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范文第1篇

(1.四川分时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北京 100078;2.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0)

摘 要:本文对科学管理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学习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意义以及科学管理思想在企业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 :企业管理;重要意义;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116-03

收稿日期:2015-02-07

作者简介:朱琳(1981-),女,河北秦皇岛人,大学本科(中国人民大学管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方向。

一、科学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如果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而不能积极的进行改革与创新、维持企业持续发展,那么必将会被社会淘汰。而所谓科学管理思想就是指一种能够最大化的实现企业各项目标,并且帮助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科学管理体系和技术方法。科学管理思想不仅仅是一门帮助企业战胜竞争对手、研究市场发展趋势的应用方法,还是一个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化,需要与时俱进、持续更新的理论知识,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科学管理不同于传统的经验式管理方法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经验式管理方法,全凭管理者的背景、能力以及个人经验等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然而这种企业管理方法无法进行有效的传授,只能通过实践不断的探索、总结,慢慢积累经验,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很难培养出一批新的能够将这种管理方法延续的管理者,而新上任的管理者也就只能凭借自身的、以往的经验去进行公司的管理。因此,传统的经验式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科学管理方法应运而生。科学管理与传统经验式管理方法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完善的专业化管理体系,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按照科学的体系,完善的制度进行,不再依赖于某个人的个人能力。企业内的各项管理工作只要进行合理分工,然后与各类专家统一决策,就可以使企业管理走向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且,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各部门分工日益清晰,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进行专业化分层管理,这样才能明确企业发展目标,职责分明,从而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规范化是一组制度,它规定了每个人在企业中的行为准则,遵守一定的程序来达到既定的质量、数量目标,同时又使每个人能明确地知道其它人的行为反应,保证企业整个活动过程的确定性和有序性。

2.科学管理能够促进企业获得最大利润

能够盈利是企业经营者的最大目标,也是衡量企业经营效果的重要依据。所以,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企业要想获得利润最大化,不仅要有安全可靠的合作伙伴,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良好的生产环境,还应该拥有先进的设备以及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品,这样才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其利润。除此之外,工作效率也是影响企业利润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不仅要保证产品质量,还要积极采取科学、有效地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例如更换先进的生产设备、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以及规定生产目标等。只有有效地组织起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获得最大利润。而科学管理方法,就是讲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组织、合理规划的一种管理方法。

3.科学管理方法是一种可持续的系统性理论

第一位将企业管理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整合,提出科学化管理理论的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他提出这一理论前,企业管理中的各项管理知识以及技能都是零散、简单、不连贯的,大多数还都是靠经验进行判断与处理。泰勒通过实践工作认识到,企业生产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所以他不断在工厂实地进行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形成其管理体系——科学管理。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够进行传授的系统性理论,并且给人们留下了重要启示:首先就是科学管理是促进人口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关键,只有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次就是科学管理理论使人们拜托了传统靠经验解决问题的道路,这样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就可以不完全依赖于某一个人,使决策变得更加科学、准确,不至于在领导更换的过程中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

4.科学管理应当是适宜的、有效的组织技术手段

科学管理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因而它必须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实际情况。目前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两种既对立又相关的倾向:一种是认为要实行科学管理,就要运用最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如计算机、事业部制、零库存生产等。这虽然在我国不少企业中收到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十分盲目的做法。据调查,在我国企业中计算机普及率很高,但使用率很低,主要用于人事、财务结算等一般的数据处理,而在市场研究、决策和财务预算等方面应用得很少。笔者认为,科学管理不一定就是反传统的,管理科学与否,不在于工具和手段的先进性,而在于是否能最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另一种是否定管理的科学性或不重视企业管理的创新。其最明显的表现是把企业的管理活动,看成是一种生产性活动和技术性活动,从而使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设置与应用往往带有经验主义色彩。组织的发展要求管理的创新,如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治理机构,企业的领导、决策和监督体制等都应进行根本性变革;企业发展多种经营,进行跨行业的投资,也要求企业在组织机构、授权关系、财务控制、生产组织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

二、积极学习科学管理思想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大部分企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欲求都在积极的进行改革与转型。可是仍有部分企业逐渐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科学管理思想的重要性,仍然运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认为自己经验丰富,可以处理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可是社会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一些传统管理理论以及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科学管理思想。

