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本科音乐教育

本科音乐教育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本科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科音乐教育

本科音乐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课;本科教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学”,从哲学的角度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口号,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增加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在同一时期,音乐界的实践教学代表人物,德国的卡尔•奥尔夫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新教学法,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该法注重从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入手进行教学,让学生用感官和肢体语言感受和表达生活中的音乐,让身体随着音乐动起来,培养和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以及对音乐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教学与经验总结,这种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喜爱而用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中。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别是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要学习的是此教学法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并不密切,而培养的人才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者,如果只学习理论而不联系实践教学,则属于空谈。所以,用成熟的音乐教育实践课来促进音乐教育本科综合人才培养进程。将音乐教育实践课作为高校学生学习的必修课,提高学生适应就业能力,为就业单位提供能够直接上岗的教师队伍,是目前综合类艺术院校正在解决的问题之一。

1存在的问题

1.1社会培训机构方面

目前,艺术类高等院校培养的就业方向,一部分走向社会培训机构。但是各培训机中教师的职业素质、学历参差不齐,硬件设施强,软件实力不够,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与现实就业存在一定的差异。真正能够到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参加培训的学员多为喜欢此教学法并已经就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多数年龄较大,属于理论派;而真正能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肢体语言、节奏模仿等手段展现出来的优秀教师少之又少,特别是在我们省内的大环境下,缺少对奥尔夫实践课堂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同时,急需科学规范的大规模教育者能够正确引导此项教学法。

1.2师资方面

艺术类高等院校应从本科教学阶段聘请学科专家正规地培训奥尔夫教学法,科学规范地进行实践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相信经过四年的努力,我们的阶梯式教学模式会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化的奥尔夫教学师资,这不仅充实了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也提升了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

1.3学生观念方面

实践课堂发展缓慢的一方面原因是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只重视自身专业的基础练习,没有意识到就业的需要。社会上的各类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具有一定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是钢琴教师、声乐教师等。所以,学生在本科阶段应该定好自己的就业方向,根据自身专业逐渐向就业方向靠拢,积累教学实践经验,走进课堂,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提升自己。

2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为例的音乐教育实践课堂

目前,吉林省内各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几乎都是从理论上学习各种先进的音乐教学法,而实践课堂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近几年的教学法实践课堂中,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走出了书本式教学,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体现出参与教学、独立教学的能力,让每个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教学法知识的同时参与教学环节,将教学法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上。实践期间,我们与省孤儿学校、明德小学长期合作,实行阶梯式教学,将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课程纳入长期教学实践计划,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优秀的教学理念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以此来培养能够直接上岗的中小学音乐教员。为了更好地参与实践课堂,我们做了如下准备:对青年教师进行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培训;邀请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进行实践教学;对大三、大四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实践课教学;组织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汇报;向就业单位推荐优秀人才。我们还实施了“教师走出去,学生动起来”的教学计划,即青年教师到奥尔夫教育学会进行滚动式实践学习;学生以小组或团体的形式参与课堂,增强合作能力、表现力和控制课堂的实践能力。定期组织“看课互评”讨论会,让授课者互相找出不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近两年,我们阶梯式派出教学团队去参与课堂教学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所谓阶梯式授课,即对大三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小学音乐教育课堂分组、滚动式集体备课训练。按小学六年制分成六个备课小组,每一组准备相应年级的音乐课程。每个组的组员分别负责教授本年级的部分音乐课程,每周以小组互评的形式进行实践课堂教学点评,互相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每个月小组之间进行轮岗制年级互换,将已经成熟的备课信息、PPT等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去粗取精。经过一学期提取精华式的现场教学准备,我们的学生可以随时讲授各个年级的音乐课堂,如在省孤儿学校的实践环节和在明德小学的大队活动中,都能看到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热情地带领小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环节,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就是对我们教学的最好认可。在一年级音乐教材第四课《可爱的动物》中,在设计教案时,我们首先将桌椅摆放在教室的四周,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模仿小鸡的声音和动作,一组模仿小鸭的声音和动作。在分别模仿了声音和动作之后,让学生跟着2/4拍的节奏“tata/ta0/titititi/ta-/”来进行交替节奏练习。模仿小鸭的同学说“ta”的节奏,模仿小鸡的同学说“titi”的节奏,同时伴随身体模仿动作。其次,开始学习旋律的时候,将适合这节课的奥尔夫乐器发给学生,乐器有铃鼓、沙球等小型乐器。学习第一段的时候,让模仿小鸡的学生唱旋律,模仿小鸭的学生打节奏。学习第二段的时候反之。经过这样的排练,让一年级学生加深了对小鸡、小鸭声音的认识,同时学会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及它们的节奏知识,将声音和动作运用到音乐课堂,能够增强学生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提高相互之间的配合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我们总结出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实践课堂上,分好小组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进度。

3结语

任何优秀的教学法都是在长时间的教学经验积累基础上去粗取精,才能真正地被更多人认可,从而发扬光大。师范类艺术院校作为培育和输出教师队伍的基地,不但要多支持专业教师走出去学习,多与人交流,还应增加学生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实践学分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并将就业和实践结合到一起。教师经过每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不断地丰富每届学生的教案和PPT内容,根据自身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切入点,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把理论直接应用到实践中去。社会对高校的要求是直接输出已经具有教学经验的、可直接上岗的专业教师,而当今学龄前或艺术社会培训机构中,既有学历又有能力的专职教学法教师少之又少,多数为兼职,少数没有学历。所以,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经过四届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出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奥尔夫教学法只是我们音乐教育实践课的课程计划之一,我们想通过此方法,用理念来引领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教学来更好地体现理念的科学性,让更多专业的教育者参与到社会实践;通过高校不断地输出具有实践经验的、适合儿童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从而规范社会机构培训市场并普及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丽新.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我国音乐新课标的契合性解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89-291.

