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强化;有效途径

在现今发展迅速的网络时代,互联网受到众多大学生的欢迎。网络媒介广泛渗透在医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和改变着医学生的思想状态、生活方式,成为当代医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最普遍的工具,成为医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常用的途径,而网络媒介素养则成为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养成良好医德医风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如何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提高医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加强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针对网络传播媒介对所接触到网络媒介的人产生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在高校通过教育教学的方法,提高医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时,能正确地理解和判断网络信息并且有效地创造和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使得医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社会中能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正确地获取信息、辨别信息、利用信息等。

在医学生中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帮助医学生在了解基本的网络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网络媒介的正确态度,提高医学生在接触网络媒介的时能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的能力[1],以便有利于医学生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进步发展服务的一种教育。对于医学生来说,网络的应用不能只局限于生活娱乐,更多的是要有利于对自身能力的提高,譬如搜索网络上的相关医学文献,关注现代医学的发展前景,及时了解医学界新闻,使得网络成为医学生开拓眼界,积累专业知识的渠道。在高等医学院校,指导医学生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媒介、合理选择和接触网络、正确理解和鉴别网络信息、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是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2]。

二、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

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是指医学生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在了解网络知识特点的基础上,面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正确使用网络和利用网络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选择、理解、质疑能力、评估以及思辨、生产和创造等各方面的反应能力[3]。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可归纳为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甄别素养、安全素养、法律道德素养、自我约束素养和发展创新素养等[4]。

网络媒介不仅有着全球性、海量性、即时性、互动性、便捷性等优势,同时也有着草根性、自发性和匿名性等特殊性,常常会导致网络媒介广泛传播的部分信息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因此,经常在网络上充斥着无聊、庸俗甚至是负面的信息。医学生在大学阶段正处于开始独立学习生活的初期,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大多是通过网络,而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浩瀚的信息容量能够扩大医学生的知识面,能获取对学习生活、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等方面有益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它的虚拟性又会导致部分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的学生沉迷其中,严重影响学业甚至荒废了学业。

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有着专业课程多、学习任务重、临床实践多、课余时间少、实习医院分散等特点,网络就成为了医学生思想活动教育宣传的重要阵地。但是,医学生对网络的认知、判断和辨别能力尚不成熟,在校园内的生活使得其社会经验不足,面对广泛的信息,如果缺乏了一定的网络媒介素养,就可能难以获取到对自身有益的信息,可能会因为网络上的错误或不真实的信息而产生不理性的观点,更严重的可能会出现一时的认识模糊、情感淡漠等道德缺失现象,进而影响到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影响到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素质、医德医风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高校资源,指导医学生正确理解使用网络媒介信息,提升医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通过多方面途径开展好医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性。

三、加强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1、营造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

高校是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阵地,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5]。面对医学生在使用网络媒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培养出合格的能肩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务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从思想观念上加强重视,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当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长期的教育教学任务,加强对在高校中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使全体师生认识到其紧迫性和必要性,全面增强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力度。此外,在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网路媒介素养教育,也应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一样,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促进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广泛提升。

2、构建系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体系

高校教育具有对象针对性强、稳定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在高校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有着教学规范和效果良好的优势[6],因而,在医学院校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时,需注重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紧密结合,构建系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体系,使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切实有效地在校园内开展,并且能充分地走进学生的课堂,被学生普遍接受。开展这项教育,应由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与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负责,组织研究制定相关章程,组成专业的教师团队,确定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的内容,设定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努力开展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3、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网络媒介素养课程教育,必须要重视相关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医学院校,由于网络相关专业课程的缺乏的局限性,我们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本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辅导员团队,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学校里对网络媒介有一定研究的师资力量,或是聘请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有专长的人员,成立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教研室,进行专门的教育教学工作。此外,通过开设专题讲座,与专业院校合作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医学院校该方面的师资培训,大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媒介素养和网络媒介知识的认知水平以及教育水平。

