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经济的提出

绿色经济的提出

绿色经济的提出

绿色经济的提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经济 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当前,在能源、粮食、气候变化以及金融危机等多重危机形势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的一种趋势和潮流。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赋予了绿色经济新的内涵与使命。中国正处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转型期,同时在多重危机下也面临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契机。十年前,我曾结合云南的工作实践,就绿色经济问题撰文发表过一些意见。今天,在新形势下重新回顾当年的一些思考,重新认识和理解绿色经济,特别对于实现中国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尽快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绿色经济的演变

“绿色经济”最初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中提出来的。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产业链,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新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绿色经济将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与环境友好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传统意义的绿色经济,通常狭义地指环保产业,主要包括在污染控制、污染治理与废物循环利用等方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了“绿色经济倡议”,其目标和使命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经济、金融、贸易、环境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环境投资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减少贫困方面的贡献,并将这种意识体现到经济危机重建的相关经济政策中;通过绿色投资等推动世界产业革命,推动国家经济的“绿色化”,创造新的绿色工作机会,从而复苏和升级世界经济。该倡议所秉承的宗旨和理念是: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在此目标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从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生态系统或环境基础设施、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商业(如有机农业)、废物及化学品管理、绿色城市、建筑与交通等六个重点领域,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所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实际上,世界上一些国家也在借助经济刺激计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并且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促进经济转型的国家战略目标。美国、韩国、日本、德国、丹麦、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将环境方面的投资作为经济刺激方案中的重要内容。

总的来看,绿色经济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目前全球能源、粮食和金融等多重危机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具有倡议的政治性,时机的恰当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并已经开始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新的趋势和潮流。

(二)绿色经济的内涵

从绿色经济的演变过程及当前绿色经济的使命看,绿色经济是发展模式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学概念,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经济发展形态。它有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形态,不仅是一些特定产业的集合、经济活动与结构的评价标准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是对生产、消费、交换等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绿色化”,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因此,我们可以把绿色经济的内涵理解为:绿色经济是以保护和完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珍惜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以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为增长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对绿色经济内涵的理解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三)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到,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或模式,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绿色经济以促进经济活动的全面“绿色化”、生态化为重点内容

过去,我们强调绿色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活动中涉及环境保护等绿色产业的发展为重点内容,而在新的阶段和新的形势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振兴经济、实现转型的战略选择。因此,新时期倡导的绿色经济,不仅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还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绿色化、生态化改造。这一点对于当前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加大力度对传统“两高一资”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环境保护的准入门槛,优化经济发展的结构,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

2、绿色经济以绿色投资为核心、以绿色产业为新的增长点

新阶段下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准确把握绿色经济的核心和增长点。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倡导一致,我们必须加大绿色投资的力度,这里所指的绿色投资,既包括传统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的投资,也包括一切有利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行为。特别是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几大绿色投资优先领域,要着力扶持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的绿色复苏和振兴,最终促进人类社会迈向绿色繁荣。

3、绿色经济强调可持续性,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它是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发展绿色经济,环境资源不仅是其内生变量,而且也是其前提条件,生态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是其刚性约束。因此,绿色经济重点强调可持续性,必须把经济规模控制在资源再生和环境可承受的界限之内,既要考虑当代的可开发利用,又要考虑后代的可持续利用,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同时,经济要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原生资源投入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最终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发展以绿色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模式。

因此,绿色经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人类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我认为,目前倡导的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都可以归属于绿色经济的大范畴,这些经济发展模式都是从经济活动的不同角度与层面来认识问题。其中,低碳经济强调的是以

较低的碳排放实现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活动的总称。总之,只有正确把握绿色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对各种经济模式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清楚,才能准确把握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向。

二、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

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看,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理念,确定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最终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绿色经济的基本内涵和我国当前环境与发展的基本形势及战略目标是一致的,符合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所制定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策略,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等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和借鉴意义。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中国环境与发展战略目标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中国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绿色经济是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质上就是建立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发展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进行环境友好的开发建设活动和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并培育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等。“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就是促进经济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

发展绿色经济,首先要调整经济结构,减少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制造业份额,提高以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份额,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不仅要淘汰落后产能,在现有的传统制造业中实现清洁生产,对传统工业进行“绿色化”改造,还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提高国家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三要大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为实现经济、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清洁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因此,从发展途径以及实现的目标看,发展绿色经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三)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

发展绿色经济需要不断增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性,关键在于加快推动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核心内容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必须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坚持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个领域;不断创新生产理念,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对传统产业实行生态化技术改造,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