[2]田屹.透过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审视我国音乐教育现状[J].电影评介,2009(10):95-96.

[3]单宏健.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S1):44-46.

本科音乐教育范文第2篇

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相对较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形成期,分为体系形成和调整(1949-1965)、特殊教育发展的混乱期(1966-1976)、特殊教育的恢复期(1977-1985);另一个是发展期,从1985年至今,从两个发展阶段来看形成期主要是儿童、成人技能等的教育,发展期后才陆续建立高等特殊教育学院,我国第一所面向全国专门招收盲、聋哑残疾学生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是1987年由中国残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截至2007年,我国有14个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班),分别为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三年制大专并本科)、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本科)、南京中医药大学推拿学专业(三年制大专)、南京特教学院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五年制大专并三年制大专)、金陵科技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特教)专业(三年制大专并本科)、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年制大专并本科)、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三年制大专)、广州大学聋人大专班、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并三年制高职)、中州大学聋人艺术设计学院(三年制大专)、重庆师范大学特教学院信息与资源方向(本科)、西安美院特教学院(三年制大专)、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其中设置特殊音乐教育专业的学校仅有三四所,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经过28年的发展在设立的6个专业中将音乐表演专业作为特殊音乐教育的代表,但其发展的特点和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差异较小,特殊高等音乐教育体系并未完全形成,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如何发展,发展的目标都是值得研究人员开拓的。从特殊教育视角看高等音乐教育,就不难发现在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的状态。

(一)从教人员和研究人员较少

这里指出的人员较少,一个是指本身从事与特殊音乐相关的人员本身数量就比较稀少,按照最近的相关数据显示,以黑龙江为例,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黑龙江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73所,其中盲校1所,聋校40所,弱智学校5所,其他特殊教育学校27所。到2010年底,全省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为1873人;从事特殊教育的师资,不单看特殊音乐教育,就比较少。另外一层较少,是如果进行细致划分,就会发现没有完全的分开,或是专业从事二者中某一项研究人员较少。2012年,沈阳市的10个区、县(市)共有14所特教学校,其中培智学校5所,聋哑学校3所,盲校一所,培智和聋哑合校5所;于洪区、东陵区和沈北新区三个区还没有设立特教学校。沈阳市特殊学校在校生共有1380人,教职工534人,其中专任教师416人。两个省市的数据显示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数量,远远不够特殊教育的师生比,从事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师数量相应的比例更低。截止到2014年底,根据中国知网提供的研究数据显示,精确检索“特殊音乐教育”或“特殊音乐”主题研究的论文共18篇,其中博士1篇,硕士1篇,期刊16篇;“残疾人音乐”主题研究的论文3篇。在显示的研究中发现,把中国特殊音乐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人员仅一人,从音乐治疗角度对特殊音乐教育进行研究的研究人员也较少,各省、市对特殊音乐或特殊音乐教育进行研究,截止到目前为止,仅有湖南、浙江、广西、黑龙江、西安、武汉等省市对其所在省市的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过调查研究。

(二)研究机构较少

截止到2013年,黑龙江研究特殊教育的专门机构中,高等学校仅有1所,其中专门从事高等特殊研究的教师不足20人,而从事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师多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兼职人员。

(三)研究水平滞后,相对水平较低

从全国范围看,通过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用精确筛选方式检索出含有特殊音乐教育的论文仅为16篇,博硕研究生毕业论文2篇,文章多数以各个省市以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为主要研究内容,而有些省市目前对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还尚未起步。导致特殊音乐教育的总体研究水平,都仅限于调查、分析的初级阶段,并没有完全进入对特殊音乐教育本身、本质内容的研究,导致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更处于滞后状态。

(四)社会关注度较低,起步较晚

虽然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关注从1985年就开始,但是由于特殊人群的受众面限制,及一些有需要特殊教育的当事人家长人为地不愿意扩大其影响,致使特殊教育往往成为被人们偶尔从广播电视中才能感受的事物。我国从1985年就开始通过立法制定残疾人读书、就业等一系列的政策,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对较晚。

二、总结

本科音乐教育范文第3篇

一、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很快,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确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小学音乐教育逐步得到重视和恢复。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国家对美育的重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中提出的“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确立了美育在国家教育方针中的地位,为学校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也为学校实施美育提供了保证,音乐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其作用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学校音乐教育工作逐步得到了加强,改变了“”中中小学音乐课程可有可无或被取消的状态,重新将音乐课和课外音乐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并增加了课时,制订了教学大纲,编写了全国通用教材,课外、校外音乐活动在许多地区蓬勃开展。

