文概述及论著撰写方法;第3课,医学综述的撰写方法及医学论文中常见的图表问题;第4课,病例报告的撰写方法;第5课,论文写作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第6课,考核。其中“如何与编辑部沟通”不单设课程,会贯穿在每个教学内容之中。主要参考书目有《中英文医学科研论文的撰写与投稿》、《医学论文写作规范与投稿指南》、《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论文的写作与投稿》以及《医学统计学》等。由于编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组稿和稿件的编辑加工,很少有机会接触实际的教学工作。为了保证本课程达到教学要求,编辑部每位承担教学工作的编辑都提前半年开始准备所承担的授课内容,制作教案,熟悉教学内容。教案的准备既要撰写教学大纲,还要准备教学幻灯。在正式授课前,授课编辑还要逐次面向编辑部全体成员进行正式试讲,由编辑部全体成员对授课内容和形式进行评讲分析,以确保课堂内容正确、结构合理、表达清晰、教案精美。

3考核方式课程采用了考查方式

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查定在该课程的最后一次课,由编辑部所有授课老师共同承担考查任务。一般每次授课,授课老师都会对本堂内容再进行1次归纳总结,提出需要掌握和理解的重点、难点内容。每次课会留出10~20分钟学生提问时间,并设置若干思考题供学生课外复习。考查内容也基本出自这些思考题目。

二课程总结

1授课方式、内容和授课对象的总结

该课程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授课,以幻灯片为主要展示材料。作为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单纯依靠理论讲授,学生听起来会比较枯燥,掌握起来也不直观、具体。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在多媒体电教室直接上机教学,学生可以直接根据老师授课内容进行操作。就授课内容而言,该课程从医学院校的实际专业出发,并不着重强调太多的编辑学内容,而是讲授对学生更具实际意义的医学论文撰写和投稿内容。尽管如此,由于对选课学生的前期了解不够,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还存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不足。本次共有58名选修学生,主要来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中医学和医学实验技术等专业,以2013级一年级(35名)和2014级二年级本科生(21名)为主,其余2名为2011级三年级本科学生。由于这些学生基本没有临床实习经历,接触课程也有限,更没有文献阅读和论文撰写的经验,所以学生对部分授课内容还难完全理解。基于此,授课编辑也临时在授课内容上进行了部分调整,尽可能少讲理论,多举实例。另外,在笔者承担的“论文写作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一课中,考虑到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统计学知识,因此尽量多一些演示操作,减少理论讲述。同时把内容压缩简化,空出1个学时讲授“科研诚信”的内容,以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2考核方式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