从绿色经济的内容和作用方式看,它不仅要对传统产业部门实施“绿色化”改造,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同时还要加快建立更为清洁的、新的产业部门和经济增长点,以及更为清洁的技术和产品;同时要把发展绿色经济理念贯穿到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贯穿到生产、消费、贸易和投资等经济再生产的全过程。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在客观和源头上有助于促进解决环境问题。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并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绿色产业

在当前形势下,政府需要切实加强对发展绿色经济的引导。通过实施各种环境经济激励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促进产业部门的“绿色化”。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清洁生产,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技术的更新进步。除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投资外,还要着眼于绿色产业的发展与调整,以新能源、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环保产业等为切入点,培育新兴绿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促进经济及早转型,努力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将绿色经济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

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经济刺激方案以及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执行过程中,要融入绿色经济的理念、措施和行动,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要利用我国正在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的有利时机,多部门紧密协作,加快制订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绿色经济理念融入到各部门、各领域的发展规划,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全面“绿色化”。

(三)加快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技术是支撑。许多发达国家都认为,绿色经济可能会引领新一轮的技术和产业革命,并积极利用应对金融危机的难得机遇,大力发展包括新能源、新型汽车等领域的绿色技术,从而确保国家技术竞争力处于全球的领先地位。我国应当对绿色技术发展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促进绿色生产技术开发示范,进一步加快环境友好型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四)形成完善的绿色经济政策体系

为了适应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必须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建立起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一是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推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促进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制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研究开征环境税。二是积极研究绿色投资政策,促进重点产业的“绿色化”生产,加强对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和对境外投资的引导。三是建立绿色经济的统计、跟踪和评价机制,科学预测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为更好地制定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提供有效支持。

(五)积极倡导公众绿色消费

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建立可持续生产体系与可持续消费体系,二者不可偏废。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正处于升级转型阶段,为此倡导可持续消费和绿色消费的意义尤为重要。要以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为重要平台和抓手,以政府绿色采购为重要的切入点和推动力量,引导公众自觉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排放型的消费模式。

(六)加强对绿色经济的宣传教育

要充分利用广播、影视、报刊等宣传媒介,进行绿色经济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全民的绿色意识,尤其是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教育。中小学教材中应增加绿色经济的内容,大学也应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并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等,全面系统地培训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队伍。

绿色经济的提出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措施

一、绿色经济的提出

绿色经济的概念,最早是在1989年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ce提出,在书中指出,绿色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他在书中提倡从当前的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应该满足自然经济和人类自身可承受的条件。

2008年以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相关国家赋予绿色经济全新的意义。在其《绿色经济发展》报告中,将绿色经济定义为在改进人类福社与社会平等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破坏及生态多样性的损害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具备低碳、资源高效率利用和社会包容三种特征;世界资源协会认为绿色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形式,其特点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与社会福利;DECD将绿色经济定义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增长能力,从而为经济发展与人类福社持续提供资源与环境生态服务。

综合来看,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形式。在绿色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需要。

二、绿色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绿色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曾经在书中表示,资本主义社在自己存在的一百年中创造的物质财富比以前的所有社会创造的都要多得多。这充分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力方面曾一度表现出之前各种社会形态无法比拟的先进性。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一种义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通过对人的剥削对自然的征服来完成财富创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根本错位,导致了不正确的发展观,带来当前不能回避的全球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炸、粮食短缺,这些都使得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面临经济发展的转型。而绿色经济发展,以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完成社会财富的积累,使人类社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因此,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向着一种更加完善、更加道德的绿色经济发展转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绿色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十六大以来,我国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予以了高度的重视,提出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放到了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同等的地位,形成了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因此,绿色经济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向生态文明转型的重要途径。

(三)绿色经济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

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处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向新兴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在我国增长仍属于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相对粗放。部分产业还在维持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阶段,盲目投资和低水平建设问题较突出,虽然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却付出了消耗大量资源能源的代价。这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也不易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产业结构现状仍不尽合理,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在三产结构方面,存在着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发展绿色经济,通过优化产业调整,发展以新兴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加强技术创新,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绿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设保障绿色经济发展

制度通过对各个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保障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在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供硬性的约束条件,高效、合理地解决现实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化。制度建设从法律、行政、经济等方面来实现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比如通过对资源使用、环境保护角度进行立法、司法、执法制度建设;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资源利用与许可证保护等制度对环境保护等绿色产业实施政策性引导;建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对环境资源保护科研和教育的专项投入,收取环境资源税费等经济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二)加大科技应用支撑绿色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绿色经济发展必然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从发展绿色经济对科学技术提出的要求来看,发展绿色经济就是在发展绿色的科学技术,因此,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治理技术、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的投入对支撑绿色科技发展意义重大。应用绿色科技的核心首先要在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坚持辩证法和整体性的观点,既要考虑成果的正效应,也应得出预防和解决负效应的办法和措施。其次,加大对废物利用的科技开发,保证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加强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技术的研究,提高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有效性,是支撑绿色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物质保障。

