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融合教育工作汇报

融合教育工作汇报

融合教育工作汇报

融合教育工作汇报范文第1篇

一、加强宣传引导,深入调查分析,落实从紧货币政策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落实从紧货币政策。制定《2008年**市货币信贷工作指导意见》,争取出台《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评奖励办法》,引导银行机构落实从紧货币政策,根据实际信贷需求适度均衡放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改善信贷服务,优化信贷投向结构,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突出“稳、好、绿、弱”四个字,增加对“三农”建设、弱势群体、民生工程、政府重点项目、中小企业、高附加值企业、节能减排企业的信贷投入,控制对高污染、高能耗、低小散、重复建设行业的信贷投入,严控违规房地产贷款。

二是注重宣传提示,提高政策认知度。以行长联席会议、政策形势通报会、信贷科长例会、银企座谈会等为有效载体,完善多层次多途径的政策通报、形势分析、风险提示机制,积极向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宣传货币信贷政策、外汇管理政策,提高全社会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认知度,有效引导社会预期。牵头组织有关金融机构,举办金融知识现场咨询、金融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报纸、电视、宣传栏、悬挂宣传标语等,广泛宣传金融法律法规与宏观调控政策。

三是深入调查研究,反馈政策执行效应。贯彻落实金融统计系列新制度,加强民间借贷、房地产市场及证券、保险业相关数据的监测,搭建经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开展信贷收支、现金收支、外汇收支、国库收支联动分析,树立县域经济金融分析品牌。健全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工作制度,改善支行信息、调研“长短腿”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加强对市场贷款需求变化、银行贷款行为变化、民间融资重新活跃、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投资及贸易的影响、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应等方面的跟踪、调研,准确及时地向上级行提供政策反馈,为地方政府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增强基层央行在地方的影响力。

二、推进结算改革,加强发行管理,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系统建设,推进非现金支付结算改革。进一步推广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推广应用单位银行卡业务、小额定期借记业务。做好银行卡用卡环境建设,组织银行卡宣传活动,促进个人支票、本票、电子银行等非现金结算工具使用。

二是规范日常管理,提升国库经理水平。建立国库会计岗位风险管理机制、国库监管报告制度,加强日常临柜监督,严格执行退、拨款三级审批制度,切实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确保国库资金的安全。建立健全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协作机制,加强与上级、地方政府部门和银行的沟通协调,促进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程,实现税款直接入库、信息共享的缴库模式,全面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工作。召开行库税联席会议,发挥国库监管职能,加强对银行、财政专户的监督检查。

三是加强发行管理,提高货币发行服务能力。加强现金投放回笼预测,确保现金供应。加大对小券别人民币供应,改善当前小券别人民币紧缺现状。加强现金管理,在做好日常监督管理的同时开展人民币收付业务检查。推进农村反假货币网络建设,发挥反假货币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作用,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反假货币评价工作机制。

四是增进协调沟通,继续深化县域金融服务。搭建银企、银农合作平台,有效引导金融机构采取多种措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合作银行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逐步提高“三农”贷款比例。改进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加强金融政策宣传、金融知识普及,金融产品介绍,增强公众使用金融产品意识。

三、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维护辖区金融稳定

一是全面加强监测,掌握辖内风险隐患。关注银根紧缩后社会资金状况,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加强对民间借贷市场的引导,在清理处置民间非法金融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指导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规避房市、股市、民间金融波动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预防企业、个人资金链断裂对银行尤其是小法人金融机构带来的资金风险。加强准备金头寸管理,健全监测、通报和反馈机制,进一步完善对辖内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监测。

二是关注改革动态,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加强对农村合作银行的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按季监测、评估农信社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内部管理等改革进展情况,认真开展专项票据兑付后监测工作,确保改革取得预期成效。继续加强对农合行贷款进度和投向的指导,引导农合行内部实行科学的计划管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了解掌握农业银行、农发行、邮政储蓄改革推进情况,关注金融改革对辖内农村金融市场带来的影响。

三是积极开拓创新,拓展反洗钱、征信工作深度。建立金融业反洗钱工作内控评价体系,加强对保险、证券、期货业的反洗钱工作指导。建立支付交易监测系统和岗位责任制,明确专人负责对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进行记录,提高可疑交易报告质量。探索与公安、海关、工商和税务等部门实现数据库共享,加大大要案的突破力度。扩大征信数据采集范围,完善征信信息库建设,尝试开展非银行信息的采集上报,在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中取得零的突破。推进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加强农村信用建设宣传,培育全社会信用意识。

四是开展综合检查,维护金融秩序稳定。认真总结综合业务检查经验,以人民币账户管理、现金管理、外汇管理为重点,契合综合业务检查与专项业务检查,努力提高检查水平与效率,不断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推进依法合规经营。

四、坚持改革创新,狠抓监管检查,进一步加强外汇管理

一是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在上级局的统一部署下,进一步深化进出口收付汇核销管理改革,简化出口核销和货到付款进口付汇手续,方便企业外贸业务经营,积极引导企业扩大进口业务。继续推进资本项目简政放权工作,根据上级局统一安排,取消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放宽对外投资资金、前期费用等的汇兑汇出管理,引导银行加大对境外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帮助和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疏导资本有序流出。

