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医疗管理制度

互联网医疗管理制度

互联网医疗管理制度

互联网医疗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互联网医疗 移动医疗 医疗体制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9-0006-04

Analysis on the modes and trend of internet medical*

SHEN Li1**, YU Guangjun2***, CUI Wenbin2(1.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5, China; 2. Shanghai Children’s Hospital,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medical mode has been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internet medical one with the arrival of“internet+” era.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main internet medical mod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nalyzes their trends according to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healthcare and the related policy making in China.

KEy WORDS internet medical; mobile health; medical system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新的医疗服务模式,互联网医疗已成为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医疗领域中“互联网+医疗”的产品和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建立以互联网为载体、患者主动参与疾病诊疗、可随时随地进行线上线下互动的医疗服务管理新模式,构建新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能使广大群众享受更加高效、公平和便捷的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本文在介绍近年来国内、外互联网医疗服务主要模式的基础上,就互联网医疗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未来走势作一探讨。

1 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主要模式

1.1 国外的主要模式

国外互联网医疗的建设起步较早,现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管理和组织体系。考虑到人们对医疗保健知识的渴求日益增强,而在医疗环境中获取的健康信息及其可用性又很有限[1],因此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软件被开发出来并得到广泛应用。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居民中约31%的手机用户使用手机寻找健康或医疗信息,约35%的手机用户下载了应用程序来跟踪或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2]。另一项相似调查的结果显示,72%的成年人在互联网上查询健康信息,65%的互网用户表示使用互联网和手机可更好地了解健康信息,互联网医疗干预的灵活性受到了广泛的追捧和欢迎[3]。

1.1.1 可穿戴医疗设备

可穿戴医疗设备能通过传感器及时获取生理、行为和健康相关的数据,研究人员则可通过互联网同步获得这些数据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4]。便携式和可穿戴传感器已越来越多地用于采集个人的生物、心理和行为数据,用于个人保健和健康的监测[5]。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获取的信息除能用于医疗保健外,还能用于相关医学研究并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1.1.2 数据平台的构建和共享

在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中,患者的电子病历和电子处方可在医生之间共享,当居民在异地发生意外时,医疗机构就能通过他的身份信息迅速获取其电子病历及处方,帮助医生及时、准确地了解他的疾病史等情况。这种数据共享也有利于远程医疗的开展,利用医生、患者和科研机构三者之间形成的互联网数据大平台,医生、患者和科研人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获取相关信息,有利于诊疗活动的开展,并提高患者的就医满意度,保障患者健康[6]。

1.1.3 监测和记录

利用互联网医疗设备进行生物信息监测和健康指导已渐走入大众生活,通过监测可帮助患者及医护人员及时发现相关风险,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ZEO通过蓝牙手机和床旁设备相连接,通过睡眠监测得出综合睡眠报告,用户也可通过监测得分的变化或与同年龄组平均分相比较而了解自己的睡眠状况[7]。另外,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内置了运动传感器,可检测用户的异常行为,如老年人的跌倒、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僵直等。还有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软件能监测睡眠状况、检测心血管疾病、警示健康状况或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等指标值[8]。类似的,血压仪、血糖仪和电子心电仪等医疗监测设备已得到广泛使用,这些便携式医疗设备能帮助患者在家中进行自我健康监测,时刻为患者提供健康信息及服务[9]。

1.1.4 信息化诊所运营商

互联网医疗的移动性使得人们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路途中都能得到医疗服务和获取各种与健康相关的信息,避免了传统就医模式中的看病难、流程繁琐等问题,节省时间的同时还降低了就医成本,并具有促进自我健康管理的作用。One Medical Group运营了多家诊所,患者可网上预约就诊或在线购买药品、甚至在线查询检查结果。新技术提高了临床医疗的透明度,但仍存在相关信息的所有权和医疗记录访问的权限等敏感问题,需予进一步关注[10]。互联网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的评估将是对其未来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

1.1.5 慢性病管理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首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使得研究者和企业都非常关注对慢性病人群的医疗服务问题。WellDoc是一种糖尿病患者用血糖水平自我管理软件,通过手机和云端平台记录和存储血糖水平数据,患者能用其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11]。移动健康工具的出现推动了卫生保健领域、尤其是慢性病管理的发展。有研究显示,69%的美国成年人使用互联网技术监测健康指标来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慢性病[12]。互联网医疗可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1.2 国内的主要模式

国内医疗资源短缺且配置不合理,互联网医疗也相对落后。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可按诊疗时间分为诊疗前、诊疗中和诊疗后3个环节,按诊疗内容分为预约挂号、检查诊疗、药物配送、健康监测和支付保险5项服务,按适用对象分为面向医生和直接面向用户2类,按建设机构分为医院自建、企业自建和医院、企业合建3型。

