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摘抄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摘抄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摘抄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摘抄范文第1篇

神的话让游牧民们都感到失望和愤怒。原本期待神能带给他们财富、健康或其他世俗的目的,可神却让他们去收集鹅卵石――卑贱而无聊。不过,他们还是按神的指示各自拣了一些鹅卵石装进袋里。走了一天的路,当他们次日夜晚扎营时,居然发现鞍袋里的鹅卵石全都变成了钻石。他们无比高兴,同时也懊悔当时没有多收集一些鹅卵石。

由这个故事,我想到作文材料的积累问题。作文课上经常有一些学生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想不出写什么。究其原因是他们胸中无墨、平时积累少。古人云:“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时。”写作时要有内容,必须建立在平时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否则难有所悟,也不会有灵感。有了积累,写作时才不愁“无米下锅”。

一、如何积累――阅读

第一,做生活的有心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但从中获得的认知与感受却大相径庭。

“身入生活”,更要“心入生活”,要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要能够在极普通极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如果你是生活的有心人,一个景物、一件小事、一个微笑、一丝心绪,都能拨动你情感的波澜,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

第二,通过阅读的方式积累写作素材。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一取材源头最为广泛。

现代教育大师叶圣陶、吕叔湘都强调过阅读的重要。叶老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吕叔湘先生指出:“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体会,他说:“文章怎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理和方法的。”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文化品位。”

学生课外阅读要“足量”,每天平均不少于30分钟用于阅读;要“优质”,在读书过程中,你读了什么,就会成为什么,读肤浅的书,你就会跟着肤浅。有些人见什么读什么,囫囵吞枣;有些人只读武侠言情网络小说。新课标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

决定一个人的品味和境界的是他的胸怀和内涵,而影响一个人胸怀和内涵的则是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每一次阅读优秀的读物,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灵魂的升华,一次对人生的思索、对命运的拷问。这便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打下精神的底子”吧。

阅读是柴,写作是焰,柴愈多而焰愈烈。爱读书的人写起文章来就不会太苦,反之就苦。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没有吸收,哪儿来的倾吐?

二、如何有效阅读――摘抄

阅读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使阅读发挥最大功效呢?要适当摘抄,建立作文素材库。

很多学生对于当时看过的事例,自以为已经记住了,其实这是盲目自信,因为人们看过一次的材料,一两个月之后,十之八九会遗忘,一到用时很难想起来,干着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不仅要广泛阅读材料,还要及时把精要精彩的语句段落抄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牢固地占有这些素材。明代文学家张溥每借书必抄七遍,是为“七斋先生”,终成一代文豪。钱钟书先生平均每天写将近4页的读书笔记,终成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除了写小说,还要做繁重的家务。她在厨房干活也带着纸笔,及时把脑子里涌现的思想记下来。我们如果不及时抓住思想的火花,它就会稍纵即逝。把它们记录下来,积累起来,写作时就不会为文思枯竭而犯愁。

特级教师应永恒老师应邀到我校指导高一学生学习语文,他叫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每天抄100字。这一点,几年来我都在做,我叫学生准备的摘抄本不要太大(小本便于随时携带,一本写完再买一本),纸张好一点(因为要经常翻阅,好纸耐翻)。刚开始,一部分学生不能自觉摘抄,我要求他们抄,要写上日期,每周检查。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形成习惯了。因为摘抄的过程本身就是阅读、思考、陶冶心灵、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过程,以后写作时还用得到,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笔记记多了,不容易在摘抄本中快速查找到所需材料。怎么办呢?我的方法是把它做成卡片,前面几页按话题编成目录,把记的内容按话题填入相对应的卡片中。也可以把要记的内容复印或剪下来粘贴,还可以在相对应话题的卡片中记下出处,这样既省时间,又方便查找。

杨绛先生说:“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只要平时注意点滴的积累,持之以恒,就会聚少成多,形成一个不小的材料库。

三、摘抄之后――熟记

抄下大量深刻隽永的警句妙语,记下大段诗情画意的优美语段,并非就能使语言顿时生辉。要想真正在下笔时自然流露,流畅成文,还应多翻多看,随时背诵。只有反复揣摩,认真品味,才能活学活用于自己的文章中。实践证明,多读读诗歌,语言自然凝练;多背背词曲,语言自然优美;多看看杂文,语言必然犀利。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钱钟书先生就是不断翻阅笔记才成为饱学之士。平时积累的材料只有烂熟于心,作文时才能用得快用得准,单凭印象是会出差错甚至闹笑话的。

