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本科专业统计学

本科专业统计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本科专业统计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科专业统计学

本科专业统计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T-generation;统计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020-03

T-generation(即“旅游的一代”)面临着跨学科学习环境。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是我们开展学术研究、剖析生活世界的两种基本研究范式。兼具质性和量化研究学术鉴赏力是T-generation本科阶段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统计学是开展量化研究的重要方法。因此,如何针对T-generation的特征提升其统计学的学习效果,对于其开展后续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文献研究与教学实践,对此问题展开探讨。

一、T-generation特征及其统计学本科教学现状

(一)T-generation是跨学科学习的一代,面临多方法论学习任务

T-generation是旅游学科新兴的一代,他们从本科开始,整个学习经历都在旅游学科中完成,肩负着旅游学科研究范式与方法论反思、方法与技术进一步规范化和严谨化的使命。旅游管理被确立为一个学科的时间并不长,因此第一、二代从事旅游研究的学者本科阶段都是在诸如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其他专业中就读的。当第一、二代旅游研究者在从事旅游研究时,都具有“支撑腿在母学科,前进腿在旅游”的特征。即他们往往从母学科的主流范式出发对旅游现象进行研究,这使得前旅游研究存在多范式并存的局面。T-generation与此不同,他们从本科开始就在旅游管理专业接受学习,并不具有“母学科支撑腿”。前辈开创的旅游研究多元范式并存的局面给他们造就了跨学科学习的环境。因此他们“在专业上必须精深兼广博”。为了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增加学术共同体的对话能力,在本科阶段,每一名T-generation都需要积极学习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培养全面的学术鉴赏力。统计学是做量化研究的重要方法。因此学习、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是形成量化研究学术鉴赏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T-generation的必要条件。

(二)T-generation本科统计学学习主观能动性低下,教学效果不佳

从主观方面来说,我国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高考招生中普遍文理兼招。那些在高中具有文科背景、学习高等数学等先导课程受挫的学生往往会把这种挫折感带入统计学课程中,在学习之前就先入为主地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抵触心理,缺乏学习主观能动性。从客观方面来看,当前国内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本科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性、专业性不强;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这些客观因素又进一步抑制了T-generation对本科统计学的学习兴趣。

因此从主客观方面共同着手激发学生对本科统计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是当前T-gen-eration统计学本科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教学实践中的对策探索

如图1所示,在合理化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进行主观心态调试和客观因素改善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客观因素改善和学习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能共同提升教学效果。

(一)针对学生特性定制合理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并非越高越好,关键在于实事求是、量身定制。T-generation需要在本科时期积累起多元范式研究成果鉴赏力,但不需要也不可能精通每一种研究范式。针对此情况,我们应该明确其本科统计学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统计学思维、了解统计学理论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统计学方法破解一些现实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深入浅出的原理阐述是必需的,但过多的数理推导和公式计算会加重学生对统计学的畏惧心理,应该避免。对于那些在本科阶段就对统计学表现出较大兴趣的、想要深钻量化研究的少数学生,教师可为其开列书单,引导他们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学习,并且他们还有机会在研究生阶段学习高级统计学课程。

(二)利用第一堂课进行全面心理调试

第一堂课是介入干涉学生抵触心理、激发学习兴趣的最佳节点。近三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那些在第一堂课就充分释放了对统计学学习的心理压力,并激发起学习兴趣的学生,只要教师在后续课堂上对其积极性稍加维护,这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可以持续到课程结束。极个别从第一堂课就旷课、放弃统计学的学生,即便后来迫于校规返回课堂,由于缺乏第一堂课的心理干预,后续学习效果明显低于其他学生。

第一堂课可以通过三个步骤对学生学习心态进行积极调试。首先,通过一些经典的统计学运用案例生动直观地解答学生“统计学可以做什么”的疑惑,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本课堂使用过的描述统计引发的地理大发现案例、美国总统大选预测案例、质性文本的定量化分析案例等,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都有明显成效。第二步,向学生展示统计学的知识架构全景图,让他们知道统计学究竟是什么?本课程的学习范围和重点为何?有了这样的知识框架全景图,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清晰定位自己的学习进展,避免盲目性。例如,学生在明白了统计学有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之分后,在学习描述统计的诸多概念、分析指标时更能忍受其枯燥性。因为他们清楚,只有把基础打牢才能推进到更有意思的推论统计部分。最后,明确告知学生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及考核标准,让其明白即便不擅长高等数学也不会影响其在本课堂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充分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