二是加强外汇监管,切实防范异常跨境资金流入和结汇。进一步加强贸易收结汇管理,对出口企业实行正常、准关注和关注企业的分类监管。加强外商投资企业资金流入与结汇管理,严格外资外汇登记管理,严格资本金账户监管,严格验资询证工作,加强对外汇资本金结汇行为及结汇后人民币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着力防范异常资金流入结汇及非法使用。加强个人外汇管理,密切关注个人贸易、外币现钞提取及结汇等重点环节,防止境外资金通过个人渠道大量流入。加强非现场监管,加大进出口核销、国际收支、个人结售汇、服务贸易等信息监管系统数据整合力度,及时发现并密切关注异常外汇资金动向。

三是狠抓监督检查,努力维护良好的外汇市场环境。加大现场检查工作力度,重点检查银行代位监管职责履行情况、企业大额异常收结汇情况、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流入结汇情况及个人外汇收结汇情况,在督促银行切实履行代位监管职责,提高贯彻执行外汇管理政策法规水平的同时,严厉查处境外资金非法流入,打击非法外汇交易,争取在大要案查处上出成绩,进一步规范外汇市场秩序。

五、强化内控建设,依法高效行政,不断提升内部管理能力

一是夯实工作基础,确保依法行政。积极组织实施“规范管理年”活动,切实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性,夯实工作基础。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方案》,成立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政务信息工作的领导。完善法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干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加强对外法制宣传,利用各种宣传活动,增强社会的金融法制意识。

二是规范内控操作,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发行库管理办法》,深化计算机用户安全管理,开展新形势下保卫工作调研,抓好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严肃财经纪律,修改《行政财务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会计财务制度,合理安排各项财务支出,规范集中采购操作,严格公务接待和各项费用报销,创建节约型央行。加强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查漏补缺,修订完善,通过开展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切实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三是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内部日常管理。强化决策跟踪反馈制度,对领导交待工作、批示文件,逐件限时督办,定期对重要工作责任项目落实情况实行通报。在对去年行长履职审计的基础上,健全岗位动态和风险等级管理,定期开展安全自查和风险评估,抓好内控规范化建设。

四是增进紧迫意识,加快基建工作进度。健全各项基建财务制度,加强基建工作质量管理,确保基建工作顺利推进。要围绕工作目标,制定周密计划,高效完成基建项目开工前的各项审批、设计工作,加快基建进度,新大楼要在上半年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下半年开工建设。

六、创新教育方式,深化人事改革,努力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一是创新教育培训形式,提高员工素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中心组理论学习为车头,根据干部队伍现状,区分对象,创新学习方式,通过报告会、业务骨干培训会,利用主题实践、社会实践、党课等,多形式地开展干部队伍素质教育培训,做好员工的政治学习、岗位任职培训、转岗专业知识培训学习,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学习型职工”活动。

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升改革效果。妥善处理业务整合中的个别问题和矛盾,科学总结人力资源配置组合、员工潜能发挥、岗位间工作分工方面的经验教训,合理设置各股室岗位。积极探索不同岗位的绩效分配机制,改革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和竞争意识,提高人事制度改革效果。

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坚持“两手抓”,落实“一岗双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员工思想动态半年度报告制度,坚持开展谈心活动,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良思想苗头。以提高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着力点,继续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党员要成为业务中坚力量”等主题活动,营造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提高工作的执行力。

七、深化文明创建,健全民主管理,进一步加强行风行貌建设

一是深化文明创建长效机制,营造央行特色文化。充分发挥创建活动的主体和载体作用,把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和支行日常工作统一起来,不断完善创建工作机制,为争创省级文明单位奠定基础。日常工作中发挥党、政、工、青、妇组织的合力,开展“讲文明、促和谐”创建活动,积极参与省级巾帼文明示范岗、温州市模范职工之家等创建评选活动,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建行60周年、北京奥运会等主题,开展贴近工作,贴近群众的一系列劳动竞赛、文体活动和帮扶活动,营造浓厚的央行文化氛围。

二是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围绕中心,服务业务”指导思想,充分发挥职工大会、工会、职工之家、女支委、“行长接待日”等的作用,结合支行实际,找准房改、医药费支付改革、绩效分配改革等与员工个人利益切实相关的敏感点,充分征集员工意见,尊重员工话语权,出台较为完善的改革方案,激发广大职工活力,调动职工为支行中心工作服务的积极性、能动性,形成同心同德建和谐央行、安定团结促业务发展的良好氛围。

八、狠抓制度建设,强化教育监督,努力构建反腐倡廉工作体系

融合教育工作汇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育 利用外资 回顾 展望

一、教育系统利用外资的回顾

国际投资作为国际间的一种资本流动,一般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国际直接投资(FDI),从投资国的角度,是指本国的投资者将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原材料和零部件、管理经验等,投放到东道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行为。从东道国角度,则是吸引外国投资者到本国投资建厂。目前在我国主要有中外合资、合作,国外独资企业等形式。而国际间接投资则主要指一国的投资者或机构,通过资金市场购买外国企业股票、债券或通过银行发放贷款,依靠股息、债券利益或银行利息作为回报的投资。作为东道国来说,则是借外债。笔者认为,教育系统利用外资也包括两个方面,即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教育系统直接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为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系统间接利用外资,主要是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本文主要研究教育系统间接利用外资情况。教育系统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主要为世界银行贷款和日本开发援助贷款,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教育系统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情况

