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党员培训

大学生党员培训

大学生党员培训

大学生党员培训范文第1篇

时空境遇是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物质与空间、机遇与挑战的多维总和,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时空境遇更多体现在从党情、国情、世情等诸方面来看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紧迫性上。

(一)以党情为根———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内在本原

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拥有七千万党员的大党,究竟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我们的党”是一个虽经历岁月,却历久弥新的命题。目前,我们党整体状况良好,多数党员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但部分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意志松动,理想信念淡薄,忘记了党的宗旨,破坏党的组织原则,这些现实状况都急需大学生党员步入社会后去改善,去逐渐修复党的肌体,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努力维护党的先进形象。

(二)以国情为据———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现实逻辑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公正失衡、社会利益主体呈现出交织与分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且层出不穷。解决这一系列矛盾要靠发展来推动,然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却是人才,也就是要把人的工作尤其是人才的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建设的首位。在人的成才发展脉络中,德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德要素中的政治品质主导着德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从总体上看制约着德其他要素的发展。当前大学生党员政治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与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要求不相适应和不相匹配。部分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或者入党后动力不足,他们没有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大熔炉”的淬炼,其革命精神和政治品质亟待提高。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是国情对大学生党员使命召唤的应有对策,国情也就成为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现实逻辑。

(三)以世情为鉴———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外在伦理

当今世界,风起云涌,云波诡谲。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本国青年的国情教育、公民教育,他们重视培养青年保护本国民族传统,注重培育民族精神。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始终将本国青年的爱国主义及民族主义教育放在第一位,并统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向本国青年灌输主导的意识形态。同时西方国家利用信息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各种组织繁多的优势向中国输送“”,青年大学生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争夺的重要目标,而大学生党员更是其争夺的焦点。世界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已经证明,重视青年理想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那么社会主义中国就更应加强未来领导力量的培养,将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立足于国际形势这一显隐相表里的紧张态势之下,将大学生党员培养成为重理论学习、厚社会实践、为人民服务的纯粹的无产阶级理论家与革命家。

二、理论溯源———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理论述评

(一)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内涵

目前学界尚未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做出准确定义,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特征研究也颇少。诸多研究成果都是直接以大学生党员后续管理、先进性教育、继续教育、经常性教育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命名,但无论冠以何名,其本质都是“同宗不同形”,共同指向提高大学生党员政治素养,坚定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锻炼大学生党员实践能力这些目的。

(二)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现状问题

抓准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问题是提高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王多明认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主要症结在“:对入党后的教育和管理重视不够,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参与实践活动的渠道不畅,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等四方面,这一观点从内外两个层面总结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较为全面覆盖了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三)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内容

当前理论界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内容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关于教育内容多散见于多样的理论成果中。在理论素养提升方面,王多明认为要“加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切实提高学生党员理论素养。”徐长勇以大学生党员心理需求为依据,提出充实、丰富和完善以“党的基本知识、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在内的四大教学内容系列”。张坤从提高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自觉性和坚定性角度出发,提出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在锻炼实践能力方面,刘承栋将学生党员在院学生会、团委任职,为同学服务及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创业实践等作为提升大学生党员实践能力的主要内容。

(四)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机制

机制是指事物运行的一般原理、规则及其运行的方法。近年来,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机制研究的理论成果相当丰富。从党员学习与发展机制来看,黄媛从丰富理论学习内容和建立健全党员学习制度来建立学生党员理论学习长效机制、完善党员发展规章制度来建立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长效机制两个维度论述了如何构建以育人为本的大学生党员长效教育机制。从大学生党员约束管理机制来看,段志萍认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中应通过定期测评,建立完善党员回访制度,建立“党员挂牌上岗值班”制度、“党员挂牌考试”等制度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监督与管理。从大学生党员典型教育机制来看,王务均提出“亮”化党员形象,细化大学生党员标准,通过树立和宣传典型,开展“学标兵、树典型”等活动建立学生党员典型教育机制。从研究不同大学生党员主体的教育管理机制来看,钱俊从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这一特殊主体出发,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一般特点及教育培训存在问题,提出构建“健全大学生党员组织发展机制,创新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机制,完善学生党支部建设机制,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机制”等“四位一体”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