1.学习科学管理理论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企业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就要拥有创新精神,能够时刻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并结合自身状况进行改革与创新,这样才能够与时俱进,不被社会所淘汰。企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管理创新史,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年代的管理方法都不可能是相同的,只有结合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才能够制定出最适合现阶段的企业管理方法。但是也没有任何一种管理方法就是最完善的,社会在不断地变化,职能在不断段所的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情况以及自身实力找到最适合企业的管理方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那么不仅要保证产品质量,树立良好品牌,还要努力节约成本,降低价格,而这些都离不开管理能力与技术水平的发展与创新。现阶段,我国在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所以说企业积极采用科学管理理论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也是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迫切要求。

2.学习科学管理理论能够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基础,还应该具有积极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带领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可是,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中的管理者不善变通,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缺乏创新精神,无论是企业的管理方法,还是生产工具都没能及时的更新换代,生产出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需求标准。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都希望将自己的企业管理好,可是光有蛮干精神和良好的愿望是不现实的,必须要改变自己传统思想,要积极的创新,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去支持企业的发展,因为管理企业不仅是一种权利,更多的却是一种真责任,管理者的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一旦判断失误,经营不当,企业不仅没有利润可赚,更有可能会面临倒闭,那么不仅会给企业的经营者带来重大损失,还会造成很多员工失业。所以,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对自己的事业负责,还要对员工负责,积极的学习科学管理理论,使自己的企业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的运营道路,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达到盈利的目的。

3.学习科学管理理论是巩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取得的成果的要求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改革,是企业制度、组织形式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革,具有创造性、试验性、冒险性、阶段性等特征。而科学管理则是艰苦细致的经常性的工作。任何改革措施都必须变为具体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改革的终结,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例如,企业规模扩大了,就要相应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随着企业国外业务的增加,企业将由国内公司向跨国公司发展,必须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将对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进行不断创新,这都将有利于巩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取得的成果。因此,科学管理理论的学习是必须的。

三、科学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次次的改革与创新,只有及时的发现问题,并采取科学、有效地方法去解决问题,才能够促进企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现阶段,多数企业中都存在管理上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经营理念落后、激励奖惩制度不完善,员工整体素质较低等等。所以,要想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就要积极的采取科学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及时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的应用方法表现为以下几点。

1.改变企业管理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

实现科学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重塑市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微观基础。即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理顺产权关系的基础上,使企业实现政企分开,真正成为拥有法人财产的独立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因此,企业要在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中冲破旧体制的陈旧观念,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包括市场竞争,自负盈亏,优胜劣汰的观念;以人为本、以质取胜、诚实守法、开拓创新的观念;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并重,争取最佳经济效益的观念等等,以实现管理的卓越创新。

2.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社会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各项管理方法也应该随着经社会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中就包括科学发展观,是企业管理中各项制度、方法以及手段的创新,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近年来,大多数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在企业内进行大范围的改革与创新,但光是照搬国外或者是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在结合企业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吸收其他企业的各项管理优势,才能够真正的发展与壮大。公司制是一种高效的组织机构,是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前提,也是实现科学管理的保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高效的领导体制,二是建立精干的管理机构。参照发达国家的企业制度,再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事业部制、矩阵制、多维立体制等组织形式。公司下属单位可根据情况采取分公司或子公司的形式。

3.确定企业发展目标,加强市场战略管理

未来发展目标的制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所以要加强市场战略管理,促进企业目标的达成。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就要有长远的眼光,能够充分了解市场客观发展规律,认真分析企业自身实力、经济状况等因素来确定企业未来发展目标,从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市场的战略管理,这样才能够及时的发现并调整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所以,为了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企业管理者需要转变传统观念,采用全员营销的方法,无论是市场人员还是技术人员都要参与到促销的活动中,市场人员本身就是需要进行市场营销的,所以就有较强的专业营销能力,而技术人员作为产品的研发者,对产品的了解将会更加深刻与详细,能够更好地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这对加强产品宣传、树立良好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里形成某种特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它能将企业的价值准则潜移默化到员工的思想头脑中,有效地引导企业员工服从企业所确定的目标,并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使其为完成企业更高层次的目标而努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因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带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现阶段,我国企业中仍然存在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大多数员工都是为了赚钱踩着这边工作,对公司并没有归属感,觉得公司未来发展的如何都不管自己的事,如果有企业能够给与更高的工资或者是更好的待遇,那么这个员工就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辞职。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文化建设不足,没能及时的决绝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没能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所以,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引导下,要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做好员工关系的维护工作,不只是领导与员工之间,还有员工与员工之间都要加强交流与沟通,提高企业的影响力。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加强培训工作,注重员工创新能力、工作能力以及整体素质的培养,这样员工才能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使自己也能够得到成长与锻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者积极学习科学管理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能够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能够有效整合企业内部各项工作,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所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就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改变传统、落后的经验式管理方法,采用科学管理思想。

