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税务服务;纳税意识

所谓税务服务就是指税务行政机关为了让广大纳税主体更方便、更快捷地依法纳税,采取的各种配套服务措施。为纳税人服务是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这与商业是不同的,商业是为了取悦消费者,推销自己的产品获取利润,而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优化服务是为纳税人依法纳税创造宽松、便捷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纳税环境,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一、国外税务服务介绍

在国外,认为政府工作人员为纳税人提供服务是天经地义的。其税务部门都专门设有顾客服务处,为纳税人提供咨询和纳税服务。

(一)税前媒介宣传

税务部门有宣传税法的义务,其宗旨是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普及税收知识,明确申报税收的期限,加强征纳双方的理解和信赖。如日本税务机关层层设立了税法宣传机构:国税厅设“国税宣传课”,国税局设“国税宣传室”,税务署设“税务宣传官”。税法宣传的主要形式是利用广播、电视、出版物、录像带等新闻媒介,如每年11月11日至17日为“日本税法宣传周”;美国三级政府新出台一项税收政策,都要在电视上由税务人员进行详细的讲解,另外国家税务局每年都与商业性的电视系,定期通过公共电视频道和有线电视网向全国播出“税务诊所”这一节目;还在国内发行各种有关税务宣传的录像带,分发到私人商店后,再由他们租给消费者带回家去观看。

(二)税中的税务咨询和先进的电子计税服务

在纳税过程中,纳税人需要税务部门帮助解决各种问题,加拿大联邦税务部门为纳税人提供了电话咨询、来信解答和登门拜访等服务。据士嘉堡分部顾客服务处统计,他们分部每年接受电话咨询的客户18万多次,接待登门询问的客户8万多人,还上门帮助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纳税人建帐,帮助他们填写税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解决了这部分纳税人在核算和纳税申报中的困难。

电子计税服务是向税务局申报收入的最新方法。新加坡纳税人只需在电话上将个人收入和个人救济输入后,就会知道本年应交税额。美国人同样可以摆脱大量的纳税申报单而以打电话的形式申报纳税,不过纳税人必须在上年已经填好了申报表,且使用同一地址和按钮电话,通过专门的邮件,将说明书、身份证号码和本年度税款申报表,收集齐纳税人的数据并算出应纳多少税,然后打电话申报,整个过程处理只需10分钟。

(三)税后的税务诉讼服务

OECD的各个成员国中,除意大利、挪威、西班牙外的所有国家均采用诉讼前置制度,多数国家的纳税人当税法的解释与征税机关意见相左,或者对税务机关的处理不服时,向法院前,可先向税务行政机关内部的受理单位提出申诉并要求复议,或向专门的税务不服审判所以及税务法院申诉。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和当事人的客观实际情况,从维护征纳双方的权益出发,认真审议,给纳税人以公正的答复。

(四)对年轻人进行纳税教育

美国有一个称为“了解税”的教育计划,对14~18岁的中学生进行教育。而在西班牙,财政部很聪明地用喜剧谈话的形式,把纳税原理讲得通俗易懂。日本也非常重视对中小学生的税务宣传教育,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组织了专门的“租税知识教育促进会”,编写税收知识的辅导教材《我们的生活和税收》,分发给中小学生学习。此外,税务部门同时编写了许多面向少年儿童的录音、录像教材,培养未来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二、完善我国的税务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的税务咨询刚刚起步,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从前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纳税人的权利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税务官员自觉服务的意识很强。相比之下,我国长期存在征纳双方事实上的地位不对称,一些税务干部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极深,甚至以“我是收皇粮国税的”自居,对纳税人漠不关心,忽视纳税人应有的权利。其实征纳双方既是矛盾又是统一的,征纳双方在法律上的地位应该平等,纳税人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也有了解税法,了解税款用途,抵制违法行为的权利。因此,税务人员应转变“我征税,你缴税”的传统观念,把纳税人看成自己的顾客,树立起为纳税人服务的思想,摆正与纳税人的位置,把征税的过程看作为纳税人服务的过程,对其热情接待。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征纳双方的矛盾,增进了解,使纳税人关心税收,并按时、足额地缴纳税款。新晨