(五)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指导思想及原则

关于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雷培梁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五个统筹,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在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原则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党性原则、时代性原则、长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育人为本原则”“,讲究科学性,体现综合性,重视系统性,增强实践性”。循迹学界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指导思想及原则的研究进路,能完整、形象地勾勒出学界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学术反思的动态画卷,同时也清晰呈现出了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研究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相适应和相伴生的动态演进过程。

三、实践路向———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实践

(一)渐进式与突破式发展相统一

党关于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理论创新突破式发展是以中组部与共同出台的《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为标志的,同时,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实践的突破式发展也是与该意见后期效力的呈现阶段相一致的。在意见出台后,全国各地高校掀起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高潮,2002年到2006年四年间,全国高校每年新发展的学生党员由16.8万人增加到80.8万人。此间各高校出台并执行了一系列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举措与制度。如南昌大学制订了《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教育考核管理办法》,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出台了《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答辩制度》、《党员示范岗制度》、《入党积极分子及党员读书笔记制度》,将党员入党前引导培训与入党后继续教育、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取得良好效果。

(二)多样性与主导性发展相协调

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多样化与主导性协调式发展主要指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形式上的多样化与坚持党员教育培训目标与方向主导性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丰富的生活方式使当代大学生党员充满时代气息。根据新时期大学生党员需求丰富、思想变化快等新特点,各高校创新了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内容、方法和路径,使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呈现出多元化态势。首先,教育培训形式由单向转向互动。今后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将以增强大学生党员自我管理能力为主。让大学生党员既成为被教育者也让其成为教育者。其次,教育培训方式由单一转为多样。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中有的学院开辟“辅导员博客”“、党员心声”“、理论热点面对面”“、党委书记答疑网络直播”等专栏,针对学生党员所关注的热点进行引导,对大学生党员思想困惑进行及时疏导。再次,教育培训由平面转向立体。今后教育培训将更加注重理论宣讲和理论研讨有机结合,并通过一级研讨,二级宣讲,三级实践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式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理论教育,坚定其政治信仰。

(三)继承式与超越式发展相结合

大学生党员培训范文第2篇

指导司机: 陈小威

很荣幸参加了西安铁路局第一期青年大学生党员培训,在重新解读党章、系统学习党史的同时,更让我明白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从最初艰难的诞生,到今天硕果累累的成就,是无数前辈用他们血泪的实践与拼搏留给我们无尽的精神财富,所以我特别珍惜这次来自不易的机会。五天的培训虽然十分短暂,但每一位老师的精辟解析和众多优秀青年的精彩演讲,让我深受鼓舞、受益匪浅。

这次培训,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和顿悟。他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知识的匮乏的同时,也是我深刻的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不学习就等于是退步的道理。徐劳模说:"学历并不代表能力!",是啊!"学历只能代表过去,能力才代表现在,学习力才代表未来!"相信我们有了可塑造的条件之后,通过不断的学习,锤炼,我们才能不断的进步。"让珊瑚远离惊涛海浪的侵蚀,哪也无疑是将他的美丽葬送。"所以我们必须振奋精神,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努力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去接收严峻的考验,接收长期的锻炼,才能真正发挥我们的作用。

大学生党员培训范文第3篇

诚信乃立身之本,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各种体制的不完善以及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带来的急功近利心理,社会上出现了各种“诚信缺失”现象。尤其在校园里,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更应引起深思。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其诚信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体上,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良好,但存在不少问题。近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日益加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考试中的舞弊现象。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舞弊现象和技巧也越趋多样化和高科技化,给监考人员增加了不小难度,有的学生对作弊成功的学生抱有一种崇拜心理,心想:“他们作弊成功了,成绩好了,可以参加奖学金的评比了,而我的成绩肯定不如他们,我干嘛不作弊。”,他们将作弊作为提高成绩的一种手段,抱有这种侥幸心理,于是就加入到了作弊同学的队伍中来。

2. 学术研究中的诚信危机。

近年来,很多大学生学习不够踏实、毕业设计课题研究不够深入,没有独立思考完成设计和论文的撰写、不实事求是。买毕业设计、找人或抄袭毕业论文现象就很普遍。于是,一股假学术之风便刮及了高雅的学堂。

3.经济信用问题。

xx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行长痛心疾首地说:“从1999年起至今我们一共为我国的大学生提供了695万的国家助学贷款,然而至今年为止,拖欠贷款的比例还一直徘徊在20%—40%之间。我们是怀着一颗炽热的心送出我们的帮助的,但收获的结果却令人心寒。”

近年,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的学生在毕业后与信贷单位失去联系,把还款之事抛在脑后,完全忘记贷款时签订的贷款承诺书。一个成长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个得到过国家帮助的人,居然在学业有成后,把贷款之事抛之脑后,这是诚信意识淡薄、诚信危机的一种表现啊!值得反思!