(三)贯彻框架式教学、案例教学及互动教学法

框架式教学可以避免学生迷失在细节中而产生乏味感、挫折感。学生在统计学入门打基础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繁多的概念。教师如果缺乏串联各零散知识点的全景式框架介绍,则学生很容易陷入细节中倍感繁琐,产生“这有什么用”的质疑。框架式教学要贯穿整门课的教学过程,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第一堂课时向学生介绍整门课程的框架结构;第二层次为在讲授每一章节前向学生介绍此章节的整体框架,让学生在繁杂的概念中找到串联学习的支架。力求做到每一章节在正式讲授细节前都能用一张图或一个具有层次感的表格把该章节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整体展示。在讲授具体知识点时经常返回到此整体框架图,让学生明白该知识点位于此一知识体系的何种位置。

巧妙地、多层次地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助于知识点的讲解,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专注力。第一层次也是最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运用于具体知识点的讲解。本文强调的是第二层次的案例教学法,即每个章节开篇的案例导入法。教师要在课前做足功课,为每一章内容都找到一个贴切、生动的导入案例,可有效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充分读懂这个有趣的案例,学生往往会积极地紧跟教师步伐,投入到后续的课程学习中,也能更好地忍受一些枯燥乏味的概念学习。例如在讲解描述统计的平均指标与变异度指标时,笔者用描述统计引发的地理大发现案例作为先导案例,引起学生的较大兴趣。在后续的较为枯燥的具体指标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够集中精力、饶有兴致地完成。又例如在讲解比较枯燥的时间数列分析指标时,可以将最近一年的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的相P内容作为先导案例让学生阅读,然后问他们是否真的读懂了其中所提及的各种指标?并指出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生、现代公民,要参政议政的前提是能读懂统计公报。而要真正读懂它,就需要学习本章的时间数列分析指标。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具体的知识点讲授可以事半功倍。

贯穿互动教学法可以避免教师自说自话的“满堂灌”,也可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在课时充足的情况下,最好的互动方式无疑是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一些统计实践的相关项目并做报告。在课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坚持每节课的课堂提问。可以采取课堂互动计入期末考核成绩等方式激励学生主动与教师探讨问题,而非一味地由教师被动提问。经常进行课堂问答互动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专注力。从学生每一次期末匿名教学评价留言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对经常性的课堂问答表现出一定的压力,但笔者认为这并非坏事。课堂上保持适度的(而非过度的)压力与紧迫感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四)通过案例与练习提升实践性与专业性

统计学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具体的量化研究方法,向学生充分展示它的实践性与专业性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主要实现途径有三:其一,通过案例带入。例如在讲授统计图表的分类与制作时可以引入《2015中国自由行市场报告》等最新的行业资讯报告。在与学生分享一手行业资讯的同时也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了统计图表的实践运用。其二,通过课堂练习与课后训练项目进行。例如在讲解统计指数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表1编制该旅行社近两年的销量、价格及销售额总指数,并对其销售额变动进行因素分析,综合判断该旅行社的业务发展趋势。如果课时允许,可让学生自行组队、选题,完成一个用统计学方法破解专业问题的项目并在课堂上作报告,则效果更佳。其三,在课时充足时可增加运用软件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统计整理内容时可以穿插EXCEL软件教学内容,在讲授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时可穿插SPSS软件教学内容。

三、结语

T-generation面临着跨学科学习环境,统计学是其实现跨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课。针对T-generation对本科统计学的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致使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本文从合理化教学目标、主观心理调试、客观因素改善方面提出了实践对策,并运用于教学实践。近三年学生对本课程的匿名教学评价均为优秀(平均分为94分,学生考核成绩也较为理想,统计学逐渐摆脱本学院“挂科金牌杀手课程”的形象,可见这些对策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上有具有一定成效。

[ 参 考 文 献 ]

[1] 吴必虎, 文彤, 张茜. 国际化视野中的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16(2):3-6.

[2] 张朝枝.国际旅游研究的转向与中国青年旅游学者的使命和责任[J].旅游学刊,2014(1):13-15.

[3] 保继刚.建设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加快旅游人才培养[J].旅游学刊,2015(9):1-2.

[4] 张朝晖.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莆田学院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0(12):109-112.