2.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建设。这一时期,为加强和规范中小学音乐教育,国家教委(教育部)先后于1979年6月、1982年2月、1988年5月、1992年6月和8月、2000年10月颁发了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在上述五次颁布的音乐教学大纲中都明确规定了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强调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每次大纲的修订都较前一次的大纲有所改进。1995年10月国家教委颁发《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从而结束了自解放初期以来高中43年不开音乐欣赏课的历史。在高中阶段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具有积极的的促进作用。这一时期,国家教委(教育部)实行“一纲多本”政策,使音乐教材建设呈繁荣局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根据国家教委(教育部)颁布的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标准,编写出适合本地区教学实际的音乐教材,各地编写的乡土音乐教材各具特色,使用这些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熟悉、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多次修订、颁发和多种音乐教材的出版、使用,是该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3.音乐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及音乐教育法规的建设。1986年12月国家教委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由艺术教育专家组成的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对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教学改革等重大问题提供咨询和指导。80年代中期之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教委相继成立了主管学校艺术教育的机构和艺术教育委员会,并配备专职艺术教育管理干部和音乐教研员,这使各省各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有专人负责,从而形成了由上至下的音乐教育管理网络。1989年11月,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是我国第一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它的颁发说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已进入“依法制教”的新阶段,它提出了从1989年至2000年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总体规划》下发之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非常重视《总体规划》的执行和落实,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呈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这一时期,国家教委(教育部)又先后下发了一批法规文件,如《关于加强少年儿童艺术教育的意见》(1989年2月20日)、《关于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歌曲广泛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的通知》(1990年),《关于在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的通知》(1994年7月)、《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用)〉的调整意见》(1994年7月8日)[1],《关于普通高中艺术课实验工作的意见》(1995年12月6日),以及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等等,这些文件的颁发,使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走上法制化、正规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学校音乐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这是我国新时期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音乐实践,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2]。随着《标准》的颁发,根据《标准》编制的教科书陆续出版;同时,全面启动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国家和省两级先后进行新课程实验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以《标准》为指导思想,运用新教材、新教法进行音乐教学改革实验。教育部计划到2005年,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体系。

4.中小学音乐课开课率有较大提高。据国家教委的统计资料,截至1996年年底,全国中小学音乐课开课率比1989年前的不足50%提高到80%以上,其中大中城市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的开课率接近100%,农村学校开课率70%左右,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开课率是30%,部分省市已达到70%以上[3]。

5.音乐师资培训工作进展加快,音乐教师整体素质普遍有所提高。音乐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学历不达标的状况是阻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教委(教育部)及各省、自治区、市、县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多种渠道来培训音乐师资。从国家教委及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音乐课教学评比等活动中可以看出,近年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整体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学历教育方面,各高师音乐系科逐年扩大招生数量,许多高师院校增设了音乐系科。中国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全国9所音乐学院及各省艺术学院先后成立音乐教育专业,许多地区通过开办函授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合格证书考试、教师进修班等各种形式培训中小学音乐教师,提高其学历程度。在音乐教师学历合格率方面,90年代中期较80年代初有了较大的提高。

6.音乐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这一时期,在《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民音乐》、《中国音乐》等刊物上发表的音乐教育论文,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有关音乐教育的著作不仅在数量上增多,而且在质量上也显著提高。国家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和“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家教委艺教委举办了三届音乐教育论文评比活动,以及

全国各地区举办的各种类型的音乐教育论文比赛,有力地推动了音乐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由国家教委艺教委、中国音协音教会和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教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七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以及各地组织的各种类型的音乐教育研讨会,对于将音乐教育理论运用于音乐教育实践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国际交流机会的增多,带来了新的音乐教育观念和音乐教育方法,由此引进的积极因素对扩展我国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领域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7.课外、校外音乐活动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课外、校外音乐活动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一时期,由于国家颁发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课外、校外音乐活动呈蓬勃发展的趋势,且质量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国各级中小学普遍成立了歌咏队、乐队、课外音乐活动兴趣小组等,举办了各种形式的音乐比赛、文艺演出活动,这些活动的规模和艺术质量水平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的同类活动。群众性的课外、校外音乐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高尚情操,推动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等诸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8.音乐教学设施、器材设备投入有所增多。音乐教学设施、器材设备的完善是音乐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物质条件。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多,以及国家对学校美育的重视,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音乐器材设备得到较大的改善,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许多中小学音乐设施、器材配备已基本达到《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标准。北京、上海、河北、广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还设有艺术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扶持贫困地区学校艺术教育、建立艺术教育示范点和示范学校、表彰奖励艺术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开展大型艺术活动等[3]。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长期以来受智育第一、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影响,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重视不够,对于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贯彻落实《总体规划》不力,没有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在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师资建设、教学设备器材、教学教研、科学研究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投入。实践证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有关领导的重视是搞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关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学校音乐教育的设施、教学器材设备,师资数量、质量等方面,也必然产生了发展的不平衡。一般来说,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有关领导同等重视的情况下,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得较好,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得较慢。有些经济较为发达、教学条件较好的地区,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有关领导的不重视,学校音乐教育未必就搞得好;而那些经济较为落后、教学条件较差的地区,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却将学校音乐教育搞得有声有色。

2.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亟待加强。尽管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及各方面的原因,发展极不平衡。一般来说,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城市的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得快些,而偏远山区、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得慢些。可以说,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在国民音乐教育中是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我国85%左右的学校在农村,75%左右的学生在农村。”[4]上述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校在农村,因此,加强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应是今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的紧迫任务,国家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3.中小学音乐教育在许多方面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应体现出这些特点,而目前的现状与新时期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4.尽管近年在音乐师资建设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但目前师资队伍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一,大部分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还有一些业务素质偏低的教师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育部200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小学音乐教师近12万人,学历合格率为67%,初中音乐教师6•7万人,学历合格率为55%[5],这意味着还有三分之一多的音乐教师学历不达标。其二,中小学音乐教师缺额的状况仍然存在,特别是农村地区音乐师资匮缺问题在近期内较难解决。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高师音乐系科的毕业生数量增多,及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所导致的中小学(特别是小学)数量的减少,以及毕业生都希望留在城市学校工作的人为因素,使城市地区中小学音乐师资配备趋向饱和。因此,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的缺额问题应是国家今后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5.农村中小学、城市中学初三年级和普通高中音乐课开课率仍然偏低。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开课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城市中学初三年级音乐课开课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受升学率的影响,认为在毕业班阶段应将时间全部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因而许多学校初三年级音乐课全部停开,将音乐课时间让给文化课;普通高中音乐课开课率低的原因除了有关领导不重视外,还有开设高中音乐课起步晚、师资缺乏等原因。