4、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目前在医学生还处于校园学习阶段的时候,开设网络媒介素养课程,是提升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最好的方式,不仅可从根本上加强医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识,而且能保证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得到稳定的贯彻。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与学校其他课程设置的各方面相协调。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来设定课程的教学模式,可开设成一门独立的课程,也可以把其内容融入到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计算机课程中,可以开设成选修课,也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殊情况而开设成必修课。此外,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案例讨论、面对面交流等形式来强化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

5、专业人士宣传网络媒介知识

在高校即使有系统全面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医学生在接受网络媒介信息时,如果有传媒界的专业人士的正确引导能更有效地增强学生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传媒工作者是专门研究现代传媒发展的专业人士,他们可以通过宣传、讲座和示范等方式,把自己在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大学生[7]。因此,医学院校可邀请传媒界的编辑、记者、主持人等到校园内开展各种报告讲座,让学生们能清楚地了解各类网络信息是如何制作、如何传播,帮助高校学生深入理解网络信息的特点,加强对网络媒介的感性认识,同时把网络媒介素养相关知识渗透在报告讲座的方面,使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6、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也是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媒介和提高网络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高校社团可开展以网络媒介为主体特色鲜明的社团活动如文体晚会、网络素质与能力大赛、网络知识学术沙龙等,吸引广大学生参加,不仅可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还可以形成一种主动接受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自觉氛围。与此同时,高校不仅可充分利用本校园的新闻网站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校内新闻的采访写作制作,拓展关于网络媒介的知识面,还可组织学生到社会新闻网站实地参观考察,了解网络新闻生产、制作、传播等流程,从而消除大学生对网络传媒的神秘感。

【注 释】

[1] 李海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渤海大学学报,2012(5).

[2] 樊艳丽,王卫红等.加强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1)112-114.

[3] 刘庆,郭瑾.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新闻知识,2012(08).

[4] 焦阳.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缺失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1(10).

[5] 郑丽霞.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J].衡水学院学报,2010(6)114-116.

[6] 范宏.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J].企业导报,2011(15).

[7] 吴静.论大学生网络媒介及教育途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5)33-35.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网络教育

[作者简介]韩梅(1964-),女,河北秦皇岛人,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聋人高等教育;贾林(1986-),女,山东滨州人,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袁群(1986-),女,山东滨州人,天津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天津30019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我国聋人特殊高等教育结构及聋哑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BSH03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75-02

大学生是社会科学文化潮流的领军人群,而网络传媒又是我国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大学生作为当前中国网民中比例最高的一个群体,在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而这一群体中的特殊人群——聋人大学生,遇到的问题也会比较特殊,正因如此,对新媒体时代中聋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

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界定很多,目前学界引用较多的是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的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可以看出,媒介素养研究强调的是受众认知信息时的综合分析处理能力。

(二)媒介素养教育

20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欧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媒介素养教育也改变了许多,变得更加适应于当前社会的需要。就目前情况而言,媒介素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民主素养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媒介传播实质的解剖,使受众深刻认识到隐含在传播文本后的各种权利和社会因素,使他们洞悉传播实质,熟悉编码规则,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勇气挑战社会上有偏颇的意识形态。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学校的正规教育内容。可见,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二、受众——聋人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聋人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教育群体,兼有残疾人和大学生的双重特征。一方面,聋人大学生经历着较大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处于后青春期,对于大学环境中的学业、生活、人际等各方面的问题,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反应和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聋人大学生自身存在听觉障碍和使用手语对话等面对面交流的限制,比较容易形成特殊的心理特征,进而导致特殊的行为反应。对于我国聋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国内也曾有研究报告指出,聋人大学生较之健全大学生更具有易冲动、脆弱、自卑、焦虑等特点。

聋人大学生受其生理特点限定,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很多关注,而事实上,随着网络覆盖范围的逐渐扩大和网络互动效应的增强,聋人大学生网络媒体参与接近无障碍化,网络媒体参与性也越来越强。极大的网络参与积极性能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媒介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各类群体,展现个人的表达能力和互动能力,开阔视野。因此,应根据聋人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恰当地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实现媒介素养能力的提高以及聋人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真正实现双赢。