本科专业统计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应用统计学 人才培养方案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11年3月22日将作为二级学科统计学提升为“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1]。新的专业目录分类将分散在各个学科下面的统计学集中起来,将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而数理统计、社会经济统计、生物卫生统计、金融统计、应用统计等作为二级学科进行建设[2]。此改革之后,各高校纷纷开设和发展统计专业,许多地方性二本院校也卷入了这股浪潮之中。

据我们对近两年的应用统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看,统计专业的应用主要面向中大型城市的中大型企业,当地区域和地方企业对统计专业人才需求甚少,或者说当地区域和地方企业对统计人才的运用仅仅是初步的、最基本的,也就说统计人员在当地区域经济或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上的作用未发挥出来,然而中大型企业对统计人才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又达不到,继而形成了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一旦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必将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从而影响学校的招生和发展[3]。

那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既突出应用又着眼点区域经济或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继而实现地方院校和中心城市重点高校的错位发展,保证人才的出口和入口,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结合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统计专业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一、地方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

(一)口径窄。主要指培养的学生就业口径窄,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的还是机关事业单位,但近几年,随着统计的发展,统计学的应用已不再单一地面向机关事业单位,来自企业的统计专业人才需求呈现上升趋势,一些新型行业部门给统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尤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专业人才越来越多地被需求和重视。我们急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二)单一化。指课程设置单一和考核方式单一。课程设置单一主要指专业拓展课程方向单一。统计是一门工具,服务于各行各业,统计的应用必定要求了解一定领域的知识背景。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基本上是不管什么课程统一闭卷考核,导致学生考前一个个死记硬背,把统计学当成纯文科来学。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考前压力,而且根本实现不了课程教学目标。

(三)理论型。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现有的统计师资队伍和实验室条件限制,人才培养依然是注重理论,忽略实践。一来,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地方高校师资队伍本就比不上中心城市的高校,教师多缺乏实践技能,又由于地方高校经费紧张,教师的进一步进修和提高受到限制。二来,地方高校的经费紧张必然导致实践教学条件的匮乏。基于以上,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难免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四)知识陈旧。近几年随着统计专业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和数据科学的到来,市场对统计专业知识的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地方高校统计专业教师结构老化,学习和进修受到一定限制,统计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大多未能赶上市场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教育实践活动才能走上正轨、稳步向前;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正确指导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学生的就业才有保障。

社会需求决定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继而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专业设置的基础。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为指导方针培养统计学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务必符合市场的需要,既要在某一方面具有宽厚的应用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各种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技术,成为一个“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保证学生的就业。

(二)根据市场需求完善课程设置。统计学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它应用服务于各行各业。我们的课程设置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作为首要目标,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最终导向。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统计学专业人才时,可根据市场需求和统计专业的职业方向划分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专业方向课程,即专业拓展课的设置应该多元化。如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拓展课程:金融统计方向、社会统计方向、商务统计方向、管理统计方向等。金融统计方向可设置会计学、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货币银行学、保险理论与务实等课程,社会统计方向可设置统计案例分析、描述性统计等课程。

(三)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4]。应用统计学作为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务必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建设。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务必向实践教学倾斜,深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专业实践协同、课程实践教学与课外团学活动联动。按照岗位能力要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实践项目,确立实践课程,建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增强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推进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精减验证性实践,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开发工学结合的项目实践。最终形成“四年满打算,四年不间断”梯度式逐渐提升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从基础实践到提升实践再到关联课程综合实践,从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到社会调查再到校企合作的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另外,我们应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周开展各种学科竞赛、专业资格培训、创新创业训练、职场招聘模拟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和就业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到地域因素的限制,在引进人才方面本就具有一定劣势,因此更应该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学校在待遇和福利上应该给予更多优惠政策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对在职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进修机会,并给予相应的经费补贴;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读硕、读博、学着访问;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既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校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接轨,又能帮助教师形成科研项目,实现生产、科研与教学一体化;引进企业中的优秀统计工作人员为兼职教师或是请他们做讲座。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主动更新知识和观念,由理论型教师向实践型教师转化,改变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注重互动教学、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4-6.

[2]罗良清、郭露.新专业目录下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3(5):29-32.

