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

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

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

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范文第1篇

从2010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继续健康、平稳运行。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先抑后扬;债券市场指数稳中有升,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长;股票市场波动中有所回升,股票融资大幅增加。2010年前三季度,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住户、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融资总量8.6万亿元,同比下降23.3%。分融资工具看,贷款融资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股票融资占比显著上升,企业债券融资继续增加,国债融资力度不减,直接融资在配置资金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高,融资结构明显优化。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先抑后扬

货币市场回购交易平稳增长,拆借交易大幅增加。2010年前三季度,银行间市场回购累计成交65.0万亿元,日均成交3458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2.4%;拆借累计成交20.3万亿元,日均成交1077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48.4%。从期限结构看,市场交易短期化趋势较为明显,回购和拆借隔夜品种的交易份额分别为80.0%和87.7%,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3.0个和4.9个百分点。交易所市场国债回购累计成交4.5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82.6%。

从货币市场融资结构看,融资主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同业净拆出资金规模大幅增加。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逐步减弱,银行间市场信用拆借交易日趋活跃,2010年前三季度国有商业银行同业净拆出资金规模同比增长35.4%。二是其他商业银行由上年同期净融出转为净融入。受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以及资产持续扩张较快等多因素影响,2010年前三季度其他商业银行净融入资金为7.8万亿元,同比增加8.0万亿元。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明显减少。受国内股票市场波动加剧以及各方面不确定因素增多等影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交易行为趋于谨慎,融资需求同比下降较多,证券及基金公司、保险公司2010年前三季度净融入资金同比分别下降23.4%和67.5%,保险公司资金需求下降与其保费收入增长较快也有很大关系。

货币市场利率先抑后扬。2010年以来,受新股发行明显增多、大型商业银行增资扩股、严格监管以及市场对通货膨胀预期有所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货币市场利率总体较上年有所上升,波动性也相应加大。继2010年6月份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上升到2.38%和2.31%后,2010年7、8月份逐月有所回落,9月份受中秋、国庆节前现金集中投放及季末监管指标考核等因素影响,质押式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均较7、8月份有所上升,分别为1.98%和1.90%,比6月份分别下降40个和41个基点,比上年12月份分别上升72个和65个基点。2010年第三季度,各期限Shibor总体有所上行,3个月以内短端利率波动性相对较大。

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逐季增加,远期品种交易量有所减少。2010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交易量呈逐月增加态势,累计发生交易6984笔,名义本金总额7981.5亿元,同比大幅增加146.0%。其中1年及1年期以下交易最为活跃,其名义本金总额4146.5亿元,占总量的52.0%。从参考利率来看,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浮动端参考利率包括7天回购定盘利率、Shibor以及一年期定存利率,与之挂钩的利率互换交易名义本金占比分别为65.8%、29.7%和4.5%。2010年前三季度,债券远期共达成交易731笔,成交金额2551.7亿元,同比下降46.6%。从标的债券来看,债券远期交易以政策性金融债为主,其交易量占总量的55.8%。从期限来看,以2~7天品种交易量占比最高,为73.7%。远期利率协议交易清淡,2010年前三季度累计发生10笔交易,全部以3个月Shibor为基准,名义本金额共19.5亿元。

(二)债券市场指数稳中有升,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长

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平稳。2010年前三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累计成交44.7万亿元,日均成交2378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3.1%。银行间现券市场上,其他商业银行净卖出现券9114亿元,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分别买入8291亿元、507亿元和316亿元。交易所国债现券交易成交1320亿元,同比减少374亿元。

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债券指数稳中有升。2010年前三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财富指数由年初的130.2点上升至9月末的135.8点,上涨4.3%;交易所国债指数由年初的122.3点上升至9月末的i26.7点,上涨3.6%。

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呈平坦化趋势。以1月21日和9月29日的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例,0.5年和1年期收益率分别上升41个和34个基点,而5年、10年、30年收益率分别下降26个、32个和24个基点。

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长。2010年前三季度,债券一级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3.9万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政策性银行债券以及短期融资券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26.3%和81.6%。2010年9月末,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债券托管量余额为20.0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银行间市场托管量为18.8万亿元,交易所市场托管量为2754亿元。

短期债券发行利率波动中走高,中长期债券发行利率略有回落。受2010年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总体上行带动,并受市场对短期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影响,短期品种债券发行利率波动中有所走高。以L年期国债为例,2010年9月份发行的1年期记账式国债的固定利率为1.87%,比3月份和4月份发行的同品种债券分别高43个和38个基点。受市场流动性总体保持充裕、金融机构债券配置需求较多影响,中长期债券发行利率略有回落。以30年期国债为例,2010年8月份发行的30年期记账式国债的固定利率为3.96%,比2月份和6月份发行的同品种债券分别低12个和7个基点。

Shibor对债券类产品定价的指导性不断增强。2010年前三季度,一级市场共发行以Shibor为基准的浮动利率债券18只,总发行量为214亿元。2010年前三季度,共发行固定利率企业债113只,总发行量为2519亿元,全部参照Shibor定价。发行参照Shibor定价的短期融资券120只,总发行量为2051亿元,占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量的36%。

(三)票据融资小幅下降.票据利率震荡上升

2010年前三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8.6万

亿元,同比增长10.3%;累计贴现18.1万亿元,同比持平;累计办理再贴现979亿元,同比增加885亿元。9月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5.0万亿元,同比增长16.3%;贴现余额1.6万亿元,同比下降43.9%;再贴现余额561亿元,同比增加483亿元。

2010年第三季度,票据市场交易总体较为活跃,但受金融机构加强信贷资产结构调整,通过压缩票据融资规模以扩大贷款投放等因素影响,票据融资延续了2010年以来的下降趋势,9月末余额比上季末下降1574亿元;在各项贷款中占比为3.4%,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受货币市场利率及票据市场供求等多种因素影响,票据利率窄幅波动,总体水平较上季略有上升。

(四)股票市场波动中有所回升,股票融资大幅增加

股票市场交易量略有减少。2010年前三季度,沪、深股市累计成交35.1万亿元,同比减少3.7万亿元;日均成交1937亿元,同比下降8.%。9月末,沪、深两市流通股票市值为15.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0.8%。