三、网络时代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不同,网络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渠道,强大的交互性使个体成了信息的生产者、主动接受者和传播者。为了通过实证法来了解聋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评估网络时代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状况并提出有针对性对策,笔者对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308名聋人大学生的网络媒体参与性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8份,回收298份,回收率96.8%。有效问卷280份,占回收卷的94.0%,有效回收率为90.9%。调查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时代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1.媒介消费行为状况。调查问卷显示,聋人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深,平均网龄达到3年,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达3.1小时,大部分人的多数课余时间都在上网。聋人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使用也具有较明确的目的性。在上网原因方面,“课业学习”“娱乐”“情感需求”和“获取必需信息”排在前面,当然,出于“无聊”的原因也占少部分比例。而对于“网络能否满足自己的期望”,占一半比例。在“网络中不愿与健全人交往”的聋人大学生只占8%的比例,约有48%的人“更倾向于参与专属论坛”,说明大部分的聋人大学生在网络中的社交范围比较宽泛。

2.媒介解读能力。在参与调查问卷的聋人大学生中,约有96%的聋人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他们对网络的总体评价是处于中上水平,大部分人认为网络信息比传统媒体更具优势。在“网络社交圈对个体的帮助和需求满足”上,聋人大学生认为,在“情感沟通”“求职就业”和“学习研究”方面认为网络有帮助或帮助很大。

3.媒介道德规范。参与调查的大部分聋人大学生认为网络与主流媒体价值观“不尽相同”,并认为通过网络媒介的影响,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得到加强”或有“很大改变”,对于自己的道德规范有重要影响作用。在网络形成的“拟态环境”中,聋人大学生基本能够认识到网络传媒对自己有直接的影响,但对自身潜移默化的以及深层次的影响力理解还处于表面化阶段。

4.媒介运用和传播能力。问卷中有95%的聋人大学生是“网络社交平台的用户”,网友总数量平均在二百人左右,这也说明,聋人大学生参与网络社交的比例大,在传播上有重要作用。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聋人大学生来说,他们对媒介的运用与制作能力也相对较强,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在这些能力上则相对较弱。

(二)网络时代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原因分析

1.媒介运用不够深入。快速有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是适应和参与网络时代的必要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媒介素养。有近一半的聋人大学生能够熟练地通过网络媒体获取必需的信息,这说明只有半数能够充分地使网络成为自己需求的服务,远远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说明聋人大学生对网络的运用还只处于“蜻蜓点水”的表层,相关知识不够全面,应用也不够深入,这就必然不能使网络更好地为聋人大学生服务。

2.聋人大学生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媒介批判能力是衡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不仅包括大学生对传播内容的鉴别能力,也包括大学生对传媒影响力的深层次领会能力。在长期接触网络媒介提供的信息过程中,聋人大学生对网络媒介逐渐产生了依赖性,这就容易导致学生不具备辨别信息真实度的能力,缺乏对媒介判断评价的能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聋人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知识的匮乏、传统大众传媒过于强势以及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复杂多样性。

3.聋人大学生道德规范性弱。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低水平的自发状态,忽视了传媒素养的提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媒介的道德规范认识比较模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聋人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不能自觉有效地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具有较明显的实用倾向。同时,聋人大学生思想上也存在许多不清晰认识,在道德评价上容易产生偏差。另一方面,我国当前处于转型期的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面对公共危机信息的传播,聋人大学生也会较容易缺失甄别力,进而引发失范的行为反应。

四、针对聋人大学生实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基于当前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和聋人大学生较强的网络媒体参与性,媒介素养教育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如何用好网络媒介这把“双刃剑”,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聋人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对聋人大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对聋人大学生实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力量都很重要。

(一)学校层面的教育是关键

高校是聋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大本营,是接受正规系统教育的平台,理应成为聋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坚力量。