1.2.1 网上就医服务

在互联网医疗模式下,患者可通过手机应用软件或相关网站选择合适的医院进行预约挂号及完成在线支付,并可通过网络实时查看目前排队情况以方便就医,节省就医时间。微信医院或互联网医院主要是为患者提供就医服务,包括预约挂号、预约就诊等。由于微信应用广泛并具有简单、快捷的特点,微信医院得到了患者更多的认同和接受。以“掌上药店”和“天猫药馆”为代表的线上药品销售商店会自动显示附近联网的药房,患者可根据自己情况进行线上下单和结算,然后选择自取或快递的配送方式,购药变得十分方便。

1.2.2 医疗咨询和医患沟通

以“平安医生”、“轻问诊”为代表的网络医疗咨询平台具有问诊、自诊、健康信息搜索、健康状况提醒等功能,受到患者和人们的欢迎和追捧。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整体提高和疾病谱改变,人们的医疗卫生观念正逐渐由“治已病”向“防未病”转变,并希望能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医疗保健知识。互联网医疗通过搭建医疗咨询和医患沟通平台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向患者提供医疗信息的同时树立了医生的个人品牌,有利于缓解医院门诊压力。

1.2.3 大数据平台

在互联网医疗模式下,患者的医疗信息可存储于计算机,并通过云端平台发送给医疗人员和相关机构。阿里云的“未来医院”能帮助医院建立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利用电子平成从门诊挂号到住院缴费、电子处方、药品配送、患者转诊、医保实时报销等各h节。目前,互联网医疗也已进军医保领域,包括线上投保及查询、医保结算以及医保机构对居民健康大数据的分析、评估和预测。

1.2.4 医生集团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捷渠道,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信息的不对称状况和沟通成本,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建立个人品牌,而医生集团则为医生自由执业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张强医生集团”是国内出现的首个医生集团,现已有更多的医生集团。医生集团在增加医生自由执业路径的同时,也面临着医疗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制约,其未来的发展还有待相应制度、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及支持。

2 互联网医疗的走势分析

2.1 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机遇

2.1.1 传统医疗服务的痛点催生了互联网医疗

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存在很多弊端,无论是给患者、还是给医生都带来了很多“痛点”。我国医疗体系存在医疗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同时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也亟待提高,人们对医疗体制改革的呼声很高[13]。患者有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琐、费用昂贵、渴望能够获得个性化的医疗和卫生保健知识等问题,医生则有难以与患者高效互动、缺乏接受培训和进行科研的时间等问题。在此情况下,互联网医疗顺势而出,在建立以患者为核心的医疗服务模式、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健康管理和慢性病监测等方面顺应了患者的需求,同时也为医生带来了更多的职业便利和执业机会。

2.1.2 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普遍化为互联网医疗发展带来了机遇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已呈现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患病率逐渐提高,由此加重了我国医疗资源的紧张程度和人均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慢性病和老年患者多需反复就诊、长期用药、定期检测,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影响到疾病的进展,而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等互联网医疗的监测和慢性病管理正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互联网医疗通过线上和线下、实体和虚拟的相结合,使得医疗保健知识的可及性大幅提高,人们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也随之提高。

2.1.3 科技创新将推动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

智能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可穿戴医疗设备、慢性病管理平台、智能设备等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就医诊疗模式,数据云端处理及分析的广泛应用则宣告着精准医疗和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医疗模式将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方向转变。我们必须把握科技创新的大趋势,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医疗创新,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

2.2 互联网医疗面临的挑战

2.2.1 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主体已从患者、医生和医院转变为如今的医疗服务需求者、医疗机构、资源提供者、医保机构和第三方医疗服务商,各主体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完整的服务网络。然而,我国互联网医疗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14]。医疗活动具有严肃性和复杂性,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有关医生多点执业的实施、互联网医疗的开展、药品网络营销的安全性、医生实名制的真实性、患者隐私信息的保护、医疗数据能否真实反映患者的实际病情、医疗责任划分及保险制度等都需有进一步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或支持。

2.2.2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

我国互联网医疗尚不如其他行业那样具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成熟的技术,目前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必须有相关行业的支持和技术支撑,使医学、技术和管理有机结合,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联合体,方能使之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因此,需对医生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医院必须与企业进行合作,及时更新和强化硬件实力,但应注意患者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2.2.3 建立品牌,提高影响力

