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本科金融学

本科金融学范文精选

本科金融学

本科金融学范文第1篇

(一)法商学院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概括来说,法商学院的学生身上既具有当代普通高校大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更有该群体本身鲜明的特点。

1.家庭经济环境较好,但学习基础薄弱独立学院的学生具备了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家庭收入能够承担比普通高校高两三倍的学费。大多数学生的家境是比较好的,其中部分学生甚至自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学生还开着跑车上学,选择上大学对于他们来说,父母的意愿更多于自己的意愿,从而造成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第二,学习基础薄弱。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弱,缺乏自信,加上学习动机不明,动力不足,这类学生容易出现得过且过、松懈厌学等情绪。

2.社会能力较强,并渴望得到认同法商学院的学生虽然在高考成绩上不如一本、二本的学生,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很多学生从小家境较好,生活优越、见多识广,因此他们兴趣广泛,多才多艺,而且头脑灵活,善于走出校园,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很强。在学校的各项比赛、晚会等活动中,许多学生能自主联系赞助商,成功解决活动经费的问题,并且擅长驾驭型的组织活动,从中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在这些活动中,他们经常主动邀请老师以评委或嘉宾身份参加活动,以肯定他们的能力。

(二)法商学院教师群体的特殊性

1.教师教学任务重随着高校的扩招,法商学院在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但是,与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相比,法商学院师资的数量却没有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法商学院师资的数量增长与独立学院学生数量的增长不同步,师资数量的增长远远滞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使得法商学院的师资数量日益呈现紧缺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法商学院教师教学任务的加重。法商学院教师的超负荷工作,难以保证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不利于独立教学改革的进行。

2.师资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法商学院青年教师年龄大部分在35岁以下,母体高校委派的教师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导致独立学院师资的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现状。其中,法商学院的青年教师大都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为法商学院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但是,由于青年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大都是在从书本到书本,在书本中探讨教学内容,缺乏生产、管理、服务的实践,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此外,由于青年教师在高校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整个学习过程与现实生活相脱离,不利于独立学院青年教师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导致其教学重点倾向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法商学院教学管理的特殊性

1.教学管理重点与教学改革的不一致性法商学院作为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上十分重视教学秩序的管理,具体来说对于课堂的形式、时间、课时、纪律都有明确的规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空间与自由。

2.教学评价与教学改革的不一致性针对教学管理的重点,在教学评价上更多的以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为首要的评价因素,也即是以上课时间,课堂管理,教学任务的完成为评价重点,教学效果更多的以学生的主观评价为主,这样无形中给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中增添了极大风险与压力。

二、法商学院金融学本科教学方式方法转变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一方面,从教师角度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观念滞后、能力不足和精力有限。具体表现为:

(1)陈旧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观念滞后。相当部分老师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认识停留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上,认为只是教学手段、教学技术问题,没有认识到教学方式方法关系到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问题。

(2)教师实际能力提升空间小,能力不济。相当部分老师接受培训、实践以及科学研究等提升机会少,在合理、正确组织实施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能力不足。

(3)教师精力有限,不愿意投入。近年来,随着法商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普遍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及教务工作,导致部分教师或无心或不力尝试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

另一方面,从学院管理的角度来看存在的难题是僵化的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具体表现为:

(1)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大多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在实践上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激励机制。目前教师面临的状况主要是开展教学研究回报率低,开展教学方式方法创新风险大,这使得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研究并未形成一种氛围。

(2)对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教务管理的重点在于保持教学秩序,强调教师准点上下课、学生到课率、课程作业、课堂管理等,缺少系统化的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最终是否掌握基本教学方式方法,主要靠教师的自行摸索。

三、对法商学院金融学本科教学方式方法转变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应该以学生为本

1.教学方式方法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法商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活泼,价值选择多样,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和他们平等讨论,以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去吸引学生,引导他们从多种选择中整理出一个核心价值观,而不是“灌输”什么观念。

2.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不能回避学生反映的问题任何改革都无法保证一定成功,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保证改革的效果,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必须直面学生在改革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有好的效果。

(二)转变教学方法方法应该以教师为主体完成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就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努力营造出教师大胆创新,积极转变的态势。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方式方法对教学的重要影响。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采用良好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得到生动活泼、创造性的发展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2.把握好学生学习的认知能力,注重学科融合互补,加强通识教育。教无定法,教无定规。可以采用“导入式”、“导学式”、“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安排好课堂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上下呼应,使课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同时,要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要做到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中去,完成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

