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字文化起源

汉字文化起源

汉字文化起源

汉字文化起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象形文字;道德根文化;文理基因

1 根文化的基因系统

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根文化。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都有一个共性的现象。每当历史进入转折期,步入兴盛阶段时,都会伴随着文化的复兴运动。而且每一次文化的复兴都会回到历史文化的源头上,在文化基因、在根文化中重新发掘创造的潜力,然后才会创造出更辉煌的成绩。

欧洲文化借助研究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站在欧洲古文化的源头活水中汲取精神营养之后,从而开创了欧洲文化的新纪元,推动了整个欧洲的全面发展。

在中华传统文化以2500年前出现的轴心时代为分水岭,2500年以前的文化是中国的根文化时期,主要以伏羲的易道文化、黄帝的法道文化、老子的德道文化为核心,所以2500年之前的文化又称之为道德文化。道德文化是其后世各种新生文化的主根,故又称之为中华道德根文化。

世界各民族根文化的基因系统,全都具备着三大系统,性慧基因系统,文理基因系统,以及字形系统。不同的只是由于历史进程中的各种原因,造成许多民族的文化基因发生了断裂、消失和异化。唯独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的基因,在世界上是保存最为完整。

性慧基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先天文化基因系统。在文字语言为产生之前,人类是处于自如地应用性慧文化基因的过程,这个过程极其漫长久远。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交流处于不需要语言作为传递工具就能相互没有障碍交流的时期。在中华土地上,直至黄帝时代苍颉创造文字,这种文化基因仍然还未退隐消失。

但是由于人类后天智识思维系统逐步萌生,人们完全运用性慧文化基因就能相互彼此完全了解和交流的状态开始出现障碍。交流需要载体和工具来表达慧性思维中的内容,同时又使后天智识能够解读与掌握,从而与慧性思维同步把握。因此,道德根文化中基因系统的第二系统,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应运而生。

人类各民族的文字,包括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象形文字隶属于中华根文化基因中的文理系统。巴比伦人,苏美尔人,埃及人,玛雅人的文化,中全都存在着与中国相同的文理基因系统。他们的先民都有使用图画和象形文字的遗迹。欧洲许多地域也同样存留着岩画的遗迹。这些共性现象,说明人类发展之初的根文化基因具有同源性,同样存在着“文理”向“字形”发展的过程。但是,世界各国现代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并不具有根文化基因的特点,不能把拼音文字当成根文化的基因或人类文化的原生态。

2 东西方对语言和文字的不同观念

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细胞即文字和语言,这是两个基础元素。文字和语言,是构成文化特色的细胞,所体现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为不同的语言和文字必然造就出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土壤基础,由此而诞生出不同的文化、科学、哲学研究方法。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范畴篇》:“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口语是记录心灵经验的符号,而文字是记录口语的符号。”所以西方人对文字的理解用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的话说:“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表现语言”。所以西方文化对语言和文字在社会交流中的工具功能非常侧重。

其实,文字和语言的关系绝非如此简单。文字和语言是两套独立的代表概念的符号系统,任何文字系统都有其内在独立性,都有语言所不能具备的功能。尤其是汉字,中国的“语”和“文”是分离的,中国的文字是可以各立独立存在,而又被各种“语言”所共用的。

3 拼音文字的产生

公元前5000-4000年左右,埃及象形文字也有取材于自然形态,与汉字一样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绘画,及表达思想的记号,也是表现声音的符号(其写法能表现发音的方法),这种符号后来被视为声音符号的起源。

在公元前1500-1000年左右,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因与埃及人交易,饱学的僧侣们把简单的象形文字,改写成有秩序的字母,其对商业交易帮助很大。而希腊人也因与腓尼基人交易,进而认识了字母,在公元前400年左右被予以采用。由于希腊人文化水准高,他们还发明了表达母音的文字,并把各个字母加以整理与美化。同时把腓尼基人由右至左的读法改成横写的由左至右。这就是现代西洋文字左起横写的起源。即拼音文字是三千年前由腓尼基人因为商业需要而创造形成的一种文字。这种文字作用于商业,方便易记,容易掌握,所以很快被西方民族采取。