股票指数波动中有所回升。继第一季度多次震荡后,股票市场从第二季度开始快速下行,2010年第三季度在波动中有所回升。9月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分别收于2656点和i 169点,比上年末分别下跌19.0%和2.7%,比6月末分别上涨10.7%和23.7%。9月末,沪、深两市A股平均市盈率分别为20倍和40倍,低于上年末的29倍和47倍,高于6月末的19倍和32倍。

股票融资大幅增加。2010年前三季度,非金融企业及金融机构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配股、行权以及可转债方式累计筹资7651亿元,同比增加4986亿元,同比增长约1.9倍。其中,A股融资5835亿元,同比增长约1.7倍。2010年第三季度A股融资2328亿元,比一、二季度分别多增514亿元和635亿元。

(五)保险业保费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2010年前三季度,保险业保费收入已超过2009年全年。2010年前三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32.0%。其中,人身险收入8369亿元,同比增长31.9%;财产险收入2955亿元,同比增长32.3%。同期保险业累计赔款、给付2262亿元,同比少支出80亿元。

保险业总资产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投资类资产和银行存款增长速度呈“一升一降”特点。2010年9月末,保险业总资产4.8万亿元,同比增长26.7%。其中,投资类资产增长29.0%,增幅同比上升17.4个百分点,银行存款增长29.9%,增幅同比下降13.0个百分点。

(六)外汇市场交易活跃

人民币外汇即期市场平稳发展,掉期和远期交易规模快速扩张。2010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外币即期交易额同比增长12.4%,其中,询价交易的市场份额超过99%;人民币外汇掉期市场累计成交9507亿美元,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78.8%,其中,隔夜交易占掉期总成交量的59.5%,同比下降4.9个百分点,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72亿美元,日均同比增加38.5%。同期“外币对”交易额快速增长。1~9月,“外币对”累计成交折合448亿美元,日均成交量同比上升61.2%,其中,成交额占前两位的交易品种分别为美元/港币和欧元/美元,二者合计成交额占全部成交额的81.5%。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进一步扩大,第三季度新增11家即期市场会员、批准4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

(七)黄金市场运行平稳

2010年前三季度,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累计成交4613.4吨,成交金额1.2万亿元。2010年第三季度,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成交1438.9吨,同比增加25.1%,成交金额3847.8亿元,同比增加58%;白银成交1.3万吨,同比增加173.9%,成交金额550.7亿元,同比增加234.3%;铂金成交12.6吨,同比减少18.8%,成交金额44.2亿元,同比增加0.9%。

2010年前三季度,黄金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国内国际市场黄金价格走势基本一致,并创历史新高。9月末,国际黄金价格达到最高价每盎司1307.5美元,国内黄金价格达到最高价每克282.4元。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

(一)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加强银行间市场制度建设

为了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拓宽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2010年8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相关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试点。试点期间,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和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均可申请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后,境外机构可在核准的额度内,以其开展央行货币合作、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业务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另外,该《通知》还从运作模式、关联交易、市场监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以防范风险,促进市场平稳运行。允许相关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为境外机构依法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提供一定的保值渠道,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的必要配套举措,将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

(二)加强黄金市场制度建设

2010年7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出台了《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黄金市场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该《意见》要求充分认识促进黄金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黄金市场发展定位,要求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和商业银行切实做好相关工作。积极推进黄金市场交易方式、标准认定体系、仓储运输体系和清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相关政策,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税收政策按现行规定执行,研究推动完善投资性黄金和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税收政策,拓宽黄金实物供给渠道,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外汇政策和融资政策。强调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严惩地下炒金活动,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

(三)完善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进一步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国证监会规定,要求上市证券公司建立健全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和建立健全信息隔离墙制度,在定期报告中披露监管部门对证券公司的分类结果,公开披露公司月度经营情况及主要财务信息等。中国证监会同时公告,明确创业板上市公司半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加强证券期货业反洗钱工作。2010年9月,中国证监会《证券期货业反洗钱工作实施办法》,规定中国证监会应依法配合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证券期货业反洗钱监管职责,证监会派出机构履行辖区内证券期货业反洗钱监管职责;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中国期货业协会履行证券期货业反洗钱自律管理职责。

此外,2010年8月,中国证监会就《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关于修改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内容包括:进一步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充实网下机构投资者;增强定价信息透明度以及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10月11日,中国证监会《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修改的决定》。

(四)完善保险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服务业,消费需求,第三产业,行业投资

2007 年服务运行的基本特点表现为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在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的强劲拉动下,传统服务业投资和现代服务投资均有较快和快速的增长。

从国家统计局已公布的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全年国民经济将实现持续、平稳、快速的增长。分季度分产业看:第一产业一季度实现增加值3631 亿元,增长4.4%、上半年9470亿元,增长4%、前三季度18207 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一季度实现增加值25552 亿元,增长13.2%、上半年55454 亿元,增长13.6%、前三季度83478 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一季度实现增加值21104 亿元,增长9.9%、上半年41844 亿元,增长10.6%,前三季度64358 亿元,增长11%。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高于第一产业而低于第二产业。与第二产业相比,一季度增长9.9%,增长幅度低3.3个百分点;第二季度增长10.6%,低3 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增长11%,低2.5 个百分点。增长幅度的差距逐季缩减。

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达到234700亿元,约增长11.2-11.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将达到92430 亿元,增长幅度在11.2-11.4%之间。

服务业六大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均实现较快的增长。分行业看: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一季度实现增加值3476亿元,增长10.5%,上半年6846 亿元,增长10.7%,前三季度10741 亿元,增长11%。

批发和零售业,一季度实现增加值3837 亿元,增长11.4%,上半年7569 亿元,增长11.5%,前三季度11600 亿元,增长11.2%。

住宿和餐饮业,一季度实现增加值1268 亿元,增长12.3%,上半年2515 亿元,增长10.3%,前三季度3896 亿元,增长9.5%。

金融业,一季度实现增加值2016 亿元,增长13.9%,上半年4215亿元,增长16.4%,前三季度6417 亿元,增长16.8%。

房地产业,一季度实现增加值2790亿元,增长7.9%,上半年5419亿元,增长8.9%,前三季度8208 亿元,增长13%。

其他服务业,一季度实现增加值7717 亿元,增长8.2%,上半年15280 亿元,增长8.9%,前三季度23496 亿元,增长9.3%。其他服务业涵盖的服务业种类繁多,主要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今年以来,该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6.5% 以上,1/3强,居重要地位。