参考文献:

[1]王志红.对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建议[ J].民营科技,2008 (2).

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经济 中小农批企业 基建工程 财务管理

对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首先,通过对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问题的分析,可以对目前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对中小农批企业的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其次,通过对这些突出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因,从而可以更好地发现工程财务管理的问题实质。最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从而进一步促进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科学发展。

一、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问题

(一)融资渠道单一化

在新经济的发展背景下,中小农批企业基建工程的财务管理问题日益显现,而融资渠道单一化就是主要的问题之一。这些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自我投资与发展能力并不是十分突出,这样就需要加大融资力度,摆脱企业发展的困境。但是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这些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融资的方式就是向国家申请扶持贷款或者是直接向银行贷款。由此可见,中小农批企业基建工程的融资渠道十分单一,并没有开拓广泛的融资渠道,这样就限制了企业的融资能力,不利于企业开展科学的融资业务,对于目前的中小农批企业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企业必须科学地解决融资渠道单一化的问题。

(二)内部财务控制不科学

从实际的调查情况来看,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并不十分科学。中小农批企业对财务监管的力度较为薄弱,导致利益的下降和现金流的失控。财务人员往往只能通过财务报表的数据了解中小农批企业的大致财务状况,不能进一步对其财务活动的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虽然每年年末都对中小农批企业进行审计,但审计毕竟是事后管理方式,而且大多拘于形式,自然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小农批企业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问题还表现在内部控制不科学,管理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如果这样的发展现状继续持续下去,将会严重影响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科学发展。

(三)缺乏一定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随着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也必须紧随时展的脚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管理改革。但是任何行动都要受到意识的支配与管理,在科学意识的指导下进行。但是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缺乏一定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第一,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者不具备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这样就严重影响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效果,不利于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第二,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部门并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由于没有科学的管理意识,这样就会严重影响管理部门的财务管理效率,从而不利于基建工程的建设与发展。第三,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就会严重降低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执行效率,不利于提高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科学性。

(四)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问题还表现为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首先,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一些财务管理人员并不具备丰富的管理素质,这样就会严重制约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效率。其次,财务管理人员的实践经验不丰富,由于没有参与过重大的基建工程设计,这样就会严重缺乏财务管理经验,不利于促进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科学开展。

二、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缺乏合理的融资渠道规划

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渠道单一,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合理的融资渠道规划。企业对于融资方案缺乏科学的融资规划,这样就不利于进行科学合理的融资规划,造成中小农批企业的融资规划发展单一,这样就不利于企业获得多方面的融资支持;除此之外,在新经济的背景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就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做出合理的融资管理,但是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并没有结合实际发展情况,χ行∨┡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需求进行科学的融资渠道设计与规划。因此通过探究出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二)内部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内部财务管理机制,对于企业基建工程财务管理过程中的财务控制而言,是一种平衡偏差的有效控制方法,也许在整个活动的进行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新的偏差,平衡偏差主要指的是平衡实际活动过程当中产生的偏差,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平衡偏差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也比较简单,其对企业基建工程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并不是太大,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节,也不需要过多的信息数据。同时也需要找出计划与实际情况之间所出现的差异性,根据科学系统的分析企业的实际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情况和特点,并找出具体的原因,进一步改革实际的财务活动,随后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调整和修正,不断积累经验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消除其与计划财务活动之间的差异性,并及时记录下来。而通过内部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就可以很好地促进财务管理问题的科学解决,保持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平衡科学发展。