教育系统是最早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单位。1980年春天,中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是教育项目。1981年11月,中国政府与世行正式签署第一个大学发展项目的开发信贷和贷款协定,成为中国与世界银行长期友好合作的奠基礼。据不完全统计,继第一个大学发展项目实施至2004年止,我国的世界银行贷款教育项目累计达16个,共吸收资金30.17亿美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为15.73亿美元,国内各级政府提供的配套资金总计79.61亿元人民币,受益领域遍及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广播电视教育、教材建设等多个方面,受益的高等学校463所,中等职业学校156所,中等师范学校21所,中小学10万余所,教材印刷厂57家(见表1)。与此同时,世界银行还与农业部、卫生部、甘肃省及洛阳、常州、沙市等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实施了一些教育贷款项目。

世界银行贷款为教育发展所急需的建设资金提供了有力的补充,显著地改善了项目学校的办学条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购置的仪器设备总额约为8亿美元,用于改造危房,扩建、新建校舍的世界银行贷款总额约为1.5亿美元。十几年来,世界银行教育贷款约占我国各级政府用于教育的基本建设拨款总额的9%。

通过项目中安排的国内外人员培训和交流,提高了项目受益单位的人员素质。从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实施以来,共派出赴国外留学进修人员8000多人,接受国内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等各级各类在职教师215万人次,聘请外国专家来华讲学约1700人次,举办中外合作讲习班、研讨班900多期。

双方联合开展专题研究与咨询,为制定教育宏观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决策参考。其中包括高等教育经费与管理、职业技术教育、教育计划与财政、高等教育改革和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等专题。世界银行还支持了中国教育立法、奖贷学金制度的建立、财经政法课程改革、师范专科课程改革、教育地图集的编撰以及教育收益率研究等项涉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

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工作实践中,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国际上项目管理的先进经验,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已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资贷款管理体系,锻炼出一支自上而下、素质较高的项目管理队伍。

(二)教育系统利用日本政府开发援助(ODA)贷款情况

从2002年开始,为缩小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差距,推进中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我国政府决定利用日本政府开发援助(ODA)中的有偿资金协助(日元贷款),实施以提高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增进中日两国间相互理解为目标的日元贷款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主要是利用日元贷款资金,投资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其中包括修建校舍、购买教学设备和器材,派遣中国的大学教师到日本进修,邀请日本专家来华讲学等,这是我国教育系统利用外国政府优惠贷款的一个比较大的项目。截止到2005年6月底,全国已有19个省、市、自治区的170所大学列入贷款计划,协议贷款金额88781亿日元(见表2)。

资料来源:日本协力银行(JBIC)北京代表处编,《日元贷款在中国》,2005年11月。

二、当前教育系统利用外资面临的挑战

可以说,当前教育系统利用外资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软贷款”取消,融资成本加大。从1999年7月1日开始,世界银行以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为由,停止向中国施放无息贷款(软贷款)。而迄今为止,世界银行向我国提供的近百亿美元的无息贷款主要用于农业、扶贫、教育、卫生和环保等社会发展领域。无息贷款中止后,中国教育继续使用世界银行资金的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2.利率和汇率的变化,使融资风险加大。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目前均实行浮动利率,而目前美元处于持续加息的周期,美元利率的上升使教育系统融资风险加大。另外,美元对日元、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也使项目的执行更困难,也加大了融资的风险。

3.融资渠道减少,融资能力受到制约。日本政府决定从2005年度起,分阶段削减在对华政府开发援助中占大部分的日元贷款,到2008年为止,原则上终止新的日元贷款项目。由于日元贷款是教育系统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渠道,日本政府正式停止向中国发放日元贷款后,中国教育继续利用外资的能力将进一步受到制约。

4.面临国内银行的贷款压力。由于外资贷款项目论证周期长、手续繁琐、某些管理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部分外方项目官员官僚主义严重,隐形成本高,随着无息贷款的取消,外资贷款的吸引力减弱,而对于像高等学校这类资金需求量较大,且还本付息能力陵强的单位,越来越受到国内银行的青睐,并且国内混行已成为高校贷款的主要来源。

5.项目单位还贷意识差,使主管部门争取项目的积极性下降。虽然外资贷款属主权外债,最终还本付息的责任在中国财政部。但随着管理的规范,财政部门将还本付息的责任层层分解,如果下级财政部门或主管单位所属的项目学校不能还本付息,则上级财政部门将扣减下级财政部门或主管单位的预算用于还款。由于有些项目实施时未明确项目单位还本付息的责任,加之还本付息的期限长,因而导致即使具有还本付息能力的项目单位也普遍存在还本付息的责任不力,影响了主管部门争取项目的积极性。