在六大行业中,金融业增长速度最快,增长16.8%,这与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证券资本市场的火爆及城镇居民金融意识的觉醒有关。金融业的高增长应是可持续的。其次是房地产业,增长13%。城镇化率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持续高增长,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再次是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11.2% 和9.5%。

今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一季度完成投资8063.72 亿元,增长24%,上半年完成投资24785.16 亿元,增长24.6%,前三季度完成投资42787 亿元,增长24%,增长速度稍有回落。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总额的46.75%。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投资,一季度完成投资1493.35 亿元,增长25.6%,上半年完成投资4586.11 亿元,增长19.4%,前三季度完成投资8320.44亿元,增长16.3%。其中的城市公共交通,分别增长71.8%、36.6% 和31%;航空运输分别增长118.5%、51.9% 和29.4%。

批发和零售业投资,一季度完成投资273.47 亿元,增长20.5%,上半年完成投资1012.21 亿元,增长20.5%,前三季度完成投资1709.55亿元,增长31.5%。

住宿和餐饮业投资,一季度完成投资155.18 亿元,增长31.2%,上半年完成投资533.91亿元,增长43.5%,前三季度完成投资893.47亿元,增长42.9%。

金融业投资,一季度完成投资16.67 亿元,增长26.6%,上半年完成投资49.96 亿元,增长14.2%,前三季度完成投资76.6 亿元,增长4.5%。

房地产业投资,一季度完成投资3544 亿元,增长26.9%,上半年完成投资9887 亿元,增长28.5%,前三季度完成投资16814 亿元,增长30.3%。

其他服务业投资,一季度完成投资3229.48 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11441.38 亿元,前三季度完成投资19632.06 亿元。其中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42.1%、62% 和43.3%;环境管理业投资,分别增长38.8%、41.3%和48.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5.2%、26.2% 和23.2%。

服务业投资增长的特点是投资面广,种类繁多,大项目少,小项目多。除去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投资属于基础设施投资外,其中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和金融业,无不受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

2007 年受消费需求的带动,服务业六大行业投资增长普遍较快。前三名中又以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增长42.9%最快,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增长次之31.5%,房地产业投资增长30%居于末位。投资增长的前三名与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中的前四名基本相同,仅居于金融业之后。这说明,在强劲需求刺激之下,服务业各行业投资必须高增长以满足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

自2006 年以来,第三产业比重出现连续下降的现象。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为12.5:47.5:40。2006 年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为11.7:48.9:39.9。第一产业比重微降0.8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4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微降0.6 个百分点。呈现二、三、一型产业结构。

2007 年前三季度三次产业结构为10.97:50.27:38.76,保持二、三、一型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比2006 年继续微降0.73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继续提高1.37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继续微降0.6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第三产业比重将略有下降。

在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的同时,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在下降。2007年一季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5.4%,上半年占53.8%,前三季度占46.75%。上半年比一季度减少1.6 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则较大幅度减少7.05 个百分点。

对第三产业比重,即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双下降的现象值得认真关注。究其原因,既有转变发展观念的问题,也有统计不完整的问题,即现行的统计制度还不能比较准确的反映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2007 年,中美两国举行了两次经济战略对话。通过对话,美国要求我国开放金融市场。这就提出服务业市场开放的问题。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服务业的特点是覆盖面广,种类繁多。金融业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金融业细分又包括银行、证券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物等。在这一领域,欧美国家具有相应的优势,而我国既缺乏相应的人才储备,又缺乏防范金融风险的经验,尤其是没有防范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经验。对此,一是要求谈判国对等开放本国的服务业市场,以保留我国金融企业将来进入的权利;二是注意谨慎、渐进式开放,以期尽量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

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范文第3篇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对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形成重大挑战,也影响到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为此,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调整业务结构、加快中间业务发展、促进收入结构的多元化,降低业绩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城市商业银行加快异地布局,顺利实现跨区域经营战略,而且重新回归到其竞争优势明显的中小企业业务上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2010年4月29日,随着中信银行年报的公布,上市银行2009年年报披露完毕。除了招商银行2009年净利润出现负增长外,其他银行的净利润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中小银行净利润的增幅相对比大型银行的增幅小。在金融行业整体的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后,中小银行竞争力亟需增强。

中小上市银行发展战略

中国银行业经营的同质性较强,为此各家银行纷纷展开了差异化竞争的策略,相对于国有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在业务规模上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主要通过突出各自的经营特色来拓展业务空间,培育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优势。从各家银行的发展战略上看,就能够清晰地看出部分银行的经营特色。

民生银行:打造成为金融控股公司。在拥有民生加银基金管理公司、民生金融租赁公司的基础上,民生银行继续拓展其他非银行业务,打造综合化经营的平台。民生银行在2010年进入“二次腾飞”阶段,未来10年,民生银行要做特色银行和效益银行,努力成为一个有特色、高效益的好银行。

华夏银行:到2012年完成从传统存贷款业务向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方向的转变,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2010年,实现以服务平台和营销平台建设为目的的传统业务的整合,同时加快发展新兴业务。

招商银行:始终坚持“科技兴行”的发展战略和“因您而变”的经营理念。2004年初,招商银行制定了第一次战略发展方案,展开第一次转型,重点发展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同时注重发展中小企业和新兴业务。2010年,招商银行又开始第二次转型,坚持内涵集约型发展方式,不断提高零售、中小企业、中间业务的利润贡献度,实现低资本消耗、较低的成本和风险,以及较高的目标收益率,提高风险定价能力、非利差业务收入比重,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

浦发银行:在2006年开始实行其“三驾马车”的五年发展规划,公司业务和个人业务并重。2009年在上海金融国资整合中,浦发银行的定位也日渐清晰,浦发银行的发展方向是瞄准国际一流银行,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

兴业银行:2010年是兴业银行《2006〜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本年也将开展《2011〜2015年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兴业银行在上一个五年规划中,完成了业务板块全国范围内的布局,建立了同中小银行的银银合作,加强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但是其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比没有达到预期那么高;而且综合化经营格局没有想象的那样快。可以预期兴业银行在最新的5年发展规划中,将强化这两块业务的发展,并且也将加快国际化进程。

