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案例教学背景

案例教学背景

案例教学背景

案例教学背景范文第1篇

2008年1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此举标志着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实施。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改遵循贴近学生的原则,主要体现新时期新要求、突出职业教育特性、强调教学方法创新、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特点。修订后使德育课教学内容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更相适应,推动了德育课教学从传统的讲授型向案例性、互动式、探究性教学转变,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与手段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二、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是新课改中提倡运用的一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现代教学手段。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具体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扮演设计者和鼓励者的角色,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积极参与讨论,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绝对主宰,不再简单粗暴灌输与传授,而是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改变了以往教师唱独角戏的通病。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比较适合中职学校课堂,特别是德育课堂。在德育课授课中很多知识点可以与当前发生热点实时相结合、相举证。其次案例教学法用具体的案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极大激发中职学生参与的热情。再则,“有图有真相,一图胜千言”,案例教学法可以最大程度的解放教师凸出学生,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构建高效课堂。

三、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的准备与实施

1.案例的准备

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教育理念,而案例的选择与问题的设置则是案例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所以案例的准备一定要围绕“人”来开展,关注人可以让德育案例教学法走的更高更远。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案例的选择既要典型又要贴近学生实际,既要具备教育意义又要新颖趣味,既要针对性又要梯度性,力求“例理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德育课教师平时要关注时政,关注素材积累,建立自己的案例资源库。

如《职业指导?生涯规划》就业篇第五单元“学做职业人”一课中,我针对电子技术与财会两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围绕“职业人”这一核心,准备了不同的教学案例,电子班用电子行业职业人案例,财会班选择财会行业职业人案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被自己的行业角色带入我预先设置的案例情景中,对问题的探讨就水到渠成,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人定位就更加入木三分。

2.案例教学的实施

在中职新课改背景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围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核心目标进行开展。基本的环节有:案例导入―案例初探―理论学习―案例再探―评价总结―案例延伸,六个环节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情、生情,不可墨守成规。通过近四年的德育案例教学实践,我觉得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对德育学科缺乏兴趣、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获取外部资讯便捷等特点,案例教学法固有环节在德育课运用过程中可以适当简化。重点抓住讨论案例这一中心环节,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设法用最短的时间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如《哲学?生活?职业》模块一第二单元“物质的世界”一课中,我根据哲学理论枯燥难懂不受学生喜欢的共性,又针对不同层次的两个班生情,同样的案例在不同的班级实施过程、探究程度都不相同。对素质较弱的机电综合班采取缩短案例教学

时间,降低案例探究难度,引导学生关注解决“教学重点”上。对素质较好的会计班则采取层层推进,引导学生一探再探,把重心放在解决“教学难点”上。

四、德育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缺乏典型性

好的案例应该具备务实管用的特点,故事再好学生不来电也是白搭,案例选择与问题设置一定要围绕所要阐释的理论。所以德育教师既要关注案例的教育性,更要关注案例的趣味性,做到喜闻乐见典型管用。

比如,《?业道德?法律》第一单元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一课中关于餐桌礼仪的案例教学,我校某位新教师用了电影《安娜与国王》中西餐的场景。电影片段欣赏时学生倒是很关注,但讨论探究环节根本开展不了,明显达不到她预设的效果。究其原因,无非是案例不接地气,缺乏典型性。

2.案例缺乏操作性

在德育案例教学听评课过程中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场景,上课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进行案例探究,会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讨论和互动,从而出现讨论时间过长、小组意见相左、学生反驳教师、课堂嘈杂无序等情况,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当今社会正处于思想多元的时代,而德育问题往往不存在绝对的对或错,德育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案例的可驾驭性和可操作性。

如《职业道德?法律》第六单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课,某位参加优质课评比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准备了“变手机烦恼为手机文化”的案例。这个案例可谓一下击中了学生的痛点,群情激愤,场面完全失控。该案例明显不适合在一所手机禁用的学校以公开课的形式开展手机使用问题的讨论,教师对于缺乏可操作性的案例过分自信,其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

3.案例“案理脱节”

案例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是案例教学法精髓,“以案析理,用理释例”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论学习。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时常会碰到选择的案例“好像能说明问题,又好像不能说明全部问题”的现象,有的案例甚至造成学生理解的偏差,所以切忌出现“案理脱节”现象。

4.案例泛滥

案例教学背景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要强调亲验性。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教学需要中国文化背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原则。并且对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它是为了应用它,以解决我国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工作的产出是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其在实践中能够运用人力资源规划、甄选、培训开发、薪酬、激励体系,来招聘、保留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它的教学方法。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样操作性和应用性都极强的课程来说,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必须重视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探索具有东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一、人力资源管理教学需要东方背景