我要求学生随时带着摘抄本,早读时可以读,午餐晚餐后可以读,晚上睡觉前可以读,走路上学和回家路上也可以读。课堂上让学生看课作业,有些学生速度比较快,可以叫他们拿起摘抄本读,上课时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还剩几分钟可以让学生读,课间在走廊上或在教学楼边休息也可以读。熟记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却经常被教师和学生忽略,变成为摘抄而摘抄。

如果把写作比作打仗,你是将军,一个个材料就是一个个士兵。你只有对手下的士兵很了解,他们的性格你都了如指掌,打仗时,才能把他们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

只有反复阅读、反复品味、反复思考,对积累的素材才会融会贯通,写作时才有可能用得灵活,用得恰到好处。写出的文章也就内容充实,生动感人了。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摘抄范文第2篇

语言的积累对于学习语文十分重要。郭沫若先生有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歙张。”如果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句式、段篇,下笔时就能辞直义畅,奔弛放达,任凭吞吐。那么,如何加强语言的积累呢?笔者认为,指导学生摘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二00一年新版教材已经注意到在每次阅读教学的“思考、练习”中有意识地安排摘抄,但是,仅仅在课堂上练习几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摘抄,使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摘抄习惯,积硅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笔者在指导学生摘抄方面作了许多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罗列如下以为引玉之用。一、指导摘抄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摘抄不仅要在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而且要让摘抄与抄写生字词、书面回答课后问题等课外作业区分开来,在内容、形式、时间等方面给学生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可看书报,也可看杂志;可边读边抄,也可边抄边背;可以坐在家中的小书房慢慢品味抄写,也可以在学校挤休息时间快速阅读摘录。看自己所想看,写自己所想写,乐而为之。这样才能使摘抄成为学生的一种主动需要,真正促进学生的主动阅读。二、指导摘抄要有计划性。摘抄最好从三、四年级开始。因为低年级阶段识字量较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课外学习主要以巩固生字词为主,所以很少有其它更多时间进行阅读抄背。而三、四年级开始,识字量逐渐减少,学生的课外学习不需要埋没在字词堆里,就可以有时间阅读、抄写、背诵。另外,三、四年级开始,学生对字典的运用日趋熟练,也给课外阅读带来了方便。摘抄的内容也不能完全任“天马行空”,这样对学生组织积累的语言没有好处。最好能根据教材及教学实情进行分学期、分阶段、分类别组织,如这一月摘抄写景类,下一月摘抄写人类等,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三、指导摘抄要循序渐进。如果摘抄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持续进行,那么在摘抄的数量、内容、形式上的要求都要有所变化,保持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如笔者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分年级列要求如下:年级数量内容形式三年级30-50字优美词句抄写,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在旁边批注四年级50-100字优美句段五年级100-200字优美段篇抄写,批注生字词,赏析优美句、段六年级200-300字抄写,批注,读后感这样,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具体要求,既使摘抄步步落实,又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查字典,边读边想等。四、指导摘抄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摘抄作为语文课外学习的一项内容,与课堂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一方面它应有自身的计划与安排,另一方面它也应随时成为课堂教学的好助手,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如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我考虑到卢沟桥的历史意义对于不大关心历史的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于是,提前布置预习时,我安排学生摘抄“七七事变”的详细经过,并谈感受。既了解了叙事的方法,又了解了课文背景,还调动了课堂情感,成为课堂教学有力的补充。从这一方面来说,摘抄也为课堂教学承担了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重任。五、指导摘抄要与要求背诵相结合。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6-13岁这一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段,一个人一旦错过了13岁以前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不能形成很多知识的、情感的、经验的丰富积累,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所以,让学生边摘抄边背诵,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记下那些应该记住且能记住的好东西,是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年龄段的记忆优势,是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的。而且,将摘抄的背诵下来,能使语言的积累更厚实。当然,要让摘抄真正落实,检查是必不可少的。但若要求摘抄天天收发批改,也无太大实效。因为摘抄只要写在作业本上,就不会有太大错误出现。所以平时只要有组长登记就可以了,教师可分周分月统一查看,平时抽查。另外,背诵的检查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于是我采取抽查与互查相结合的方式,每节课前五分钟,随机点几人背诵,其它同桌互相背诵,既起到了交流的作用,又保证了检查的效果。总之,指导学生进行摘抄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使之逐步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好习惯,使每个学生好读书,勤积累,在不断的内外吸收中提高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摘抄范文第3篇