但是这给整个欧洲带来了历史性的不可治愈的伤害。从欧洲考古的岩画遗迹看,欧洲的先民同样曾经使用过象形文字。但是拼音文字的出现,使得欧洲的先民们在他们的根文化基因中,没有保存和延续使用古老的文理基因系统,图画与象形文全部都失传。而拼音文字彻底取代了欧洲地域文化基因的文理系统。

很可能就是因为拼音文字的推广运用和取代,才导致了欧洲象形文字的彻底消失,从而产生了整个欧洲历史文化辨识的严重断裂层,使欧洲人无法追溯到三千年以前,去解读和认识自己的历史文化。

4 汉字的产生

诞生于人类文明发生的源头泉点之上的最古老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从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史迹来看,世界各民族都诞生过自己的象形文字,只是这些象形文字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如埃及象形文字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还有古代印度的梵文、古希腊文字等等,都随着古代文明的消失而湮没。汉字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全面保存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古老的文字。

在道德根文化之中,文和字的本义,是两个各自完全独立的系统,文是文,字是字,绝不能混为一团。中华道德根文化基因中的文理系统,既包含着最原始的图画,也包含着象形。

文理基因系统才是人类文明发生原点中的最古老的文字。文理系统中的图画和象形是后天智识载体工具逐步产生与形成的基础。这就是人类的“有记录的文化”的开始。

文:甲骨文的这个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本义指:花纹;纹理。《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文即纹,如脉络,依类象形,能够独立表现事物。理:《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因此,文与理可以共同构成这一基因现象的经纬。

从这里,我们要了解西方文化基因的不足,西方根文化基因片段的丢失,才是整个世界产生疾病的根源。这些问题全都迫在眉睫,亟待全人类的补救。

但是,西方根文化中的这些天然缺陷,在中华根文化之中全都可以找到预防和避免的良方。因为中华道德根文化是最接近自然真理和规律的一种根文化,中华道德根文化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人类理解并尊重着大自然,人(下转第301页)(上接第139页)和天地是同生共存的,人类从未将自身凌驾与自然之上,东方文化中的尊道贵德是人们天然的共识,所以中华道德根文化是基因齐备而且完整的文化系统。

所以中华道德根文化的复兴,势在必行,而且必定会迎来一个被世界各民族共同认同并研究实行的时期。

【参考文献】

汉字文化起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词汇自测定方法 汉字 起源 字测定方法

当代国内学者主要运用考古文物资料来测定汉字的起源年代,由此得出的结论因“对资料的不同定性及汉字起源在阶段上的不同认识而有所不同”[1](P239),有“三千多年说”[2](P16)、“四千—五千年说”[3](P55~58)、“六千多年说”[4]、“七千—八千年说”[5]、“八千多年说”[6]、“九千多年说”[7]、“盘庚迁殷至武丁时期说”[8](P74)。随着新的考古发现,未来还有可能出现更多关于汉字起源年代的说法,因此,笔者认为,仅仅依靠考古学的方法只能把年代一步一步向前推移,无法科学地测定汉字的起源年代,不可避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意大利著名语言学家阿里内(Alinei,Mario)提出了“词汇自测定方法”[9~12](lexical self—dating)来测定印欧语言分化的具体年代。这种方法用于建构测定汉字起源年代的新方法,弥补了我国汉字起源研究在方法上的不足。因此,笔者试图提出基于汉字自身来测定汉字起源年代的方法,称作“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本文讨论该方法的理论背景与基本观点,论证其理论可能性。

一、理论背景

20世纪90年代,阿里内等人根据“乌拉尔连续理论”[14](P3~14)(The Uralic Continuity Theory)提出了“印欧语言研究的旧石器连续范式”[11]、[13](The Paleolithic Continuity Paradigm for the origins of Indo—European languages,以下简称PCP)。他们认为,语言的历史要比传统理论界定的几千年久远得多,按照托拜厄斯(Tobias,P.V.)的观点,语言的历史至少要追溯到距今250万~100万年的“能人时代”之前[15](P87~94)。与语言一样,词汇的历史也相当久远,应该按照人类进化的整个进程对所有语系及其语言的词汇发展进行历史分期(lexical periodization)[13]、[16](P132)。