第二,加强对税务人员的培训,提高税务干部的整体素质。为了有效地进行税法宣传和咨询,电子申报服务等工作,税务人员不仅要有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而且还需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

第三,要进一步强化税法宣传和税务咨询服务手段。长期以来,在税法宣传上我国过分注重“义务”教育,倡导纳税光荣,试图用精神文明来解释税收法律关系,结果与物质文明为主导的商品社会发生抵触,收效甚微。税务宣传工作也往往停留在摆设宣传点、发传单资料、开宣传车等传统套路上,流于形式而效果不佳,同国外众多的宣传服务手段相比,显得尤为不足。所以应该重视通过新的方式来畅通纳税人了解税法的渠道。

服务体系范文第2篇

一、深入调研,出台“一个文件”

通过深入调研得知,广大农民迫切期盼在自己的村庄里有一位技术上的明白人,遇到的技术难题可以随时得到解决。对此,牟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配备村级农民技术员作为为农民办实事的大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出台了《牟平区关于健全农技及公益事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村级农业技术及公益事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用两年时间为全区每个行政村在果业、粮油、蔬菜、畜牧养殖、水产养殖五项产业中选一项作为主导产业配备1~2名农技人员,300户以上的村可增配1名,沼气、自来水等公益项目每村配备1名服务人员,从主导产业技术服务人员或公益项目服务人员中选择1人兼任动物防疫员;通过培训,使30%的农民技术员两年内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五年内全部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并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财政、水务、广电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镇镇长(街道办事处)为成员的村级农业技术及公益事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各部门力量,加强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具体负责村级农业技术及公益事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工作的协调及督导、经费管理办法的制定及审核农民技术员工作指标、考核办法的制定等工作。各镇街也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认真遴选农民技术员,做到“二个严格”

一是严格选拔程序。农民技术员的选拔严格按照“公开招聘、自愿报名、村委推荐、镇级审核、区级主管部门认定”的程序进行,选拔过程中各镇街农技综合服务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水利站参与,由各镇(街)负责组织和审核上报。不经区主管部门同意,村级不得随意调整农民技术员。

二是严格选拔资格。要求每一名农民技术员必须具备“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示范作用强、群众威信高、有一定的文化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能长期在本村务农并能热心本职工作”等条件。对回村务农且掌握岗位技术的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优先选拔。原则上村两委主要成员不得兼任农民技术员。

三、发挥农民技术员的作用,实现“三个保障”

一是开展岗前培训,保障农民技术员具备相应的技能。为使每个农民技术员都具有良好的素质,掌握开展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该区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实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培训。对从事技术含量高的公益性事业,如粮油、果业、养殖等方面的技术员,按农时季节、疫病发生规律搞好定期培训。对技术含量低的公益性事业,如自来水、沼气等方面的服务人员,进行年度定向培训。

二是实行误工补贴,保障农民技术员的待遇。为每个农民技术员岗位制定了具体的误工补贴标准,其中,果业、粮油、蔬菜、畜牧、水产养殖技术人员每人每年补贴1200元,沼气、自来水服务人员每人每年分别补贴400元,从事两项服务工作的每人每年补贴800元,兼职动物防疫人员每人每年平均补贴500元,并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年终考核后根据考核结果将误工补贴通过银行卡直接发放到每个人手中。区财政每年用于村级农业技术及公益事业服务人员的误工补贴达136万元,并列入区财政预算。

三是开展绩效考核,保障为民服务效率。制定了《村级农技及公益事业服务人员管理考核办法》、《村级农技及公益事业服务人员业务工作考核细则及评分标准》、《村级农技及公益事业服务人员职业道德考核细则及评分标准》、《村级防疫员管理考核办法》、《村级防疫员考核细则及评分标准》,并在每年年初由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与每名农民技术员签订合同,实行合同管理,合同由区农业局统一印制,内容包括服务内容、补助标准、达到的效果、考核方式、奖惩办法等。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每年年底在各村村委的协助下,按照相关管理办法及考核评分标准对每名农民技术员进行考核打分,考核分为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三个档次,然后根据考评结果进行奖惩、发放补贴。2009年,经过考核对5名考核不合格的农民技术员进行了撤换,对131名考核基本合格的人员扣发了20%的补贴,对1754名考核合格的人员按标准发放了补贴,并对考核合格的人员中工作突出的330名进行了奖励。

