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德育论文

高中德育论文

高中德育论文

高中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1、1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高中政治课通过把理性的理论知识常识化、通俗化,再加上教师通俗易懂地讲解,使高中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自觉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理论知识,并逐步地克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抵制一切外来腐朽文化的侵扰,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高中政治课是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也为学生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指明了方向,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要求我们在现实社会中要辩证的去看待事物、问题,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事物向好的一面发展。因此学好政治课的方法论知识,会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事半功倍,受益无穷。

1、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当前高中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偏低,思想教育的难度大,见效慢。由于年龄、生理等特点,以及思想认识社会阅历等原因,高中生思想变化大,可塑性强,情感体验不断丰富。而高中政治课遵循高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规律,从形式到内容,从讲授到训练,力求在高中生原有道德认知基础上,积极创设各种道德认知情境和问题,促使学生的认知失调,产生认知矛盾,再采取各种措施对矛盾进行平衡和协调,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就可能有更大的提高,向着概括化、全面化和独立化的方向不断发展[1]。因此,政治课具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优势。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高中生对国家机构构成、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不是很了解。政治学科对这些知识进行了简略的介绍,学生通过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可以在生活学习中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的团结,反对封建迷信与,意识到我国在当今世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养。

1、3增强学生们的民主、法制意识

政治学科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有着极其丰富的教学内容,例如:法制、纪律、行为规范、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在“依法治国”理念的指导下,政治课教学也充分体现出一种民主的思想,可以使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1、4不断促使政治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政治学科的理论知识是与当前社会现实动态紧密相连的,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素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满足当前高中生的求知欲望。在政治学科中实施德育,就要要求教师不断地挖掘教材潜力,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动态结合起来,多给学生正面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因此,政治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养也是德育教育在政治学科中实施的一大优势。

2、发挥政治学科优势,不断渗透德育教育

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虽然其他各科都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没有像政治学科那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着力于德育教育和文化教育。如何在此基础上,发挥政治学科的德育优势,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呢?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2、1变换教育模式,加强政治学科德育主渠道作用

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转变学生思想,是学校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政治学科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育模式,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政治学科的德育主渠道作用。首先是灌输教育模式。这里所说的“灌输教育模式”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而是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依据国家教育的目的、性质及任务,有外界向受教育者积极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德育教育知识,还有可能促使学生将德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所梦寐以求的。其次是辩论会模式。辩论会模式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开拓创造性思维,也比较容易使学生渗透对德育的领悟能力。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有很好的渗透作用。还可以通过寓教于活动、讲座模式等教学模式不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2、2紧扣教材,注意德育渗透的“点”、“时”、“度”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既要遵循学生认识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遵循它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推进,一方面要把握好“渗透时机”,另一方面又要正确处理好“渗透点”与“渗透时机”二者的关系。如果渗透“透”得不够,效果不佳,即过了“度”这就会改变学科的性质。因此只有将“点”、“时”、“度”把握和处理好,才能使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又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2]。

2、3挖掘德育内容,结合社会热点

为了不使学生在学习政治课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这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德育教育的内容,深入钻研教材及教学大纲,而且还要结合德育资源,充分挖掘德育内容,结合社会热点举例,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例如:在讲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中的开放性时,可以结合地方保护主义的例子(特别是看看有没有本地的真实例子)来结合进行教育,让我们在加强法制建设(杜绝行政违法现象)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持政令畅通)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让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达到适应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的目的。

2、4大力加强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德育渗透意识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的素质关系到各门学科功能的发挥程度,因此,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头等大事。政治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要求不断加强政治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增强其德育渗透能力。政治教师应当紧跟时代步伐,改变传统的思想,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观念与理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政治课是一门知识面广泛的综合性课程,政治教师要在不断提高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教师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手段意识,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渗透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高中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教育工作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远大报复、信念、责任感、自立自强、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综合型人才[1]。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随时代的发展,制定长远目标,从崭新的时代方面审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德育观念、责任方面、以坚定的信念创新的理念为突破口,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德育理论的学习为重要目标,使班主任树立新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价值观,坚定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信念。班主任的德育主要工作是与家长之间进行沟通,在一定时期与家长联系访谈,这种方法在一方面不仅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德育状况,方便以学校的重点来进行家庭教育,互补优劣;在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是互动教育的的关键,子女品德观念的转变也可影响家庭的德育观念,通过家长学校之间的沟通,使家长的素质德育观念不断转变提高,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使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教育孩子,使德育在学校家庭不断完善。另外,班主任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总结实践经验,使学生对社会的分析判断能力不断提高。