为测定印欧语言起源及分化的时间,阿里内在指出其它语言年代测定方法——如最早文字记录测定法、语音嬗变测定法、词源测定法、斯瓦迪士[17~18](Swadesh,M.)的语言年代学方法(glottochronology or lexicostatistics)的各自特点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词汇自测定方法”[9~12]。作为文化与语言系统之间的接口(interface),词汇记录着言语社团无数次文化历史变革的轨迹,是言语社团历史的全景体现,词汇的历史对研究言语社团的历史与文化发展有相当大的价值,透过词汇这面镜子可以看清语言发展的整个历史。具体说来,一个词就如同一个考古现场,它揭示的不是某个单一时期的历史,而是像考古层位一样揭示了多个时期的历史,测定一个词产生的年代与考古一样,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相应的层位与之对应。只要词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事件本身发生的年代可以确定,词产生的年代就可以测定。根据词的不同性质,词汇自测定方法区分了“历史可测定指称对象”(historically traceable referents)和“历史不可测定指称对象”(historically untraceable referents)。人类劳动的所有产物和绝大多数社会产物都产生于特定的时间,指称这些对象的词的产生年代一般是可测定的,而那些用于指称自然产物、先于人类存在的事物、情感和抽象概念的词的产生年代一般很难测定,甚至不可测定。

二、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的基本观点

(一)汉字的历史相当久远

阿里内等人提出的PCP了吉布塔(Gimbutas,M.)的“黑海——里海起源说”[19](P155~198)和伦夫鲁(Renfrew,C.)的“小亚细亚起源说”[20],认为印欧语言的分化时间不是红铜时代也不是新石器时代。印欧语言从原始印欧共同语分化成各种非标准变体或方言的过程极为漫长,到冰河时代结束时(距今约1.2万年),原始印欧语已经分化为原始凯尔特语、原始意大利语、原始日耳曼语、原始斯拉夫语、原始波罗的语。自旧石器时代以来,这些语言的使用者就一直生活在欧洲[13] 、[16](P135)。

汉字文化起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汉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一、选题定位

写中国字,做中国人!但是对于中国汉字,只有亲近他、了解他,才可能喜爱他、才能更好地表现他,所以汉字文化是孩子们必须了解的。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汉字》一课,恰好能给予学生一个接触汉字,感受汉字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的机会。

二、技术优势

对于本专题,在常规教学中会出现以下两个难题:

1.汉字是表意文字,由图形发展而来,其内在艺术性、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身的形象美在常规教学中很难得到充分展示。

2.“汉字”专题讲授需要大量资源的补充支持。

那么,利用信息技术就能使以上两个问题迎刃而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色彩丰富、生动性增强,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汉字,亲近汉字,也有助于教者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策略目标

对于本课在设计前我思考最多的是三点:学生缺少什么?学生需要什么?信息技术可以给予什么?对于前两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孩子们普遍缺少对汉字文化的认识,他们中的大多数不知道中国字符号性的优秀,也因此无法意识到古人的聪明!他们需要感受到文字,经历一次愉悦的文化洗礼。对于第三个问题,我想结合我的具体设计进行介绍。

有以上三个思考,本专题的教学目标就很明确了:

1.知识目标:了解汉字的历史和特点,感受汉字的魅力。

2.能力目标: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享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感受汉字构造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四、设计理念

以信息技术为桥梁、以兴趣教学为主线、以创设情境为手段、以了解汉字为目的。

五、教学设计

现在我来具体说一说我的教学设计,同时也是来具体回答前面所提到的问题:信息技术可以给予什么?

(一)走进汉字王国

这一环节作为本课的导入,通过播放动画《有意思的汉字》,给予学生任务性问题:说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播放由汉字演绎的动画,展现了在常规教学中所难表现出的形象美,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为下面的学习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遨游汉字王国

(设计意图:因为整个课件基调都是在童话般的氛围中开始的,那么为了配合这样的情境,将教学重点部分的三个模块,设计为“三扇大门”。并且画面中右侧的“资源导航”为这一环节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信息,使课件既可以是教师课上的讲授课件,又可以成为学生课下的自学课件。

第一模块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汉字。我国的汉字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中国最早的字是什么?又是如何发展演变呢?让我们共同打开王国的第一扇大门――汉字之史。

⒈汉字起源

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那么从古至今,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都有哪些呢?它们的可信度又是多少呢?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吧!