传统医疗服务依赖于医院实体运行,医院高墙耸立,信息不对外流通,而互联网医疗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医生自身品牌及影响力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受传统就医模式及思维的影响,普遍群众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都较低,且缺乏信任感[15]。这就需要互联网医疗在坚持医疗服务的同时,还需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建立品牌,以促进自己的发展和良性运行。

3 结语

在如今信息化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医疗的兴起及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总的来说,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为医疗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医疗服务模式,扩大了医疗服务空间,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正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随着医生多点执业的实施、分级诊疗政策的出台、相关监管及支付体系的不断完善,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为使互联网医疗能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技术保障和支持,推动医疗、企业和保险业的融合,树立品牌并提高影响力,切实推动医疗健康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Lane TS, Armin J, Gordon JS. Online recruitment methods for web-based and mobile health studi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OL]. J Med Internet Res, 2015, 17(7): e183 [2017-01-03]. http:///2015/7/e183/pdf.

[2] Manca DP, Aubrey-Bassler K, Kandola K, et al. 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a program to facilitate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screening in primary care: a mixed methods program evaluation [J/OL]. Implement Sci, 2014, 9: 135 [2017-01-03]. https://implementationscience. /track/pdf/10.1186/s13012-014-0135-7?site=.

[3] Tirado M. Role of mobile health in the care of culturally and linguistically diverse US populations [J/OL]. Perspect Health Inf Manag, 2011, 8: 1e [2017-01-03]. https://ncbi.nlm. nih.gov/pmc/articles/PMC3035829/pdf/phim0008-0001e.pdf.

[4] Ackerman M, Locatis C. Advanced networks and computing in healthcare [J]. J Am Med Inform Assoc, 2011, 18(4): 523-528.

[5] Banos O, Villalonga C, Garcia R, et al.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novel open framework for agile development of mobile health applications [J/OL]. Biomed Eng Online, 2015, 14(Suppl 2): S6 [2017-01-03]. https://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547155/ pdf/1475-925X-14-S2-S6.pdf.

[6] Kumar S, Nilsen W, Pavel M, et al. Mobile health: revolutionizing healthcare through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J]. Computer, 2013, 46(1): 28-35.

[7] Habib MA, Mohktar MS, Kamaruzzaman SB, et al. Smartphone-based solutions for fall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challenges and open issues [J/OL]. Sensors (Basel), 2014, 14(4): 7181-7208 [2017-01-03]. http:///1424-8220/14/4/7181/pdf.

[8] Gaggioli A, Pioggia G, Tartarisco G, et al. A mobile data collection platform for mental health research [J]. Pers Ubiquitous Comput, 2013, 17(2): 241-251.

[9] O国强, 由丽孪, 陈思, 等. 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初步探索[J]. 中国数字医学, 2015, 10(6): 15-18.

[10] Boeldt DL, Wineinger NE, Waalen J, et al. How consumers and physicians view new medical technology: comparative survey [J/OL]. J Med Internet Res, 2015, 17(9): e215 [2017-01-03]. http:///2015/9/e215/pdf.

[11] Oresko JJ, Duschl H, Cheng AC. A wearable smartphonebased platform for real-tim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etection via electrocardiogram processing [J]. IEEE Trans Inf Technol Biomed, 2010, 14(3): 734-740.

[12] Bauer AM, Rue T, Keppel GA, et al. Use of mobile health(mHealth) tools by primary care patients in the WWAMI regi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Network (WPRN) [J]. J Am Board Fam Med, 2014, 27(6): 780-788.

[13] 吕晓娟, 张麟, 陈莹, 等. 互联网+医疗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6, 13(2): 124-127.

互联网医疗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早在2016年初,业内就流传着“互联网医疗步入资本寒冬、行业发展后继无力”的说法。然而,互联网医院的发展态势却并没有印证这种“唱衰论”,反而有如驶入了一条快车道。

由腾讯研究院、动脉网蛋壳研究院的《2016中国互联网医院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大军已扩充至36家。

好大夫在线创始人、银川智慧互联网医院董事长王航认为,此前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业务集中在医疗周边服务,如展示医生信息、预约挂号,提供咨询服务和分诊转诊等,而这些都没有涉及医疗核心业务,“互联网医院是个巨大的需求,互联网医疗企业可以借此开辟更大的市场,在医疗领域切得更深”。

政策逐渐倾斜

2015年底,在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计生委、食药监总局和浙江省政府及省卫生、药监部门的支持下,乌镇互联网医院成为可以提供在线诊疗服务及电子处方的试点单位――医生为患者开具电子处方和医嘱,患者可凭借电子处方通过网上付费,等待药店配送上门。