(三)企业管理者的认知有待提升

对于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问题来说,大部分都是与企业管理者的认知相关。但是对于目前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来说,由于长期以来受到陈旧的管理观念的影响,对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控制严重忽视,认为财务管理风险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财务记录和管理,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这就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风险理念的进一步创新。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很显然这种陈旧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当下市场的需要,不利于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的开展。而且在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过程中,重点都放在了财务的投资以及新项目的管理方面,根本就不会去考虑财务的运用以及风险管理,这就使得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者缺乏一定的财务管理风险意识,认知有待提升。

(四)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

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来说,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经常出现一些虚假的财务登记信息,这样就不利于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科学开展。对于财务管理人员来说,并没有珍惜企业的职业培训机会,而且也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自身的不足,不利于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影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增加了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财务风险。

三、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开展科学的融资规划

对于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来说,必须进行科学的融资规划。除了要获得国家和银行的贷款之外,还要广泛吸收民间投资,通过进行民间融资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扩大企业的资金来源,保证企业融资风险的科学性。而且通过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保证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问题的科学解决。所以,新经济下中小农批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融资规划,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

(二)健全内部财务管理机制

对于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问题来说,不仅要制订科学的发展计划,还需要对内部的管理进行考察,从内部进行管理。因此中小农批企业要健全管理机制。首先,结合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可以更好地保证内部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其次,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还需要严格的贯彻执行,才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工程管理的科学性。最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和执行,离不开管理者的重视与支持,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内部管理制度,发挥良好的带头作用,帮助中小农批企业实现基建工程管理的高效性。所以对于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需要进一步健全内部财务管理机制,促进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降低。

(三)提高中小农批企业基建工程管理者的财务意识

对于财务管理来说,要想实现发展的飞跃,就要进行财务管理理念的革新。首先,内部财务部门的各个员工要树立全新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并做好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训练,来应对全新的挑战。其次,要对一些财务信息进行广泛的收集和整理,从中找到有价值的学习理念和风险信息。最后,要重视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不仅仅将财务管理理解为记账、算账与报账,而且要努力加强财务内部管理与控制,以实现内部的财务管理。而且要将关注的核心转移到财务风险管理上来,只有内部的财务管理者具备这种财务管理意识,才可以促进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科学发展。

(四)建设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

首先要聘请专业的财务管理者,通过利用这些人员的管理专业性,来对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投资风险以及内部财务人员管理进行一个初步的估计,做出合理的安排,这样才能够推动财务风险进一步降低。除此之外,在进行岗位安排之后,还需要通过加强对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来规范职工财务管理行为,通过定期的职业技能培训,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职业素质就会得到提高,可以更好地去进行财务管理工作。

四、结语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不容乐观的影响下,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及手段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现代企业飞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何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提升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至关重要。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科学发展,是保证基建工程科学开展的重要前提,只有获得了足够的资金支持,才可以更好地开展工程建设,因此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部门,需要提高管理水平。笔者对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问题进行了相关讨论,希望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小农批企业的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科学发展。尤其是针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例如人员分配以及管理机制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小农批企业应对经济改革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余磊.从融资角度探究经济危机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发展之路[J].中国商贸,2012,(9):34-45.

[2]徐利霞,陈海红.浅议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6):23-30.

[3]石t明,李柏春.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3,(2):13-17.

[4]王正敏,付景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探索[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5):45-58.

[5]师世宽.加强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的建议[J].会计之友,2014,(12):12-22.

[6]王季青.浅析企业集团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J].财务与会计,2015,(12):10-12.

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管理思想;管理方法

人们经常说,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由于当今企业科学化管理,需要采用新的管理思想和新的分析方法,采用现代数学决策技术和尖端软件来从事企业管理,从而使管理中的艺术成分越来越少,而变得越来越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管理科学是经济科学与技术科学融为一体的统筹科学。因此,企业管理科学化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中广泛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采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活动,建立符合全球化企业要求的管理组织,促进生产力健康、快速的发展,使企业管理活动达到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水平。

1企业科学化管理是经济全球化迫切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已开始融人世界经济大潮,其业务形态和经营环境变的越来越复杂,企业的产品供给和需求市场越来越全球化,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深刻的影响,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内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科学化。

我国企业自建国初期创建至今,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建设,企业管理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出现了一些管理先进的企业,但从总体上来看,管理水平还是相当落后的,特别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大。近几年的实践证明,现在的企业管理模式,已不顺应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企业经营风险增多。如何实现企业由落后管理模式向管理创新转变,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中国国情的企业管理制度,增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2管理科学化在企业内部的体现