在这里提供了四种起源说,它们分别是:a.结绳说;b.八卦说;c.仓颉造字说;d.图画说。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让学生结合课件所提供的图片和可信度的解说自主阅读,确定“汉字起源于图画”。)

⒉汉字演变

结合刚才所学,观看视频《汉字形体的演变》,提出任务性问题:你能尝试着概括出汉字演变的过程吗?大体过程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视听,认真归纳。通过对“汉字之史”的学习,完成了知识目标中提出的“对汉字历史的了解”。)

第二模块

有人说:“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学习汉字能使人变得更聪明。”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打开王国的第二扇大门――汉字之奇。

⒈构造方式。“六书”即为: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e.转注;f.假借。其中前四个是指造字之法,后两个为用字之道。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师生共同观看视频讲解,并结合文字定义,互助学习,得出结论。)

⒉自我检测

(设计意图:这是利用Flash自制的一个检测游戏,通过以上的学习,检测对四种“造字之法”辨析和理解,做到即检即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有效的完成了知识目标中提出的“对汉字特点的了解”。)

第三模块

(设计意图:为了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第三扇大门――汉字之趣,让学生在游戏和生活中进一步体味、感受。从而完成情感目标中提出的“享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致谢汉字王国

(设计意图:为了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即“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我设计了最后一个环节:致谢汉字王国。)

⒈七嘴八舌话汉字

研究探讨:⑴你认为汉字会在电脑时代被淘汰吗?⑵你认为汉字会被拼音文字所替代吗?⑶你认为现在的书刊中常常有汉字夹字母的情况好不好?

(设计意图:在之前所学基础上进行探究,进一步认识了汉字的价值,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达到理性思维阶段,自觉维护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⒉ “啄木鸟行动”

开展“啄木鸟行动”,分组到校园或街道调查错别字、不规范用字和不准确拼音等情况,并形成报告,请有关部门及时纠正。

⒊给我留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讨论、交流,便于学生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实现了教学难点的实破,从而也使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拓展。)

(四)结语

汉字文化起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出土材料;刻画符号;汉字形成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3-0141-03

文字是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字起源是科学的重大课题。①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形成,汉字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因此,汉字起源与形成的研究是中华文明起源及文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刻画符号是研究汉字形成的可靠出土材料。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探索汉字形成的相关问题。

一、一元论与多元论

关于汉字的起源,最有影响力的观点是“图画文字说”,即认为汉字来源于图画。这一观点被称为“一元论”。

与之相对,一些学者认为汉字的来源并非一元,图画仅是汉字的来源之一。这一观点被称为“多元论”。郭沫若先生据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刻画符号提出图画并非文字的唯一来源。他说:“刻划系统是结绳、契木的演进……应在图形系统之前……任何民族的幼年时期要走上象形的道路,即描画客观物象而要能象,那必须要有一段发展的过程。随意刻划却是比较容易的。”“中国文字的起源应当归纳为指事与象形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应当发生于象形系统之前。”②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发现后,杨建芳先生把它们与西安半坡的刻画符号联系起来考察,认为“在古代黄河流域,实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文字系统。一种是指事文字或刻文字,另一种是图画文字或意符文字。这两种文字的出现都相当早,而且流行于不同的地区。大约在龙山文化时期,由于文化的相互影响,指事文字传播到山东一带,而图画文字则输入中原地区。”③汪宁生先生根据民族学的相关资料指出,文字不仅仅起源于图画,是由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和图画记事引导出来的。④刘钊先生也指出,就整体来说,汉字来源于图画,但汉字绝非只有一个来源。⑤伴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出土刻画符号材料的积累已十分丰富,我们对其进行了全面收集整理。⑥发现海岱地区、太湖流域、澧阳平原等全国各区域发现的刻画符号,既有简单的刻划,逼真的描摹,还有较为复杂的组合符号;既有陶工的标记,又有巫师创作的祭祀符号……这些不同区域文化的刻画符号各具特点,它们在各区域文化的孕育中产生,是区域文明发展的体现。文字的构成演变只能是“符号”的构成演变。各区域的刻画符号或独立发展或通过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或多或少均对汉字符号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我们认为汉字的起源是多元的。