6.项目管理人才缺乏,管理不规范,部分项目的效益不高。国外贷款实行的是项目管理,并且在许多方面如招标采购、提款报帐等方面与中国的管理方式不同,需要重新学习与适应,而目前我国缺乏熟悉外资项目管理的人才,教育系统情况更加严重。另外,在项目的管理程序上重中间,轻两头,即只重视中间的采购和提款报帐,而对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关闭后的后续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由于不重视可行性研究导致一些采购内容的变更,不重视项目的后续管理导致今后还本付息的困难,这些都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同时也影响了项目实施的效益。转贴于

三、新时期教育系统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教育投入不足仍将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外资仍然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虽然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投入持续增长,但远未达到国家对教育投入“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法定要求,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教育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从公共教育财政理论的观点看,政府财政投入应为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题。从反映政府对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和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来看,结果都不尽如人意。1993年和1994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及实施意见提出“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达到4%”;根据财政部的有关文件,省、市、县各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应达到20%以上。但从对教育经费实施监测来看,这两项指标均未达到要求,见表3。

资料来源: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1998-2004)。

在当前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财政预算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于从本质上说属于财政转移支付的外资贷款仍然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重要渠道。

2.外资贷款和国内银行贷款相比仍具有较大的优势。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与国内银行贷款相比,目前从贷款条件(利率和期限)相比较,在贷款利率上已没有多少优势,但是由于外资贷款的期限一般大于20年,与国内银行贷款相比在贷款期限上仍有较大的优势;从贷款风险比较,外资贷款与内资贷款均有利率风险,但由于外资(美元、日元等)利率浮动的幅度较大,外资贷款的利率风险要大于内资贷款的利率风险。但是从汇率的角度分析,由于当前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和空间很大,今后还本付息时,外资贷款项目可以相对少还人民币,因而外资贷款有汇率的收益,但内资贷款没有。笔者认为,目前外资贷款与国内贷款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外资贷款具有“溢出”效应,即外资贷款能带来“打包的资本、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如我国利用世行借款在引进国际发展经验,推动我国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通过世行贷款引进的竞争性招标机制、工程师管理制度、业主负责制已成为我国重大工程项目的标准作法。通过世行项目引进的供水、污水收费制度已在全国推行,为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了基础。同时,世行的资金回补制原则已经体现在国内公益投资的财务管理之中。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在目前资金和外汇缺口不断缩小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仍坚定不移地实行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政策的重要原因。

3.利用外资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世界银行业务评价局2004年对中国所做的《国别援助评价报告》中指出“在世界银行的借款大国中,中国项目的绩效是最好的”。而如果说中国是世界银行借款国中项目执行结果最好的国家,那么教育项目则是我国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执行质量最高的。从已经实施的世界银行贷款教育项目来看,利用外资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受益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国内外人员的培训和交流,提高了项目受益地区人员的素质。另外,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了各级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带来了项目受益地区人们观念的变化和更新。对于贫困地区贷款项目来说,它还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从而使社会公平性得到增强。

4.“软化”贷款条件和争取优惠贷款仍有可能。在世界银行取消对中国的“软贷款”后,为了给社会发展和扶贫等项目提供优惠资金,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积极争取第三方捐赠来“软化”贷款条件。如英国国际发展部赠款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的混和融资。这一方式从本质上说,是由世界银行通过一个信托基金管理英国国际发展部的赠款,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按一定间隔用该赠款来提前偿还一定比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如教育部正在实施的世界银行贷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项目(贫五项目),就是利用英国国际发展部提供的3440万美元的赠款,用来“软化”贷款条件的;又如在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中,英国国际发展部提供的3700万美元赠款将用于在项目执行的7年内每隔6个月提前偿还已支付世行贷款余额的36%,这实际上是将中国的负债从1.04亿美元的贷款总额降低到6700万美元,上述商定指标意味着,在满足假设条件的情况下,对中国的净财务影响相当于一笔年利率约为2%的1.04亿美元的贷款。财政部保证以2%的年利率转贷给16个项目省。

另外,虽然世界银行停止了对中国的无息贷款,但仍有一些国际金融组织或外国政府给中国提供优惠贷款,如北欧投资银行及法国、德国、瑞士、挪威、丹麦、以色列等国家。

四、新时期教育系统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1.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积极主动利用外资的意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是引进外资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主席指示,中国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重视同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并明确要求拓宽与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合作范围,从目前的基础设施为主扩大到农业、公共卫生、文化教育和环保等领域。教育系统利用国外资金,既是教育系统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缓解当前教育经费不足的有力措施,教育系统仍然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主动有效地利用外资。

2.积极争取第三方捐赠或财政贴息,“软化”贷款条件。对于教育系统等社会发展领域,一方面由于其还本付息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是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领域,为了有效地利用外资,“软化”贷款条件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目前“软化”贷款条件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争取第三方捐赠。如英国国际发展部赠款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的混和融资;世行与欧盟在亚洲第一个正式合作的天然林管理项目;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在中国西部的一个贫困省份资助的世行全球发展学习网络中心等。“软化”贷款条件的另一个途径是实施政府财政贴息。教育系统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虽然从国家层面上说财政贴息并没有“软化”贷款条件,但是对教育系统来说,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倾斜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支持,特别是对那些需要自己还本付息的项目学校来说,贴息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3.采取有力措施,适度扩大引资规模,优化贷款结构。国外贷款具有还款期限长、资金到位率高、具有“溢出”效应等特点,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适度扩大贷款规模。同时,要根据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需求,优化贷款结构。义务教育由于项目学校没有还本付息能力,还本付息的责任在县市区财政,因此主要是争取国外的长期低息贷款、赠款。而高等学校和生源好的职业学校,由于资金需要量大,又具有较强的还款能力,在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贷款规模可更大一些,贷款条件可放宽些。