4求职信用缺失。

部分大学生毕业求职时,为了能在众多应聘者中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个人简历变得完美。如伪造学习成绩单,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书;虚构在学校间的学生干部任职情况,编造社会实践经历;采取“偷梁换柱”的方法摇身一变,变成“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5.社会生活的诚信危机。

生活中常常对家人,朋友说假话,不讲信用,和朋友借钱不还等等。

那么,出现这种诚信缺失以及缺失加重的原因何在呢?

其实,影响大学生党员诚信缺失的因素很多,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从客观上讲,存在着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滑、大学生党员道德教育乏力、监管惩罚力度不到位等因素。从主观上讲,部分党员自身存在着忽视理论学习、轻视自身道德修养。

1.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滑。党员诚信问题是社会道德现状在党内的表现。党员诚信缺失问题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滑有关,并且相互影响。如果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滑,不讲诚信之风蔓延,党员的思想会出现问题就不可避免。因为诚信本身有很强的外部性。当多数人讲诚信,少数不讲诚信的人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是,当大多数人都不讲诚信,而只有少部分人讲诚信时,他们会单方面吃亏。如果他们道德根基不牢固,就很可能会放弃自身的道德信仰。

2.党员干部道德教育缺乏实效。客观上说,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教育,如近年开展的“荣辱观”教育等。这对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有积极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些部门、单位重形式轻内容,过分强调开了多少次会议、记了多少笔记等等;不顾群众舆论,忽视教育实效性,对受教育者解决了多少认识上的问题、纠正了多少道德上的偏差、人生价值观提升到怎样的高度这些实质性问题则马马虎虎,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效果可想而知。

3.监督惩罚力度不到位。对于党员不讲诚信的处理,应该宽严相济。对不讲诚信,轻者予以严厉组织批评,重者予以严肃的纪律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者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而今对不诚信现象以及当事人的监督惩处力度还不够大,用不诚信手段获取利益往往易得手,即便失手也常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诚信的代价太低,导致了此类问题难以得到遏止。另一方面,由于各级干部之间天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时候上级根本不可能“痛下杀手”,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些上级干部,还暗中保护,为不诚信者出谋划策。

4.党员干部自身忽视理论学习、轻视道德修养。很多干部追时髦赶浪头,把很多精力都消磨在娱乐场所里,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有的热衷于人际关系,而对待学习特别是修身之学更是马马虎虎,更不用说会在理论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境界,提高道德水平了。

大学生党员就在这样的风气中受到影响,产生思想动摇,进而引发“诚信缺失”现象的加剧。那么,针对这种风气环境下的诚信教育,我们该怎么做?

1.树立模范。要想别人讲诚信,自己必先诚信。弱者的言行受强者的影响最大。假如生活、工作中的长者都是说一套做一套,没有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无论他们怎么教也徒劳,因为最终影响别人的不是语言而是行为。诚信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灌输,这就要求老师、家长、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做到言行一致,树立模范带头作用。

2.坚持信仰,抵挡不正之风。扼杀诚信的凶手归根到底是金钱和权力。面对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时,能够做到坚持道德底线。能正确衡量金钱、权力、道德之间的轻重要靠坚持信仰。“真”、“善”、“美”是我们的信仰。人生在世追求的无非是安心与幸福。人的生命由身体和灵魂组成。身体的满足是短暂的,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只有心和脑的满足,才是长久的、真正的幸福。