首先,学校应逐步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列入聋人大学生课程教学计划,初期可通过加入选修课形式,确立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次,通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带动对聋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个人网页制作交流、网络文学征集等有益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另外,大学可与网络传媒企业合作,参与媒介实践,通过实践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媒介内部,了解网络媒体,生动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二)国家层面要给予支持

国家负责社会环境建设,网络媒介环境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规范媒介行为,为聋人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提供必要保护;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惩罚违反法律规定、散发不良信息的企业和个人,规范公众的媒介素养。同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另外,建立媒介素养监督体系也很重要,让公众参与其中,共同监督网络媒介发展,促进社会整体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

(三)家庭和社会层面紧密配合

家庭是教育的天然场所,可以无处不在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由于聋人大学生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所以家长更应该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动态,给予关怀和帮助,激发孩子的进取心,积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之运用于网络生活中。社会各机构团体也应努力发挥作用。残联、聋人协会等要对聋人大学生给予关注,结合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吸取有益经验。相关机构可开展有关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方面的调查,提供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讲座、开设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专属论坛等。

总体而言,媒介素养教育是当前网络传媒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和重视。聋人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也是网络媒介的主要接触人群之一,他们媒介素养的提高,不仅有助于聋人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更有助于整个社会理性公民精神的培养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刘虹.关于传媒素养教育的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11).

[2]严功军.媒介素养教育:“受众中心”话语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

[3]刘勇,汪海霞.当代媒介素养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郝均倩.国内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1(1).

[5]秦永芳,吴琼.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及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4).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法律素养;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271-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中心议题,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可以说,依法治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大势所趋,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选择。而真正法治的实现一定离不开民众法律素养的支撑,没有民众法律素养的支撑,建设法治国家就是一句空话。作为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中国未来法治建设的新生力量,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高低更是决定中国法治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培养和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任务。

然而,与传统时代不同,我们目前处于一种新的时代,这种时代可以称作网络时代。网络在人们获取信息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和人们现实生活相对应的第二时空。网络时代会产生一种虚拟的社会形态,即网络社会,而网络社会则会产生一批网络公民,当代大学生无疑是网络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和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和增强有着自身特点,它明显区别于传统时代。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并非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事物,它和网络时代所要求的其它网络素养密切相关,尤其是网络伦理素养,两者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网络伦理素养是法律素养的基础,法律素养是网络伦理得以遵守的重要保障。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法律素养形成的消极影响

网络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是网络社会的公民主体之一,而且是重要的主体。在课余时间,他们从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参与各种网络社交活动,甚至沉湎于网络游戏和影视等。由于许多高校都实现了无线网络的全覆盖,甚至在课堂上,他们也“活在”网络之中,课堂只是他们上网的一种环境而已,就如同许多人把咖啡厅、候车室当做上网的一种环境一样。总之,他们已经生活于网络时代。网络时代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影响了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这其中既有消极方面,也有积极方面。从消极方面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容易淡化法律意识。毕竟网络生活在某些方面不同于现实生活,它有虚拟性。网络生活本身“彻底转变了人类生活的基本向度:空间和时间。地域性解体脱离了文化、历史、地理的意义,并重新整合进功能性的网络或意象拼贴之中,导致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性空间。”①而我们知道,法律调节的是人们现实中的行为,人们也往往在面对现实中的人和物时才会想到法律问题。面对虚拟的世界、虚拟的人,很多人,尤其是缺乏自控力的当代大学生,容易出现“天马行空”现象,在其中任意乱为,把法律抛到脑后。

2.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导致对法律的错误认识。自由精神是网络社会的内在精神,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任意发挥自己的意见。自由精神本身也给网络社会带来另外一面,这就是信息的良莠不齐。当代大学生,他们正处一个从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时期,原来那种受家长和教师严厉约束的少年时期已经结束,开始进入尝试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成年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容易被错误信息所误导,走向错误的人生。我们以暴力网络游戏为例,这类游戏往往充满着“血腥性”,很多大学生沉湎其中,在游戏中把自己的暴力倾向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满足了自己的“英雄欲”。然而一部分人离开网络,回到现实社会时,依然无法把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区别开来,认为现实社会一样可以通过暴力解决问题,把暴力游戏中的血腥场景搬到现实社会中来,由此导致一些大学生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暴力游戏中的游戏规则和竞技规则不是现实中的法律规则,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