4.要把引进资金与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管理结合起来。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世行贷款对中国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曾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对于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世行的贷款规模是微不足道的,资金转移就其本身而言从来都不视为世行援助战略的主要工具或者主要目标。而世界银行在2006-2010年对华“援助战略”中,把通过贷款和分析咨询活动传播知识和新观点放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重点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我国目前教育系统正在实施的日元贷款人才培养项目高等教育子项目,包括兴建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土建设施,也包括采购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还包括选派教师到日本进修培训和聘请日本专家到项目学校讲学等三个方面。其中土建工程的招标采购要求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工程量清单报价、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的方法,这些是工程招标的国际惯例,但在我国刚开始实行;另外,仪器设备的招标采购是采用国际竞争性招标,从招标文件的制做,到开标、评标,到签订供货合同,到货到验收付款,都是按照国际贸易的规则与国际接轨的。资金的流转方式也与国内贷款不同,它不是将资金直接拨入到申请贷款的学校帐上,而是根据工程进度,采取提款报帐的方式,将资金直接拨入土建工程的施工方和仪器设备采购的提供方。因此,在外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按贷款协议的规定将贷款额度用完,同时也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将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管理结合起来。

5.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利率和汇率风险。与以前,的“软贷款”只有汇率风险不同,今后的“硬贷款”除有汇率风险外还有利率风险。为了规避利率和汇率风险,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增强风险意识,建立教育系统外资贷款风险预警机制。教育系统可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利用一定的监管工具做媒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反映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获得风险警示信号,促使决策者采取适当措施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二是利用一些金融工具将利率和汇率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如为了减少利率风险,在签订合同前可通过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之间选择自己有利的利率方式,另外为了避免利率波动的风险,借款人可以在浮动利率的贷款协议中增订特别条款,设定尸个利率上限或利率下限。当市场利率高于利率上限时,以利率上限作为借款利率;当市场利率低于利率下限时,则以利率下限作为借款利率,这样就可把利率的波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起到控制利率风险的作用。在签订贷款合同后,也可通过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

要减少汇率风险,从国家的宏观层面上来说,主要是调整对外借款的币种结构,主要通货应有一定的比例,避免某一币种过于集中。多币种可以起到互相抵消汇率变化的作用,而从项目学校的微观层面来说,要从外资贷款的“借”、“用”、“还”三个环节采用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在“借”环节可以采取选择有利的货币形式、在合同中加列保值条款等方法;“用”环节的风险管理可以通过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等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还”环节的风险管理可以通过超远期外汇买卖、货币互换等金融工具来减少风险。

6.增强还贷意识,依法落实还款责任。国外贷款是主权外债,不可能豁免,必须偿还。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要坚决纠正“只借不还”、“重贷轻还”的

融合教育工作汇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国际金融

中图分类号:G642.4;F7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4-0176-02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新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一般由省市主办并管理,主要立足地方、服务区域,而如何培养直接面向地方市场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则是当下教学实践的探索重点。国际贸易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为适应地方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紧迫性的需求,其培养模式及专业课教学方法也要与传统的理论型、研究型相区别。基于这样的分析,特选取教育部确定的国际贸易等经济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国际金融》为例,初步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难点

(一)理论抽象难懂,与实践难适应

应用型人才培养相比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更强调实践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有效实践的先决条件是理论的系统性充分掌握,单纯强调实践作用忽略理论教学重要性是不科学也不可取的。作为经济学专业课程,《国际金融》同样具备其他经济学课程理论抽象晦涩的特点。例如,汇率理论这一基础性理论涉及到国际金融中基本的外汇、汇率、汇率标价等概念和汇率决定理论等,也是后期外汇交易教学展开的基础,但实际教学工作中,经常收到学生“太难了、不明白”等反馈,即使是优秀学生也是如此。这就使学生产生畏难厌倦的情绪,进入“不想再学了”的恶性怪圈。汇率基本理论掌握不好,进入外汇交易的实践教学时,学生更是一头雾水,从而影响应用操作能力培养。

(二)多学科综合性教学要求高

《国际金融》是一门多学科融合课程,很多知识点、能力点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其融合了金融学中期货期权、金融投资等知识,也融合了经济学中收支调节的理论以及国际贸易学中进出口实务等。外汇汇率计算与风险管理部分要求学生必备一定的数学能力,当今信息化时代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运用技术。这使得单一教师仅通过课堂传授很难达到预期中知识有效应用的目标。

(三)涉外性实务教学需求多、难度大

作为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的《国际金融》课程,在实务教学方面具备国际贸易及金融两门学科特点,既要求学生掌握企业涉外经营中的国际结算、国际融资等业务,也要求掌握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等业务,其强烈的涉外性特点,使训练学生熟练使用英语这一今后工作的必备工具并用其进行实务模拟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但就地处非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内陆地域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涉外性实务教学对任课教师和教学系部实践安排都是极大挑战。