(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该以教学管理改革为保障

1.转变思想观念与管理理念、提升教育管理思想教学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照搬,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在思想上由传统的管理理念向现代的管理理念转变。教学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政策指导、检查监督的职能,逐步将教学管理的中心工作由教学过程转移到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制度管理和教学结果管理为主的体制上来。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新的管理意识,要由过去的约束型管理转变为引导型管理,由指挥转变为服务,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现代教学管理意识。

2.建立激励与约束检查机制,促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积极性

(1)建立激励制度,增加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积极性。例如,实行教学改革评估与奖励,培养、选拔创新课程带头人,实行课程建设奖励、教学成果奖励等。

(2)建立约束检查机制,调动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积极性。例如对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坚持进行检查制度,坚持领导听课制度,开展督导组听课制度,教学方式方法工作评价考核、奖励制度等。

本科金融学范文第2篇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学本科教育的高校数量较多,占到直属高校数量的75%左右。然而,金融人才市场上却出现了供需的扭曲性错位和结构性过剩。错位和过剩表现在:一方面是国内许多金融类企业面临专业人才饥荒;另一方面是,近几年金融学本科生大规模增加,有相当一批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压力。其根源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错位。很多高校将金融学本科生培养目标依然定位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金融专业招生规模化、金融机构经营混业化的背景下,这一目标定位无疑拔高了学生和用人单位对金融本科生的期望值,既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教育实践中也容易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大体一致,包括财经类专业核心课和金融学专业核心课。其中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通常由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10门左右必修课程所组成。该部分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部所规定的财经类本科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各大高校基本没有自主权。金融学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工程、保险学、国际金融学、国际结算等15门左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且一般会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或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安排社会实践课程。虽然课程设置不断调整,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重宏观轻微观。侧重国内外金融市场运行等宏观层面讲授,而对金融资产定价等微观部分则相对较少。

(2)重定性轻定量。传统教学侧重金融运行规律,对运用数理建模和实证方法、实验方法进行风险度量、金融产品设计和定价、投资效益优化等方法介绍不足。

(3)重理论轻实践。单纯地依赖教材资源,教学内容就明显滞后与单薄,甚至会出现课本理论难以解释金融实践的尴尬。

(三)应用型人才的适用性不强目前,设置金融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林立,但各校教育教学水平差距较大且发展严重不平衡。一些985院校或财经类大学金融学科建设方面领先突破,已经接近甚至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之同时,不少新设该专业的院校严重滞后,导致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质量和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采取金融分业经营模式及银行业“一业独大”的不均衡发展格局,银行业人才的培养相对充足,而其他金融业人才相对匮乏。未来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趋势,客观上需要能够综合运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租赁等不同行业的产品为顾客提供多元一体化金融服务,而当前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难以满足。

二、国外大学金融学本科专业建设经验借鉴——以美国为例

虽然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和模式上各有特点,但彼此间也存在诸多共同点。比如: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综合素质,强调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贡献的结合,强调本硕博教学内容层次结构和梯度的衔接和协调。

(一)分类设定培养目标以美国为例,美国现有3000多所大学,但真正称得上研究型的大学并不多(58所),绝大部分的博士学位都是从这些研究型大学获得的。全美377所大学设有商学院,虽然有学生一毕业就到华尔街投资银行工作,但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小银行或金融机构工作,然而,正是后者构成了美国中产阶级的主体,他们的工作使得美国金融体系得以顺利运行。美国各等级大学定位很明确,一流大学造就社会的栋梁,二流大学造就具有现代技术的劳动力,三流大学向那些本达不到高等教育要求的人提供一个进入中上阶层的通道。

(二)灵活使用教学方法美国大学金融学专业学生在大一较多接受的是通识教育,大二接受较多的是商科基础课程,大三时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学习金融专业核心课程,到了大四再选择一个研究方向,从若干选修课程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程。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基本是:商科基础课是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专业核心课是案例教学,采取学生小组项目的形式完成;难度最大的专业选修课是个人论文或分析报告。