6.小学、中学和大学之间未能从音乐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建立一种相互衔接的关系,即未能在这三者之间建立起既体现不同教学阶段特点,又保持教育连贯性特点的音乐教育体系。其他文化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等)长期以来就已形成了小学、中学、大学之间相互密切衔接的教育体系,中学不重复小学的教学内容,大学不重复中学的教学内容。而音乐课却不是这样,我们在绝大多数版本的音乐教材上可以发现小学与中学、中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有重复的现象,教学大纲亦如此。这既造成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又使音乐教育体系失去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使我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科学的音乐教育体系。

7.将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音乐教学实践的工作较为薄弱。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生产力,它能够推动教育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尽管近年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实际指导音乐教学方面没有重大的突破。从发表的科研成果来看,理论的探讨多于实践的创新,真正能将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指导音乐教学实践之“生产力”的事例不多。应加强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联系,将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推广到教学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发挥科学研究的真正作用。

8.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尽管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编有一些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容

,一些地区也编有乡土音乐教材,但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如何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应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高师音乐教育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视音乐教育法规的建设。1980年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印发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文件的通知》中要求全国各高师艺术系科参照郑州会议精神办学,郑州会议提出今后高师艺术系科应重点抓好的四项工作是:制定教学计划;认真抓好教材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科学研究。该次会议对高师音乐教育走上正轨具有重要的作用。198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1982年教育部颁发的《二年制师范专科学校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使高师音乐教育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这三份教学计划对高师音乐系科本科、专科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实习、艺术实践、科学研究、考核、时间分配等均作了详细规定,使高师音乐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1987年国家教委修订的高师本科专业目录,将高师音乐专业改为音乐教育专业,这就更明确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等学校音乐师资。1996年国家教委下发的《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是在总结近年来高师专科音乐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该“课程方案”重视突出师范性,从培养合格的初中音乐教师出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高师专科音乐教育能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

1989年国家教委下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提出高师应注意培养初级中学急需的中等学校艺术师资,并提出要增办研究生层次的博士点、硕士点,以培养高层次的艺术教育人才。20世纪90年代之后,全国各高师音乐系科落实《总体规划》的精神,在办学规模方面有了较大发展。国家教委于1995年5月颁发的《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若干意见》紧紧围绕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艺术师资这一办学主导思想,对艺术师范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改革意见。譬如,通过调整办学布局,以逐步建立起与基础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艺术师范教育网络;改革课程结构,拓宽专业知识口径,使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往综合性、应用性方面发展;改革招生制度,以提高考生质量;加强艺术师范教育科研工作,把艺术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作为考察艺术教师的重要内容;提高艺术师范教育经费下拨标准,增加艺术教育建设投资,配齐必要的教学设备等等。该文件是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今后一个时期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上述国家教委(教育部)所颁发的一系列有关高师音乐教育法规文件是这一时期高师音乐系科办学的指南,它规范了教学秩序,明确了办学方向,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建设起了基础性的保证作用。

2.教材建设稳步进行。根据教育部1980年、1982年颁发的高师音乐专业本科、专科教学计划,1983年之后教育部组织全国各高师音乐系科的有关教师编写出版了钢琴、手风琴、声乐、视唱、合唱、音乐教学法等一系列学科的教材,一些院校还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写了音乐专业各学科的专业教材和补充教材。80年代以来出版的这一批教材,是恢复高考后出版的首批高师音乐专业试用教材,尽管教材中还存在着不够完善之处,但它解决了教学中急需教材的难题,为这一时期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90年代之后,教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卫星电视教育音乐教材”,是近年来出版的一套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高师音乐教材,该套教材是为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卫星电视音乐专业课程而编写的,由于具有较大的实用性,遂被全国许多高师音乐系科所采用。该套教材的编著者多为音乐学院的教师,在教材的编写方面较注重学科的系统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但在教材的师范性方面略嫌不足,忽略将该门学科的教学法渗透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之中。90年代中期,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基本乐科教程•乐理卷》、《基本乐科教程•视唱卷》、《基本乐科教程•练耳卷》是近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乐科教学改革的成果,编著者创立了乐理、视唱、练耳三者为一体的基本乐科教材体系,教材中将理论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技能技巧和理论知识。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较为适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乐科教学的好教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是继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卫星电视教育音乐教材”之后较为完整的一套高师音乐教材,为便于教学,钢琴、声乐和音乐欣赏教材中还配了CD。近年,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开发运用,许多高师音乐系科增设了计算机音乐课,为此,编著者将《电脑音乐与电脑辅助音乐教学》编入该套教材,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该套教材在编写的主导思想上力求面向未来,从培养未来音乐教师所应有的知识结构着眼,力求在编排的内容与体系上体现新颖性、科学性。目前,该套教材正在试用阶段,教学效果如何还有待于日后评价。从全国范围来看,高师音乐系科研究生教材建设是一个薄弱环节。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率先在这个领域进行开发,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由王耀华教授负责的《民族音乐学及其教育硕士研究生主干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科研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基本完成了民族音乐学及其教育硕士研究生主干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该研究方向的5门主干专业课程已配有正式出版的十余本教材及一批音像资料和教参资料。这一教材建设的成果对我国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材建设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教研、科研活动带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80年代以来,由教育部(国家教委)、全国性音乐学术团体主持召开了各种类型的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许多研讨会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改意见,对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譬如,1989年11月国家教委举办的“高等师范艺术教育专业发展与改革”专题研讨班,在总结了建国以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后,提出了修订现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本、专科教学计划的意见。1995年12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大会提出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的会议主题,对其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一系列的教改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科研工作是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展科研工作可以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发展。80年代在一些公开刊物上发表的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师范性”问题的讨论,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进一步明确了高师音乐系科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要