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是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数学、技术学、心理学等)一系列成果综合应用于企业管理,使企业管理能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组织的高效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手段的电子化,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管理方式的民主化。

2.1管理思想的现代化

思想家、科学家不一定是成功的企业家,但是成功的企业家一定要具有现代化思想。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对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但这些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尤其是在2l世纪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在竞争中能否取胜,越来越决定于经营者的管理思想。正如有句话说的:一种思想可以改变一个时代,同样,管理思想现代化可以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这种现代化管理思想就是企业全面协调、安全高效、清洁节约、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2.2管理组织的高效化

管理组织的构成是指企业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组织体系。企业的管理组是完成企业目标的基石,它把企业的一切可供利用的资源统合起来,对其进行协调分配,发挥出资源利用的整体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以最小成本实现其最大价值。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动作的效率,一个管理组织高效化的企业,鲜明表现在“时效强、速度快、效果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

2.3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是指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程序要走民主化、规范化的道路,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做到标准化、系统化、准确化、文明化和最优化。要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订企业的目标,并运用目标管理法、重点分析法、满足负荷工作法等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关因素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保证企业管理的决策正确、执行高效、监督有力。管理方法是达到管理目标的具体途径,它的科学化水平对企业管理有重大影响。

2.4管理手段的电子化

管理手段的电子化就是在企业管理中采用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使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准确、及时、经济、高效。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企业的信息量急剧增加,对资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原始记录、统计资料、情报、报告、汇总表、总结等形式的资讯流,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将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而且由于计算机具有计算准确、资料储存、综合分析和自动控制等特点,因此,能自动监督、控制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

2.5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企业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产品系列化,性能多样化,元件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在企业中,设计、工艺、设备、制造、质量管理,供销、经济核算等方面,都已发展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创造了许多专业性的技术和方法,这种管理工作的专门化,必然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要走专业化的道路,他们不仅要具备有关行业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具备一个管理者所需要的经济与管理的专门知识和领导艺术。实现管理人员专业化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关键。

2.6管理方式的民主化

民主管理方式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和有效方式。企业经济发展的任务越艰巨,职工群众参政议政越强烈,民主管理工作越重要,就越要广泛发扬民主,充分发挥下级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这一点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来说更为重要。企业科学化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创新,要求民主管理形式做到制度化,规范化,避免随意性,企业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应坚持提交职代会讨论审议通过,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切实做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为企业未来贡献力量。

上述管理现代化在企业内部体现的六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它们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管理思想是根本,管理组织是保证,管理方法是手段,管理手段是工具,管理人员是关键,管理方式是基础。

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企业管理;管理制度;管理科学化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因此,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要全面协调企业建设和经济增长的各个环节,解决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保持企业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企业要发展,管理是关键,企业管理是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企业效益增长、持续发展的目标的过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就是指企业在开展各项管理活动时,要自觉地遵循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总体要求。在企业管理各项工作中,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于实践、贯彻于实践、指导于实践。

一、实行企业管理科学化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针

多年来,加强企业管理已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但管理的手段陈旧,管理的模式单一,尤其是受旧体制的影响,企业很难建立起一套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机制。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指导下,完善企业管理科学化是当务之急的一项工作。

管理科学化,包括管理体制的科学化,管理行为的科学化,管理主题的知识化,管理过程的职能化。这些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管理科学化,就必须牢固树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企业领导者的管理实践中,贯穿到对企业领导者的考核、评价与监督中,贯穿到整个管理系统工程的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和衡量企业管理科学化的质量和进程。为使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首先必须明确为谁管理、由谁管理和怎样管理,怎样才能建立起周密、高效的科学管理机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其次,在怎样管理上用科学的办法充实、调整、细化各系统的管理职能,使之逐步达到管理科学化的目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每个管理者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集中民力,在履行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评价和监督。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企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实到企业经济发展的各项任务之中。