中信银行:其战略规划情况同兴业银行较为类似,2010年是过渡之年,是上一个战略规划年度的最终一年,并开始制订下一个战略规划。过去的五年,其通过搭建起的公司金融业务、零售金融业务、国际业务、资金和资本业务发展平台,努力打造全能型银行,优化各项业务占比,突出零售业务发展目标,提高零售业务收入占比。未来其发展战略尚在制定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关注。

中小上市银行收入结构

在中小银行市场中,中型银行是市场的主力军,各项收入的市场份额较大,小型银行的各项收入占比均低于8%;在中小银行的营业收入中,利息净收入占比达到88%左右,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占比近10%,但是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利息净收入增幅;中小银行在加快传统的信贷业务发展的同时也在逐步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已经成为各家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

营业收入

从2007年三季度到2009年四季度,中小银行单季的营业收入从472.53亿元提高到725.95亿元,增幅54%。小型银行的增幅都超过50%,如宁波银行增长120%。在中型银行中,中信银行增幅最大,达到80%,兴业和民生的增幅超过60%,其他银行增幅低于50%。

利息净收入

2009年,中小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增长57%;中小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缓慢下降,占比近88%。

从2007年三季度到2009年四季度,中小银行单季的利息净收入从416.61亿元提高到652.34亿元,增幅57%。小型银行增幅较高,宁波银行增幅超过100%,在中型银行中,中信、民生和华夏的增幅超过50%。同期内,10家中小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稳定在87%〜89%,但是占比出现了缓慢下降。

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

从2007年三季度到2009年四季度,中小银行单季的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从40.4亿元提高到72.47亿元,增幅近79%。各家银行的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增速都较高,南京银行的此项收入增长了6.3倍,中信和深发展的增幅超过200%,兴业、浦发增幅超过100%,招商的增速最低,不足10%。同期内,10家中小银行的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8.55%提高到10%。

中小上市银行净利润

从2007年年初到2009年年末,上市中小银行单季实现的净利润增长近60%,部分银行的增幅近100%。中小银行中,单季度净利润大幅提高。2007年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141.83亿元,到2009年四季度,共实现净利润224.08亿元,在三年的时间中,单季度净利润增长了近60%。

从2007年三季度到2009年年末,小型银行的平均市场份额接近10%,北京银行的市场份额最大,一直保持在5%〜7%。而且,从增长幅度来讲,小型银行增速相对缓慢,都低于40%。同期内,中型银行的市场份额接近90%,其中:招商、中信、浦发、兴业的市场份额超过10%。从增幅来讲,中信和浦发的增幅超过100%,其他银行增幅在50%左右。

中小上市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资产规模。中小银行的资产规模快速增长,部分银行增幅近1倍。从2007年三季度到2009年四季度,这10家中小银行总资产从58110亿元提高到97266亿元,增幅接近56%。小型银行中,宁波银行的增幅最大,增长近100%;中型银行中,各家银行的增幅在50%左右。市场份额方面,小型银行的市场份额在缓慢提高,在两年期间,占比维持在8%左右,其中北京银行占比维持在5%〜6%。中型银行的市场份额基本保持稳定,同期内,招商的市场份额始终超过20%,民生、中信和兴业的市场份额超过10%,浦发、华夏和深发展的市场份额低于10%,但是高于北京银行的市场份额。

贷款规模。中小型银行的新增贷款规模在两年半的时间中扩张近1倍,但是整体的市场格局依然保持稳定,中型银行的新增贷款规模超过90%。

2006年年底,中小型上市银行的总贷款29112亿元,2009年年末,达到50337亿元,3年的时间中,新增贷款近1倍。小型银行的增幅最大,其中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新增的贷款规模超过1.2倍。中型银行新增贷款规模近1倍。小型银行的市场份额基本稳定在6%〜7%,增长缓慢。中型银行的市场份额超过90%,其中招商的市场份额最大,也基本稳定在20%左右,其次是浦发、民生和兴业的市场份额都超过10%,华夏、深发展份额低于10%。

负债规模。2006年年底,中小型上市银行的总存款39252亿元,2009年年末,达到85924亿元。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存款规模增长超过1倍,中型银行存款规模增幅差别较大。

小型银行存款市场份额缓慢下降,从2006年年底的8.33%提高到2009年年末的7.68%。中型银行的市场份额提高,其中招商、浦发、中信、民生和兴业市场份额都超过10%,华夏、深发展份额低于10%。

中小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稳步提高

我国的银行最主要的业务仍是传统的信贷业务,信用风险成为其面对的主要风险,中小商业银行普遍重视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进行贷款五级分类、计提拨备等都是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在银监会加强监管,各家中小银行也强化信用风险管理的情况下,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直线下降,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稳步提高。

从2007年年底到2009年四季度,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简均值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资产质量提高。中小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率从期初的1.96%,下降到0.92%,其中深发展和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降幅最大,分别下降5%和1.25%。

从2007年年底到2009年四季度,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简均值从149.5%提高到198.87%,增强了银行抗风险的能力。除了宁波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出现大幅下降外,其他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都大幅提高,深发展提高100%,兴业提高99%。

资本充足情况

从2008年年底开始,我国开始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全年的信贷规模达到9.6万亿元,信贷规模的扩张,消耗了较多的资本金,势必导致各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从2009年信贷投放的节奏来看,一季度和二季度的信贷投放规模较大,而后的信贷投放得到适度控制,从而一季度和二季度,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再加之,三季度后,部分银行陆续开始借助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方式补充资本金,从而三季度和四季度,这两个比率降幅有限。

2008年二季度,中小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的简均值为11.87%。2009年四季度,该比率达到8.63%,下降近3.24%。小型银行信贷规模增速相对较快,从而其核心资本充足率降幅更大,其中:南京银行相对最高值下降了14%,2009年四季度达到12.77%;宁波银行下降了9.41%,达到9.58%。但是,由于及时展开再融资,浦发、华夏、民生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呈现逐季提高的态势。

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变动态势雷同。到2009年四季度,除了深发展、中信外,其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高于10%,基本达到了银监会要求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高于10%的监管要求。

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范文第4篇

实体经济稳中有进,企业生产有所回暖

如前所述,三季度我国实体经济探底的特征明显,新的变量和动能在不断累积,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都形成了一系列好转的信号,经济总体平稳,而且稳中有进、稳中有为。