二、关于“汉字突变论”

“汉字突变论”是李万福先生提出的一种汉字形成理论,主要观点为:汉字是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创造出来的;甲骨文出现之前,不存在表词符号逐渐积累的漫长过程;巫师是文字的创造者。⑦李先生对中国境内30多处遗址中发现的刻画符号进行了分析,统计出各遗址符号总数、种类及所占比例。其中殷墟小屯遗址符号的数量是150万,种类为4500

收稿日期:2017-01-09

*基金项目: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新石器刻画符号与汉字起源研究”(ZDI135-1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字发展通史”(11&ZD126);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4-gh-723)。

作者简介:牛清波,男,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讲师,文字学博士(南阳473061)。

个,显然李先生的统计对象是殷墟甲骨文。这样“从8000年前贾湖旧石器文化遗址(按:当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到甲骨文出现的商代晚期,符号总数为1501446个,其中甲骨文约1500000个,占99.9%;甲骨文以前的符号约1446个,占0.1%……商代晚期300年间积累的符号大约是以往4600多年所积累符号的1000倍……商代晚期300年间创造的符号种类是以往4600年所创符号的6倍……从总数看,甲骨文的增长速度是原始符号的16286倍;从种类看,甲骨文的增长速度是原始符号的108倍”。基于此,李先生得出结论:文字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突变”形成的。⑧

我们认为李先生的统计对象性质不一,比较分析及其推论不妥,“突变论”难以成立。殷墟甲骨文是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半坡等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尚不是文字。将其一并纳入统计范围,所得结论是不科学的。通过中国早期刻画符号的深入考察,我们认为文字体系是在漫长的时间内“渐变”形成的。西安半坡等仰韶文化聚落遗址的刻画符号距今7000―5000年,其中个别符号可能是陶工所作的标记,但大部分主要是为了优化提高聚落内共同协作的效率而创造的;双墩文化刻画符号距今约9000年,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具有一定表意、计数和简单的记事功能,是一种地域性符号;大汶口文化的刻画符号距今5000―4500年,它们是巫师发明的祭祀符号;良渚文化的刻画符号距今5000―4000年,这些符号多单个出现,也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连续出现在同一器物上。良渚文化已跨进了文明的门槛,这些连续出现的符号透露着文字出现的信息。分布在祖国大地上的这些符号,绵延数千年,因社会的需要而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而丰富。它们不断积累符号素材,完善符号创制方法,探索符号的组合原则……为文字的出现和文字体系的最终形成做了长期的准备。因此,裘锡圭先生说:“汉字这类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它们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⑨

