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本科金融学

本科金融学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本科金融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科金融学

本科生培养教学金融学论文

一、传统的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内在缺陷分析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学本科教育的高校数量较多,占到直属高校数量的75%左右。然而,金融人才市场上却出现了供需的扭曲性错位和结构性过剩。错位和过剩表现在:一方面是国内许多金融类企业面临专业人才饥荒;另一方面是,近几年金融学本科生大规模增加,有相当一批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压力。其根源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错位。很多高校将金融学本科生培养目标依然定位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金融专业招生规模化、金融机构经营混业化的背景下,这一目标定位无疑拔高了学生和用人单位对金融本科生的期望值,既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教育实践中也容易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大体一致,包括财经类专业核心课和金融学专业核心课。其中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通常由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10门左右必修课程所组成。该部分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部所规定的财经类本科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各大高校基本没有自主权。金融学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工程、保险学、国际金融学、国际结算等15门左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且一般会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或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安排社会实践课程。虽然课程设置不断调整,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重宏观轻微观。侧重国内外金融市场运行等宏观层面讲授,而对金融资产定价等微观部分则相对较少。

(2)重定性轻定量。传统教学侧重金融运行规律,对运用数理建模和实证方法、实验方法进行风险度量、金融产品设计和定价、投资效益优化等方法介绍不足。

(3)重理论轻实践。单纯地依赖教材资源,教学内容就明显滞后与单薄,甚至会出现课本理论难以解释金融实践的尴尬。

点击阅读全文

金融学本科教学论文

一、法商学院金融学本科教学方式方法转变过程中问题的特殊性

(一)法商学院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概括来说,法商学院的学生身上既具有当代普通高校大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更有该群体本身鲜明的特点。

1.家庭经济环境较好,但学习基础薄弱独立学院的学生具备了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家庭收入能够承担比普通高校高两三倍的学费。大多数学生的家境是比较好的,其中部分学生甚至自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学生还开着跑车上学,选择上大学对于他们来说,父母的意愿更多于自己的意愿,从而造成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第二,学习基础薄弱。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弱,缺乏自信,加上学习动机不明,动力不足,这类学生容易出现得过且过、松懈厌学等情绪。

2.社会能力较强,并渴望得到认同法商学院的学生虽然在高考成绩上不如一本、二本的学生,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很多学生从小家境较好,生活优越、见多识广,因此他们兴趣广泛,多才多艺,而且头脑灵活,善于走出校园,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很强。在学校的各项比赛、晚会等活动中,许多学生能自主联系赞助商,成功解决活动经费的问题,并且擅长驾驭型的组织活动,从中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在这些活动中,他们经常主动邀请老师以评委或嘉宾身份参加活动,以肯定他们的能力。

(二)法商学院教师群体的特殊性

1.教师教学任务重随着高校的扩招,法商学院在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但是,与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相比,法商学院师资的数量却没有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法商学院师资的数量增长与独立学院学生数量的增长不同步,师资数量的增长远远滞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使得法商学院的师资数量日益呈现紧缺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法商学院教师教学任务的加重。法商学院教师的超负荷工作,难以保证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不利于独立教学改革的进行。

点击阅读全文

本科金融学课程经验借鉴

美国金融学创新实践课程设置特点分析

1.以竞赛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各大学以丰厚的奖金为奖励,以博大的学术团队作为技术支持,还有校园图书馆等硬件资源的配合,使各类专业竞赛得到积极响应。以这种形式实践的优点是不胜枚举的,可以让同学们在比赛中密切关注热点话题的研究,以团队的形式,不仅增加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很好的沟通还有助于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务。这些竞赛训练了同学们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大量提供实习机会。与国内高校有所区别的是,美国大学会联合相关金融领域的公司为在校所有同学提供实习机会。这种实习往往是强制性的,纳入学分体系的。校方会根据在校学生所学基本课程及能力,将不同学生与关联公司不同业务相匹配,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和企业密切接触。3.以讲座和研讨会的形式让学生与金融企业“零距离”接触。在国外,校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很多小有成就的企业人士往往愿意与母校与学生分享心得,与此同时,他们会很支持学校相关的大学生实践培训,可以总结为“出钱出力”。很多课程会请银行等相关机构经理人员来讲课,并邀请相关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所以,学生有非常多的机会,可以和这些机构密切接触。这种交流不是虚设的,它让学生了解到如何将学术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业务操作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在一点一滴中进行职业规划,大大缩短了大学与就业的过渡期,学以致用,用以导学。