1. 经济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优化

实体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299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7%。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L”型运行的拐点期特征明显。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稳中有升。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40666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09415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279890亿元,增长7.6%。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2.8%,有效地保障了就业增长、节能减排和经济稳定。

从产业构成来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形成了一系列重大亮点。全国夏粮总产量13926万吨,比上年减少162万吨,下降1.2%,是历史第二高产年。早稻总产量3278万吨,比上年减少91万吨,下降2.7%;秋粮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也有望获得好收成。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增速与上半年持平,工业结构继续优化。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个和3.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2.2%和32.6%,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和1.2个百分点。

2. 消费形势稳定,对经济增长发挥基础性作用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48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08344亿元,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其中7、8、9月3个月的增速分别为10.3%、10.6%和10.7%,呈现出良好回升态势。

受到消费结构提升和居民收入增长的共同影响,我国消费形势保持稳定,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4940亿元,同比增长1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3542亿元,增长10.9%。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25614亿元,同比增长11%,商品零售212868亿元,增长10.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01785亿元,增长7.9%。在商品构成上,也呈现出耐用消费品成为消费新热点的情形,消费的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讯和居住类商品增长较快,通讯器材增长12.7%,家具增长13.9%,建筑及装潢材料增长15.4%。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7%,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85%。

消费新模式也在不断发展,而且逐步成为我国消费的主流业态,并为消费增长贡献了良好的支持。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34651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7950亿元,增长25.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7%;实物商品网上零售的增量相当于整个社会消费品增量的28%以上。

从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来看,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1%,成为“三驾马车”中对经济增长最大的支撑因子,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3. 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趋稳,民间投资增速明显上升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回暖,投资结构略有改善。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2690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8个百分点。但三季度整体情况较好,7月、8月和9月当月投资分别增长3.9%、8.2%和9%,增速连续2个月加快。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3402亿元,同比增长21.8%;第二产业投资167497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投资246008亿元,增长11.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83245亿元,增长19.4%。

国有投资持续发力,民间投资显著提升。国有控股投资151617亿元,增长21.1%;民间投资261934亿元,增长2.5%,比1-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4%。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增长速度是2.5%,比1-8月份加快了0.4个百分点,而且9月份当月民间投资增长4.5%,比上月加快了2.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出现了企稳回升的态势。

从投资的可持续性上来看,虽然保持平衡但总体偏紧。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442238亿元,同比增长5.9%,超过投资支出15332亿元,约相当于一周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67663亿元,增长22.6%,投资资金总体偏紧。

4. 进出口形势总体回暖,直接投资呈现逆差

进出口增速保持稳定,但月度间的波动明显。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75318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0585亿元,下降1.6%,收窄1.1个百分点;进口74733亿元,下降2.3%,收窄2.4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25852亿元。但月份之间的数据波动明显,8月月度出口、进口分别增长5.9%和10.8%,为2014年11月以来月度出口、进口首次实现“双升”;9月份,进出口总额21679亿元,同比下降2.4%,出口12231亿元,下降5.6%;进口9448亿元,增长2.2%。

贸易商品结构优化,地理方向持续改善。前三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6%,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为出口主力;民营企业出口增长2.3%,占出口总额的46.5%,继续保持出口份额首位。对“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出口增长,前三季度对巴基斯坦、俄罗斯、波兰、孟加拉国和印度出口分别增长14.9%、14%、11.7%、9.6%和7.8%。

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均快速增长,长期资本项目逆差几成定局。1-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292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2.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90.3亿元,同比增长4.2%(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9月当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4家,同比增长27.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2亿元,同比增长1.2%。同期,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的653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8827.8亿元(折合1342.2亿美元),同比增长53.7%。9月当月对外直接投资1062.9亿元(折合161.6亿美元),同比增长56.9%。前三季度,我国长期资本项目的逆差达到2737亿元,约合416亿美元。

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三去一降一补”成效突出

通过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淘汰僵尸企业,把一些优质的资源转移到适合消费升级的产业部门上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促进产业的升级,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必须坚持。从前三季度的关键指标来看,“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效。如原煤产量同比下降10.5%,工业企业和商品房库存持续减少等。商品房待售面积自3月份以来连续7个月减少。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及成本均有所下降。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4%,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同期减少0.17元。前三季度,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3.4%、20.5%和20.1%,分别快于全部投资35.2个、12.3个和11.9个百分点。

此外,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1.6%,自4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85950亿元,同比下降0.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环比增长0.47%。实体经济探底企稳的特征明显。

资产市场基础良好,运行风险有所上升

资产市场的基础是价格、收入,从上述领域的运行来看,保持良性运行的较好状态。但延伸到资产市场内部,无论是房地产市场还是金融市场,均呈现出风险上升的特点,整体局势不明朗,部分矛盾的走向多样。

1. 物价形势保持稳定,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农村上涨1.8%。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4.1%,衣着上涨1.5%,居住上涨1.5%,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5%,交通和通信下降1.8%,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4%,医疗保健上涨3.6%,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4%。其中,猪肉价格上涨21.2%,鲜菜价格上涨12.3%,过于集中于居民的生活,物价在总体趋势的情势下,对低收入群体的压迫感较为明显。

企业的通缩压力大幅减少,但正向供给冲击的效应未能有效展现。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个百分点;9月份同比上涨0.1%,结束了同比连续54个月下降的态势,环比上涨0.5%。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8%,9月份同比下降0.6%,环比上涨0.4%。尽管经营压力有所缓解,但总体上未能实现经营模式、生产技术和产业链的创新。

居民收入增长保持稳定,在加速折旧的影响下,居民收入做到了与GDP的基本同步。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5元,同比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与GDP增长保持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37元,同比名义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98元,同比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82,比上年同期缩小0.0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5626元,同比名义增长8.1%。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649万人,同比增加95万人,增长0.5%。三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元,同比增长5.9%。

2. 金融市场运行稳定,信贷结构有所改善

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1.64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5.43万亿元,同比增长24.7%,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3.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51万亿元同比增长6.6%。前三季度净投放现金1852亿元。