求等方面应紧紧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来设计。由此提出音乐师范生应具有“一专多能”或“多能一专”的原则,以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90年代之后,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重视,高师音乐教育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所发表的论著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比80年代有了较大提高,高师音乐系科教师在《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及各音乐学院和艺术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一大批论文,这些论文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音乐教育学学科理论建设方面有较大进展,出版了数十本有关音乐教育的专著、译著,为该学科建设奠定了较为厚实的理论基础。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克服诸多困难自办本专业刊物,不但对本校教学科研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全国范围也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此外,各校为促进本校教师科研工作的发展,对教师所必须完成的科研工作任务作了定量规定。

4.扩大招生规模,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80年代以来,为解决长期以来我国中等学校音乐师资缺乏的状况,全国各高师音乐系科积极创造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并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特别是专科层次的音乐教育专业发展较快,原本只设本科专业的一些高师音乐系科都先后增设了二年制或三年制专科,同时,实行二•二或三•一分段制,引入竞争机制,让成绩好的学生升入本科学习。为了解决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学历不达标的问题,一些条件较好的高师音乐系科还增设函授、夜大学等成人音乐教育专业,开办专科、专升本音乐教育专业的自学考试,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开设了电视卫星音乐教育专科教程。与此同时,一些专业音乐院校、艺术院校先后增设音乐教育专业或师范系,依托于专业院校较强的师资力量,使办学有较好的基础。截至1999年为止,全国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9所音乐学院全部成立了音乐教育系或师范系,为基础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音乐师资。上述这些举措加快了中等学校音乐教师的培养速度,至90年代中期,音乐师资缺乏的矛盾逐步得到缓解。“”前17年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中没有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即高师音乐系科中不设培养高层次音乐教育人才的硕士点、博士点。90年代之后,高师音乐教育中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获得音乐学博士点授权单位,对于我国培养最高层次音乐教育人才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高师音乐系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提高高师音乐教育的科研水平、学术水平以及充实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等诸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5.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为适应新时期对音乐教育人才的要求,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音乐师资,90年代之后全国许多高师音乐系科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了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6.师资队伍建设有较大发展。1978年恢复高考后,高师音乐系科的师资主要来源于“”前在原校任教的教师和“”中工农兵学员留校任教的教师,及少数原中等学校教师和少数艺术团体的演唱、演奏员。这一批教师为恢复时期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在教学设备器材陈旧、教材资料缺乏、教学人员不足、办学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认真负责地完成好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音乐教育人才。80年代之后,各院系从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中选拔专业教师充实师资队伍,特别是“”后第一批招生的七七、七八级毕业生,这两届毕业生一般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他们中的许多人现已成为高师音乐系科的骨干教师。90年代之后,随着高师音乐系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许多研究生毕业后充实到高师音乐系科的教师队伍,使高师音乐系科教师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这一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师音乐系科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增多,这些学术活动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因此,参加学术活动也是师资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与“”后高师音乐系科初办时相比,现在的高师音乐系科教师不管是在数量,还是在学历、职称等方面都较前者有了很大发展,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当前我国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80年代以来,在扩大招生规模和实行多层次、多形式招生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有:其一,二年制专科学制太短,不能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二年制专科的学生不仅要完成十余门专业课程的学业,还要花大量时间来完成钢琴、声乐等技能课的练习,再加上政治、体育、德育等公共课以及劳动、军训、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6周),另外还得扣除4个寒暑假,所剩学习时间不多。由于学制短,时间紧,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是这样,因此,二年制专科无法保证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应将二年制专科改成三年制专科。其二,函授、夜大学等成人音乐教育专业由于面授课时比全日制少一半以上,这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特别是音乐专业课程中的技能课(如钢琴、声乐等)主要依靠一对一、面对面的讲授,面授课时少,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此外,函授、夜大学学员一般是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上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补学历、评职称的需要,因此一些人存在着学习不认真、“混文凭”的现象,这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其三,由于扩大招生规模,降低了专业和文化考试的录取线,有相当数量的新生的专业和文化素质偏低。据调查,这批考生中有许多人在高中学习阶段学业成绩差,由于担心考不上大学,才临时学了一段时间的声乐或器乐,就来报考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显然,这些考生只是为了就业才来报考音乐教育专业,并不是因为喜爱音乐为了献身音乐教育事业而来学音乐。音乐教育专业中的许多学科都是技能性很强的学科,例如钢琴必修课,若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要想在三年或四年的时间里掌握教学大纲的要求是有一定困难的,况且还要投入很多时间学十余门其他课程。因此,专业、文化素质低的学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这些学生毕业后有许多人无法适应学校音乐教学工作。

2.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离岗现象严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曾对本系83届至93届历届本科、专科毕业生做过调查[6],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八届本科毕业生177人、七届专科毕业生255人,共计432名毕业生中,有323人在岗,在岗率为74.8%;有109人离岗,离岗率为25.2%,这意味着每4名毕业生中就有1人离岗。据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对13届共388名毕业生的调查,离岗率为35.3%,仍然在县以下学校任教的不到4%[7]。毕业生离岗现象严重是全国各高师音乐系科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无疑对学校音乐教育事业是一个损失,学不致用、用非所学造成国家培养人才的浪费。毕业生离岗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待遇偏低,福利较差。离岗的毕业生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出国,有的跳槽到待遇较好的单位工作。90年代后期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待遇有了一定的提