本科专业统计学范文第3篇

凡准备报考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在高考报名时首先选报文史、理工类,再兼报艺术类专业种类。

(一)艺术类考生兼报种类共五大类: 1.美术与设计学类, 2.音乐学类[音乐学、音乐表演(声乐)、音乐表演(器乐)], 3.舞蹈学类(舞蹈学、体育舞蹈、健美操), 4.戏剧与影视学类[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空中乘务)],5.艺术类特殊专业。考生在五大兼报种类中只能选择各个专项中的一项。

(二)报名音乐学类、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的艺术类考生,可在三个种类栏目中选报一个专项。如需在三个种类栏目中再增报一个专项的考生,须在2014年11月29日-30日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枫林校区)办理增报手续。

(三)已报名(或增报)表演(空中乘务)专业的考生,必须在2014年11月29日-30日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枫林校区)办理专业加试申报手续,否则表演(空中乘务)专业报名无效。

(四)艺术类特殊专业报考。选报高校艺术类专业,但该专业未纳入全省艺术类专业统考范围,且报考高校不要求该专业在我省统考基础上组织校考,这类考生可选报艺术类特殊专业;已报美术与设计学类、音乐学类、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四个种类之一的考生,如要参加高校艺术类特殊专业考试,不需另填此项,直接凭报考证报考。

二、全省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

我省2015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继续实行全省统一考试。未经省教育考试院批准,省内各高校不得单独组织艺术类专业考试。

(一)省统考的组织

我省2015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全省统一考试(简称“省统考”)由省高招委、省教育厅领导,省教育考试院组织。

省高招委、省教育厅成立江西省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各设区市招考委、教育局成立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省直有关普通高校考点成立由校领导担任组长的音乐学类、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省直考点要切实加强对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工作的领导,严格考务管理、严肃考风考纪,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对重要环节、重点岗位的监督力度,确保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公平公正、安全有序。

(二)省统考的类别

全省艺术类专业统考分为四大类别:1.美术与设计学类,2.音乐学类[音乐学、音乐表演(声乐)、音乐表演(器乐)],3.舞蹈学类(舞蹈学、体育舞蹈、健美操),4.戏剧与影视学类[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空中乘务)]。艺术类各专业考试科目、范围、分值、评分细则分别按《江西省2015年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统一考试大纲》和《江西省2015年音乐学类、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统一考试大纲》执行;考试大纲将在《高中生之友-高考天地版》以及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网站(jxeea.cn/)上公布。

(三)省统考专业和艺术类特殊专业

省统考四大类别涉及的专业:

1.美术与设计学类:需要测试绘画基础的专业,如美术学、绘画、雕塑、中国画、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等。报考上述专业的考生均须参加全省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统考。

2.音乐学类:音乐学、音乐表演等。

3.舞蹈学类:舞蹈学、体育舞蹈、健美操、舞蹈表演、舞蹈编导等。报考舞蹈表演、舞蹈编导专业的考生均须参加全省舞蹈学专业统考。

4.戏剧与影视学类: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学、电影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空中乘务)等。报考戏剧学、电影学专业的考生均须参加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统考。

艺术类特殊专业(原则上指省统考未涉及的专业):艺术史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表演(不含空中乘务)、戏剧影视导演、录音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摄影、书法学、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等。

对艺术类特殊专业,高校也可以直接使用或认可我省统考相关专业的成绩。比如对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属于美术与设计学类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省内各高校及省外部分高校直接使用或认可我省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统考成绩,也有部分省外高校视其为特殊专业组织校考。

(四)省统考的对象

拟报高校的专业属于省统考四大类别涉及的专业范围内的考生(文史、理工、“三校生”)须参加省统考。高考网上报名时只选报院校“艺术类特殊专业”的考生,可以不参加省统考,而是直接参加高校组织的专业考试。省统考成绩达到资格线的考生才能参加外省高校组织的相应专业的考试。

(五)省统考的时间、地点

全省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考试将于2014年12月7日在各设区市招考办(教育考试院)指定考点进行;全省音乐学类、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考试将于2014年12月7日—18日统一集中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枫林校区)进行。

(六)省统考有关要求

1.省统考严格按照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有关考务规定及办法执行。专业考试试题将组织有关专家命制,试题的命制、试卷的印刷和保管须严格按照有关保密工作规定执行。

2.全省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统考必须统一安排在标准化(或有视频监控的)考场进行;音乐学类、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笔试、面试继续在标准化考场进行或实行全程视频监控(或全程摄像)。部分面试科目继续试行评委电脑记分。

3.评卷、评分工作要做到客观、公正、准确。笔试科目须有2人以上独立评阅并综合评定最终成绩;演奏、表演等面试科目须由5人以上组成专家小组进行测评并综合评定最终成绩,考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有视频(或录音)及文字记录。考生专业考试试卷(或视频资料)须保留1年,以备核查。