前三季度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630.31万亿元,日均成交3.35万亿元,日均成交比去年同期增长56.5%。其中,同业拆借、现券和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分别同比增长75.6%、61%和52.9%。9月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25%,水平略有上升,但总体保持在合理水平;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28%,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高0.16个和0.27个百分点,增幅比同业拆借显著,市场呈现出小幅扭曲。

9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52.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4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2.81万亿元,同比少增188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4.68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5.06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841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3656亿元。值得关注的是,9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6亿元,同比少减3186亿元。

而在贷款领域,9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09.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04.11万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与上月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16万亿元,同比多增2558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72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24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5.2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650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21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14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112亿元。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2万亿元,同比多增1643亿元。

3. 房地产市场火爆异常,高杠杆风险迅速积累

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459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比1-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5.1%。房屋新开工面积1226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8%,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6.7%。

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价量齐涨的情况。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51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7.1%。全国商品房销售额80208亿元,同比增长41.3%,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43.2%。据此测算,商品房的平均房价同比上升11%,而住宅的平均房价同比上升13%。

去库存的效果表现良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491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1%。9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9612万平方米,比6月末减少1804万平方米。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04711亿元,15.5%。

杠杆水平上升明显。1-9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04711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比1-8月份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15895亿元,增长1.2%;利用外资113亿元,下降50.8%;自筹资金36574亿元,增长0.8%;其他资金52129亿元,增长35.6%。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29618亿元,增长31.5%;个人按揭贷款17508亿元,增长51.4%。债权性融资占房地产融资结构的72%,整个市场的杠杆率明显上升。

财政收入转入低速增长 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大

1-9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400亿元,同比增长5.9%,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而财政支出则保持快速增长,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5956亿元,同比增长12.5%。支出超过收入的规模达到14556亿元,收支矛盾进一步尖锐。

1.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营改增减税效应显现

前三季度,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628亿元,同比增长4.4%,同口径增长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66772亿元,同比增长7.2%,同口径增长9.8%。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00881亿元,同比增长6.6%,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3%,财政收入的质量有所下滑。1-9月主要收入项目情况如下:

第一,国内增值税28014亿元,同比增长23.8%。主要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原营业税纳税人改缴增值税形成收入转移体现增收。其中,国内增值税(不含改征增值税)增长2.7%。

第二,营业税11405亿元,同比下降20.4%。主要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原营业税纳税人改缴增值税,收入在增值税科目中反映,体现为增值税增收、营业税减收。

考虑收入在税种间转移因素,将改征增值税与营业税合并计算,1-9月累计增长11.4%,其中上半年增长24.2%,7、8、9月则分别下降10.9%、17.6%、21.3%,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的政策性减收效应逐步体现。

第三,国内消费税7953亿元,同比增长0.4%,主要受产销量下降影响,卷烟和成品油消费税减收较多。

第四,企业所得税24162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金融业企业所得税7634亿元,增长6.4%;工业企业所得税5843亿元,增长0.6%;房地产企业所得税3035亿元,增长25.4%。

第五,个人所得税7903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受二手房交易活跃等带动,财产转让所得税增长27.2%。

第六,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9091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关税1887亿元,同比下降0.4%。今年一、二、三季度,进口环节税收增幅分别为-9.3%、2.6%、6%,主要是受部分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回升等带动一般贸易进口逐步转降为升的影响。

第七,出口退税8575亿元,同比下降10.8%。主要是去年同期退税进度较快,基数较高(增长11.8%)。

第八,部分小规模的中央税收下降。车辆购置税1912亿元,同比下降10.8%。主要受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政策性翘尾减收的影响。印花税1738亿元,同比下降35.7%。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1031亿元,同比下降49.7%。

第九,资源税与土地税收的情况。资源税收入规模为670亿元,同比下降15.8%。受部分地区商品房销售较快增长等影响,契税3158亿元,同比增长11.7%;土地增值税3280亿元,同比增长13.7%。另外,房产税1561亿元,同比增长4.9%;耕地占用税亿元,同比下降0.2%;城镇土地使用税1620亿元,同比增长3.4%。

第十,非税收入20519亿元,同比增长2.8%。

预期第四季度,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营改增政策性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等影响,财政收入形势依然严峻。

值得关注的是9月的税收数据,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8243亿元,同比下降0.7%,主要是受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政策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等影响。

2. 政府性基金增速较快,土地出让金收入成为主要推力

第一,政府性基金收入情况。1-9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29777亿元,同比增长11.3%。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3294亿元,同比增长6.6%;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26483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3306亿元,同比增长14%。

第二,政府性基金支出情况。1-9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28121亿元,同比增长7%。中央政府性基金本级支出1471亿元,同比下降15.6%;地方政府性基金相关支出26650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23348亿元,同比增长8.2%。

四季度财政政策预期

1. 加快财政体制和税制改革

根据已经出台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将一些适宜地方政府负责的事务交给地方,减少中央和地方职责交叉、共同管理的事项。选取部分领域率先启动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并择机出台中央和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过渡方案,考虑地方财政承担能力的切实需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和税率。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全面推开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清理相关收费基金。研究落实行邮税调整方案,规范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落实鼓励企业创新的财税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继续配合做好船舶吨税、环境保护税等立法工作。

2. 提高预算执行效能

一是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严禁采取“空转”等方式虚增收入。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坚决不收过头税、过头费。密切跟踪财政收入形势,加强分析、妥善应对。

二是强化支出预算管理。坚持预算硬约束,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及时批复下达。动态监测预算执行情况,推动财政拨款规模较大的重点单位加快预算执行。督促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财政资金下达后及时形成实物工作量。

三是进一步盘活存量资金。继续按规定清理收回两年以上结转资金,同时加强对两年以内资金的清理盘活。加大清理财政专户和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存量资金力度。稳妥推进国库现金管理,研究建立财政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制度。

四是加快内部控制建设。在财政部门全面建立和实施内控制度,重点聚焦预算管理、资金分配等业务环节,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和严格的问责机制,提高行政效率。

3.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一是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研究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的立法工作。出台PPP项目财政管理办法、标准化合同范文和分行业合同。推动PPP融资支持基金顺利运行,带动更多项目落地实施。严格规范运作PPP项目,确保项目实施质量。

二是发挥好各类财政性投资基金的作用。对保留的具有一定外部性的竞争性领域专项,控制资金规模,突出保障重点,逐步改变行政性分配方式,主要采取基金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步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作用。