(三)营造文化氛围引导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经济发展必须辅以绿色文明,而推行绿色文明的关键首先是普及绿色文化。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们在绿色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地树立一种绿色文明观,从而建立与绿色文明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如利用再生物质,可更新能源和可循环使用的消费品与用具,减少一次性生活用品;适应绿色文明的要求,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家庭做起,从单位做起,减少随地吐痰、乱倒垃圾、乱排废物等不文明的行为和习惯,逐步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绿色文明风尚。(作者单位:盘锦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王金南,李晓亮,葛察忠.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与展望[J].环境保护,2009,05:53-56.

[2]剧宇宏.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绿色经济的提出范文第3篇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5.009

绿色经济概念最早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1989年于《绿色经济蓝图》中提出,并逐渐得到广泛认同。2008年绵延至今的全球经济危机,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通过绿色转型创造新的发展和就业机会对于摆脱经济危机、提升国家竞争力并在未来占据全球制高点和领先地位的重要作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重要国际组织先后发起了绿色增长倡议,在2009年的G20伦敦峰会上,全球领导人达成了“包容、绿色以及可持续性的经济复苏”共识。作为一个新兴经济大国,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将对其未来经济繁荣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这不仅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和必然需要,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将对人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正面临各种规模庞大、情况复杂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变与环境保护的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在宏观层面,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尚不健全,制约了中国绿色转型的成效。如何通过恰当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推进转型成本效率的提高和体制机制与政策法规质量的改善,加快并深化中国的绿色转型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归纳总结了国际上发展绿色经济的普遍经验,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据此提出了未来绿色发展的行动路线和政策建议。

1 绿色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

1.1 绿色经济倡议及重点行动

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国际上提出了通过国际多边合作及在国家层面推行“绿色经济倡议”,旨在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复苏以及中长期战略目标——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创造新的竞争力。在经合组织绿色增长战略中,重点关注的政策要素主要包括:能够体现自然资源的维护和积累的经济政策,包括产权和价格政策等;以加强环境保护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相辅相成的双重目标的财税政策以及推动绿色增长的科技政策、机制与体制等。最重要的是要确保不同政策的相互融合和协调一致。尽管侧重点不同,许多经合组织成员国提出绿色增长方案,具体见表1。

在UNEP发起的全球绿色经济倡议中,绿色投资、政策与机制改革相结合是在21世纪全球经济可持续复苏与创造绿色就业,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UNEP在经济危机期间提出的“全球绿色新政”得到了各国的响应。在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G20国家共投入4.5兆亿美元的经济刺激的财政计划,至少15%用在了与绿色投资相关的领域,在中国的58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有2000亿美元可视为“绿色投资”。但最重要的是,绿色经济并不只是在短期内,对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暂时反应与行动。 UNEP的全球绿色经济倡议同时强调绿色投资与各个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相结合。

1.2 国际绿色经济发展经验

在全球经济绿色转型的进程中,尚未形成可以全盘照搬的“一揽子政策方案”或通用模式,但是从一些OECD国家以往的结构调整与改革的经验中,仍可以看到许多共同之处,并对今后绿色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发展提供借鉴,包括:

(1)重视政策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度。获得公众对结构调整与改革的支持,关键在于:一是加强政策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度;二是针对政策与改革带来的效果和影响与公众进行客观有效的交流。

(2)强调政策导向与企业行为的相关性。在绿色转型中,企业对政策的响应以及行动尤为重要。同时,企业对政策框架的制定有以下要求:一是市场信号如价格信号、供需变化特别是在资源与能源相关领域尤其重要;二是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充分体现在市场风险、风险回报以及市场规模的变化中;三是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过程中,政府与企业能够携手推动。

(3)普遍建立政府部门间、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关键在于不同政府部门之间、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要紧密协调与合作,实现不同政策工具的合理组合与高效利用,形成整体一致的共同利益,达成政府各部门、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共赢局面。

(4)着重要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有针对性地利用补偿机制来解决由结构性调整和改革引发的阶段性分配矛盾,成功经验包括在环境相关税收增长的前提下,对农民的直接现金补贴或是劳动收入的税收减免。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从许多OECD国家的经验来看,环境与气候变化政策并不会对国际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1.3 对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启示