2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和感染性

德育教育往往存在着强制性的弊端,所以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班主任的德育方法就要增强其直观性和感染性。班主任可以通过品德实践法、情感陶冶法和榜样示范法等方法增强教育的直观性。所谓感染性,就是教育工作者要以自己的真实形象以身作则,展现自己真实、真诚和挤满全的人格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生活中的琼浆玉液,它能滋润人们的心田,也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和,激发人们奋发进取[2]。教育是要用爱的付出,没有爱的付出教育就不会有感情,不会成功。因此,班主任要以严慈相济为人师,情理交融为英才为教育宗旨,严到当严处,爱到细微处,用自己真挚的情感来感化受教育者的品德。为了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性与直观性,班主任可以以受教育者的年龄阶段,在校内开展文化活动在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在班上可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强化学生对教育的尊重。例如,叙述这样一个故事:韩国的官员黄喜在一次外出游玩中偶遇一位耕地农民,问道:“你的两头牛哪头最卖力?”农民看着黄喜不说话。但是等到了牛在一边去吃草的时候农民才悄悄说道:“左边的那头更好一些。”在这位农民的眼中,牛的感情是和人一样的,大声的评论彼此的好坏,那头努力却没达到目标的牛也会难过的,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动物都需要尊重,何况是人呢。班主任通过讲此类故事可以到达增强教育的感染性的目的。

3选择贴合学生实际的德育内容

选择贴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保证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班主任要将纲要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选择内容,正确处理相互关系,再次要符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需要符合自身实际的德育内容,这是对他们以后人生实践生存中急需引导的,但学校在这一方面并不完善。所以,本文认为,学校在德育内容的选择方面应当根据社会的德育教育目标以及学生品德的发展、年龄阶段选择选择基本系统的内容进行德育教育,保证开展的德育内容的完整稳定。与此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需要,使德育内容与学生品德发展吻合达到最大值,也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是学生可以接受的、可发展性的德育。班主任也应在德育中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的内容,对学生的生活、社会交际、消费、自身权利利益的保护等,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因此,德育内容的选择要在现实的基础上适当的超越。

4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

高中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英语教学德育渗透

传道、授业、解惑是每一位教师的本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过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现在青少年暴力事件和不求上进现象越来越多,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忽略,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山东省自2008年起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积极响应,并切实行动起来,以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学校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任务,把它寓于日常教学过程中,也是每位教师的责任。笔者认为教师只有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视为己任,才能使教书与育人相得益彰。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力求将两者结合起来。从教十几年来,笔者对教材中的语言材料精心挑选,做简单化和条理化的讲解,拿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活动。如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和思想,升华文章主题等。同时抓住时机,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自己和现实发表自己的看法,努力纠正课堂上只重学习,不重德育的现象。

我们所教育的对象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他们对社会问题还不是很关注,还不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难在一些学生身上发现其陋习,并有的放矢地在课堂上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下面以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第五单元NelsonMandela——amodernhero为例,就如何将德育渗透在日常教学中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在本单元的课堂导入环节(warming~up),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Doyougetonwellwithyourhomework?②Doyouoftenhelpoldpeopleorlittlechildrenwhentheyneedhelp?③Areyouwillingtodopublicserviceworkwithoutanypay?

要求学生在思考之后给出答案。学生有的回答yes,有的回答no,其中前两个问题的答案以肯定为主。但当我问及第三个问题时,不少学生回答no。由此可见,不少中学生已经染上了当今社会的流行“病毒”——一切向钱看。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当时并未置可否,只是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目的是让学生先发现自己。紧接着在pre~reading环节中,我选择了教材给出的六位伟人或名人中学生较为熟悉的两位:NormanBethune和SunYansen,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的生平事迹,并让学生同时思考以下问题:Whydoyouthinktheydidso?Whatqualitiescanyoufindinthem?之后,我再次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时,学生回顾刚才warming~up中的第三个问题,就认识到了与伟人相比,自己的狭隘和不足。试想一下,现在的很多青少年对老师和家长的思想品德说教有一种逆反心理,如果我们直接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他们未必接受;而通过这种自我发现的方式,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判断的空间,让他们没有被迫的感觉,却同样达到了帮助他们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的效果。

第三个环节reading,文章通过一个穷苦黑人工人伊莱亚斯之口,讲述了曼德拉的生平事迹。文章又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伊莱亚斯向我们介绍1952~1963年间的遭遇;第二部分伊莱亚斯讲述了他本人在罗本岛监狱得到了曼德拉的帮助,非国大(NC)掌权后,他又回到罗本岛监狱担任导游。这种写作方法有别于惯用的直叙手法,尽可能剔除了作者的主观看法,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因为两篇课文紧密相连,所以我将两篇课文合为一节课,利用完整的故事,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曼德拉的伟大之处。