三是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编制工作,进一步扩围增项,在更多领域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探索推进第三方评价。

四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落实向中小企业预留采购份额的政策。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范围。开展政府采购支持创新产品政策试点。推进批量集中采购改革,降低政府采购成本。

金融业季度业务总结范文第5篇

聚焦各城市招聘情况,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招聘总量占全国人才需求总量近一半46.9%。在近几年内,上海的网上职位数一直位列全国第一,然而进入2013年下半年,北京的网上职位数在8月、9月和11月均超过了上海,大有夺回第一宝座的势头。在二三线城市中,隶属珠三角地区的东莞,环渤海地区的天津、青岛和济南,长三角地区的宁波、合肥,中西部地区的西安、成都、长沙、郑州的全年招聘需求增长表现抢眼。

职场人年末跳槽意愿度跌至最低

职场人跳槽意愿度跌至一年中最低

根据前程无忧最新出炉的“2013年第四季度求职者跳槽意愿度调查”结果显示,职场人的跳槽意愿度在年底降到了最低,比前三个季度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与年同期相比下降15个百分点。而明确表示自己不会跳槽的受访者为13%,比第三季度上升了7个百分点。而表示“说不准”的观望者也比前三个季度多出许多,大约要平均多出12个百分点。(见图1)

图1:2013年求职者跳槽意愿度比较图

数据来源:51job

而职场人在年末跳槽意愿度降至最低的另一大原因就是“年终奖还未到手”,不甘心在这个时间节点走人。根据“2013年第四季度求职者跳槽意愿度调查”结果显示,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均有1成受访者明确表示“年终奖”是自己跳槽最大的顾虑,而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担忧此因素的人群仅占1%和4%。岁末年初急切要“挖人”的公司得开出更为诱惑人的条件才能招募到称心如意的人才。

分析最近一年有过跳槽行为的受访者的跳槽主要原因,表示“企业发展不佳”和“行业不景气”的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上升。2013年全球经济虽然复苏基础渐为趋稳,但仍延续低速增长态势,企业招聘也未出现井喷放量乐观趋势,雇佣双方对于跳槽离职的态度都更谨慎。

同时,职场人对于跳槽薪资涨幅期望也有所下降。愿意接受“跳槽后薪资涨幅在30%以下”的受访者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个百分点,而希望跳槽后“薪资翻番”的受访者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受欢迎度升温 非一线城市薪资增幅加速

从四大一线城市的受欢迎度来看,最受求职者青睐仍是上海,18%的受访者将上海作为跳槽首选目标工作城市,上海自贸区的启动建设为上海增添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业内人士认为,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给港口、物流、金融、贸易、房地产等多个行业带来机会,尤其是金融服务、高端航运及文化贸易等行业的人才缺口较大,其拉动效应预计最早可能在2014年年初显现。值得注意的是,广州的受欢迎度在第四季度从年初的12%提升16%,超过了深圳,北京的受欢迎度仍是四大一线城市中最低的,为8%。根据福布斯中文版的“2013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广州、深圳、上海分列前三位,而北京仅列第7位。据福布斯中文版分析,“广州的强势回归与其经营成本排名的相对降低,保持在货运、客运方面的绝对优势有直接关联。”

对比前程无忧的2013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的求职者跳槽意愿度调查后,我们发现将长三角地区作为跳槽首选目标城市的受访者比例几乎平均每一季度就增长一个百分点。随着宁杭甬高铁的开通,在一定程度上为长三角地区人才流动带来更多的便利。而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更为喜人,到第四季度,已有15%的受访者将中西部地区作为自己的跳槽目标首选城市,其受欢迎程度和长三角并驾齐驱。

根据前程无忧人力资源调研中心的《2014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非一线城市的调薪幅度在近几年一直略高于一线城市。预计2014年非一线城市的调薪幅度将为9.0%,而一线城市的薪酬调整幅度将为8.6%,略低于非一线城市0.4个百分点。近几年,非一线城市的发展进程持续加快,在人才吸引和招商引资方面的竞争力也迅速提升,尤其是国家对部分非一线城市在政策上的大力促进和推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在非一线城市中拓展业务。由此,也带动了非一线城市的人才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加剧了非一线城市的人才竞争,促使企业加大调薪力度。据前程无忧的薪酬调查数据显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杭州、苏州、南京以及珠三角地区的东莞等非一线城市的薪酬水平在近几年的增长幅度非常明显,部分地区的部分岗位的薪酬水平甚至与一线城市的薪酬水平非常接近。

理工科技术人才求薪更求尊重

从各职能的招聘情况来看,销售/客服/技术支持类职位的网上职位数仍牢牢占据第一位,占到了招聘总数的25%,第二位为生产/营运/采购/物流类职位,占比为14%。值得关注的是,建筑/房地产类职位的招聘需求在2013年上半年增幅迅速,但受到各地陆续出台房地产调控细则的影响下,在2013年下半年趋缓甚至有所下降。

虽然销售类职位的招聘数量一直稳居各职能招聘份额的首位,但销售类员工的离职率也同样一直居于前列。前程无忧人力资源调研中心的《2014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指出,业务销售类员工2013年的离职率达到了18.7%。业务销售类员工受到业绩压力、奖金制度不够合理、缺少职业规划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流动率居高不下。

各职能类别的员工中,预计2014年技术研发类员工的薪酬涨幅最高,为11.1%。很多企业依然非常重视技术研发类员工的激励和保留。在众多行业面临转型和升级的大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压力逐年增加,技术研发人员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将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胜出的制胜砝码,因此,更多的企业将调薪制度有所侧重,有效地激励技术研发类员工。而除了薪酬激励外,根据GE的《2013中国理工科人才》白皮书指出,“尊重和声望是受访者的理工类人才选择此职业的主要原因。三分之一受访的理工科人才将‘因工作成绩而得到家人和其他工程师的尊重’作为其终极目标,这一观点在25岁以上、41岁以下的工程师中所占比例尤重。仅10%的受访者表示其终极职业目标是获得最高收入和最高的地位。”