在乌镇互联网医院医务副院长彭德真看来,国家之所以大力支持互联网医院的建设,正因为互联网医院符合国家分级诊疗策略,可以最大程度方便民众,减轻医患负担。

“中国曾经做过相关统计,超过50%的门诊就医都是复诊病人,他们主要是慢性病的再次就医和开药,而这些其实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解决。”彭德真说。

而今,互联网医院正在迎来地方医保的政策支持。

2016年10月,四川省l计委联合四川省发改委《关于制定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在完善医疗机构间远程会诊类、远程诊断类项目价格的基础上,《通知》还新增了医生直接与患者间的远程诊查类、远程监测及其他类项目价格,并明确将远程会诊类、远程诊断类、远程诊查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新农合基金支付范围。

除此之外,四川省卫计委还了《四川省省级公立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表(试行)》,这也是全国首个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表,从政策层面打破了互联网医疗的项目价格、医保结算、收费标准等问题。

作为全国第二批医改试点城市以及全国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银川市出台了《互联网医院促进办法(试行)》《银川互联网医院管理工作制度(试行)》和《银川互联网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制度(试行)》三份文件。

银川市市长白尚成表示,互联网医院的诞生和发展,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建共享,“互联网医院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医疗需求,这对推动传统医疗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探索创新分级诊疗新模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各式打法

虽然《白皮书》指出,在目前近40家互联网医院的合作模式中,以微医集团(以下简称微医,原挂号网)、好大夫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与医疗机构、地方政府作为联合发起方成为互联网医院的主流模式,但各家企业的策略其实各有不同。

微医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圈地战略,自2015年12月至今,已接连拿下江苏、上海、安徽、山东、天津、四川、黑龙江等10余个省区市,共建互联网医院17所。

“微医已经落地的17家互联网医院均以实体医院为依托的。”彭德真指出,政策规定一切医疗行为必须依托于实体医疗机构,因此微医的互联网医院全部都挂靠于当地实体医院。

互联网医疗有其先进性,也有局限性。

“当患者需要权威专家帮助确诊或给出治疗方案时,它可以快速为人们寻找并提供优质的医疗资源,而在治病环节上,互联网只能提供渠道和平台,手术、住院都还是要在线下实体医疗机构进行。”彭德真说。

好大夫的布局显然与频繁同各省线下医疗机构合作的微医大相径庭。

王航明确表示,好大夫在线不会运作线下医院,更不想对其他实体医院造成竞争。他的目的是建立一家完全虚拟的线上医院,输出自己的优质医生资源,让大家打开手机登录APP就能实现互联互通。“银川市政府给我们提供了牌照和大数据中心,而在其他城市,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接诊中心和落地医院,通过互联网运作,实现会诊、接诊以及手术的落地。”

“衡量医疗服务好坏指标有三个,一是质量,二是价格,三是服务可及性。中国医疗最大的问题出在可及性,因为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所有基层患者都往大城市跑。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病人留在当地,把他们需要的医生能力送过去。”王航认为,真正的互联网医院就是像打车软件一样通过大数据系统盘活闲置医疗资源,连接各地医生与患者,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难题。

标准滞后带来限制

《白皮书》显示:全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为1.52亿,占网民总数的22.1%;其中诊前环节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率最高,在线医疗保健信息查询、在线预约挂号和在线咨询问诊总使用率为18.4%。

尽管互联网医疗和互联网医院受到了用户欢迎,但缺乏相关管理规范和医保对接政策的不完善是其面临的重大挑战。

互联网医院作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创新的新生事物,在传统医疗卫生管理体系中没有完全可以对应的法律法规,基本仍按实体医院的要求来进行管理,在地点设置、资质审批、医疗规范、技术要求等方面尚未有可参照的制度及规范。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现有政策对互联网医院应有的发展速度和业务范围,仍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此外,在医保报销政策上,由于商业医疗保险尚未全面普及,普通百姓的就医费用主要靠基本医疗保险及自费来解决,当出现疑难重大疾病时,需要互联网医疗平台异地就医时,其昂贵的医疗费用支付便会成为患者的负担。

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卫计委对互联网医院的发展主要持鼓励并观望的态度,“我们期待互联网医院可以在现有政策允许范围下,推动分级诊疗加速落地,我们也会继续鼓励互联网医疗企业和各地政府的创新合作。”

互联网医疗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形势;卫生事业管理;挑战

1 引言

卫生事业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联系也在不断的增多,卫生安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加强我国卫生事业的管理对于维护我国卫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当今社会正处于深化改革、经济转型的新时期,如何改变传统卫生事业的管理,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安全,对于新形势下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