四、取得的成效及下步打算

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建立以来,积极配合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工作,结合本村的农业生产实际,广泛开展了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技宣传等工作,培训农民2.2万人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明白纸10.6万份,面对面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1.2万多人次,解决生产、生活难题3500多个,为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群众对农民技术员的工作满意度达到90%以上。从目前情况看,农民技术员素质普遍提高,服务队伍基本稳定。下步,重点抓好两项工作:

一是明确职责,搞好分工协作。在去年检查考核中,发现个别镇存在着分工不明的现象,出现了推诿扯皮的问题。农村农技及公益事业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农业、畜牧、水利、水产等多个方面,具体工作中必须明确职责,抓好分工,搞好协作。各个公益事业岗位要分别由相应的上级管理部门负责管理。

服务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创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党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从理论到实践,它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新境界必有新要求,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完备的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系,以消除社会公共需求日益增长与当前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的矛盾,缓解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紧张关系。

一、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先决条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市场化进程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但也带来了新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国内各种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伴生出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社会需求的某些方面仍然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社会贫困问题虽有所缓解但仍然严峻,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大量的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问题、失业问题、教育问题、环保问题等日趋突出。诸如此类的社会不和谐问题犹如病灶一般侵入并损害了我国社会机体,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深入分析上述这些侵害我国社会机体的因素,笔者认为,这些不和谐因素归根结底都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备所致。总理曾经指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这不仅给“公共服务”下了一个权威性定义,而且深刻地阐述了公共服务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确,在新形势下,我国公共需求呈现出增长迅速、主体多元化、结构复杂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需求比重大幅上升,公共需求结构正逐步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具体而言,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公共需求以超常的速度增长。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总需求中,个人公共需求年均提高的比重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体增幅,并且近两年的增幅更大。二是公共需求主体快速扩大,广大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逐步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三是公共需求的结构变化迅速,除了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对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利益表达的需求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由于一方面是公共需求迅速增长,另一方面则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使得我国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甚至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矛盾。这个社会矛盾不解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和谐社会的建构就无从谈起。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就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与先决条件。换言之,只有建立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稳定、快速、健康、持续性的发展。

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出发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相当长时期内所要面临的一大基本国情。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要受基本国情的制约,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同样要受制于此。也就是说,当前我国所要建构的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和谐社会,否则,这种和谐社会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我们党也正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发展状况,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九大目标包含了我国民主法治、人民生活、公共服务、道德文化、社会创新、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全方位的内容,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一定时期内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同理,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样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但在体系建立过程中我们还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要有条件的、分步骤的。那种脱离现实国情、好高骛远式的盲目建设难免要遭致失败。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当前条件下,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目标是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就会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完备,就能安全地度过经济社会发展的危险期。唐铁汉等人的研究表明,依据国外经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左右的阶段。在该阶段,必须全面完善公共服务制度,否则,将导致经济发展的中断与停滞。二是人均GDP处于1000~8000美元的社会经济增长阶段。这是以公共服务为基础和平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需要注意全面、系统地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坚持教育、科技优先增长,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适度控制社会福利的增长水平。三是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左右、开始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这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的发展阶段,要注意稳定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和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控制社会福利的过快增长。在该阶段,要注意控制公共服务的数量、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发展阶段,比较国外经验而言,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该说仅仅处在第一阶段(即“必须全面完善公共服务制度”的阶段)向第二阶段(即“以公共服务为基础和平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过渡时期。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一般说来,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