3.网络社会是一个非中心性的社会,“互联网没有中心”②。没有中心的网络社会,也不会有一元的价值观。网络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的,充满着差异性。在价值观多元和差异性的社会背景下,要人们认可统一的法律,也肯定是困难重重的。人们对法律本身的价值、法律的功能、法律本身的公正性等都会充满着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当代大学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法律观,那么法律素养的形成就没有可能。所以在网络社会中,还必须着重纠正当代大学生的错误法律观,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法律观。

二、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法律素养形成的积极影响

当然,网络时代的出现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时代在给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造成一些障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带来了积极的因素。

1.网络时代的出现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使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灌输模式。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可以更多地开辟第二课堂,网络成为大学生接受法律教育的重要方式。很多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在互联网上点击央视网的《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等栏目来学习法律知识。同时很多大学生在遇到有关法律问题时,也会迅速通过电脑、手机等登录互联网查找相关法律法规或者寻求一些法律网站的免费法律解答服务。网络法律教育途径相对于传统法律教育来说具有许多优点,比如内容更丰富,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再比如更具有针对性,央视网的《今日说法》等栏目所播出的案例都是最新的,涉及到最新的法律问题,这种针对性的案例导向方式,也比较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2.网络时代的到来也为传统的课堂法律教育本身带来了改变的可能。许多大学法律素质教育教师都会随时收集最新的适合大学生接触的案例,把它们引入到课堂教育之中,这改变了教科书中案例陈旧、呆板的局面。同学们对这种实时更新的法律课堂教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外,网络时代也为大学生和法律素养教育教师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方便,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大学生的法律思想状态,及时解答他们的法律困惑。目前,大学生们普遍都拥有QQ、微信等账号,他们通过学校提供的免费无线网络,可以很方便地和教师进行交流,有了法律问题,可以及时地向班主任、辅导员或任课教师请教。

注释: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信息网络时代 大学生网络素养 存在问题 培育途径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目前我国网民有5.91亿,手机网民有4.6亿多,其中微博用户达到3亿多人,已经成为新媒体应用第一大国。高校学生作为网民中的主要群体,“用网比例”远远高于社会其他人群。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浩瀚的学习资源、多样的学习途径的同时,由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及对于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也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生存能力,提升网络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成为信息网络时代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涵义

网络素养是人们使用网络时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素质。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指大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有效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对有害信息具有鉴别和规避能力,网络活动守法意识强,并利用网络使自身获得进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它包括网络认知能力;网络操作能力;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日常管理和约束能力;网络安全意识等。

网络素养作为信息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在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促使他们客观地对网络信息进行选择与辨析,提高对网络负面影响的免疫力,培养网络自律意识,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同时也为今后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媒介获取知识,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培养成长为和谐社会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现状

为了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笔者以北京某高校部分在校生为样本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其中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8份,回收率97.6%。在回收问卷的同时,还随机抽取了50位学生开展了深度访谈。本次调查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概念出发,主要包含大学生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五方面内容。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但整体上还处于较低自发水平,个体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弱化。

自主学习是信息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这种能力和素质要求大学生成为网络资源的主动驾驭者,通过使用网络等媒介途径主动学习,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使用网络仅仅停留在休闲娱乐层面,不是为了利用网络来学习,而是沉迷于交友聊天、浏览电影、下载音乐和玩网络游戏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6.8%的学生经常利用网络信息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网上学习资源,59.3%的学生回答“比较了解”,31.3%的学生回答“知道一些”,2.6%的学生回答“非常了解”,还有6.8%的学生选择“完全不了解”。由此可见,某些学生虽然对网上学习资源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加工创造以发展自我的则少之又少,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