三、文化考试

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均须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文化统考(其中“三校生”考生参加“三校生”全省文化统考),文化考试在各县(区)文兼艺、体或理兼艺、体考场集中进行。单报本科兼艺术考生, 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和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单报高职(专科)兼艺术考生, 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和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本科兼报高职(专科)兼艺术考生, 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和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三校生”艺术类考生, 本专科文化考试科目相同,为语文、数学、英语和计算机。

所有文史、理工兼报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参加艺术类本科专业录取时,文化课使用本科必考科目的成绩(语文、数学、外语和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参加艺术类高职(专科)专业录取时,文化课使用高职(专科)必考科目的成绩[语文、数学、外语和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四、专业考试合格线、资格线的划定

全省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后,将分别按照当年省属高校和认可省统考成绩的外省高校艺术类本科、独立学院(三本)、“三校生”本科招生计划数的4倍划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三本)和“三校生”本科艺术类专业合格考生人数,以此划定专业合格线;报考外省高校艺术类本科相应专业资格线划定为: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总分180分,音乐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等专业总分100分,舞蹈学类专业总分90分。

专科(含“三校生”)层次专业合格线,执行报考外省院校艺术类本科相应专业资格线。

五、录取办法

(一)按艺术类招生的非艺术学门类专业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

1. 艺术类提前本科或二本录取时,艺术教育、服装设计与工程、风景园林、文化产业管理等4个非艺术学门类专业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按照普通文理二本线执行。

2.艺术类三本(独立学院)录取时,艺术教育、服装设计与工程、风景园林、文化产业管理等4个非艺术学门类专业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按照普通文理三本线执行。

3.其他非艺术学门类专业(如建筑学、广告学等)原则上要纳入文史、理工类计划招生,若高校提出按艺术类招生,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参照上述非艺术学门类专业执行。

(二)本省高校艺术类专业录取办法

按本省确定的第二批普通本科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的65%划定省属本科高校艺术类专业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简称艺术类专业本科省控文化线)。

除二本批次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实行平行志愿录取外,其他批次和专业均实行梯度志愿录取。

1.省内本科录取

(1)列入艺术类提前批次招生的省内高校录取办法

列入提前批次招生的省内高校音乐、舞蹈类小专业录取:将文化成绩达到外省本科高校录取控制分数线,专业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相应专业本科合格线,同时填报该校一志愿的考生,一次性投档至该校,由院校根据考生小专业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择优录取。2015年仅声乐、琵琶、二胡、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笙、唢呐、长笛、双簧管、大管、小号、长号、圆号、舞蹈15个项目可按小专业进行招生。

南昌航空大学提前批次表演专业空中乘务方向录取:将文化成绩达到外省本科高校录取控制分数线,专业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空中乘务本科合格线,同时填报该校一志愿的考生,一次性投到该校,由高校择优录取。

(2)省内部分高校书法学特设专业[或美术学(书法方向)]录取办法

在艺术类第二批本科投档之前,将文化成绩达到艺术类本科省控文化线,专业取得校考合格证的考生,按文化成绩从高到低,按志愿、按招生计划数1:1的比例向招生高校投档,由高校择优录取。先投一志愿,生源不足时不等学校下载立即投二志愿。

(3)列入艺术类二本批次招生的省内高校艺术类专业录取办法

音乐学类、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设6个梯度志愿,先投第一志愿,在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本科合格线和艺术类本科省控文化线的考生中,依据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招生计划数1:1的比例投档,由高校择优录取。第一志愿录取不满额的院校,再按同样的要求投第二志愿,如仍有缺额不等下载立即投第三至第六志愿,由高校择优录取,仍不满额的院校(专业)进行网上征集志愿。投档顺序为: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编导)、体育舞蹈、健美操、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空中乘务)。

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设6个平行一志愿,在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本科合格线和艺术类本科省控文化线的考生中,依据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志愿、按招生计划数1:1的比例向招生高校投档,由高校择优录取。专业分相同时,按文化成绩总分排序,文化成绩总分也相同时,按考生文化成绩排位排序(考生文化成绩排位执行文史类成绩排位顺序)。

2.省内独立学院(三本)录取:在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三本合格线和艺术类本科省控文化线的考生中,依据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志愿、按招生计划数1:1的比例投档,由高校择优录取。

3.省内高职(专科)录取:在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专科合格线和艺术类专科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依据文化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招生计划数1:1的比例投档,先投第一志愿,如有缺额再投第二志愿,依此类推,由高校择优录取,仍有缺额再进行网上征集志愿。