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一)知识传授转为素质培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局下,“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不再合适,地方本科院校各级院系、教师都应转变思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新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体系,将《国际金融》理论知识传授模式转变为对学生技能应用的素质培养,启发学生自我探索,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课堂教学兼容实践模拟

《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前文所述种种难点,实践教学长期课时不足,难以成形,仅仅处于辅助教学不受重视的地位,许多院校甚至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导致学生通过实践教学锻炼综合应用能力的机会不足。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不拘泥于实验实习的形式,教学过程中不拘一格采用多种实践方法,合理安排实践比重。

(三)理论教育结合时事热点

《国际金融》课程是研究国际间货币金融关系的课程,随着历史发展政治演变,国际金融领域从理论知识到现实演变能有了巨大变化,是一门必须紧跟现实情况、紧抓热点时事,既扎根于教材理论又不能局限于教材理论的课程。紧跟时事热点,既可以让学生从最新的国际金融发展中获得最新的知识,又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以国际化心态面对问题打下基础。

(四)传统授课结合网络技术

教学方法是推动教学的途径,单纯依靠传统灌输教学既不利于知识传授也不适用于信息社会。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经济形势已有了很大改变。作为国际贸易专业下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也应适应这种变化,围绕学生未来势必用到的网络技术开展教学,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可行性对策

在以上思路的指导下,结合《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经验,提出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可行性对策如下。

(一)案例启发式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是情景教学法中最基本的一种,从归纳的角度展开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在《国际金融》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如在讲解汇率时,引入当前人民币汇率走势;在讲解外汇衍生工具时,可以中信泰富期权投资失败为例等。通过选择时效新、典型恰当的案例详加讲解,再辅助以启发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划分小组讨论,安排适当时间进行PPT案例分析陈述,通过对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剖析,使教材中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对理论的兴趣和理解力,以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

(二)引入演练、竞赛等考核模式

为了贯彻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思路,不止要在教学上做改变,也要优化传统的单一理论化考核方式,引入实务训练,建立新型的“实践+考核”模式。

1.分组分角色演练

为融合国际金融实务和国际贸易实务,可将全班分为数个小组,每组成员分别扮演贸易实务中的各个角色,如进出口商人、商业银行、贸易公司、海关、中介公司、保险公司等,利用国际贸易流程要求学生完成从业务洽谈、合同签订、发货、换汇、风险规避等一系列过程,教师综合各小组业务完成规范性评判打分。既练习学生实践能力,又打破一考定成绩的死板模式,更能加强学生综合性应用能力。

2.投资竞赛

加大实训投入,建立金融实验室,利用外汇模拟交易类软件开展投资竞赛,利用软件自带的排名系统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寓教于乐的同时也让学生亲身体会外汇市场风险性,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培养行情分析与实盘操作的能力,真正达到应用型培养的目的。

(三)建设网络课程,紧跟时事热点

由院系牵头加大网络硬件设施投入,通过建设开放式的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等,搭建《国际金融》网络课程平台,既方便教师课外指导,又便于学生查询授课资料,更可以利用平台开展上文中案例讨论、分角色演练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随时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和活动开展情况,加强师生间交流互动。网络课程平台中引入时事热点,由教师或教师选取优秀学生随时注意当前国际金融发展变化进行材料搜集,导入专门页面,要求学生加入时事热点讲评,拓展理论知识,加强实际应用,锻炼学生探索精神。

(四)鼓励教师进修培训、开设双语课程

1.三方合作,加强实践师资培训

开展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执行人是教师,为培养将来可以独立从事对外贸易实务的应用型业务人员,教师首先需要了解课程中哪些是职业所需,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中熟悉未来工作需要。当前,各个地方性本科院校执业教师主力大多为“一出校门又进校门”的“80后”,基本从未参与过对外贸易实务,造成学生实践过程与未来工作难以对接,间接影响区域内行业发展。为此,应结合地方、行业、院校等三方力量,邀请业内实务工作者、资深学者、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等以讲座等交流形式加强教师队伍应用型培训。争取企业支持,鼓励教师到对外投资企业挂职锻炼,搜集实际案例以备教学。也可校内开展教师之间的教研讨论、座谈等,分享实战经验、扩大学术交流。

2.鼓励开展双语教学

前文已述,双语教学是由《国际金融》课程的涉外属性决定的,是培养学生对外经济活动能力的必然途径。为了在未来工作中顺利沟通,开展双语教学以便学生对英语专业术语能达到规范化表达是不可忽视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也要注意学生的英语水平,平衡中英双语的尺度,因材施教。

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各地方性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需要,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有其特殊之处。《国际金融》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不但要从学生角度入手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实践,也要从教师角度引导教师合理寓“用”于“教”,真正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祝洪章,焦方义,段文博.“3+3”型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创新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4,(2):6.

[2] 李佳珂.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研究[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3,(1):2.

[3] 李敏.国际金融精品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4] 彭华,潘益兴,万晓洁.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析――基于学生兴趣和能力培养的目标[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

[5] 万英.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经济,2010,(7).