2 经济转型期卫生事业管理面临的创新挑战

当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当前的物质资源以及医疗服务依然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由于,当前医疗条件设施的有限,人们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导致当前医疗市场秩序失衡,其主要表现为:1):准入失控;准入失控主要表现在当前医疗体系中不能很好地对机构、人员、设备、技术的准入实标准化,导致不正规的医疗机构,非法行医等现象进入我国的卫生事业体系中,以及各类不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进入我国的医疗保健服务市场,这些未能达标的医疗机构以及不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员进入卫生事业中,将会对人民群众的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这也将导致我国卫生事业的畸形发展。2)行为失范。主要包括,医疗广告中存在虚假宣传,医疗欺诈行为猖獗,不正当竞争恶意竞争增多,医疗事故呈增加趋势,医生医德缺失、开贵重药、乱检查等多种不良现象呈增多情况,对我国的卫生事业产生了不良影响。3)患者在求医时,他们的生命健康权益与财产权益不能获得充分的保障,在求医时使患者时常承受了不必要的损失。4)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化,,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种多样的特殊形态的医疗活动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加普遍,如;流动行医、紧急救援、义诊活动、医疗美容、健康咨询等等,在这些特殊形态的医疗行为中,存在着诸多的不正规,如何规范这些医疗活动,进而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对于当前的卫生管理部门急需解决。同时,各种非法行医也越来越巧妙,单靠检查证照已经很难有效遏制其发展,需要有更精致、更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作为武器。总之,医疗市场的混乱根源于经济转型期卫生管制体制的不完善和管制力度的薄弱,这表明我国目前卫生管制制度的建设已经严重不适应现实的需要,迫切需要卫生管制制度创新。

3 互联高速发展形势下卫生事业管理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我国走入了千家万户,同时,随着我国互联网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打车、进行网络看病,网络买药等一些服务,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化,同时互联网时代下也对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带来了挑战,主要表现为:1)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网上看病,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如何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医生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卫生事业管理的难点与重点,2)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不少医疗机构通过移动互联平台进行大量的虚假宣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就医,同时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也是一种威胁,如何加强对部分医疗机构在互联网时代下的虚假宣传进行监管,对于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具有一定的挑战。3)随着互联网时代下网购的发展,网购已经成为了当前人们的主要生活习惯,当前,人们不仅仅在网上买衣物等商品,也在网上购买药物、医疗器械等商品,由于部分的网络平台中的销售商不具有相关的资质,存在着一些虚假药物与医疗器械,消费者在网络中进行消费时,买到的虚假药物以及不达标的医疗器械,对于人们的健康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与威胁,同时对于出现的医疗事故也很难对网络卖家进行追责,如何加强这方面的管理是规范我国互联网时代下网购医药的关键。4)互联网时代下,部分医院为了方面人们的就医,推出了,网上预约网上挂号等服务,方面人们就医的同时,但也出现一些问题,不少医院的网上预约网上挂号资源被一些“黄牛”所占据,对人们的正常就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如何规范网上挂号网上预约是今后我国卫生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

4 医疗改革下l生事业管理面临的挑战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服务的不断推进,我国也相应的对我国的传统医疗体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全民医疗服务,如:新农合能政策,目的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期,就医难、看病难的情况,同时,我国也在不断的加大基层医疗设施的建设,让基层设施发挥其相应的作用与价值,使患者的小病在基层医院就诊,减轻大医院的就诊压力,然而,部分基层医院依然存在就医不规范,医生医德不高的现象,对基层人们群众的健康造成影响,对人民群众的财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如何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加强与规范对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对于加快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5 总结

卫生事业作为我国基础工程与民工程,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加以,在新形势下,如何面对挑战,应对当前卫生事业管理中遇难的问题,更好地推进我国卫生事业管理建设,对于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关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 陈任,胡志,马丽娟,秦侠,马颖.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09)

[2]包罗模型在国外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应用[J]. 左娅佳,钱广洪,吴雁鸣.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9(10)

[3]卫生事业管理信息探源[J]. 张黎黎,马玉琴,崔竹金. 医院管理杂志. 2012(01)

[4]也谈卫生事业管理教育――与杜乐勋同志共同探讨[J]. 唐尧庚. 卫生经济. 2009(05)

[5]外国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班在上海医科大学结业[J]. 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研究. 2011(03)

[6]各种类型管理干部在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合理配备和意义[J]. 桂刚.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01)

互联网医疗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前天,腾讯研究院报告《互联网+:医疗篇》,亮出推进“互联网+”医疗的七大武器。