3.建立和完善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在网络化时代,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个人信用网络系统是强化个人讲信用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国外的个人信用体系就非常完备,每个人出生时就有一个社会信用档案密码,伴随一生,收入、纳税、申请贷款等全都靠它。一旦出现信用问题,就等于放弃与自身信用联系在一起的所有利益。对于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的不诚信行为,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档案网络系统,将学生的诚信记录、违约记录公之于众,从而加强学生的诚信危机意识,督促学生及时偿还助学贷款。

大学生党员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增强 高校 学生党员 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040-02

《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指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党性观念进一步增强、优良作风进一步养成、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队伍中的先进代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实效性工作刻不容缓。

一 促进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实效性的意义探寻

所谓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要取得实际成效,是指参训学生党员要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和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等内化为自身的观念、知识和技能,并有效地运用到学习和实践中去,持续的辐射和带动其他学生的共同进步,从而使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最大效价。

1.促进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实效性是促进高校党员教育培训有序高效运转的根本保证

党员教育培训取得实效是培训的目的所在,又是教育培训运行的起点。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成果和实效性是对整个高校党员教育培训体系运行过程的科学认识和概括总结,包括了培训计划的编制、过程组织、激励与约束办法、学习成果评价和成果转化机制等。只有提高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培训体系,促进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序运行。

2.促进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实效性是帮助推进大学生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从促进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成果的实效性这个角度来反思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以培训的最终目标和着力点为支点,从归宿的角度反过来对培训的需求、管理、组织和评估进行思考和研究,跳出“培训”的框框来看待培训,帮助高校更好地把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规律,激发学生党员参加培训的内驱力,增强对普通学生思想上追求进步的辐射力,推动大学生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3.促进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实效性是推进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全面改革创新的重要领域

教育培训需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理、财力,但它本身并不是最终目标,使参训的学生党员能把培训成果内化为党的素养的提高和先进性的发挥才是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如果投入与产出不能成正比,教育培训的最终目标就无法实现,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开展。改革创新是提高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质量的动力源泉,是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必经途径。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的结果是高校党员教育培训成效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检验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改革创新成效高低的标准之一。

二 影响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实效性提升的制约因素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成效不仅会受到教育培训内容设置和开展方式的影响,还会受到参训学生党员自身素质、教育培训后的学习成果转化的支持平台等相关因素的制约。

1.参训对象的认识不够

首先,学生强烈的入党意愿和政治热情受到党组织有限发展数量的制约,同时,被吸收为发展对象的学生党员要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接受理论教育、培养和考察发展,节奏紧迫,高校多数采取填充式的教育模式和程序式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党员党性较为薄弱,入党动机不够纯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争取入党就是为了获取更多评优评先和就业的机会与好处。

2.教育培训管理体系不完善

高校扩招增加了高校的党建工作量,大多数高校目前都未成立专门的学生党员教育培训部门,党校由党办兼管,其他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任务则分配给了由系总支、学生工作团队、辅导员团队组成的学生工作战线来完成,学生工作繁重复杂,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精力和经费都有限,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只是大量工作中的一个方面,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按照必须程序进行批发式的教育和发展,无法针对学生党员个体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导致学生党员的心理诉求不能得到满足。

3.教育培训成效评价机制不全面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基本都纳入了党建工作考核目标体系,培训前的调查、需求分析和培训过程中的管理完善等都属于常规指标,高校党组织可以尽量从财力、物力和人力安排方面完善,但学生党员发展后的跟踪、反馈由于学生的分散无法广泛而有效地开展,同时也缺少可以参考的评估指标指导,因此,大多没有建立全面有效的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成效评价机制。

三 增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增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实效性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科学设置学习内容,健全管理体系,建立教育培训成效评价机制,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党员的头脑,使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是强化学生党员对党的认同、增强学生党员对党的忠诚度的有效保障。

1.科学设置教育培训内容体系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接受性学习”到“发展性学习”过渡的过程,因此,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要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科学设置全面深入又有多样性的教育培训内容,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适应形势,同步时展,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大学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根据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发展规律,可以将教育培训内容体系设置为“基础性内容+针对性内容”两个组成部分:“基础性内容”适用于低年级的处于“接受性学习”阶段学生党员发展对象,是每个党员必须掌握并遵循的基本内容,组成部分有党的历史,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纲领,党的宗旨,党员的标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党内法规等基本知识;“针对性内容”适用于中高年级的向“发展性学习”发展的学生党员(预备党员),要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和个体需求来选择符合其发展特征的教育培训内容,增加科学文化知识和岗位业务知识,增加各种正反面案例论证教育,创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将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和培养延伸到校外,使学生党员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能时刻保持先进性,发挥辐射作用。