我国金融学本科创新实践课程设置缺陷

1.课程实施过程中社会联系不足。美国院校一个比较普遍的创新教学方式就是请知名企业或经济家与同学零距离更直接地交流探讨金融知识。他们相对于老师而言,除了拥有很多的理论知识,还充满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对同学未来进入社会能起到一些更积极的作用。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类课程设置大部分只停留于简单的课堂教学,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做到学以致用。2.模拟课程仿真性不足。美国院校设置了很多模拟操作比赛课程。这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也开设了诸如此类的课程,但是由于软件开发程度的不同,我国的模拟课程虽说是叫模拟,但仍然是脱离实际的。但国外的模拟软件相对于我国仿真程度就高了很多。我国高等院校金融学本科实践创新课程内容的空洞与陈旧,也是造成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本市场的供需脱钩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中美金融学专业实践创新课程设置的比较,中西结合,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我国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

美国金融学本科创新实践课程实施借鉴

1.加大实践学分比例。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设立实践学分制度,增添更多实践课程。学校可以以丰厚的奖金作为奖励,以博大的学术团队作为技术支持,还有校园图书馆等硬件资源的配合,使比赛得到积极响应。并将比赛成果计入学生实践课程学分中,作为以后获得学位的考量标准。在金融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宽度与深度相结合、中文与英文相结合,同时还要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2.实习与毕业挂钩。为本科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和企业密切接触。在学生的学分构成中严格规定实习学分的比例,没有实习学分不允许毕业。3.选择更适合中国经济环境的实践教材。对西方教材要取其精,去其糟粕,使学生使用的教材更贴近中国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在学校所学的经济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4.鼓励本科生提前参与教师科研。以科研型实践进行,按项目组实施教学,教学在课外进行。从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开始鼓励成立学习小组,根据每个小组的学习研究方向配置学习导师,提出研究课题,授课教师指导方法分为集中讲授、集体讨论和单独指导等方式。项目前期,指导教师通过集中讲授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科研培训;项目中期,教师通过定期组织和参加小组讨论给学生以指导,同时鼓励小组间成员相互交流、相互提建议;项目后期,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允许学生以实践或来替代一部分通识课程的学分,同时加大对创新实践指导教师的奖励力度,调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点击阅读全文

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一、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主体介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之间,既强调动手能力培养,又注重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此为标准我们把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为在金融学方面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适用、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适应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方面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咨询公司、投资基金公司、财务公司等部门从事银行柜台业务、银行信贷、证券客户经理人、保险内勤外勤、投资咨询分析、投资基金管理、理财规划等工作。通过金融专业的学习毕业生应获取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初步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和阅读能力,并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文件的操作能力;掌握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系统的风险控制方法和金融专业技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金融、经济、财务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从事金融行业相关工作的初步能力;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金融学理论的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二、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教学质量评价的导向是人才市场的质量要求,将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对金融人才质量的需要转化为学校内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引导教学开展。

(二)整体性原则

点击阅读全文

金融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到现在,随着资本对利益的持续的要求和扩张,自由化和国际化的贸易、投资已经慢慢拉下帷幕,自由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的金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金融全球化至此成为了时代的浪潮,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也日益体现。在国内,金融体制将会进行全盘改革,来应对这种金融界的新变化,在大规模发展金融教育的同时,革新也持续不断的进行着,尤其是自教育部颁发文件,将原有的货币银行学、投资经济等专业合并成经济学学科中的金融学,至此各大高校金融学专业开始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进行深度改革。传统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金融发展的需要和金融学高等教育的要求。现代的金融界是每天都在变化着的,只有正确认识问题所在,并采取正确的措施促进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改革,促使其适应现代状况,才能在这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培养出更多可以在金融界生存下来的人才。

一、培养金融人才的转变方向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今,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世界范围内,各国的金融管制放开,促使了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的技术开始被广泛使用,金融渗透经济各个领域也更加突出了其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主导地位,因此金融业对金融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专业人才所要面对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愈加网络、电子、全球化,经济对于金融的依赖这一特点也更加明显,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金融的发展。因此专业人才必须满足金融业的发展特点所存在的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是银行概念以及货币形态的转变,其次是银行服务方式的转变,最后是资金流动方式的改变。下面讲述为满足这些要求所提出的四个转变方向。

1.业务单一型向全能型转变

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也进一步提高,因此,人民的投资理念也在持续更新着,对投资的需求从单一到复杂,为了可以给人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自然就需要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可以全方位的发展,满足客户的需求。我国在经济计划时代,为了满足企业需要,忽视了金融这门学科的整体性,把金融学分为很多专业,导致培养目标过于狭窄,学生除了在几门专业课学到知识之外,大多数课程没有实质差别,以至于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对培养人才方面产生了阻碍。因此,将业务单一型转向全能型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2.宏观向微观转变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