高,因此,毕业生离岗率有所下降。毕业生离岗现象从现在人才流动的观念来看是正常现象,也是市场经济情况下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要使毕业生安心音乐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必须提高教师的待遇,同时应加强在校生思想品德教育,巩固专业思想,使学生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

3.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不相适应的滞后现象。特别是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所实施的种种教育教学改革,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而高师却没有及时进行相应的改革。高师音乐教育的滞后现象是阻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由于受专业音乐学院办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存在着重技能技巧学习,轻文化理论学习的“重技轻艺”的倾向,师范性突出不够,忽视对学生音乐教育能力的培养。这种倾向在80年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尽管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设有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学法课,还安排有教育实习、教学见习等教学实践环节,但实践证明仅仅这样安排还是不够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音乐教师,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应掌握音乐基本技能,还应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教学能力,因此,应在每一门专业课中都渗透教学法的内容,以使学生在掌握该门学科的技能、理论的同时掌握该门学科的教学法。90年代之后许多高师音乐系科开始重视对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今后还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建设。超级秘书网

5.尽管90年代之后高师音乐教育科研工作有了较大发展,但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不多,特别是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有重大指导作用的科研成果很少。

6.尽管近年高师音乐系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有了较大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一些院系师资队伍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状况,教授、副教授的年龄偏大,没有提供必要的条件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忽视学科队伍的梯队建设。师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应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7.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自1980年颁发以来,从未修订,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该教学计划中有许多地方已不适应现在教育教学的需要,应做适当的调整和修订。例如,在课程设置中应增加音乐教育学、钢琴伴奏、计算机音乐、世界民族音乐概论、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等课程,增加选修课程的门数,合理安排必修课程,并重视实践课程,教学要求应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98-1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柳斌.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切实加强艺术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J].中国音乐教育,1997,(1).

[4]杨力.深入贯彻全教会精神,开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J].中国音乐教育,2000,(2).

[5]王湛.深入贯彻全教会精神,开创学校艺术教育新局面[J].中国音乐教育,2000,(2).

本科音乐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普通大学音乐教育现状发展思考

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范畴,也即我国普通学校教育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美”的范畴,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国历来有重视审美教育的传统,多年来培养了一批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的音乐教育这块净土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现状不能让人乐观。如何使这些“象牙塔”里的学子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能真正感受到美的教育,这是每一位从事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正在完善,但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音乐教育体系在教育部领导和各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正在不断的完善。据深圳大学“大学音乐欣赏教育课题组”2006年对全国大学排名前100名本科类大学的音乐欣赏教育情况的初步调查情况显示,由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目前我国大绝大多数大学已经将普通大学音乐教育纳入了正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①音乐欣赏课程的周学时数、课程门类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有的大学在课程建设上已经走在了其他高校的前列,学校加大了对课程建设的投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并预见,我国普通大学音乐教育将会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逐步纳入正轨并取得完善,从扭转现在存在的不良局面。

其次,就目前而言,普通大学生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在高校学生中,存在着比例较大的“音盲”(音乐盲)。尽管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音乐(基本上是流行音乐),但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真正懂得音乐,知道如何欣赏音乐。根据一项对苏北某大学的学生进行的一次音乐知识的问卷调查统计,321人中有291人爱好音乐,占总受调查人数的90%左右。其中,只有99人识简谱,9人识五线谱。在受调查者写出的443首最喜欢的歌曲中通俗歌曲多达368人,占80.17%。②这些数字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喜欢音乐的,但基本局限于通俗音乐,但是只有极少数大学生基本懂得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古典音乐更是知之甚少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音乐鉴赏水平及音乐素质处于低水平,普通大学生音乐教育亟待加强!

二、导致不良现状的原因。

中学阶段学生的音乐教育基础是不牢固的,农村地区中小学生音乐教育基础薄弱的的主要原因。

尽管我国当前正大力提倡国民素质教育,但是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之下,中小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及升学压力不减反增,素质教育显得“苍白无力”。为了提高升学率,各个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十分的激烈,想尽招数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大学,出现了学校、老师、家长都去抓学生主课学习的倾向而忽略了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也很少有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作者在对本校大学的学生进行的一次音乐知识的问卷调查统计之中,认为在初中阶段上音乐课的同学占了很大的比例在60%以上,在高中阶段不上音乐课比例在90%以上。

由此可见,中学阶段学生的音乐教育基础是不牢固的,另一方面贫穷是导致农村地区中小学生音乐教育基础薄弱的的主要原因,表现在艺术师资的匮乏上面。首先,艺术师资不足。因为我国高师培养的美术、音乐师资总量总体上满足不了全国中小学对艺术师资的需求,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尤其突出,并且现有师资素质处于低水平;其

次,经济贫困,养不起艺术师资。一般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受到办学规模、教师编制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养不起数量足够的美术、音乐教师,许多农村学校的音乐、美术课开不出来,教学得不到保证。

三、普通大学音乐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大学音乐教育虽然较中小学生阶段的更为系统和完善,但是依然存在着教材质量不能保证、师资数量与质量不高、教学硬件不足等问题。

首先,教材建设情况。有人认为大学音乐欣赏属于选修课程,将其当成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大学教育内容。这显然不是对待大学生音乐教育的正确态度,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对于普通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得还不够深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虽然教育部推荐了音乐人文教育的一些教材,并不作统一规定,但大多数大学中没有使用正规教材,这些大学教师一般使用教师备课教案或者课件。有些是未经严格审查直接授课,这样势必导致鱼龙混杂、香花和毒草并存的教育状况,给学生成长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