苏东水教授认为:“现代管理学是东西方各国人民生产实践、摸索总结与不断相互学习的共同结晶,一国的管理教育也应该是立足于本国管理实践与管理文化,不断学习借鉴外部成果的教育体系。”他也指出:“要研究东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在中国企业的实际运用,增强东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可行性,一方面要进一步丰富东方人力资源理案例的研究,尤其要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多年的实践,在融合东方人力资源管理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探索用于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律;另一方面重视东方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理的研究。在充分肯定定性研究价值的基上,在适当领域借鉴西方有意义的定量研究。”

二、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具有显著的不同。首先是自主性:案例教学法将课堂讲授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转换,学生成为主角,教师则成为导演或教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才能,自觉地学习。其次是亲验性:通过案例使学生感受到真实、具体的现实问题,以情景模拟的方式使学生们身临其境,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第三是交往性: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看法,互相启发,开拓思路,有助于相互沟通。第四是实践性: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因而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素质是案例教学法的一大特色。

三、案例教学设计设计原则

在人力资源教学活动中,所选用案例根据用途可以分为课题引入案例、理论解释性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其中课题引入案例可以多选用带有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特色的案例,体现教学内容的东方文化特色;理论解释性案例选用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本土企业的案例,同时兼顾外国企业的典型案例;分析讨论案例选取适合分组讨论或者独立完成的案例,这些案例中矛盾冲突明显且具有代表性。

四、案例教学内容设计

体验式教学内容设计,最主要的就是教学案例的选择。本文研究中将案例分为三大类,课题导入案例、管理理论的解释案例、课后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这些案例要覆盖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所选案例见表所示。

从表中看出案例的选择有如下特点,首先引入案例均选择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相关案例内容,这些多是一些历史典故或故事,在教学活动中不占用大量时间,在起到引入课题的作用时体现出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管理理论的解释案例选择应该紧扣教学内容,能够对相关理论起到解释与示范作用。课后案例分析作业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空间,让学生思考时有一个思辨的过程,同时还要能够复习课程所学内容。无论是解释案例还是案例分析作业都主要以国内企业的案例或国内社会与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案例教学背景范文第3篇

一、歌曲活跃了课堂

在新一轮的地理课改中,我摒弃了过去的课堂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不允许学生打开课本,而是同桌之间共同研究地图,分析地图,得出结论。下面就是一节关于《亚洲地形》的教学。

“刚才我们研究了亚洲的地理位置,下面我们来研究亚洲的地形”。学生找到亚洲的地形图(地图册P4),然后我播放刘欢的《好汉歌》,创设情境。

当刘欢那高亢激昂的“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唱响时,我问道“大河向东流,说明了我们东亚中国的地势什么特点呢?”

“西高东低”,学生很整齐地答道。

“这首歌曲唱响了中国大江南北,刘欢在中国也是童叟皆知啊。听说他马上要去印度办一场个人演唱会,他就可以高歌一曲大河……”我虚构了一个情境,并特地放慢速度,让学生接下去。

“向东流啊”,学生兴奋地唱道。我微笑地看着他们。

看到我“不怀好意”地笑,学生觉得其中有诈,迅速查看南亚的地形图。

“不对”,有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南亚的河流自北向南流”。

“那他怎么唱呢?”我顺势问道。

“大河向南流啊。哈哈……”大家都笑了。

“那他去北亚办个人演唱会呢?”我顺势引导学生读图回答。

“大河向北流啊”,全体唱罢大笑。在学生唱的同时,我画好了各区域的河流流向。

“大家看看亚洲河流流向有何特点?”

“放射状”,通过地图,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

“那我们通过河流,猜想整个亚洲的地势有什么特点?”

“中间高,四周低”,学生看图后回答道。

“那是什么呢?”

“盆地。”学生急切地回答道。

我抿嘴一笑,学生此时感觉到有些不对劲,突然醒悟过来,“又上当了!”学生失落中不乏兴奋的感觉。

“像个倒扣的脸盆”。学生终于正确回答出来了。

“那我们翻开亚洲的地形图,看看我们关于亚洲地势的猜想是否正确”,通过读图,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看图。

“请大家回忆一下,陆地地形有哪些?”

“平原、高原、山地、盆地和丘陵。”

“那亚洲缺少哪种地形?”这个问题设置了陷阱,按照常规思维,学生在找亚洲所没有的地形。

“盆地。”有人回答。

“不对,亚洲有盆地,四川盆地”,另外有人立即反驳。

“丘陵。”有人又有“新”发现。

……

“所有地形都有。”学生终于发现受骗上当了,哈哈大笑起来。

“呵呵,大家终于明白了。那么你们看看非洲和欧洲的地形,它们和亚洲地形有什么区别?”