三、汉字的形成背景

我们将186批中国早期刻画符号置于古代文明演进的视野下细细分析,发现汉字的形成有着广阔深厚的背景。它吸收不同区域文化的营养,为汉字的形成夯筑了厚重的根基。古埃及的圣书字(Egyptian Hieroglyphic System)、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Sumerian Cuneiform System)、中美洲的玛雅文(Maya Hieroglyphic System)和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上独立起源的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它文字都中断了,只有汉字沿用至今。我们的汉字生生不息,永葆青春活力,历久弥新。它长寿的原因很多,已有学者进行过专门研究。我们认为汉字形成的广阔背景是其绵延不断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华灿烂的史前文化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这种文化“既是多样的、不平衡的,又是有内在联系和相对统一的”。中原地区处在核心位置,它吸收了各方面的先进因素,形成了绵延至今的华夏文明。从新石器时代遗址与墓地的情况来看,公元前4000年前,先民拥有的物品基本相同,社会相对平等。公元前4000年后,这相对的平等被打破,中国史前文明的进程自此开启。公元前4000年前,黄河流域的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北辛文化,长江流域的彭头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淮河流域的贾湖文化、双墩文化等区域文化中发现了刻画符号。在不同区域文化的浸润下,它们具有了鲜明的特色。贾湖文化、彭头山文化、双墩文化的刻画符号体现了先民的自然崇拜和朴素的宗教观念。仰韶等文化的刻画符号是先民为了提高生产协作效率而创制的,符号的创制经历了一个过程。起初,也许是个别陶工为了标记工作进程所作的标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符号种类渐多,部分符号之间还呈现出一些规律。后来,这些规律性的符号,不仅限于陶工标记制陶进程,还可能用来标记其它劳动进程,在特定的区域内使用。此外,双墩等文化中的一些符号还反映了远古社会的生活情况,比如渔猎、采集等。公元前4000―前3300年,约相当于仰韶文化庙底沟期,大溪文化早中期和大汶口文化早期。这一时期聚落开始分化,从一般聚落中分化出中心聚落,出现了供少数人享用的高档物品。刻画符号的数量增加,种类也更丰富。各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上游地区发展较快。长江流域大溪文化的刻画符号种类明显增多,符号系统性增强。黄河流域马家窑文化中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彩陶符号,有学者指出它们是在彩陶大规模制造的情况下,不同劳动分工造成的结果。此外,马家窑文化傅家门遗址还发现了卜骨,上面刻划有符号,是先民的反映。公元前3300―公元前2500年,约相当于红山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良渚文化时期、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心聚落、次中心聚落和一般聚落的分层结构,城址数量增多,社会分化明显,文明化程度更高。就发展程度而言,中原地区转入由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带来的表面沉寂。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下游海岱文化区和辽河流域的文明化进程加快,发展稳健。本时期的刻画符号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符号形态复杂,一个较为复杂的符号可能由两个或三个符号复合而成。符号载体规格变高,多出现在玉器、斧钺、大口尊等少数人享有的器物上。这些符号多用于祭祀仪式,用于人神交流。符号的创制者是巫师,他们垄断了与神灵交流的特权,为金字塔尖的上层服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刻画符号连续出现,能够记录较复杂的事物,透露着具有记录语言功能的文字的出现。

公元前2500―前2000年,远古社会进入龙山时代。这一时期,规模较大的城址和特大型聚落多见,如山西的陶寺,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和禹县瓦店等处。等级分化更加显著。就区域而言,长江中下游地区诸文化、辽河流域文明衰落,中原地区出现空前繁荣。这一时期发现的刻画符号与文字的关系至为密切。登封王城岗遗址龙山文化遗存中发现了一件残黑陶杯,底部刻划1个符号,形似“共”字。这一符号出现在中原地区,且与商周文字形体一致,格外引人关注。此外,该遗址中还发现了青铜残片和规模较大的城址(可能是“禹都阳城”)。青铜、大规模的城市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二者的发现说明龙山时期王城岗遗址已有灿烂的文明。有学者认为,黑陶杯上的这一符号,已是文字。虽然只发现一个,却弥足珍贵,它带来了汉字形成的信号。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件残陶扁壶,正面、背面各有一个符号,冯时先生释读为“文邑”,认为就是“夏邑”⑩。这两个符号用毛笔书写,且能连读,已用来记录语言。值得注意的是,两符号均为朱书,其载体还沿陶片遍涂朱一周。联系到大汶口文化大口尊上符号涂朱及小双桥遗址的朱书文字,我们认为陶寺遗址的这一现象与祭祀有关。