1、武器一:将医疗数据转化成生产力

当前,我国医疗数据共享、开放面临“三座大山”。一是数字化程度不高导致“原材料”缺乏,我国医疗行业每年的IT投入规模仅占卫生机构支出的0.8%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二是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无法流动,由于数据采集交换标准、接口不统一,医院内部及医院之间多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三是隐私壁垒导致数据无法大规模使用。

互联网强大的连接力,让医院、医生和患者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庞大医疗数据,若能打破横亘在数据联通前面的“三座大山”,就能实现定制化医疗服务、提高医疗生产力,进而重构整个医疗体系。

一方面,医疗服务消费者端数据应标准化与开放共享。这涉及患者满意度调查、药物不良反应、可穿戴设备采集的健康数据等。另外,基于医联体、医生集团等实现区域数据共通;此外,鼓励互联网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共享数据。腾讯近期与贵州百灵达成“互联网+慢性病医疗服务”战略合作,双方将依托腾讯丰富的用户数据基础,构建慢性病用户大健康数据中心,贵州百灵则基于这些数据研发、生产、临床检测相关药物,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远程医疗咨询、管理与诊疗服务。

2、武器二:鼓励医生、医院主动拥抱互联网

医疗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壁垒。相比英国每10000病人配有27.4名医生的水平,我国仅能达到17.4人,优质的医生资源极度稀缺。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医生的短缺,但仍是以医生的参与为首要条件。因此,如果“互联网+”医疗,没有医生/医院的深度介入,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就得不到实质解决。

国外面向医院、医生、零售药房、制药企业的“互联网+”医疗创新加速涌现和迭代,在提高医生工作效率、扩展服务时空性、最大化医疗资产利用率、加快新药研发速度等方面表现突出。

3、武器三:线上线下连接解决患者“心塞”难题

目前,超过7000个医疗政务微信公众号正在帮助众多医疗机构优化医疗流程、提高医疗效率,直击“三长一短”、医患关系紧张、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看病贵、看病没“售后服务”等“心塞”问题。

例如,通过预约挂号、分诊导诊、检查检验报告查询、支付结算等就医全流程的互联网化与再优化,能够有效节省排队候诊时间,进而缩短看病出行时间。同时还能有效分流医院挂号窗口和缴费窗口的压力。

4、武器四:由慢病管理切入”60+“市场

“60+”医疗健康服务是指面向60岁以上人群提供的的互联网医疗产品与服务。随着互联网医疗产业的不断扩大,面向”60+“消费者的慢病管理、健康服务、养老服务,逐渐成为互联网医疗的重点。

面向老年人口的远程检查和监测、生活方式管理、可穿戴式给药、药物依从性管理等医疗健康服务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腾讯年初推出的血糖仪“糖大夫”正是这样一款医疗设备,通过将设备测得的血糖数据同步到微信上,从而达到远程及时监控父母血糖水平的目的。

5、武器五:瞄准细分领域发展医疗可穿戴设备

用户认知率的提高直接拉动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在2014年实现了200%以上的增长,销售额达到45.5亿元。但我国现阶段医疗可穿戴设备功能不强。国内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已超过150款,但由于缺乏“杀手级”应用,现有设备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

从国外发展情况看,医疗可穿戴设备往往专注于医疗技术细分领域的产品创新和应用。例如,记录更精细化体征数据的可穿戴设备,除了记录常规体征数据外,还可记录皮肤温度、眼球活动等数据;具备血糖、甲状腺、眼部疾病等检测功能,例如Scripps Health公司的纳米传感器可通过注射进人体来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具备生物识别、提醒功能,Bionym公司研发的Nymi腕带可以通过心跳数据来生成唯一的ID并解锁设设备等。

6、武器六:用资本驱动以医疗资源为核心的新业态发展

尽管对医疗创业项目的大多数投资都处于烧钱阶段,但投资者普遍认为这只是黎明前的“战略性亏损”,对医疗健康的投资热情丝毫未减。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健康市场共发生66笔融资,已披露融资规模达34亿元。

不过目前资本市场上的项目多以消费者为核心,提供挂号预约、在线咨询、健康社区、慢病自我管理等功能。这些项目普遍面临商业模式不清晰、用户粘性不高、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

反观国外互联网医疗的融资项目,除了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健康IT项目外,还有很多以医生为核心的创业项目,涵盖辅助诊断工具、管理患者、监测药品不良反应、临床会诊、与患者沟通、医学研究等功能。这些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和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医生应用的积极性高,进而导入C端用户,从而双向增强医生和消费者的参与度和粘性,进一步凸显互联网+的价值。