“非洲主要是高原,欧洲主要是平原地形,亚洲都有”,学生回答道。

“那说明亚洲的地形单一呢还是复杂多样?”

“复杂多样。”

“那我们来总结一下,亚洲的地形的分布情况。”

“高原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部,平原分布在四周,地形复杂多样”,学生总结道。

通过对地形分布的认识,进一步引导学生验证刚才对亚洲地势的猜想和对河流流向的认识。

下课铃响了,我又播放起“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学生们在热烈奔放的音乐声中收起了课本,期待着下节地理课的到来……

二、“错误陷阱”,需要精心设计

高中的地理理论性比初中强,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然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规律,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比如在高中地理农业的特点的教学中,过去一般是直接告诉学生具有两个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但在新课改的思路指导下,我改变了过去的传统教学,而是让学生寻找规律,得出结论。下面就是关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片段:

……

“大家要看到大面积的甜菜播种,应该去哪儿?”

“北方”,学生回答道。

“如果看大面积的荔枝园呢?”

“南方地区”。

“我们在小学学习过《晏子使楚》,文中提到‘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那我们通过对以上三种农作物的分布,可以归纳出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呢?”

“地域性”。

“刚才所举的例子,是什么因素导致农业的生产具有地域性呢?”我引导学生思考。

“自然因素”。

“那还有别的因素影响农业的地域分布吗?请举出实例!”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纷纷议论起来,最后有同学举起了手。

“我发现城市附近多有塑料大棚种植蔬菜。”

“商品性蔬菜种植在城市附近,这又说明了农业地域性受什么影响的呢?”

“市场和经济”。

“对,农业的地域性还受到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我肯定道。

“在我国以‘以粮为纲’的年代,国家强调宜粮地区必须种植粮食,但是现在却提倡调整农业结构,对农业的地域性也存在着影响,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因素会影响到农业的地域性呢?”

“国家政策”,学生答道。

“那我们刚才提到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农业的地域性呢?”

“自然因素、国家政策和经济技术因素等”,学生总结道。

“芜湖能够种植水稻、油菜吗?”我又抛出了问题,引导他们思考。

“可以”。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设置了一个“陷阱”。

“考虑开学后会比较忙,刚过完年,我就特地去郊区看了看,”郊区真得很美,金黄的油菜花遍布田野,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在那一块块金黄的稻田里,农民正在辛勤地收割,有些金黄的稻穗遗忘在稻田里。暮色里,远山围在人们的身边。农家的孩子们在地里拾着稻穗,有时起身看山,有时低头沉思……”学生沉浸在我描绘的农村美景中。

“不对,你说的不是事实。”突然有学生反驳道。

“难道芜湖不能种植油菜和水稻吗?”我故作诧异地问道。

“芜湖确实可以种植油菜和水稻,但是这个季节你看到油菜花和成熟的稻穗不可能,现在不是时候。”该生理论道,其他同学也突然发现我在说谎,恍然大悟。我此刻在一旁微笑地看着他们议论,指出我的“错误”。

“既然芜湖能够种植油菜和水稻,而此时又看不到,说明了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呢?”

“季节性”。

“那我有个问题,我们春节吃到了新鲜的辣椒,而夏天才是辣椒的丰收季节,这又如何解释呢?”有个学生问道。

“非常不错的问题,值得思考。”我向那位同学竖起了大拇指,“谁帮这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呢?”故意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探究。

这下好了,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议论开来,有的说农业生产有季节性,有的说没有季节性,煞是热闹。

“由于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不再具有季节性了”,有个学生起来发言。

“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即使是反季节蔬菜,那也是通过大棚温室、控制棚内的温度、改变光照等等,模仿的还是蔬菜生长的季节气候。所以我认为农业生产还是具有季节性。”

“非常不错”,我赞许道,“即使是反季节蔬菜,我们也是要建立符合蔬菜生长的小气候环境,所以我们说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

我又问:“芜湖去年可以种水稻,今年可以种,那明年还可以种吗?”

“可以。”学生整体回答道。

“那又说明了农业的什么特点呢?”