二、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制度的灵魂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思路:就是通过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而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从思想观念的突破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再到管理水平的提高,科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建设的成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的灵魂是“科学”发展,而科学管理体系的灵魂也是“科学”。科学发展要靠科学管理来实现,科学管理体系的形成,要靠管理者正确的思考,敏锐的洞察,科学的分析,认真的研究,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滞后是对企业发展最要害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寻求一条在努力适应市场的同时,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管理的体系,确保以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一是在建立管理科学化体系中注重以人为本,注重调动人的聪明才智,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因素。把抓好人才培养和管好职工队伍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使管理体系既科学化又人性化。二是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完整的管理制度。要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发,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管理制度要体现严密性,完整性,可操作性,易考察性。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管理制度也要系统化,哪一处存在管理漏洞都可能导致企业全盘失利,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全能够闭合的“制度环”。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好的制度能够得以落实,必须要配套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就是要鼓励全体员工照章行事,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要求内充分发挥其才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对遵章守纪,对企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职工要给予表彰、奖励、重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是要对那些不执行制度,不照章行事的职工实行纪律约束,给与打击或制裁。激励和约束要形成规范的机制,体现公平、公正、合理性。四是大力加强管理监督机制的建设,建立机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大力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党和职工群众赋予的权力真正用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和企业全面发展上来。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三、科学发展观是管理科学化的行为动力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企业通过科学管理逐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奋斗目标。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管理科学化的动力,辨证地认识和处理与企业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关系,运用科学管理的手段改革创新,企业发展才会有新思路和新突破,才能打开新局面,使企业在管理科学化的作用下走出低谷,迈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管工融合;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142-03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现象一直未能得到改变。从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来看,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除了与“应试教育”存在共性之外,还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参与;重学校教育、轻社会实训等弊端,造成学生难以快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而从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设置往往是在工科专业之后,其工科专业往往具有更长的办学历史以及更强的优势。因此,有意识地推动工科专业,反哺后设立的管理类专业,并加强管理类专业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对于有效扭转该种局面有其重要意义。

1 工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弊端

1.1 教学内容划分过细

在教学内容的划分上,工科院校管理类教学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较少跨学科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注重现成知识的传授,忽视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交叉渗透、相互迁移与互补共进。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

工科院校普遍采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培养计划,而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单一化,没有融合一定工科知识,忽略社会对经管人才的需求特征,课程体系设计缺乏规范性和前瞻性,存在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1]。同时,统一的课程计划、统一学制、统一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容易使个体之间的差异被忽视,个体的创造热情也极易被窒息[2]。

1.3 实践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理工专业的实验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一般都是综合性质的实验,并需要辅以一定性能与数量的实验设备。然而,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会由于不同专业方向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分学科部门设置不同的管理系统与管理平台。可是,如此分学科部门地独立性设置容易造成重视专业内容,弱化学科综合知识运用等问题。如此一来,难以融合管理类与工科学科知识,是实践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根源。

1.4 校企联系过于薄弱

对于多数院校而言,“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案。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然而,由于工科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对于某些企业提供的岗位而言,比会计、金融等专业的操作性强,能为企业带来实质性帮助,因此,相对工科院校中的工科专业而言,管理类专业所在学院或部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相对较难。概括而言,工科院校的管理类专业难以实现校企合作“无缝”对接,主要是管理类教学的单面性,难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与不同的实习岗位相匹配。

2 管工融合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内涵

管工融合,是指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交叉渗透、相互迁移与互补共进,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要求。

在日趋完善的管工融合的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下,工科院校可通过构建与优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体系,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结合项目实施教学,建立“管工融合”综合实训平台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克服上述工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弊端,以此进一步提升以下管工融合管理类人才培养内涵。

2.1 培养良好的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

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即把管理与工科知识渗透交融,合成一种综合知识,或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将其重新联合起来,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的能力。

工科院校通过“管工融合”教育理念,将管理知识与工科知识融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由简到繁,逐步形成的创新教学氛围和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同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有益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

2.2 培养扎实的综合理论应用能力

管工融合导向下的教学体系,既使得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获取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交叉学科知识的广泛学习,又使得学生提升了综合知识学习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从知识结构上看,管工融合教学体系在工科院校的运用,有助于学生综合理论运用能力的提升,使得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既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坚实的管理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工科知识;既具备生产运营、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2.3 培养突出的综合职业素养

为企业培养各级管理人才是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但行业较强的实践性以及此前单纯的管理类知识的学习,使得管理类本科专业毕业生往往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如管理类中工商管理类的毕业生会因技术背景和管理经验不足受到就业竞争冲击[3]。“管工融合”的教育理念要求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不仅要完成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任务,还要具备有一定的工科知识,并需在校期间参与企业实践。管工融合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使得学生的职业道德得到了培育,职业技能得到了提升,职业行为得到了规范化与标准化,职业意识得到了强化,实现了就业的“高位对接”。