语文知识要靠点滴积累才可以膨大我们的知识库,正所谓是积少成多,变小成大。

先秦时荀子在《劝学》篇里就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唐代诗人李贺,也经常带着书童,骑着一匹小毛驴,身背一个破锦囊,早出晚归,四处转悠,搜集资料,在秀丽的山水之间,从人们的街谈巷议之中,“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暮归,足成其文。”李贺能成为一个传世诗人,离不开他用于积累的锦囊。

善于积累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达尔文、果戈里、鲁迅、竺可桢、李四光等一批中外名家都有坚持不懈,认真做笔记和记日记的习惯。这个习惯对他们在学术上取得光辉成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们的不少笔记还成了著名的论文和著作。

由此可见语文知识的积累不仅仅依靠课内的学习总结,更需要从课外入手,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很多有价值的语文素材,但是由于不懂得如何合理积累从而使得大量有用材料同我们擦肩而过。语文知识材料并不是浩如烟海无从下手,其实平时学习生活中可以积累的东西很多,只不过我们不善于总结罢了。学会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制胜法宝,“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以说,平时语文知识积累的厚度就相当于语文成绩的高度。郭沫若在《我的读书经验》一文中谈到,“搜罗一切资料尽可能无遗漏”。并且“对资料毫不留情地,毫不可惜地加以清算,必须彻底,毫不放松”。

可以说,一切可以充实我们的知识库都可以拿来积累。那么,从哪些地方来积累知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材料中去摄取有用的知识点,下面简单谈谈摄取的渠道:

1.书籍。

这里所说的书籍包括语文教材、中外文学名著及有关的历史、哲学等知识性读物,这些书籍均是中学生阅读中的首选。博览群书可使我们从中获得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从中不仅可以学到许多新的字、词、句,而且对如何作文、提高写作能力也有极大的帮助。

2.报刊。

与书籍相比,它具有周期性和时效性特点。正因为它能及时反映出时代的最新信息,因而是写作中可积累的素材。经常阅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从中亦可收集到许多有用的资料,还可让你把握时代的脉搏。

3.网络。

随着校园网的全面铺开,我们应该看到它的积极一面。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多渠道的检索途径以及快节奏的传输系统,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如利用网络可随时随地查找课文内容的分析解释、作者背景资料和相关的知识点等等,其方便、快捷是其它任何检索工具所无法比拟的。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多接触它的积极一面。

4.工具书。

语文学习离不开工具书,学会查阅工具书是学好语文必备的基础。查到了不一定能记住,但我们可以通过摘抄把这些知识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当然,积累资料要避免只着眼于书本与网络。但大部分人在积累时偏重甚至囿于书本,而忽略了生活这个渠道。事实上,读懂“生活”,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更加不可偏废。

我们应该拥有一颗随时准备积累的心,这样就可以放眼去看,放耳去听,用心去感受,用笔去记下来从而充实自己的知识库。

二、条条大路通罗马——语文知识积累的常用方法

笔者执教以来每逢开学初就建议我的学生每人准备好一个摘抄本,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是大相径庭。有的同学满满一本,五颜六色,有写的,有画的,有剪下来贴上去的,很是丰富,自然也就兴趣盎然。但是也有的同学一个学期下来还是开学初一时心动而抄的那几篇,兴致过了,小本子也就被冷落了。问其不坚持的原因,说是不知道怎么摘,摘什么?其实,积累资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分类纳入你的“锦囊”。下面就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 转贴于 1.做摘录。

摘录就是直接从文本中摘取字句片段,清朝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札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大海矣!”这话是有道理的。练好札记之功,可做摘录笔记,专门备一笔记本,卡片等。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记笔记,外号“笔记迷”,凡读过的警句和妙语,听到的奇闻和趣事,看到的人情和乡俗,他都毫无例外地写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做摘录也是我们学生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制作文摘卡片。

即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有用的资料摘录在卡片上。在制作卡片的时候,可将平时阅读中所看到的好的词语、句子、文章等摘录下来,这样,在造句、作文的时候,经常翻阅,这对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有帮助。鲁迅先生在辑校《古小说钩沉》一书时,就从各种不同的类书中抄录了六千多张大小不同的纸条。利用卡片积累资料的好处是灵活,便于整理分类,又便于贮存和携带,是资料积累的活页本。

3.写读书心得。

即“一边读,一边批注或作札记、摘要、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既读也要动笔”。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处是,既可增加知识,收集资料,又可锻炼笔力,同时还能从中获得新的灵感。写读书心得是阅读、写作、审美、思维等诸能力的综合体现。

4.写随笔杂感

写作与生活紧密相关,“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学会观察和思考。所以日常生活中,在欣赏电影电视、参观、与人交谈、读报等等活动时,都会使人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有意义的感想、启发甚至新的见解,这些都不应该忽略,而应当随时把它记录下来。这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很有必要。