对中国而言,绿色经济转型是对以往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和反思,是对如何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探索。有四方面的国际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一是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市场运行。同时,应重视政府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强化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和政策引导,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负外部性。

二是宏观经济政策与绿色产业转型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财政与税收政策应在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三是科技研发与创新是行业内部绿色转型与跨行业间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绿色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贸易和对外投资带来了污染和棕色产业的转移。中国应充分重视、警惕并积极应对进口和对外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污染转移问题,也应当充分重视、警惕并积极应对在国内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的污染转移问题。

2 中国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绿色经济的转型虽然已经起步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距离绿色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在资源环境、行政体制、管理机制、法律法规与政策、科技创新能力、社会绿色道德体系等方面均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全球经济一体化也给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带来严峻的外部压力。

2.1 资源环境压力巨大

中国经济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这给能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环境承载能力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增加了中国经济转型所面临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表现在一是资源短缺日益严重;二是能源需求日益扩大,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 续发展造成威胁;三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历史欠账较多,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投资需求量大。

2.2 体制机制缺陷制约绿色转型

以GDP为导向的政府和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决定了发展经济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而在目前的财政分权体系下,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严重不对应,特别是在环境保护与医疗、卫生及基础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发达地区的政府越来越依赖于土地财政,既抬高了地价和房价,又推动了城市发展的大拆大建,激化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同时,由于权责不清,同时存在市场化不足和市场化过度的现象(见图1)。

图1 官员政绩考核和财政分权体系

Fig. 1 Government official' s post achievement assessment and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system

2.3 法律法规与政策工具的支撑不足

在具体的政策工具层面:一是尚未形成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相互协调配合的、完善的绿色经济发展法律政策体系;二是绿色财政投入不足,中央和地方预算投入过少,没有建立稳定的预算投入科目和机制,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参与绿色投资的激励不足;三是绿色税收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资源和环境税税种设置不全,排污收费制度下费率过低,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污染治理与技术创新;四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社会融资机制不健全,制约了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

2.4 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尚缺乏绿色技术引进和开发的综合性规划。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目前仍以技术引进为主,关键技术和集成性技术缺乏,技术竞争能力薄弱。技术创新的基础性投入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中小企业及节能环保技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潜力仍有待发掘。一方面国家研发投入的推动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不够,缺乏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励性机制和市场化融资机制。

2.5 社会绿色价值和道德体系尚未全面建立

当前,中国尚未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绿色价值和道德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政府引导和宣传,社会公众绿色经济意识薄弱,绿色价值理念尚未全面形成,难以对绿色经济发展产生有效的内在驱动。二是绿色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管理不严格,绿色产品认证制度不规范,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绿色消费市场尚未真正建立。三是社会不公问题比较突出,对弱势阶层、妇女、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关注和支持不够。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滞后,公民生存和发展权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2.6 外在压力与挑战严峻

中国在绿色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外在压力和挑战也极为严峻。一是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发达国家可能借环境名义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构成限制;二是一些国外投资商为了获得高额的经济利润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成本内在化和绿色贸易管制,利用中国环保标准低、环保执法不严格、环境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向中国转移,加重中国环境压力;三是中国目前作为世界上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国际减排压力,给中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3 中国绿色发展整体框架设计

3.1 基本框架

绿色经济对于中国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同时,也应该看到,发展绿色经济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国内,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绿色经济发展更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漫长的过程,在绿色经济发展初期,尤其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不仅面临较高的经济成本,也可能面对较高的社会成本。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提出我国绿色转型战略的基本框架(见图2),框架设计突出了一个主题、两大战略、六项任务和六项保障措施。通过“双转双创”,实现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和共享发展成果两大目标,最终实现增加国民财富和人民福祉之目的。

在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层,主要突出“转型”和“创新”两大战略。围绕“转型”战略,重点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政府管理职能转变两个重点领域,明确政府和企业在发展绿色经济中的定位;围绕“创新”战略,重点强调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两个方面,通过科技进步,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基础,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在绿色经济发展的任务层,提出了促进绿色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三大产业绿色转型(包括发展绿色农业、构建绿色工业体系、创建绿色服务业体系),促进绿色就业与社会公平和推行绿色消费模式等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这些重点任务,涵盖了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谐社会发展、绿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等中国“十二五”期间以及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