融合教育工作汇报范文第4篇

国际金融课程的实务操作部分主要涉及汇率折算、进出口报价、外汇风险防范、进出口贸易融资、套汇套利等业务。这与外贸企业实际工作结合紧密,是外销员、外贸业务员等职业目标的核心技能之一。中国自2005年汇率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与其他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不断进行调整,汇率风险防范以及进出口报价等内容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对于国际金融实务操作部分的教学方法改革却一直不能尽如人意。不少学生反映这个部分的内容很难理解,在具体操作中摸不着头脑。针对这种现象,不少教师也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改革做出了尝试。例如,刘刚提出了实验教学法,李晶等运用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何凤霞提出了研究性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金融实务操作部分的教学效果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往往受到学生基础薄弱、课程自身复杂等方面的制约。国际金融课程实务部分的“难理解”与“难操作”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工作流程和内容设计教学内容,选取的案例要来自于企业真实工作内容;要适应高职生的特点,摒弃纯理论式的计算,计算内容要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对于计算的难度要循序渐进;同时要加大学生自主练习的力度。

2内容

2.1原理教学要“理论够用、提高兴趣”对于国际金融课程中理论部分的改革,应该按“理论够用”的思路选取教学内容。对理论性强的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账户、国际资金流动等内容进行简化,重点讲授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汇率制度、全球金融危机、外汇风险防范等热点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以“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为主。将国内外发生的与国际金融有关的事件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拉近国际金融理论部分与实际的距离,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国际金融的积极性。

2.2应用教学要“工学结合、实践为重”目前,在高职院校开设国际金融课程的主要专业为国际商务、商务英语、涉外旅游、涉外会计等专业,这些专业针对的目标工作岗位主要为外销员、外贸业务员、外贸翻译、涉外导游、涉外企业会计等。与此相适应,国际金融课程应根据涉外企业岗位群的要求,将与涉外业务密切相关的外汇汇率、进出口报价、外币兑换、外汇业务操作,以及外汇风险防范等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分步骤演示法、口诀法、模拟实训法等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的内容。

3方法与手段

3.1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其整个培养过程需要企业的融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国际金融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水平,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例如,可以采用让学生到银行观看外汇牌价表,到外贸企业参观,到相关企业实习;课程主讲教师采用聘请银行、外贸企业等相关部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担任,让学生感受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3.2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容体系庞杂,热点内容多,需要教师精心搜集相关资料,建立视频、音频、网络资料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实现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满足学生网络学习的需求,实现教学互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感性认识。

3.3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结合对于国际金融中与社会密切联系的热点难点等问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如近期美国国会逼迫人民币的问题,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案例教学法,让同学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同学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采用小组辩论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4强化模拟实训对于与工作任务结合紧密的内容,应通过模拟实训的手段来完成。如在国际金融课程中,建立外币兑换、进出口报价模拟谈判、模拟外汇风险防范、模拟筹资等操作环节,进行仿真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5对难点运用分步骤法计算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关于远期外汇汇率的计算,套汇业务核算、外汇期货业务、外汇期权业务等均属于难点。针对难点问题,教师可通过分解任务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比如,在讲授“套利”业务的时候,可以将套利业务分解为几个步骤:第一步,比较是否能套汇;第二步,将本币折算成外币;第三步,计算外币存款的本利和;第四步,将外币本利和折算成本币;第五步,计算套利收益。3.6总结所学知识形成记忆口诀国际金融课程涉及大量的外汇操作和计算,对于高职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具体授课中,巧妙运用口诀法可以解决计算难的问题。例如,在讲授国际金融计算时候,远期汇率计算中的“前小后大用加法,前大后小用减法”;进出口报价中的“乘大除小”;判断能否套汇的“买价连乘积不等于1就可套汇”等口诀,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

4考核方式

融合教育工作汇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国际金融》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特别是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许多经济、金融部门需要大量既通晓国际金融理论、又熟悉国际金融实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国内许多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十分重视《国际金融》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建设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关键环节。本文根据《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探索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一直以来,国内外对“国际金融”课程的研究有很大差异。在国外,许多大学的商学院和经济学院都开设此课程,但商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课程等同于“国际财务管理”(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即站在“跨国公司的角度”来讨论相关的财务管理活动,因此许多内容都属于微观层次的研究;而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则以“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为主要内容,属于宏观层次的研究。在国内,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容相当广泛,里面既有理论的分析(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金融危机理论等),还有实务的介绍(如外汇交易实务,外汇风险防范实务等),也有政策的研究(如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等)。

2.实践性强。《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从宏、微观层面更透彻地认识经济生活、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真正学以致用。如针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变动的浮动和频率加大,如何强化外汇风险管理,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针对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中国目前的国际收支状况这一事实,如何调整国际收支,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等问题都是国际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般的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程序,如外汇交易实践操作(即期、远期、掉期、套汇与套利、外汇期货、外汇期权、互换交易等)、外汇风险管理(进出口商如何规避汇率风险等)、贸易融资业务(福费廷业务、保理业务、出口信贷业务的运用等)。通过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为学生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做应用型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3.时代性强。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国际金融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新事件层出不穷。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雷曼兄弟的破产,美国华尔街投行的“绝迹”,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融资企业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以及美国国际集团(AIG)相继被政府接管;伴随着全球出现的流动性危机与信贷紧缩,欧美掀起金融机构国有化或半国有化的浪潮,金融系统出现空前规模的去杠杆化,还有法国兴业银行事件,越南发生的金融动荡,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进、外汇储备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外汇储备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等等。