选企业:公司实力重于薪资福利

根据前程无忧无忧指数的统计数据显示,从各企业的招聘情况来看,民企的招聘需求仍是最旺盛的,占据招聘总数的6成多,而颇受求职者青睐的欧美企业(包括外商独资和合资/合作性质)2013年的招聘需求较为寡淡,仅占招聘总数的1成多一点,相比之下,非欧美企业(包括外商独资和合资/合作性质)的招聘需求要略高于欧美企业。但求职者对于外企的热衷并未因此而退减。根据“2013年第四季度求职者跳槽意愿度调查”结果显示,4成受访者将外企作为跳槽首选目标企业,这一比例比第一季度上升了10个百分点。值得欣喜的是民企排在第二位,为34%。而国企的受青睐热潮也持续高涨,选择国企的受访者比例比第一季度上升了5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更多的受访者表示在挑选公司时不再将薪资福利作为第一考虑要素,“公司规模、运营及发展状况”才是考察公司的第一要素,在第四季度选择这一选项的受访者比例有显著上升,比第一季度高出了5个百分点。在经济大环境尚未乐观的前提下,求职者在跳槽时更为理智谨慎,公司实力强要比短期的高薪来得更牢靠。

金融大热、房地产持续招募、通用航空蓄势待飞

根据前程无忧无忧指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1月,全国十大热门招聘房地产开发、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投资/证券、计算机软件、快速消费品、教育/培训、服装/纺织/皮革、建筑与工程、机械/设备/重工以及贸易/进出口(见图2),其中以金融/投资/证券业的网上职位数增长幅度最为喜人,已位列热招行业的第三位,新能源业和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业的招聘需求涨幅也较大。

图2:2013年11月全国十大热门行业网上职位数同比涨跌幅

数据来源:51job

金融业:险企抢夺人才“互联网金融”雄心勃勃

根据前程无忧的《2013年第四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调查报告》,受政策鼓励的金融创新、知名互联网公司跻身金融/支付业务,甚至上海自贸区的概念都使得金融投资人才在2013年成为炙手可热。在第四季度金融/证券/投资行业增加社会招聘的雇主高达88.8%。

2013年6月1日,新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开始实施,新《基金法》最引人关注的地方在于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和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进军公募基金领域。6月21日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了《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办法》,5个月后国寿安保基金于11月正式挂牌成立,成为该办法实施后成立的首家保险系基金公司。险企进入基金业无疑将搅动基金业人才的流向,引发对基金明星经理的抢夺。据《经济参考报》的报道,继华夏基金前总经理范勇宏加盟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任首席投资官,负责中国人寿的资产管理后,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张后奇离职,将赴平安养老保险公司任总经理,而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公募基金高管转投保险公司。“随着政策的放开,保险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步伐明显加快,对资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具有投研工作经历的基金从事业者成为炙手可热的招募对象。”

而以结合互联网和金融核心技术为依托,满足更多小微企业与个人的服务需求的“互联网金融”也正雄心勃勃、蓄势待发。2013年8月,网盛生意宝获得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通过获准融资性担保业务加速推进其“互联网金融”业务。10月苏宁旗下的易付宝也获得了证监会关于基金销售支付结算业务的许可。12月,京东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网银在线获得了证监会颁发的基金销售支付结算牌照,除了支付,如今拥有基金牌照的京东也加速进入“互联网金融”的步伐。而阿里在金融领域的布局无疑是最深广的,在支付、理财、基金、保险、小贷、担保等领域阿里均已完成布局。自2010年起阿里就深耕打造标准工业化的“小贷”流水线,以期实现贷款的批量化“生产”。以“小贷”为关键字在前程无忧职位搜索器上搜索,在一周内就能搜寻到将近一千个职位,多集中于业务、风控、信贷、融资等职位上。

根据前程无忧人力资源调研中心的《2014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伴随国家保持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的政策调控取向,金融行业的发展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回归,因此会带动2014年金融企业对员工调薪幅度的提升。预计2014年金融行业的调薪幅度最高,薪酬增长将达到10.4%,稳居调薪幅度榜首。不过在一片热潮的情况下,有业内人士指出,全球金融形势有所好转,但出现动荡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房地产业/建筑业:调控中持续企业招募

虽然2013年国家对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持续深化,但房地产开发行业的招聘需求有增无减,尤其在2013年上半年一路高歌猛进,也带动了与之关联度较密切的建筑与工程、家居/室内设计/装潢业的企业用人需求。不过进入2013年下半年,随着各地房地产调控细则纷纷出台,房地产业的招聘势头稍有放缓。

在2013年9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的基建投资项目,具体包括轨道交通、公路、仓储等60个项目。未来一段时期,基建项目陆续开工,将为建筑业和建材行业、设备行业注入较大的发展活力。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投资计划虽然对建筑行业来说是利好消息,但是对其全年净利润提升所起的作用有限。建筑行业能否实现大发展要看地方政府具体政策的落实、货币资金的备用情况、银行贷款的批复情况。

从企业用人需求上来看,房地产企业对于销售人员的招聘把关更严格,销售人员熟悉基本业务知识,还需要对各项新政出台后带来的市场变化有预判和快速应对能力,同时不能仅凭单一营销模式,要有整合多渠道营销的策略头脑,这样的营销人才是房地产公司的招聘难点。

通用航空:蓄势待飞

根据前程无忧无忧指数的统计数据显示,航天/航空业2013年整年的网上职位数也不断有所增长,表现抢眼。于2013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通用航空飞行任务审批与管理规定》首次对通用航空飞行任务审批实行“负面清单”式管理,使常规通用航空飞行的申报程序大为简化,而通用航空审批“松绑”,将有助于通用航空的快速发展。

而各地早已在通用航空这个领域展开动作。安徽的鼎宏通用航空有限公司2011年就取得了《商业非运输航空运营人运行合格证》;2012年,安徽宁国市通用机场获批立项,安徽省首家飞行学校安徽蓝天国际飞行学院获得运营资格并开始招生;2013年,岳西通用机场获批,合肥引入外资建立“派思航空城”,芜湖也与奥地利公司合作生产轻型飞机。而福州通用航空产业基地于2013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基地可开展直升机旅游、包机、托管及展示销售、航拍航摄、培训交流等业务。重庆的两江新区也在积极发展通航产业,两江新区相关负责人说:“预计年培训飞行员300人、机务人员1000人、机组等配套人员9000人。通过直接培养及转化汽摩、装备制造等产业工人,大力培训航空产业工人,满足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