在绿色经济发展的保障层,依据“转型”与“创新”战略的具体要求,提出了法律法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区域政策、财税政策、技术创新政策、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保障措施,较为全面地涵盖了绿色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各项支撑和能力建设的内容。这些保障措施的实施和落实,将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综合考虑到当前绿色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与中长期战略方向,结合各项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最后提出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3.2 发展监测与评估

如何客观和直观地反映绿色经济发展进程及发展成效,是包括OECD和UNEP在内的重要国际组织及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并持续探索的主题之一。经合组织在绿色发展的政策研究过程中,已初步建立了衡量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增长指标体系(见表2),这一体系对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有一定借鉴意义。

针对中国“十二五”期间绿色发展与转型的战略要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既突出绿色经济的本质与内涵,又充分反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还要体现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方式与模式多样化的特点。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作为新型绩效评估体系的工具,需要通过简单化、易操作、指示性强的少量指标表征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关键转型领域、结构特征、实际效果等。本研究结合“十二五”规划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和优先领域的规划,提出区域化的绩效评估体系(见表3)。

图2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总体框架设计

Fig.2 China's green development framework design

4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建议

对中国而言,继续传统发展老路是行不通的。中国要想改变目前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具有竞争力和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遵循和借鉴,而是需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从体制机制方面考虑,推动绿色经济发展需要在不同层面上获得突破:

(1)在国家层面上,重点要通过观念和体制机制创新,保障绿色发展:

树立绿色价值观念,推动生产和消费行为转型——从国家、地方乃至个人,要改变传统的国家财富与个人财富观念,新财富观包括自然资产、社会凝聚力以及创造财富的方式。要改变GDP唯上、以牺牲环境和社会和谐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过度消费等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观念和行为。

转变政府角色,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进一步明晰政府职能,解决目前政府错位和失位问题,关键是建立起政府行为的公众监督和问责制度,确保政府职能依法行使,减少对市场和企业市场行为的干预,提高政府运作效率。这是决定绿色转型是否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

建立促进经济转型和激励创新的机制和体制——鼓励绿色生产、绿色投资和绿色消费,减少政策和市场失灵的负面影响,建立落后产能淘汰补偿和生态补偿机制,通过产权和定价方式改革,建立对资源产权的保护和补偿机制。

强化绿色创新能力建设——从战略角度看待绿色经济所需要的新型和跨学科技术,迈向以现代服务业为导向、劳动密集型的、以平等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2)在区域层面上,建立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和高质量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引领绿色发展:

鼓励基于各地区发展潜力的绿色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和挖掘东部地区在产业集群,研发创新,环境保护以及金融服务领域的能力和潜力;发挥中部和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较为完善、人力资源充沛的优势,使之成为在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后的新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的优势(人力、土地和自然资源等),大力发展可持续采矿业、设备制造业以及新能源产业。

实施集中式城市化战略。中国应积极推动集中式城市发展,鼓励超大型城市和城市群发展。中央政府应积极指导地方行动,制订统一标准,监督执法,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对地方政府的行为进行引导,制定统一标准,强化执法监察,通过约束地方行为,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控制和引导。

健全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补偿机制。进一步健全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补偿机制,推动资源使用和受益地区直接向资源开采地区支付合理的补偿,国家财政给予必要的补充。

(3)在行业层面上,鼓励通过转型和创新支撑绿色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总体目标是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实现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重点要突出四个转型:农业发展政策、农业生产组织、农业技术服务和农业管理体系。

构建绿色工业体系。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本原则,在绿色创新的战略引导下,寻求整个工业生产过程绿色化,并达到经济和环境效率的双赢。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绿色创新,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创建绿色服务业体系。强调在不损害满足程度的前提下,通过生态或者绿色服务来补充、替代传统服务方式,以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促进生态的良性发展。

(4)在社会发展层面,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妇女作用的发挥,保障绿色发展成果共享:

通过创造就业机会、财政转移支付和直接补贴,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支持,促进发展成果共享,这是最有效的减贫和提高社会凝聚力的方式和机遇。

充分发挥妇女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持性作用,提高女性工作机会上。妇女不仅应在传统的绿色领域(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手工艺、建筑、物流等)发展,还应积极参与到在非传统领域,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领域。

扩大国家“绿色创新”体系开放程度,为技术创新、部署和推广提供现实的和有创造力的平台与途径,从而加强伙伴关系和竞争能力。

5 小结

(1)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创造新的发展和就业机会是占领未来全球竞争优势地位,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主要发达国家正在制定面向绿色发展的绿色增长计划,为抢占未来国际竞争优势做准备。