5.剪辑报刊杂志。

阅读时,有的同学常常是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书翻得再多,也会如过眼烟云,一闪而过,到用时方恨少。因此,用剪报的方法去阅读,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积累材料非常有用。比如我们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同时,把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剪下来,粘贴在摘抄本上,并对自己所选的文章予以点评。这样,我们就能将积累的材料通过思考化为自己的东西,丰富了思想,提高了阅读能力。

但剪贴中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分类收集,重新粘贴在你的摘抄本上;二是不可乱剪公家和他人的报刊杂志,除非预先经过允许。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摘抄范文第4篇

一、抓住孩子喜欢模仿榜样的心理,教师现场“下水”,树立写的意识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但要进行书面表达仍有一定难度,学生会觉得无从下笔,写起来混乱缺乏条理。光靠教师讲解,一则孩子印象不能得到强化,二则懒于动笔。因为“榜样效应”的作用在低年级孩子身上体现得尤其显著,老师就要利用这一心理把自己当成是学生中的一员,亲自做榜样写读书笔记,让孩子依样画葫芦,对写读书笔记有初步的感性经验。

训练一定要具体,讲解简明扼要,每次重点训练一个方面,不可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如第一次练格式,第二次练内容等。模仿练习的次数也不宜过多,两三次即可。因为指导写读后感时,对阅读材料机械的概述方式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产生厌倦心理。

学生刚开始独立摘抄的内容会有些好笑,没有什么价值。但切不可盲目否定,把老师的意见强加给学生,那样反而会掩盖学生思路的发展。可以定期讨论,在阅读和指导得到一定的积累后学生语言的敏感性会逐渐加强,摘抄的词语会越来越有积累价值,读后感也会有自己的语言特点。

二、抓住孩子爱动手的心理,寓教于乐,激发写的兴趣

摘录是积累的一种最直接有效的形式,古今中外无数的文学大师都得益于少年时期对经典文章的诵读和记忆。但是实际上学生在摘录后往往束之高阁,没有很好地进行温习记忆,不能将摘录的有价值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了激发学生摘录的兴趣,我在教室布置了一块《摘录园地》,主题为“妙语大比拼”。鼓励学生每周从自己的摘录本上选取一部分抄在卡片上,贴在园地中展示交流。教师带头做几张颜色鲜艳、形状各异的卡片,写上摘抄的词句贴在墙上示范,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自做自写自己贴展示给全班。

学生为了使自己的成果引人注目、得到夸奖,做起手工兴致勃勃,写起来反复修改,无形中复习了积累的材料。教师专门组织学生利用自习课时间对参与的“作品”进行学习讨论并且热情予以肯定赞扬。每两周选出一部分“妙语之星”,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另外教师指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摘抄本或摘抄卡片,如便于查找的带目录的梯状摘抄本或串式摘抄卡片。心理学表明,孩子最初的学习动机多为外部动机,实践也证明,孩子对手工的兴趣起到了积极的迁移作用,他们怀着对自己劳动成果欣赏珍惜的心理积极地加以利用,迫不及待地“充实”自己的摘抄本或卡片。

三、抓住儿童思维“敏感期”的特点,选用最佳训练内容,挖掘写的素材

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最佳习作训练形式是创造型的想象作文和童话体作文(摘录),抓住孩子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用其敏感的“童话题材”为主要练习内容,将发展思维和训练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学习《小鹰学飞》、《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课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表现出开放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索精神,如续编故事的发言有狼扑向小羊时被猎人“砰”的一枪给打死了,或者被一头大象救下赶跑了狼,小羊受到了教育再也不敢独自出来了等等。笔者乘机引导孩子对《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书目进行课外阅读,然后选取一些篇目予以指导写读书笔记。课内外结合,使孩子在感兴趣的材料中得到读写训练,提高了效率。

四、抓住孩子喜新厌旧心理,丰富话题切入方式,促进写的质量提高

对于读后感,一味地以“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等”这种方式练习,无疑会使学生产生厌倦。阅读后的指导可以用各种方式的话题切入,激发学生的谈话兴趣,引导其从感兴趣的角度谈对材料的认识和感受,好比“新瓶装旧酒”。如:1、我想对作品中的×××说:……2、如果我是文章中的×××,当时我会……3、我想对编书的叔叔阿姨或作者说几句话,或提出几个问题……4、我觉得这个故事讲的是关于……的话题,读过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经历过的一件事……5、有的孩子喜欢根据内容想像作画,并把她感受到的感情画进画里鼓励他们图文并茂:读了这篇文章,我想画出这样的图画(想象画)……。孩子在想说、有话可说的情况下经过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写话的质量会不断得到提高。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摘抄范文第5篇