夏、商、周三代文化一脉相承,它们由中原龙山文化发展而来。祭祀在三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化的传承和统一性来看,中原龙山文化中至少也应有祭祀的因素。这一推论与陶寺遗址中的朱书祭祀现象恰是吻合的。龙山时代,与良渚文化所走的“神权之路”不同,中原地区走的是“王权之路”,这也是它不断发展续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似乎与陶寺遗址中发现的祭祀现象相矛盾,其实不然。我们认为,陶寺遗址中的祭祀现象是吸收其它文化的结果,可能来自良渚文化,也可能来自红山等祭祀发达的文化。赵辉先生指出:“由于社会动荡,中原地区的社会上层形成一种务实和开放的意识形态,在对待来自周围社会的非传统影响时,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的态度或机会主义的策略。”B11陶寺文化的祭祀现象或可为赵先生之说添一佳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汉字的形成具有广阔的背景,正是这片深厚的文化沃土孕育出了传承华夏文明,令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汉字。它传承着悠久的华夏文化,生生不息。它把华夏儿女紧密连结在一起,共同创造新的文明和辉煌。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在各区域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发展形成的。我们要重视中原文化在文明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正确看待其它区域文化的贡献。尽管汉字最终在中原地区形成,我们却不能否认其它区域文明在汉字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下面仅以良渚文化为例稍作分析。良渚遗物中发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连续出现于同一器物上的现象,如良渚遗址中发现的黑陶杯(器口缘刻划8个符号)、澄湖遗址古井群中发现的鱼篓形罐(腹部刻划4个符号)、南湖遗址中发现的黑陶罐(肩至上腹部连续刻8个符号)、平湖庄桥坟遗址发现的石钺(一面连续刻划7个符号)等。黑陶杯上的符号告诉我们良渚先民创造的符号与商周文字非同一体系;黑陶罐上的符号告诉我们当时虽已出现文字,却较为原始。良渚文明虽然衰败了,它创制的文字也未能延续下来,但它积累了宝贵的创制经验,这些文字既是良渚文明的产物也是良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类似的还有海岱地区的东夷文化。丁公遗址出土的刻符陶片告诉我们,东夷文明也曾有创制文字的实验,虽未能传承,却有独特贡献。

注释

①英国学者丹尼尔在美国的一次关于美索不达米亚考古的研讨会上提出,文明有三个要素:(1)有5000人以上的城市;(2)有文字;(3)有大型的礼仪性建筑。日本学者贝V茂树先生认为青铜器、宫殿基址、文字是文明的要素。夏鼐先生在日本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指出,文明的标志“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包括宗教)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秘鲁似为例外,仅有结绳记事),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参见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7、35―36、94页。

②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③杨建芳:《汉字起源二元说》,《中国语文研究》1981年第3期。

④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

⑤刘钊:《古文字构形学》(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24―225页。

⑥牛清波:《中早期刻画符号整理与研究》,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⑦⑧李万福:《突变论――关于汉字起源方式的探索》,《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齐航福:《殷墟甲骨文中句式使用的组类差异考察――以“岁”字句为例》,《中国语文》2014年第2期。

⑨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21页。

汉字文化起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骨;汉字;标识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154-02

一、略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关于汉字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普遍认为,汉字的出现源于符号意识的产生。中国历来有书画同源的说法,由此可推,汉字的起源分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象形,第二种是标记。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多种形态,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如图1。

二、汉字的字形特征及表现

(一)不同时期汉字字形的特点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字的结构由细的线条组成,多用直笔,转弯处大多是方笔,棱角分明,外形参差不齐,字的大小也不统一。

金文是通过浇铸而成的,所以笔画粗壮肥大,特别丰满。在结构和笔画上,金文往往更整齐、方正,图画特征降低,文字的符号性增强。

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指先秦时期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使用的标准字体,相比大篆在字形上简化了许多,笔画更简单,结构更匀称、整齐,线条略带弯曲,偏旁也相对比较固定,字型进一步区域定型化,小篆是第一个规范隶书的诞生在汉字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它是古代汉字与现代汉字的转折点。隶书变古汉字的曲折线条为方折,变弧形为直线,从而形成新的笔画,打破了古代汉字的基本体式,变汉字为扁方形字体。

楷书使汉字完全变为由笔画组成的方块形符号。楷书的书写非常整齐,具有整体感。不同字形的宽窄、长短的造型产生局部参差变化,在整齐之中又不显不呆板拘谨。

草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草书,指不论何体,凡是写的草率,随便的字,都可以称之为草书,是书法中的一种书体。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以后今草和楷书盛行时出现的一种字体,行书具有楷书的基本间架结构,富有艺术气质。

汉字字形的历史演变。是因为文字的社会流通,需要有标准规范的字形,它是由标准字体->变异->再规范->再变异的。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是曲折式,是螺旋式的发展。