2.健全教育培训管理体系

高校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做好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保障。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要齐抓共管,将搞好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当做共同职责。首先,党委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列入党的先进性和组织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统筹,加强领导,做好整体教育培训规划;其次,各系部总支要结合发展特色和需求,制定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实施计划,全程督促,精选专职的教育培训师资和发展培养人,帮助学生党员解决教育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做好辅导和解答工作;最后,各党小组要严格遵守教育培训计划,关注学生党员队伍中存在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研究并解决,并充分建立各种爱国主义、警示教育等教育基地,将党的历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到每个学生党员的内心和行为中去。

3.建立教育培训成效评价机制

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发挥不仅需要思想教育和实践锻炼,还需要制度保障;要求学生党员既要有自觉性,还要有严格的教育培训成效评价制度体系。建立一套健全稳定的成果评价机制是规范学生党员言行,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前提。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成效评价制度的建立需要根据大学生党员群体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特质和时展需求。评价体系可从三个方面来构建:(1)预备党员学习考察制度,其核心目的在于端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来考察和评价教育培训的成效,保证学有所成。(2)建立学生党员见习期考察制度,系总支要保持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关注学生日常考核结果,对学生党员见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考察和鉴定。(3)建立定期联系考察制度,通过制度要求将党组织和学生党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能顺利开展,督促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具体来说,可以有培养人联系发展对象制度、系总支与支部联系学生党支部制度、教师党员联系学生党员制度、学生党员联系普通学生制度等。

参考文献

大学生党员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团体动力学;团体辅导;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创新

[作者简介]鲍艳丹(1985-),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沈阳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团体动力学视域下探索基层党支部经常性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2016GXDJ-C015)。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4-0043-02

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数量越来越多,学生党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吸收高素质的青年学生,不断提高学生党员质量,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任务。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仍存在教育培训形式与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方法单一,学生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本研究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现状及党员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在团体动力学理论基础上,运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创新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培训途径,提升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现状

(一)培训内容空泛,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新锐多变,喜欢追求新事物;个性张扬独特,自我意识强烈,追求自我的价值。因此,对于学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则更加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联系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实际需求。但传统的教育培训理论性过强,内容较空泛,针对性较差,没有依据学生党员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及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师生互动交流较少,培训教师不能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里,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问题。

(二)培训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

高校学生党员培训形式较为单调,主要以短期培训为主,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座谈会、观看教育影视作品、自学等形式开展大众化的理论培训,与实践未能有效结合,导致培训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不强,缺乏趣味性、吸引力和创新性,学生党员的心理接受度低,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培训队伍单一,缺少多元性

现阶段部分高校党员教育培训课程任务主要由党支部领导、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兼职完成,在理论知识、政策方针、环境局势、道德品质、理想信念、先锋表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于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有促进作用。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完善等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党员个体自身成长的需要。因此,急需一种有效的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模式,能从心理上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团体辅导在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中的优势

(一)团体辅导有助于学生党员将党的教育内化于心

团体辅导能够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学生党员心理发展规律及内心需求,突出和强化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增强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方法技术更是体现自主性和互。运用团体辅导开展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学生党员的心理接受度更高,能够将党规、讲话精神、理想信念及核心价值观等不断内化,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同时,也切实加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团体辅导与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相辅相成

团体辅导的内容与学生党员培训的热菥哂薪锨康南喙匦裕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学生党员培训具有借鉴性,并且团体辅导相对于传统讲授式的理论化的培训方式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学生党员是一个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同质团体,而团体辅导针对这样的同质团体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团体辅导,针对学生党员的共性问题,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心理咨询技能,实现教育培训的目标。其次,团体辅导构建了一个安全信任的氛围,学生党员在活动过程中能彼此表露心声,而学生党员在彼此交流中同时也发现了与自己类似的经历和遭遇,这些都有助于拉近学生党员间的距离,彼此互帮互助,共同面对问题。