1政府主导。有学者指出,公共服务主要是指由法律授权的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有关工商企业,在纯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履行的职能,其中,政府是责无旁贷的主导者。这种政府主导的特质,首先表现为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最主要的提供者。由于政府的公共性质,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公共服务。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政府必须加强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积极发展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治安和国防安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政府主导的特征还表现为政府责无旁贷地成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政府根据国情和本区域内的人口资源和财政能力来确定公共服务的总体目标、水平、策略、原则等方向性的框架,并经同级权力部门机构批准实施。从公共服务过程来看,无论从目标设定到组织设计再到公共服务的机理运作,还是最终输出公共产品到收集社会反馈再到修正输入,政府始终是其中的主导者。换言之,政府是公共服务制度的设计者、实施者与维护者。公共服务体系全面不全面、完整不完整,归根结底取决于政府意愿与政府能力。

2社会参与。和谐社会中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社会公众、政府以及其他各种公共服务供给者之间互动的过程。首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有公共服务需求信息与持续不断的支持。这不仅需要政府设置畅通的公共需求的表达渠道,而且更需要社会公众需求表达的积极参与。社会公众是公共服务的直接消费者,因而在公共服务的需求等方面最有发言权。如平新乔、赵俊超在浙江省慈溪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当地居民作了一项公共服务需求调查,并对公共服务需求事项作了一个排序。结果表明,解决户口需求排在第一位,其他依次是子女教育、各种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补助、治安、卫生及其他。该项调研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某部分人群的社会需求。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对于公共服务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有必要建立畅通的公共需求表达机制,以真实客观地反映来自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心声。当前全国各地的献计献策行动即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因此,不了解民意、不集中民智,政府就会在公共服务供给上失去方向。不仅如此,社会公众的合法性支持与资源性支持无疑是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不可或缺的,比如在慈善捐助等慈善事业的发展方面,美国的慈善捐助每年达6000多亿美元,相当于GDP的9%;我国香港地区的慈善捐助每年也达60亿港元。我国内地目前每年仅有10多亿元,只相当于GDP的0.01%。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增加慈善捐助,扩大第三次分配的规模,这样既可弥补国家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的不足,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应该说,政府不是唯一的公共服务供给者,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也要加入到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当中来。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等人认为,在治理公共事务方面,政府和市场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所以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的制度安排。多中心理论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政府与市场两种秩序的二元思维,公民通过参与自主治理公共事务,改进公共服务。在传统意义上,私人部门主要提供私人产品和服务,私人部门不得进入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领域;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公私界限,私人部门的力量逐渐渗透到公共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私人部门的角色和性质。它不仅使自己获得了相应的利润回报,而且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从而分担了政府的责任,改进了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第三部门以自身的非功利性目的或客观的公益性后果,以社会的自组织、自规则和自治理方式,或者以政府授权的行动方式,或者以跨国行动的方式,或者同政府或私人部门共同采取行动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局部性或专项性公共服务。

3体制创新。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能缺少体制创新。这种体制创新首先表现在如前所述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上。主体多元化良性造成了公共产品的生产市场化、效益化与社会化,并继而间接带来了这样一种前景可观的后果:政府可以逐步退出公共产品的直接供给,且依据公共产品的不同种类,政府退出的程度也有所区别。

其次则表现在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多样化上。政府职能外包理论表明,政府履行行政职能可借鉴经济部门有效的管理方式,用市场手段代替行政手段。利用招标、承包、租赁、委托、、拍卖等方式实现政府职能的对外转移,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这样,政府通过职能外包降低了公共服务交易成本,实现了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甚至精简了政府机构。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大胆地借鉴了国外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进行了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创新。比如,在我国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当中,政府就已经借鉴并摸索出了许多有益的方法,如BOT模式、合资模式、直接购并、纯民营模式、TOT模式以及PPP模式等等。

服务体系范文第4篇

本文调查分析了宁波市社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借鉴日本成熟的社区养老模式,提出了基于需求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模式。要建立以就近就医为主,上门医疗为辅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立以精神慰籍为主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立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教育体系。

关键词:

宁波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0020老龄化日益严重以及我国老年人的传统观念,促使社区养老成为今后老年人养老的一大选择。民政部表示,将继续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嵌入式社区小型养老机构。[1]但是在目前的实际运作中,存在着老年服务形式化严重;缺乏专业的从业人员;医疗保健和护理设施不健全;提供的服务叫好不叫座等问题。[2-5]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在不了解需求的情况下盲目运作的结果。本研究通过调查宁波城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影响其需求因素,在借鉴日本社区养老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一、数据来源及分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基于需求分类的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课题组在宁波市鄞州区的问卷调查。调查时间是2015年12月,调查地点分布在宁波市鄞州区的4个社区。调查组共向社区60-75周岁的老年人发放问卷120份,经过筛选剔除不合格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7份。

1、基本情况被调查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受访者中男性28名,女性69名,平均年龄为64.8±3.4岁。从受教育情况来看,未接受过教育的老年人仅占10%,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老年人占到了60%以上。说明城区的老年人特别是低龄老年人总体上接受过较好的教育。从居住情况来看,独居老人仅有4人,半数以上的老人与子女同住,承担照顾孙辈的责任。42%左右的老人与配偶同住,但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需要照顾孙辈,如接送上下学、准备晚餐等。

2、养老需求56.7%的受访者希望自己或夫妻互助料理,24.7%的老人希望子女供养,16.5%的老人希望居家社区养老,仅有1%的老人倾向去养老机构。说明目前宁波城区的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大,对养老机构养老仍有一定的排斥心理。本次调查中,作为最需要的养老保障需求,分别是医疗保健、精神慰藉、休闲娱乐、其他(生活照料、体育健身等),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8.6%、27.6%、19.7%、4.1%。可见,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同时,城市老年人随着物资生活的富裕,开始更多的关注精神生活质量。

二、日本的社区养老模式借鉴

日本政府建立了以年金—医疗—护理为核心的老年福利体系和以家庭养老为中心、以社区老年服务为补充的老年服务模式。[6]其特点有:

1、各种完善的法律政策日本政府制定了为社区老年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的各种法律、政策。如《老人福利法》规定地方成为老年服务的主体,居家护理照料成为老年人的护理照料重点;《老人保健法》则全面推出老人保健设施;《介护看护保险制度》更是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加快了老年福利服务的市场化。[7]服务机构在竞争中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满足了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各种需求。

2、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上门服务社区服务人员定期排摸辖区内的孤寡独居及卧病在床的老人,并上门服务。要全面了解并评估他们的病因、康复手段、认知情况、甚至精神状况、生活自理程度等情况。同时在饮食、活动、康复锻炼、生活护理、病情观察等方面对其家人进行指导。

3、广泛应用社会力量政府资助下的民间组织,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下,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征集家庭主妇、大学生或部分健康的低龄老人担任志愿者,陪伴聊天、送饭等一些轻体力服务。总之,日本的社区养老服务是在政府指导下,以社区为主体,在社区内建立各种福利设施,由专业人员定期提供入户服务的模式。

三、基于需求的宁波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1、基于需求的养老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和对日本社区养老模式的借鉴,本课题组提出了新的养老服务体系。首先,要建立以社区为主体,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政府制定各种法律政策,给予社区养老服务切实有力的保障。同时,探索市场化养老路径,提高市场参与度,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同步发展。其次,引导非营利企业和志愿者积极参与。非营利组织如社区医院和广大志愿者的参与也是社区养老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支持,这将会降低社区养老的成本。最后,应根据需求提供服务。根据目前老年人最需要的健康医疗、精神慰藉和休闲娱乐等需求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

2、基于需求的养老体系的具体内容通过日本的社区照顾模式,可以发现他们的服务特点是住在家庭,养在社区。我们可以借鉴这个经验,在社区建设服务设施,由专业工作人员进行照顾;组织专业人员和社区志愿者提供入户服务。首先,建立以就近就医为主,上门医疗为辅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要发挥社区医院的辐射功能,在社区分块建立医疗卫生服务点。针对出行困难的老年人,还可以推行“上门医疗”。由医疗机构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配送药等。其次,建设以精神慰籍为主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调查中发现,老年人对精神健康的追求比较迫切。所以,要开展相应的心理服务。可以在社区开设老年活动室等为老年人提供社交活动的平台;排查社区的独居或有抑郁倾向的老人,组织专业人员或志愿者上门,通过谈心、心理咨询等方式,消除心理方面的隐患。最后,建立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教育体系。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未来养老产业开发的方向。应在社区内开设老年人活动场所,开展各种棋类、球类、文艺晚会等老年人喜欢的活动。针对老年大学报名难的情况,还可以引入社会资金,开办老年兴趣班,丰富闲暇生活。

参考文献:

[2]曾昱.社区养老服务—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保障的新选择[J].天府新论,2006(4).