其次,在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然有很大的紧缺空间。教育部高校《课程方案》规定: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拿我区高校为例,目前我区仅有几个高校成立了音乐公共课艺术教研室,但教研室的教师都只有几个,而这几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都有两万多,平均三千多学生配一位艺术教师,这样的师生配比,根本保证不了每一位学生在校四年都能选上至少一门艺术必选课。有的高校校甚至没有专职音乐教师,而只是艺术学院教师在承担和完成本职专业任务之外,还要为全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程。这种音乐教师紧缺的编制现象,导致的是学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程门数和容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

四、加强中小学生音乐教育与突出普通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荀子在《乐记》说:“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他认为优美高尚的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可以陶冶一个人高尚的情操,能使人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因此,在全国教育系统内,突出普通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将成为艺术工作者的目标。

五、几点思考

1、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对于音乐教育,不论是学校、教师、家长还是全社会都应该认识到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作用。另外,国家可以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资,增加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多为县以下的乡镇及农村小学配备良好的艺术师资,制定好的政策奖励那些志愿到县级以下部门工作的艺术教师,为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为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音乐教师进行短期和长期培训。国家每年要拨出专用经费用于音乐教室的建设,为这些学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这也是音乐教育良好进行下去的必要物质前提。

2、建立完善的普通大学音乐教育体系。首先,针对高校普通音乐教育教材不完备的情况,可以考虑由国家牵头组织编写统一的质量过硬的普通音乐教材。其次,加大对师资培养的投资,完成专职普通音乐教师编制。独立的专职普通音乐教师是保证普通大学音乐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最后,针对大学生音乐知识薄弱的现状,必须加强音乐素质教育,弥补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不足。大学在保证正常的音乐欣赏校选课之外,可以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1)学校可以请一些专业艺术团体或者音乐专业院校的交响乐队来校进行高雅音乐的演出活动。(2)多举办音乐知识讲座。教师可以为学生讲授一些音乐知识引导大学生多欣赏古典音乐以及民族音乐,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鉴赏美的能力。(3)学校定期举行音乐创作比赛有助于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作意识以及充分发掘学生的创作潜力。

本科音乐教育范文第5篇

通过对中国知网2000年以来篇名分别包含高师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专业、师范音乐、音乐教师教育的全部期刊文献进行检索,为确保所研究文献的学术性,进而又遴选出发表在重要音乐期刊①、主要音乐教育期刊②、音乐学院学报③和南大核心期刊等各类期刊的文献,再剔除检索中出现的重复文献,得到的有效文献共计186篇。通过对这186篇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范畴展开讨论。

(一)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师范性研究

正确认识和理解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办学的首要前提,能为高师音乐教育提供必需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从统计数据来看,关于这一范畴的研究占5.91%④。1952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教学计划(草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第一个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其中明确规定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中等学校音乐教员。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逐步完善。新世纪之初,关继文指出高等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普通学校音乐教师,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培养目标模糊的倾向,影响着高等音乐教师教育职能的发挥。⑤这里的历史原因为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修课程”演变成“主修制度”,较多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只注重主修课程的单项音乐技能培养,造成了倾向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削弱了高师音乐教育应有的师范性内涵。正因研究者意识到了这一历史误解,新世纪的研究者开始强调高师音乐教育主要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服务,必须坚持和加强师范性。郑颜文、徐菁菁等以正确价值取向重塑高师音乐教育为切入点对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相关阐释。⑥新世纪关于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强调必须改变在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模糊不清的状态,明晰高师音乐教育主要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服务,坚持和加强师范性内涵,这将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育的优劣成败。

(二)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与改革研究

新世纪的到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者们面对高师音乐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以鲜明的问题意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此论题的研究占比为19.89%。姚思源指出新世纪初是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处于激烈的动荡、变化的时期,需要从教育理念、办学形式、课程建设、科研及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⑦郑莉认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教育面临来自知识结构和现代教育观念的挑战,必须拓展学术视野、增厚文化底蕴,掌握现当代教育新理念、新技能,才能适应教师教育发展需求。⑧王耀华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需求出发,提出了高师音乐教育针对性的改革思路。⑨吴修林则论述了在扩大招生规模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可通过调整招考政策、合理调配师资等办法来改善办学质量。⑩还有研究者从教育模式、教育评价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崔永日、王立东认为高师音乐教育缺乏良好氛围、教育内容过于单一,教育评价存在局限性輥輯訛;徐敦广从教育模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对音乐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倡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輥輰訛随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音乐课程标准》)以及修订稿的颁布和实施,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也要进行相应改革。韩勋国、廖家骅等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视角提出高师音乐教育要进行多方面改革,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新发展。輥輱訛这一方面的研究关系到如何打通基础音乐教育和高师音乐教育,形成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需要更多有创见性的成果。