我的具体做法如下:要求学生在进行firstreading(粗读)之前,先展示给他们这个问题:WhatdidMandeladofortheblackpeople?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第一遍阅读掌握故事梗概,并分析总结出这位伟人的优秀品格,如active(积极的),helpful(助人),unselfish(无私的),determined(坚定的),dedicated(奉献的、献身的),等等。学生的阅读任务明确,很快就完成了对这位伟人的初步认识。在进行secondreading(精读)时,我利用comprehending中的TrueorFalsesentences的练习方式,拿刚才在firstreading中总结出的曼德拉的优秀品质去一一对应。如其中有三个句子是这样的:①

Eliaswashappytoblowupgovernmentbuildings。②Mandelathoughtviolencewasagoodwaytohelptheblackpeople。③Mandelalettheguardsintheprisonstudyinhisschool。前两句依照文章内容去判断都是错误的,但我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判断正误的层面上,而是让学生进一步说明其错误的原因。比如第一句,因为由文章可知伊莱亚斯并不喜欢暴力,(Asamatteroffact,Idon''''tlikeviolence),但他却说“butIwashappytohelpbecauseIknewitwastorealizeourdreamofmakingblackandwhitepeopleequal”,可见曼德拉所从事的正义事业及个人品德魅力对伊莱亚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样,在寻找出第二个句子的错因后,学生可领悟到曼德拉的优秀品质;第三个句子是正确的,我让学生想一想表现了曼德拉的什么品质,学生很快领悟到了,即unselfish。在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和对人物性格分析之后,我在最后环节post~reading,即主题升华阶段,先让学生主动表达对这位英雄的看法,然后问他们Whatcanwelearnfromthegreatmantoimproveourselves?学生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这样一节课下来,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又使他们得到了教育。最后我给学生留的homework是假设曼德拉先生仍在狱中,请向南非政府写一封信,要求释放曼德拉先生,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余进一步查阅关于曼德拉的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学识。

高中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现阶段,就全国特别是中小城市和乡镇高中来看,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德育效率有待提高,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1.1思想政治课程本身地位不高

由于文理分科的局限,以及高校文理科招生人数的悬殊,使得在大部分的高中学校内,学习理科的人数远大于学习文科的人数。而对于文科的学生来说,数学和英语又是他们的两大拦路虎,地理的偏理倾向又让他们难以把握,这就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其他科目。

1.2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脱离实际

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也是好奇心旺盛的时期。现在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传速度快,网络上充斥着各种难以区分真假的所谓“新闻”。十几岁的学生,还是缺乏成熟的判断力的时候,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信息的影响,从而认为德育脱离社会实际,是没有用的。而这也正是在提醒我们,一定要提高对德育的关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1.3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落后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多年,但仍有相当多的学校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方式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打击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热情,对其中的德育就更是不感兴趣了。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思考,主动改变,提高思想政治课中德育的有效性。

2如何依托思想政治课强化高中德育

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让学生在了解和把握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的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依托思想政治课堂强化高中德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转变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转变单纯注重学生升学率的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学校教育要培养的,绝不是善恶不分的书呆子,而是爱憎分明、是非分明,有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发挥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祖国建设。教师应谨记,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成绩,更重要的是成长。因此,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德育目标,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2关注时事,理论结合实践

思想政治课教学绝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内容的教学和知识的传递,而应理论联系实际,紧跟时事,与时俱进。教师应该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关注时事,了解时事的基础上,将具有明确导向性的时事与教学内容自然地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鲜活的事例学习知识,接受心灵的洗礼。例如可以在讲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关知识时,列举知名企业各种慈善捐款和“产品质量门”,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材料,让学生理解承担社会责任和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在讲到“人生价值”时,可以播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节目的片段,使学生在感动中体会人生的真谛,认识到人生的意义绝不在于索取,而是奉献,奉献让生命更加美好,使人生日益丰盈。

2.3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新课程改革并非完全否认讲授这一教学方式,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的环节,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的辅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动口和动手的时间,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频或视频,使学生能够形成更直观和深刻的感受,使抽象的理论和宽泛的说教变得生动而具体。例如在讲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时,播放相关的视频,可以使学生迅速了解各个阶段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这就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从而强化德育功能。