(三)丰富设计教学内容金融学本科课程的设置上体现出了较大的弹性。高校主管部门一般只对各高校提出应该开设为达到某学科教育目标所必要的课程体系,规定学生毕业必须修满最低的学分数。除此之外,各高校完全可以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研等方面的特长灵活机动地调整课程设置。一般每年都要淘汰掉5%左右的旧课程,增加约9%左右的新课程。即便是保留下来的课程,任课教师每年都会根据各方面的情况作出内容调整,以缓解社会的需求及学生的需要与学校专业课程之间的矛盾,从而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特别是对广大学生开设的众多金融类选修课程,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先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先导知识。这样做既能严格贯彻教学要求和保证授课质量,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

(四)严格制定考核方式美国大学采取“宽进严出”的方式。大学考试十分频繁,不仅有例行的期中考试(MidTermExamina-tion)和期末考试(FinalExamination),还有班级测试(In-classquizzes),每门课在一个学期仅仅四个月的时间里的考试和测试总次数少则二次,多则五次或六次。考试所占总成绩权重一般在40%至75%。对学生的诚信度要求很高,考试作弊被发现一次即为零分。若重修该门课程,则需交非常高额的重修费。因此,即使一学期仅修读3-4门课程,学生也会非常紧张和繁忙。

三、金融学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构想

随着经济和金融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国金融业面临的经营基础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对我国金融学本科生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金融学本科生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定位问题关系到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对于明确教学目标、界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一系列问题具有指导性作用。专业定位不清晰,势必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和教材建设、教改实践等各个环节造成负面影响,从而拖累了学科整体的建设与发展。立足于现行和未来金融业发展趋势,对金融学本科生培养定位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数理分析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敏锐的思维和洞察力以及知识创新的能力,从而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人才需求,特别是复合型、国际化、高技能金融人才的需求。

(二)金融学本科生“分类培养”模式构想根据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理念,基于大学生对考研、就业及出国交流深造等多元化需求,因需施教、因材施教,建议各高校结合客观需求和本校优势实施“分类培养”的新模式。即根据金融学本科生的特点和意愿,从大二开始,主要分为三个类型:“问题导向”学术研究型、“零距离就业”职业导向型与“开放式”国际交流型,实行分类培养。

1“.问题导向”学术研究型该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从传统的由书本到书本、由理论到理论的学院式研究方法窠臼中挣脱出来,走上以现实及问题为导向,探索和寻求合理的理论解释并给出解决办法的研究路线。该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一定的学术发展能力和潜力,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有较强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本学科和专业领域内逐渐开展创造性的研究。对于该类学生,着重传授其丰富和专深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知识,强调学生掌握较宽泛且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金融数理和微观金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采用讨论式教学、论文式教学、研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与老师共同合作发表学术论文以及科研项目研究。在学习目标上,鼓励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2“.零距离就业”职业导向型该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主。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使学生就业后能尽快熟悉和适应工作环境与能力要求,使所学知识“无缝对接”于工作岗位。一是充分利用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将实验室开发建设成为模拟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实验课程可借助金融模拟大赛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竞技性;二是合理利用当地社会办学资源,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与金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聘请金融企业高管和岗位能手作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校外指导教师,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效对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业界、体会职场,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更科学地做出职业规划。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建立起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企业考评分数的权重至60%,实现更客观地考评和反馈学生的实习表现。对于该类学生,着重培养其专业技能、职业适应能力及实践能力,教学方法以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参观教学法为主,课程内容设置与各类金融从业资格、职业资格考试衔接,鼓励学生以“具备进入劳动力市场所需的资格和能力”为目标,实现“近距离考察,零距离就业”。

本科金融学范文第3篇

1.以竞赛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各大学以丰厚的奖金为奖励,以博大的学术团队作为技术支持,还有校园图书馆等硬件资源的配合,使各类专业竞赛得到积极响应。以这种形式实践的优点是不胜枚举的,可以让同学们在比赛中密切关注热点话题的研究,以团队的形式,不仅增加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很好的沟通还有助于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务。这些竞赛训练了同学们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大量提供实习机会。与国内高校有所区别的是,美国大学会联合相关金融领域的公司为在校所有同学提供实习机会。这种实习往往是强制性的,纳入学分体系的。校方会根据在校学生所学基本课程及能力,将不同学生与关联公司不同业务相匹配,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和企业密切接触。3.以讲座和研讨会的形式让学生与金融企业“零距离”接触。在国外,校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很多小有成就的企业人士往往愿意与母校与学生分享心得,与此同时,他们会很支持学校相关的大学生实践培训,可以总结为“出钱出力”。很多课程会请银行等相关机构经理人员来讲课,并邀请相关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所以,学生有非常多的机会,可以和这些机构密切接触。这种交流不是虚设的,它让学生了解到如何将学术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业务操作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在一点一滴中进行职业规划,大大缩短了大学与就业的过渡期,学以致用,用以导学。