7、最终武器:推动政策同步突破

互联网医疗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感知健康、智能医疗”是指在卫生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应用物联网相关技术,通过健康和医疗相关设备和系统间的信息自动集成及智能分析共享,建立旨在提供统一便捷、互联互通、高效智能的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智能医疗保健环境。

“感知健康 智能医疗”的背景

中国正处在医疗改革的关键时刻,旧的医疗体制以及医疗保障制度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国家的核心议题。人口结构老龄化发展趋势,致使疾病和预防控制从原来的以传染病及其防治为主,转变到目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预防为主的模式。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3P”模式,发展到更加注重公民和社会参与的“4P”模式,即Predictive(预测性)、Preventive(预防性)、Personalized(个性化)和Participatory(参与性)。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强化个人责任成为现代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特征,未来数字卫生工程技术的趋势将更加向基层社区和个人参与方向发展,更加贴近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本身。个人健康信息采集终端将融合在家庭和工作岗位,在重视信息收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信息的反馈和互动,一种实时的健康促进将成为可能。

据卫生部的统计,2008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本世纪前10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年均超过10%的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会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市场。但目前中国医疗产业占GDP的5.5%,而美国这一比例达15.5%,其他欧美国家都在8%~10%之间。

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的现状

1. 国外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2004年2月,美国FDA采取大量实际行动促进RFID的实施与推广,通过立法加强RFID技术在药物运输、销售、防伪、追踪体系的应用。2004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主管机关总务省(MIC)提出2006~2010年间IT发展任务“u-Japan战略”。该战略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高度有效应用,促进医疗系统的改革,解决高龄少子化社会的医疗福利等问题。2006年,韩国确立了“u-Korea战略”,其中提到要建立无所不在的智能型社会,让民众在医疗领域可以随时随地享有智慧服务。2008年底,IBM进一步提出了“智慧的医疗”概念,设想把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医疗领域中,实现医疗的信息互联、共享协作、临床创新、诊断科学以及公共卫生预防等,并认为物联网技术在整合的医疗平台、电子健康档案系统都将有广泛的应用。

2005年,欧盟委员会在eEurope计划上提出旨在创建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的i2010计划;2006年明确强调欧洲已经进入一个新能源时代。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了物联网战略,提出要让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除了通过ICT研发计划投资4亿欧元,启动90多个研发项目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外,于2011年至2013年间每年新增2亿欧元进一步加强研发力度,同时拿出3亿欧元专款,支持物联网相关短期项目建设,其中也包括医疗项目。

2. 国内

我国政府十分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2008年,国家出台了《卫生系统十一五IC卡应用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医疗行业与银行等相关部门、行业的联合,推进医疗领域的“一卡通”产品应用,扩大IC卡的医疗服务范围,建立RFID医疗卫生监督与追溯体系,推进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推进IC卡与RFID电子标签的应用试点与推广工作。2009年5月23日,卫生部首次召开了卫生领域RFID应用大会,围绕医疗器械设备管理,药品、血液、卫生材料等领域的RFID应用展开了广泛的交流讨论。在《卫生信息化发展纲要》中,IC卡和RFID技术被列入卫生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之中。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加快制定IC卡医疗信息标准、格式标准、容量标准,积极推进IC卡的区域化应用,开展异地就医刷卡结算,实现医疗信息区域共享等。

我国在医疗健康行业的物联网应用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医药产品管理、医疗器械管理、血液管理、远程医疗与远程教育等多个方面,但多数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

医疗服务:主要用于病人身份确认、人员定位、财务核算、一卡通就诊卡、生命体征采集等。

将RFID智能标签置于“医疗保健卡”的卡片上,标签可以记载就诊病人自身完整的就诊记录。任何医生或者其他医护人员都能够即时读取、存储关键的病历信息。这样,可促使个人无论在哪里都能够得到良好的照顾与精确的诊断。有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在RFID领域的地位不断上升,有望成为世界第三大市场。在一卡通方面,医疗、教育和交通等行业在2009年均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一卡通”就诊卡的应用明显增多。

中国远程心电监测网络体系“厦门市远程心电监测分中心”于 2010年1月17日成立,患者可随时随地监测自己的心电图。

浙江省已建立一个基于MPLS-VPN网络技术,结合数字化医疗、数字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数字化医疗资源共享的省级数据交换平台。三家省级医院通过该平台实现了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就诊记录跨医院间的信息共享,目前正在开展省级医院电子病历上传试点。