(三)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研究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构成与核心构成。课程与教学问题通常交织在一起,对于这一论题的研究文献占比高达51.61%。从宏观上对课程与教学问题进行的研究中,尹爱青提出以深入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和为基础教育服务为核心的思路对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进行调整。輥輲訛于学友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学科交叉与学科渗透、课程合并与增减、改革考试形式、加强教育实习与艺术实践这四点关于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手段与方法。輥輳訛朱咏北则从文化维度和实践维度论述了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輥輴訛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改革依据对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相应规划。教育部于2004年12月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对深化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鉴于其广泛的影响,一些研究者针对这份《课程方案》进行了重点解析,如王耀华、万丽君指出《课程方案》是一个富有新意的指导性文件,对其具有的师范性、发展性和开放性进行了相关分析輥輵訛;郭声健指出《课程方案》将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同时认为《课程方案》中教育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偏少,并以整个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为研究背景提出了课程设置的改进思路。輥輶訛微观层面,有许多研究成果属于专门针对高师音乐教育中某项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这些研究所涉课程甚广,如基本乐理、钢琴、声乐、视唱练耳、和声、作曲、民族音乐、世界音乐、器乐合奏、形体与舞蹈、音乐史等,其中又以钢琴、声乐、民族音乐这三门课程的研究居多。关于钢琴课程的研究多关注到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如张旭良强调加大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力度是适应音乐教师专业化要求的必然之举。輥輷訛关于声乐课程的研究主要强调高师音乐教育的声乐课不能雷同于专业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课,如韩再恩指出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存在着培养表演专业演唱人材的倾向,应该充实声乐基础理论、嗓音生理卫生、童声训练研究、歌唱教学法等内容輦輮訛;还有研究者以教学模式为关注点,论述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关于民族音乐课程的研究多提到由于长期受“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不利于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中需要特别重视民族音乐的学习,如马达就提出了开设多门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设想輦輯訛。还有一些研究者提到,要在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舞蹈、合唱、合奏等课程的教学中多涉及民族音乐元素。课程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从研究者们对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关注度也可以看出此论题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期待不断涌现出透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现象提炼其本质,更加符合高师音乐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成果。

(四)高师音乐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

随着国际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部分学者对中外高师音乐教育进行了专门性的比较研究,有11.83%的文献聚焦于这一论题。中美音乐教育专业比较的关注度最高,研究成果也较为突出。丁东红以美国多所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为比较研究的对象,论述了这些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特点,包括完善培养目标、立足基础教育、重视实践能力、大力促进就业、重视课程更新、优化课程形态等輦輰訛;郭声健则详细论述了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为侧重点的课程设置特点,以反思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輦輱訛还有一些与德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乌克兰等国家音乐教育专业相比较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视野。林海概括了乌克兰高等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即以艺术修养为基础的课程方案、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组织方式、以教学为中心的集约型管理体制。輦輲訛代百生论述了德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启示輦輳訛;孙雷雷从国际地位、国家政策、学制安排、学分体制等诸多方面介绍了意大利的音乐学院,并由此引出对我国音乐师范教育在新形势下发展的进一步讨论。輦輴訛这些研究旨在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促进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除了以上四个方面之外,还有一些关于高师音乐教育其他方面的研究,占10.75%,如蔡梦、余丹红等学者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案研究;再如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生培养的研究,高师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研究、高师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免费师范教育与音乐教师教育的研究等。关于这些主题的研究,其文献数量都在五篇以内,比较分散,还需要研究者加以更多的关注。

二、关于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的审思

限于篇幅,难以对新世纪以来关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所有研究展开论述,只能选取一些研究作为代表窥探新世纪以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大致情况。这些研究针对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不同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是随着时展、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想要让高师音乐教育研究更进一步扩展与深入,需要解决以下三个关键方面的问题。

(一)基于多维跨学科视角,扩展音乐教育研究论域

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的整体状况来看,虽然研究者们关注到了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的诸多方面,但离完善的研究体系还相距甚远。为使高师音乐教育的研究内容日渐全面和深入,重点在于如何跳出固有的研究思维,这就需要基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哲学、美学等不同学科寻求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的更大视野,从多学科视域积极汲取养分对高师音乐教育进行多维度的深入研究。如有学者基于多维度跨学科提出的前沿性研究方向:音乐“课目教育学知识”的研究,“以学定教”的研究,“博雅教育”的研究等。輦輵訛时至今日,这些研究方向的成果依然十分有限。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革,高师音乐教育中有许多重要方面的研究还需加强或扩展。如现有的研究绝大多数针对高师音乐教育的本科人才培养,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就非常少,而针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暂时还没有,更缺乏对本、硕、博三个不同学历层次相互衔接培养的系统性研究。再如高师音乐教育中卓越音乐教师培养研究、高师音乐教育教学艺术研究、高师音乐教育的专业教师素养研究、高师音乐教育中的隐性课程研究等,这些论域的研究也颇为鲜见。此外,如何结合师范认证和“双一流”学科建设切实提高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这些都是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挖掘与探讨的问题,也是整个研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紧密对接基础音乐教育,构建研究共同体

通过已有研究文献可以印证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往往滞后于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总是受到基础音乐教育变革的冲击后才被动地进行改革,明显地缺乏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前瞻性。实际上,这个制约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长期与基础音乐教育联系不够紧密导致。曾有研究者指出,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研究项目与中小学音乐教师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研究项目常常是各研究各的,互不搭界;而美国的音乐教育改革被认为是要全社会要参与的大事,高等院校的音乐研究项目成员不仅来自高校、还来自基础教育学校、艺术社团、教育行政机构、社区和企业。輦輶訛进一步来看,关于研究主体的身份,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研究者大多数为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师或者相关领导。无疑,这些研究者为高师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是造成其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不够紧密的重要原因。高师音乐教育主要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师资,因此应积极对待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诉求,在人才培养上达成共识。高师音乐教育研究应主动联合中小学音乐教师、教研员、教育行政机构等进行合作研究,让更多不同身份的研究者参与到高师音乐教育的研究中,多方面、多渠道促进高师音乐教育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家层面对构建从小学到大学的音乐教育一体化的研究已经启动,我们有理由期待相关研究成果对解决高师音乐教育发展根本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路径。

(三)加强实证研究,提升科学性和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