我国金融学本科创新实践课程设置缺陷

1.课程实施过程中社会联系不足。美国院校一个比较普遍的创新教学方式就是请知名企业或经济家与同学零距离更直接地交流探讨金融知识。他们相对于老师而言,除了拥有很多的理论知识,还充满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对同学未来进入社会能起到一些更积极的作用。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类课程设置大部分只停留于简单的课堂教学,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做到学以致用。2.模拟课程仿真性不足。美国院校设置了很多模拟操作比赛课程。这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也开设了诸如此类的课程,但是由于软件开发程度的不同,我国的模拟课程虽说是叫模拟,但仍然是脱离实际的。但国外的模拟软件相对于我国仿真程度就高了很多。我国高等院校金融学本科实践创新课程内容的空洞与陈旧,也是造成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本市场的供需脱钩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中美金融学专业实践创新课程设置的比较,中西结合,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我国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

美国金融学本科创新实践课程实施借鉴

本科金融学范文第4篇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主体介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之间,既强调动手能力培养,又注重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此为标准我们把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为在金融学方面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适用、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适应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方面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咨询公司、投资基金公司、财务公司等部门从事银行柜台业务、银行信贷、证券客户经理人、保险内勤外勤、投资咨询分析、投资基金管理、理财规划等工作。通过金融专业的学习毕业生应获取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初步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和阅读能力,并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文件的操作能力;掌握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系统的风险控制方法和金融专业技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金融、经济、财务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从事金融行业相关工作的初步能力;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金融学理论的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二、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教学质量评价的导向是人才市场的质量要求,将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对金融人才质量的需要转化为学校内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引导教学开展。

(二)整体性原则

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也必须与教学过程相适应。整体性原则要求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统一、理论教学评价和实践教学评价的统一、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教学激励的统一等。

(三)客观性原则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尽可能反映教学质量的客观实际,评价的结果要有可信度。评价指标和方式的设计要符合实际,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金融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等学校教学是一项关系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而金融学专业作为国家长线受控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更多的要求。本文将金融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细化为课程质量评价、教学组织质量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质量评价四个方面。

(一)课程质量评价

对课程质量的评价我们采取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从教学队伍、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等方面,构建了性质优良、可行的评价模型,从多角度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价,以获得全面、准确的课程评价信息和结果,使定性描述定量化,评价结论更符合实际。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从课程教学评价和课程学习评价两方面进行。课程教学评价,由以下几部分构成:教学团队评价。由专业负责人组织同行对任课教师所进行的各教学内容实施情况作出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作出评价并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比如我们每学期都会对新上课和上新课的专兼职教师在学期初进行说课和试讲活动,以此督促教师认真准备教学内容;教务处评价。学校教务处教学督导委员会对任课教师实施各教学内容的情况作不定期检查并作评价,教务处应组织学校、各系、各专业教研室等各级相关人员进行中期教学检查并作出评价;学生评价。学生应对任课教师的课程讲授、辅导、作业批改、讲评、试验、实践指导等各项教学活动作出评价,并反馈至教师及相关人员。金融专业在具体执行中,学生会有期中、期末两次评价,期中的评价组织学生给任课教师提出意见,形成书面文件反馈到教务部门,期末学生统一在网络平台为任课教师匿名评分。在课程学习评价方面:单元评价。教师对各教学内容作出不同程度要求的课堂提问,其回答状况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对学生完成的课程作业状况评改并作评价,构成平时成绩主体。平时成绩约占课程成绩的30%;最终评价。课程学习结束,进行期末考试,内容强调综合性、实用性,每学期我们会选一两门课作为改革试点,比如期货实务课程任课教师准备相关问题学生随机抽取作答,以答辩方式给出最终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成绩70%。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每次试验后,学生应按要求完成试验报告书写。期末试验环节单独考试,单独计成绩。实训内容的考核着重考核其技能的熟练应用程度,采用上机考核方式,单独计成绩。