(2)中国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可能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大,环境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要突出,解决起来也比任何国家都要困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这不仅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和必然需要,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将对人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已经为中国的绿色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中国已经开始步入了绿色发展的道路。但是,现有的体制机制制约了绿色转型的成效,尤其是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及事权和财权失衡的财政分权体系,对绿色发展带来较大障碍。

绿色经济的提出范文第4篇

摘要: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辽宁在入冬以来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雾霾天气,直接影响了环境经济的发展,更违背了绿色的涵义。而绿色会计的研究和实施,是一个即庞大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发展起来也较困难。本身绿色会计的发展不仅是会计问题,又是较为复杂的社会及环境问题。也就是说绿色会计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政府,还需要社会和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力量。将绿色会计付之于行动,将对辽宁经济的繁荣发展百利而无一害,不仅能够大幅度地减少污染,更能达到经济的循环可持续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辽宁;绿色会计;环境

1.辽宁实施绿色会计相关概述

1.1绿色会计的内涵

绿色会计,即环境会计,主要是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下,用其主要计量单位——货币来计量并记录有关环境方面的污染、开发、防治等等的成本费用,于此同时也对维护和开发环境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科学化地计量、评估和报告,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对环境活动和环境绩效影响企业财务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估的一门新兴科学。

绿色会计致力于在科学、有效的价值管理下,使会计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结合能达到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使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是会计理论与环境问题相结合的产物,在诸多方面与现代化的会计有着相似之处,但由于环境问题的多样性及资源利用的复杂性,导致绿色会计本身存在着特殊性,而这也就决定了绿色会计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2绿色会计在辽宁实施的重要性

1.2.1完善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绿色会计”。区别于传统的发展模式,现今企业重视绿色环保的理念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并且推动企业发展,避免了“高进低出”造成的资源过度消耗问题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的处理滞后问题。在企业完善发展过程中“绿色会计”必然要加以重视:首先,需要衡量企业生产成本和国民生产总值。第二,这是企业责任向社会扩展的必然趋势。最后,在此过程中应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精确分析,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科学核算,对经营管理者业绩的考核要严格全面。

1.2.2实现辽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绿色会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绿色会计”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割裂。首先,二者都是以在不损害自然生态的同时将经济和社会利益最大化。在促使企业取得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又不能破坏物质循环规律和生态环境,只有自然资源在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最大的环境和社会效益。第二,绿色会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理论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绿色会计提供了良好的创造和发展环境。第三,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以“绿色会计”为手段。只有“绿色会计”才能更好地将影响经济可持续展的各个因素核算和评估得科学、准确,才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

1.2.3加强辽宁环保意识需要“绿色会计”。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环境状况的恶化却越来越令人担忧,由人口增长和经济膨胀使得有限的自然资源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并且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都使得形式严峻的资源更加入不敷出,所以,“绿色会计”的提出更加必要。

1.2.4经济全球化需要“绿色会计”。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化背景下,我们要尽快建立完善、可行的绿色会计方面的准则,以便在国际贸易中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要争取竞争的主动权,从而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

1.3辽宁推行绿色会计的执行可能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使得“绿色会计”的实施的必要性已经越加明显,绿色会计在辽宁实施的条件也已逐渐成熟,具备了执行绿色会计的可能性。

1.3.1辽宁实施绿色会计已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环境。绿色会计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其对象的价值能够被准确计量,而绿色会计计量的起点是环境标准则。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三级五类,三级为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家标准;五类是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方法标准、样品标准、基础标准,其中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属强制性标准,违反者要负法律责任。除“三级五类”外,我国还颁布了其他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政策方案和计划。总之,这些政策、条例和法律法规已构成了规范绿色会计所需的法律环境,表明绿色会计理念的推广在辽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施条件。

1.3.2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提出为绿色会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这一论断是在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建立我国的绿色会计指明了方向。

1.3.3绿色会计的建造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自然资源市场上,开发利用企业和勘察企业是需求方,国家或代表国家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作为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和提供者,需求方购买自然资源的使用权,资源的有偿使用得以实现,所有者(提供者)通过价格机制进行调控。此外,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向社会扩展,企业不单要考虑社会成本,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双方结合起来决定其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此外,更要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核算来切实提高生产效益,以上都为绿色会计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1.3.4绿色会计的理论基础与环境条件是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资源与环境问题是绿色会计所要研究的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关注绿色会计的实施效果,这有助于会计国际化的推动。会计制度的改革使得我国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最终加入会计国际化的行列。这为绿色会计的国际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形成的理论基础和交流条件为辽宁绿色会计的创建提供了可能性。