日新月异的国际金融实践也推动着国际金融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近十年来,国际金融理论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在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国际金融》课程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很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国际金融》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文字、表格、图形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录像等形式讲述课程,从而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要讲好本课程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1.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教学手段。在上课过程中,可随时利用网络,结合授课内容,介绍、观看与上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最新事件及评论等。如在讲外汇与汇率这部分内容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站查看人民币汇率行情,带领学生浏览华尔街日报、伦敦金融时报等网站查看国际外汇市场行情和汇市评论。在讲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时,可带领学生在凤凰财经网上观看一些专题讲座视频,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了解最新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在讲外汇衍生金融工具时,可带领学生浏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网站查看相关的合同交易数据。在讲国际收支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查看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在讲欧元时,可带领学生浏览欧洲货币联盟中央银行网站了解欧元的实施情况。在讲外汇储备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金融界等网站查看中国最新的外汇储备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的许多图形、表格等。在讲汇率制度时,可带领学生浏览香港金管局网站了解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相关情况等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添加较新的统计资料、图片等信息,也有助于学生对最新的热点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2.利用专题音像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如在讲世界主要外汇市场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世界外汇市场交易概况”的光盘;在讲金融危机时,可让学生观看“亚洲金融风暴”的光盘等。通过观看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比较强的形象认识和直观体验,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3.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的PPT演示工具。《国际金融》课程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理论的逻辑性较强,为了讲清楚、讲透彻这些概念或理论的来龙去脉,在制作PPT时,一定要简单明了,多用示意图、纲要图和简单的动画,避免将word文件中的大量文字直接贴在课件中而将PPT变成了教材的翻版。如用示意图给学生介绍汇率理论的发展脉络,用示意图将汇率理论中资产市场说的模型分类展示给学生,用纲要示意图给学生讲解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用简单的动画来描述套汇或套利的过程等等。这些示意图虽然简单,但却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与优化教学内容相结合

1.要继续用好讲授法,不过讲授要改进方法,不应该灌输,而应该引入启发,将学科专业最新进展和前沿呈现在学生面前,讲清思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容器,他们必须主动建构知识,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因而应废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生思考、发现、理解、生成,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知识与生活、将来工作等关联性。

转贴于  2.《国际金融》课程中有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这些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国际金融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案例,在国际金融课程中进行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时,可引入二战后日元汇率走势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的案例;在讲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时,可引入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越南金融动荡的案例;在讲外汇衍生产品市场时,可引入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住友商社巨额亏损事件、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案例;在讲离岸金融市场时,可引入人民币NDF交易的案例;在讲最适货币区的理论及实践时,可引入欧元诞生的案例等等。

3.国际金融领域经常出现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所掌握的信息与知识得以相互补充,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如在讲人民币汇率问题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这一问题;在讲外汇储备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几年中国外汇储备激增的原因有哪些;在讲国际资本流动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年来热钱流入中国的数量及途径等问题;在讲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三元悖论”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问题;在讲外汇风险管理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外贸企业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采用了哪些方法和手段来规避汇率风险;在讲国际收支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促进中国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等等。

4.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就是对于相似的或对称的理论、概念和业务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在教学中通过绘图、列表等方式,把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罗列比较。如在讲解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等概念时,引导学生寻找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讲站在报价银行的角度求交叉汇率的方法及站在顾客的角度进行套汇的内容的时候,由于这两部分内容容易混淆,可以将他们放在一起讲解,以避免引起混淆。

5.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引入“问题教学法”、“研究教学法”等,对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活泼的气氛,采用问答式、讨论式、解决问题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教育对象的思维活动不断引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对象的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要爱护和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将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改革要和教学内容优化相结合。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载体,也是师生授受、生成、创新的基本素材,显然,即使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去教陈旧、无用、缺乏意义或价值、模糊、混乱的教学内容,也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与教学内容优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科最新知识和创新方向的介绍,注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传授。

(三)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为了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革《国际金融》课程的考试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在考试内容方面,创新能力的考核应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要尽量减少试卷中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尽可能地增加创新能力的测试。试卷中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论述题、分析题等要占较大的比例。考核成绩不但考虑期末的考试成绩,而且考虑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课堂讨论等情况。要灵活采取开卷、口试、论文等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把学生引向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答题。成绩的评判要鼓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发挥学生个性化思维在探索知识中的作用。在考核方式上不但有闭卷考核,还应有开卷考核。要制定合理的考评体系,考评体系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在教材的选用上,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的书面载体形式,不仅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教材观,而且从深层次上还影响着他们的课程观及教学方法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辩证、客观、科学、发展地对待所选用的教材,即做好教材的“二次设计、开发及实施”(指教案),而不是“照本宣科”,即要求教师按照继承、借鉴及创新的课程原则积极做好所用教材的“纠正”与“弥补”工作。即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参考文献:

[1]殷宝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9):124-125.

[2]党亭军.论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四个维度”及其基本原则[J].现代教育科学,2010,(3):159-160.

[3]姚利民.打破教学改革坚冰创新高校教学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10,(8):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