(三)外省高校艺术类专业录取办法

外省高校各批次均实行梯度志愿录取。

1.外省本科录取:将取得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本科合格证并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资格线(艺术类特殊专业除外),或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本科合格线(指认可我省艺术类专业统考成绩的高校)、文化成绩达到200分,同时填报了该校第一志愿任何专业的所有考生档案,一次性投到该校,由高校根据录取规则和我省有关规定择优录取。

2.外省独立学院(三本)录取:将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三本合格线、文化成绩达到200分,同时填报了高校第一志愿的所有考生档案,一次性投档至高校,由高校根据录取规则和我省有关规定择优录取。

3.外省高职(专科)录取:将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专科合格线、文化成绩达到艺术类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同时填报了高校第一志愿任何专业的所有考生档案,一次性投档至高校,由高校根据录取规则和我省有关规定择优录取。对个别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如因专业的特殊性组织了校考,考生还必须取得艺术校考专科合格证,特殊专业考生不需要参加省艺术类专业统考。

4.当院校第一志愿投完但计划未完成时,招生院校不得拒录符合投档条件的第二志愿(或其他志愿)考生,仍未完成计划的院校(专业)进行网上征集志愿。

5. 第二志愿(或其他志愿)和网上征集志愿投档时,按照缺额专业进行投档。

(四)“三校生”录取

1.“三校生”本科录取: 在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三校生”本科合格线和“三校生”艺术类本科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依据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志愿、按招生计划数1:1的比例投档,由高校择优录取。

2.“三校生”专科录取:在达到省艺术类专业统考专科合格线和“三校生”艺术类专科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依据文化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招生计划数1:1的比例投档,先投第一志愿,如有缺额再投第二志愿,依此类推,由高校择优录取,仍有缺额再进行网上征集志愿。

(五)录取批次安排

艺术类本科定向,根据院校在赣定向招生章程所定的录取规则,在提前批本科统招投档之前录取,定向志愿填报在提前本科定向栏;外省普通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录取安排在提前本科批次进行;本省艺术类本科专业(除景德镇陶瓷学院及列入提前批次招生的省内高校部分专业外)录取安排在第二批本科批次进行;外省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录取与我省独立学院安排在同一批次(第三批本科批次)进行;外省高校艺术类高职(专科)专业录取与我省高职(专科)安排在同一批次进行。

六、其他

(一)省艺术类专业统考和外省高校设点考试都是国家教育考试的组成部分,对在省统考和校考过程中被认定为违规的考生或工作人员,均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处理。省教育考试院负责将考生违规事实记入其高考诚信电子档案。

本科专业统计学范文第4篇

一、文化考试报名

报名条件:符合2020年我市普通高考报名条件且具有一定艺术基础的考生均可报考。

报名办法: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均须参加普通高考报名,报名办法与报考普通高校的考生相同。

二、专业考试报名

艺术类专业考试分为由市高招办组织的美术与设计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舞蹈学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统一考试(以下简称市级统考)和由招生学校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考试(以下简称专业校考)两种形式。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专业考试报名。

市级统考报名:市级统考报名工作由全市统一组织,与高考报名同时进行。参加市级统考的考生,报名时按规定交纳市级统考考试费(网上支付)。

专业校考报名:专业校考报名由各招生学校组织,具体考试时间、地点和要求由招生学校确定,考生可根据招生学校的要求履行专业考试报名手续。如招生学校要求考生持介绍信报名,各区招办可为考生开具介绍信,报考同一所高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考生持一封介绍信参加考试即可。

三、市级统考

(一)美术与设计学类

美术与设计学类考试科目为速写、素描和色彩,每科100分,总分300分;考试时间为速写30分钟,素描180分钟,色彩180分钟。各科目考试范围、内容及要求见《天津市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考试大纲》。

美术与设计学类本科涉及专业为美术学、绘画、中国画、雕塑、动画、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专业等,以及招生院校要求参加市级统考的其他美术与设计学类本科和专科专业。

提示:摄影、书法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本科专业是否按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招生以招生院校公布为准。招生院校如按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招生,对市级统考成绩有要求,考生必须参加市级统考。

(二)戏剧与影视学类

戏剧与影视学类考试内容包括文学艺术常识、故事创作、影视评论三部分内容。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200分。各科目考试范围、内容及要求见《天津市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考试大纲》。