医药产品管理:主要用于药品供应链管理、药品防伪。

2007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提出了采用RFID技术打击包括药品在内的假冒伪劣产品的议案。上海某制药厂对电子标签在制药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探,并取得了较好效果,该公司结合其ERP系统,在生产过程实时数据采集系统上,采用以RFID标签作为索引的方式,对所有无法进行实时采集和监控的药品原材料、中间品、半成品和成品的属性进行生产全过程的自动监控,解决了许多因条形码局限性而不便应用在洁净车间和易受潮、易磨损,需暗设、数据需修改等特殊应用的问题。

医疗器械管理:主要用于手术器械管理、病人植入材料管理和消毒包的管理。

上海中卡集团采用RFID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通信信息技术,对手术器械包的回收、清洗、分类包装、消毒、发放等环节进行记录,并对器械包的存放、使用进行实时监管。上海市在全国率先颁布规定,要求必须建立植入性医疗器械全程可追溯的管理制度,上市的植入性医疗器械应当具备产品可追溯的唯一标识。在301医院的大力配合下,中航芯控开发的RFID消毒供应室管理系统在应用中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血液和医疗废物管理: RFID技术能够为每袋血液提供唯一的身份,并存入相应信息。这些信息与后台数据库互联,使血液无论是在采血点,调动点血库,还是使用点医院,都能受到RFID系统的全程监控和跟踪。我国将RFID技术用于血液管理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表示北京市血液信息管理系统正在建设,各地区的血站和医院将通过统一的信息共享与管理平台进行即时的沟通和交流,医院可通过网络提交预定血浆订单,保证患者用血安全。

2003年,国务院批复实施《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全国拟投资68.9亿元,在300个地级市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自2004年以来,国家已拨付约9.1亿元资金。截至2009年5月底,《规划》确定的274个医疗废物项目布局全部落实,建成的123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形成约900吨的日处理能力,加上郑州等地已经建成的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约176吨/日,全国现有医疗废物处理能力可达到1000吨/日以上。由此可见,无线传感相关技术在此领域应用的潜力巨大。

远程医疗与远程教育:浙江省利用先进的流媒体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通过创建新型远程医疗服务模式,目前已经联网多家省市县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共开展了12536多例远程专家会诊,1518例院后管理和慢性病跟踪治疗,280余次基于临床案例的远程教学和查房,5次远程手术直播、远程护理培训和国际合作交流。

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1. 技术方面

标准问题:亟需进行符合现有的各种医疗保健标准下的物联网相关标准的研制。

医用传感器和生物医学传感器研制:包括新型医学传感技术的研制;小型化、微型化医用传感器研制;医用传感器的模块化设计;医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综合运用数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分布式计算等技术,实现对多模医学信息自动分析综合,实现初步自动决策和评估。

高安全可靠性:针对物联网医疗器械特殊的使用环境和对象,综合质量管理、风险评估、人机功效等手段,研究医疗器械的可靠性、安全性。

大规模数据分析及智能决策:研究基于云计算的大规模医疗数据分析方法及网络系统;基于专家数据库诊断、治疗智能决策系统;基于多模信息融合的医疗决策推理机;复杂医疗事件的实时分析方法。

2. 产业应用发展方面

完整产业链有待培养:从医用传感器、特定应用产品研制与生产,标准认证与培训,信息采集传输,数据中心数据分析与服务,特定应用研发,到相关服务开展,都需要一批企业与医疗保健机构形成良性的产业链。

规模应用和价格问题:在诊断、治疗、康复、支付、卫生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健康医疗的物联网应用中,都需要将价格成本控制在适于大规模应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安全性及隐私问题:医疗物联网的应用,需要在不同应用环境中按照不同等级的划分来满足安全性的需要,同时保障个人隐私。

传统流程改造问题:采用物联网技术是对原有业务流程的一种转变,需要通过逐步试验,由点到线到面的进阶改变过程。

单位间合作问题:单位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尤其在源头上按照标准进行应用,采用相关的标准促进整体的物联网应用水平的提高。

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的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能够帮助医院实现智能化的医疗和管理。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共享等,实现物资管理可视化、医疗信息数字化、医疗过程数字化、医疗流程科学化、服务沟通人性化。更能够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解决医疗平台支撑薄弱、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较低、医疗安全生产隐患等问题。

“感知健康、智能医疗”具备互联性、协作性、预防性、普及性、创新性和可靠性六大特征。信息技术将被应用到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并催生许多过去无法实现的服务,实现智能医疗。医疗服务的电脑化和系统化,可以全方位最大化医疗信息的收集和储存。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使各医疗机构有效地实现无缝信息共享,智能的医疗系统更可以全面提升患者服务的质量和速度。一种更加智慧、惠民、可及、互通的医疗体系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