(二)教学组织评价

教学组织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是多层次的质量评价系统。评价的内容与结构,主要包括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政策评价,课程体系评价,学期教学组织与安排质量评价,教学运行与管理评价。评价主要以课程体系与学生职业能力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度,学期教学组织与安排的规范性,教学运行中的管理及学院教学组织与管理的理念、政策为主。指标设定围绕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学时参照上级部门评价标准要求,落实到学期教学安排中。

(三)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我们从教学准备、课堂讲授、师德师风、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每个部分又包含若干个子部分,将每部分列出评价标准,赋予权重分值。

(四)学生质量评价

本科金融学范文第5篇

一、培养金融人才的转变方向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今,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世界范围内,各国的金融管制放开,促使了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的技术开始被广泛使用,金融渗透经济各个领域也更加突出了其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主导地位,因此金融业对金融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专业人才所要面对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愈加网络、电子、全球化,经济对于金融的依赖这一特点也更加明显,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金融的发展。因此专业人才必须满足金融业的发展特点所存在的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是银行概念以及货币形态的转变,其次是银行服务方式的转变,最后是资金流动方式的改变。下面讲述为满足这些要求所提出的四个转变方向。

1.业务单一型向全能型转变

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也进一步提高,因此,人民的投资理念也在持续更新着,对投资的需求从单一到复杂,为了可以给人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自然就需要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可以全方位的发展,满足客户的需求。我国在经济计划时代,为了满足企业需要,忽视了金融这门学科的整体性,把金融学分为很多专业,导致培养目标过于狭窄,学生除了在几门专业课学到知识之外,大多数课程没有实质差别,以至于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对培养人才方面产生了阻碍。因此,将业务单一型转向全能型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2.宏观向微观转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微观单位作为只具备生产职能的工厂,并没有特别强调经营,资金也是与物资分配计划相适应的计划的分配,更加不能说微观金融管理。当转向市场经济,人民收入不断提高,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操作微观金融管理的基本能力成为了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

3.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

当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金融业开始对外开放,许多外国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享受与国内银行同等的待遇。这不仅是跨国开展业务,也是中国的金融机构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于是,这就需要培养出不仅熟识国际金融规则,还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

4.文科性质向理科性质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需求变化的加快,市场价格的变化也很快,使得预测风险技术显得尤为的重要,必须要从事专业的培养和训练。金融活动的三大目标是防止和避免风险、降低成本和增加盈利,为了达到这三个目标,就必须将金融学、数学以及一些工程知识综合运用。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将文科性质转向理科性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

二、培养金融人才的转变改革措施

找准转型方向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一步,最后但同样重要的一步就是明确改革的正确方式。只有抓住主要问题并采取正确合适的解决方法,才能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才能花费最少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见到最佳的效果。合理有效的措施,促进应用技术大学金融专业将更多的金融人才培养成最符合现代金融界所需要的。我们就必须在实现上述四个转变之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改革培养人才的现行课程体系

首先应该强调同等重视一些重点并且与世界金融息息相关的课程,例如,关于金融专业的概念,或者是关于银行、保险、投资等方面的课程,还有微观金融管理,其中尤其要重视金融机构管理,要尽可能的认识并且了解各种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除此之外,一些外语、计算机运用和国际金融知识的教育等知识也要特别强调,这些课程可以专门培养一些不仅懂得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与一些国外金融机构竞争的人才。

2.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主导线。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金融界的局势也是日新月异,所以改革教学内容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一个专门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课程,就不能盲目改革,一定要根据市场的最新形势和发展的需要,然后全面修订教学大纲,尽可能全面革新教学内容,争取做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对于存在重复内容的情况,一定要力求通过整合课程尽量减少。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既然要做到与时俱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改进了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课程不断增加和教学内容不断增添的情况下,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还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可谓是一举两得。所以应该大力提倡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质量。

4.革新教学方法

上述四个转变,都有同一个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金融界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学校必须革新教学方法。学校在重视情景模拟以及实验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一个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高低体现出其思维的敏捷和对经济市场的熟悉度,这都是成为一位专业的金融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