戏剧与影视学类本科涉及专业为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等,以及招生院校要求参加市级统考的其他戏剧与影视学类本科和专科专业。

(三)舞蹈学类(非体育舞蹈专业)

舞蹈学类(非体育舞蹈专业)考试形式为面试。考试内容包括形象与条件、基本功与技能技巧、即兴表演、舞蹈作品四部分内容。每8名考生为一组,每组考试时间不超过30分钟,总分100分。专业考试范围、内容、要求及评分标准见《天津市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舞蹈学类专业考试大纲》。

报考舞蹈学类(非体育舞蹈专业)专业的考生,舞蹈作品测试可以学演优秀舞蹈剧目中的片段,也可以根据考生个人自身特长自编剧目。剧目考试一般采用独舞的形式,表演作品2.5分钟。考生应按照剧目要求自备舞台表演服装,自备舞蹈作品音乐,音乐须为MP3格式。考生在高考报名确认时,同时上报舞蹈作品音乐。

舞蹈学类(非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涉及专业为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专业等,以及招生院校要求参加市级统考的舞蹈学类本科和专科专业。

(四)舞蹈学类(体育舞蹈专业)

舞蹈学类(体育舞蹈专业)考试形式为面试。考试内容包括基本形态、基本功、指定套路测试、自选套路测试四部分内容。每6名考生为一组,每组考核时间不超过20分钟,总分100分。专业考试内容、要求及评分标准见《天津市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体育舞蹈专业考试大纲》。

(五)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试形式为面试。考试内容包括文学作品朗诵、新闻播报、主持人话题评述三部分内容。单独考核,总分100分。专业考试内容、要求及评分标准见《天津市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试大纲》。

艺术类市级统考于2019年12月15日进行。2019年12月12日开始,艺术类考生可凭考生号及身份证号登录招考资讯网(zhaokao.net)查询本人的考场信息。考生须凭考生证、身份证按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艺术类专业市级统考成绩将于2019年12月底公布,考生可凭考生号及身份证号在招考资讯网(zhaokao.net)自行查询,也可到报名单位进行查询。

四、专业校考

本科专业统计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科结构优化;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05-05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近十年来的蓬勃发展,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信息化进程,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1 科技的发展赋予计算机学科新的内涵

1994年,教育部将众多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名称统一规范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简称计算机学科)。这十年来,随着网络和WWW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内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理论与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而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技术、多媒体及其应用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教育内容得以强化。以至美国ACM、IEEE-CS和AIS联合制定CC2004的专家们认为,目前已经无法继续用计算机学科来称谓它,而改称其为计算学科。我们称之为“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拓展到难以用一个学科来定义的境地,这种变化对教学计划的设计和教育方法会有深刻的影响。21世纪的计算将蕴含有多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们分别有着自己的完整性和教学特色。

计算机科学(CS,Computer Science)已经难以完全覆盖学科新的发展,扩展后的学科称为计算学科(Computing Discipline)。在CC2004的草案[1]里面,计算学科应包括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五大分支。计算学科的教学知识体系也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在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早期,数学、电子学、高级语言和程序设计是支撑学科发展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而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基本逻辑、编译技术、操作系统、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等成为学科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并行技术、分布计算、网络技术、软件工程等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目前,程序设计仍然是学科最基本的工具。未来在基础和开发技巧之间,加强基础是首要的。除了学科知识的变化外,近几年来,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并被人们重视。因此,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的内容也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充分的体现。计算机学科的教学需要以知识为载体,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学科方法论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面向未来的教育。

信息产业的主导技术是计算机、通信与微电子。计算机、通信与微电子技术的相互渗透、密切结合和高速发展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构成了信息学科群。信息技术群内部交叉,对相关学科发展的带动作用突出。从事计算机学科教育的教育管理者与教师必须要不断研究信息技术发展对计算机教育的影响,研究学科发展的内涵、特点、共性与规律。

2计算机学科结构性调整的现实必要性

计算机学科不仅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而且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截止到2004年初[2],我国普通高校总数为1683所,本科学校679 所,其中505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全国各专业中,专业点数量第一;2003年在校人数27万,占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4.6%,也是最多的。这505个计算机专业中的368个是1994年后开办的。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浪潮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专业建设的数量大、任务重。

同时,计算机相关专业也在蓬勃发展。按照教育部的划分,“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这些专业加起来,2003年共有在校生63万人。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量的三分之一。