2.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失控。

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进行自我约束,加强自我管理进而更好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是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每次上网时间超过3个小时的占41.5%,超过5个小时的占21.7%。另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网上遇到不良信息时,8.3%的大学生表示会继续浏览,但会受影响;21.9%的大学生表示会继续浏览但不会受影响;69.5%的大学生表示会关闭网页,仅0.3%的大学生表示会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些数据反映出某些学生缺乏时间观念,存在上网时间过度的现象,而且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极易被网络不良信息所影响和干扰,最终导致某些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生活中长时间沉迷而不能自拔,不仅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更有甚者造成行为失范。这些都与大学生上网获取学习资源的初衷是相悖的,可见这是一个亟待加强的工作领域。

3.网络道德观念淡薄。

信息时代公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网络道德规范,积极践行网络文明、礼貌和诚信是一个现代国家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调查发现,对于“是否在网上发表过虚假信息和过激言论,或对不喜欢的人和事进行谩骂和攻击时”,24.5%的学生选择“是”;更有31.2%的学生认为“在网上发表个人观点与他人无关”,可见由于网络世界中个人信息的匿名性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道德规范对大学生的约束力在削弱。在网络诚信方面,42.3%的学生承认自己在撰写论文时经常从网上下载参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一些大学生缺乏网络理性评判能力,网络道德观念淡薄。

4.网络安全意识缺失。

信息时代的网络安全意识既包括计算机使用技术上的安全,又包括网络交往时的安全意识。在对大学生“是否定期更新系统或杀毒软件”的调查中,81.9%的大学生选择“是”;在对“使用QQ等聊天工具时,是否会接受陌生人的邀请”和“经过一段时间,是否会透漏个人真实信息”两个问题调查时,结果显示60.5%的大学生注意对自己私人信息的保护,19.2%的学生不太注意保护,12.8%的学生选择不确定,还有7.5%的学生没有对自己的私人信息进行保护。由此可见,大学生缺乏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警惕性,很容易掉入“网络诈骗”陷阱,导致自身受到侵害。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缺乏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氛围。

与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具有信息及时、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在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海量的学习资源的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监督管理也充斥着大量虚假、有害信息和不法网站。此外,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也加深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化,这些都对一些涉世未深、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意识薄弱的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不仅毒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冲击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在浩渺的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

2.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重视不够,缺乏及时有效指导。

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仅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课程内容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并没有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更不用说建立系统的培育机制。85.6%的学生明确表示学校没有开展过网络素养方面的教育及相关活动,11.7%的学生不清楚学校是否开展过网络素养教育,可见高校对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思想认识不够,对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滞后甚至被忽视。此外,高校还尚未完全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校园网络管理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等问题。

3.自身原因:大学生特殊心理特征和行为。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思想上的不成熟,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的缺乏,使一些人在面对网络媒介所构建的虚拟世界、网络不良信息时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敏锐的辨别力,导致其行为方式过于盲目、简单和草率,沉迷网恋、网游和染上网瘾,更有甚者出现行为失范出现网络犯罪等行为,造成大学生心理特征和心理行为发生偏离。

四、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途径

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不仅是一种渐进的养成教育,更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形成联动机制,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营造和谐、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

1.从社会维度上看,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加强网络监督管理。

一是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近年来,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舆论形态――网络舆论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调查显示,网络舆论走向对大学生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确的舆论导向能使大学生得到正面的、积极的暗示和引导,对大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媒体网络平台建设,掌握新媒体发展的主动权,抢占舆论主阵地和话语权,加强网络正面舆论宣传、遏制有害信息传播。此外还要倡导网络文明,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构建对网络成员形成约束的道德执行机制来规范网络行为,以此净化网络环境,社会成员自觉抵制低级趣味的良好网络环境。

二是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网络素养培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可以借鉴澳大利亚、德国、韩国等国外大学网络素养的相关标准,加强网络素养的宏观理论指导,尽快制定出台我国高等教育网络素养国家标准,建构我国大学生网络素养能力标准,以立法形式积极推动社会成员网络素养的培育。另一方面结合我国自身特点,在已颁布的《互联网管理条例》、《网站名称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措施,特别是网民自身所应遵守的法律法规我国目前还处于空白。