2.4深入挖掘教材,把握德育切入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本里的德育内容,渗透在很多章节里,这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寻找和把握德育切入点。这其中除了比较明显的价值观,还有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大量的德育切入点。想要利用好这些切入点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需要教师认真备课,有目的的设计教学环节,寻找和使用和教学内容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事例。经济生活中用社会中拜金主义的反面事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将国家财政的作用和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通过名人偷税漏税的事例,让学生设想如果大家都不按照规定交税会出现什么情况,从而提高学生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公民意识;文化生活中,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中“仁”、“孝”等思想的分析,结合现实中“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现状,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乐于助人”。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和对时事的掌握,可以随时开展诸如此类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5提高个人素质,完善个人品德

高中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表现为德育指导思想上的“唯智倾向”

现代社会特别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发展经济所急需的各种人才,且评判和选拔这些人才时多侧重于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才能的考核。在此社会背景下生长起来的应试教育,具有严重的唯智倾向,集中体现为普通教育中的“分数至上”与“片面追求升学率”——评估某个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师业绩等的唯一指标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于是学校中的“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现象盛行:“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是软指标,智育是硬指标,体育是实指标,美育没指标,劳动教育是附加指标”。(注:严仪:《机遇与挑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据报载某省1989年的中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教育学》考试中有一道题为“教学的任务是什么?”的简答题,大多数(80%以上)的中学教师答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凡此种种,这些轻视乃至抛弃德育的指导思想和实际行为必然会导致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疲软和低效。

二、表现为德育对象上的“靶子观念”

30年代在西方曾流行一种传播理论——“靶子理论”:宣传教育者手持枪弹(宣传教育内容)向“靶子”(受教育者)射击,只要射中靶子,他就会应声倒地。在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我国中小学德育奉行“靶子观念”,把学生当成是被动挨打的“靶子”,消极接受道德说教的“录音机”,没有自主、独立思想的教育对象,采取封闭式、灌输型单向训导的德育模式。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鲍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不良后果:“靶子是‘顽固的’,它对枪弹试图‘排斥抵抗’”。我们的许多教育者也都尝过这种苦果:“你说的我不一定听,你想感化而我却不想被感动”。一位中学政治老师很无奈地讲了这样一席话:“五六十年代,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信什么,做什么;现在大不一样了,我讲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学生指出焦裕禄不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好领导;讲《松树的风格》,学生又指出松树四季不变是个大缺点;讲愚公移山,学生竟想到要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不能随意移山,况且搬家要比移山容易得多……”。(注:严仪:《机遇与挑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当今社会信息量愈来愈大,学生的知识面愈来愈广,主体意识愈来愈强,对教育者的道德说教,他们自然会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排斥抵抗”。教育者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照搬五六十年代那个封闭时期的做法,把学生当作毫无灵性的“靶子”和“录音机”,进行灌输训导,还期望着学生能积极响应,其结果则鲜有不失败的。

三、表现为德育目标上的“标杆过高”

所谓“标杆过高”是指教育者没有考虑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体国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等现实情况,制定出高不可攀的政治和道德标准,如在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课中,统一开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并提出“热爱社会主义”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要求,甚至按无产阶级政党先进分子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言行举止,使学生对此丧失了实践的信心、兴趣和动机,甚至养成言不由衷地说假话和空话的习惯。这些高“标杆”有些共产党员也未必能达标,学生们尽管能把它们背得滚瓜烂熟,并在品德课的考试中得高分甚至满分,却难以内化成其自身的行为动机和道德素质。我们的教育者明知如此却仍非常关心并满足于学生的考试分数,这种重形式(分数成绩的提高)轻实质(行为品德的养成)的德育又怎会不低效呢?

四、还表现为德育范围和内容中的“传统型”和“运动式”

“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注: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3页。)相应的德育内容则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注: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二版,第333,334页。)这是教育理论权威对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德育范围和内容的概括。这种“传统型”德育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即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开拓进取、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自主精神和个性心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其审美能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入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当今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在个性心理品质上却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不善协调人际关系,不善克服学习焦虑,缺乏经受挫折、保持进取的意志力和克制自己欲望的自制力,环境适应不良,无法自我消解心理紧张和障碍……这些问题并非都属政治、思想、道德的范畴,而是缺乏良好心理品质的表现。“传统型”德育因忽视并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而造成学校整体德育的偏失与低效。所谓德育内容的“运动式”是指学校德育总是跟随着社会政治形势转,一会儿抓这项教育,一会儿抓那项教育,社会有什么热点问题学校就开展某方面教育,违背了德育工作长期性、系统性的规律,这必然使德育要求片面化,德育效果短期化,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和失败。

五、表现为德育方法和途径上的“强制性”和“分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