近年计算机专业在规模上蓬勃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专业特色不明显以及教育质量需要提高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会使用计算机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独有的优势。特别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些毕业生专业特色不明显,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竞争优势不强,近几年就业率逐年下降。

如果说计算机专业应该是培养信息化所需人才最主要的专业的话,它目前的状态是否能够适应这项重要的任务?如果不能适应,应该如何调整?目前,需要调整培养规格和要求,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有相对优势。调查发现,系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计算机人才的不足,是制约我国计算机学科与产业发展的关键。为此,需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按照基本学科能力培养的要求建立课程体系,将学科方法学的内容贯穿于教学实践中,通过设置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并结合实践教学,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系统、新技术。

3调整中要注意的基本问题

3.1 如何确定计算机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

相对单一的教学计划,已经造成了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一种结构性失衡。如果继续维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原有的含义,相对于社会需求,它已经不能容纳现在这个办学规模了。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迅速地扩大,各个分支已经形成丰富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已经不可能将如此丰富的内容安排在一个单一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之中,而且单一的培养模式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多种规格人才的需求,只有通过不同的培养计划才能满足这种不同的需要。

建立切实可行、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计算机学科教学与学科建设的基础。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要瞄准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浓缩课时,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核心是各门课程间的优化组合。特别要借鉴美、英等国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做法。

计算机裸机和一般用户有着较远的“距离”,为了给用户提供方便的使用手段,计算机专业的各类人员在基本计算机硬件系统上逐层构建系统,形成一系列的虚拟机,让计算机系统完成更多的任务,留给用户更多的方便,使用户界面逐渐接近人的习惯,形成自然人机界面。这不仅表明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模型化,问题的复杂度也会越来越高;而且更告诉我们要根据学生未来的工作定位在那一层虚拟机上,参照学科的三个形态,并根据所在学科点的特色,确定在教学中强调哪些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分类培养,而不是按照统一的模式去培养学生。

从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必然要有一支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相应的研究型人才[3]。而国内的大部分IT企业都把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作为本企业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批信息化的应用型人才[4]。目前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从事信息化的应用型工作人才的专门培养则几乎是空白。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培养定位应该瞄准工程型人才和信息化人才,特别是后者[5]。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2],该思想包含如下要点: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但都要达到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可以考虑三种不同的类型:研究型(或者说科学型)、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应用型(或者称信息技术型)。一个学校在其中一种类型上通过评估合格,就被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合格。从长远看,现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能会被细分为若干不同类型的专业;而从近期看,应该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贯彻不同类型的培养规格。也就是说,进行调整是得到了国家政策支持的。这样才能保证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

3.2 如何加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计算学科具有理科和工科特征,抽象逻辑性和构造性并存,决定了本学科的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开发都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这使得与理论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也就是说,该学科具有理工结合的基本特征,科学与技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高度融合[6]。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学生不了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有效地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全方位地加强高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3.3 如何使计算机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与就业接轨?

计算机教育历程是计算机教育内容不断完善和更新的过程。在一个阶段出现的新技术,其经历发展和完善之后,成为计算机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又会出现更新的技术。因此,计算机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在当今信息时代,必须在坚持自主教育创新的同时,注重与国际计算机教育接轨。从国外引进和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吸收国际先进的计算机教育理念、模式、体系[7]。

计算机学科的研究前沿在欧美,新知识都是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专业技术载体。在实践中,可以推进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2001年高教司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必须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专业,在金融、法律等专业,以及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开展双语教学。2003年,国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

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计算机学会(IEEE-CS)等联合提出的CC2004提供了计算学科5个方向的本科知识体系指导性建议。CC2004认为,针对每个方向都有对应的职业:计算机工程师应该能够设计和实现包括软件和硬件设备综合的系统;计算机科学家面临的是理论问题和软件研究;软件工程师应该能正确的设计和实现大规模的软件系统;信息系统专家应该能分析信息需求和行业过程,能够明确说明和设计满足各机构需要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专家负责规划、实现、配置和维护一个机构的计算基础设施系统。

3.4 大学如何进行学科交叉,优化内部结构,调整专业布局,提高自身学术创新水平与竞争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已经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在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与合作中出现新的学科内涵与活力。具有综合学科优势的大学在新的信息社会多研究领域中必然具有优势,这也要求大学面对信息社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研究、产业化关系问题。

例如,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本科生教育除了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一级学科专业以外,还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两个本科专业。这两个专业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这得益于浙江大学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深厚底蕴,拥有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