2.我国绿色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尚未完全确立的绿色会计的理念。绿色会计的发展理念应当以确保社会环境利益不受侵害的出发点考虑企业的经济发展,而不是仅仅从权益至上的方向来评价企业的经营效绩。应该从宏观上环境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将绿色会计的理念根植于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中看其经济生产对社会的影响。但是,就现在来看绿色会计的应用并未全面深入到社会经济发展。

2.2缺乏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我国对于绿色会计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环境会计的相关制度设、 规定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此导致在会计实务中无法对绿色会计的要素确认、计量、记录进行规范,也不能够实现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全面、系统、真实地披露。很多企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没有将绿色会计的信息完全披露甚至没有披露,有些企业即便披露了,但其披露内容也缺乏真实性和监督性,这致使我国绿色会计信息的供需存在突出矛盾。

2.3政府及社会对于绿色会计发展的监督力度不足。我国当前只有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污染进行监督和控制,除了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外,只能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媒体的自觉性意识,环境保护部门不可能对社会上出现的所有污染进行管理和控制,而人民大众和社会媒体也只能够起到补充监督的作用,由此导致环境污染的监督力度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2.4绿色会计的专业人才匮乏。绿色会计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但是,由于绿色会计的发展起点低,对于企业中员工关于绿色会计的培训较少,由此导致绿色会计的专业型人才较为匮乏,成为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绿色会计的障碍,对于促进企业构建适应自身经济发展的环境管理系统,并自愿实行绿色会计信息披露造成了制约。绿色会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是多种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由此也就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供了更高的要求。

3.完善辽宁实施绿色会计的方式

绿色会计的发展尽管存在一定的困难,但给经济生活带来的更大效益使得政府和企业都应强化和应用绿色会计发展理念,并且充分认识到绿色会计的重要性。将绿色会计应用到现有的经济发展中,能够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促进我国低碳环保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其前景不可估量。

3.1.1强化绿色会计意识。绿色会计理念的宣传不仅需要政府的号召,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相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绿色会计理念的传播。企业在引导下应用绿色会计,在实践中将我国绿色会计理论提升到较完善的水平,形成自身特色的体系。绿色会计的实施,一方面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促进辽宁经济发展和构建环保的和谐社会。提高对资源应用及环境、生态建设的关注度,将经济发展的投入与产出做以精准的核算和评估,从而使得绿色会计发展更加完善。

3.1.2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低碳环保已经成为民生话题,对于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同样要求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都要参与到绿色会计的建立过程中,将绿色会计核算和监督纳入到《会计法》当中,绿色会计的作用及经济发展地位要以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同时,还要制定出较完善的绿色会计相关准则及制度规定,列入会计要素的要涉及全部环境的内容,对报表体系继续进行扩充处理,并逐步推动其发展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以避免短期行为在政府或企业出现。对会计处理的方法加以规范,以确保绿色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及会计人员对其可操作性。

3.1.3加强政府及社会对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在企业利益的影响下会出现不够全面或不够真实地披露企业信息的情况,但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上来说,要求企业对于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确保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是国家的审计部门对专项环境进行审计,可以强化绿色会计监督,保证其发展质量,从而促进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于发展绿色会计的需要。

3.1.4加强绿色会计人员培训。对相关的会计人员实施培训,使会计人员对于绿色会计的操得技能得以提升,促使会计人员严格按照绿色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实务,更好地满足企业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企业还应当指导会计人员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充分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及环境经济学知识,认识到企业生产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割裂的关系,会计人员需不断挖掘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主观能动性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才会对对绿色会计的发展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进一步完善绿色会计理论在我国的建设,并推动辽宁绿色会计在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运用。(作者单位:沈阳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宁,低碳经济背景下对绿色会计的思考,[J],城市资源与环境,2013;