三是加强网络监管机制。为维护网络秩序,保护网络安全,政府部门一方面可以从行政手段入手,健全信息审查制度,把好网络入口关;严格网站分级制度,把好网络出口关;启用网络实名制,对一些论坛、BBS、贴吧和网站等平台进行有重点、有目的地监控。另一方面提高网络管理人员技术水平,搭建包括网民的QQ群、MSN、手机短信、微博微信在内的网络防控网,依靠技术手段第一时间将不良信息堵截、清除乃至屏蔽,尽量减少有害信息的传播,净化网络环境。

2.从高校维度上看,应以课程教育为抓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绿色校园网络环境建设为平台实现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过程全覆盖。

首先,以课程教育为抓手。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战场,对培养教育大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在思想上重视培育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专门机构,出台《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实施方案》,培训专业师资队伍以确保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更重要的是把有关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与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合理地安排在合适的阶段学习,提高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防范意识和抵御能力。

其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与塑造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增强大学生对文明上网的认同感。同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建好校园网主页,构筑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平台;通过微信、微博、飞信、BBS、QQ、MSN等新媒体开设网络虚拟讨论社区,针对大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线上交流,沟通互动,了解他们的迫切需求和思想动态,进而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消除疑虑与困惑,将网络素养教育不仅做到学生班级、教室、宿舍,而且做到在学生心里、学生脑中,形成自由、民主、宽松的网上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

最后,以绿色校园网络建设为平台。高校一方面要加强数字化校园和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学校“网络管理中心”,开展师生网络知识培训,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建立起一套包括防病毒、防火墙、加密与认证、远程监控等在内的网络安全体系,为网络的健康有序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另一方面,高校要健全校园网络信息监管制度,加强IP地址、论坛实名制、不良网站屏蔽、网络接入时间等的管理,对信息进行排查和过滤,制定“师生网络使用规范”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手则”,以规章制度约束力和强制力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以实现对网络使用和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构筑校园网络“防护墙”。

3.从大学生维度看,应加强网络行为自律,提高网络学习能力,做文明理性网络公民。

一是增强网络行为自律观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加强自制力,自觉遵守道德准则、规范。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首先从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和网络言语着手,约束自我,尊重他人、讲求诚信,杜绝网络不道德行为和网络不法行为。其次,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信息辨识能力,科学客观地选择网络上的信息,自觉抵御不良有害信息的侵蚀,不受负面信息的影响和干扰。

二是强化网络学习能力。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而网络学习能力则是信息社会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网络教育是一所无形的学校”,大学生要学会熟练地运用网络传播手段在网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并能够将自己的观点见解明了地传递给人,通过交互信息达到信息共享、交流协作、相互启迪、取长补短、共同成长的目的。

三是提倡网络道德规范,践行网络礼仪,文明上网。自我内化、慎独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网络素养形成的关键环节。网络行为主体具有很强的匿名隐蔽性,大学生“慎独”就要从最基本的网络语言、网络行为做起,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放松自我要求,不肆意妄为,不发表过激和未经证实的言论,不传播不良有害信息。大学生“内化”就要按着科学先进的网络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自我剖析,常思己过,不断学习改造,自我完善,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从他律转为自律,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自觉做文明理性网络公民。

参考文献:

[1]周志毅.网络学习与教育变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黄峥.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内涵新探[J].今传媒,2010(5).

