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新课标

高中历史新课标

高中历史新课标

高中历史新课标范文第1篇

一、实行"看、读、说、评与析、导、启"教法,落实"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首先,是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对这种知识实行"看、读、说、评"教法。

其次,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它是在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史实本质性的认识,掌握某一学习领域中的基本历史概念可以使学生抓住该概念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本质,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分为:分类性的历史概念和抽象性历史概念两种。对这部分知识就用"析、导、启"三步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资本原始积累"概念时,先通过教师的讲解,阅读历史文献、观看图片或影视录像资料等方法,形成有关的时间印象、空间印象、实物印象等,并了解其内在关系,把握其本质,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科学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

再次,是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

二、 课堂教学要彻实体现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巧,落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上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增加了过去没有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的是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过程与方法"的确切表述应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如何操作,即程序性知识)来学习什么知识(陈述性知识),让学生学会怎么样的方法(程序性知识)。从认识论看,学习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形式,它遵循着认识活动的普遍规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看,学校教育中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双向传递过程。

从老师角度看,学习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学生角度看,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和兴趣领域的需要,在教师的示范、指导和组织下,有步骤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过程。因此,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其次,方法要灵、活、巧。课程观念的更新为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创造了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有一个根本性转变,即由教学管制者变为教学民主管理者;由文本知识灌输者变为历史学习引领者;由历史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学习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被动接受学习、无目的的活动学习、解题式学习、死记硬背的被动思维)转变为新课程的历史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接受学习、主动开展历史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填鸭式灌输,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重在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忽视,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自主性探讨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新课标特点,切实做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学中得到好的熏陶与锻炼。

三、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高中历史新课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效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74-02

2010年暑假,甘肃教师参加了新课改网上通识培训,秋季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在高一全面推开。如何实施新课改,如何在新课改下上好高中历史课,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新的课题。到2013年,全国除了广西以外,其他省份的高考均是新课标高考。而青海、、甘肃、贵州在2013年是实行新课改之后的首次高考。新课程理念逐渐渗透到历史学科的高考中,也成为历史学科高考发展的大趋势。弹指一挥间,新课改在我校推行已经三年了,在这三年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标、新教材、教学过程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对于如何在新课标下上好历史课谈谈我的体会。

一、打破思维定式,建立课改观念

过去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记忆,强调教师要讲得全,讲得细,讲得深,讲得到位,并且以此作为衡量好教师的标准。好像教师不讲学生肯定不会,考试肯定要吃亏,学生的学习目的好像都是为了应试。并且强调学生对知识点记忆,甚至过分强调“记死背硬”,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历史失去信心,关键是“我记不下”。但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种教育观念已经妨碍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堵塞了学生的实践渠道。因此,这种教学理念必须改革,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真正认同课程改革。

二、以课标为依托,整合课程内容

历史新课程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取模块式教学模式。新教材高度概括,历史跨度大,基础性知识介绍得较少;专题式模块教学将知识之间的联系割裂,不利于全面透彻地理解;有些章节内容“繁、难、偏、杂”,观点超过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如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安排了中外历史上9个影响较大的改革实例,其中,中国4个,外国5个,时间跨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真是古今中外。新课程教材虽然避免了高中历史旧教材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但也存在着许多“硬伤”,学生印象是“突如其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教师感觉“老虎吃苍蝇——无从下手”,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操作,更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适当整合教学内容是有必要的,从而更好地凸现新课程的优势,弥补其不足之处。

三、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

历史教科书经过多次修编,它有许多新内容、新目标、新理念、新教法,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而教师一般都存在着知识结构的缺陷,懂文科的教师往往不懂理科,知识体系不完整,综合课教师不仅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更缺乏对综合知识进行整合的方法和能力。如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涉及哲学内容;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重大进展”,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这两课涉及到物理、生物、化学方面知识。所以,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实施综合课程难度确实很大。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教师完善知识结构,迅速掌握新的教材教法,落实课程目标,体现课程理念,凸显综合特色呢?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高二以来,我校采取了以年级组为单位集体备课的形式,有利于学科之间交流合作,提升了老师们的文化修养。

四、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

认识到新课改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让学生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历史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学过程中,我把“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把“思”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深度。让学生从“乐学”到“会学”,我把这一过程称为“快乐思考”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我在实际教学过程别注意这几个环节:其一,上好前言。成功地导入教学,就能先声夺人。其二,结合历史人物活动,增强历史的感性,而不仅仅只是一些时间地点过程的叙述。其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图片、视频中感受真切的历史场景。教学环节中的“思”。获取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知识,所以学生要学会的不仅仅是基础知识,更要注意思考“我是怎么理解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问题应该怎样去思考”。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出评价、剖析。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有着很关键的作用。

五、提高教师素质,适应课改需要

高中历史新课标范文第3篇

1.制定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牢牢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可以选择一些具体鲜活的实例,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由于新课程特别关注和强调要改变传统课程,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强调通过教与学要求学生逐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可通过采取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方式,以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三专题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为例,设置问题探讨“美国联邦政府在启蒙思想指导下并结合国情如何进行制度创新的?”这一探究题,以此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又设计“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有何异同?中国封建君主制和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一比较题,以此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认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精华,民主政治也是多样性和独特性的,而且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时也是可以借鉴的,从而来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制定教学目标还要依据对学科知识的分析和对学生的分析 。

历史教学中培养分析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在知识和能力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合培养的情感和态度目标,然后根据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分析,按需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行选择。要设计好教学目标,做好对课程目标的理解、研究,做好对学科知识、学生和社会的全面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

3.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相结合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且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因此,备课时,教师要在新历史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个体的情绪、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准确把握教材,制定出适合本节课各层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如“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的教学目标设计可以有:“能联系现实,说出自己学习后所受的启发。”这样的设计既能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又能让他们谈出自己的个性化的认识。 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体现了基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在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顾及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