“周期性。”

案例教学背景范文第4篇

(一)标题

一般地说,案例有两种标题的方式,一是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如反映课堂教学事件的“一阵沉默之后”“哄堂大笑之后”,反映与学生交往行为的“闷葫芦会讲话了”等;二是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分离出来作为标题,如“拒绝将情感教育强加给学生”,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知识的教学,身体力行,自然渗透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

(二)引言

主要描述一下事件的大致场景,隐晦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到的主题。引言的目的主要有:一是引言可以使读者对案例的事件和主题大致有些了解;二是引言可以起一个“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使读者有一种阅读上的心理准备。

(三)背景

案例中的事件发生在一定的时空框架之中,依托一定的背景。在案例的叙述中,对背景的交代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案例中问题解决方法的分析、评判离不开背景,完整地把握事件的原委也离不开背景。

背景的叙述可分为两个组成部分:间接背景和直接背景。在直接背景与间接背景的描述上,一般间接背景在前,略写;直接背景在后,详写。

(四)问题

案例区别于一般事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明确的问题意识,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在论述中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展示问题。

(五)问题的解决

问题发现以 后,解决问题就成了重要的一环。这部分内容需要详尽地描述,要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会涉及到问题解决后初步成效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这部分内容是整个案例的主体,切忌把问题解决简单化、表面化。案例之所以与其他文体不同,一个突出 的特点就在于它对事实记叙的详细、对问题解决过程描述的细致。当然,在教学中也会遇到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案例虽然真实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未出现,但可以把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和打算罗列出来,以供读者参考、评论。

(六)反思与讨论

案例教学背景范文第5篇

人力资源管理学科20世纪80年代才进入我国,尚属较新的学科领域,与其他许多学科特别是文科相比,它是一门以理论性为基础偏重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其教学目的不单是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更要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并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和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具备开阔的视角和良好的管理能力,能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才。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授课方式、考试模式仍然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对此,本文以教学案例法的运用为例,以期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枯燥的课本讲授和一些传统的教学法而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实用性强。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扩展视野,提高实践能力。②互动性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鼓励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锻炼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但是许多高校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仅仅局限于讲案例、举例子、做习题的过程,教学方法上仍然侧重于教师单向讲授为主,案例也缺乏代表性、时效性,并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形而上学的案例教学法对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水平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二、选择合适的案例是组织好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前提基础

所谓合适的案例,主要是指案例中涉及的背景资料、数据原则上应该真实,这样才具备可参考性和借鉴性;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能跟得上知识经济发展的潮流,年代久远的案例可能经典但在现代管理运用中或许已不适用;案例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书本理论基础之上,完全脱离理论的案例缺乏说服力,学生难以掌握。最重要的一点是,案例应该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的特点和特色。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我国高校刚开设和逐步推广的时候,引用的书本教材很多是国外专家教授编著的,案例也主要以欧美发达国家的案例为主,结果在案例教学的实际运用中,很多学校和教师发现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民族不同、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不同、工作方式不同等导致了差别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此,案例教学必须注重应用符合我国企业管理特色的案例。案例不单来源于教材书本,还可以来自教师的亲身经历和实践调查。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必须避免“闭门造车”,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和管理工作实践。

此外,选择的案例要便于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不一定设计统一的参考答案,而将讨论和参与的空间留给学生和课堂;选择的案例要具备系统性,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和知识体系形成有机的整体,既要注重代表性个案的教学讨论,还要强调案例教学的整体过程,更要通盘考虑课程与案例之间的承前启后和相互衔接。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主要过程

(一)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在准备好案例的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比如熟悉案例内容、了解相关理论知识、查阅有关背景资料、并围绕案例理清自己的思路。

(二)抓住阅读关键,深刻理解案例情景

人力资源管理受着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政府、社会的影响,要想做好案例教学,必须深刻理解案例的背景。在阅读案例、理解背景阶段,指导学生理解背景因素如何对人力资源产生影响,重点指导学生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方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应掌握的主要背景知识有:社会文化背景、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企业发展历程、管理任务和事件等。并非所有的背景和信息都要求是准确、有根有据,有时需要根据已知信息推断分析未知结论和所要的信息。

(三)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小组讨论

根据班上学生人数的多少,以5-6人或7-8人为一组组织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挥头脑风暴法的作用,发散学生思维,鼓励创新性的、个性化的思路和认识看法。最后形成共识,由小组推荐代表总结发言,当然,小组中学生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结果时,也可以将各自的想法予以阐述。最后,由教师简单回顾案例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找出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分析经验,讨论小组结论,得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四)做好案例教学后的总结

凡事都有一个运用、总结、完善的循环过程,对于案例教学同样如此,每位教师只有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学生特点、社会地域环境差异性,在案例教学的运用中寻找不足,不断总结,才能建立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案例教学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除了纯粹的案例之外,还可以开展仿真模拟教学,成立模拟公司和模拟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学生参加模拟人力资源招聘、签订合同、制定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绩效考评等多个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开展性格测试游戏、管理游戏、团队合作游戏等。真正帮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管理实践的积极参与者,使课堂成为语言和能力实践的场所,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若渴的热情。总之,案例教学法虽然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已经逐步普及,但仍然有许多有待创新和完善之处,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改革。

参考文献

[1]戴良铁.MBA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