[3]焦晓云.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

[4]朱卫红.高校德育进网络需加强队伍建设[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素养 策略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大学生网络素养具体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内容:第一、在网络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网络知识以及理性使用网络,能不断学习追踪网络新媒体的功能作用和最新发展动态,对网络社会虚拟性有充分认识,具有很好的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素养;第二、在作为网络信息受众方面,能有效检索、理解质疑、正确评价、筛选利用、享受欣赏网络信息,具有良好网络信息批判素养,以便为个人学习工作、成才发展服务;第三、在作为信息传播者方面,具有网络信息解构能力、创作能力,能选择合适新媒体有效传播信息,能认识到信息传播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并负起责任;第四、在意识形态、道德规范和法律安全方面,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抵制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模范遵守网络公约和有关法律规范,远离网络色情、网络暴力和网络犯罪,具有很强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 发挥大学生网络素养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

目前高校网络素养教育主要分散在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和政治理论等课程中,存在着不系统、不全面、不深入等问题。高校应开设系统的专门的网络素养课程,并要求学生必须取得该课程学分,才准予毕业。第二,高校应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师资培养体系,努力建成一支既精通网络技术,又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既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技能,又善于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理论研究的网络素养教学骨干队伍。第三,网络素养课堂教学内容不能仅停留在以往的技术和运用层面,要经常根据网络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合理增减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围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目标进行教学。第四,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发挥兴趣在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利用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采用“项目驱动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不断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2 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和班级,及时发现通宵熬夜上网和旷课滞留宿舍上网的学生;要经常关注学生的学业情况,特别是成绩明显退步的同学,分析是否存在“网瘾”问题;要重视那些思想情绪波动和生活行为变化较大的同学,预防学生通过网络误入歧途。第二,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端正网络态度和纠正网络行为偏差,对于“网络行为失范” 大学生,辅导员要及时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追捧的错误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辅导员利用班会、谈心等方式帮助学生认清这些信息带来的危害,进一步端正认识;对于迷恋网络、难于自拔的学生,辅导员应该帮助学生制定符合实际、有效可行的戒除“网瘾”计划,并督促其认真执行;对于个别已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帮助联系心理专家或医生开展心理治疗,并及时与家长联系。辅导员要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教育、早引导,切实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第三,高校辅导员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大学生网络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在网络实践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3 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

在广大学生干部中积极倡导和模范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学生干部带头做到:不浏览不良信息,不侮辱欺诈他人,不随意约会网友,不破坏网络秩序,不沉溺虚拟时空等。第二、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对其它同学上网行为的管理、监督和约束,加强上课点名制度和学生会干部宿舍查房制度。第三、学生干部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真正把网络素养内化为行动。对沉迷网络、学业退步的同学,学生干部要主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同学端正网络态度,严格遵守生活规律,勤奋学习,不断提高成绩,重新树立信心。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积极开展网页设计、网络技能、网络知识、多媒体设计等网络竞赛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知识与技能。第二,针对大学生网络关切和网络热点问题开展征文、辩论、专家讲座、访谈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各种负面信息的解读能力,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提高对信息的解构、批判能力,认识网络接触行为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端正网络态度,科学管理上网时间。第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歌舞比赛、各类球赛、体育竞技、科研创新等活动,使他们走出网络虚拟世界,融入现实校园生活,拓展人际交往,培育团队精神,建立和谐关系,在现实中获得真正的自我悦纳和愉悦,升华道德情操,更好地完成青年人社会化进程。第四,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节假日服务社区和专业实践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劳动中体验生活、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坚定信念、奉献社会、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新对网络虚拟世界进行认识,处理好虚拟与现实的联系,不断提高网络素养。

5 加强网络社会管理

政府要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政府应根据社会信息化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的需要,尽快对网络信息规范、网络信息审查和监管、知识产权的保护、网络犯罪惩处等方面现存的法律法规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第二,政府要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和舆论引导。政府应加强对主要门户网站、论坛、贴吧等进行管理与监控,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强制性的检查和过滤,并依法加强打击网络犯罪侵权活动。对社会热点和敏感性问题进行积极关注,找好切入点加以舆论引导,努力营造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网络虚拟社会环境。第三、发挥社会力量对网络的建设性作用。支持社会机构、志愿组织等团体力量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竞赛、讲座和宣传等活动来促进人们网络素养的提高;鼓励全社会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民主监督,发现不良信息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发动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来维护网络文明环境;提倡社会力量开发和使用免费绿色过滤软件,过滤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为高校和家长提供了保护孩子的工具,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