3 创新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思路

创新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思路,应强调依托工科院校原有的工科优势,实现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交叉渗透与融合,进一步提升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同时,综合运用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个实践教学平台,突出管工融合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内涵,淡化学科本位意识,强调管工学科交叉与渗透。

由上述工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弊端可知,工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突破点在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效果、校企联合等方面的改革。因此,构建创新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首先应以“能力链接”为导向,即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为导向,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培养方案的“四化”——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体系设计融合化、教学效果评价多维化、校企联合方式多样化。

通过培养方案的“四化”,可淡化学科本位意识,强调管工学科交叉、渗透的关系,注重引导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使各学科知识、技能相互迁移,互成体系,最终形成“能力链接”与“知识树”的整体网络。

4 创新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方案设计

遵循上述创新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思路及“管工融合”的教育理念,结合当今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特点,工科院校应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效果评价、校企联合方式四方面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教学方案可设计如下。

4.1 教学内容方案设计

4.1.1 改革“3+1”人才培养模式

在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方向教育”三段梯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实行一、二年级“按学科类培养”,三、四年级“按需分流、方向选择”的基础上,尝试“3+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本科教育水平为标准,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并兼顾行业实际,在实验区完成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工程技术课的学习。第四年的教学设计根据培养目标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制造业环境中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

4.1.2 建设四模块教学内容

基于“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工程技术课程模块和应用性专业课程模块。其中,基础课程模块含科学人文与基本技能工具性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相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含专业核心主干理论课程,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所应具备的能力来设计;工程技术课程模块围绕先进制造业相关工程技术知识设置;应用性专业课程模块含实务操作内容较多的专业课程,以管理体验和实践为基本特色,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1.3 开发“管工融合”综合实训平台

在基于RFID的综合实训平台的基础上,融合管理类学科知识,开发“管工融合”综合实训平台,该平台集教学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物料管理等为一体,实现物流管理、生产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技能的训练。

4.2 课程体系方案设计

4.2.1 设置“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在“管工融合”导向下,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应打破原有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在课程设置和训练方法上通过与工科知识的结合,构建知识、实训与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课程体系设计下图所示。

公共基础课是专业的基础科学,围绕专业课程展开教学。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群的纽带,专业基础课要注重综合设计实验的教学内容,为课程设计做前期预备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课程设计中所学到的知识来参加各类创新大赛,以此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课程群的教学要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真正让“做中学”贯穿整个专业课程群的教学之中,将多门课程关联起来做课程设计。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先进制造业工程技术知识,结合工程技术实训,分组做综合设计项目,培养专业知识运用和团队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校企合一实践则为最终的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4.2.2 构建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做中学”的方法,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管理知识与工科知识融合,由简到繁,逐步形成一套“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实训—实验—实习—创新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课程实习中应该不同程度地安排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工具软件的教学,例如Excel、Mindmanager、SPSS等在管理中应用的内容,以及团队管理软件、工作计划安排软件等的使用[4]。

4.3 教学效果评价方案设计

教学效果的好坏,应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评价。传统上的管理类专业教学重视基本管理理论的掌握,因此通常评价方式为考试、考查方式。在“管工融合”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当结合管理类各专业的特点,除却考试与考查外,还要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测量水平、制图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将考试、考查与实践、实验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使得教学效果评价多维化,更有利于充分、合理、科学地评价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变化。

4.4 校企联合方案设计

4.4.1 结合企业项目实施教学

有目的地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来开展教学活动,将理论教学渗入实践教学,可使得行业较强的实践性弥补单纯的管理类知识学习的不足,使得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以提升,职业行为得到规范化与标准化,综合职业素养得以形成。

4.4.2 打造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产业发展,整合学校和企业两大教育资源,强化学校与企业的融合,打造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实现快速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与市场“零距离”接轨。

5 结 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工融合”导向下的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创新教学体系适应时代要求,是区别于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该创新教学体系突出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不可一蹴而就,需院校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机制等保障,也需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磨玉峰,王文辉.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24-225.

[2]万文海.工商管理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33(2):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