高中历史新课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 历史教学

“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笔者认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更加科学地揭示了高中历史课程的特征和作用,明确了高中历史课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历史学习的深刻性和扩展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揭示了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目标。因此新课标倡导的基本教育理念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一、传统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目的以单一知识灌输为主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单向输出过程,注重的是如何把教材中的知识让学生全部学会,因此教学就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钻研教材,教好教材,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相对封闭,缺少讨论发散

教学过程是封闭性的,全凭一张嘴巴和一块黑板,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教学容量受限制,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鲜活性无从体现,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动性很少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基本上得不到培养,整个教学过程死气沉沉,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课本内容大多也是知识的汇集,很少有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的选文和问题,基本上也没有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对某一问题的深刻理解而出现的资料;课后作业的设计也是相当单一和固定化,很多都是带有明显暗示性或提示性的问题,作业的答案就在课本中,答案是唯一性的,学生只要翻书就会写作业,学生成了单纯的“搬运工”,只要把课本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转移到作业本上,就算是对这个知识学会了。

(三) 评价方式单一,无法促进学生进行反思

教学评价的手段只有考试,无论大考,小考,还是期中考,期末考,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尺。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遇到问题后只会翻书,等待老师抄写正确答案,不会动脑思考,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更是力不从心。

二、“新课标”下历史课程新特点

(一) 课程结构由“模块”加“专题”构成

2003年以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主要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出现了焕然一新的课程结构,即“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I)、历史(II)、历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二) 教材内容由通史向按照历史发展时序,古今贯通、中外混编的专题转变

传统教材内容是由通史构成: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和世界通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高一年级学习的是中国近现代史,高二年级学习的是世界近现代史,高三年级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史。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把新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打破了传统的教材内容按通史编排的体系。在每一个模块中都采用专题的形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古今贯通、中外混编的编写体例。构建了高中历史新的教学体系。

(三)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标”和传统高中历史教学大纳相比,主要的不同就是课程目标的不同。在新课标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尤其是这里的“过程与方法”直接体现了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特点。

三、新课标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学新思路

(一)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历史剧表演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便被激发出来。

(二) 更新观念终身学习,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灵魂,要真正做到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观念更新和角色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这个必要,教师应转变以往的那种自己是知识的权威者、是学生的知识宝库的陈旧观念,而应努力使自己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当今,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学生的知识信息不一定比教师少,甚至于超过教师。

(三) 转变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众所周知,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集中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双边活动”成为“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在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构建师生的“学习共同体”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转变教学模式,不仅是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要求,更是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之后,付诸行动的重要体现。

(四)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要注意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切实消除“师道尊严”的“紧箍咒”,努力建构起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

高中历史新课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改革浪潮已经涌向高中阶段了, 这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 面对新一轮的历史改革, 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学习评价方式,与广大同行探讨。

1 对新教材的分析

新课改中,高中历史教材就变动得非常大,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这样教材具有以下特点:新教材主题突出,有一定的条理性,注重各单元内容间的逻辑联系,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广大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认识历史的发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教材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体现了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精华,将人类文明中最灿烂的部分呈现给学生。与传统教材相比,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这部教材所编写的内容跨度非常大,研究的范围、空间更加广阔。

2. “标”“本”兼顾, 全面准确领会新课标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 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 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价值观念。新课程提倡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助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学生探究还是教师讲授, 传统教法还是新的教法。都需要教师在真正领会新课标、新教材各项要求的基础上, 认真备课、综合把握、灵活运用。凸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协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研究课程标准, 再分析课本, 再由课本回到课标。一般来说, 新课程所产生的新的教育理念的变革, 往往会和教师的传统固有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发生矛盾, 短期内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出现不适应情况, 这是经常出现的现象。但是从教育的前瞻性考虑, 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考虑, 我们的教师必须在认识上,在行动上落实新课标理念。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 也应该想办法去克服。

3.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 所以着眼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 要以学生为本, 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 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1)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 也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 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如“新文化运动”对旧教材中评价新文化运动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 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 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 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 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新理念。《历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鉴于此, 历史教师要鼓励进行思维创新活动, 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 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往教学的最大特点, 在于教师基本上包办或者代替了学生的学习, 没有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因此, 在新一轮课改中, 应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以改革历史课堂为教学突破口, 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氛围, 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 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尽可能使教学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 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 比如课堂讨论、辩论, 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编演小历史剧, 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人文学科,囊括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文化等方方面面,因此单靠教材和教师讲解,难以尽现其原貌。现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师提供了方便。既增加了历史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也增加了历史教学的容量。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多媒体。如《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等,用多媒体授课比传统授课效果要好得多,这些课件可以从网上下载,也可自己做。历史学科资料丰富,课件做起来并不困难。另外还可采用多媒体放映历史知识讲座和历史剧。如CCTV―10百家讲坛的“清十二帝”,学生就很感兴趣。电影《大决战》、《甲午风云》、《开国大典》;电视剧《走向共和》、《康熙王朝》、《成吉思汗》等,也可作为教学的辅助资料,但一定要向学生讲清,历史剧可以“戏说”、“正说”,甚至可以歪曲,但历史知识却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

(5)充分重视讨论课。高中新编历史教材,增设了讨论课,这是国家教材编委会在历史教学改革上的一个新举措。一线历史教师应积极配合,勇于实践,切不可忽略不上。讨论课是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主要问题(如基本概念,重要人物的评价,重大事件等)进行探讨,辨明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体现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有裨益。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课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清楚地了解讨论内容,打有准备之仗;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使讨论向纵深发展,但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最后还要做好小结,澄清错误模糊的历史观念。

4. 更新学习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