绿色经济的提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绿色农业经济 对策

在2003年10月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主办的“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绿色农业的概念后,得到了与会代表和亚太经社理事会官员的广泛赞同。引起广泛关注,因而促成绿色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基于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归属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范畴,同时它又是传统农业经济的一种创新,是冲破传统农业经济藩篱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式。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更高层次和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必然产物。细致研究当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才能够准确分析和判断发展绿色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找出症结,才能够扬长避短地探索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2004年,农业部在黑龙江省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试点工作,并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近年,全国各省市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区域特点,发展适合当地的绿色农业产业基地。据国家农业部网站及中国绿色发展中心介绍,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单位建成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超过0.073亿hm2,生产总量超过1亿t,产品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出口额超过20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企业总数达6391家,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带动农户1686万户,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品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仅2010年,全国共有80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产品1387种,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新兴主体,有效加快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1.2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不断发展,打造了诸多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绿色食品日益丰富和多元化,涌现了一大批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目前,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不仅已在国内第1、2、3、5、29~33类等以食品为主的九大类产品上注册,而且在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葡萄牙、芬兰、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2010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超过80%;在国际上已有法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个国家的7个企业2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使用我国绿色食品标志商标,2009年国内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出口总额达21.6亿美元,在国际市场日益显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1.3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为了引导和规范绿色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建立了认证管理基本制度。目前农业部绿色食品相关标准102项,地方标准235项。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业经济以品牌带动龙头企业、促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了绿色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各省市陆续培育了一批绿色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其中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490多家,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190多家,湖南省绿色食品企业140多家。目前,江西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最大的绿色茶油基地、最大的绿色食品脐橙基地和最大的绿色水产基地。湖南省的天龙米业有限公司和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形成了现代化精米生产线和国内最大的集生产、研发、销售茶籽系列高档植物油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河南、山东、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因地制宜推进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体系。

2.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上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土地资源利用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用地和企业用地不断扩张,耕地面积大幅锐减,据《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2173亿hm2,人均耕地面积(1.38×667)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流失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设置了客观环境障碍,土地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基础载体,怎样充分利用好仅有的耕地,是摆在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战略面前的一道天堑。

2.2市场能力适应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万t,比上年增长0.4%;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t,比上年增加1559万t,增产2.9%。尽管在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化耕作技术的支撑下,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但农业的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农业生产效益并不高。主要是因为农作物生产成本高而品质不高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低价农产品的需求。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发展途径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强农业经济实体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关键环节。

2.3农业生产方式

传统小规模农业生产模式是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无序经营,在这种模式的主导下,农户势必以自身效益最大化来使用土地资源。这种短期效益的索取导致耕地质量的逐年降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但极大地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的掠夺式生产也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不断降低,怎样转变这种生产方式,形成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合理生产方式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同时以农户为单位的耕作方式成为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重要障碍,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利于集约化、集团化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3.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建议

3.1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创新,针对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问题,加快新技术研发和科研攻关;健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开展技术指导,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绿色农业产品的标准体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产品包装标准等。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完备的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市场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市场公平和效率。

3.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的作用,根据我国现有耕地分布情况,认真研究并制定详细可行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对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根据区域间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做到绿色农业产业合理布局。要根据规划制定出台相关的推进措施,来保障规划目标的稳步推进和最终实现,使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较强的操作性,将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纳入到各建议:

3.2.1中央和省市二级都应加大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粮食主产区县财政转移支付水平,取消粮食风险基金配套,增强粮食主产区县特别是产粮大县的“造血功能”。

3.2.2建立粮食主产区县与主销区县的利益平衡机制,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实现粮食主产区县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省市)平均水平。

3.2.3建立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动态调整机制。由省级财政部门牵头,会同省级农业、统计等部门建立对产粮大县的动态监测制度,对每年分县的粮食生产等基础数据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跟踪结果调整每年产量大县奖励资金量,由中央财政直接转移到县,更好地发挥财政奖励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

3.2.4对“地方财力困难有较大缓解”进行进一步界定,督促地方政府在财力状况转好后,将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用于支持粮食生产。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将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发挥各级政府宣传引导作用,切实转变农户的传统生产观念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夯实基础、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3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全力提高农业生产实力

绿色农业经济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常规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变的一次革命,不但需要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生产技术作为支撑,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关键环节的统筹。因此,需要政府各个相关部门通力配合,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同时要在生产开发、市场开拓各个环节上给予必要的税收、信贷、财政等方面的支持,营造宽松的发展氛围。要通过减税、减费、补贴、财政转移支付等综合措施加大绿色农业开发与科研的投入,着力打造一支掌握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质量认证等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措施的科技人员队伍。为绿色农业生产、加工、贸易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流通服务,不断增强绿色农业经济实体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3.4规模经营、集约管理,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要选择客观环境好、生态标准高的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抗病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农副产品率先进行试点,以试点引领基地建设,以基地推动区域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建立基地生产、科技院所研发、企业生产销售一条龙的绿色经济产业链条。逐步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知名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主导促进绿色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结语:

总之,要力求把农业发展、保护环境、增进人们身体健康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绿色食品的投资力度,扩展绿色食品建设范围,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还须树立环保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循环利用为主要发展方式,以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地整合农业经济发展的有生资源。

参考文献:

[1]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

[2]赵艳春.浅谈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J].

[3]杨唐盛,张长厚.浅析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的发展[J].