[3]窦玉沛.建设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力推现代养老服务业发展[J].社会福利,2012(6).

[4]罗遐,陈武.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13(3).

[5]敖妙.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2(11).

[6]仝利民.社区老年服务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管理,2004(6).

服务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机服务体系;完善;发展

中图分类号 S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301-01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级各类开发区的建设,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的扩张,使农村土地大量流失,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投入不断增加,导致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增收缓慢,已经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加快农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关注的主要课题。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开展了一场以改造、改良、革新生产工具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机械化运动。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粮食和农林牧副业的产量和收益得到促进。在农村地区,一大批农业机械化技术人员得到培训和锻炼,为农业机械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央连续出台了10多个1号文件,紧紧围绕富裕农民、富裕农村,解放农村生产力,制定了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体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鼓励农民进入市场。科教兴农、农村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农业机械购机补贴、良种补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面貌有了较大的变化,农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1 我国农机服务体系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与农业生产工艺相结合,农业机械化体系已基本形成。这个体系涉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不但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如何进一步大力推进新的农机科技革命,加快农机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多年来农业机械的科技攻关、科技示范普遍得到重视,但推广应用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落实,现行的农机服务体系已不适应农村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许多不足。由于经费不足,大部分县、乡(镇)的农机管理服务站,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农业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广泛应用。

2 完善农机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及意义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新阶段,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要求不断完善区域农机服务体系。从目前农业、农村发展趋势看,现行的农机服务体系已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为了使农机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实践表明,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规律的农村农机服务体系,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机与农艺有效结合、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客观要求和有效途径。

完善农村农机服务体系,有利于农机科技与农村经济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减少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户的市场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农民减少市场风险。有利于农机科研发展方向与重点调整,使科研选题与农业生产、市场紧密结合。

3 完善农村农机服务体系的措施

完善农村农机服务体系,主要应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目标,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村农机科技服务为内容,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推动、市场化运作、示范推广等方式和途径,充分整合资源,依托县农机技术推广站和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加速推进农村农机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技术生产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完善农村农机服务体系,要加强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分层次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管理人员和农机具驾驶、操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和驾驶、操作人员,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完善农村农机服务体系,必须加强农机化信息工作。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引导和信息服务,既是促进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营服务组织和广大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又是拓展农机化服务领域,密切农机管理内部各环节和养机户之间的联系,配合协作服务的纽带,也是使农村农机化发挥整体效应、推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组织开展农机化信息服务,逐步提高农机作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2]。

完善农村农机服务体系,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机的基本需求为导向,坚持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方针,改变以前的农机管理服务重管理轻服务的现状。农机科技人员要深入农机作业现场,帮助养机户解决农机化生产中的难题。要加强农机新技术的推广,深入开展科技培训和实地指导,组织农机科技人员采取巡回指导、现场答疑、播放农机技术资料片、发放农机技术资料等方法送科技下乡入户。逐步建立起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骨干、以村和农机大户为基础的农村农机服务网络。为发展生态效益农业,降低生产成本,解放农村生产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生态环保型可持续发展农业服务,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的条件。逐步在种子处理、深耕整地、复式作业、精少量播种、植物保护、施肥、收获、栽植、粮食烘干、饲料加工、秸秆利用、精深加工、储藏保鲜等方面,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3-4]。

完善农机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实行倾斜政策,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将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在资金物资、人员等方面给予倾斜,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保证其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适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解放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完善的农机服务体系。

4 参考文献

[1] 王平.辽阳县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现代农业装备,2010(12):50-52.

[2] 冯舟.开展农机标准化工作.促进垦区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J].现代化农业,2010(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