(三)团体辅导是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党员培训主要采用说教、研讨、榜样示范等教育方式,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理论的灌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导致教育培训的效果不够理想。而团体辅导则是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促进学生党员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充满关爱和支持的人际互动氛围中,以生动活泼,趣味性十足的游戏,激发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而且也增加了学生党员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可能性。同时,学生党员在活动过程中所表达的各种非理性的行为和观念都能得到包容,充分满足了学生党员分享、宣泄、安全、爱与尊重等多种心理需要,培训的效果显著。

三、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以共产党员工程为契机,尝试将团体辅导应用于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中,积极探索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中的意义与价值,找到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成效的契合点。

(一)团体辅导培训对象的选取

在本学校各学院招募学生党员,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通过面试的方式将明显不适合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党员剔除,最终选取60名学生党员为培训对象,学生党员以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为主,范围覆盖四个年级。进行为期四次,每周一次,每次120分钟的团体辅导培训。

(二)团体辅导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围绕学生党员所需要的能力素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学生党员培训团体辅导方案,如环境适应能力训练、人际沟通能力训练、团队协作训练及生涯规划训练等,大大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人际沟通能力训练,通过体验语言与非语言沟通、情感与行为沟通、单双向沟通、处理人际冲突等训练,使学生党员学会运用共赢的技巧改善交往方式,提高与老师、同学间的交往质量以及任务完成的效率;又如团队协作训练,通过设计一系列需要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党员感受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增强学生党员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加深学生党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亲近感,使其相互依存、彼此信赖、互帮互助、和谐相处,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塑造团结奋进的高效能团队。通过团体辅导后的观察和随访,及自编的《大学生团体辅导总结性评估问卷》收集学生党员的活动体会和感受,了解其心理状态及参加团体辅导后的改变,从而检验培训的效果。

(三)团体辅导培训取得的成效

对学生党员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党员认为团体辅导“非常有效”的占18.3%,“有效”的占78.7%;有83.3%学生党员感到自己的沟通能力有“较大提高”;有60.1%的学生党员感到“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工作更有信心了”;有87.77%的学生党员感受到了“^强的集体归属感”;当被问到是否愿意继续参加此类团体培训时,都表示“愿意再次参加”。通过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及活动后的随访发现,很多学生党员在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后比之前更加乐观开朗,学习上更积极主动;人际交往上更大方得体,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更出色;工作中团队合作能力、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有很大提高;同时,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得更加亲密和谐。

1、促进学生党员自我探索,加深自我了解。

对于一个学生党员来说,自我了解是能力拓展的第一步,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提升自信,开发自身潜能。团体辅导第一次的活动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党员充分对自我进行剖析,深入探索。通过一系列启发、诱导、互动的活动,引导学生党员充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从其他学生党员的反馈中发现更全面、真实的自我。学生党员组成的团体是一个同质性较高的团体,团体成员间开放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这有助于他们彼此了解和接纳,增进彼此的信任,增强自信,同时培养同他人相处与合作的能力。

2、关注学生党员自身成长,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个体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的能力,是其思想活动、认知觉悟、意志毅力、工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党员履行好职责、应对压力的客观要求。而团体辅导在提高个体心理素质方面具有针对性、有效性。通过人际互动,促进个体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团体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党员在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以及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问题时,具有准确的认知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3、强化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提升支部凝聚力。

团体辅导活动后学生党员普遍对党支部有了更多积极的感受,使学生回想起了当初入党时的那份激动与喜悦,同时也意识到了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团体辅导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党员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愿意一起去尝试和努力,团结协作完成任务,大大提高活动的效果。通过支部党员间的互动交流,改善了人际关系,加强了党员的归属感、凝聚力,促进支部团结。同时支部党员也充分认识到了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工作效率,发挥了团体最大效能,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更好地发挥了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本研究在团体动力学视域下探讨了如何运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训,不仅创新了学生党支部实践活动的形式与途径,提高了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发挥了团体辅导的优势,拓宽了团体辅导的服务范围,从而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茹玮.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有效举措研究[J].党史博采,2016(11):20-21.

[2]杨霞.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创新探究[J].世界桥,2015(4):25-26.

[3]高凌云,王娟,刘迪,屈娜.试用团体辅导模式提升大学生党支部凝聚力研究初探[J].传承,2014(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