(二)汉字与字母文字的特点与区别

中国的汉字构成比较复杂,它更多继承了早期象形的图案;而字母文字就如西方的文化一样,更直白更简单。英文字母字型是具有高级抽象的造型,它不具备东方文字复杂的含义,但它却表明出早期人类的思维方式是简单而抽象的,基本上所有字型来源于自然界的造型。

汉字与字母文字比较起来,其各有各的特点。字母文字的一个显著的历史特性就是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字语言,汉字与字母文字差异很大,最主要的就是因为汉字是源于自然、源于社会,历经历史的沉淀更加趋于完善,是更科学、更理性、更合乎逻辑的文字;字母文字所组成的单词,更像是字母符号进行游戏组合,完全割断了文字与自然、社会、历史的内在必然联系,随着文字的发展,虽然也有了字根、词缀,历史上也不断通过字母的细微变化而产生出新的文字来,即便这样也无法改变其毫无生机缺少理性的刻板的内在实质。这就是这两者之间具有的本质区别。

汉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汉字一个字本身就代表一种或多种意义,这一点,字母文字却不能完成。在中国历史上文人们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书体与书法作品的同时,民间的艺术家也通过他们的聪明才智设计出无数巧妙和很有趣的字体图形。这样看来,汉字不只是象征交流信息语言符号的工具,更像个性品味极强的艺术品而大放异彩。

(三)汉字相对字母文字的优越性表现

现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使用字母文字,而我国则是一直使用象形文字的国家,问其原因,字母文字的鼻祖还是象形文字。汉字的原始雏形源于图画,汉字是图形文字的代表,字母则是拼音文字的代表。但只有汉字在具备文字基本要素的同时,而同时又具备其装饰符号的功能,也就是审美功能,特别是古老象形文字。汉字造字之初就具有图形特征。

字母文字的构成则用几十万个字母组合才能表述,而且创造新词生硬不易;汉字简约,表达同样的内容,汉文简洁精短,英文字母则繁杂冗长;汉字结构优美大方,其书法自古至今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艺术奇葩。

三、汉字在标识设计中的应用

(一)汉字标识存在的价值

汉字标识以其文化性、时尚感及图形化的双重作用在标识设计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站在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审视,汉字无疑是一种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特别是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企业的标志设计,铸就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演进为真正的文字信息传达媒介。

汉字标志的个性化特征使它在标志设计中独具魅力,失去个性的设计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在激烈的竞争中的商业,企业将更加重视运用标志设计来塑造品牌,塑造自身企业形象。与此同时,海外设计将进入中国市场,中国设计也将走向国际市场,设计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局面。是挑战又是机遇,设计既不能一味的守旧,也不能全盘西化,要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广泛地融合世界艺术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也许这才是设计的成功做法。

(二)汉字在标识设计中的表现

在运用古汉字为设计元素的标志设计中,我们要善于从汉字中吸取精华,使之更具意蕴美。中国的实力不断壮大,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人支持民族文化,外国人也越来越多的钟爱汉文化。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一个传统图形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具有特定的标识含义。“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适合中国特点,她作为一种表达的主要形式,传统的汉字书法,印章和中文的艺术形式与奥运会标识完美的结合起来,通过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段,巧妙地把京字转化为一个向前奔跑,舞动迎接胜利的人形。标志以印章形式出现代表了一种承诺,表示中国将举办好这次奥运。借中国书法之灵感,将北京的“京”字演化为欢舞的人,在挥毫间体现“新奥运”的理念。手书“北京2008”如图2借汉字形态之神韵,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千万种表达浓缩于简洁的笔划中。标志主题色运用中国红为标准色,突出欢悦、喜庆的格调,非常富有历史内涵、时代特征和文化象征意义,极具视觉冲击力。这一独具艺术魅力的作品已被世界各界人士所认同,它是标志设计领域通过对中国汉字抽象化,符号化的成功实例。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字具有图形化和符号化的形态语言,其图形符号的特征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大有文章可做。与字母文字相比,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针对汉字这一特殊的、具有自身深厚底蕴的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质。通过完美的构思,加之合适的表达使得汉字标识设计在传达之中有着文化的特质,在文化特质的理解之中促成新企业的发展,在造型之中将生活具体化。在相互关联中在发展汉字标识设计。使汉字标识设计更加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国伦.现代标志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