叶圣陶 语文教学思想 语文综合素质

为了达到教好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减轻学习负担,从而培养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以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语文观点为原则,进行了求实的、客观的实践,得到了一些体会,现总结出来,与同行共享。

一、“教”好语文基础,为“不教”奠定坚实的基础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可见,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也是如此。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这一阶段所设的各门学科是基础中之基础。就语文学科来说,它又是一门基础工具课,语文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各学科的学习。语文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个方面,基础知识指语言、修辞、逻辑、文字等汉语习惯和规范;基本能力指听、说、读、写语言的4种能力,也就是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基础能力的培养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前提,传授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运用,把所获的基础知识转变为熟练的技能技巧,这是一个全过程。韩愈说得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传道授业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掌握汉语言习惯和规范,从而获得运用语文这个交际工具的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

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师傅引进门,学艺靠自己。”一是学生具备了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离开了教师也会运用这个工具进行学习和工作,学生就有了终生受用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把语文这个工具交给了学生。

二、“教”学习语文的方法,为“不教”也会自学

教学中的大量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后,学习就主动了,效率也就高了。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是很必要的。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教学生阅读一般分为5步。第一步,通读全文,用工具书查阅生字、词,并在相应的书页上注出音和义,这一步的任务是了解语文大意,扫除文字障碍。第二步,摘抄词语和佳句,增加文字、词汇的储量,丰富语言。第三步,重读全文,划分段落和层次,分析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第四步,列出文章结构提纲,学习构思谋篇的方法。第五步,思考问题,检查阅读效果,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我们设计了“预习—听课—复习—练习”的四步学习法,并进行具体训练。

l.预习指导。字词句的理解,段落层次的划分,重点难点的分析,自己练习的设计。并规定不带问题不进课堂。

2.听课指导。学生在听课时集中注意力,凝神静听,边叫边想边作课堂笔记。

3.复习指导。整理课堂笔记,边上课边复习,不集中在期中、期末才复习,不复习不作练习。

4.作业指导。不仅先复习后作业,而且先思考后解题,最后自我检查、修改、更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高效的解题能力。

教给学生一般的学习方法,是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素质的要求,一旦完成了这一任务,学生就会用掌握的一般方法去自学,也就达到了叶老的“不教”的境界了。

三、“教”学习语文习惯,为“不教”也能自觉

光指导学习方法,而不使方法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科学的方法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不能形成规范、科学的语文学习过程。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主动了,汲取知识的欲望也增强了。下面谈三种学习语文的习惯。

l.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语文学习的“顾问”,是不见面的老师。所以,首先要训练学生学会熟练地查字典、词典,告诉学生方法,督促他们养成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查阅中,指导学生如何辨别,选用准确有义项。不仅要求学生查阅课文中的生字词,而且要求学生在读书、看报、看影视中,遇到生字词就去查。还教会学生如何查阅和使用多种参考资料的方法。

2.教会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汉语言的词汇非常丰富。要想积累大量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除勤读、勤记、勤写之外别无捷径可走。读书就要作读书笔记,这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写读书笔记有三种方法:摘抄、写心得、编目录。特别是前两种,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并养成习惯。摘抄的内容包括词语、名言、警句、谚语,有教育意义的事例或优秀的句子等。写心得分二种:分析摘抄的内容,从摘抄的诗文引起联想,写文章的结构提纲。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求学生写笔记,但写的不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后白觉写的,实际上是转抄老师的,所以在学生心目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觉,只有在课堂上教师讲的才要写读书笔记,除此之外,读书就不用写笔记。其实,你要学生自己写,他们也不一定会写。因为他们习惯于老师说啥就写啥,一旦老师不说了,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就不知写什么,怎样写了。他们虽然每节语文课都写笔记,实际上并没有学会写笔记和自觉写笔记。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写读书笔记,自觉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3.养成总结交流学习方法的习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都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在不断地强化训练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但是,各自的学习方法也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比较,相互补充。为此,语文课上,老师应经常介绍一些读书方法,同学间也相互交流各自的读书学习方法,达到共同提高,取长补短的目的,达到学生能独立地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四、“教”学生思考,为“不教”而形成语文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能力

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的关键,知识迁移能力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叶老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材料无非是个例于,凭这个例子可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老师就是要朝着促进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地自己去探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训练,基础知识的传授,正是一种被动的知识学习过程,可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语文学习能力才是有效的,才能算完成了语文老师应尽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